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后复习题
展开课时分层作业(二)
(建议用时:45分钟)
“鱼靠水、娃靠娘,万物生长靠太阳。”结合谚语,完成1~2题。
1.该谚语体现了太阳辐射直接为地球提供( )
A.光热资源 B.生活能源
C.生产能源D.水和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
2.下列关于太阳辐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
B.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氢气的燃烧
C.太阳辐射大部分能量到达地球
D.太阳辐射能是一种清洁且能量密集的能源
1.A 2.A [第1题,“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地球上的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因为太阳直接为其提供了光热资源。第2题,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但能量分散。]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西藏太阳能应用的投资,西藏有关部门也更加重视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属于“绿色能”,它的利用不仅是西藏常规能源短缺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对西藏的环境保护也有着积极作用。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原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B.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能削弱作用小
C.海拔高,气候寒冷
D.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
4.除太阳辐射能外,青藏地区的其他能也很丰富,其中哪一项能与太阳能无关( )
A.风能 B.柴达木盆地的天然气
C.藏南谷地的地热能D.雅鲁藏布江的水能
3.C 4.C [第3题,青藏高原地势高,导致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能削弱小;加之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故太阳辐射能丰富。气候寒冷不是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第4题,地热能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与太阳辐射能无关,其他三种能源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太阳辐射能。]
下图表示1960~2012年年均太阳黑子相对数与辽宁西北地区年降水距平关系。读图,回答5~6题。
5.图示信息表明( )
A.黑子数量变化周期忽长忽短,无规律可循
B.降水量的最大值约150 mm,出现在1994年
C.总体上黑子高值期降水偏少,黑子低值期降水偏多
D.总体上黑子相对数与年降水距平值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6.太阳黑子增多时,对地球的影响是( )
A.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B.地表温度明显升高
C.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
D.水循环的动力增强
5.C 6.A [第5题,据图可知黑子数量多少呈现周期变化,周期约为11年;据图可知,黑色柱只是表示降水距平,不表示降水量,降水距平的最大值约250 mm,出现在1994年;总体上黑子相对数与年降水距平值呈现出负相关关系。第6题,太阳黑子增多时,太阳的耀斑活动也增多,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地表温度明显升高是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太阳活动与大气逆辐射作用、水循环增强无明显相关性。]
磁纬度是地球磁场坐标的要素之一,磁极点的磁纬度为90°。距磁极点约30°以内的范围常出现极光,这个区域称为极光区。下图示意地球磁纬度分布。据此回答7~8题。
7.图中便于游客观测极光的最佳地点是( )
A.甲B.乙
C.丙D.丁
8.“极光之都”费尔班克斯(64°50′N,147°43′W)最适宜观测极光的月份是( )
A.3月B.6月
C.9月D.12月
7.B 8.D [第7题,根据材料信息,距磁极点约30°以内的范围常出现极光,图中甲、乙两地位于极光区,甲地纬度高、气候寒冷,不利于游客观赏,乙地位于拉布拉多高原,便于游客观测极光,故B正确,A错误;丙、丁两地不在极光区,观测不到极光,故C、D错误。第8题,费尔班克斯位于64°50′N,可以观测极光的时间是在极夜期间,北极圈附近能出现极夜的时间是12月,所以最适宜观测极光的月份是12月,故D正确。]
下图为1954~2005年我国江淮地区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布图。读图,回答9~10题。
9.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 )
A.在湖北省的东南部呈正相关
B.在安徽省的大部分地区呈负相关
C.在图中西北部的相关性最小
D.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
10.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 )
A.江淮地区梅雨强度增大
B.通信卫星信号易受干扰
C.漠河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D.耀斑爆发强度减弱
9.D 10.B [第9题,从图中可知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在湖北省东南部呈负相关,在安徽省大部分地区呈正相关,在图中中部地区相关性最小,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即安徽省北部。第10题,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太阳活动最强,耀斑爆发强度增加,易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即通信卫星信号易受干扰。极昼与地球公转和自转运动相关,与太阳活动无关;不同地区梅雨强度与太阳黑子相关度不同。]
11.读太阳外部结构层次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三层次分别表示太阳大气结构的________层、________层和日冕层。
(2)在A、B、C三层中,A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______,B层的主要活动是________,活动的平均周期大约为________。
(3)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突然出现“________”现象,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4)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会出现美丽的________。
[解析] 第(1)题,读图,图中A、B、C三层次分别表示太阳大气结构的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第(2)题,在A、B、C三层中,A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黑子,B层的主要活动是耀斑,活动的平均周期大约为11年。第(3)题,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突然出现“磁暴”现象,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第(4)题,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会出现美丽的极光。
[答案] (1)光球 色球
(2)太阳黑子 耀斑 11年
(3)磁暴
(4)极光
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下图示意1961~2007年我国年平均PAR强度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12~13题。
12.如仅考虑光合有效辐射,我国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B.四川盆地
C.华北平原D.青藏高原
13.乙地PAR值高于甲地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高B.植被少
C.地势高D.云雨少
12.D 13.D [第12题,读图可知,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光合有效辐射值最大,如仅考虑光合有效辐射,该地区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第13题,乙地位于内蒙古高原,气候干旱,晴天多,太阳辐射多,PAR值高;甲地位于四川盆地,多云雨天气,太阳辐射少,PAR值较低。]
太阳能光热电站(如下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14~15题。
14.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
A.柴达木盆地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D.东南丘陵
15.(易错题)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
A.提升地表温度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经飞鸟D.提高作物产量
14.A 15.C [第14题,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是降水较少、晴天较多、海拔较高的地区,选项所列四个地区中柴达木盆地最符合这些条件。第15题,本题易错是由于不能认真审题,不理解题意。太阳能光热电站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塔顶的锅炉加热,所以高温可能会误伤途经的飞鸟。]
16.读地球表面各纬度全年和冬、夏半年太阳辐射总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全年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随着纬度的增高,辐射量依次________________,极小值出现在________。
(2)夏半年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是在________的纬度带上,由此向________和________逐渐减少,最小值在________。
(3)冬半年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是________,随着________的增高,太阳辐射量迅速________,到________为零。
(4)夏半年与冬半年的辐射量差值,随着________的增高而________。
[解析] 第(1)题,根据坐标图判断,全年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地区是赤道地区,根据曲线的变化趋势判断随着纬度的增高,辐射量依次减少;极小值出现在极点。第(2)题,根据曲线找准横坐标对应的纬度范围,然后判断向两侧减小,最小值出现在极点。第(3)题,冬半年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是赤道,然后随纬度增高太阳辐射量减少,到极点为零。第(4)题,夏半年的辐射量高于冬半年,且最大差值出现在极点上,最小差值出现在赤道上。
[答案] (1)赤道地区 减少 极点
(2)20°~30° 南北两极 赤道 极点
(3)赤道 纬度 减少 极点
(4)纬度 增大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第二节 风成地貌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第二节 风成地貌同步测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四种地貌中,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是,四种地貌中,因堆积作用形成的是,图中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该地区可能位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湘教版 (2019)第三节 海洋与人类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湘教版 (2019)第三节 海洋与人类巩固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海洋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沙袋最主要的作用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第一节 水循环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第一节 水循环课时训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能正确反映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是,水循环中的,材料中水循环某环节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