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统考人教地理(经典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第一章第16讲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容量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72351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高三统考人教地理(经典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第一章第16讲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容量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72351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高三统考人教地理(经典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第一章第16讲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容量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72351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高三统考人教地理(经典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第一章第16讲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容量
展开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重在运用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16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容量
基础全面梳理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世界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
(1)时间差异
农业革命前人口增长极其缓慢,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先快后慢,从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增长明显加快。
(2)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 | 发展中国家 |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 | 因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
2.原因分析
(1)人口增长率的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2)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口增长中的“增长”仅指人口数量的变化,而不一定是数量的增加,也可以是零增长或者负增长。
二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构成指标:A出生率、B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及转变
增长模式 | 类型Ⅰ | 类型Ⅱ | 类型Ⅲ |
名称 | 原始型 | 传统型 | 现代型 |
特点 | “高高低” | “高低高” | “低低低” |
续表
增长模式 | 类型Ⅰ | 类型Ⅱ | 类型Ⅲ |
转变过程 | 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 ||
影响因素 | 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相关的人口政策等 |
3.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1)发达国家:现代型。
(2)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传统型。
(3)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4)中国: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三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
(1)定义: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
(1)实质:某地环境承载力的直观反映。
(2)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3.人口合理容量
(1)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意义:影响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制定,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谋求措施
世界 | 地区 |
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内;建立公平的秩序 | 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
1.近年来,德国政府一直鼓励本国居民生育,但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德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因而政府鼓励本国居民生育。德国社会福利待遇高,生育观念的转变,导致鼓励生育的效果不佳。
2.李克强总理2018年10月24日应邀在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经济形势报告时说,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使广大劳动者的素质持续提升,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红利”加速向“人才红利”转变,这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底气”。什么是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
提示: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人才红利是指由于人才的规模增长及其充分利用所产生的超过同样数量简单劳动力投入所获得的经济收益。
考点深度研析
考点1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续表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 发达国家 | 发展中国家 |
问题 |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 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 |
原因 |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 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
续表
| 发达国家 | 发展中国家 |
影响 | 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②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③老年人生活孤单、生活困难;④劳动力不足;⑤青壮年负担过重 | ①粮食供给不足;②教育、就业问题突出;③人民生活贫困化;④人口素质偏低;⑤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 |
措施 |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
趋势 | 人口数量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 随着控制人口措施的实施,人口增长将趋缓 |
3.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我国人口问题比较特殊,既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问题,也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是因为虽然我国的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人口增长速度较快。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问题。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口问题 | 解决措施 |
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 |
人口素质较低 |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
人口流动规模大 | 积极发展交通、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本地就业机会 |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本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
注:(1)人口性别比:人口学上对人类社会或国家中的男女性别比,通常是以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为计算标准。人口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2)人口老龄化: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2019·全国卷Ⅰ)下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据此完成(1)~(2)题。
(1)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 )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 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
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 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
(2)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 )
A.人均消费剧增 B.老龄化进程趋缓
C.人均收入剧降 D.劳动力供给过剩
[思维探究]
[答案] (1)C (2)B
考向1 人口增长特点及增长模式的转变
1946~1964年美国出生婴儿高达7 600万人,这个群体被称为“婴儿潮一代”,“婴儿潮一代”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下图是1970年和2000年美国人口年龄金字塔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1)引起“婴儿潮一代”人口高增长率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 B.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
C.实行宽松的移民政策 D.新时期科学技术革命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中“婴儿潮一代”出现的时间段可知,该时段为美国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阶段,局势稳定,医疗卫生条件大幅度改善,导致人口出生数量提高,故A项正确;该时期没有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故B项错误;人口出生率与宽松的移民政策、新时期科学技术革命关系较小,故C、D两项错误。
(2)随着“婴儿潮一代”步入中年期,美国人口增长特点转变为( )
A.快速增长 B.负增长
C.稳定增长 D.零增长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2000年时“婴儿潮一代”步入中年期,美国人口增长的特点转变为稳定增长。
考向2 人口问题
(2020·哈尔滨六中调研)下图示意2017年甲、乙两国人口性别比(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其中甲国为西亚某产油国,乙国为南亚某人口大国。读图,回答(1)~(2)题。
(1)导致甲、乙两国2017年全国人口性别比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是( )
A.教育水平 B.产业结构
C.宗教信仰 D.生育政策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西亚某产油国(甲国)人口性别比很高,南亚某人口大国(乙国)人口性别比基本正常。产油国石油工业发达,男性劳动力需求量大,吸引其他国家大量男性劳动力迁入,使其男性人口比重增大,故B项正确。
(2)为应对近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乙国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促进城乡人口流动 B.政策鼓励少生优生
C.限制国际人口迁移 D.提高女性社会地位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乙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较高,说明该国女性社会地位较低,故应提高女性社会地位,D项正确。
1.人口增长“三率”高低的区分
一般来说,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但在某一特定阶段,总会有一些国家或地区表现为“高”或“低”。现阶段,判断“高”或“低”的参考数值如下:
2.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1)从时空分布规律判断
①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判断(时间)
一般地,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原始型;工业化初期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
②根据国家类型判断(空间)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高—低—高”的传统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已经属于“三低”的现代型;发达国家则全部属于现代型。
(2)根据人口增长特征判断
①定性描述:原始型是“高—高—低”型;传统型是“高—低—高”型;现代型是“低—低—低”型。
②定量描述: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
| 出生率 | 死亡率 | 自然增长率 |
原始型 | 3%左右 | 3%左右 | 1%以下 |
传统型 | 3%左右 | 1%左右 | 2%左右 |
现代型 | 1%左右 | 1%左右 | 1%以下,接近于0,甚至是负值 |
考点2 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
(1)区别:环境承载力大于环境人口容量。
(2)联系: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数量,即最少资源的环境承载力为环境人口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因素 | 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 |
资源丰富程度 | 正相关 | 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
科技发展水平 | 正相关 | 科技发展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发展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
经济发达程度 | 正相关 | 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经济越落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
人口受教育水平 | 正相关 | 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
地区开放程度 | 正相关 | 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区越封闭,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
生活消费水平 | 负相关 | 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
3.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2016·上海高考)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 )
| 甲省 | 乙省 | 丙省 | 丁省 |
水资源总量 (亿立方米) | 778.5 | 914.3 | 283.4 | 1 799.4 |
耕地面积 (万公顷) | 588.31 | 528.18 | 814.07 | 414.95 |
A.甲省 B.乙省 C.丙省 D.丁省
[思维探究]
[答案] C
考向1 环境承载力
(2019·江苏淮安期末)下表是江苏省各设区市环境承载力指数(数值越大,反映环境承载力越高)。据此完成(1)~(2)题。
(1)据表可知( )
A.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苏南>苏中>苏北
B.经济环境承载力:苏北>苏中>苏南
C.社会生活环境承载力:苏南>苏中>苏北
D.环境承载力:苏南=苏中=苏北
答案 C
解析 据表可知,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苏南<苏中<苏北,A项错误;经济环境承载力是苏北<苏中<苏南,B项错误;社会生活环境承载力是苏南>苏中>苏北,C项正确;环境承载力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不会相等,D项错误。
(2)提高苏北经济环境承载力的有效途径最主要的是( )
A.发展公共服务事业,改善人居生活环境
B.加强资源开发,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
C.加强区域协作,提高对外开放程度
D.加强生态建设,保护青山绿水
答案 C
解析 发展公共服务事业,改善人居生活环境,可提高苏北社会生活环境承载力,A项错误;加强资源开发,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不利于经济环境承载力的提高,B项错误;加强区域协作,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可以提高苏北经济环境承载力,C项正确;加强生态建设,保护青山绿水,可提高苏北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D项错误。
考向2 人口容量
(2019·湖南期中)贵州省晴隆县茶马镇茶际村一组是一个“困”在石头中的苗族寨子,已经纳入当地整体搬迁计划。据此完成(1)~(2)题。
(1)制约茶马镇茶际村一组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资源 B.淡水资源
C.气候资源 D.能源资源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茶马镇茶际村一组是一个“困”在石头中的苗族寨子,表明茶际村一组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较少,故A项正确。
(2)导致茶际村一组整体搬迁的主要因素是( )
A.生态环境 B.经济发展
C.政策扶持 D.社会文化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茶际村一组已经纳入当地整体搬迁计划,表明政府开展当地整体搬迁,这是政府政策扶持,故C项正确。
区域环境人口容量的四步分析法
1.看资源状况:包括矿产、水、耕地、气候等方面,资源越丰富,区域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2.看科技、教育、经济条件:影响资源的开发利用,因而这些条件好,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大。
3.看对外开放程度:地区开放程度越高,越利于从其他区域调入资源,提高本区域环境人口容量。
4.看区域消费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水平也较高,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小。
素能专项突破
聚焦核心素养16 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生育政策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
核心素养定位:综合思维
1.计划生育政策
(1)原因:我国人口多,增长快,人口形势严峻;人口问题与资源、环境、经济、文化发展有很大的矛盾。
(2)意义:有利于国家加速资金积累;有利于劳动就业;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人口素质;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人均资源水平。
2.全面二孩政策
(1)原因:随着我国生育率不断下降,人口老龄化、男女比例失调等一系列问题出现。
(2)意义: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性别比失调等问题;有利于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近期看,可以直接带动住房、教育、健康、家政等方面的消费需求;长远看,新增人口进入劳动力年龄后,可降低人口抚养比,对经济增长的正效益更为显著。
(2019·考试大纲调研卷六模)在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和生育率一直在低位徘徊的影响下,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现象并存。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自2014年以来,我国15岁以下人口比重开始上升,并在2018年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是二孩出生率没有达到预期水平,人口老龄化继续加剧。据此回答1~3题。
1.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继续加剧的根本原因是( )
A.生育观念的改变
B.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C.医疗水平的大幅提高
D.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
答案 B
解析 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继续加剧的根本原因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前人口出生率较高,当时的中青年人口现阶段大量进入老年阶段,老年人口多,而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导致一段时间内人口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率低,新增人口较少,人口老龄化加剧,B项正确。
2.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我国产生的影响有( )
①充分缓解劳动力短缺现象 ②短时间内改变职业构成 ③短期内降低老年人口抚养比 ④优化年龄结构,减缓老龄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少年儿童的比重增加,尤其是婴幼儿的比重增加,会造成对家政和幼儿教育行业的需求增长,所以短时间内职业构成会发生变化,②正确;人口出生率升高,少年儿童的比重增加,能够优化年龄结构,减缓老龄化,④正确;当前我国老龄化虽然严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并不短缺,①错误;由于老龄化继续加剧,短期内老年人口抚养比仍会增加,③错误。
3.二孩出生率没有达到预期水平的直接原因是( )
A.孩子抚养成本过高
B.人口老龄化加剧
C.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完善
D.育龄妇女素质降低
答案 A
解析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并未出现出生人口剧增的现象,这与现今社会孩子的抚养成本过高有关,A项正确。我国现阶段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不是二孩出生率没有达到预期水平的直接原因,B项错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C项错误;近年来我国育龄妇女的素质不断提高,D项错误。
突破图表技能16 人口金字塔图
(2018·江苏高考)下图为某国2017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读图,回答(1)~(2)题。
(1)导致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因素是( )
A.政局动荡 B.生育观念
C.产业结构 D.自然灾害
(2)该国最可能位于( )
A.北美 B.西亚
C.西欧 D.南美
[答案] (1)C (2)B
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下图)。
(2)定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传统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3)析变化
①正常变化
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转变。
②特殊变化
a.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如上图A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b.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如上图B处)。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c.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上图C处)。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
读我国某农村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完成1~2题。
1.图示反映该村( )
A.位于浙江省沿海地区
B.环境优美,迁入人口多
C.医疗卫生水平高
D.受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率高
答案 D
解析 由图中可以看出该村20~40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极少,说明该村的劳动年龄人口以外出务工为主。
2.该村人口现状可能给当地带来的问题有( )
①养老服务难以保障 ②加重就业困难 ③劳动力短缺
④土地养老杯水车薪 ⑤使环境人口容量降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答案 B
解析 由图中可以看出该村少年儿童以及老年人口的比重大,劳动力较少,所以该村人口现状可能给当地带来的问题主要是养老服务难以保障,大量的劳动年龄人口外出务工,说明土地产值较少,土地养老杯水车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