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讲 地球仪与地图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71793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讲 地球仪与地图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71793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讲 地球仪与地图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71793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讲 地球仪与地图
展开第1讲 地球仪与地图
1.地球仪与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3)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见图例和注记
2.等高线地形图
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必备基础知识
经纬网及其应用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观察上图可知:地球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故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地球仪
(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其自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3.经纬网
(1)经线与纬线
| 经线 | 纬线 | |
概念 |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 地球仪上同赤道平行的线 | |
|
|
| |
特 点 | 形状 | 半圆 | 圆 |
方向 | 指示南北方向 | 指示东西方向 | |
长度 | 都相等(约2万千米) | 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 | |
间隔 | 任意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 | 任意两条纬线间的间隔相等 | |
关系 | 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 | 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 |
(2)经度与纬度
| 经度 | 纬度 |
图示 | ||
划分 |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划分180° | 从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 |
分布规律 | 东经的度数越向东越大,西经的度数越向西越大 | 北纬的度数越向北越大,南纬的度数越向南越大 |
续 表
| 经度 | 纬度 |
半球划分 | 20°W~0°~160°E为东半球,160°E~180°~20°W为西半球 | 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
特殊经纬度 | ①0°和180°经线为东西经度分界线 ②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界线重合 | ①30°纬线是中、低纬度分界线;60°纬线是中、高纬度分界线 ②23.5°纬线是热带、温带分界线,66.5°纬线是温带、寒带分界线 |
经纬网的应用
1.定位置
(1)确定具体经纬度位置
①经纬网图上经纬度位置的确定:在经纬网图上确定经纬度,首先要判断出经纬线,然后根据度数确定出经纬度。
②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如北极点上的北极星仰角为90°,赤道上的北极星仰角为0°,该度数即当地的纬度数。
(2)确定半球位置
根据经纬度确定半球位置,如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水陆半球等。
(3)确定纬度带和温度带位置
(4)确定区域位置
根据经纬度确定所在的地形区、气候区、自然带、大洲、大洋等区域。
2.定方向
理论依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方格状经纬网图
①确定南北方向
在南、北半球的两点,北半球的在北,南半球的在南;同在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北;同在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南。
②确定东西方向
同在东经度,经度值大者在东;同在西经度,经度值大者在西。若分别在东西经,如图所示:
若下图中A、B两点的经度差<180°,则A在B的西北方向;若下图中A、B两点的经度差>180°,则A在B的东北方向。
(2)弧线式经纬网图(以极地经纬网图为例)
①图中A、B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根据自转方向判断B在A的正东方。
②图中B、C两点位于同一经线上,根据极点位置判断C位于B的正南方。
③图中C、A两点既不在同一经线上,也不在同一纬线上,根据以上方法分别判断东西方向、南北方向,可确定C在A的东南方。
(3)不在同一经纬网图上的两点方向的判断
若已知两点不在同一经纬网图上,或只告诉两点的经纬度,则需要把两点转绘到同一经纬网图上再判断方向。如图1中甲在乙的什么方向可以通过转绘的图2来判断,甲在乙的东南方向。
3.定距离(最短距离)、定范围
(1)定距离
①根据纬度差定经线长度:纬度相隔1°的实际经线弧长处处相等,约是111 km,如上图中AB。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只要知道两地的纬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②根据经度差定纬线长度:经度相隔1°的实际纬线弧长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约是111 km×cos φ(φ表示该纬线的纬度),如上图中AC。
③上图中BC的距离可根据勾股定理估算出。
注意:也可以根据距离计算经纬度差,从而确定经纬度位置。
(2)定最短距离(航线、航向)
在地球表面上,两地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地的球面大圆的劣弧段(所谓“劣弧”,即两点间的弧度小于180°)。
①可以利用现成大圆,如赤道、经线圈、晨昏圈。赤道上的两点,沿赤道向正东或正西走劣弧即可(如下图A)。处于不同经线但位于同一经线圈的两点间的最短航程须经过两极点中的一个(如下图B)。晨昏圈上的两点,其最近航线就是沿晨昏线走劣弧(如下图C)。
②没有现成大圆,作大圆劣弧。北半球两点的大圆劣弧如下图所示,应是向高纬(或者向极点)弯曲,所以若从E到F,则走向为东北—东—东南,若从F向E,则走向为西北—西—西南;南半球的大圆劣弧也应向高纬弯曲,如下图中从G到H,则走向为东南—东—东北,从H到G,则走向为西南—西—西北。
(3)定范围
①跨经纬度数值大小相等的地图,纬度越高,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
②图幅相同的两幅图,若中心点纬度数相同,则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如下图,四个阴影区域中实际范围最大的是d。
1.甲、乙两人从赤道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两人前进的方向保持不变,那么( )
A.两人都能回到原出发地
B.两人都不能回到原出发地
C.只有甲能回到原出发地
D.只有乙能回到原出发地
解析:选D。东西是相对的,沿东西方向行走,即沿纬线行走,纬线为一个完整的圆,所以一直保持向东行,最终能够回到原地。南北是绝对的,沿南北方向行走,即沿经线行走,经线是一个半圆,所以一直保持向北行,最终只能到达北极点,而不能回到原地。
2.若某人从M点(60°N,80°W)出发,依次向正东、正南、正西和正北方向分别前进200千米,则其最终位置( )
A.回到M点 B.在M点正东方
C.在M点正西方 D.在M点东南方
解析:选B。如图,因为地球上经线长度相同,而纬线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所以图中MA=AB=BC=CM′,最终回到M点的正东方。
3.下图中N为北极点,A、M、B位于地球表面,NP为经线,NM的球面最短距离为2 553 km。则M点的纬度为( )
A.23°N B.67°N
C.23°S D.67°S
解析:选B。图中N为北极点,根据NM的球面最短距离为2 553 km可计算出NM跨23°,根据N点为90°N可知M点的纬度为67°N。
4.假设一架客机于北京时间6月22日12时从北京(116°E,40°N)起飞,7小时后途经a地(165°W,67°N)上空,14小时后抵达芝加哥(87.5°W,42°N)。结合图文信息判断,与该客机飞行过程中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客机的飞行路线比H路线长
B.客机航向与太阳视运动方向相同
C.飞经a点时,乘客能看到太阳位于正北方
D.飞经a点时,客机受到向北的地转偏向力
解析:选C。客机飞行路线与经过北京和芝加哥两城市地球大圆上的劣弧大致相吻合,这是两城市之间的最短距离,故A错;客机大致由西向东飞,而太阳视运动是由东向西,故B错;根据客机起飞时北京时间是12时,到达a点的途中用了7个小时,可计算出飞经a点时当地地方时为0时,由于a点位于北极圈内,此时发生极昼现象,太阳直射点又位于与a点所在经线正相对的15°E经线上,因此,乘客在a点看到的太阳位于正北方,故选C;飞经a点时,飞机大致由西向东飞行,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因此客机应受到向南的地转偏向力,故D错。
地图的三要素
1.比例尺
(1)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2)表现形式
举例 | 图上1厘米代表 实地距离5 km | 1∶500 000 | |
形式 | 文字式 | 数字式 | 线段式 |
(3)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范围和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图幅大小相同时 | ①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 ②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③大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小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 |
实地范围相同时 | ①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内容越详细 ②比例尺越小,图幅面积越小,内容越简略 |
2.方向
地图类型 | 方向判定 |
一般地图 | 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指向标地图 | 根据指向标定向,箭头一般指示北方 |
经纬网地图 |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
3.图例和注记
中“▲”属于图例,“珠穆朗玛峰”和“8 844.43米”为注记。
比例尺及其应用
1.比例尺的缩放
缩放地图时首先要缩放比例尺。将原地图放大,就是用更大的图幅表示同样的范围,比例尺也相应变大。需要注意的是图幅(面积)增加的倍数和比例尺(边长)所增加的倍数是不等同的。
比例尺缩放的计算 | ①将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原比例尺×n ②将原比例尺放大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原比例尺×(1+n) ③将原比例尺缩小到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原比例尺×1/n ④将原比例尺缩小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原比例尺×(1-1/n) |
比例尺缩放后的图幅面积变化 | ①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比例尺的2倍,则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 ②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比例尺的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1/9 |
2.比例尺的应用
(1)量算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
比例尺最常见的应用形式是量算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第一,要注意看比例尺;第二,要准确量出图上距离;第三,根据公式“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进行计算。计算出的实地距离应换算成千米或米表示。
(2)计算面积
实地面积=图上面积÷地图比例尺的平方
(3)比例尺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应用
①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比例尺所表示的两点间的实地距离只是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它不考虑两点之间地势的高低。
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坡度大小的判断:等高距相等时,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反之坡度越小。
2017年1月上旬某日上午10时(北京时间),张亮在浙江省某市一公园内游玩。下图中的甲图为公园内十字路口附近的导游图,乙图为当时某摄像头于此路口拍摄的照片。据材料和图回答第1题。
1.据图推测张亮去往甲图中洗手间的最近路线,应选择乙图中的( )
A.A路线 B.B路线
C.C路线 D.D路线
解析:选B。据甲图可知,厕所在张亮的西南方向;结合题干1月上午10点,可知此时太阳位于东南方位,于是人的影子朝向为西北方向;从乙图可以看出,C为西北方向,A为东南方向,然后可知B为西南方向,所以走B线路最近。
2.图1为某校地理小组设计的校园景观指示牌,图2为校园图局部。读图,指示牌在图2中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B。从指示牌上的信息看,校训碑位于指示牌的正前方80 m处,气象站位于指示牌右侧150 m处,老校门位于指示牌左侧200 m处,地理园位于指示牌前方350 m处,再结合图中的比例尺,即可反推得出指示牌位于图2中②处。
3.将某教堂附近等高线分布图(比例尺1∶20 000)的比例尺增大1倍,则( )
A.同样实地距离的图上距离为原来的1/2倍
B.同样图幅面积表示的实地范围是原来的4倍
C.教堂的布局在图中更加清晰
D.如果等高距不变,等高线将更加密集
解析:选C。同样实地距离的图上距离为原来的2倍;同样图幅面积表示的实地范围是原来的1/4;如果等高距不变,等高线将更加稀疏。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烃源岩沉积厚度等值线图。读图,回答4~5题。
4.在沉积烃源岩的年代,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地势最低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图中显示,沉积厚度小于100 m的烃源岩面积大约是( )
A.1 200 km2 B.7 500 km2
C.11 000 km2 D.24 000 km2
解析:第4题,题中明确提出是沉积岩,沉积岩形成于地势低洼的地方,地势越低,同一时期形成的沉积岩厚度越厚;图中丙所在地区沉积岩厚度大于700 m,为最厚。第5题,图中沉积厚度小于100 m的烃源岩位于甲附近和香日德周围,根据比例尺,计算出面积大约为 7 500 km2,选B项。
答案:4.C 5.B
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1.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在地形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而成的线。
(2)地形部位
部位 | 地形 |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的表现特点 |
A | 山顶 | 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一般图中有黑三角图例) |
B | 山谷 | 等高线向海拔高的方向弯曲 |
C | 山脊 | 等高线向海拔低的方向弯曲 |
D | 陡崖 | 多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一般在图中用“”符号表示 |
E | 鞍部 | 两侧均为闭合的等高线(两个山顶之间),山谷的最高处,山脊的最低处 |
2.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沿剖面线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状况和坡度大小的状况。
1.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和坡度的判断
(1)判断地形部位
①山顶(峰):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②盆地:等高线闭合,中间低、四周高。
③山脊:等高线弯曲,凸向低处。
④山谷:等高线弯曲,凸向高处。
⑤陡崖:多条海拔不等的等高线的重合处。
⑥鞍部:两个山顶(峰)之间的低地。
⑦峡谷:海拔中间低、两侧高,且两侧等高线密集。
(2)判断地形类型
①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较为平直。
②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大,等高线较稀疏。
③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较密集。
④高原:海拔高(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地区密集,而内部明显稀疏。
⑤盆地:倒置地形,中间较低,一般等高线较稀疏;四周较高,等高线较密集。
⑥大陆架:海水深度小于200米,且等深线稀疏(坡度较小)。
⑦大陆坡:海水深度大于200米,且等深线密集(坡度较大)。
(3)判断地势高低
①等高线数值越大,地势越高,反之越低。
②根据示坡线判断地势高低,示坡线总是指向坡度降低的方向。
(4)判断坡度大小
①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坡度的大小
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则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则坡度越缓。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确定。
②不同等高线地形图上坡度的大小
a.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则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比例尺相同,数值单位:米)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A>D>B。
b.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则相同的水平范围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等高距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比例尺相同,数值单位:米)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D>A>C。
c.比例尺不同,等高距相同,则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C>D>B。
2.等高线地形图中高度的判断
(1)等高线地形图中高度的判断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首先要找出图中最大等高线的数值(H大)和最小等高线的数值(H小)及等高距d。如图所示,图中最大等高线H大=500米,最小等高线H小=100米,等高距d=100米。据此可进行以下计算:
①图中最大海拔(H最大):H大≤H最大<H大+d
②图中最小海拔(H最小):H小-d<H最小≤H小
③图中最大相对高度(H相):
H大-H小≤H相<H大-H小+2d
(2)陡崖处高度的判断
首先从图中读出在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中最大值(H大)、最小值(H小)、等高距d和重合的等高线条数n。如图,H大=400米,H小=100米,d=100米,n=4,则:
①陡崖最大海拔(H最大):
H大≤H最大<H大+d
②陡崖最小海拔(H最小):H小-d<H最小≤H小
③陡崖的相对高度(H相):(n-1)d≤H相<(n+1)d
(3)闭合处等高线的高度判断
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如果其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
较低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其等高线的值;如果闭合等高线的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高于其等高线的值。具体如图所示:
已知:等高线a、b、c,a<b
①如果c=a,则d<a,即“小于小的”。
②如果c=b,则d>b,即“大于大的”。
3.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判断水系、水文特征
①水系特征
a.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
b.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
c.山脊常形成河流的分水岭(山脊线)。
d.山谷常有河流发育(山谷线)。
e.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弯曲,等高线在山脊处向低处弯曲。
②水文特征
a.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在陡崖处形成瀑布。
b.河流流量除与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面积)有关。
c.河流流出山口处常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2)河流流向及流域面积
①流向:由海拔高处流向低处。发育于河谷,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②流域面积:根据山脊线作为河流的分水岭,确定河流的流域面积。
(3)判断气候特征及差异
①判断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应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高低、坡向(阳坡气温高,蒸发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等因素进行判断。
②气候差异及判断
a.气温差异:先求出高度差,再利用气温垂直递减率0.6 ℃/100 m计算温度差,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b.降水差异:迎风坡降水多于背风坡。
c.光照差异:阳坡多于阴坡,同一种植被在阳坡的分布上界高于阴坡。
(4)地形状况与区位选择
①选点
水库建设 | 坝址 | 应选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出口最窄处,其次还应避开地质断裂地带,并要考虑移民、生态环境等问题 |
库区 | 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洼地、小盆地 | |
港口 | 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海湾地区,即陆域平坦、港阔水深的避风港湾 | |
航空港 | 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即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易排水的地方;地质条件好;注意盛行风向且与城市保持适当的距离等 | |
气象站 | 应选在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点 | |
疗养院 | 应建在坡度较缓、气候适宜、空气清新的地方 |
②选线
a.公路、铁路线
选线要求:选择坡度平缓、平直、弯路较少的线路。
注意事项:避免通过陡崖、沼泽、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尽量少过河建桥,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并保证运行安全。
b.引水线路:线路尽可能短,避免通过山脊等障碍,并尽量利用地势使水自流。
c.输油、输气管线:线路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
③选面
a.农业生产布局:地势平缓的地区发展种植业,地势陡峻的地区发展林牧业。
b.工业区、居民区选址:一般选在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形平坦开阔处。
4.地形剖面图
(1)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步骤 | 具体内容 |
定剖面线 | 根据要求在需绘制剖面图的两点之间作出一条直线 |
定比例尺 | 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多采用原图的比例尺(有特殊要求时除外);为了使剖面图所表达的地形起伏更加明显,垂直比例尺一般都要适当放大 |
建坐标 | 剖面图的水平基线一般与剖面线长度相等。纵轴的高程应根据垂直比例尺确定,图上的高程间距要与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相等 |
描点 | 将剖面线与等高线的所有交点尤其是特殊点(如最高点、最低点)按其水平距离和高程转绘到坐标图中 |
连线 | 用平滑曲线将各点顺次连接,注意相邻两点间的升降趋势 |
(2)地形剖面图的判读方法
判读地形剖面图,主要抓住以下“三看”
(3)通视问题的分析方法
通视问题可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障碍物(如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根据坡度陡缓情况。注意“凹形坡”与“凸形坡”的不同。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形坡”,可通视;等高线先疏后密,为“凸形坡”,容易挡住人们的视线。(如图1)
②是否穿越沟谷。如果穿越沟谷,由于后半部分地势会升高,即使地势再降低,也会因为地形阻挡而无法通视。(如图2)
1.某盆地底部比海拔768 m的山峰低900 m,两者的相对高度为( )
A.-132 m B.1 668 m
C.132 m D.900 m
解析:选D。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
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第2题。
2.图2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
A.水平梯田 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 D.反坡梯田
解析:选C。根据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水平梯田和反坡梯田适合在陡坡面积小的坡面修建;坡式梯田适合在坡度较小的坡面修建;缓坡与陡坡相间分布的坡面适合修建隔坡梯田。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 m。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 )
A.15 m B.40 m
C.65 m D.90 m
解析:第3题,图中四个地点只有③地的等高线密度最大,所以河水流速最快。第4题,图中等高距为5 m,坝高约13 m,则大坝需跨3到4条等高线,所以大坝选址应为①②之间的狭窄部分,海拔约大于35 m、小于50 m等高线之间,根据比例尺可得长度约为40 m。
答案:3.C 4.B
5月初,几位“驴友”到我国东南部某山区旅游。下图为该山区地形示意图,图中①~⑥处为露营和观景的备选地点。读图回答5~6题。
5.最适宜作为露营地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最适宜观日出的地点是( )
A.③ B.④
C.⑤ D.⑥
解析:第5题,露营地应该远离危险地段,如独立的树下易遇电击、悬崖下方有落石之虑、高凸山区和山谷风口易受强风吹袭、草叶繁茂的地方多蛇虫,所以这些地点都应避免。5月我国东南部已经进入雨季,降水较多,①地靠河流太近,地势低洼,一旦河水上涨可能淹没;②地势平坦开阔,且有一定的坡度,距河有些距离,比较适宜露营;③地处于陡崖下面,有落石之虑;④地为高凸山区,易受强风吹袭。第6题,最适宜观日出的地点是山地的东侧,且地势较高,前面没有障碍物。结合图中的指向标,从图中可以看出③④⑤⑥四地中,⑥位于山地的东侧,且向东地势越来越低,没有任何障碍,最适宜观日出。
答案:5.B 6.D
下图为我国“XX小学”附近的等高线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等高距为( )
A.5米 B.10米
C.15米 D.20米
8.该小学北面的两个陡崖高度最有可能为( )
A.南面18米,北面11米
B.南面22米,北面13米
C.南面25米,北面8米
D.南面30米,北面20米
解析:第7题,根据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距相等的基本特点,加上小学北面有一条公路经过,公路经过的位置应该是相对平坦的,再结合图中320米和355米两条等高线,可以判断该图等高距为5米。第8题,图中共有两处陡崖,南面陡崖处共有5条等高线相交,所以至少有四个等高距,即陡崖最小值为20米,且可以取到,最大值再加两个等高距,即30米,但不能取到,所以南面陡崖高度大于或等于20米、小于30米。同理,北面的陡崖高度大于或等于10米、小于20米。
答案:7.A 8.B
(2020·宁波质检)下图为某学校平面图,读图完成1~2题。
1.早晨,小明站在校园中央,若想看到初升的太阳,应该仰望( )
A.花坛那一侧的上空 B.校门方向的上空
C.教学楼那边的上空 D.阅览室一侧的上空
2.阅览室与实验室的实地距离为100 m,若量得两地图上距离为5 cm,则该图的比例尺为( )
A.
B.1∶200 000
C.1∶2 000
D.图上1 cm代表实地距离200 m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所画的指向标或题干可知,花坛位于小明的东侧,因此小明应该仰望花坛那一侧的天空才能看到初升的太阳。第2题,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5/10 000=1/2 000。
答案:1.A 2.C
3.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读图判断从甲、乙、丙、丁四个方向看到的景象,分别是( )
A.②④③① B.③④①②
C.②④①③ D.③①②④
解析:选C。根据甲、乙、丙、丁所处位置分析,乙处海拔最高,丙处海拔最低,丙、乙正相对,所以①对应丙,④对应乙;甲的左侧海拔高,丁的右侧海拔高,②对应甲,③对应丁,因此C项正确。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该地最大相对高度接近( )
A.600 m B.650 m
C.700 m D.800 m
5.若在图中甲、乙间修建一条山区公路,比较合理的筑路方案是( )
A.方案1 B.方案2
C.方案3 D.方案4
解析:第4题,图示等高距为100 m,图中海拔最高处是左下角山峰,海拔为700~800 m。根据等高线递变规律可知,最低处在右上角,海拔为0~100 m,则高差为600~800 m,故该地最大相对高度接近800 m,D正确。第5题,山区修建公路应尽量少穿越等高线。若在甲、乙间修建一条山区公路,比较合理的筑路方案是方案3,穿越的等高线条数较少,坡度较小,故C正确。方案2在甲处基本垂直等高线,坡度太大而不合适。方案1在乙附近穿越等高线条数较多且密集,因此不合适。方案4沿线高差太大,且穿越等高线密集的陡坡,因此不合适。
答案:4.D 5.C
1.(2020·浙江省“超级全能生”选考科目联考)小明就读的小学为长500 m、宽800 m的长方形区域,如果将其绘制在长、宽均为50 cm的纸上,最宜采用的比例尺为( )
A.1∶100 B.1∶2 000
C.1∶1 000 D.1∶200
解析:选B。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50/80 000=1/1 600,因此可采用选项中1∶2 000的比例尺。
2.(2020·浙江省名校考前押宝)用同样大小的纸画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海南省政区图、海口政区图,则比例尺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
A.海南省政区图、中国政区图
B.世界政区图、海南政区图
C.海口政区图、世界政区图
D.海南省政区图、海口政区图
解析:选C。在图幅相同的条件下,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题干所述地图表示的范围从大到小排列为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海南省政区图、海口政区图;故用同样大小的纸绘制的四幅地图,比例尺由大到小的顺序是海口政区图、海南省政区图、中国政区图、世界政区图。
下图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分布示意图,图中水库水面海拔165 m。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古牌坊与甲山峰之间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1 050 m B.985 m
C.915 m D.790 m
4.图中村落因多古祠堂、古民居、古牌坊等而著名,驴友小王想拍摄村落全貌,在①②③④处应选择的拍摄点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5.每年三四月份,该地油菜花盛开,平地、山坡一片金黄,蔚为壮观。乙处山坡上分布有坡耕地和梯田,开垦初期,坡耕地上的油菜亩产量要高于同等条件(海拔、土壤、油菜品种等)的梯田,主要原因是( )
①坡耕地日照时间长于梯田 ②油菜生长季节坡耕地单位面积上获得的平均太阳辐射量大于梯田 ③坡耕地的油菜植株接受太阳辐射的表面积比梯田上的大 ④坡耕地的保水效果好于梯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3题,图中水库水面海拔165 m,古牌坊所在地的海拔在165~200 m,甲山峰海拔在1 000~1 100 m,故两地的相对高度在800~935 m,C项符合。第4题,①处地势较低,不能俯瞰村落全貌;②处东南部有山脊阻挡视线,因不能通视,不能看到村落全貌;③处有小山丘阻挡视线,也不能看到村落全貌。④处地势较高,视野开阔,是理想的拍摄地点。第5题,乙处为向阳地带的缓坡,且此时为春季,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坡耕地上地面与太阳光线之间的夹角比水平梯田上大,单位面积上获得的平均太阳辐射量大于梯田;坡耕地南低北高,南面的植株对北面的植株遮挡少,植株接受太阳辐射的表面积比梯田上的大;坡耕地日照时间与梯田相差不大;坡耕地的保水效果比梯田差。
答案:3.C 4.D 5.B
冬半年林木向阳面受昼夜温差剧变会使树干内外温度不同,收缩不同,导致树皮破裂的现象,称为冻裂。尽管冻裂不会造成植物死亡,但能降低木材质量,并可能成为病虫害入侵的途径。读我国东北林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6~7题。
6.图示区域中,树木冻裂灾害最轻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7.某晴天上午9-10点绕山巡查树木冻裂情况,光照最充足的一段路是( )
A.①—②段 B.②—③段
C.③—④段 D.④—①段
解析:第6题,依题意,冻裂最严重的位于阳坡,则最不严重的位于阴坡,四个选项中唯有③处位于阴坡,故树木冻裂灾害最轻的是③处。第7题,冬半年上午9-10点太阳应位于东南方,图中①—②段位于阳坡,且位于山脉的东南方,故光照最充足。
答案:6.C 7.A
(2020·金华十校模拟)2015年11月7日,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破冰船从上海出发,途经弗里曼特尔(32.1°S,115.8°E)、中山站(69.4°S,76.4°E)、长城站(62.2°S,58.9°W)和蓬塔(53.1°S,70.9°W),这是“雪龙”号的第二次环南极航行。读“雪龙”号环南极航行线路图,完成8~9题。
8.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 )
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
9.弗里曼特尔到蓬塔的最短距离约为( )
A.2 300 km B.6 300 km
C.10 500 km D.15 500 km
解析:第8题,由材料可知,长城站位于(62.2°S,58.9°W),中山站位于(69.4°S,76.4°E),从纬度可以推断长城站位于中山站北面,从经度可以推断长城站位于中山站西面。故长城站位于中山站西北面。第9题,由材料可知,弗里曼特尔位于(32.1°S,115.8°E),蓬塔位于(53.1°S,70.9°W),两地经度相差173.3°,可推知两地大约位于同一经线圈上,两地沿经过南极点附近的大圆的劣弧距离最近。按照最短距离两地纬度相差约94.8°,距离约为94.8×111 km=10 522.8 km。
答案:8.B 9.C
(2020·嘉兴质检)读我国某河流上游部分河段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该河流的流向大致为( )
A.自东南向西北 B.自西北向东南
C.自西南向东北 D.自东北向西南
11.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是( )
A.甲—乙河段 B.乙—丙河段
C.丙—丁河段 D.丁—戊河段
解析:第10题,依据地势高气温低,以及图中等温线数值,可判断图中西南(注意图中指向标)地势较高、东北地势较低,故河流自西南向东北流。第11题,地势落差大的河段一般水能资源丰富,图中乙—丙河段等温线最稠密,表明海拔差异最大,即地势落差最大,故乙—丙河段水能资源最丰富。
答案:10.C 11.B
下图为某山峰周围情况示意图,假若积雪边缘气温为0 ℃。读图,回答12~13题。
12.此时,c点的气温大约为( )
A.0.6 ℃ B.1.8 ℃
C.2.5 ℃ D.4.6 ℃
13.沿图中a-b剖面线所绘制的地形剖面图是( )
解析:第12题,图中积雪线海拔为2 500 m,气温为0 ℃,c点海拔为2 200 m,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0.6 ℃/100 m计算,c点气温应是1.8 ℃。第13题,山顶海拔应在2 500~2 600 m之间,湖泊海拔在2 200~2 300 m之间,a地海拔为2 200 m,b地海拔小于2 300 m、大于2 200 m,由此可知D正确。
答案:12.B 13.D
(2020·宁波十校联考)读图,回答14~15题。
14.若M、N两地图上距离为6.7 cm,两地地方时相差2小时,那么此图的比例尺约为( )
A.1∶25 000 000
B.1∶5 000 000
C.图上1 cm相当于实地距离25 km
D.五百万分之一
15.下图为M到N的地势变化剖面图,其中最有可能的是( )
解析:第14题,读题可知,两地地方时相差2小时,经度相差30°,且M、N位于60°N,可计算出M、N两地的实地距离=111 km×30×cos60°=1 665 km,图上距离为6.7 cm,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1/25 000 000,即1 cm代表实地距离250 km,故A正确。第15题,读图可知,在靠近M、N两点位置各分布有两河流,为河谷低地,中部无河流,海拔较高,故A正确。
答案:14.A 15.A
16.读我国某地区地形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P处适合户外攀岩运动。运动员从崖底攀至陡崖最高处,攀登的最大高度不超过________米,陡崖崖顶高度范围为______________米。
(2)简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3)图中a处附近等高线向右凸出,其地形名称是________,为________走向。
(4)若a处附近等高线数值为500,则a处地形为________;若b处等高线数值为400,则b处地形为________。
解析:(1)P处陡崖有三条等高线重合,等高距为100米,根据陡崖相对高度计算公式,陡崖相对高度在200~400米之间,最大攀爬高度不超过400米。由标注的600米等高线,判断陡崖最高处等高线为1 000米,陡崖顶部高度在1 000~1 100米之间。(2)地形特征从地形类型、组合及地势特征等方面来阐述。(3)a处附近右侧等高线凸向数值较低处,其地形为山脊;走向依据经纬网来判断,为东西走向。(4)地形依据其与周边等高线的关系来判断,如果a处附近等高线数值为500米,则地势较高,为小丘;如果b处等高线数值为400米,则比周围地势低,为洼地。
答案:(1)400 1 000~1 100
(2)图示区域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地势从南部和西部向东北倾斜;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部。
(3)山脊 东西
(4)小丘 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