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展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单选题(共11题;共48分)
1.据澳大利亚媒体5月13日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2号”探测器如今已飞抵太阳系边缘。下图为“太阳系模式图”,探测器在某区曾拍摄到很多小行星的照片,该区域主要位于
A. ①与②之间
B. ③与④之间
C. ④与⑤之间
D. ⑥与⑦之间
【答案】C
【解析】
【详解】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太阳系八大行星从内向外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④、⑤分别是火星、木星,C正确。故选C。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 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A. 上海 B. 成都 C. 当雄 D. 北京
3. 此次地震,拉萨有轻微震感,理论上拉萨居民感觉到
A.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B.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C. 只左右摇晃
D. 只上下颠簸
【答案】2. C 3. B
【解析】考查地震波的特点和传播速度,地壳的特点。
【2题详解】
地震波从震源传到地表,因地壳厚度不均,到达地表时间有早晚,地壳厚处后到地表,薄处先到地表,上海、北京位于第三阶梯的平原上,成都位于第二阶梯的盆地,当雄位于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最大,要高于平原和盆地地区,因此当雄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传,C正确。故选C。
【3题详解】
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两种形式:横波的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可以通过固体进行传播;纵波的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固液气三态物质都能传播纵波;纵波的传送速度快于横波。因此在陆地上,出现地震时,纵波先到达地面,人会感觉上下颠簸,后横波到达,人再感到左右摇摆,B正确。故选B。
4.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珠峰峰顶比同纬度海平面
A. 白昼略长 B. 黑夜略长
C. 自转线速度略少 D. 自转角速度小
【答案】A
【解析】同一条纬线上,日出日落时间相同。珠峰较同纬度地区海拔高,故日出略早,日落略晚;则昼长略长;而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则自转的角速度相同,线速度略大。A正确。故选A。
突然迸发的巨大火舌掀起一场夹杂着电磁辐射,高能粒子流等剧烈变化的太阳风暴,转瞬间,人们的手机信号消失、电台里的歌声被噪声替代……这一幕科幻片里常见的情景,也许会在现实中上演。据此完或下列各题。
5. 材料中的太阳活动主要发生在太阳的
A. 光球层 B. 太阳内部 C. 日冕层 D. 色球层
6. 此太阳风暴强烈爆发,对地球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 产生磁暴现象,导致全球变缓
B. 北京地区可以在夜晚看到美丽的极光
C. 干扰某些人造卫星的正常工作和电网的正常输电
D. 人们网上冲浪会受到严重影响
【答案】5. D 6. C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材料“人们手机信号消失,电台歌声被噪音代替”,说明是耀斑爆发干扰电离层所致,耀斑发生在色球层上,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全球变暖与太阳活动关系不大,A错误;极光现象只能在高纬度地区极夜时才能看到,北京位于中纬度,B错误;太阳活动激烈时,产生的高能粒子流,到达地球,引起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电磁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传输与电网的正常运行,C正确;网上冲浪主要为有线光缆信号传输,太阳活动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
2018年10月11日凌晨,西藏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与四川甘孜州白玉县交界处发生山体滑坡,致金沙江断流,形成堰塞湖。12日时许,堰塞湖水漫过坝体开始自然下泻,威胁逐步减除。11月3日原地点再次发生滑坡,原堰塞体水面以上新增塌方体,金沙江再次断流形成堰塞湖。堰塞湖一旦决口会使下游形成洪峰,处置不当会引发重大灾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10月12日17时许,金沙江堰塞湖
A. 湖内水位开始下降 B. 上游河流来水量增加
C 下游河流水量增加 D. 入湖流量大于流出量
8. 与金沙江堰塞湖的形成最相关的因素是
A. 滑坡体量大 B. 河流水量大
C. 台风风力大 D. 两侧山体较陡峭
9. 为了排除险情,下列处置措施中最为恰当的是
①在堰塞体上开挖泄流槽 ②下游水库放水腾空库容
③上游干流截流控制流量 ④加固堰塞体防止溃坝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7. C 8. A 9. A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
【7题详解】
据材料分析,12日17时许,堰塞湖水漫过坝体开始自然下泄,说明下游水量开始增加。C正确;12日17时许,堰塞湖水漫过坝体开始自然下泄说明湖内水位达到最高,A错误;材料中未提及此时天气状况,因此上游河流来水量增加不清楚,B错误;12日17时许,堰塞湖水漫过坝体开始自然下泄,根据水量平衡原理,此时入湖流量等于流出量,D错误。综上本题选择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2018年10月11日凌晨发生滑坡、11月3日原地点再次发生滑坡,滑坡体量大,会导致大量泥沙进入河道,堵塞河流,形成堰塞湖,因此滑坡是金山堰塞湖形成的主要直接原因,A正确。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相关知识。在堰塞体上开挖泄流槽,有利于堰塞湖水体外泄,降低水位。①正确;下游水库放水腾空库容,有利于应对堰塞体垮塌造成的大量水体下泄,减少对下游的危害。②正确;堰塞湖已经形成,此时在上游干流截流控制流量对堰塞湖问题的解决没有根本影响。③错误;加固堰塞体,堰塞湖依然存在,险情无法排除。④错误。综上所述,本题应选择①②,正确答案为A。
下图为2010年上海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上海流入人口比例最大的年龄段是
A. 20~24岁 B. 25~29岁 C. 30~34岁 D. 35~39岁
11. 上海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下降最快的城市之一,主要原因是
A. 出生率大幅下降 B. 死亡率迅速上升
C. 大量年轻劳力流入 D. 大量老龄人口迁出
12. 近年来,上海市流动人口数量增长变慢,其原因最可能是
A. 上海市工资水平下降
B. 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
C. 上海市自然增长率回升
D. 邻近省区出台了限制人口迁移的政策
【答案】10. A 11. C 12. B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及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读图分析相关知识外来人口一般为流动人口的主要群体。图中显示,外来人口比例最大的年龄段为20-24岁,因此流动人口的主要年龄段应为20-24岁,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口老龄化分析。由图可知,外来年轻人口大量涌入上海,缓解了上海老龄化的进程,C项正确。出生率大幅下降会加速老龄化的进程,A项错误。随着上海市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提高,使死亡率下降,B项错误。由题意不能得出上海大量老年人口迁出的结论,D项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口流动相关知识。由图中可以看出,外来人口比例最多的年龄段在20~34岁之间,易劳动力人口为主,近年来上海市流动人口数量增长变慢,主要原因应是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后,大量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外迁,进而导致流动人口数量增长变慢,B正确;随着经济的发展,上海市工资水平应上升,A错误;上海市自然增长率回升影响的人口总量的变化,C错误; 材料中无法获取邻近省区出台了限制人口迁移的政策,D错误。故选B。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地球表面各种形式的水体是不断相互转化的。下图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13. 监测显示近年来,该流域蒸腾作用明显减弱,导致该流域内
A. 大气降水增加 B. 地表径流减少
C. 地下径流减少 D. 水汽蒸发减少
14. 若要进一步稳定该流域的径流量,应采取的措施是
A. 人工降雨 B. 植树造林
C. 围湖造田 D. 引水灌溉
【答案】13. C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A、蒸腾作用明显减弱,流域内降水可能减少,故A错误;
B、植被破坏,下渗减少,流域内地表径流增加,故B错误;
C、植被破坏,下渗减少,流域内地下径流减少,故C正确;
D、流域内水汽蒸发主要与温度有关,与植被破坏关系不大,故D错误。
【14题详解】
A、人工降雨不能进一步稳定该流域的径流量,故A错误;
B、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能涵养水源,可以稳定该流域的径流量,故B正确。
C、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减小,对河流调节作用减弱,使流量不稳定,故C错误;
D、引水灌溉使流域的径流量减少,不能稳定其径流量,故D错误;
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流被称为河曲或者蛇曲。蛇曲多分布在平坦地区,但在黄河河口以下的晋陕边境,却能看到“S”型的蛇曲深深嵌入岩层之中。下图示意乾坤湾河道及局部景观。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5. 推测乾坤湾形成的原因是
A. 地壳上升,地势低洼,河流堆积 B. 断裂下陷,地势低洼,河流堆积
C. 地壳上升,裂隙发育,河流侵蚀 D. 断裂下陷,裂隙发育,河流侵蚀
16. 甲岸地带被当地村民称为“风水宝地”的原因是
A. 水流较缓,方便取水,土壤肥沃 B. 三面环水,利于防御,交通便利
C. 河谷地带,降水丰富,热量充足 D. 地势较高,有利防洪,光照充足
17. 村民在乙地打井取水饮用的主要原因是
A. 距黄河近,水量丰富 B. 离聚落近,取水方便
C. 岩层过滤,水质较好 D. 位置较高,不易被淹
【答案】15. C 16. A 17. C
【解析】本题组考查河流地貌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难度一般。
【15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坤湾地势较高,故其是地壳抬升而成(断裂下陷应为洼地),流水沿地表裂隙不断侵蚀而成,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由图可知甲岸位于河流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水流较缓,水域较浅,便于取水,且土壤肥沃,便于耕作,A正确;位于河流凸岸,水域较浅,交通不便,且与周边地区相比热量和光照相差不大,BCD错误。故选A。
【17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段黄河含沙量较大,水较浑,村民在乙地打井取水饮用的主要原因是岩层过滤,水质较好,C正确;ABD不是村民打井饮用的主要原因,故选C。
下图为某山脉东、西两坡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8. 下列垂直带谱分布符合图示山脉的是
A. A B. B C. C D. D
19. 该山脉所处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最可能是
A. 温带落叶阔叶林 B.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 温带草原
【答案】18. D 19. C
【解析】
【18题详解】
该山地山麓地带7月份气温低于1月份,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最冷月气温在0°C~15°C之间,因此该地山麓位于亚热带;降水7月份(当地冬季)多,1月份(当地夏季)少,可知该地为地中海气候。该山地南北走向,其西坡为西北风的迎风坡。据图可以看出,在相同海拔,西坡降水多,气温高,东坡降水少,气温低,自然带分布高度主要受温度影响,因此同一自然带西坡分布的海拔高,AB错误;该山地海拔2100m,山顶没有雪线,因此C错误,D正确。
【19题详解】
该山地山麓地带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为亚热带气候,该山脉所处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最可能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正确,ABD错误。
肯尼亚山是一座横跨赤道的火山,下图为其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0. 图中
A. 热带草原带的形成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B. 降水量与山地的海拔高度呈现正相关
C. 山地西北坡干燥森林带的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D. 主要致雨东南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1. 肯尼亚红茶
A. 生产机械化水平高,劳动力投入少 B. 生产规模大,产量高,商品率高
C. 生长得益于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D. 品质优良与丘陵广布的地形有关
【答案】20. A 21.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垂直地带性和影响农业的因素。读图是关键,从图中可以看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推导地域分异规律。联系当地的地理知识回答影响红茶的因素。
【20题详解】
热带草原带是因为受地形的影响,降水少,属于非地带性现象,A正确; 降水量与山地的海拔高度相关,开始是正相关,后来是负相关,B错;读图可知 山地西北坡干燥森林带的降水量小于蒸发量,C错; 主要致雨东南风的成因是东南信风,D错。
【21题详解】
肯尼亚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生产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力投入多,A错; 生产规模大,产量高,商品率高,B正确; 肯尼亚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有干湿季,C 错;肯尼亚属于东非高原,D错。
第Ⅱ卷主观题
二、综合题(共5题;共52分)
2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中阳光直射的纬线是______,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是______,D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______,A点的地方时为______,E点的太阳高度为______,图中AB是______ (晨、昏)线。
(2)这一天是______月______日前后,北半球为______(节气)。
(3)这一天,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发生极夜现象的范围______。
(4)图中C地的昼长为______小时,B点的昼长为______小时。
(5)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______,请将A、D、B三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大至小排列______。
(6)此时,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最大的范围是______
【答案】(1) 北回归线或23°26’N 120°W 6时 24时或0时 90° 晨线 (2) 6 22或23 夏至 (3)昼长夜短 南极圈及以南地区 (4)12小时 0 (5)66°34’ D-A-B (6)北回归线及其以北
【解析】(1)此图中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是夏至,阳光直射的纬线是北回归线或23°26’N,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是E点所在经线,是昼半球分界线,图中半球被经线分为6等分,每份跨30°,据180°位置可知12时经线是120°W。D点是晨线和赤道的交点,其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A点位于夜半球平分线上,位于D点以西、经度差90°,地方时为0时,E点此时为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顺着自转方向,图中AB是由黑夜进入白昼是晨线。
(2)此图中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是夏至,这一天是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节气)。
(3)这一天,北半球为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是昼长夜短,发生极夜现象的范围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
(4)图中C地位于赤道,终年昼夜平分,昼长为12小时,B点位于南极圈,此时出现极夜,昼长为0小时。
(5)C点位于赤道,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C点距离北回归线的纬度差为23°26′,C的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A距离北回归线的纬度差为43°08’,D距离北回归线的纬度差为23°26’,B距离北回归线的纬度差为90°,三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大至小排列D>A>B。
(6)此时,北半球为夏至,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最大的范围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东北地区简图。
材料二 黑龙江是我国第一产粮大省,该省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松嫩平原腹地,是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省,正实现从“中华大粮仓”向“健康大厨房”的转变,其绿色产品远销境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材料三 2015年3月18日经济日报报道,近日对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行业采访发现,在国家玉米“托市”收购政策影响下,东北地区原料玉米价格保持高位,然而淀粉、酒精、饲料等下游市场产品价格却长期在低位徘徊,在政策、市场的双重压力下,部分玉米深加工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此外,由于加工链条短、产品趋同等原因,目前玉米深加工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凸显,行业进入升级整合加速期。
(1)冬季A地气温比B地 (填高或低),原因是 。
(2)分析黑龙江省发展绿色农业的优势条件。
(3)对于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工业的发展,有的专家持反对意见,有的专家则大力支持,请阐述你的意见,并说明理由。
【答案】(1)低; 原因:A地位于寒冷的冬季风的迎风坡,气温低;B地位于背风坡,气温较高。
(2)污染小,环境质量优良;冬季受寒潮影响,病虫害少;土壤肥沃,施用化肥少。
(3)支持。 理由:东北地区有丰富的玉米资源优势,相关机械工业发达;交通便利,产品市场广阔;将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延长粮食产业链,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当地劳动力就业。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或反对。 理由:原料玉米的价格较高,产品价格较低;产业加工链条短,经济效益低;产品趋同,玉米深加工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1)主要考查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读图可知,A地和B地之间有大兴安岭。A地位于寒冷的冬季风的迎风坡,更靠近冬季风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发源地,气温低;B地位于背风坡,由于山脉的削弱阻挡作用,气温较高。
(2)本题为条件分析类题,关键词“发展绿色农业”,答题方向“优势条件”。主要从当地的环境、土壤、气候等方面思考。黑龙江地区,因为地广人稀,工矿企业相对密度较小,原始地貌多,所以当地污染小,环境质量优良;靠近冬季风的发源地,冬季受寒潮影响,病虫害少;黑龙江地区分布着黑土,土壤肥沃,对化肥使用量势必减少。这些都是其发展绿色农业的优势条件。
(3)如果持支持意见,主要从玉米深加工的有利条件或有利影响方面分析,理由:从所学知识和材料二得知,黑龙江是我国第一产粮大省,所以其地区有丰富的玉米资源优势,相关机械工业发达;产品远销境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说明交通便利,产品市场广阔;此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可以看,将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延长粮食产业链,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当地劳动力就业。
如果持反对意见,主要从玉米深加工的不利条件或不利影响方面分析。理由:从材料三得知,在国家玉米“托市”收购政策影响下,东北地区原料玉米价格保持高位,然而下游市场产品价格却长期在低位徘徊,在政策、市场的双重压力下,部分玉米深加工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此外,由于加工链条短、产品趋同等原因,目前玉米深加工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凸显,行业进入升级整合加速期。
24.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区域等高线图。
材料二:甲地区所在国是继美国、欧盟以后的番茄产业第三大生产国和第一大出口国,该地区凭借优越的地域优势和产业政策,番茄种植和加工近年来迅猛发展,番茄制品的产销量占全国的90%以上。
(1)说明L1河的河流特征,并分析原因。
(2)分析甲地区发展番茄加工——“红色产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3)甲地区农民常在瓜田地里放砂石,简要说明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1)特征:内流河,河流短小(流程短),流量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夏汛;有结冰期。
原因:深居内陆;降水少,蒸发量大;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为主;冬季气温低。
(2)靠近原料产地,利于保鲜;国际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劳动力廉价,成本低;国家政策扶持。
(3)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大土壤日温差;减少大风对土壤的侵蚀。
【解析】(1)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据图可知,该地位于内陆地区,降水较少,河流的流量小,且多内流河,河流短小;夏季降水相对较多,加上高山冰雪融水补给量增加,河流的流量较大,夏汛明显,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大;冬季气温在0°C以下,河流会有结冰现象。
(2)考查工业区位因素。该地番茄产量大,临近原料产地,减少运输的时间,有利于原料的保鲜;品质优良,国内外市场广阔;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生产的成本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鼓励。
(3)瓜田地里覆盖着砂石,使土壤白天升温较快,夜晚降温快,增大土壤日温差;覆盖上砂石,有助于减少大风对土壤的侵蚀;砂石覆盖在土壤表层,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25.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和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水循环①是_________环节,②是_______环节,④是_________环节。
(2)人们修建水库主要对图中______(填图中字母)环节的影响较大。为了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人们采取的开源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丙地貌是____________,丁地貌是____________。
(4)以下对水循环重要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有______。(单项选择)
A.只在水圈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B.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相同
C.使地表趋于高低不平
D.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答案】(1)蒸发 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2) ④ 跨流域调水 海水淡化、修建水库、 (3)山前冲积扇 河口三角洲 (4)D
【解析】(1)据图可知,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④地表径流。
(2)水库是储蓄、调节径流的水利工程,所以对④的影响较大。为了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人们采取的开源措施有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修建水库等
(3)丙地貌处于河流出山口为山前冲积扇,丁地貌处于河流入海口为河口三角洲。
(4)水循环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也有在大气圈发生,比如水汽输送,A错误。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与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关系很大,B错误。水循环主要参与地质作用中的外力作用,能够削高填低,会使地表趋于平缓,C错误。水循环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D正确。故选D。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左图为非洲及周边地区略图,右图为维多利亚湖及周边地质构造示意图。
(1)简要说明图中1月份风向的形成原因。
(2)分别说出爱德华湖盆和维多利亚湖盆的主要地质成因。
(3)比较维多利亚湖7月东岸和西岸降水量的差异并说明理由。
(4)甲地沿海有一条沙漠带,解释这里形成热带沙漠气候的原因。
【答案】(1)该地1月份北半球受东北信风带控制形成东北风;1月太阳直射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南移,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西北风。
(2)爱德华湖盆:岩层断裂下陷;维多利亚湖盆:岩层受挤压向下弯曲形成向斜。
(3)差异:西岸多于东岸
理由:7月,东南风经过维多利亚湖的增湿作用到达西岸;西岸地处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所以比东岸降水多。
(4)这里,夏季盛行西南离岸风,较为干燥;冬季盛行东北风,气流仍然较为干燥;地处低纬地区,气温高,全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夏季沿岸寒流(或上泛冷水)也加剧沿岸环境的干旱程度。
【解析】(1)据图可知,本区位于赤道附近,1月份赤道低压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发生左偏,形成西北风。
(2)据右图分析,维多利亚湖盆的成因根据下方岩层向下弯曲,判断岩层受挤压向下弯曲,形成向斜构造。爱德华湖的岩层有错动,并且是向下错动,判断岩层断裂下陷。
(3)据左图可知,维多利亚湖地处赤道附近,无论是东南风还是东北风到达西岸前,都有经过湖面的增湿作用;且西岸地处山地迎风坡,降水多,因此维多利亚湖降水西岸多于东岸。
(4)甲地位于索马里半岛东部沿海,夏季盛行西南离岸风,风来自大陆较为干燥;冬季盛行东北风,东北部陆地气候干旱,气流仍然较为干燥;因此终年降水较少。地处低纬地区,气温高,全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夏季沿岸索马里寒流也加剧沿岸环境的干旱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