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导与练)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练习: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3讲《常见天气系统》(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人教版(导与练)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练习: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4讲《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判读》(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人教版(导与练)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练习:第3章地球上的水第2讲《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人教版(导与练)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练习: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人教版(导与练)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练习: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讲《山地的形成》(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人教版(导与练)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练习:第3章地球上的水第1讲《自然界的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含解析)
展开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1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测控导航
考点 | 题号 |
陆地水体的补给类型 | 3、4、5、6、7、14(1) |
自然界的水循环 | 1、2、8、9、11、12、13 |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 14(2)(3) |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7·山东曲阜月考)2015年4月,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启动。“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功能。读“海绵城市示意图”,回答1~2题:
1.“海绵城市”可以使城市水循环中( )
A.植物蒸腾减弱 B.下渗增强
C.地表径流增强 D.地下径流减弱
2.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可以( )
①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 ②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③减轻城市交通拥堵压力 ④增强城市热岛效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B 2.A 读图可知,海绵城市既涵养了水源,缓解城市用水压力,又减轻了洪水给城市带来的威胁。城市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减少了水污染。湿地增加、植被覆盖率上升等减少了地表径流,增加了下渗,植物蒸腾增强,地下径流增加。
(2017·江西南昌一模)鄱阳湖丰水期和枯水期之间面积变化很大,呈现出“高水是湖,低水似河”、“夏秋一水连天,冬春荒滩无边”的独特自然景观。据此并读图,回答3~5题:
3.在正常年份,鄱阳湖水位开始进入丰水期的月份是( )
A.5月 B.6月
C.7月 D.8月
4.据图推断鄱阳湖面积扩展最迅速时的水位高度变化范围( )
A.-3~8m B.8~12m
C.12~20m D.20m及以上
5.据图推断鄱阳湖的湖盆地形特征( )
①中部低、四周高 ②湖盆浅且坡度小 ③湖岸陡峭 ④湖盆中有深切的河道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3.A 4.B 5.C 第3题,在正常年份,5月份,锋面雨带在南部沿海登陆,鄱阳湖南部支流进入汛期,水位上涨,开始进入丰水期,A对。6月水位继续上涨,7月、8月水位略有下降,仍是丰水期。第4题,由图2横坐标判读湖泊面积扩展最迅速的是从500 km2扩到
3 500 km2,结合纵坐标此时水位高度变化范围为8~12m。第5题,结合材料中“高水是湖,低水似河”的说法,据图推断鄱阳湖的湖盆地形特征是湖盆浅且坡度小。湖盆中有深切的河道,②④对。
水量盈余率是衡量水库蓄水量变化的重要指标(水量盈余率=流入量/流出量)。读“2016年我国某水库各月水量盈余率统计图”,回答6~7题:
6.该水库储水量最大的时期是( )
A.1月初 B.6月中旬
C.6月底 D.8 月中旬
7.该水库最有可能位于( )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地区 D.闽南地区
解析:6.C 7.C 第6题,读图可知,水量盈余率大于1,说明流入量大于流出量。图中只要水量盈余率大于1,水库的水量就在增加,所以在6月底时,水库水量达到最大值;6月中旬,只是水量盈余率最高,水量未达到最大值;水量盈余率小于1时,水库水量在减少,7月份水库水量减少的多,8月份略有上涨,但没有达到最大值。第7题,读图,可以看到7月份到8月初,水量盈余率较低,说明水库流入水少,流出多,该时间段降水少;华北、东北降水集中在7、8月份,水量盈余率高,水库水量会增加。闽南地区雨季长,7月份水量也较大,水量盈余率不会大幅下降;长江中下游地区,7月份受伏旱天气影响,蒸发多,降水少,水库水量减少。
(2017·浙江台州模拟)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沙漠地区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该方法揭示了水循环的主要动力包括( )
①风力 ②地球重力 ③太阳能 ④温室效应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该方法可以模拟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 )
①蒸发 ②水汽输送 ③大气降水 ④地下径流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8.B 9.B 第8题,沙漠中气候干旱,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从图中可见,地面的水分在太阳照射之下蒸发出来,被塑料膜拦截,塑料膜随坑自然凹陷,地面与塑料膜形成弧形,水珠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汇集于凹陷部位降落到容器中。故动力包括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第9题,该方法可以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有蒸发和降水。
(2017·湖北武汉模拟)下垫面与大气之间存在水热交换,由于水汽蒸发而产生的潜热释放被称之为“潜热通量”。我国某湖泊常年水量稳定,下图反映该湖泊一年内潜热通量日均值变化及累计降水量。读图,回答10~12题:
10.该湖泊主要补给水源为( )
A.季节性积雪消融 B.大气降水
C.地下水 D.冰川融水
11.在下垫面水分充足情况下,潜热通量值通常( )
A.夜大于昼 B.晨大于昏
C.夏大于冬 D.阴大于晴
12.对该湖泊12月~次年2月潜热通量值的表现,合理的解释是( )
A.下渗强烈 B.湖面结冰
C.云量增大 D.风速减小
解析:10.C 11.C 12.B 第10题,据材料知,“湖泊常年水量稳定”,说明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第11题,“由材料由于水汽蒸发而产生的潜热释放被称之为潜热通量”可知,白天温度高,潜热通量大于夜间;黄昏前后气温高于早晨的气温,故潜热通量黄昏大于清晨;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低,故潜热通量夏大于冬;阴天气温低,晴天气温高,故潜热通量晴大于阴。第12题,该湖泊12月~次年2月潜热通量值最低,说明水汽蒸发量较少;该季节,正值北半球的冬季,气温较低,湖面被冰层覆盖,蒸发量小,故B正确;潜热通量与下渗无关;该季节降水量较少,多晴朗天气,云量小;该湖泊冬季多大风天气。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2017·浙江绍兴模拟)图a是某地区水系分布图,图b是甲河流域某一水文站在某年7月18日至20日的水文曲线图,而且该水文站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趋于好转。读图,回答问题:(24分)
(1)比较图a中甲、乙两河水系特征的不同点。(10分)
(2)据图描述图a中甲河两侧地形地势特征的差异。(8分)
(3)近年来,在相同的降水量下,该地水文曲线的“洪峰”点有所降低并右移,试推断该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题,河流水系特征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描述:①河流长度、流向;②流域面积;③支流数量及其形态;④河网形态、密度;⑤落差或峡谷分布;⑥河道的宽窄、弯曲、深浅。第(2)题,地形地势特征,分为地形和地势。地形描述包括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等,地势描述包括区域走势、走向,海拔。读图可知:东部支流极少,说明地形以山地为主,且大致呈南北走向,地势陡峻;西部多冲积扇,地势相对平缓。第(3)题,森林地表枯枝落叶层不断增多,形成较厚的腐殖质层,就像一块巨大的吸收雨水的海绵,具有很强的吸水、延缓径流、削弱洪峰的功能。结合材料可知:该水文站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趋于好转,说明上游植树造林,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答案:(1)甲河:长度长;流域面积大;干流大致自南向北流;支流数量多且分布在河流西岸。(反过来答乙河也可以)(10分)
(2)东部为南北走向的山地,地势陡峻;西部多为冲积扇,地势平缓。
(8分)
(3)上游植树造林,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6分)
14.(2017·广东江门调研)阿拉伯半岛是世界最大的半岛,气候干旱、沙漠遍布,大部分地区无常年河流,被称为无流区。下图为阿拉伯半岛地形图。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地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8分)
(1)简析该半岛大部分地区成为无流区的自然原因。(10分)
(2)甲地畜牧业较发达,推测其用水来源及其成因。(9分)
(3)有专家提出在本区实施人工增雨以缓解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你认为是否可行,并阐释理由。(9分)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无流区形成的自然原因(地表径流量少的自然原因)分析。可结合水循环的环节进行分析,地表径流少与本区域降水少、蒸发旺盛、下渗强烈、径流汇入少、地表形态等因素有关,并结合本区域的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分析。第(2)题,本题考查甲地生产生活用水来源。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等。甲地少河流和湖泊,推测其用水来源主要为地下水。读图可知,甲地的海拔低,地下水埋藏浅或出露地表,便于利用。第(3)题,本题考查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治理措施。为开放性试题,理由与观点匹配即可得分。可行,主要答题角度是其可以缓解本区域缺水问题。不可行,主要答题角度是本区域实施人工降雨的不利因素。
答案:(1)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海拔低,无冰雪融水;地形平坦,沟谷发育少,流水不易汇聚;植被稀少,沙漠广布,易下渗,因而形成无流区。(10分)
(2)甲地水源主要是地下水。成因:海拔低,地下水埋藏浅或出露地表,便于利用。(9分)
(3)不可行:该地区气候干旱,大气中水汽少,人工降雨成本高。
或可行:该地区气候干旱,水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人工增雨可加大降水量,缓解当地缺水问题。(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