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内蒙古大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解析版)
展开
内蒙古大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
开学考试试卷
1.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神经—体液调节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坎农提出的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是: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A、B、D均错误,C正确。
【点睛】识记和理解坎农关于内环境稳态维持机制的观点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2.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由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有哪些?( )
①小腿抽搐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③尿毒症 ④组织水肿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小腿抽搐是血液中钙离子浓度较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引起的隐性遗传病;尿毒症是血液中尿素等废物含量较多导致的;组织水肿是组织液量增加导致。①③④均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选B。
3.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B.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C. 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D.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答案】B
【解析】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A项错误;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B项正确;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C项错误;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D项错误。
4.记忆细胞可在人体内存在数月,甚至几十年,使人体避免受到相应病原体的二次侵入。体内能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的细胞是()
A. 浆细胞 B. 吞噬细胞 C. 效应T细胞 D. T淋巴细胞
【答案】D
【解析】
体液免疫中,浆细胞能够产生抗体,并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但是浆细胞不能分裂,A错误;吞噬细胞能吞噬病原体和处理呈递抗原,B错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不能增值形成记忆细胞,C错误;细胞免疫过程中,在抗原的刺激下,T淋巴细胞可以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D正确。
5.下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其中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B. e的功能是将刺激信号转化为神经兴奋
C. 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D. 正常机体内兴奋在b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答案】B
【解析】
由图中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知,a为效应器,b为传出神经,c为神经中枢,d为传人神经,e为感受器。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兴奋在神经中枢的突触处需借助于神经递质传递,因此兴奋在结构b的传导速度比在结构c的传导速度快,A项错误;感受器的功能是接受一定的刺激并产生兴奋,即将刺激信号转化为神经兴奋,B项正确;Ⅱ表示突触后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C项错误;在反射弧中,由于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决定了正常机体内兴奋在b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D项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只要涉及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就认为是双向的,而忽略了题意中的特定的问题情境“正常机体内”所隐含的“反射过程中”这一信息。
6.下列关于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体液调节就是指激素调节的过程
B. 血糖不足时,肝糖原与肌糖原可再次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C. 患糖尿病是因为饮食含有糖分高所引起的
D. 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所进行的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A错误;体内血糖的产生和利用,受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调节。胰岛素一方面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氧化分解并促进血糖转变成脂肪等非糖物质,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通过这两个方面的作用,使血糖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元分解进入血液,促进脂肪酸和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最终使血糖含量升高。在剧烈运动消耗大量血糖时,肌糖原分解供能,肌糖元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必须先分解产生乳酸,经血液循环到肝脏,再在肝脏内转变为肝糖原或合成为葡萄糖,B错误;患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过高,或者胰岛素受体异常,并不是因为饮食含有糖分高所引起的,C错误;激素调节具有通过体液运输、微量和高效和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等三个特点,D正确,所以选D。
【点睛】容易误以为血糖不足时,肝糖原与肌糖原都可以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补充血糖的不足,导致错选B。
7.下列属于细胞免疫的是
A. 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B. 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消灭相应抗原
C.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D. 记忆细胞受相同抗原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出大量浆细胞
【答案】C
【解析】
细胞免疫的大致过程是,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裂解死亡;体液免疫的大致过程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消灭相应抗原,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记忆细胞会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迅速增殖分化出大量浆细胞,据此可知,A、B、D属于体液免疫,C属于细胞免疫,所以选C。
8.在下列细胞及其所对应的产物中,错误的是
A.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 B. 下丘脑细胞——生长激素
C.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D. 下丘脑细胞——抗利尿激素
【答案】B
【解析】
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A、C、D正确,B错误,所以选B。
9.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反射弧完整就能形成反射
B. 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传出神经受损;没有运动产生,一定是传出神经受损
C. 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
D. 反射弧不完整就不能完成反射,但受刺激后效应器可能产生反应
【答案】D
【解析】
反射是在完整的反射弧的基础上,感受器接受一定的刺激后产生兴奋,经过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进行分析和综合,经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作出应答反应,A错误;产生感觉,要通过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经过传入神经,到达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产生感觉,没感觉产生,可能是感受器或传入神经或感觉中枢出问题;兴奋到达运动中枢,作出分析综合,通过传出神经,传到肌肉,产生运动,反射弧的任何部位受损,都会造成没有运动产生,B错误;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错误;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不完整就不能完成反射,但受刺激后,兴奋能传到效应器,就可能产生反应,D正确,所以选D。
【点睛】关键要理解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并能具体分析没有感觉产生和没有运动产生的损伤部位。
10.在寒冷环境中,能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热量增加的激素是
A. 性激素 B. 胰岛素
C. 生长激素 D. 甲状腺激素
【答案】D
【解析】
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A项错误;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B项错误;生长激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C项错误;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在寒冷环境中,能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热量增加,维持体温恒定,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了动物激素的种类及作用,只要熟练掌握了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结合题意,即可解答本题。
11.如图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腺体名称,X、Y代表激素名称。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图中甲和乙所代表的结构名称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
B. 激素Y的名称是促甲状腺激素
C. 图中①②③④四个过程,具有抑制作用的是③④
D. 激素X的靶器官是甲状腺
【答案】D
【解析】
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中,甲下丘脑分泌的X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只作用于乙垂体,促进垂体释放Y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 A项、B项正确,D项错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可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图中①②③④四个过程,具有抑制作用的是③④,C项正确。
12. 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量饮水→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尿量增加→渗透压稳定
B. 炎热环境→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散热增加→体温稳定
C. 饥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肌糖原分解→血糖稳定
D. 剧烈运动→乳酸增加→体液中的某些离子缓冲→pH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
大量饮水会造成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错误;在炎热环境中,温觉感受器兴奋,会通过传入神经传给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B错误;在饥饿条件下,血糖偏低时,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血糖,C错误;剧烈运动时,部分细胞供氧不足,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体液中的缓冲物质发挥作用,使PH保持稳定,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水盐平衡调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和PH调节等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的能力。
1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赤霉素主要是促进细胞伸长 B. 乙烯主要是促进果实成熟
C. 细胞分裂素主要是促进细胞生长 D. 脱落酸主要是抑制细胞分裂
【答案】C
【解析】
赤霉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生长,从而引起植物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A正确;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B正确;细胞分裂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没有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C错误;脱落酸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D正确;所以选C。
14.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体内分泌器官产生的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但是作用效果显著
B. 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会消耗ATP
C. 植物体内生长素浓度越高,对乙烯合成的抑制作用就越强
D. 脱落酸和赤霉素在促进茎的生长上表现为协同作用
【答案】B
【解析】
植物激素的产生没有专门的内分泌器官,只在一些特定的部位比如根尖、幼根、幼芽等,A错误;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因此需要消耗ATP,B正确;生长素含量增加可促进乙烯形成,但乙烯浓度增加到一定浓度时,又会抑制生长素的合成,C错误;脱落酸是抑制细胞分裂,使细胞衰老,赤霉素则是使细胞加快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在促进茎的生长上表现为拮抗作用,D错误,所以选B。
【点睛】生长素对乙烯合成的作用是学生学习时的知识盲点。
15.侧芽生长素的浓度总是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然大量积存在侧芽部位这是因为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属于
A. 自由扩散
B. 协助扩散
C. 主动运输
D. 胞吐
【答案】C
【解析】
侧芽生长素的浓度总是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积存于侧芽部位,说明生长素是由低浓度到高浓度运输的,这种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16.高等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 )
A. 通过薄壁细胞的运输方式 B. 从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的方式
C. 需要耗能的主动运输方式 D. 在重力作用下的运输方式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运输方式:主动运输;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
【详解】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就是指生长素只能从植物的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B正确。
17.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①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纳入了小样方4条边上的细胞
②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③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④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未用放大镜对小动物进行观察和分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①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能统计方格内及相邻两条边上的细胞数,纳入小样方4条边上的细胞会导致统计数目偏大;②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会导致计算值大于实际值;③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选取样方,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会使统计值偏小;④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未用放大镜对小动物进行观察和分类,某些小动物没有统计在内导致丰富度偏小。A项正确。
18.关于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需要载体协助
B. 生长素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C. 生长素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D. 促进茎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一定抑制根的生长
【答案】D
【解析】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协助,A项正确;生长素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分生组织等部位,B项正确;生长素具有两重性,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C项正确;促进茎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也可能促进根的生长,也可能抑制根的生长,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长素的运输方向、运输方式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有三种: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其中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非极性运输可以发生在成熟组织的韧皮部;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且需要在单一方向的刺激下发生。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植物器官生长,浓度过高则抑制植物器官生长。
(2)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多涉及坐标曲线图形式的试题。一定要区分清促进作用或抑制作用时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不要误把最适生长素浓度看成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的“分水岭”。
(3)常见的体现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实例
①植物的顶端优势:生长素对顶芽表现为促进作用,对侧芽表现为抑制作用。
②除草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双子叶杂草表现为抑制作用,而对单子叶作物表现为促进作用。
③根的向地性: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表现为抑制作用,远地侧低浓度的生长素表现为促进作用。
19.下列有关人类活动,有利于群落向正面演替的是( )
A. 围湖造田 B. 过度放牧
C. 封山育林 D. 退草还耕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要求考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各项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围湖造田、过度放牧、退草还耕都会导致生物群落结构简单化,生产力下降,不利于群落向正面演替,ABD不符合题意;封山育林可使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成分由简单到复杂,对环境资源利用由不充分到充分,使生产力由低到逐步提高,有利于群落正面演替,C符合题意。
20.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性别比例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B. 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的数量变化起决定作用
C. 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D.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答案】D
【解析】
A.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能反应种群数量大小;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A正确;
B.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因素,B正确;
C.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C正确;
D.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是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D错误;
答案选D。
21. 分析右图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可以得出
A. 图中的甲、乙、丙、丁、戊所代表的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群落
B. 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 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沿着该食物网流动
D. 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
【答案】B
【解析】
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图中缺少微生物,A错误;碳和氮在生物群落中都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错误。
22.如图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的变化极少数是曲线X,其余的都是曲线Y的趋势
B. 曲线X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N0表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C. 不考虑迁入迁出,BC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 同一群落中不同种群的K值不同
【答案】A
【解析】
在自然状态下,生物的生长都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一般都是曲线Y的趋势,A错误;依据图示可知,曲线X是表示的 “J”型曲线,曲线Y表示的是“S”型曲线,故曲线X可建立数学模型:Nt=N0λ t,其中N0表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t表示年份,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B正确;在曲线Y上,BC段表示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只是比开始增长的要慢些,但仍然在增长,如果不考虑迁入和迁出,那么,种群的出生率还是大于死亡率,C正确;K值是环境对该种群数量上的最大容纳值,对于同一群落中的不同种群,K值是不同的,D 正确。故本题的答案选择A。
2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B. 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 建立人工群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D.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调查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群落的演替(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详解】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A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减少人为的干扰,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正确;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人工群落在人的干预下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C正确;调查群落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不强的动物也常用样方法,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一般用样方法,D错误。
【点睛】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增加种群数量;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两种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2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两个相对独立,无任何联系的过程
B.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相互依存的过程
C. 物质循环需要能量来推动
D. 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答案】A
【解析】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相互依存的,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A项错误,B项、C项、D项正确。
25.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 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C. 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 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答案】A
【解析】
丁为无机环境,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d过程代表呼吸作用,b过程代表光合作用;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
2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B. 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越多
C. 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 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
【答案】C
【解析】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越短,则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多;初级消费者越多,则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
27.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250 kJ
B. 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15%
C. 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 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
【答案】C
【解析】
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问题,即1250 kJ;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是30/200*100%=15%;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但不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 C不正确。
【考点定位】能量流动
28.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其物质是指.( )
A. 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
B.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
C. 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
D. 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
【答案】B
【解析】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有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因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其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注意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所指的含义。
29.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
A. 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C.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答案】B
【解析】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该包括其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故答案直接选择B,A、C、D均不全面。
30.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A. 个体多样性 B. 遗传多样性 C. 物种多样性 D. 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A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不包括个体多样性。选A。
31. 人接触辣椒后,往往产生“热辣椒”或“烫口”的感觉,即把辣椒刺激和热刺激产生的感觉等同起来。在口腔或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中,存在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香草酸受体,它们能被辣椒素或较高温度刺激激活。请分析回答:
(1)吃辣椒后,辣椒素会与 __________________结合,使感受器产生兴奋,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__________形式传导。当兴奋传至__________________使人产生热痛的感觉,此时如果喝热饮会__________________(加重,减轻)疼痛。
(2)夏季吃辣味火锅时人们会大干淋漓同时面部发红,原因是在下丘脑参与下汗腺分泌加强,皮肤毛细血管___________以增加______________。此时人们常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吹低温度空调和喝大量冷饮,在低温刺激下人体产生的肾上腺素和激素X增加;大量饮水,激素Y分泌减少。激素X和激素Y的分泌均受下丘脑的调节,下图是下丘脑和垂体示意图,激素X的分泌与下丘脑_______________(A,B)处细胞有关,激素Y的分泌与下丘脑__________________(A,B)处细胞有关。以上过程说明,内环境的稳态是______________ 调节的结果。
(3)在血糖调节中,下丘脑可以作为反射弧中的______来分析和综合信息,最终促进_________细胞产生相应激素
【答案】(1)香草酸受体 局部电流 大脑皮层 加重
(2)舒张 散热 B A 神经-体液
(3)神经中枢 胰岛(或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
【解析】
试题分析:
(1)吃辣椒后,辣椒素会与香草酸受体结合,使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局部电流)形式传导,当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使人产生热痛的感觉.此时喝热饮会加重疼痛。
(2)出汗时,人体皮肤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所以在低温刺激下,甲状腺激素增多,即激素X是甲状腺激素,水平衡调节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即激素Y是抗利尿激素.激素X(甲状腺激素)分泌与下丘脑B处细胞有关,激素Y(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与下丘脑A处细胞有关.内环境的稳态是神经和体液调节的结果。
(3)在血糖调节中,下丘脑可以作为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分析和综合信息,最终促进胰岛产生相应的激素。
考点:本题考查生命活动调节,综合考查体温调节、兴奋传导、水平衡调节以及免疫调节等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体温调节和水平衡调节的过程。
32.某兴趣小组对生长素相关应用和研究非常感兴趣,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采茶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随着采摘批次的增加,新芽的数量大大增加,从生长素调节的角度看,原因是________ .那么下列四个图中,能正确反映生长素浓度与芽位置关系的是(侧芽1、侧芽2、侧芽3分别表示距顶芽的距离由近到远)________
(2)番茄营养丰富,若正常传粉形成幼果后,用高浓度生长素喷洒幼果,可能出现的是________
A.种子明显增多 B.形成无子果实 C.部分果实脱落 D.果实较大
(3)下面是他们研究生长素的三组实验设计示意图.
①根据实验设计示意图1结果可知,切除胚芽鞘尖端的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其生长素最终来自于________ .
②如果实验设计1是为了研究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且能促进胚芽鞘下端生长,应补充的对照实验是________
③实验设计图2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改正为: ___
④如果实验设计3是为了研究单侧光引起胚芽鞘尖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请将实验设计示意图中的甲、乙两图画图补充完整. _____
【答案】(1) 解除了顶端优势(解除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对侧芽的抑制) B
(2) C
(3) ①胚芽鞘尖端
②未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琼脂块,放在切去胚芽鞘尖端切面右侧(对照组为空白琼脂块,其它与实验组相同)(2分)
③实验结果为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
④(如图,或放于切去胚芽鞘尖端切面中间,比较直立生长高度,其它合理答案也可)(2分)
【解析】
(1)采茶摘除顶端优势,有利于侧芽生长。由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短距离运输,所以侧芽1的生长素浓度更高,所以B符合。
(2)番茄正常传粉,所以种子形成。由于生长素具有两重性,浓度过高会导致疏花疏果。
(3)示意图1的结果说明胚芽鞘弯曲是由于琼脂块,而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来源于胚芽鞘尖端。研究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且能促进胚芽鞘下端生长,研究的自变量是尖端的有无,所以对照组是未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琼脂块,放在切去胚芽鞘尖端切面右侧。实验设计图2应该向左弯曲生长。研究单侧光引起胚芽鞘尖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要有单侧光的刺激,导致胚芽鞘尖端发生横向运输。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名师点睛】与生长素发现有关的4个误区
(1)生长素的产生、感光部位在尖端,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在尖端完成,但发生效应的部位在尖端以下。
(2)温特实验证明“影响”是物质而非其他信号如光、声音等,因此它能在琼脂块上留下与之相同的效应并作用于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分,促进生长。
(3)温特实验之前的实验结论中不能出现“生长素”,只能说“影响”。
(4)生长素在根部的极性运输方向为由“根尖端”(形态学上端),运往“根近茎端”(形态学下端)。
33.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的碳流动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D代表4种动物.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________ .大气中CO2的来源除图中所示还包括________
(2)写出图中存在的食物链(网):________ .
(3)群落中4种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________ 有关.
(4)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各生物种群的数量均接近________ 值.若某种原因造成了生物C灭绝,其他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又逐渐趋于稳定,其原因是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 .
(5)人为因素导致图中________ 的大量减少,是导致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
如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简图,乙表示该食物网中昆虫种群的λ随时间变化曲线.
(6)图甲中,狐处在________ 营养级;若草固定的能量为8×109kJ,昆虫同化的能量为1.0×108kJ,兔子同化的能量为2.0×108kJ,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狐同化的能量为________ kJ.
(7)由图乙可知,昆虫种群在前5年的种群数量呈________ 型增长.在1~20年中种群数量最多的是第________ 年;20~30年中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________ .
(8)该生态系统中的狐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兔同样也能够依据狐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________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 (1). 丙 (2). 化石燃料的燃烧 (3). (4). 栖息环境 (5). K(环境容纳量) (6). 自动调节能力 (7). 甲 (8). 三、四 (9). 7.1×107 (10). J (11). 10 (12). 0 (13).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解析】
【分析】
第一个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的碳流动示意图,其中甲表示生产者、乙表示消费者、丙表示分解者,A~D代表4种动物。图甲中有三条食物链草→兔→狐、草→昆虫→鸟→狐、草→鸟→狐;图乙中,λ>1时种群数量持续增加,λ=1时种群数量稳定,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