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习题 Word版含解析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习题:专题14专题强化训练 Word版含解析
展开一、选择题1.(2018·安徽淮南二中、宿城一中模拟)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使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需要将A液和B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组织样液B.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是用于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理想材料C.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将会出现滤纸条上最宽的色素带呈黄绿色D.健那绿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解析:选D。使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先向组织样液中加入A液(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1 mL,摇匀后再加入B液(0.01 g/mL硫酸铜溶液)4滴,摇匀,A错误;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是用于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理想材料,B错误;绿叶中的色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含量最多,因此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滤纸条上将会出现的最宽的色素带呈蓝绿色,C错误;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D正确。2.(2018·山西太原阶段性测试)下列各项中,实验操作与目的不一致的是( )选项实验操作目的A在研磨叶片前加入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B低温处理后的根尖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固定细胞的形态C将真核细胞匀浆置于离心机中离心将细胞结构从小到大分离开D将电压表的电极分别置于神经元细胞膜内外测神经元的静息电位解析:选C。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实验中,加入碳酸钙是为了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A正确;使用卡诺氏液浸泡根尖固定细胞形态,B正确;将真核细胞匀浆置于离心机中离心,将细胞结构根据其质量大小进行分离开,C错误;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所以将电压表的电极分别置于神经元细胞膜内外,可测神经元的静息电位,D正确。3.(2018·福建莆田六中月考)为了研究两个小麦新品种P1、P2的光合作用特性,研究人员分别测定了新品种与原种(对照)叶片的净光合速率,结果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过程中光照强度和CO2初始浓度必须一致B.可用单位时间内进入叶绿体的CO2量表示净光合速率C.每组实验应重复多次,所得数据取平均值D.三个品种达到最大净光合速率时的温度没有显著差异解析:选B。该实验过程中的光照强度和CO2初始浓度均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过程中必须一致,A项正确;可用单位时间内植物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的CO2量表示净光合速率,B项错误;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每组实验应重复多次,所得数据取平均值,C项正确;题图显示,三个品种达到最大净光合速率时的温度都是25 ℃左右,没有显著差异,D项正确。4.(2018·陕西西安中学期中)关于酶专一性的实验设计如表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步骤编号12345注入淀粉溶液注入蔗糖溶液注入某种酶溶液注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观察现象试管Ⅰ2 mL-2 mL2 mLA试管Ⅱ-2 mL2 mL2 mLB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酶的种类B.步骤3只能选用新鲜的淀粉酶C.若步骤3选用新鲜的淀粉酶,则现象A是产生砖红色沉淀,现象B是无砖红色沉淀出现D.该实验还可选用碘液作为检测试剂解析:选C。本实验用同种酶催化两种不同的物质来研究酶的专一性,自变量是底物的种类,A错误。步骤3可以选用新鲜的淀粉酶或蔗糖酶,B错误。若选用新鲜的淀粉酶,试管Ⅰ中的淀粉被淀粉酶水解生成还原糖,所以现象A是产生砖红色沉淀,试管Ⅱ中的蔗糖不能被淀粉酶催化水解,且蔗糖是非还原糖,因此现象B是无砖红色沉淀出现,C正确。蔗糖及蔗糖水解产物都不能跟碘液发生颜色反应,故用碘液无法判断蔗糖是否被催化水解,D错误。5.(2018·河南八市联考)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注:“对照”的数值是在含氧培养液中测得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缺氧时间,因变量是静息电位和阈强度B.当静息电位由-60 mV变为-65 mV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会降低C.在缺氧处理20 min时,给予细胞25 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能记录到神经冲动D.缺氧可能影响静息电位维持过程中离子的跨膜转运从而影响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解析:选C。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缺氧时间,因变量是静息电位和阈强度,A项正确;当静息电位由-60 mV变为-65 mV时,动作电位产生困难,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会降低,B项正确;在缺氧处理20 min时,阈强度大于30,给予细胞25 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C项错误;缺氧可能影响静息电位维持过程中离子的跨膜转运,从而影响神经细胞的兴奋性,D项正确。6.(2018·湖南衡阳八中模拟)现将去胚的大麦种子分别放在赤霉素溶液、放线霉素D(转录抑制剂)溶液以及赤霉素和放线霉素D溶液(两种溶液均为适宜浓度)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α淀粉酶的生成情况,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与实验不符合的是( )组别1234处理条件赤霉素-+-+放线霉素D--++α淀粉酶的生成相对量1单位4单位0.2单位1.2单位注:表中“-”表示不加该物质,“+”表示加入该物质。A.实验前种子去胚的目的是排除干扰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赤霉素和放线霉素D的有无C.赤霉素可通过促进翻译过程来影响α淀粉酶的合成D.赤霉素能解除放线霉素D对α淀粉酶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解析:选C。验证赤霉素是诱导淀粉酶合成的必要条件,自变量为赤霉素和放线霉素D的有无,为了排除内源赤霉素的影响需要去掉大麦种子中的胚,故A、B正确;分析第4组和第1组,第4组α淀粉酶的含量基本和第1组持平,再结合第2、3组分析,说明赤霉素能解除放线霉素D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即赤霉素是通过促进α淀粉酶基因的转录过程来影响α淀粉酶的合成,故C错误、D正确。二、非选择题7.(2018·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月考)鸽子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其腹部羽毛有白色和灰色,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A、a控制,白羽为显性性状)。某兴趣小组饲养了纯合雄性灰羽鸽与纯合雌性白羽鸽各一只,在半年内共收集鸽卵120枚,其中有100枚在适宜条件下完成孵化得F1,发现F1雄性全为白羽、雌性全为灰羽。(1)生物兴趣小组对该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后,对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提出下述两种假设:假设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设二:控制腹羽颜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但性状与性别有关。无论雌雄,AA个体均为白羽,aa个体均为灰羽;但Aa雌性个体为________,Aa雄性个体为________。(2)请利用上述材料,设计最简实验方案,证明哪种假设成立:杂交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预期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由题干可知,该性状在雌雄个体中都存在,排除基因在W染色体上,因此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有2种假设,控制腹羽颜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或控制腹羽颜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若控制腹羽颜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但性状与性别有关,由题干可知,F1基因型为Aa,F1雄性全为白羽,雌性全为灰羽,说明Aa在雌性中表现为灰羽,Aa在雄性中表现为白羽。(2)让F1中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观察并统计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果控制腹羽颜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F1中个体的基因型为ZAZa(白羽雄性)、ZaW(灰羽雌性),它们杂交,理论上出现的结果是白羽雄性∶白羽雌性∶灰羽雄性∶灰羽雌性=1(ZAZa)∶1(ZAW)∶1(ZaZa)∶1(ZaW)。如果控制腹羽颜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两者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均为Aa,它们之间杂交,后代中雄性基因型为1/4AA(白羽)、1/2Aa(白羽)、1/4aa(灰羽),即白羽雄性∶灰羽雄性=3∶1,雌性基因型为1/4AA(白羽)、1/2Aa(灰羽)、1/4aa(灰羽),即白羽雌性∶灰羽雌性=1∶3。答案:(1)控制腹羽颜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灰羽 白羽(2)让F1中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观察并统计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子代白羽雄性∶灰羽雄性∶白羽雌性∶灰羽雌性=1∶1∶1∶1,则假设一成立;若子代白羽雄性∶灰羽雄性=3∶1,而白羽雌性∶灰羽雌性=1∶3,则假设二成立8.利用如图装置可探究某绿色植物的生理作用。假如该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和呼吸作用的底物均为葡萄糖,且不能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前,应________(填“打开”或“关闭”)活塞,记录有色液滴的位置。(2)忽略装置内其他微生物的干扰,可利用装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探究该植物的呼吸作用类型,此时应对实验装置进行________处理,若______________,则该植物在进行有氧呼吸的同时也进行产生酒精和CO2的无氧呼吸;该植物的根尖细胞内,能产生CO2,但不伴随ATP合成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3)忽略装置内其他微生物的干扰,最好选择装置____________来验证CO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在暗反应阶段中,CO2需要转化成________才能被[H]还原。解析:(1)可通过该装置中有色液滴的移动情况来反映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故需记录有色液滴的位置(或所在的刻度);另外,装置必须密闭,即要关闭活塞。(2)可利用装置甲和装置乙来探究该植株的呼吸作用类型,实验时一定要对装置进行完全遮光处理,装置甲内含有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植株呼吸作用产生的CO2,若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则有色液滴向左移;装置乙内无吸收CO2的溶液,根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特点可知,若植物进行产生酒精和CO2的无氧呼吸,则装置乙中的有色液滴会向右移。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有CO2产生,但不产生ATP。(3)装置甲内无CO2,而装置丙内有CO2,且CO2浓度在一段时间内不变,故这两套装置适合用于验证CO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答案:(1)关闭 (2)甲和乙 完全遮光 装置甲中的有色液滴向左移,装置乙中的有色液滴向右移 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3)甲和丙 C39.(2018·四川绵阳南山中学模拟)多数鱼类的体色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经研究发现,鱼类的眼和松果体能感知光照变化而产生兴奋,当兴奋到达肾上腺时,其分泌的肾上腺素能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聚集,使体色变浅;而当兴奋到达副交感神经时,其神经末梢分泌的乙酰胆碱能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扩散,使体表颜色加深。请回答下列问题:(1)从反射弧角度分析,眼和松果体为________,其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部位的膜电位表现为_________。肾上腺素能被体表黑色素细胞感知,原因是体表黑色素细胞膜上有________。(2)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由此推测,副交感神经末梢与体表黑色素细胞接触部位类似于________(结构),此处信息传递的方向是________(填“双向”或“单向”)的。(3)鱼体色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验证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对鱼体色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完善下列实验内容。实验对象:体长约10 cm左右且体色相近的同种鲫鱼若干条。药品及用具:鱼用生理盐水、适宜浓度的肾上腺素、乙酰胆碱、注射器等。实验步骤:第一步:将鲫鱼平均分成三组,编号为甲、乙、丙,分别放入三个玻璃缸中置于无光处饲养一段时间。第二步:给甲组鲫鱼腹腔中注入2 mL乙酰胆碱,乙组鲫鱼腹腔中注入________________,而丙组鲫鱼腹腔中注入________________作为对照。第三步:将装有上述处理后鲫鱼的玻璃缸置于________(填“无光”或“有光”)处,约2 h后,观察比较三组鲫鱼体表颜色的变化。预期实验结果:甲、乙、丙三组鱼的体色由浅到深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解析:(1)据题意可知,鱼类的眼和松果体能感知光照变化而产生兴奋,所以鱼类的眼和松果体属于感受器;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肾上腺素能被体表黑色素细胞感知,原因是体表黑色素细胞膜上含有相应的受体。(2)副交感神经末梢与体表黑色素细胞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结构中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3)肾上腺素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而当兴奋到达副交感神经时,其神经末梢分泌的乙酰胆碱能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扩散,使体表颜色加深”是神经调节,所以鱼体色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4)生物实验的原则是对照原则和控制单一变量原则,在完成实验操作步骤过程中,要控制好自变量,所以乙组鲫鱼腹腔中注入等量的肾上腺素,而丙组鲫鱼腹腔中注入等量的鱼用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根据第一步可知,饲养条件为无光;因为肾上腺素能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聚集,使体色变浅;而当兴奋到达副交感神经时,其神经末梢分泌的乙酰胆碱能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扩散,使体表颜色加深,所以甲、乙、丙三组鱼的体色由浅到深依次是乙、丙、甲。答案:(1)感受器 外负内正 受体(肾上腺素受体)(2)突触 单向(3)神经和体液调节(4)第二步:等量的(2 mL)肾上腺素 等量的(2 mL)鱼用生理盐水第三步:无光预期实验结果:乙、丙、甲10.某生物兴趣小组野外考察中,发现生长于背风向阳处的一株蒲公英叶型为全缘,而生长于向风荫蔽处的一株蒲公英叶型为缺刻。这种叶型的不同是遗传物质的差异引起还是环境的差异引起,该兴趣小组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实验材料:野外考察发现的上述两株蒲公英的直根各一条(蒲公英可以采用分根繁殖)、花盆、小铲、剪刀、沃土等。方法步骤:(1)将全缘型叶蒲公英直根切成相似的两段并标记为甲和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埋于沃土中催芽。(2)发芽后分别移栽到对应标号的花盆中,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待蒲公英长出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分析: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实验目的是探究蒲公英叶型不同是遗传物质的差异引起还是环境的差异引起,自变量为不同叶型蒲公英和环境,因变量为叶型。故需要全缘型叶蒲公英和缺刻型叶蒲公英分组对照,以及背风向阳处和向风荫蔽处对照,因此全缘型叶蒲公英和缺刻型叶蒲公英都需要分别分两组在背风向阳处和向风荫蔽处对照,共4组对照,观察叶型。分组如下:全缘型叶蒲公英直根切成相似的两段并标记为甲和乙,缺刻型叶蒲公英直根切成相似的两段并标记为丙和丁,甲、丙在背风向阳处,乙、丁在向风荫蔽处。结果分析:如果为遗传物质决定,则甲、乙两个花盆中的蒲公英由全缘型叶蒲公英直根发育而来,叶型为全缘,丙、丁两个花盆中蒲公英都由缺刻型叶蒲公英直根发育而来,叶型为缺刻;如果为环境引起,则甲、丙两个花盆中的蒲公英都在背风向阳处,叶型为全缘,乙、丁两个花盆中蒲公英都在向风荫蔽处,叶型为缺刻。答案:(1)缺刻型叶蒲公英直根切成相似的两段并标记为丙和丁(2)甲、丙花盆置于背风向阳处,乙、丁花盆置于向风荫蔽处(3)观察四个花盆中蒲公英的叶型结果分析:a.甲、丙两个花盆中的蒲公英的叶型为全缘,乙、丁两个花盆中蒲公英的叶型为缺刻,则是环境的差异引起的b.甲、乙两个花盆中的蒲公英的叶型为全缘,丙、丁两个花盆中蒲公英的叶型为缺刻,则是遗传物质的差异引起的(其他合理答案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