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内环境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相近,但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多
B. 淋巴中含有淋巴因子,利于增强免疫功能
C. 血浆中含有蛋白酶,可催化血红蛋白水解
D. 组织液中钠离子浓度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
【答案】C
【解析】
【详解】A.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相近,但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多,A正确;
B.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而淋巴细胞位于淋巴、血液和淋巴结中,因此淋巴中含有淋巴因子,利于增强免疫功能,B正确;
C.血浆中不含有蛋白酶,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C错误;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因此组织液中钠离子浓度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D正确。
故选C。
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B. H2CO3/NaHCO3是维持血浆pH稳定的缓冲物质
C.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D. 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答案】D
【解析】
【详解】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A正确;
B、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B正确;
C、外界环境的变化对内环境有影响,但正常情况下,经过机体的调节作用,内环境的化学成分或理化性质会处于动态变化中,C正确;
D、由于组织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所以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不等,D错误。
故选D。
3.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人体体液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是乙,O2浓度最高的是乙
B. 营养不良时,甲的含量会增多,乙的含量会减少
C.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甲和乙
D. 淋巴细胞只分布在丁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是丙(细胞内液),O2浓度最高的是甲(血浆),A错误;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使乙的含量会增多,甲的含量会减少,B错误;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C正确;淋巴细胞存在于(丁液)淋巴中,会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因此淋巴细胞也存在于(甲液)血浆中,D错误。
4.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体的血浆中不可能出现肌酸、肌酐及果糖等物质
B. 人手和脚上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细胞内液
C. 人体内所有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都是组织液
D. 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会出现在正常人的内环境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A、肌酐属于肌细胞代谢产物,可以出现在血浆中,A错误;
B、人手和脚上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B错误;
C、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血浆,C错误;
D、正常人的内环境中也会出现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D正确。
故选D。
5.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造成的。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 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 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 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 D. 淋巴回流受阻
【答案】C
【解析】
【详解】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使血浆渗透压低于组织液,组织液从血浆中吸水,导致组织液量增多,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花粉过敏,组织细胞释放的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血浆中的蛋白质渗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结果增加了组织液的浓度而降低的血浆的浓度,从而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吸水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将会使组织液中的一部分水分进入血浆,故不会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D正确。
故选C。
6.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B.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C.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D. 内环境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其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A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故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正确;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影响,因此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正确;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7.下列与反射弧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
B. 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
C. 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D. 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的兴奋与效应器的反应同时发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故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A正确;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B正确;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C正确;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先兴奋,效应器后兴奋,D错误。故选D。
8.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B. 神经纤维能够传导电信号
C.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D. 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在脑干
【答案】D
【解析】
【详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A正确;
B、神经纤维能够传导电信号,B正确;
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C正确;
D、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在小脑,D错误。
故选D。
9.如图为某一神经冲动传递过程的简图,若在P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其中甲为肌肉,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乙为效应器
B. 丙神经元的细胞体通常位于脑或脊髓中
C. 刺激后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为丁→戊→乙
D. 肌肉将发生收缩,该反应称为反射
【答案】B
【解析】
【详解】A.乙是感受器,甲是效应器,A错误;
B.丙神经元的细胞体与丁的轴突形成突触,突触较集中在神经中枢部位,脑或脊髓是神经中枢,B正确;
C.由于在突触部位神经冲动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在P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神经冲动的方向为丁→丙→甲,C错误;
D.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能称反射活动,D错误。
故选B。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0. 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 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 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答案】C
【解析】
【详解】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兴奋可以双向传导,A正确;
B、兴奋可以从兴奋部位传向未兴奋部位,膜内电流流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B正确;
C、神经纤维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C错误;
D、神经纤维膜外,电流流向与兴奋传到方向相反,膜内电流流向与兴奋传到方向一致,D正确。
故选C。
11.静息电位和兴奋的产生,均是以膜两侧离子的不均匀分布为基础的。将神经浸泡在某一溶液(模拟细胞外液,但无Na+)中,则该神经
A. 表现为外负内正的静息电位,刺激后可产生兴奋
B. 表现为外负内正的静息电位,刺激后不产生兴奋
C. 表现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刺激后可产生兴奋
D. 表现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刺激后不产生兴奋
【答案】D
【解析】
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当处于静息电位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使得神经细胞维持了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当受到刺激的时候,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但是由于本题是将神经细胞浸泡在无Na+的溶液中,所以即使刺激该细胞也会由于溶液中没有Na+,而不会出现电位的变化,即刺激后不会兴奋,依然表现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12. 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受损,不能听见别人讲话
B. 位于下丘脑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C. 短期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D. 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过程中,都存在分级调节
【答案】D
【解析】
【详解】A. H区受损,不能听懂话,A错误;
B. 呼吸中枢位于脑干,B错误;
C. 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错误;
D. 低级中枢的活动要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激素调节过程中也存在分级调节,因此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过程中都有分级调节,D正确。
故选D。
13.下列关于人体中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促进婴幼儿大脑发育 B. 与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无关
C. 作用于部分组织器官 D. 幼年时期分泌过少易患侏儒症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甲状腺分泌两种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
2、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①促进物质与能量代谢,促进生长发育;②促进骨骼成熟;③促进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发育。
【详解】甲状腺激素是胚胎和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发育所必需的,A正确 ;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促进生长发育,B错误;甲状腺激素作用遍及全身所有器官,C错误;幼年时期分泌过少易患呆小症,D错误。故选A。
14.下列关于人体激素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B. 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可通过注射进入人体
C. 促胰液素是胰腺分泌可促进消化吸收的重要激素
D. 胸腺既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也是重要的内分泌腺
【答案】C
【解析】
【详解】A、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A项正确;
B、生长激素是垂体分泌的,可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其本质是蛋白质,口服会失去作用,只能注射进入人体,B项正确;
C、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它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C项错误;
D、胸腺为机体的重要免疫器官,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胸腺能分泌胸腺激素,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D项正确。
故选C。
15.下列与体液调节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激素调节的作用范围较广泛
B. 体液调节的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
C. 激素的分泌量可随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D. 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仅有各种激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范围较广泛,A、B正确;激素的分泌量受环境的影响,当环境改变时激素的分泌量也随之改变,C正确;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主要是激素,还包括其它物质,如CO2、H+等,D错误。
16.某哺乳动物属于季节性繁殖动物。下列关于该动物体内性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性激素属于磷脂类物质
B. 性激素可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
C. 性激素可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
D. 性激素的合成受环境因素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性激素属于固醇类激素,A错误;性激素可促进减数分裂,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B正确;性激素可促进生殖器官如睾丸的发育,C正确;该哺乳动物是季节性繁殖动物,在其繁殖季节性激素合成较多,故性激素的合成受环境因素影响,D正确。故选A。
17.下图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人体内三种内分泌腺,①、②和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表示垂体,b表示甲状腺,c表示下丘脑
B. 激素③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C. 血液中激素③水平降低会引起激素①分泌减少
D. 幼年时激素②和③过少会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
分析题图可知,b产生的激素③可以作用与a、c,则b为甲状腺,c为下丘脑、a为垂体,故A正确;
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靶器官是全身几乎所有细胞,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故B正确;
当甲状腺激素较低时,会导致激素①和②分泌增多,故C错误;
幼年时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导致生长发育受阻,故D正确。
18.给正常小白鼠静脉注射一定量的低渗葡萄糖溶液后,小白鼠体内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注射后随即发生的变化是
A. 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 B. 红细胞失水增加
C.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 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给正常小白鼠静脉注射一定量的低渗葡萄糖溶液后,小白鼠体内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红细胞吸水,A、B错误;因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正确;静脉注射一定量的低渗葡萄糖溶液后,血糖浓度降低,对胰岛A细胞的刺激增强,导致其分泌功能加强,D错误。
19.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温觉感受器只能分布在皮肤表面
B. 大脑皮层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C. 降低新陈代谢是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
D. 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方式是骨骼肌的收缩
【答案】D
【解析】
【详解】A、温觉感受器分布于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A错误;
B、体温调节中枢是下丘脑,B错误;
C、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是排汗,C错误;
D、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方式是骨骼肌的收缩,D正确。
故选D。
20.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寒冷环境下,骨骼肌不受神经支配而自主战栗
B. 气温超过35°C时,最有效的散热方式是出汗
C. 通常机体的传导散热主要发生在体内
D. 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始终相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寒冷环境下,寒冷刺激皮肤冷感受器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从而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恒定,A错误;气温超过35°C时,出汗成了唯一有效的散热机制,B正确;传导散热是指物体直接接触时能量交换的现象,通常发生在体表,C错误;体温上升时,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下降时,机体的产热量小于散热量;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时,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D错误。故选B。
21.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的人在一次性大量饮水后,可能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导致水中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合成和释放的蛋白类激素
B. 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少的个体更容易发生水中毒
C. 静脉滴注0.5%盐水可迅速减轻组织水肿,改善症状
D. 人体产生口渴感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该过程不属于反射
【答案】D
【解析】
【详解】A、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蛋白类激素,A错误;
B、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少,则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B错误;
C、静脉滴注射0.5%低渗盐水液,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会加重组织水肿,C错误;
D、人体产生口渴感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该过程只有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没有构成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正确.
故选D.
22.如图表示当人进食时,胰液的分泌过程,图中激素Y是一种由27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胰腺细胞膜上含有物质X、激素Y的受体
B. 物质X可引起胰腺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
C. 图中物质X和激素Y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
D. 激素Y为促胰液素,其分泌方式与物质X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
据图分析,物质X和激素Y都作用于胰腺,说明胰腺细胞膜上含有物质X、激素Y的受体,A正确;
物质X是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可以引起胰腺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
神经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都会被灭活,C正确;
激素Y是促胰液素,和神经递质一样,都是通过胞吐分泌到细胞外发挥作用的,D错误。
23.下列与免疫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机体主要依靠免疫凋节维持内环境稳态
B. T细胞、B细胞和吞噬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
C. 唾液中的溶菌酶杀死病原菌属于免疫过程
D. 多次注射疫苗是为了刺激记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错误;T细胞、B细胞和吞噬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其中T细胞和B细胞又都属于淋巴细胞,B错误;唾液中的溶菌酶杀死病原菌属于免疫过程中的非特异性免疫,C正确;接种疫苗后,疫苗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如果相同的疫苗再次刺激机体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新的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大量新的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可见,多次注射疫苗的目的是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D错误。
24.下列关于抗原和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 抗体一般在细胞免疫中发挥作用
C. 艾滋病病毒、结核杆菌都可成为人体的抗原
D. 抗原一般具有异物性、大分子性和特异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A正确;抗体一般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B错误;艾滋病病毒、结核杆菌都是异物,都可成为人体的抗原,C正确;抗原一般具有异物性、大分子性和特异性,D正确。
25.下列关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B细胞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B. 青霉素是一种可导致过敏反应的免疫活性物质
C. 可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机体组织中的抗原进行检测
D. 体液中的溶菌酶参与杀灭细菌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C
【解析】
B细胞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而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A错误;青霉素是一种可导致过敏反应的物质,但是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B错误;可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机体组织中的抗原进行检测,C正确;体液中的溶菌酶参与杀灭细菌的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26.下列有关免疫细胞和免疫功能的叙述,错误时是
A. 机体内癌变细胞的识别和清除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B. 记忆B细胞在相同抗原的再次刺激下能快速增殖分化
C. 对被病原体侵入的细胞、异体移植器官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效应T细胞
D. 吞噬细胞与T细胞、T细胞与B细胞之间存在信息交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机体内癌变细胞的识别和清除属于免疫系统的监控、清除功能,A项错误;记忆B细胞在相同抗原的再次刺激下能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更快、更强的免疫反应,B项正确;对被病原体侵入的细胞、异体移植器官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效应T细胞,C项正确;吞噬细胞与T细胞可直接接触,T细胞与B细胞可通过淋巴因子进行信息交流,D项正确。
27. 下列有关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死亡细胞被吞噬细胞清除属于细胞免疫
B. 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
C. 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
D. 细菌感染后人体产生的抗毒素属于抗体
【答案】D
【解析】
28.人体受到病毒感染后,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 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并直接使其降解
B. 某些病毒可破坏其感染的免疫细胞从而造成免疫系统受损
C. 病毒抗原和淋巴因子可参与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
D. 效应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可引起被感染细胞的裂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经吞噬细胞处理消化掉,A错误;某些病毒如HIV可破坏其感染的T细胞从而造成免疫系统受损,造成获得性免疫缺陷病,B正确;B细胞识别病毒抗原且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可以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效应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可引起被感染细胞的裂解,释放病毒,D正确。故选A。
29.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泪液中的溶菌酶清除侵染机体细菌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反应
B. 对同种抗原的二次免疫主要通过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发挥作用
C. 先天性胸腺缺失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D. HIV侵染人体的T细胞只影响细胞免疫过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A、泪液中的溶菌酶清除侵染机体细菌的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的作用,A错误;
B、对同种抗原的二次免疫主要通过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发挥作用,B错误;
C、先天性胸腺缺失患儿,由于缺少T细胞,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C正确;
D、HIV侵染人体的T细胞,影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最终使免疫系统瘫痪,D错误。
故选C。
30. 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
B. 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的抗性变异
C. 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D. 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答案】C
【解析】
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A错误;注射的霍乱病原菌对鸡的抗性进行选择,而变异是不定向的, B错误;由“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可知存活鸡体内有相应的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即二次免疫应答,C正确;由“巴基斯坦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可推知初次注射鸡体内有特异性免疫反应发生,但由于二次注射的是新鲜病原菌,没有经过初次免疫的鸡的抵抗力比较弱,会由于病原菌的侵染而死亡,D错误。
31.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如图是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 重症肌无力属于免疫缺陷病
C. 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 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答案】B
【解析】
【详解】图示可知,患者胸腺肌样细胞分泌的物质a使机体产生了抗a抗体,说明是它作为抗原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抗a抗体,A正确;重症肌无力患者产生的抗a抗体与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不能兴奋,肌肉不能收缩,这是自身免疫疾病,B错误;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了抗a抗体,只有体液免疫过程能产生抗体,说明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C正确;由于患者产生的抗a抗体与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D正确,所以选B。
32. 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番茄的花就能得到无子番茄
B. 在太空中生长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
C. 植物的向光性现象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D.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促进根生长的效果可能相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中应该改成处理柱头,不是花;而且必须是在花还未授粉的时处理,即花蕾期;故错误;极性运输是有植物体自身决定的,与外界条件无关,B错误;植物的向光性现象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C错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促进根生长的效果可能相同,因为生长素促进作用具有最适浓度,在低于或高于该浓度时有可能具有相同的效果,D正确。
33.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
B. 顶端优势不能够说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
C. 促进芽生长的生长素浓度必然会抑制根的生长
D. 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答案】A
【解析】
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因而与光照方向无关,A正确。具顶端优势的枝条,顶芽合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顶芽处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说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B错误。由于敏感性不同,促进芽生长的浓度也可能促进根的生长,C错误。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自由扩散,D错误。
3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抑制黄瓜茎段细胞伸长
B. 生长素的合成受基因组的调节,不影响基因组的表达
C. 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
D. 低浓度乙烯促进果实成熟,高浓度乙烯抑制果实成熟
【答案】A
【解析】
【详解】低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A正确;
生长素的合成受基因组的调节,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包括植物激素的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B错误;
赤霉素能解除休眠,促进萌发,因此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不利于其储存,C错误;
乙烯的生理作用不具有两重性,不管其浓度高低,都是促进果实的成熟,D错误。
35.有关“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预实验中不需要设置用蒸溜水处理的对照组
B. 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组都可作为实验组
C. 处理时应该用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或沾蘸插条的基部
D. 用于扦插的枝条应带有一定数量的幼芽以利于更好的生根
【答案】A
【解析】
【详解】探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插条生根的影响应设置用蒸溜水处理的对照组,以观察生长素类似物对生根的影响,即使在预实验中,A错误;
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所以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组都是实验组,B正确;
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基部的方法有浸泡法和沾蘸法,C正确;
幼芽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枝条生根,用于扦插的枝条应带有一定数量的幼芽以利于更好的生根,D正确。
36. 将燕麦胚芽鞘作如下图所示处理,经过几天后的变化情况是( )
A. 向左弯曲 B. 向右弯曲
C. 直立生长 D. 停止生长
【答案】A
【解析】
【详解】
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会使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反应部位在尖端下面一段;根据图形可知, 左侧生长素向下运输受阻,导致反应部位向光侧的生长素分布比背光侧多,因此幼苗向左弯曲生长,A正确。
37.为研究植物生长素的作用,设计下图实验:将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并给予单侧光照,一段时间后将A、B琼脂块分别置于相同的去尖端胚芽鞘甲和乙的一侧,数天后生长结果如图,该实验能得到的结论是
A. 光照导致向光侧生长素的分解 B. 胚芽鞘甲生长速度快于乙
C. B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多于A D. 单侧光干扰生长素向下运输
【答案】C
【解析】
【详解】A、单侧光下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而不是分解,A错误;
B、A侧生长素浓度低于B侧,胚芽鞘甲生长速度慢于乙,B错误;
C、乙的生长速度大于甲,说明B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多于A,C正确;
D、单侧光对生长素向下(极性)运输没有影响,D错误。
故选C。
38.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的数量变化起决定作用
B. 研究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发展趋势
C. 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可使种群密度降低
D. 增加迁入率、降低迁出率可增加本种群的K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A、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A正确;
B、研究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发展趋势,B正确;
C、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可使种群密度降低,C正确;
D、增加迁入率、降低迁出率可影响种群数量,但不影响K值,D错误。
故选D。
39.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
B. 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得出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D. 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A、种群不都具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特征,如大肠杆菌菌落,A错误;
B、根据种群的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B错误;
C、影响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错误;
D、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D正确。
故选D。
40.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应高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而死亡率则相反
B. 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主要通过改变种群年龄结构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C.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当标志物颜色过于鲜艳时会增大误差
D. 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不影响该种群的K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A、年龄结构增长型种群的增长率大于衰退型种群的增长率,增长率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故无法判断出生率的大小,A错误;
B、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主要是通过改变种群性别比例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B错误;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当标志物颜色过于鲜艳时易受天敌捕获,会增大误差,C正确;
D、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会使该种群的K值减小,D错误。
故选C。
41. 下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 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 a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变大
D. 曲线Y表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A.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A项正确;
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仍然在不断增多,所以BC段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项错误;
C.在A到C的变化过程中,种群数量逐渐增多,所以被天敌捕食的几率就会增加,C项正确;
D.曲线X是J型曲线,曲线Y是S型增长曲线,曲线Y表明种群数量增长受到食物、空间、天敌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D项正确。
故选B。
42.20世纪30年代,环颈雉被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后,其种群数量的增长如图实线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査环颈雉的种群密度
B. 实线呈“Z”型的原因可能是环颈雉越冬时死亡率上升
C. 环颈雉种群数量的增长近似于“J”型曲线(Nt=N0λt),其中λ>1
D. 环颈雉为重要的经济禽类,每年应捕获其种群数量的1/2
【答案】D
【解析】
环颈雉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其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环颈雉的越冬死亡率降低了每年春季观察到的种群数量,结果使种群的增长呈“Z”型,B正确;据图可知,环颈雉种群数量的增长近似于“J”型曲线(Nt=N0λt),其中λ>1,C正确;环颈雉为重要的经济禽类,每年超过K/2时捕获,且捕获后使其剩余量保持在K/2水平,D错误。
43.生态学家对某湖泊中鲫鱼和鲤鱼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监测,研究内容之一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种数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鲫鱼种群在t3后表现为“J”型增长
B. 鲫鱼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 根据图中信息不能判断两种种群的K值
D. 鲤鱼种群在t3时数量小于t2的数量
【答案】B
【解析】
鲫鱼种群在t3后,一直不变,表现为“J”型增长,A正确;鲫鱼种群在0—t2段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而在t2—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错误;根据图中信息不能判断两种种群的K值,C正确;鲤鱼种群在在t2—t3段小于1,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因此种群在t3时数量小于t2的数量,D正确。
44.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样方法适合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B. 采用样方法时样方的面积选择1m2
C. 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采用标志重捕法
D. 标志物脱落会造成调查结果比实际偏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单子叶植物蔓生或丛生,不易区分,所以样方法适合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A错误
采用样方法时取样的面积取决于被调查的植物的个体大小,B错误
蚜虫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调查种群密度适合采用样方法,C错误
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初捕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以此分析,标志物脱落会造成调查结果比实际偏高,D正确
45.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 先向计数室内滴加培养液,然后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B. 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C. 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D. 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答案】D
【解析】
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应该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向计数室内滴加培养液,A错误;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必须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B错误;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也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处理,C错误;酵母菌的繁殖能力很强,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较多,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D正确。
46.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 )
A. 捕食 B. 竞争
C. 寄生 D. 互利共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甲乙两个种群会争夺这些资源,发生竞争。A、C、D错误,B正确。故选B。
47.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A. 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 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 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 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答案】D
【解析】
由题目所给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ABC正确。由题目所给信息“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受到了抑制”可判断出乙和害虫A之间不存在互相抑制的关系,D错误。
48.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 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C. 校园内蒲公英的随机分布,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
D. 长江近岸区和江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项正确;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应是植食性动物,B项正确;校园内蒲公英的随机分布,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C项错误;长江近岸区和江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是由于水底地形起伏等因素导致,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项正确。
49.某森林曾被开垦用于种植农作物,后因产量不高而弃耕,若干年后又恢复到森林。下列关于该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 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不变
C. 人为因素引发了该演替 D. 弃耕地中有种子等繁殖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叫做群落演替。
2、初生演替:从未被生物覆盖过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植被、但后来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进行的演替。
3、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弃耕地中保留了土壤基质和有生存力的孢子和种子等繁殖体,在此基础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D正确;由“某森林曾被开垦用于种植农作物,后因产量不高而弃耕,若干年后又恢复到森林。”可知,该演替是人为因素引发的,C正确;弃耕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会增加,群落中的食物链增加,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B错误。选B。
50.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 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 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 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围湖造田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故A正确。
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所以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故B正确。
次生演替由于保留原有土囊条件或植物种子其他繁殖体,因此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原生演替的速度快,故C正确。
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故D错。
考点:不同考查群落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二、非选择题
51.血糖平衡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依靠________调节维持正常血糖浓度,参与调节的激素有胰岛素、________。当血糖高于正常值时,在胰岛素的调节作用下,肝细胞、骨骼肌细胞、脂肪细胞等细胞摄取、__________,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胰岛素将被_______________,以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2)胰岛素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验证此现象的实验思路是:将大鼠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在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_________溶液,另一组施加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的观察指标是血液中__________的浓度。为使实验结果更明显,实验前应使实验大鼠处于____________状态。
【答案】 (1). 神经–体液 (2).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3). 利用和储存(转化)葡萄糖 (4). 灭活 (5). 胰岛素 (6). 等量的生理盐水 (7). 胰高血糖素 (8). 空腹(饥饿)
【解析】
【详解】(1)人体依靠神经–体液调节维持正常血糖浓度,参与调节的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当血糖高于正常值时,在胰岛素的调节作用下,肝细胞、骨骼肌细胞、脂肪细胞等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转化)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胰岛素将被灭活,以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2)根据题意可知,“胰岛素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可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则实验组在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对照组应该施加等体积生理盐水;实验的观察指标是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为使实验结果更明显,实验过程中应将血糖维持在比正常浓度稍低的水平,利于出现低血糖症状,即处于空腹(饥饿)状态。
52.去甲肾上腺素(NE)既是一种激素,由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也是一种神经递质,由某些交感神经元分泌。请回答相关问题:
(1)两种细胞分泌的NE都是细胞传递______的分子,其作用范围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2)NE作为激素,_____(填“能”或“不能”)从其产生部位定向运输到作用部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E作为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______中。若交感神经元释放的NE能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但抑制胰岛B细胞的分泌,从细胞结构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信息(信号) (2). 不相同 (3). 不能 (4). 激素通过体液运输,随血液流到全身各处 (5). 突触小泡 (6). 胰岛A、B细胞与去甲肾上腺素(NE)结合的受体不同
【解析】
【详解】(1)据分析可知,两种细胞分泌的NE都是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分子,其作用范围不相同。
(2)NE作为激素,激素的作用特点之一是通过体液运输,随血液流到全身各处,不能从其产生部位定向运输到作用部位。
(3)NE作为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若交感神经元释放的NE能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但抑制胰岛B细胞的分泌,从细胞结构分析,是由于胰岛A、B细胞与去甲肾上腺素(NE)结合的受体不同。
53.激动素是一种细胞分裂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了探究激动素对侧芽生长的影响,某同学将生长状态一致的豌豆苗随机分为 A、B、C 三组,实验处理如表。处理后,定期测量侧芽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
组别
顶芽处理
侧芽处理
A
去除
2 mg/L 激动素溶液涂抹
B
保留
2 mg/L 激动素溶液涂抹
C
保留
蒸馏水涂抹
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结果可知,顶芽能抑制侧芽生长,这种现象称为______。
(2)A组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B组相应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原因是______
(3)为了验证激动素对A组侧芽生长有促进作用,还应该增加一个处理组D,D组的处理是______,预测该处理的实验结果是:D组侧芽生长量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组的生长量。
【答案】 (1). 顶端优势 (2). 低于 (3). 顶芽是产生生长素的场所去除顶芽后没有生长素向下运输 (4). 去除顶芽,用蒸馏水涂抹侧芽 (5). 小于
【解析】
【详解】(1)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
(2)顶芽是产生生长素的场所,去除顶芽后没有生长素向下运输,因此A组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低于B组相应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
(3)为了验证激动素对 A 组侧芽生长有促进作用,还应该增加一个对照组,即去除顶芽,用蒸馏水涂抹侧芽。由于激动素对A组侧芽生长有促进作用,因此预测的实验结果是:D 组侧芽生长量小于A组的生长量。
54.某科研小组对某群落进行了调查。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调查样地某种乔木的种群密度,使调查数据尽可能接近真实值,并兼顾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则所选用样方的___________应达到适宜,同时还应做到随机取样;若要调查该样地木本植物的丰富度,需要调查该样地群落中木本植物的__________。
(2)生物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等方面。这是因为群落中各个_______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所致。影响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大小和数量 (2). 种类(及其数量) (3). 垂直结构 (4). 水平结构 (5). 种群 (6). 食物和栖息空间
【解析】
【详解】(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通常用样方法,为使调查数据尽可能真实,应做到随机取样。避免主观因素,并统计足够样方,所选用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应达到适宜,使结果接近真实值。若要调查该样地木本植物的丰富度,需要调查该样地群落中木本植物的种类(及其数量)。
(2)生物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这是因为群落中各个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所致。影响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