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创新教学案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创新教学案:第十六讲第51课时环境问题
展开第十六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考纲展示]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命题点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题型设置 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题。 考查形式 以与地理有关的社会时事材料为背景,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地区分布差异、影响及防治措施;以农业问题、工业布局调整等为背景,考查其生态、经济、社会意义,进一步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个人所具备的可持续发展素养;以我国某些区域图为背景,结合典型案例,考查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
第51课时 环境问题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 历史时期 | 人口增长 | 人地关系思想 | 环境问题 |
① | 采猎文明时期 | 极其缓慢 | 崇拜自然 | 不明显 |
② | 农业文明时期 | 缓慢 | 改造自然 | 局部环境问题 |
③ | 工业文明时期 | 迅速 | 征服自然 | 严重 |
④ | 后工业文明时期 | 减慢 | 谋求人地协调 | 严重,开始减轻 |
2.环境问题
(1)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会产生环境污染(左图)。人类从环境中索取资源的数量超过环境承载力,会产生生态破坏(右图)。
(2)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3)城市的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为主,主要类型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乡村的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主要类型有荒漠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4)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
考点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2015·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获取和解读信息 | 调动和运用知识 |
从文字材料中可以知道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由图可知,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 污染主要从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两个方面分析,自然原因从自净能力的强弱来分析;人为原因从农业、工业和生活排污角度分析。 |
答案 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
1.环境问题成因分析思路
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和解决措施
3.环境问题类型的判断方法
根据各类型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2)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3)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崇明东滩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处。1995年,互花米草被引种到崇明东滩,由于其具有强适应性和强扩散能力,现已大面积分布于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内。下图是崇明东滩三种主要植物群落的面积变动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可知,崇明东滩出现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A.海洋污染严重 B.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C.陆地向海洋扩展 D.海岸遭受侵蚀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引种互花米草后,互花米草群落面积不断增加,外来物种的入侵会挤占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对本地生物群落的结构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从而使得入侵地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2.互花米草具有适应性强和扩散能力强的特点,可能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 )
A.抗寒能力 B.抗旱能力
C.抗盐能力 D.抗病虫害能力
答案 C
解析 崇明东滩湿地位于长江入海口处,经常遭受海水入侵,盐度大。互花米草能在此处迅速扩散,可能是因为其具有强大的抗盐能力。
环境污染类综合题
污染 类型 | 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等 |
污染物 来源 | 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工地、日常生活等 |
污染 原因 | 自然原因:地形封闭(盛行下沉气流,水域封闭),污染物不易扩散;受大气运动(河水流动,洋流)的影响,污染物被带至该地;植被稀少(湿地面积小),对污染物吸附少。 人为原因: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意识低下;能源消耗量大(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汽车拥有量大,汽车尾气排放量大 |
治理 措施 | 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对废弃物的治理,实现达标排放;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加强污染的监测和预报;加强管理,依法治理污染;加强环境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
(2019·四川成都七中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汤孙湖位于武汉市东南部,是国内最大的城中湖,是武汉市的备用水源地。汤孙湖流域属于中囯长江中下游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区。汤孙湖湖泊群周边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产业园与开发区的快速建设以及水产养殖的迅猛发展,使汤孙湖湖泊群出现了严重的水环境问题,武汉市提出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完善汤孙湖水系与大东湖水系、梁子湖水系的水力联系,通过引江济湖和湖湖连通,将“死水”变“活水”,恢复汤孙湖湖泊群的水生态环境。下图为汤孙湖水系连通工程示意图。
(1)简述汤孙湖对武汉的作用。
(2)分析汤孙湖水污染严重的原因。
(3)连通工程完成后,汤孙湖生物多样性明显好转,分析其原因。
(4)除连通工程外,还可采取哪些措施恢复汤孙湖生态环境。
答案 (1)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维持生态平衡;提供城市用水。
(2)城市发展,用地面积增加,围湖造田使得湖泊面积缩小,水系割裂,水体自净能力降低;位于城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过多;水产养殖业发展,湖泊营养物质过剩。
(3)连通工程完成后,汤孙湖与外界水体交换增加,流动性增强,水质变好,适宜生物生存;连通工程增强了汤孙湖与其他湖体的联系,使得原来碎片化的栖息地联系起来,更适宜繁衍生息。
(4)限制水产养殖业的规模;对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等处理后再排放;加强对湖水水质、污水排放等的监测;完善法律法规,扩大宣传,提高居民环保意识。
解析 第(1)题,汤孙湖流域具有抵御洪水,调节径流的作用;湿地能够改善气候,维持生态平衡;是武汉市的备用水源地,能够提供城市用水。第(2)题,汤孙湖湖泊群周边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产业园与开发区的快速建设以及水产养殖的迅猛发展,汤孙湖湖泊群出现了严重的水环境问题。第(3)题,汤孙湖与外界水体交换增加,流动性增强,水质变好,适宜生物生存。连通工程增强了汤孙湖与其他湖体的联系,使得原来碎片化的栖息地联系起来,更适宜繁衍生息,所以生物多样性明显好转。第(4)题,除连通工程外,还可以限制水产养殖业的规模,防止营养物质过盛;对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等处理后再排放;加强对湖水水质、污水排放等的监测,保证湖泊水质;完善法律法规,扩大宣传,提高居民环保意识。
一、选择题
(2019·考试大纲调研卷四模)细颗粒物(PM2.5)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大气污染物。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激增,城市化建设造成的扬尘、煤炭燃烧以及汽车尾气排放等导致了空气中悬浮细颗粒物骤升。下图示意2000~2011年我国PM2.5污染物总体重心移动轨迹。据此完成1~2题。
1.2000~2004年我国PM2.5污染物总体重心快速向东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西高东低 B.盛行西北风
C.工业化发展 D.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 C
解析 自然条件在短期内变化不会太大,不会造成PM2.5污染物总体重心快速向东移动,A、B两项错误;我国东部经济2000~2004年发展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快,PM2.5排放量大,所以PM2.5污染物总体重心东移明显,C项正确;全球气候变暖与我国PM2.5污染物总体重心的移动关系不大,D项错误。
2.2004~2011年我国PM2.5污染物总体重心移动状况说明( )
A.东西部经济发展趋于均衡
B.西部降水增多,PM2.5污染源消失
C.西部地区能源供给能力不足
D.我国能源消费格局相对稳定
答案 D
解析 2004~2011年我国PM2.5污染物总体重心变化幅度较小,说明我国能源消费格局相对稳定,D项正确;2004~2011年,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依然很大,西部降水量也没有明显增加,A、B两项错误;我国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储量丰富,2004~2011年并未出现能源供给能力不足的现象,故C项错误。
2016年我国开始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决定在一些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和生态脆弱或严重退化地区实施轮作和休耕试点(如图)。轮作指在同一田块上有顺序地轮换或组合种植不同作物;休耕是指土地一段时期不耕种,但仍进行耕地管理与保护。读图,完成3~4题。
3.我国四个主要休耕试点区中,属于人类活动形成重金属污染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B
解析 重金属污染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由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属超标制品等人为因素所致。四个主要休耕试点区中,乙地位于我国的长株潭地区,有色金属冶炼业发达,属于重金属污染区。
4.甲地区原来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和耐旱耐瘠薄的杂粮杂豆等,现在要求该地区停止种植小麦,但可种植其他作物,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小麦生长期内吸收大量水分,使雨水下渗减少
B.灌溉小麦对土壤肥力消耗大,造成土地的严重退化
C.小麦生长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D.小麦生长期间雨水稀少,需抽取大量地下水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而当地农业发达,水资源的需求量大,属于地下水漏斗区。该地属于冬小麦种植区,春季,该地水资源短缺,小麦需要大量的灌溉用水,因此为了防止该区域地下漏斗的进一步扩大,要求该地区停止种植小麦。
一科研团队为解决某地区饮水问题设计了坝窖联蓄工程(下图),利用淤地坝拦蓄沟道洪水,再用蓄水池、水窖加以存储。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引水卧管的独特设计,主要目的是( )
A.减少引水杂质 B.方便引水管自流
C.防止泥沙淤积 D.过滤水中污染物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引水卧管在清水层设计有开启进水口,而在浑水层是封闭的,这样有利于减少引水杂质。
6.建设坝窖联蓄工程除了解决饮水问题,还可以( )
A.增加地表径流 B.减少土地盐碱化
C.缓解水土流失 D.增加水汽输送量
答案 C
解析 坝窖联蓄工程拦蓄了泥沙,有利于缓解当地的水土流失;同时有利于地表径流下渗,增加了地下径流。
二、综合题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进行了大量调查及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许多地区建设了可以进行控制、能达到净化污水、改善水质的污水处理人工湿地系统。人工湿地面积大多在100~1 000 000 m2左右,人工基质(人工湿地中的各种人工填充物)、水生植物和微生物是人工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沉降、过滤、吸附、分解、吸收等作用直接去除污染物。下图示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原理。
(1)比较污水处理人工湿地与天然湿地的差异。
(2)在人工基质和水生植物中任选一种,分析其在污水处理中的主要作用。
(3)分析气候对北京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不利影响。
答案 (1)污水处理人工湿地面积较小;生物种类较少;水体含污染物较多;具有排灌系统(控制系统);分布在都市和工矿区附近。
(2)人工基质:为微生物和水生植物提供生长环境;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物质;过滤、吸附污水中的污染物。水生植物:吸取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吸附富集有毒有害物质;向水中输送氧气,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
(3)冬季气温低,水生植物枯萎,微生物活动弱,治污效果差;夏季气温高,易滋生蚊蝇,传播疾病;夏季多暴雨,易造成污水外溢。
解析 第(1)题,依据图文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可知,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面积较小,人工湿地的生物种类也较少,但水体含污染物较多;具有排灌系统,一般分布在都市和工矿区附近,受人类活动影响大。第(2)题,人工基质的功能是过滤污染物,提供生物生长环境和物质;吸附、净化水中污染物,改善水质。水生植物主要的作用是吸取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吸附富集有毒有害物质,起到净化水体作用;同时通过光合作用,向水中输送氧气,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第(3)题,气候对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不利影响可从气温高低对治污效果、对疾病传播的影响,降水对污水外溢的影响等方面回答。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气温季节变化大。冬季气温低,水生植物枯萎,微生物活动弱,治污效果差,夏季气温高,易滋生蚊蝇,传播疾病,同时夏季多暴雨,易造成污水外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