![2019-2020学年新培优同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练习:第4单元 第1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82856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2020学年新培优同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练习:第4单元 第1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82856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2020学年新培优同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练习:第4单元 第1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82856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章节同步练习题(全册)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课时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课时练习,共8页。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课后篇巩固探究1.下列各概念的相互关系中,图中大圆、小圆、阴影部分依次是( )A.自然资源、能源、可再生资源B.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能源C.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能源D.能源、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解析:明确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自然资源包括可再生资源;能源既有可再生的,如生物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等,也有不可再生的,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也有不属于自然资源的,如汽油、焦炭等。答案:C每一种自然资源虽然各有特点,但作为自然资源的整体,还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2~3题。2.下列有关自然资源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各种可再生资源的分布,一般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规律 ②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一般都具有均衡性的特征 ③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其分布无规律可循 ④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但其生产潜力可不断扩大和提高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3.下列关于陆地自然资源之间相互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山地中森林被大量砍伐,山中的泉水会减少 ②在河流中、上游过量截流用水,下游可能会出现水生生物减少 ③淡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矿产资源也会丰富 ④植树种草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不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解析:第2题,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不平衡性;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作用制约,具有地质成矿规律。第3题,淡水资源的多少与降水量、植被覆盖率有关,与矿产资源没有关系;植树种草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答案:2.D 3.C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读图,完成第4~5题。4.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5.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该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①林地 ②灌丛草地 ③建设用地 ④祼岩地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解析:第4题,根据图例分析前、后期每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水田、灌丛草地都是前期减少、后期增加且前期减少多于后期增加,变化幅度大;旱地前期增加、后期减少且后期减少大于前期增加,变化幅度大;林地、建设用地前、后期都增加且后期增加多于前期,变化幅度小;裸岩地前期增加、后期减少且后期减少小于前期增加,变化幅度小。水田和旱地总体上是减少大于增加,所以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第5题,解答此题关键词是“由退化趋于好转”,也就是说要找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前、后期变化面积“方向”不一样的。结合图分析灌丛草地是前期减少、后期增加,裸岩地前期增加、后期减少,所以灌丛草地、祼岩地反映该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答案:4.D 5.B读某年我国四个地区各类耕地所占比例示意图,完成第6~7题。6.据图可知( )A.中部地区25°以上坡耕地面积大于东部地区B. 25°以上坡耕地比重大的地区,灌溉设施少C.东部地区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最大D.耕地比重大的地区,25°以上坡耕地比重小7.东北部地区有灌溉设施耕地比重最小,主要原因是该区 ( )A.春季土壤水分多,夏季降水丰富B.耕作方式先进,机械化程度高C.农作物耐旱程度高,需水量小D.河流较多,无需修建大量灌溉设施解析:第6题,读图分析,耕地比重大的地区位于西部,25°以上坡耕地比重大,D项错;25°以上坡耕地比重大的地区,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占本区比重小,不能说明灌溉设施少,B项错;东部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占本区比重最大,不能说明面积最大,C项错;中部地区25°以上坡耕地占全国比重高于东部地区,且中部地区耕地面积大于东部地区,故A项正确。第7题,东北部地区有灌溉设施耕地比重最小,说明本地区农业发展不需大量灌溉,本区农业发展水分较充足,春季有季节性积雪融化,夏季有季风气候带来的降水,故A项正确。答案:6.A 7.A水量和水质是反映水资源脆弱性的重要因素,下图示意以地表水污染、地下水开采、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矿化度(单位体积水中含有各种盐分的总量)等为指标综合评价出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水资源脆弱状况。读图,完成第8~9题。8.图中水资源强脆弱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地下水过度开采B.地表水污染严重C.水体矿化度较高D.万元GDP用水量大9.为实现水资源空间优化配置,减弱黄河三角洲水资源的脆弱性,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A.实行海水淡化B.增加地下水开采C.进行跨流域调水D.完善灌区排灌水网解析:第8题,图中水资源强脆弱区主要位于地势低平的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大,水体矿化度较高。第9题,增加地下水开采会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海水淡化成本高;跨流域调水工程量大,投资大;完善灌区排灌水网可合理利用水资源,减轻该区土壤盐碱化。答案:8.C 9.D下图为人均能源消耗量与人均GDP的全周期“S”形规律图。读图,完成第10~11题。10.关于人均能源消耗量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业社会时期,能源利用技术落后,人均能源消耗量大B.工业化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人均能源消耗量快速增长C.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减缓,人均能源消耗量保持稳定D.人均能源消耗量随人均GDP增长而增加11.中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阶段,为防止人均能源消耗快速增长,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①调整产业结构 ②控制经济增长速度 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④开发新能源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解析:第10题,据图分析,农业社会时期,人均能源消耗量小;后工业化时期,人均能源消耗量保持稳定,是因为工业化过程基本完成,而非经济发展减缓造成的;缓慢工业化的后工业化阶段,人均能源消耗随人均GDP增长而减少。第11题,应采取节流措施,①③符合;控制经济增长速度是消极措施;开发新能源不会降低人均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答案:10.B 11.C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西藏自治区太阳能应用的投资力度,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也更加重视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属于“绿色能源”,它的利用对西藏自治区的常规能源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也对西藏自治区的环境保护有着积极作用。据此完成第12~13题。12.除太阳能外,青藏地区的其他能源也很丰富,下列能源中,其形成与太阳能无关的是( )A.藏南谷地的地热能 B.柴达木盆地的天然气C.风能 D.雅鲁藏布江的水能13.下列关于青藏地区积极开发太阳能的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减少居民对植被的破坏,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B.减轻常规能源利用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C.极大地增加了居民的经济负担D.改善了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解析:第12题,地热能与地壳运动活跃有关,与太阳能无关。天然气与生物有关,而生物与太阳能有关。风能和水能的能量来源也都是太阳能。风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大气受热不均引起的。水能是水循环过程中产生的能源,而水循环的根本动力是太阳辐射能。第13题,青藏地区积极开发太阳能,受到政策的支持,不会极大地增加居民的经济负担。居民使用太阳能可减少对植被的破坏,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及减轻大气污染。答案:12.A 13.C读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示意图,完成第14~15题。14.图示外围方框展示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矛盾,而且愈演愈烈。图中甲代表的是( )A.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B.促进经济的迅猛发展C.新材料应运而生D.无节制开发利用资源15.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资源都是可再生资源B.人类可以开发利用所有的自然资源C.人口的剧增和人类的错误认识D.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解析:第14题,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导致资源遭到破坏或资源紧缺,并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第15题,人类无节制地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的激增,需要更多的资源来维持人类的生存;另一方面和人类的“浅见”有关,存在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认识。答案:14.A 15.C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2018年,江苏省积极扩大光伏发电的应用规模。2018年1—9月,江苏省光伏发电新增并网装机330万千瓦,累计装机1 237万千瓦,位列全国第二。材料二 下面为江苏省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兆焦耳/平方米·年)空间分布图(图1)和太阳能电池方阵示意图(图2)。图1图2(1)江苏省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是什么?(2)为了最大效益发电,图2中太阳能电池方阵应朝向 。南京、淮安、徐州三地中,D值最大的是 。 (3)简述徐州市郊青山泉镇建设太阳能电站的优势条件。(4)简述江苏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的意义。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出,该省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呈现北多南少的特点。第(2)题,太阳能电池方阵在正午时与太阳光线垂直,才能获得最大的发电效益,所以应该朝正南;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相邻两排太阳能电池方阵间的距离越大。第(3)题,徐州位于苏北地区,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较大;太阳能电站占地广,布局在市郊可以节省成本;当地政府支持光伏发电。第(4)题,发展光伏发电的意义要从能源利用的角度分析,如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应,利于环境保护等。答案:(1)南部少,北部多。(2)正南 徐州(3)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较大;位于市郊,地价较低;政策支持。(4)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轻环境污染;促进新兴产业发展。17.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建成区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用地之一,它通常指市区集中连片部分及分散在近郊与城市有密切联系、具有基本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的城市用地。建成区标志着城市不同发展时期建设用地状况的规模和大小。图1表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主体岛屿城区的扩展情况,图中阴影表示建成区范围。图1 岛屿城区扩展情况及海岸线变化图图2 建成区占该岛各高程土地面积比例变化图该岛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单位:千米2)土地利用类型1973年2007年林地5126耕地5011淡水区域65滩涂53建设用地1197总面积123142 (1)概述该岛1973—2007年建成区的变化特点以及海岸线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2)城市建设挤占其他类型的土地是城市扩张的结果。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分析该岛2007年与1973年相比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特点。(3)判断甲地区的地形类型,说明判断依据。(4)分析该城市计划在岛上建风力发电站的主要原因。解析:第(1)题,建成区面积明显增大,海岸线变得圆滑平直,部分新建城区出现在以前的海洋区域。第(2)题,通过表格逐项对比即可得出答案。第(3)题,岛屿城区扩展过程示意图显示甲地区1973—2007年没有城区出现,曲线图显示300~500米城区比例始终为0。第(4)题,风力开发除有丰富风能资源外,还需考虑投入能力、市场需求、环境影响等。答案:(1)建成区面积逐步扩大。原因:填海造陆。(2)林地、耕地、淡水区域、滩涂面积均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加。(3)甲地区多为低山丘陵;从建成区占该岛各高程土地面积比例变化来看,甲地区海拔多为300~500米,故判断为低山丘陵。(4)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风力充足;经济发达,资金雄厚;煤炭、石油等矿物能源缺乏,而市场需求量大;减少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和环境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共14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和环境单元活动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综合训练题,共6页。
这是一份鲁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综合与测试课时训练,共13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