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0版新一线高考生物(苏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必修3第8单元第2讲 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调节、血糖调节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0版新一线高考生物(苏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必修3第8单元第2讲 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调节、血糖调节第1页
    2020版新一线高考生物(苏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必修3第8单元第2讲 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调节、血糖调节第2页
    2020版新一线高考生物(苏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必修3第8单元第2讲 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调节、血糖调节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版新一线高考生物(苏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必修3第8单元第2讲 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调节、血糖调节

    展开

    
    第2讲 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调节、血糖调节
    [考纲展示] 1.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Ⅱ) 2.实验:模拟尿糖的检测
    考点一| 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调节


    1.体温调节
    (1)体温稳定的原理: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的平衡的结果。

    (2)体温恒定的意义:体温恒定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3)与体温调节有关的结构
    ①温度感受器: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分布于皮肤、黏膜和内脏。
    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③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4)与体温调节有关的激素:主要包括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2.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1)人体内水的来源和去路

    其中,由饮食摄入的水是主要来源,排水的主要途径是泌尿系统。
    (2)人体内无机盐的来源和去路

    与水平衡相比较,少了一个来源:人体代谢产生的;少了一个去路:呼气排出。
    (3)水盐平衡调节相关结构与激素
    ①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②参与的激素:主要为抗利尿激素。
    a.产生部位:下丘脑。
    b.释放部位:垂体后叶。
    c.作用部分:肾小管和集合管。
    d.功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判断与表述]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体温能维持恒定是因为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达到动态平衡。(√)
    (2)热觉或冷觉的产生是在下丘脑中。(×)
    提示:热觉或冷觉产生于大脑皮层。
    (3)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使机体产热大于散热,以适应寒冷环境。(×)
    提示:在此环境中产热仍等于散热。
    (4)引起水平衡调节作用的因素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或降低。(√)
    (5)抗利尿激素在下丘脑合成,经垂体释放。(√)
    (6)抗利尿激素减少,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新吸收。(×)
    提示:应是抗利尿激素增多。
    2.思考回答(规范表述)

    (1)与体温调节有关的中枢都在下丘脑吗?
    提示;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2)试分析在寒冷环境中,人会出现①打寒战、②起鸡皮疙瘩等现象的原因和意义?
    提示:①骨骼肌战栗,以增加产热;②立毛肌收缩,以减少散热。
    (3)试分析人在剧烈运动后为什么会出现“面红耳赤”的现象?
    提示:剧烈运动使机体产热增多,为维持体温恒定,机体散热也会增多,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速度加快,所以人会出现“面红耳赤”的现象。
    (4)人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会出现中暑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提示:人体体温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超出了人体的体温调节能力,体温会升高,导致中暑。

    1.图解法解读体温调节的过程

    (1)寒冷环境下的反射弧:

    (2)炎热环境下的反射弧:

    [特别提醒] 关于体温调节的三点提醒
    1.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寒冷环境中机体代谢旺盛,产热增加,散热也增加,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2.“寒战”是指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由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不是躯体运动中枢。
    3.感受器不仅分布在皮肤表面,还广泛分布在内脏器官及黏膜表面。
    2.图解法理解水平衡的调节

    由图分析可以得出:有关水盐平衡调节的6点归纳
    (1)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产生渴觉的中枢是大脑皮层。
    (2)水盐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
    (3)在身体多处(如口咽部)有感受局部失水的感受器,它可以引起饮水行为。
    (4)在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既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感受器,也是效应器(分泌激素)。
    (5)引起水盐平衡调节的不是体内水的绝对含量的变化,而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6)调节水盐平衡的激素主要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由垂体后叶释放。机体能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有效刺激主要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

    ◎考法1 考查体温调节
    [解题指导] 解答体温调节相关试题的基本程序
    1.首先,要搞清楚是炎热环境还是寒冷环境,注意区分两种环境条件有什么不同。
    2.其次,应该搞清楚感觉中枢和调节中枢的不同。
    3.再次,还应知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4.最后,还应了解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和散热部位。
    1.(2019·聊城月考)下图是当环境温度由25 ℃降到10 ℃时,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环境温度为25 ℃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当环境温度为25 ℃下降到10 ℃时,从时间t1到时间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造成的
    C.时间t2以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时间t3以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D [本题中的个体处于正常状态,即体温保持恒定,不管在哪一温度下,个体始终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环境温度降低后由于温差增大,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增加。时间t3以后,体温恒定,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错误。]
    2.(2018·大连期中考试)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通过神经减少汗腺分泌
    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 [入水时皮肤受外界寒冷刺激,通过感受器将兴奋传至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于骨骼肌,骨骼肌收缩不自主的战栗,增加产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汗液分泌来减少散热,同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后者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多加强代谢增加产热用以维持体温。]
    ◎考法2 考查水盐平衡调节
    3.如图表示水盐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甲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
    B.乙、丙、丁分别是下丘脑、大脑皮层、肾小管和集合管
    C.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D.渴觉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所以水盐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中
    D [由于甲引起的变化是渗透压升高,所以甲可能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了过咸的食物,A正确。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中,所以乙是下丘脑;渴觉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所以丙是大脑皮层;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所以丁是肾小管和集合管,B正确。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C正确。渴觉虽然在大脑皮层中产生,但水盐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中,D错误。]
    4.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含量发生变化,会改变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从而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下列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盐平衡调节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来完成的
    B.垂体能产生抗利尿激素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
    C.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会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D.下丘脑内有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B [水盐平衡调节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来完成的,A正确;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产生的,储存在垂体后叶,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刺激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B错误;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会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渴觉,C正确;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能够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D正确。]
    [规律总结] 水平衡调节3种生理指标的曲线分析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二者呈正相关;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新吸收,使尿量减少,二者呈负相关。三者关系如图:

    考点二| 血糖平衡调节


    1.血糖的概念和含量
    (1)概念:血浆中葡萄糖称为血糖。
    (2)含量:正常人空腹时的血糖浓度为3.9~6.1 mmol/L,在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2 h后血糖浓度低于7.8 mmol/L。
    2.血糖平衡的调节
    (1)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是胰岛素,产生该激素的是胰岛B细胞。
    (2)升高血糖浓度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产生该激素的是胰岛A细胞。
    (3)上述两种激素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3.血糖平衡失调
    (1)低血糖:血糖浓度偏低。
    (2)尿糖异常:尿液中含糖量超过正常值。
    (3)糖尿病患者有“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少。其中Ⅱ型糖尿病患者已被证实的诱因之一是胰岛素受体基因缺陷。
    [判断与表述]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某同学在课间操时感到饥饿难耐,持续一段时间后(未进食),饥饿感并不那么强烈了,原因是体内的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以维持血糖含量相对稳定。(√)
    (2)饥饿时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与激素作用无关。(×)
    提示:饥饿时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参与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两者的分泌受神经调节的调控。
    (3)正常人在饥饿状态下,血糖中胰岛素的含量会增加。(×)
    提示:胰高血糖素含量会增加。
    (4)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抑制肝糖原的分解。(×)
    提示:促进肝糖原的分解。
    (5)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两者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提示:拮抗作用。
    (6)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组织细胞利用糖的能力强。(×)
    提示:利用糖的能力弱。
    2.据图思考(规范表述)

    (1)图中激素①②分别是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判断依据是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而胰岛素的靶细胞为几乎所有细胞。
    (2)饭后5小时,激素①②的分泌量分别是升高、减少。
    (3)如果人体组织细胞缺乏激素②的受体,则可能出现的结果是胰岛素无法与组织细胞结合而发挥作用,使血糖浓度升高。

    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2.图解法理解血糖的调节过程

    由图解分析,可以得出:
    (1)调节方式:血糖平衡的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通过体液调节发挥作用。
    (2)与血糖平衡调节有关的器官及其作用
    ①下丘脑:血糖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
    ②胰腺: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浓度。
    ③肝脏:进行肝糖原与葡萄糖的相互转化,进行葡萄糖和非糖物质的转化等。
    ④骨骼肌:将葡萄糖转化为肌糖原,暂时储存。
    3.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
    (1)Ⅰ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胰岛B细胞受到破坏或免疫损伤导致的胰岛素绝对缺乏。
    (2)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机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可能与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受损有关),而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降低并不明显。
    (3)图解法分析糖尿病病因及“三多一少”症状分析


    ◎考法1 考查血糖平衡调节
    1.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下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
    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
    B.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
    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进胰岛素释放
    D.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

    C [A对:葡萄糖经细胞呼吸释放出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B对:据题图可知,胰岛素通过胞吐方式从细胞中释放出来的过程需要Ca2+的参与,Ca2+对此过程具有促进作用,故Ca2+内流可促使细胞释放胰岛素。C错:据图可知,胰岛素的释放是以葡萄糖进入细胞为基础的,故细胞外葡萄糖浓度的升高会促进胰岛素的释放。D对: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而当血糖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又会使胰岛素释放减慢。该过程是对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
    2.糖类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也是细胞结构的成分之一。如图为某健康人的血糖变化情况,此人在11时前仅进了早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糖类是人体内某些大分子物质的组成成分,如ATP中含有脱氧核糖
    B.人体内A点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B点时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
    C.B点时,为维持血糖水平,肝细胞内的肝糖原开始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协同,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C [糖是人体内某些物质的组成成分,如ATP中含有的糖是核糖,A错误;A点时, 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B错误;B点时,血糖浓度偏低,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是肝脏细胞,肝糖原开始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糖,C正确;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D错误。]
    [规律总结]
    人体饭后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三者之间的相对变化关系
    1.曲线:

    2.分析: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含量升高→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浓度上升→血糖浓度升高。
    (1)当血糖浓度较高时,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相对降低。
    (2)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3)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考法2 考查糖尿病相关知识
    3.(2019·潍坊高三期末)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在《素问·奇病论》中就有论述:“其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请回答相关问题:
    (1)从古籍论述中可看出,________的饮食习惯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发现这类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含量比正常人偏高,但肝脏细胞对血糖的利用率不高。从肝细胞结构角度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医自古就有“药食同源”之说,有人发现野菜马齿苋对某些糖尿病患者有一定治疗作用,科研人员为探究其机理,用小鼠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得到了如下结果:
    组别
    处理方式
    实验开始时血糖浓度(mmol/L)
    七天后血糖浓度(mmol/L)
    7天后胰岛素浓度(uIU/ml)
    正常组
    不处理
    8.80
    8.87
    34.19
    患病组1
    不处理
    16.41
    20.11
    22.98
    患病组2
    马齿苋低剂量
    17.00
    19.26
    26.98
    患病组3
    马齿苋中剂量
    16.79
    18.87
    28.86
    患病组4
    马齿苋高剂量
    17.25
    18.40
    33.18
    请分析回答:
    ①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组别是________________。从实验结果看疗效比较好的处理组别是________。
    ②利用马齿苋治疗(1)题所述类型的糖尿病,从发病机理看效果________(填“好”或“不好”),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题干信息“其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可推知数食高糖高脂食物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若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含量比正常人偏高,而胰岛素作用的肝细胞对血糖的利用率不高,说明肝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减少,最终导致患者体内血糖较高。
    (2)①表中的正常组和患病组1没有用马齿苋处理,即这两组为对照组。用马齿苋处理后,患病组4的患者与患病组1相比,7天后其血糖浓度较低,而胰岛素相对较高,疗效较好。
    ②(1)题所述类型的糖尿病的病因是部分胰岛素受体被破坏,而表中对应的糖尿病患者的病因是患者体内胰岛素缺乏,因此利用马齿苋治疗(1)题所述类型的糖尿病,从发病机理看效果不好。
    答案:(1)高糖高脂 肝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减少(或部分胰岛素受体被破坏或部分胰岛素受体结构异常)
    (2)①正常组、患病组1 患病组4 ②不好 实验能证明马齿苋对胰岛素缺乏引起的糖尿病有疗效,而(1)题类型的糖尿病不是胰岛素缺乏引起的(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以)
    [规律总结]
    从“激素”和“受体”两个角度解释糖尿病发生的原因
    1.激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2.受体:胰岛素的靶细胞表面缺乏受体或受体被破坏。

    注:因为胰岛素的靶细胞表面缺乏受体而发生的糖尿病,不能用注射胰岛素制剂的方法进行治疗。
    考点三| 模拟尿糖的检测(实验)

    1.用斐林试剂检测
    (1)实验原理:葡萄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2)实验流程
    实验组:斐林试剂2 mL+糖尿病患者尿液2 mL蓝色砖红色沉淀。
    对照组:斐林试剂2 mL+正常人尿液2 mL蓝色无变化。
    2.用尿糖试纸检测
    (1)实验原理
    尿糖试纸是一种酶试纸,由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某种无色的化合物固定于滤纸上制成的。

    (2)实验流程
    准备:将5个分别装有清水、葡萄糖溶液、蛋白溶液、两份尿液的滴瓶和5条葡萄糖试纸分别对应做好标记,并在记录本上设计好记录表格
     ↓
    检测:分别用滴管从5个滴瓶中吸取溶液,在对应的葡萄糖试纸上各滴加2滴
     ↓
    观察: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判断出“尿糖”的含量
     ↓
    记录:将实验结果记在记录表中
     ↓
    分析: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1.模拟尿糖检测实验中,滴管不能混用,否则容易造成不同溶液混合,使实验中得到的5张试纸的现象没有明显区别。
    2.不能仅根据尿液样本断定某人患糖尿病,应该进一步检测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
    3.实验过程严格遵循对照实验的一般过程
    取样(等量、编号)→检测(等量试剂)→观察→记录。
    4.模拟尿糖实验中,水、葡萄糖溶液、蛋白质溶液样本起对照作用。

    1.试纸法检测尿糖的原理是利用试纸上的葡萄糖氧化酶将葡萄糖分解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又与试纸上的苯酚等无色物质形成红色物质,将其与标准比色卡比对,即可知道尿样中葡萄糖的含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检测原理与斐林试剂检测原理不同
    B.检测结果中红色越深,说明糖尿病病情越重
    C.正常人饭后尿糖检测呈红色
    D.该法也可以用于检测其他还原糖
    A [检测结果中红色越深,可说明尿样中含有的葡萄糖越多,但尿糖含量高不一定是糖尿病引起的,B错误;正常人饭后血糖浓度会升高,但不一定会产生尿糖,C错误;根据试纸法的原理可知,其他还原糖不产生过氧化氢,尿糖试纸不适用于其他还原糖的鉴定,D错误。]
    2.糖尿病患者可以用尿糖试纸化验自己的尿糖情况。尿糖试纸中含有葡萄糖氧化酶,它可以催化葡萄糖形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可以将试纸中一种无色化合物氧化成为有色化合物,试纸颜色的变化情况就可以显示尿中葡萄糖含量的高低。如图为上述作用机理的表达式,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表达式中,a的基本组成单位为氨基酸
    B.表达式中,b为葡萄糖酸
    C.表达式中,c为无色化合物
    D.表达式中,e为有色化合物
    C [由图可知,a能将葡萄糖分解形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故a是葡萄糖氧化酶,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所以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A正确;表达式中,b为葡萄糖酸,B正确;过氧化氢可以将试纸中一种无色化合物氧化成为有色化合物,所以表达式中,c为过氧化氢,不是无色化合物,C错误;由于过氧化氢可以将试纸中一种无色化合物氧化成为有色化合物,所以表达式中,e为有色化合物,D正确。]
    3.人体内的血糖浓度总是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当血糖代谢失去平衡时,人体就会患低血糖病或糖尿病。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以下模拟尿糖检测的实验和问题讨论,请根据以下材料完善相关内容。
    (1)实验材料:试管,试管架,滴管,清水,葡萄糖溶液,蛋白质溶液,葡萄糖试纸(遇葡萄糖会呈现一定的颜色),模拟的尿液样本甲、乙两份。
    (2)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步骤:
    ①取________支试管,分别编号,并放在试管架上。
    ②在上述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葡萄糖试纸放到干净的纸巾上。
    ④然后用1支干净的滴管,从1号试管中吸取适量液体,滴2滴在葡萄糖试纸上。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将5张试纸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4)问题讨论:
    ①某同学实验所得的5张试纸的现象没有很大区别,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除了用葡萄糖试纸检验糖尿病病人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可知用葡萄糖试纸进行检测。实验材料中“清水,葡萄糖溶液,蛋白质溶液,模拟的尿液样本甲、乙两份”提示将用5份样本做实验。在设计实验步骤时,要注意遵循单一变量和等量原则。
    答案:(2)学会用葡萄糖试纸检测尿液中是否存在葡萄糖
    (3)①5 ②分别加入等量的清水、葡萄糖溶液、蛋白质溶液、甲尿液、乙尿液 ⑤观察和记录葡萄糖试纸的颜色变化 ⑥重复步骤④,用葡萄糖试纸测试另外4种溶液,记录每次测试的葡萄糖试纸的颜色变化
    (4)①可能是用同一支滴管取液体样本(合理即可) ②向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观察是否会出现砖红色沉淀(合理即可)
    [误区警示] 科学对待检测结果
    在现实中,医生不能仅凭一份尿液样本就断定某人是否患糖尿病,因为在一次性大量食用糖的时候,也会使尿中含有少量的糖。在判断是否患糖尿病时,要根据尿糖检测结果结合病人的饮食来综合判断。
    真题体验| 感悟高考 淬炼考能
    1.(2016·全国卷Ⅲ)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B [水分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行跨膜运输,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自由扩散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2.(2018·全国卷Ⅰ)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
    a.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滴/分钟)。
    b.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 mL,记录尿量。
    c.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 mL,记录尿量,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发现,与a相比,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实验兔的尿量会________。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____________。
    (3)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现象,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了存在于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从而引起尿量减少。
    解析:(1)垂体可以释放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二者重吸收水,从而使尿量减少。
    (2)用20%葡萄糖溶液处理后,实验兔的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实验兔的尿量会增加。斐林试剂可以用来检测葡萄糖的存在,若尿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尿液中含有葡萄糖。
    (3)血浆渗透压升高,会刺激存在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经过一系列的调节活动,最终使尿量减少。
    答案:(1)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2)增加 葡萄糖
    (3)下丘脑
    3.(2017·全国卷Ⅱ)将室温(25 ℃)饲养的某种体温为37 ℃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入41 ℃环境中1 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结果: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________,汗液分泌会________,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________。
    (3)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 ℃的环境中,该动物会冷得发抖,耗氧量会________,分解代谢会________。
    解析:(1)41 ℃环境对于体温为37 ℃的哺乳动物来说为炎热环境,在炎热环境中,哺乳动物的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加,以增加散热,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2)肾上腺髓质能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的作用之一是增强心脏活动,故其增加时可使实验动物出现焦虑不安等行为。
    (3)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41 ℃和室温),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排除无关变量即41 ℃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 ℃引起的。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 ℃的环境(即寒冷环境)中,则在寒冷环境中哺乳动物机体作出的反应是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耗氧量增加,分解代谢增强等。
    答案:(1)舒张 增加 (2)增加 (3)排除41 ℃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 ℃引起的 (4)增加 增强
    4.(2016·全国卷Ⅲ)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与其在进食后的情况相比,血液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________,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饥饿条件下,一段时间内人体血浆中葡萄糖和酮体浓度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酮体是脂肪酸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其酸性较强。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进食时,需要注射葡萄糖溶液,据图分析,注射葡萄糖溶液除了可以满足能量需求外,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由于血糖浓度较低,会使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此时胰岛素分泌量相对减少,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会增加;在进食后则相反。(2)由题中信息可知,人在饥饿时,缺少糖类等能源物质,这时脂肪分解提供能量,脂肪会先分解成脂肪酸,脂肪酸再分解,此过程中会产生酮体,酮体的酸性较强,因此血浆中酮体增多时,会破坏血浆的酸碱平衡。注射葡萄糖溶液后,葡萄糖分解提供能量,脂肪的分解减少,血浆中酮体的浓度不会持续升高,可避免内环境的pH下降。
    答案:(1)高 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时,血糖浓度降低使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在进食后则相反 (2)避免因酮体浓度升高而引起的内环境pH下降(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以)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