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576882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576882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576882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展开
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11年是国际化学年,我国举行了以“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使用“无磷洗涤剂”,促进水体富营养化
B. 研发易降解的塑料,防止白色污染
C. 回收处理工业废气,减少大气污染
D. 安装煤炭“固硫”装置,降低酸雨发生率
【答案】A
【解析】
水体富营养化并非人类愿意看到的,使用“无磷洗涤剂”目的是避免水体富营养化。所以不正确的应该选A。
2.空气污染物通常以气态形式进入地面或低层大气环境。空气污染物与其主要来源不对应的是( )
污染物
来源
A
HCHO
家具生产与使用、质量低劣的涂料的使用
B
NO和NO2
飞机、汽车尾气
C
悬浮颗粒物
建筑施工、燃煤的使用
D
SO2
雷电时在空气中产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甲醛主要来源于用复合地板、油漆、涂料制成的人造家具、用具,故A正确;
B.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是燃煤、汽车尾气排放,故B正确;
C.悬浮颗粒物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施工产生的扬尘,故C正确;
D.SO2的来源主要是煤的燃烧产生的废气,故D错误。
故选D。
3. 下列各组名词或现象中,三者间没有逐级因果关系的是
A. 汽车尾气——光化学污染——咳嗽和气喘者增多
B. 含磷洗衣粉——水体富营养化——水栖生物大量死亡
C. 人口增多——空气中CO2浓度增大——温室效应
D. 氟氯烃——臭氧空洞——皮肤癌患者增多
【答案】C
【解析】
汽车尾气可产生大量的烃、氮及碳的氧化物等废气,可形成光化学污染,后果是使人们咳嗽、气喘;使用含磷洗衣粉,将导致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偏高,使植物耗氧增加,最终使水质下降、缺氧而使水栖生物死亡;氟氯烃可产生能使臭氧(可吸收紫外线)分解的卤原子(起催化作用),而形成臭氧空洞,使人们受到紫外线的伤害,致使皮肤癌患者增多。
而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近代工业大量向空中排放温室气体CO2而形成的。
故答案为C
4.苯乙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其结构简式为 ,它一般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
A. 易溶于水,不易溶于有机溶剂
B. 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黑烟
C. 它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 能发生加成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可与4倍物质的量的氢气加成
【答案】A
【解析】
因苯乙烯为烃类,故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A错误;其分子式为C8H8,与苯(C6H6)具有相同的最简式,故燃烧时现象相同,B正确;因分子中含有,故能与Br2发生加成反应,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C正确;1 mol能与3 mol H2加成,1 mol能与1 mol H2加成,故D正确。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淀粉、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
B. 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C. 葡萄糖既可以与银氨溶液反应,又可以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
D. 天然油脂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所以天然油脂是混合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淀粉、纤维素属于多糖,在稀硫酸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故说法正确;B、淀粉、纤维素、蛋白质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而单糖、二糖、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二糖、多糖、油脂、蛋白质可以发生水解,故说法错误;C、葡萄糖是多羟基醛,含有醛基,能与银氨溶液和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发生反应,产生银镜和红色沉淀,故说法正确;D、纯净物有固定熔沸点,而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沸点,故说法正确。
考点:考查有机物的基本知识和官能团的性质。
6.某有机物的结构如图所示,这种有机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①可以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②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③能跟NaOH溶液反应;④能发生酯化反应;
⑤能发生加聚反应;⑥能发生水解反应
A. ①④ B. 只有⑥ C. 只有⑤ D. ④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①含有苯环和碳碳双键,可以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②含有碳碳双键,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③含有羧基,能跟NaOH溶液反应;④含有羟基和羧基,能发生酯化反应;⑤含有碳碳双键,能发生加聚反应;⑥不存在酯基,不能发生水解反应,答案选B。
考点:考查有机物结构和性质
7.用石墨作电极,电解1 mol·L-1下列物质的溶液,则电解前后溶液的pH保持不变的是( )
A. H2SO4 B. NaOH C. Na2SO4 D. NaCl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电解硫酸溶液,溶液中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放电,实际电解水,硫酸浓度变大pH值逐渐变小,故A错误;B.电解氢氧化钠,溶液中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放电,相当于电解水,导致溶液中氢氧化钠的浓度增大,溶液的pH值增大,故B错误.C.电解硫酸钠溶液,溶液中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放电,相当于电解水,导致溶液中硫酸钠的浓度增大,但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不变,所以溶液的pH值保持不变,故C正确;D.电解氯化钠,溶液中氯离子和氢离子放电,所以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逐渐增大,pH值逐渐变大,故D错误,故选C。
【考点定位】以电解原理为载体考查了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放电顺序
【名师点晴】电解时,根据溶液中离子放电顺序判断电解后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相对大小如何改变,如果电解后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大于氢氧根离子浓度,溶液呈酸性,如果氢氧根离子浓度大于氢离子浓度,溶液呈碱性,如果两者相等则溶液呈中性,通常电解电解质溶液时,有电解水型,如电解硫酸钠溶液;有电解电解质型,如电解氯化铜溶液;有电解电解质和水型,如电解氯化钠溶液,据此分析解题。
8.如图所示是电解CuCl2溶液的装置,其中c、d为石墨电极,则下列有关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a为负极,b为正极
B. a为阳极,b为阴极
C. 电解过程中,d电极质量增加
D. 电解过程中,氯离子浓度不变
【答案】C
【解析】
由电流方向知道:
a为正极,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即为阳极;2Cl--2e-=C2↑
b为正极,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即为阴极;Cu-2e-=Cu2+
9.电解硫酸铜溶液要达到如下三个要求:①阳极质量减小,②阴极质量增加,③电解过程中Cu2+浓度不变。则可选用的电极是( )
A. 石墨作阳极,铁作阴极
B. 粗铜(含Fe、Ni、Zn)作阳极,纯铜作阴极
C. 纯铜作阳极,铁作阴极
D. 铁作阳极,纯铜作阴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阳极质量减小,则阳极一定是活性电极;阴极质量增加,则溶液中必须含有能在阴极放电的金属阳离子;电解过程中Cu2+浓度不变,因此相当于是镀铜,所以阳极是铜,电解质是硫酸铜溶液,所以正确的答案选C。
考点:考查电解原理的有关判断和应用
点评:该题是基础性试题的考查,主要是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电解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10.某学生想制作一种家用环保型消毒液发生器,用石墨作电极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通电时,为使Cl2被完全吸收制得有较强杀菌能力的消毒液,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以下对电源电极名称和消毒液的主要成分判断正确的是( )
A. a为正极,b为负极;NaClO和NaCl
B. a为负极,b为正极;NaClO和NaCl
C. a为阳极,b为阴极;HClO和NaCl
D. a为阴极,b为阳极;HClO和NaCl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电解饱和食盐水,阳极氯离子失去电子,生成氯气。阴极氢离子得到电子,放出氢气。由于还同时有氢氧化钠生成,所以生成的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次氯酸钠和氯化钠,从而制得漂白液。根据装置图可知,和a相连的电极有气体排出,这说明该电极有氢气生成,所以a是电源的负极,b是电源的正极,答案选B。
考点:考查电解原理的应用
点评:本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为中等难度的试题。通过电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1.下列各图中,表示2A(g)+B(g)2C(g) ΔH c(Na+) B. c(CH3HCOO-)< c(Na+)
C. c(OH-)> c(CH3HCOO-) D. c(OH-)= c(CH3HCOO-)
【答案】A
【解析】
【详解】因为乙酸是弱酸,pH=11 NaOH溶液和pH=3的乙酸溶液以等体积混合后,乙酸过量,反应后的溶液为酸性溶液,则c(H+)>c(OH-),
A.根据电荷守恒可以知道,c(CH3HCOO-)+ c(OH-)=c(Na+)+ c(H+),因为c(H+)>c(OH-),所以c(CH3HCOO-)> c(Na+),故A正确;
B.根据反应后的溶液中电荷守恒以及溶液显酸性可以知道,c(CH3HCOO-)> c(Na+),故B错误;
C.溶液后的溶液为酸性溶液,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的浓度很小,所以c(OH-)<c(CH3HCOO-),故C错误;
D.溶液后的溶液为酸性溶液,氢氧根离子浓度远远小于乙酸根离子浓度,即c(OH-)<c(CH3HCOO-),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根据电荷守恒判断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大小。
14.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时,以下操作会导致测得的NaOH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
A. 滴定前滴定管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B. 碱式滴定管量取NaOH溶液时,未进行润洗操作
C. 滴定达到滴定终点时俯视读数
D. 锥形瓶在取用NaOH待测液前用少量水洗涤
【答案】A
【解析】
【详解】A.滴定前,没有逐出酸式滴定管尖嘴处的气泡,滴定终点时气泡消失,造成V(标准)偏大,根据c(待测)=V(标准)×c(标准)/V(待测)分析,可以知道c(待测)偏大,故A正确;
B.碱式滴定管量取NaOH溶液时,未进行润洗操作,导致NaOH溶液浓度降低,故B错误;
C.滴定达到终点时,俯视读数,导致V(标准)偏小,根据c(待测)=V(标准)×c(标准)/V(待测)分析,测定结果偏低,故C错误;
D.锥形瓶在取用NaOH待测液前用少量水洗涤,对结果无影响,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根据c(待测)=V(标准)×c(标准)/V(待测)进行中和滴定中的误差分析。
第Ⅱ卷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共58分。
15.Ⅰ、已知:N2(g)+3H2(g)2NH3(g)△H=-92.4kJ/mol,这是目前普遍使用的人工固氮的方法。请回答下列问题:
450℃时,往一个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 6mol H2和1mol N2, 反应过程中对NH3的浓度进行检测,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5
10
15
20
25
30
c(NH3)/mol·L—1
0.08
0.14
0.18
0.20
0.20
0.20
(1)此条件下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___;反应达到平衡后,若往平衡体系中加入H2、N2和NH3各2mol,此时该反应的v(N2)正____________v(N2)逆(填写“>”、“=”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