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高考专题考点复习试题及答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高考专题综合训练题及答案(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展开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高考专题综合训练题及答案
《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1.《诗经》中的史料可以用于研究先秦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即使诗中的那些草木鸟兽虫鱼,也是古代博物学、农业史、天文学史等学科的宝贵史料。这表明《诗经》( )
A.保存的完整性 B.价值的多重性
C.史料的真实性 D.内容的多样性
2.从汉武帝时期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 )
A.皇帝喜恶决定汉赋兴衰
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家
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D.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
3.唐代韦庄的《洛阳吟》写道:“万户千门夕照边,开元时节旧风烟。宫官试马游三市,舞女乘舟上九天。胡骑北来空进主,汉皇西去竟升仙。”这首唐诗( )
A.反映了长安流行胡风和异域风尚
B.提供了研究唐代社会生活的资料
C.真实地再现当时下层百姓的生活
D.真实地再现唐代文化的繁荣景象
4.宋代话本《张生彩鸾灯传》描写了张生元宵观灯引出的爱情佳话,《张主管志诚脱奇祸》描绘了张胜与小夫人“鬼魂”的遇合。声色和娱乐成为当时新的文学叙事主题。可见宋代话本( )
A.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
B.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
C.真实再现了北宋城市生活
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5.宋元之际“市井间每有演说话者,演说古今惊听之事。杂以诨语,以博笑噱;托之因果,以寓劝惩,大抵与今之说书者相似。惟昔人以话为主,今人以书为主”。这反映出宋元时期( )
A.文学作品叙事粗疏,勉强达意
B.文学形式适应统治阶级需要
C.市民娱乐活动极为丰富多彩
D.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化发展
6.元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艺术,它是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成熟文学剧本。与传统诗词歌赋相比,元杂剧的突出特点是( )
A.流传范围广 B反映社会生活
C.更富观赏性 D.体现文化融合
7.明清小说中很多作品把“情”和“欲”放在“理”或“礼”之上,充分肯定人的感情和欲望的合理性,抨击门当户对的传统婚姻观念。这主要是因为( )
A.市民阶层发展 B.礼教地位动摇
C.社会道德败坏 D.小说创作繁荣
8.较之前的小说,《西游记》更多的是以人物为情节的中心。这一神话小说在形象构成的方式上给人以荒诞无稽的感觉,而实际上它却带有一个鲜明的倾向。这一倾向是( )
A.怪诞化 B.脸谱化 C.世俗化 D.功利化
9.明清时期流传的小说戏曲基本上都是印刷很精美的插图本,有人认为,书中特别添加的这些插图正是出版商们出奇制胜的法宝。这反映出当时( )
A.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B.中国区域文化色彩浓厚
C.商人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
D.文学作品的商业化倾向
10.曹操统一北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战乱时代是作了一定贡献的。但是由于他不是汉朝的“正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这一现象说明这部小说( )
A.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
B.客观地评价了历史人物
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D.对历史的评判受儒家思想影响
11.《诗经》中有10多首专门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例如《豳风》,详细叙述了每月所从事的农务、采集、狩猎等活动。这些诗篇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农业技术取得突破 B.农业生产受到关注
C.小农经济较为发达 D.现实主义成为主流
12.战国时期,被称为“南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与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同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孕育出了《楚辞》这样伟大的诗篇。材料表明( )
A.文化发展必须要通过地域交流
B.《楚辞》改变了中国文化走向
C.文化发展成就了楚国霸业
D.《楚辞》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
13.下表是史料中所收录的唐代文学家地域(今地名)分布情况,由此可知,唐代文学人才( )
《旧唐书,文苑传》 (115位) | 河南22人,河北22人,陕西13人,山西12人,江苏10人,浙江6人,湖北5人,山东4人,四川2人,不著籍贯者19人 |
《新唐书·文艺传》 (77位) | 河南22人,河北17人,陕西9人,山西8人,江苏4人,浙江4人,湖北3人,山东2人,甘肃2人,福建1人,江西1人,安徽1人,籍贯不明者3人 |
A.由南方向北方不断地迁移
B.以北方社会作为创作题材
C.呈北重南轻的不平衡局面
D.受传统文学创作区域影响
14.在中国古代,一代一代的诗人们用磅礴的气势,有力的语言,唱出了无数振奋人心的黄钟大吕之声。“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这是鲍照的决心和誓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李白的宏伟之志。对于这类诗词所创造的意境,唐代诗僧皎然用“忠”“志”“力”去标举它。这反映了( )
A.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B.儒学精神融入社会生活
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的作用
D.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
15.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
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
16.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元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说明元代杂剧( )
A.缺少精炼的艺术特色
B.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
C.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
D.为民间艺术家所创作
17.下表是明代小说家作品中部分章节的标题,它可以作为个例来说明( )
书名 | 章节标题 |
《喻世明言》第八卷 | 吴保安弃家赎友 |
《喻世明言》第十六卷 | 范巨卿鸡黍死生交 |
《警世通言》第一卷 |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
《醒世恒言》第二卷 |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
《西湖二集》第六卷 | 姚伯子至孝受显荣 |
A.市民文学具有一定教化功能
B.八股取士抑制文学形式
C.小说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D.民间文学注重彰显个性
18.明朝末年,作恶多端的魏忠贤遭贬自缢后,人心大快,演魏忠贤一事的小说一时成为热门。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载有《皇明中兴圣烈传》(后改为《魏忠贤轶事》)、《警世阴阳梦》《梼杌闲评》等。这主要说明了( )
A.魏忠贤的倒台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B.市民阶层对通俗小说有更深认识
C.评论宦官专权是明末小说的题材之一
D.明末印刷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9.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有两类:直接读者和间接读者。下图为直接、间接读者与通俗小说传播方式的关系。由此可知( )
A.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
B.间接阅读是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
C.社会上层阅读小说侧重于版籍传播
D.通俗小说为明清时期的主流文学
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诗经》。从材料“《诗经》……可以用于研究先秦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无法判断《诗经》保存完整,故A项错误;材料只突出了《诗经》的史料价值,没有提及多重性,故B项错误;《诗经》作为文学作品可作为研究的参考,但不能保证其完全真实,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诗经》内容涉及面广泛,故D项正确。
2.C【解析】本题考查汉赋。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盛行汉赋的风格不同,西汉时期国力强盛,东汉时特别是东汉后期,国力衰弱,故反映出汉赋的风格不同,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和东汉盛行的汉赋风格不同,不能体现出皇帝的喜恶、士人的热衷和汉代的官方文学,故排除A、B、D三项.
3.B【解析】本题考查唐诗.材料中未涉及A项所述内容,“胡骑北来”不等于流行胡风,故A 项错误;材料再现了唐代社会生活,故B项正确;C、D两项中“真实”的说法不严谨,排除。
4.D【解析】本意考查宋代话本.从材料信息看不出宋代话本所产生的影响,故排除A、B两项;C项“真实”的表述不够严谨,排除;据材料“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主题”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话本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故D项正确。
5.D【解析】本题考查宋元市民文化的发展。A项对材料理解偏颇,排除;B项错在“统治阶级”,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市民娱乐活动极为丰富多彩的信息,故排除C项;宋元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市民文化发展,故而市井间演说话本的文学形式兴起,D项正确。
6.C【解析】本题考查元杂剧。由材料中元杂剧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可知元杂剧更富观赏性,故C项正确;A、B、D三项所述并非材料强调的突出特点,故排除。
7.A【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小说。根据材料“充分肯定人的感情和欲望的合理性”,结合所学,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发展壮大,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人的感情和欲望,故A项正确;传统伦理观念在古代中国社会根深蒂固,地位并没有动摇,排除B项;C项表述
错误,排除;D项所述并非原因,而是现象,排除。
8.C【解析】本题考查《西游记》。《西游记》情节荒诞不稽,怪诞化只是表面现象,故A项错误;脸谱化是指作者塑造人物过于简单化和概念化,是好是坏,一眼就能看出来,不符合《西游记》的创作特点,故B项错误。《西游记》以降妖除怪表达了人战胜自然的豪情壮志,同时也宣扬了惩恶扬善的主题,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体现出世俗化的特点,故C项正确;《西游记》没有反映出对现实利益的追求,与功利化特点无关,故D项错误。
9.D【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小说。“书中特别添加的这些插图正是出版商们出奇制胜的法宝”表明文学作品的商业化倾向,故D项正确;A、B、C三项所述内容均无法从材料中得知,排除。
10.D【解析】本题考查《三国演义》。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这并不是去适应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故A项错误;曹操在书中被称为“奸雄”这一现象并不是对曹操的客观评价,曹操也为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故B项错误;曹操被称为“奸雄”这一现象,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三国演义》中曹操之所以被称为“奸雄”是因为他不是汉朝“正统”,做了臣子不应该做的事情,违背了君为臣纲的儒家思想,所以这说明该书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
11.B【解析】本题考查《诗经》。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不能说明农业技术取得突破,故A项错误;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受到关注,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是在战国时期才形成,故C项错误;《诗经》是中国古代较早的现实主义诗歌集,但当时现实主义没有成为主流,故D项错误。
12.D【解析】本题考查《楚辞》。地域交流会促进文化发展,但文化发展不是必须要通过地域交流,故A项错误;《楚辞》改变了中国文化走向夸大了《楚辞》的作用,故B项错误;文化发展成就了楚国霸业与材料的内容《楚辞》是南北交流中孕育形成的不符,故C项错误;“它在与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同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孕育出了《楚辞》这样伟大的诗篇”表明《楚辞》具有南北文化融合的痕迹,故D项正确。
13.C【解析】本题考查唐代文学。从图表信息看不出唐代文学人才的迁移方向与创作题材,故排除A、B两项;根据材料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在《旧唐书》还是《新唐书》中,北方文学家在数量上都占有较大的优势,唐代文学人才在这一时期呈现出北重南轻的不平衡局面.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及传统文学创作区域,D项所述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D项错误。
14.B【解析】本题考查唐代诗歌。A项错在“开始”,故排除A项;“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扶摇直上九万里”等诗句体现了儒家的历史担当和进取精神,说明儒家思想已经融入诗词,融入社会生活,故B项正确;C项说法本身有误,故排除C项;儒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故D项错误。
15.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文学。材料中描述的“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都属于通俗文学,这主要是因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故A项正确;B项本身说法错误,故排除;材料中并未涉及通俗文学兴起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说明市民文学的兴起,并未涉及文言文体的发展,故D项错误。
16.B【解析】本题考查元杂剧。材料“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强调元杂剧内容的来源,故A项错误;通过材料“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可以得出元杂剧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故B项正确;“杂剧”是一种新的文体,不同于“诗书”体例,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杂剧的作者背景,故D项错误。
17.A【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小说。根据材料“吴保安弃家赎友”“范巨卿鸡黍死生交”“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得出传统的义利观,即君子重义轻利;根据材料“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姚伯子至孝受显荣”得出孝廉仍是儒学所提倡的道德品格。以小说为媒介,向市民阶层宣扬重义轻利和至孝廉洁的价值观,起到了社会教化的功能,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八股取士与小说文学形式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重义轻利和至孝廉洁是传统的价值观念,故C项错误;小说虽是民间文学,但材料中重义轻利和至孝廉洁的价值观,属于传统三纲五常的体系内,没有注重彰显个性,故D项错误。
18.C【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小说。材料强调的是魏忠贤遭贬自缢一事成为许多小说的题材而不是魏忠贤倒台的必然性,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市民阶层对通俗小说的认识,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魏忠贤遭贬自缢一事成为许多小说的题材,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印刷术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19.A【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小说。根据材料我们不难看出,明清通俗小说具有曲艺传播(看书、听戏)和版籍传播(购买、转借、租赁)等多种形式,故A项正确;仅仅根据材料信息,我们无从判断间接和直接阅读究竟哪种才是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故B项错误;“社会上层阅读小说侧重于版籍传播”的说法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C项错误;材料仅提及明清时期的通俗小说,无法与其他文学进行对比,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