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三节 地球的演化过程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一、选择题
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完成1~3题。
1.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A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生物化石。三叶虫是古生代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另外脊椎动物中的早期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也是古生代的生物,所以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含三叶虫和鱼类化石的地层。
2.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B )
A.海洋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
解析:主要考查生物的进化史。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经历了大约20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生物;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以后又依次出现了早期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
3.关于地层和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三叶虫化石存在于元古代地层中
B.各类岩石组成的地层中都有化石
C.化石是埋藏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
D.元古代地层中常含有恐龙化石
解析:化石是指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一般存在于沉积岩中。不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不同种属的化石群,恐龙化石所在的地层属中生代,三叶虫化石所在的地层属古生代。
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4~5题。
4.图中属于古生代晚期或中生代地层的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首先看图,明确图中化石存在的地质年代。如含三叶虫化石的为古生代早期地层,含鱼类化石的为古生代中期地层,含恐龙化石的为中生代地层,含裸子植物化石的为古生代晚期或中生代地层。
5.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C )
A.干燥,冷热多变 B.全球气候分带明显
C.湿润,森林茂密 D.寒冷,冰川广布
解析:煤炭是地质史上的森林埋藏到地下,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
下图示意第四纪中国重大环境演变事件关系。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Ⅰ、Ⅱ、Ⅲ代表的地理事件分别是( B )
A.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区域干旱化趋向
B.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C.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
D.区域干旱化趋向、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解析:根据关联图中的信息可知,“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并不会导致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等现象的发生,只能造成海进与海退;图中Ⅲ对Ⅱ产生影响,且Ⅱ受现代季风形成的影响,故Ⅱ为区域干旱化趋向,Ⅲ为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7.气候冷暖交替对我国地理事物变化的影响是 ( C )
A.气候暖湿有利于黄土堆积 B.气候冷干有利于黄土侵蚀
C.最暖时期海平面显著上升 D.最冷时期温度带显著北移
解析:气候暖湿增加了降水量,造成黄土高原的黄土侵蚀加强,而气候冷干则有利于黄土堆积;温暖期有利于冰雪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气温降低使我国的温度带向南移动。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8~9题。
8.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D )
A.爬行类 B.鸟类
C.两栖类 D.鱼类
解析:四个选项中生物出现由早到晚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
9. 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B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元古代 D.新生代
解析: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盛行的时期。
对野象生活习性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如图为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据图分析可以得出,公元前500年至公元1830年野象活动北界( B )
A.不断北移 B.不断南移
C.不断东移 D.不断西移
11.关于该历史时期气候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
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
D.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 ℃等温线的位置北移
解析:据图可以分析得出,公元前500年至公元1830年野象活动北界不断南移,说明该历史时期气候逐渐变冷,而现代全球气候是逐渐变暖。现代气候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使全球陆地面积减小。雪线高度会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升降,气候变冷雪线高度降低,气候变暖雪线高度升高。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 ℃等温线的位置南移。
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回答12~13题。
12.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B )
A.古生代、三叶虫 B.中生代、恐龙
C.新生代第三纪、哺乳类 D.新生代第四纪、鱼类
解析:银杏等裸子植物繁盛时期是在中生代,恐龙是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
13.该煤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是( C )
A.湿热的草原地区 B.温暖广阔的浅海
C.湿热的森林地区 D.干旱的陆地环境
解析:湿热的森林环境应是该煤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
二、综合题
14.地质工作者在图中各地地层中发现了不同的古生物化石。读图,回答问题。
(1)A—B—C之间的地质构造为背斜,依据是地层中间老两翼新。
(2)A—B—C—D—E之间的地质构造总称为褶皱,它是由于岩层受挤压而造成的。
(3)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沉积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古生代。
(4)若该地区位于我国贵州省,则A、C两处植被生长最为茂盛的是A处,理由是A处位于山地的向阳坡和夏季风的迎风坡,光照和水分充足。
解析:图中所出现的古生物由老到新的顺序是:三叶虫(古生代)、恐龙(中生代)、哺乳动物(新生代),由古生物所代表的地质年代判断出岩石的新老关系,并进一步由此判断出地质构造。A处位于向阳坡,热量条件好,又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所以植被茂盛。
15.读下面的两幅地质剖面图,分析下列问题。
(1)根据甲图信息判断,该区域岩石属于三大类岩石中的沉积岩,理由是岩层中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
(2)甲图中地点3缺失地层B,其原因可能是该地区形成B岩层时,地点3隆起,未曾接受B岩层沉积物(或地点3原先接受了B岩层沉积物,后因地壳上升被侵蚀了)。
(3)若乙图中C、D、E三处均出现煤层的露头,那么,在A、B两处分别打钻井,A(填字母)地下能打到煤层,原因是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A处为向斜,岩层不缺失,B处含煤岩层被侵蚀。
(4)若要在乙图地区开凿一条地下隧道,隧道走向应是东西走向。选在B地还是在A地地下更合适?根据所学知识,解释你这样选择的理由有哪些?
答案:B地,从工程安全性、稳定性、地下水运动等方面考虑,B处(背斜)地下修建较适宜,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结构稳定,不易塌陷;同时背斜有利于地下水沿岩层两翼向下渗流,不会在隧道内积存。
解析:第(1)题,读甲图,根据图中的信息显示,岩层中有古生物化石,且层理清晰,说明是沉积岩。因为岩层中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是沉积岩的特征。第(2)题,沉积只能在地势低洼的地区。该地区缺少岩层B,可能是形成B岩层时,地点3隆起,地势高,未曾接受B岩层沉积物。也可能是地点3原先接受了B岩层沉积物,后因地壳上升,岩层B被侵蚀了。第(3)题,读乙图,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A处岩层年龄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岩层不缺失,所以从A处向下可以打到煤层。B处岩层年龄中间老、两翼新,是背斜构造,含煤岩层被侵蚀了,不会打出煤。第(4)题,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判断,岩层是东西方向延伸,所以隧道要东西走向。结合前面分析,B处是背斜构造。从工程安全性、稳定性、地下水运动等方面考虑,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结构稳定,不易塌陷;同时背斜有利于地下水沿岩层两翼向下渗流,不会在隧道内积存。所以在B处地下修建较适宜。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单元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一节 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单元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一节 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课时训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课后素能强化:综合评估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本册综合课后练习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第三节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第三节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同步达标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