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0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课堂互动探究案
2020版《全程复习方略》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堂互动探究案2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学案
展开
课堂互动探究案2 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考点突破 素养达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 (国考5年未考)
(地方卷:2018浙江、天津卷;2015广东、上海卷;2014安徽、四川、重庆卷)
【师说考问】
考问1 据图回答有关反射与反射弧的问题
(1)请用大写字母表示反射弧的各个环节。
E——感受器,D——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B——传出神经,A——效应器。
(2)反射是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类型,下列实例中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bc,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de。(填字母)
a.望梅止渴 b.膝跳反射 c.眨眼反射 d.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e.学生听到铃声向教室奔跑
(3)C位于脊髓中,据此可判断该反射弧完成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4)如果反射弧中的某个结构被破坏,则反射还能否发生?不能。
(5)刺激a,A也会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是不是反射?不是。
(6)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考问2 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经典反射弧图示解读
(1)相应反射的完成都离不开适宜刺激和反射弧的完整。
(2)在传入神经上都有神经节结构。
(3)两者的中枢都在脊髓,属低级中枢,都受高级中枢调控。
(4)缩手反射是由3个神经元组成的反射弧,内有2个突触结构,而膝跳反射只有2个神经元,反射弧内有1个突触结构。
(5)最简单的反射弧至少包括两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考问3 根据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确定下表中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注:仅破坏反射弧的其中一部分)
被破坏的结构
有无感觉
有无效应
感受器
无
无
传入神经
无
无
神经中枢
无
无
传出神经
有
无
效应器
有
无
【题组跟进】
高考题组——研考向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及其类型的考查
1.高考重组,判断正误。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2018·天津卷,T1A](√)
(2)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2014·海南卷,T11](√)
(3)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2012·重庆卷,T5C](×)
(4)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反射。[2011·天津卷,T3D](×)
(5)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其调节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广东卷,T4AB](×)
[高考VS,教材]
高考溯源 以上内容主要源自人教必修3 P16~17,考查内容侧重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类型的判断、反射弧分析等。
[即时对练] (必修3 P17思考与讨论内容改编)关于反射与反射弧,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2个神经元完成
B.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的中枢均位于脊髓
C.感受器是传入神经纤维的树突,效应器为传出神经纤维的末梢
D.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解析: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共同构成。
答案:C
2.[2014·安徽卷]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解析: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相关神经中枢参加,A错误;铃声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食物引起味觉不是完整的反射活动,B错误;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如加强神经元之间新的突触联系,以形成条件反射,C正确;铃声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神经中枢参加,食物引起唾液分泌为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延髓,D错误。
答案:C
[题后拓展]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比较
反射
类型
概念
特点
意义
实例
非条件
反射
通过遗
传获得,
与生俱
有
①不经过大脑皮层;②先天性;③终生性;④数量有限
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
眨眼、啼哭、膝跳反射、吃东西分泌唾液等
条件反射
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逐渐训练形成
①经过大脑皮层;②后天性;③可以建立,也能消退;④数量可以不断增加
使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
学习、“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相关知识的考查
3.[2018·浙江卷,20]下列关于人体膝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脊髓受损,刺激传出神经后伸肌也会收缩
B.刺激传入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不会兴奋
C.膝反射的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
D.若膝盖下方的皮肤破损,刺激肌梭后也能发生膝反射
解析:若脊髓受损,刺激传出神经产生的兴奋仍可传递到伸肌,引起伸肌收缩,A正确;刺激传入神经元,产生的兴奋可传递到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进而引起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兴奋,B错误;膝反射的反射弧由两个神经元组成,其中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C正确;肌梭是一种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牵拉刺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装置,若膝盖下方的皮肤破损,刺激肌梭后,产生的兴奋也能沿着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进而引发膝反射,D正确。
答案:B
4.[2014·海南卷,15]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
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
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解析:由图中突触的结构和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知,b为传入神经,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A正确;传入神经的胞体在灰质以外,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B正确;从a到d没有效应器,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有神经兴奋的传递,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D正确。
答案:C
5.[经典高考]下图为膝跳反射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伸肌和屈肌均属于效应器
B.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在3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
D.若1处受损,膝跳反射现象消失
解析:膝跳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其中枢在脊髓。
答案:B
师说拓展
1.“反射”完成所必备的两个条件
(1)需存在完整的反射弧——凡不经历完整反射弧所引起的反应(如肌肉收缩)不可称为“反射”。
(2)需适宜的刺激——不仅刺激“种类”要适宜,刺激“强度”也要适宜(如给予嗅觉的气味刺激不能引发味觉,反之亦然;刺激强度小于一定“阈值”不能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只有强度达到或超过阈值时方可产生动作电位,且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就不会因刺激强度加强而增高)。
2.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6.[经典高考]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
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d是________。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________的调控。
(3)图(a)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的________(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________(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
解析:(1)由肺牵张反射的感受器和呼吸肌(效应器组成之一)可推知:a、b、c、d分别为神经中枢、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2)“屏住呼吸”过程是大脑皮层所支配的有意识的反射活动。(3)突触小体是神经元轴突末端的杯状或球状膨大部分。神经元中短的突起为树突,长的突起为轴突。由图(b)知:神经元②的细胞体膜充当突触后膜。
答案:(1)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效应器
(2)大脑皮层
(3)轴突 细胞体
模拟题组——预趋势
反射及其类型的判断
1.[经典模拟]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望梅止渴、排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
B.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比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
C.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
D.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
解析: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但排尿反射是非条件反射,无需大脑皮层的参与也能完成,A错误;条件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B正确;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都需要在神经中枢的参与下才能完成,C错误;脑中的神经中枢都是高级中枢,但其中的一些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如脑干中的呼吸中枢控制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D错误。
答案:B
2.[经典模拟]现象Ⅰ: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后将手缩回;现象Ⅱ: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时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 )
选项
比较项目
现象Ⅰ
现象Ⅱ
A
反射弧的完整性
不完整
完整
B
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可以不要
一定需要
C
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
多
少
D
与缩手相关的肌细胞数量
多
少
解析: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的反射弧都是完整的,否则不能完成缩手反应;现象Ⅰ的神经中枢在脊髓,现象Ⅱ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故B正确;现象Ⅰ中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少,现象Ⅱ中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多;两现象中与缩手相关的肌细胞数量应相当。
答案:B
反射弧的结构及功能辨析
3.[2019·黑龙江省哈尔滨六中高三试题]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解析: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在脊髓腰段。脊髓从胸部折断,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结构完整,膝跳反射仍存在,但相应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不能由脊髓中的低级神经中枢上传到大脑皮层,所以针刺足部无感觉。综上分析,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答案:D
4.[2019·云南曲靖一中高三试题]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刺激
部位
反应
破坏前
破坏后
左后肢
左后肢
收缩
右后肢
收缩
左后肢
不收缩
右后肢
不收缩
右后肢
左后肢
收缩
右后肢
收缩
左后肢
不收缩
右后肢
收缩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被破坏的部分可能是( )
①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②感受器和效应器 ③感受器 ④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⑤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A.②或④或⑤ B.②或③或④
C.②或③或⑤ D.①或④或⑤
解析:根据题意,破坏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前施加刺激,左后肢和右后肢都有反应,说明兴奋可以通过反射弧传递到左后肢和右后肢的效应器,破坏后刺激左右后肢,左右后肢不收缩,说明破坏的部位是左后肢上的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刺激右后肢,左后肢不收缩而右后肢收缩,说明破坏的是左后肢上的传出神经或效应器,综合得知:两次破坏的部位组合为:感受器和效应器或传入神经和效应器或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答案:D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国考5年4考)
(全国卷:2018全国卷Ⅲ;2017全国卷Ⅱ;2016全国卷Ⅰ、Ⅱ;地方卷:2018江苏卷;2017北京、天津、
海南、江苏卷;2015福建、浙江、北京、海南、江苏卷;2014四川、重庆、广东、海南、江苏卷)
【师说考问】
考问1 完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相关问题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传导形式: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3)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膜电位表现
产生原因
静息电位
内负外正
K+外流
动作电位
内正外负
Na+内流
(4)局部电流: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存在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了局部电流。
(5)①传导方向:双向传导。
②传导特点:与膜内的局部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的局部电流传导方向相反。
考问2 完成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相关问题
(1)写出甲图中标号代表的结构
①轴突,②线粒体,③突触小泡,④突触前膜,⑤突触间隙,⑥突触后膜。
(2)写出乙图中A、B、C代表的突触类型
A:轴突—细胞体型;B:轴突—树突型;C:轴突—轴突型。
(3)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考问3 膜电位的测量与解读
(1)膜电位的测量
测量
项目
测量方法
测量结果
静息
电位
电流计一极接膜外,另一极接膜内
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动作
电位
电流计两极都接
膜外(或内)侧
指针发生两次
方向相反的偏转
(2)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a点——静息电位,K+通道开放;
b点——0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
bc段——动作电位,Na+通道继续开放;
cd段——静息电位恢复形成;
de段——静息电位。
特别提醒
(1)细胞内外K+、Na+浓度对神经电位的影响不同。细胞外液中K+浓度会影响神经元静息电位的大小,而细胞外液中Na+浓度对神经元静息电位几乎无影响;细胞外液中Na+浓度会影响受刺激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大小,而细胞外液中K+浓度对神经元动作电位几乎无影响。
(2)兴奋产生和传导过程中K+、Na+的运输方式不同。
①静息电位产生时,K+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属于协助扩散;
②动作电位产生时,Na+的内流需要载体蛋白,同时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③恢复静息电位时,起初的K+外流是协助扩散;但随后的Na+-K+泵排Na+吸K+是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消耗能量。
【题组跟进】
高考题组——研考向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的相关基础知识考查
1.[2018·全国卷Ⅲ,3]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
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
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解析:由于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随着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电位差,阻止钾离子继续外流,故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依然低于细胞内;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激活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往内流,说明膜外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据此判断,A、B、C错误,D正确。
答案:D
2.高考重组,判断正误。
(1)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2017·海南卷,T13C](√)
(2)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胞吐。[2015·全国卷Ⅱ,T3D](√)
(3)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2015·山东卷,T4C](×)
(4)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2013·江苏卷,T19D](√)
(5)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2013·全国卷,T1C](×)
(6)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2013·海南卷,T19A](√)
(7)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2013·海南卷,T19C](√)
(8)引起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的过程中,Na+通过被动运输进入突触后膜内。[2011·海南卷,T8A改编](√)
[高考VS,教材]
高考溯源 以上内容主要源自人教必修3 P17~19,考查角度侧重于兴奋产生和传导的机制,尤其侧重于K+、Na+与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的关系。
[即时对练] (必修3 P17图2-1改编)下图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①可表示甲电极处兴奋、乙电极处不兴奋
B.图②可表示甲电极处兴奋、乙电极处不兴奋
C.图③可表示甲电极处兴奋、乙电极处不兴奋
D.甲电极处从静息、产生兴奋到恢复静息状态可依次用图①②③表示
解析:图①可表示甲、乙处同时兴奋或均不兴奋,图②可表示乙处兴奋,甲处不兴奋;甲电极处从静息、产生兴奋到恢复静息状态可依次用图①③①表示。
答案:C
3.[2018·江苏卷,11]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解析: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外流,A错误;bc段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造成的,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错误;cd段是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该过程中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C正确;在一定范围内,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而刺激强度较小时是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D错误。
答案:C
师说拓展
突触传递异常分析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2)异常情况:①若某种有毒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②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就不会产生电位变化,从而阻断信息传递。
4.[2017·江苏卷,8]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解析:结构①是线粒体,为生物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且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A错误;③是突触前膜,当其兴奋时,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B错误;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的方式是胞吐,C错误;结构④是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是由Na+大量内流引起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
答案:D
兴奋传导与传递的综合考查
5.[2016·全国卷Ⅱ,30]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填“A”“C”或“E”)。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________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________,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________。
解析:(1)分析图示可知:在乙酰胆碱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C。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也能作为神经递质。(2)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再通过扩散到达突触后膜。(3)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A—C会持续发挥作用,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兴奋。
答案:(1)C 能
(2)胞吐 突触间隙
(3)兴奋
6.[2017·天津卷,8]胰岛素可以改善脑神经元的生理功能,其调节机理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胰岛素受体(InR)的激活,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改善突触后神经元的形态与功能。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功能。
(2)胰岛素可以抑制神经元死亡,其原因是胰岛素激活InR后,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些糖尿病人胰岛功能正常,但体内胰岛素对InR的激活能力下降,导致InR对GLUT转运葡萄糖的直接促进作用减弱,同时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________了炎症因子对GLUT的抑制能力。最终,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________。与正常人相比,此类病人体内胰岛素含量________。
解析:(1)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2)由图可知,胰岛素激活InR后,可以抑制神经元凋亡,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从而抑制神经元死亡。(3)由于体内胰岛素对InR的激活能力下降,导致InR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加强了炎症因子对GLUT的抑制能力,结果导致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下降。此类病人血糖浓度高于正常人,胰岛素含量比正常人高。
答案:(1)神经递质 信息交流
(2)抑制神经元凋亡,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3)加强 下降 偏高
7.[2017·北京卷,29]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
(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
(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
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________方式进入胞内,Ca2+与________共同作用,使C酶的________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
(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以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________(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
②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________。
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 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
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
③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内容从________水平揭示了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答案:(1)神经递质
(2)易化扩散/协助扩散 钙调蛋白 空间结构
(3)①Ⅱ ②C、B ③该实验方案存在两处缺陷。第一,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同样处理的对照实验。第二,应补充施加HFS后检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的实验
(4)细胞和分子
题后反思
兴奋传导方向的实验探究
(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方法设计:电激图中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结果分析:若A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中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测量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模拟题组——预趋势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分析
1.[2019·甘肃模拟]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A.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B.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c→a→b
D.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解析:图中兴奋部位是a;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因此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因此兴奋传导的方向为a→c、a→b;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答案:B
2.[2019·福建福州模拟]Na+-K+泵是细胞膜上的一种载体蛋白,每消耗1分子的ATP,它就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Na+-K+泵只存在于神经元的细胞膜上
B.K+从神经元进入内环境时需要消耗ATP
C.Na+-K+泵的跨膜运输使神经元产生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
D.从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Na+-K+泵的运输需要消耗ATP
解析:据题意“Na+-K+泵是细胞膜上的一种载体蛋白”可知,Na+-K+泵存在于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A错误;K+通过离子通道顺浓度梯度从神经元细胞进入内环境,其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B错误;Na+-K+泵的跨膜运输使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细胞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而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是由K+外流形成的,C错误;从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过程中,需要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此时Na+与K+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D正确。
答案:D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3.[2019·山西运城康杰中学模拟]某神经纤维在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钠、钾离子通过离子通道的流动造成的跨膜电流如图所示(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外向电流则相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之前神经纤维膜内外之间没有正离子的流动
B.ab段钠离子通道开放,bc段钠离子通道关闭
C.c点时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等于0 mV
D.cd段钾离子排出细胞不需要消耗ATP
解析:据图分析,a点之前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此时有钾离子外流,A错误;ab段与bc段均是内向电流,此时都是钠离子通道开放,B错误;c点时神经纤维处于动作电位,此时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所以其膜内电位大于0 mV,C错误;cd段钾离子通过钾离子通道蛋白排出细胞,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D正确。
答案:D
4.[2019·山东邹平双语学校三区高三试题]将枪乌贼的巨大轴突置于体内组织液的模拟环境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若减小模拟环境中Na+浓度,则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小
B.若增大模拟环境中Na+浓度,则刺激引发动作电位所需时间变短
C.若增加静息电位时膜对K+的通透性,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不变
D.若增大模拟环境中K+浓度,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
解析:细胞外 Na+浓度比细胞内高,受一定强度的刺激后,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若模拟环境中Na+浓度减小,Na+内流则减少,膜内外电位差减少,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小,A正确;若模拟环境中Na+浓度越高,Na+内流则越快,刺激引发动作电位所需时间变短,B正确;细胞外K+浓度比细胞内低,静息状态时,K+通道开放,K+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外流到膜外,产生静息电位;若模拟环境中K+浓度越高,则K+协助扩散越慢,且产生的静息电位越低,反之,若神经纤维膜对K+通透性变大,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越大,C错误、D正确。
答案:C
突触的结构及传导机理
5.[2019·河南省安阳市三十五中高三试题]如图为人体神经—肌肉突触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f为突触前膜,上面的褶皱是由于释放神经递质形成的
②e属于内环境,当其中的蔗糖含量过低时肌肉不能正常发挥功能 ③d处进行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 ④e处出现了神经递质也不一定能引起肌肉收缩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f是突触后膜,其上有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引起肌肉收缩,神经递质一经作用就被分解,不能进入肌肉细胞,①错误;蔗糖是植物特有的糖,故人体的内环境不含有蔗糖,②错误;d突触前膜处进行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③正确;e处出现的神经递质可能是兴奋性递质,也可能是抑制性递质,所以不一定能引起肌肉收缩,④正确。
答案:D
6.[2019·成都七中周练]科学家成功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的沉默之谜。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请你推测科学家对此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①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④突触小体不能释放相应的递质
A.②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解析: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而传递兴奋,由题可知“沉默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表明兴奋无法在突触中传递,造成传递障碍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突触小体无法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另一种是突触前膜可以释放神经递质但由于突触后膜上没有相应的受体而无法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因此②④符合题意,故选A。
答案:A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与传递综合分析
7.[2019·山东淄博部分学校模拟]下图中a、b、c三个神经元构成了1、2两个突触,甲、乙、丙3条曲线为不同刺激引起神经元c上的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表明刺激a时兴奋以电信号形式迅速传导给c
B.乙表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C.乙也可表示只刺激b时,a神经元的电位变化
D.丙表明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解析:据图分析,甲表示只刺激a,c神经元产生了电位变化,即兴奋通过突触1由a传到了c,但是不能说明两者之间以电信号传递,A错误;由于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因此不能说明兴奋在突触间是单向传递的,B错误;乙表示只刺激b,结果c没有产生电位变化;丙表示同时刺激a、b,结果c产生了电位变化,但是与单独刺激a相比减弱了,说明刺激b抑制了a向c传递兴奋,进而说明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C错误、D正确。
答案:D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国考5年2考)
(全国卷:2017全国卷Ⅱ;2015全国卷Ⅰ;地方卷:2017海南卷;2016北京卷;
2015北京、重庆、四川、海南卷;2014广东、重庆卷)
【师说考问】
考问1 完成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考问2 由某种生理或病理现象推断参与或受损的神经中枢
生理或病理现象
神经中枢参与(损伤)
考试专心答题时
大脑皮层V区和W区(高级中枢)参与
聋哑人表演“千
手观音”舞蹈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言语区的V区、躯体运动中枢
某同学跑步时
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脑干和脊髓
植物人
大脑皮层损伤、小脑功能退化,
但下丘脑、脑干、脊髓功能正常
高位截瘫
脊髓受损伤,其他部位正常
【题组跟进】
高考题组——研考向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基础考查
1.[2016·北京卷,4]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用于供能
B.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
C.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
D.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
解析:足球比赛耗能比较多,需要消耗较多的糖原以便供能,A正确;大量出汗导致失水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促进下丘脑产生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B错误;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可以接收外界信号,并由神经系统支配肌肉运动,所以需神经肌肉协调作用,C正确;大脑皮层为高级神经中枢,接收其他球员发出的信号并进行处理,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反应,相互配合,D正确。
答案:B
2.判断有关反射及人脑高级功能的叙述的正误。
(1)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收缩是条件反射。[2012·重庆卷,T5B](×)
(2)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是非条件反射。[2012·广东卷,T4A](×)
(3)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2011·海南卷,T9C](√)
(4)阻断传出神经,刺激后病人有感觉,但手不能动。[2011·上海卷,T7C改编](√)
(5)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大脑高级神经中枢相关知识的综合考查
3.[2017·海南卷,15]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
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C.大脑皮层具有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
D.下丘脑参与神经调节而不参与体液调节
解析:小脑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身体平衡;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A正确;脑和脊髓构成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B正确;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都在大脑皮层,C正确;下丘脑可以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参与体液调节,D错误。
答案:D
4.[2014·广东卷节选](1)小红不小心被针刺,随即出现抬手动作,其神经反射如图所示。
图中传出神经元是________。b1兴奋后使c1兴奋,而b2兴奋后使c2抑制,可推测b1和b2的突触小泡释放的________是不同的物质。小红抬手之后对妈妈说:“我手指被针刺了,有点疼。”该过程一定有大脑皮层的________中枢以及言语区的________参与调节。
解析:(1)根据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没有则为传出神经。根据前角(大)和后角(小)判断,与前角相连的是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是传入神经。由图可知,传出神经是c1和c2;由b1兴奋后使c1兴奋,而b2兴奋后使c2抑制,可知b1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b2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感觉产生于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小红清晰描述症状,与言语区的S区有关。
答案:(1)c1和c2 神经递质 躯体感觉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模拟题组——预趋势
大脑高级功能实例分析
1.下列实例分析正确的是( )
A.某人因意外车祸而使大脑受损,其表现症状是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但却不会说话。这个人受损伤的部位是言语区的S区
B.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神经中枢只有躯体感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
C.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H区和S区
D.某同学正在跑步,下丘脑和脑干未参与调节
解析:从题干可知,患者能够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但不会说话,说明这个人受损伤的部位是言语区的S区,故A对;盲人在用手指触摸盲文时,首先要接受盲文的刺激,产生感觉。然后再经过语言中枢,B错;专心答题考试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是大脑皮层的V区和W区,故C错;跑步时下丘脑和脑干也参与调节,D错。
答案:A
2.[2019·江西南昌调研]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记忆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C.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D.K+外流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的主要原因
解析: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是语言功能,A错误;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B正确;呼吸中枢位于脑干,C错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的主要原因是Na+内流,K+外流是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D错误。
答案:B
分析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3.[2019·河北衡水摸底]当呼吸道黏膜受到机械刺激或化学刺激后,产生的兴奋传到延髓的相关中枢,进而引起呼吸肌快速收缩或舒张,产生咳嗽反射。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机械刺激可导致呼吸道黏膜中的某些细胞显著活跃
B.传入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内电流的方向是双向的
C.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传入神经元传递给传出神经元
D.直接刺激延髓的相关中枢也可引起呼吸肌的咳嗽反射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在呼吸道黏膜中分布有感受器,所以机械刺激可导致呼吸道黏膜可以使其中某些细胞显著活跃,A正确;由于刺激部位是呼吸道黏膜中的感受器,因此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内电流的方向是单向的,B错误;兴奋由传入神经元传递给传出神经元,经过了突触结构,故其在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上是以化学信号传递,在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或局部电流)传导,C错误;反射活动的产生必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结构参与,D错误。
答案:A
4.[经典模拟]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解析:A项,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只有低级中枢的调节;B项,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是只有大脑参与的高级中枢调节;C项,言语区的调节只是大脑高级中枢参与的活动;D项,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体现了大脑对脊髓排尿反射中枢的控制。
答案:D
课堂总结 网络建构
[网络建构]
[答题必备]
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2.静息电位的电位特点是外正内负,是由K+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的电位特点是外负内正,是由Na+内流形成的。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式是局部电流,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的电流方向一致。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可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中,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