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细胞与生命活动关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多细胞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是在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的
B. 草履虫、变形虫等均能完成摄食、运动、生殖等生命活动
C. 没有细胞就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
D.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在生命系统的层次中属于个体水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多细胞生物体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A项正确;草履虫、变形虫等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摄食、运动、生殖等各种生命活动,B项正确;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其他层次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层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细胞就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C项正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属于非细胞生物,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任何层次,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与生命活动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鉴定还原糖、蛋白质都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B. 实验结束时将剩余的斐林试剂装入棕色瓶,以便长期使用
C. 用苏丹Ⅳ鉴定花生组织中是否含有脂肪成分时,实验结果肯定可见橘黄色颗粒
D. 当实验试剂中提供了斐林试剂甲液、乙液和蒸馏水时,不但可以检验还原糖,也可以鉴定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要求考生理解该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把握实验材料和试剂的选择,熟练操作并完成实验的能力。
鉴定还原糖需要进行水浴加热,鉴定蛋白质不需要进行水浴加热,A错误;斐林试剂需现配现用,不能久置,即剩余的斐林试剂应及时处理掉不能再用,B错误;用苏丹Ⅳ鉴定花生组织中是否含有脂肪成分时,若实验材料是子叶切片,则实验结果肯定可见红色颗粒,用苏丹Ⅲ鉴定可见橘黄色颗粒,C错误;当实验试剂中提供了斐林试剂甲液、乙液和蒸馏水时,不但可以检验还原糖,还可以将甲液稀释后与乙液用于鉴定蛋白质,D正确。
【点睛】易错知识点拨:
(1)区分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一同三不同”:
(2)三类有机物检测在操作步骤上的“三个唯一”:
①唯一需要加热——还原糖检测,且必须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若不加热,则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②唯一需要显微镜——脂肪检测。
③唯一使用酒精——脂肪的鉴定,实验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
3.一条肽链的分子式为C22H34O13H6,其水解后共产生了下列3种氨基酸,据此判断,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1个该肽链分子水解后可以产生3个谷氨酸
B. 合成1个该肽链分子同时将产生5个水分子
C. 1个该肽链分子中存在1个游离的氨基和3个游离的羧基
D. 在1个该肽链分子是由6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
【答案】C
【解析】
A、该化合物含6个氮原子,而三种氨基酸中都只有一个氮原子,故该肽链是六肽,根据氧原子有13个,5个肽键,加上一端的羧基中有两个氧,故R基团上的氧原子的个数是:13﹣(5+2)=6(个),故谷氨酸的个数是3个,A正确;
B、六肽形成时要脱去5分子水,B正确;
C、该多肽链一端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另外R基上还有3个游离的羧基,C错误;
D、由分子式可以看出,氮元素有6个,该肽链是六肽,是由6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D正确。
考点: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
点睛:据图分析,这3种氨基酸都只有1个氨基,从该多肽分子式分析,有6个N,所以含6个氨基酸,为六肽。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4.下列有关人体内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纤维素和脂肪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
B. 磷脂、抗体、DNA的组成元素中都有C、H、O、N、P
C. 蛋白质分子中的N主要存在于氨基中,核酸中的N主要存在于碱基中
D. 人体肌肉细胞中含有4种碱基
【答案】A
【解析】
纤维素和脂肪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A正确;抗体的组成元素只有C、H、O、N,B错误;蛋白质分子中的N主要存在于肽键中,核酸中的N主要存在于碱基中,C错误;人体肌肉细胞中既含有DNA也含有RNA,所以碱基的种类是A、G、C、T、U5种,D错误。
5.水污染、水资源短缺导致的水危机日趋严重,研究表明,80%的疾病是由水污染引起的。下列关于细胞中的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结合水的形式存在
B. 用洁净的试管加热晒干的种子,试管壁上出现的水珠主要来自种子中的自由水
C. 沙漠里的仙人掌,细胞中蛋白质的含量远多于水
D. 细胞中自由水含量增加时,代谢加强,抗逆性减弱
【答案】D
【解析】
细胞中的水绝大多数以自由水的形式存在,A错误;试管加热晒干的种子,试管壁上出现的水珠主要来自种子中的结合水,B错误;沙漠里的仙人掌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C错误;自由水含量增加时,代谢加强,抗逆性减弱,D正确。
6.下图表示各种膜的组成成分及含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
B. 膜中的脂质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与膜的功能有关
C. 膜功能越简单,所含蛋白质的数量越多
D. 蛋白质在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中有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
细胞膜的成分有脂质、蛋白质和糖类,但脂质和蛋白质在膜成分中占的比例很大,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A正确;据图可知,膜中脂质和蛋白质的含量不同与膜的功能有关,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B正确;分析题图可知,不同的膜各种成分的含量不同,膜的功能越简单,所含蛋白质的数量越少,C错误;蛋白质与糖类组成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表面,在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中有重要作用,D正确。
【点睛】本题是根据柱形图分析考查各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生物膜的组成成分与功能的关系,解题时应紧紧围绕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的功能,对于柱形图的分析是解题的关键。
7.下列关于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只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B.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内唯一能合成ATP的细胞器
C. 高尔基体分拣蛋白质分别送到细胞内或细胞外
D.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合成蔗糖等糖类的场所
【答案】C
【解析】
A.溶酶体内的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也能分解正常结构,只是正常结构不会被运送到溶酶体中,A错;B.线粒体是真核细胞(除蛔虫)内能合成ATP的细胞器,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也能合成ATP,B错;C.高尔基体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并且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故高尔基体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分拣,分别送到细胞内或细胞外,C正确;D.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合成葡萄糖等单糖的场所,D错。故选C。
8.观察细胞核的结构示意图(下图),分析下列关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是由RNA和蛋白质紧密结合形成的
B. ②与某种D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C. ③是核膜,具有4层磷脂双分子层
D. 核孔是某些蛋白质和RNA选择性进出的通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①是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链状结构,A错误;②是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错误;③是核膜,由两层膜组成的,共有4层磷脂分子,C错误;核孔对物质的运输具有选择性,是某些蛋白质和RNA选择性进出的通道,D正确.
考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名师点睛】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染色体(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②是核仁,它与核糖体的形成及rRNA的形成有关.③表示核膜,为双层膜结构;核膜上有核孔,其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9.如图是细胞膜结构模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A面是细胞膜的外侧,B面是细胞膜的内侧
B. ①是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被,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
C. 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比磷脂分子的运动能力强
D. 细胞膜可以通过高尔基体分泌的囊泡实现自我更新
【答案】C
【解析】
据图分析,①表示糖蛋白,②蛋白质,③表示磷脂双分子层。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糖蛋白的功能为细胞识别,还有保护和润滑作用。
A、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侧,可以判断A面是细胞膜的外侧,B面是细胞膜的内侧,A正确;
B、①是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进行细胞识别,在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B正确;
C.细胞膜中磷脂分子属于脂质,比蛋白质分子的运动能力强,C错误;
D、高尔基体分泌的囊泡可以与细胞膜融合,实现细胞膜的自我更新,D正确。
考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10.图示植物根细胞在一定时间内吸收K+与某些条件之间的关系(纵坐标表示吸收的速率,横坐标表示某个条件,假定其他条件均为理想状态)。则a、b、c三幅图的横坐标表示的条件正确的一组是( )
A. 载体数量、温度变化、氧气浓度 B. 氧气浓度、温度变化、载体数量
C. 载体数量、氧气浓度、温度变化 D. 温度变化、载体数量、氧气浓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细胞吸收K+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有载体的数量、温度和氧气浓度等。理论上载体数量越多,吸收速率越快,所以曲线c对应载体的数量;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增加,酶的活性增加,植物吸收K+的速率增加,超过某一温度后,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降低,从而使植物对K+的吸收速率下降,曲线b对应的是温度变化;当氧气浓度为零时,细胞通过无氧呼吸释放能量供根细胞吸收K+,氧气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ATP数量达到饱和,根细胞吸收K+的速度达到最大,所以a曲线对应氧气浓度;故选B。
11.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细胞分化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B. 细胞分化与生物的个体发育有密切关系,它是发育的基础
C. 细胞分化仅发生在高等动物的胚胎时期,形成各种细胞,继而形成组织、器官等结构
D. 细胞分化是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细胞分化具有普遍性,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A正确;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与生物的个体发育有密切关系,是发育的基础,B正确;细胞分化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只是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C错误;细胞分化是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以及细胞分化的特点。
12.图甲表示pH对人体肠淀粉酶、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催化效率的影响;图乙用来描
述酶的作用机理,其中A代表底物,B代表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图甲的曲线II可能是人体胃蛋白酶
B. 图甲表明各种酶对pH适应范围很广
C. 图乙中A和B可分别表示淀粉和蛋白质
D. 图乙中A和B可分别表示淀粉和蛋白酶
【答案】C
【解析】
人体胃蛋白酶适宜PH偏酸性,故应为图甲的曲线Ⅰ,A错误;图甲表明各种酶在一定pH范围内起作用,B错误; 图乙中A和B可分别表示淀粉和淀粉酶(本质是蛋白质),C正确; 由于酶具有专一性,因此图乙中A和B不可表示淀粉和蛋白酶,D错误。
13.下列关于发生在肝脏细胞中ATP—ADP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ATP的合成的能量来自于放能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B. ATP水解所产生的能量用于吸能反应,如乳酸转化为葡萄糖
C. ADP和磷酸脱水合成ATP,形成水的部位可以是细胞溶胶和线粒体
D. 人体肝脏细胞溶胶中产生ATP的过程可能伴随着二氧化碳的产生
【答案】D
【解析】
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ATP的合成的能量来自于放能反应所释放的能量,A正确;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分解相联系,ATP水解所产生的能量用于吸能反应,如肌肉收缩、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等,B正确;ADP和磷酸脱水合成ATP,形成水的部位可以是细胞溶胶和线粒体,C正确;人体肝脏细胞溶胶中产生ATP的过程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第一阶段过程,无二氧化碳的产生,D错误。
14.结合生物体内的细胞呼吸过程示意图分析下列各选项,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所需能量主要由①④途径提供
B. 能进行②过程的生物体内一定含有线粒体
C. 在有氧条件下,过程③或④将受到抑制
D. 导致过程③④不同的原因在于生物体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
【答案】C
【解析】
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所需能量主要由有氧呼吸提供,即图中的①②途径,A错误;①②表示有氧呼吸,蓝藻、好氧菌等细胞不含线粒体,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图中③或④表示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进行受到氧气的抑制,C正确;导致过程③④不同的原因在于生物体内含有的酶的种类不同,D错误。
15. PCNA是一类只存在于增殖细胞中的蛋白质,其浓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 DNA在间期进行复制
B. PCNA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C. PCNA的合成与DNA的复制需要的原料相同
D. PCNA的含世与DNA —样也呈周期性变化
【答案】C
【解析】
D选项有误,含世 应该是 合成。
PCNA浓度在DNA复制时期(S期)达到最高峰,随着DNA复制完成,PCNA浓度快速下降,说明PCNA与DNA的复制有关,A正确;PCNA是一类只存在于增殖细胞中的蛋白质,说明细胞增殖时,控制该PCNA的基因会选择性表达出该蛋白质,B正确;PCNA的合成,需要经过转录和翻译,转录需要原料核糖核苷酸,翻译过程需要原料氨基酸,而复制需要原料脱氧核苷酸,C错误;由于PCNA主要在分裂间期合成较多,分裂期含量会减少,因此PCNA在细胞有丝分裂中会呈周期性变化,D正确。
16.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关于在细菌体内合成蛋白质的错误叙述是 ( )
A. 原料和酶来自细菌而模板来自噬菌体
B. 模板和酶来自噬菌体,核糖体和氨基酸原料来自细菌
C. 指导蛋白质合成的DNA来自噬菌体,氨基酸原料来自细菌
D. 指导蛋白质合成的DNA来自噬菌体,核糖体、氨基酸原料和酶由细菌提供
【答案】B
【解析】
噬菌体是一种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在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细菌细胞外;在噬菌体的DNA的指导下,利用细菌细胞中的物质来合成噬菌体的组成成分。可见噬菌体增殖时,所需要的原料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均来自细菌,核糖体和酶由细菌提供,模板DNA来自噬菌体,B 错误,A、C、D均正确。
17.关于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含有a个腺嘌呤的DNA分子第n次复制需要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n-1×a个
②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G+C占碱基总数的M%,那么该DNA分子的每条链中G+C都占该链碱基总数的M%
③细胞内全部DNA被32P标记后在不含32P的环境中进行连续有丝分裂,第2次分裂的每个子细胞染色体均有一半有标记
④DNA双链被32P标记后,复制n次,子代DNA中有标记的占1/2n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①③④主要考查DNA的复制,②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详解】①含有a个腺嘌呤的DNA分子第n次复制需要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n-1×a个,故正确;
②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G+C占碱基总数的M%,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DNA分子的每条链中G+C都占该链碱基总数的M%,故正确;
③细胞内全部DNA被32P标记后在不含32P的环境中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细胞中染色体均被标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四个细胞中被标记的染色体不能确定,故错误;
④DNA双链被32P标记后,复制n次,子代DNA中有标记的占2/2n,故错误。
故选A。
【点睛】1、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1;
(4)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2、DNA分子复制的计算规律
(1)已知DNA的复制次数,求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或所占的比例:一个双链DNA分子,复制n次,形成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n个。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不管亲代DNA分子复制几次,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都只有两个,占子代DNA总数的2/2n。
(2)已知DNA分子中的某种脱氧核苷酸数,求复制过程中需要的游离脱氧核苷酸数:
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复制n次,需要该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
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完成第n次复制,需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
18.下图表示人体部分细胞所经历的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①发生了细胞的增殖,细胞甲的分裂能力最强,分化程度最高
B. 过程②发生了细胞的分化,分化导致肌细胞与神经细胞内所含的遗传物质不同
C. 细胞衰老时细胞呼吸的速率减慢
D. 细胞衰老和凋亡属于正常的生理过程,细胞癌变也是细胞生命历程的必经阶段
【答案】C
【解析】
细胞甲的分裂能力最强,分化程度最低,全能性最高,A错误;分化不会使细胞的遗传物质改变,能使细胞种类增多,B错误;细胞衰老时细胞内的大部分酶的活性减弱,所以呼吸的速率减慢,C正确;细胞衰老和凋亡属于正常的生理过程,都是在基因控制下进行的,但是细胞癌变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不是细胞生命历程的必经阶段,D错误。
19.如图为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研究中正确运用了假说-演绎法是孟德尔成功的原因之一
B. 操作①叫去雄,时间上要在花粉未成熟之前进行,操作过程中要干净、全部、彻底。操作②叫授粉;为了确保杂交实验成功,操作后要套上纸袋
C. 相对性状明显、闭花授粉、繁殖快、子代数量多,都是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D. 该实验的亲本中,左边的是父本,右边的是母本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研究中正确运用了假说-演绎法是孟德尔成功的原因之一,A项正确;操作①叫去雄,时间上要在花粉未成熟之前进行,操作过程中要干净、全部、彻底,目的是防止发生自花传粉。操作②叫授粉;为了确保杂交实验成功,操作后要套上纸袋,目的是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扰,B项正确;相对性状明显、闭花授粉、繁殖快、子代数量多,都是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C项正确;左边去雄保留雌蕊,所以是母本,右边提供花粉,所以是父本,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0.某种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的二倍体植物,其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控制,其中A、a位于常染色体上。图1为性染色体简图,X和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的(图1中Ⅰ片段),该部分基因互为等位基因;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图1中的Ⅱ和Ⅲ片段),该部分基因不互为等位基因。图2表示色素的形成过程。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 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
B. 蓝花雄株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
C.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X与Y染色体能联会的区段不只是Ⅰ
D. 若一白花雌株与一蓝花雄株杂交所得F1都开紫花,F1相互杂交产生的后代中,紫花雄株所占比例是3/16
【答案】D
【解析】
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B、b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Ⅱ上,基因A、B同时存在时才表现为紫花,因此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6种: AAXBXB、AAXBXb、AaXBXB、AaXBXb、AAXBY、AaXBY,A错误;蓝花雄株的基因型是AAXbY或AaXbY,B错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X与Y染色体能联会的是Ⅰ所示的同源区段,C正确;若一白花雌株(aaX_X_)与一蓝花雄株(A_XbY)杂交所得F1都开紫花,说明亲本白花雌株与蓝花雄株的基因型依次为aaXBXB、AAXbY,F1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相互杂交产生的后代中,紫花雄株所占比例是3/4A_×1/4XBY=3/16,D错误。
21.下列关于遗传信息及其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原核生物的遗传信息都储存于细胞拟核DNA中
B. 真核细胞在个体不同发育时期产生的mRNA都不相同
C. 细胞中转录和翻译时的模板及碱基配对方式都不相同
D. 遗传密码的简并性有利于保持遗传信息的稳定性
【答案】D
【解析】
原核生物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于细胞拟核DNA中,此外质粒DNA也可储存遗传信息,A项错误;真核细胞在个体不同发育时期,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产生的mRNA不完全相同,B项错误; 细胞中转录时的模板是DNA分子的一条链,碱基配对方式为A—U、T—A、C—G、C—G,翻译时的模板是mRNA,碱基配对方式是A—U、U—A、C—G、C—G,C项错误;遗传密码的简并性是遗传密码的基本特性之一,它对降低因DNA的突变而引起的翻译误差、保持物种的稳定性具有更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即有利于保持遗传信息的稳定性,D项正确。
22.人类红绿色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秃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结合下表信息可预测,图中Ⅱ3和Ⅱ4所生子女是。
BB
Bb
bb
男
非秃顶
秃顶
秃顶
女
非秃顶
非秃顶
秃顶
A. 非秃顶色盲儿子的概率为1/4
B. 非秃顶色盲女儿的概率为1/8
C. 秃顶色盲儿子的概率为1/8
D. 秃顶色盲女儿的概率为0
【答案】C
【解析】
设控制色觉的基因用A、a表示,由题意知,Ⅰ1的基因型为bbXAX-,Ⅰ2的基因型为BBXaY,推出Ⅱ3的基因型为BbXAXa,Ⅱ4的基因型为BBXaY 。分开考虑,后代关于秃顶的基因型为1/2BB,1/2Bb,即女孩不秃顶,男孩有一半的可能秃顶;后代关于色盲的基因型为1/4XAXa,1/4XaXa,1/4XAY,1/4XaY,即生出患色盲女孩的概率为1/4,有1/4的可能生出患色盲男孩。所以非秃顶色盲儿子的概率为1/2×1/4=1/8,非秃顶色盲女儿的概率为1×1/4=1/4,秃顶色盲儿子的概率为1/2×1/4=1/8,秃顶色盲女儿的概率为0×1/4=0。
23.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之间进行重新组合,称为基因重组。下列各选项中能够体现基因重组的是
A. 利用人工诱变的方法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
B. 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生产人干扰素的大肠杆菌
C. 在海棠枝条上嫁接苹果的芽,海棠和苹果之间实现基因重组
D. 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后获得的三倍体无子西瓜
【答案】B
【解析】
利用人工诱变的方法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是因为发生了基因突变,A错误;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生产人干扰素的大肠杆菌,其原理是基因重组,B正确;在海棠枝条上嫁接苹果的芽,属于营养生殖,海棠和苹果之间没有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后获得的三倍体无子西瓜,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D错误。
24.下图中的①②③表示培育番茄新品种的三种育种方法。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方法①和③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但方法③的变异是定向的
B. 方法②形成单倍体的过程中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C. 方法③可将抗病基因直接导入叶肉细胞,使其与细胞中的DNA分子整合
D. 图中筛选过程会改变抗病基因频率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为杂交育种并让植株连续自交进行筛选; ②是单倍体育种中选取花药进行离体培养; ③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抗病基因导入叶肉细胞。
方法①和③育种原理都是基因重组,方法③的变异是按照人们意愿进行的,所以是定向的,A正确;方法②诱导单倍体的过程中,要进行花药离体培养,需要进行无菌操作,通过脱分化和再分化形成单倍体,利用了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原理,B正确;方法③必须先将抗病基因与质粒结合形成重组DNA分子,然后导入叶肉细胞,使其与细胞中的DNA分子整合,C错误;上述三种育种方法由于会改变种群原有的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数,所以会改变其中抗病基因频率,D正确。
二、非选择题
25.肉毒梭菌(厌氧性梭状芽抱杆菌)是致死性最高的病原体之—,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肉毒梭菌的致病性在于其产生的神经麻痹毒素,即肉毒类毒素。它是由两个亚单位(每个亚单位为一条链盘曲折叠而成)组成的一种生物大分子,lmg可毒死20亿只小鼠。煮沸lmin或75℃下加热5—lOmin,就能使其完全丧失活性。可能引起肉毒梭菌中毒的食品有腊肠、火腿、鱼及鱼制品、罐头食品、臭豆腐、豆瓣酱、面酱、豆豉等。下面是肉毒类毒素的局部结构简式:
请据此回答:
(1)肉毒类毒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其基本组成单位的结构通式是_________。
(2)高温可使肉毒类毒素失活的主要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上图可知,该片段由____________种单位组成。
(4)—分子肉毒类毒素至少含有____________个羧基。
(5)肉毒类毒素可用____________(填试剂名称)鉴定。
(6)现另有一个含2条环肽的蛋白质,其是由800个氨基酸合成的,其中氨基总数为810个,羧基总数为808个,该蛋白质中共有____________个肽键和____________个氨基。
【答案】 (1). 蛋白质(多肽) (2). (3). 高温使蛋白质空间结构被破坏 (4). 5 (5). 2 (6). 双缩脲试剂 (7). 800 (8). 10
【解析】
【详解】本题结合题给材料和图形考查蛋白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结合题意分析图形,判断出题给的肉毒类毒素是含有两条多肽链的蛋白质分子,进而分析答题,此题难度不大。
(1)根据题意分析图形可知,肉毒类毒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多肽),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是。
(2)高温可使肉毒类毒素(蛋白质)失活的主要原理是高温使蛋白质空间结构被破坏。
(3)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决定,由上图可知,该片段的结构单位是氨基酸,该片段所含的氨基酸R基有5种。
(4)根据题意,肉毒类毒素。它是由两个亚单位(每个亚单位为一条链盘曲折叠而成)组成的一种生物大分子;一条多肽链末端一定含有一个游离的羧基,R基中还可能含有羧基,—分子肉毒类毒素含有两条多肽链,因此至少含有2个羧基。
(5)由题意和图形可知,肉毒类毒素分子内含有多个肽键,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肽键与双缩脲试剂可产生紫色反应。
(6)环肽中存在的氨基或羧基一定只能位于R基中,根据题意,现另有一个含2条环肽的蛋白质,其是由800个氨基酸合成的,其中氨基总数为810个,羧基总数为808个,该蛋白质中共有800个肽键和810-800=10个氨基。
【点睛】解题思路点拨:
(1)蛋白质中游离氨基或羧基数目的计算:
①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
②游离氨基或羧基数目=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
(2)若为环状多肽,则可将公式中的肽链数视为零,再进行相关计算:
环状多肽主链中无氨基和羧基,环状多肽中氨基或羧基数目取决于构成环状多肽氨基酸R基团中的氨基和羧基的数目,由图示可知: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
26.人体细胞的溶酶体是一种含有多种水解酶的细胞器,其内部的pH为5左右。图1表示吞噬细胞内溶酶体产生和发挥作用的过程。
(1)吞噬细胞依赖于细胞膜上的_________识别病原体。合成溶酶体内水解酶的原料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水解酶是在____________中分类和包装的。
(2)溶酶体通过_____________方式把近中性的细胞质基质中的H+泵入溶酶体内,以维持其pH。
(3)某种水解酶是由n条肽链构成的,其中共含有m个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合成一分子该水解酶时,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_________。
(4)细胞膜是吞噬细胞的系统边界,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图2是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比较。
①与人工膜相比,生物膜上_______(填“存在”/“不存在”)协助H2O通过的物质,K+进入细胞的方式为_________,氧气进入细胞的方式为_________,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为_________。
②图示结果表明,生物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具有_________。
【答案】 (1). 糖蛋白 (2). (3). 高尔基体 (4). 主动运输 (5). 18×(m-n) (6). 存在 (7). 主动运输 (8). 自由扩散 (9). 协助扩散 (10). 选择性
【解析】
试题分析:图示1表示吞噬细胞内溶酶体的产生和作用过程,溶酶体由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分为异噬溶酶体和自噬溶酶体,其中异噬溶酶体的作用是消化分解外来的病原体,而自噬溶酶体的作用是消化分解细胞中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分析图2可知,生物膜和人工膜对于甘油、二氧化碳、氧气的运输速率相同,生物膜运输水的速率大于人工膜,人工膜对K+、Na+、Cl-三种离子的通透性相同,且均处于较低值,而生物膜对三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说明生物膜对物质运输具有选择透过性。
(1)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能特异性识别信息分子,对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吞噬细胞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识别病原体。溶酶体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合成蛋白质的原料是氨基酸,其结构简式是,由题图可知,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通过出芽方式形成的,因此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是在高尔基体中进行分类和包装的。
(2)溶酶体通过主动运输方式把近中性的细胞质基质中的H+泵入溶酶体内,以维持其pH。
(3)某种水解酶是由n条肽链构成的,其中共含有m个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合成一分子该水解酶时,会脱去(m-n)个水,故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18(m-n)。
(4)①图中看出,生物膜对水分子的通透性大于人工膜,说明生物膜上存在着协助H2O通过的物质。K+进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氧气进入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②图中看出,人工膜对三种离子的通透性相同,并且均处于较低值,而生物膜对三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说明生物膜对K+、Na+、Cl-的通透具有选择性。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7. 下列图1和图2分别表示某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及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回答:
(1)图1中a、b、c柱表示染色单体的是__________,图1中所对应的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______。
(2)图1中Ⅱ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2中的______________,由Ⅱ变为Ⅲ,相当于图2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由Ⅰ变成Ⅱ的过程中,细胞核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是 。
(3)图2中甲细胞正在进行 分裂,含有 条染色单体;该动物体细胞含有 条染色体。
(4)图2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 ,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数=1︰2︰2的细胞是 。
(5)图2中乙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 。
【答案】(1)bⅢ、Ⅳ
(2)乙 乙 丙 DNA分子的复制
(3)有丝 0 4
(4)甲、乙 乙、丙
(5)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需要考生认真审题,并获取有用的信息。图1中b在有的时期有,有的时期没有,说明b柱表示染色单体,c的数量在有染色单体时与染色单体数相同,在没有染色单体时与染色体的数量相同,故c柱表示DNA,a柱表示染色体;图2中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可据此答题。
(1)图1中b在有的时期有,有的时期没有,说明b柱表示染色单体;该动物染色体数为2n=4,图1中Ⅲ、Ⅳ对应的细胞内染色体数为2,是体细胞的一半,说明Ⅲ、Ⅳ所对应的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2)图1中Ⅱ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可能是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所以Ⅱ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2中乙(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Ⅲ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也为1︰2︰2,但数目均只有Ⅱ中的一半,所以由Ⅱ变为Ⅲ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相当于图2中乙→丙的过程;Ⅰ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0︰1,故由I变成Ⅱ的过程相当于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过程,此时细胞核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是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3)图2中甲细胞内染色体的着丝点已经分裂,染色体正在向细胞两极移动,且每一极均含有同源染色体,说明甲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含有0条染色单体;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暂时加倍,是体细胞的2倍,故该动物体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
(4)图2中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所以甲、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乙、丙细胞中含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数=1∶2∶2。
(5)图2中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初级卵母细胞,其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28.Ⅰ、下图为某家族遗传系谱图,系谱图中有甲病(基因A、a)患者、乙病(基因B、b)患者和甲乙两病兼患患者。Ⅱ-7无乙病家族史。请回答以下问题(概率用分数表示)。
(1)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其遗传特点______________。
(2)由于Ⅲ-3个体表现两种遗传病,其兄弟Ⅲ-2在结婚前找专家进行遗传咨询。专家的答复是:正常女性人群中甲、乙两种遗传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分别为1/10000和1/100;如果婚后生下的是男孩,则表现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分别是_______、_______。
(3)在该系谱图中,编号为_______的个体与该系谱图中的其他个体均无近亲关系。
(4)若对Ⅰ-1、Ⅰ-2、Ⅱ-1、Ⅱ-2进行关于甲病的基因检测,将含有致病基因或正常基因的相关DNA片段(数字代表长度)进行分离,结果如下图。(a、b、c、d代表上述个体)请回答:
①长度为_____单位的DNA片段含有致病基因。
②个体d是系谱图中编号为______的个体。
Ⅱ.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有宽叶和窄叶,抗病和不抗病等性状。已知宽叶(A)对窄叶(a)为显性,且在玉米苗期便能识别。根据生产实践获知,杂交种(Aa)所结果实在数目和粒重上都表现为高产,分别比显性和隐性品种产量高12%、20%。某农场在培育玉米杂交种时,将纯种宽叶玉米和纯种窄叶玉米进行了间行均匀种植,但由于错过了人工授粉的时机,结果导致大面积自然受粉[同株异花受粉(自交)与品种间异株异花受粉(杂交)]。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上述栽种方式,两个品种玉米受粉方式共计有__种。F1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
(2)如果将上述自然受粉收获的种子用于第二年种植,预计收成将比单独种植杂交种减少8%,因此到了收获的季节,应收集_____(填“宽叶”、“窄叶”)植株上的种子,第二年播种后,在幼苗期选择_____(填“宽叶”、“窄叶”)植株栽种,才能保证产量不下降。
(3)玉米的矮花叶病,由玉米矮花叶病毒引起,苗期出现黄绿相间条纹状叶,重病株不能结穗。抗玉米矮花叶病(b)为隐性,现将纯种宽叶不抗病玉米(AABB)与纯种窄叶抗病玉米(aabb)进行杂交,得到F1。用F1测交,测交后代就有高产且抗矮花叶病的玉米植株,此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如何选出此玉米植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 交叉遗传、隔代遗传、男性得病率高于女性 (3). 1/60000 (4). 1/200 (5). Ⅲ-1 (6). 7.0 (7). Ⅱ-1 (8). 4 (9). AA、Aa、aa (10). 窄叶 (11). 宽叶 (12). Aabb (13). 将测交后代种子全部种下,在培养过程中用矮花叶病毒进行筛选,在苗期选出正常宽叶植株
【解析】
试题分析:Ⅰ、阅读题干和遗传系谱图可知,本题是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的分析,先根据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类型,再根据系谱图写出相关的基因型,进行概率计算或DNA指纹分析。Ⅱ、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宽叶(A)对窄叶(a)为显性,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纯种宽叶不抗病玉米(AABB)与纯种窄叶抗病玉米(aabb),要获得高产且抗花叶病的品种,需要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进行杂交育种。
(1)分析系谱图Ⅱ-6、Ⅱ-7不患乙病,有一个患病的Ⅲ-7,且由题干知Ⅱ7无乙病家族史,因此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是交叉遗传、男性得病率高。
(2)Ⅲ-3患两种病,其父母Ⅱ-2,Ⅱ-3正常,可以判断Ⅱ-2基因型是AaXBY、Ⅱ-3基因型是AaXBXb,则Ⅲ-2的基因型是AAXBY占1/3,AaXBY占2/3。先分析甲病的概率:2/3Aa×1/10000Aa→aa=2/3×1/10000×1/4=1/60 000。再分析乙病的概率:XBY×XBXb 的后代男孩的基因型是XBY和XbY,个占1/2,XBY×1/100 XBXb→XbY=1/100×1/2=1/200。
(3)在该系谱图中,编号为Ⅲ-1的个体与该家谱图中的其他个体均无近亲关系。
(4)分析系谱图可知,Ⅰ1、Ⅰ2、Ⅱ1、Ⅱ2都含有甲病的基因a,Ⅱ1患病不含正常基因A,对比图2DNA指纹图可以判断长度为7.0单位的DNA片段含有患病基因,个体d是系谱图中的Ⅱ1号个体。
Ⅱ、(1)纯种宽叶玉米(基因型为AA)和纯种窄叶玉米(基因型为aa)进行了间行均匀种植,自然条件下,既有异花受粉,又有自花受粉,受粉方式共计有4种,即AA×AA、aa×aa、AA×aa、aa×AA,F1植株的基因型应有3种,即AA、Aa、aa。
(2)由于自然受粉,在窄叶植株上结的种子有基因型为Aa杂合子,所以应收集窄叶植株的种子,同理在第二年播种后,在幼苗期选择宽叶植株栽种,就可保证产量不下降。
(3)纯种宽叶不抗病玉米(AABB)与纯种窄叶抗病玉米(aabb)进行杂交,得到F1的基因型是AaBb,测交后代基因型和表现型分别是AaBb(高产不抗矮花叶病)、Aabb(高产抗矮花叶病)、aaBb(低产不抗矮花叶病)、aabb(低产抗矮花叶病).将测交后代的种子全部种下,在培养过程中用矮花叶病毒进行筛选,在苗期选出正常宽叶植株即可得到所需要的玉米植株Aabb(高产抗矮花叶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