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讲义精品教案
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讲义:命题主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
展开命题主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高频考点总揽高考命题切入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自然现象的形成和分布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2018·高考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如下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1)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2)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智慧解题] [尝试解答] (1)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2)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2.(2016·高考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2)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智慧解题][尝试解答] (1)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2)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概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题目的思维流程 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三大分析思路(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因素。(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推理“因”。例如,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大陆西海岸地区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四大应用(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过程中的因果关系。(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特别提醒]) 1.陆生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生存空间:①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环境多样,适宜生存的空间大;②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③长期与大陆分离,环境封闭,物种独特。(2)气候:①纬度(海拔)低,水热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②纬度(海拔)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③冬季(终年)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3)环境:①生态环境发生改变,食物来源减少,饮用水短缺,生存空间减小;②全球气候变化,草地退化,生存环境改变;③生态良好,环境污染小。(4)天敌:①缺少,天敌少;②受到天敌威胁。(5)人类活动:①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强度小,干扰少;②森林、草原减少,污染加剧,食物减少,栖息环境遭破坏。2.水生动物(鱼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生存空间:①湖面(海域)广阔,生存空间大;②跨度大(流程长),水域环境多样,种类繁多;③河湖(海)相连,有利于洄游产卵。(2)气候:①纬度低,水温高,生长速度快;②纬度高,水温低,生长速度慢;③水温适宜,利于产卵、繁殖;④水域浅(纬度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3)水文:①盐度高(低),适宜咸水(淡水)鱼类生存;②纬度(海拔)高,水温低,适宜冷水性鱼类生长;③结冰期长,存活率低;④水质好。(4)食物:①多条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汇(上升流/水温变化明显)处,底层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②水草丰美/其他鱼类为××提供充足饵料。(5)天敌:缺少天敌制约,繁殖速度快,种群密度大。(6)人类活动:水质下降,污染加重;过度捕捞。 (2019·长春质检)白桦是一种落叶乔木,喜光、不耐阴,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在大火烧毁森林后,首先生长出来的经常是白桦,常形成大片的白桦林,称为次生林的先锋树种。我国某低山区林场在1987年发生过森林火灾,下图为该林场不同火灾等级区目前主要树种所占面积比重的统计图。据此回答1~2题。1.该林场可能位于我国的( )A.秦岭 B.武夷山C.大兴安岭 D.天山2.该林场目前以白桦为主要树种的原因可能是( )A.热量充足 B.土壤肥沃C.水源充足 D.光照充足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判断该低山区林场植被以落叶林、针叶林为主。秦岭位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过渡带,A选项错误;武夷山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主要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选项错误;大兴安岭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以针阔叶混交林为主,C选项正确;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属于高大山脉,D选项错误。第2题,大兴安岭位于东北地区,纬度高,热量不足,A选项错误;白桦喜光、不耐阴,对土壤适应性强,土壤肥沃不是白桦树分布多的主要原因,B选项错误;与其他树种相比,白桦对水源条件没有更高的要求,C选项错误;据图判断该林场火灾过后以白桦林为主,白桦属于落叶乔木,且喜光、不耐阴,火灾过后植被稀疏,光照充足,D选项正确。答案:1.C 2.D(2019·东北三省四市联考)花色素是使秋季枫叶变红的主要因素,其含量越高,枫叶颜色越浓艳。糖分含量与花色素含量呈正相关。日温差较大时,枫叶光合作用合成的糖分的消耗量减小,合成的花色素含量增加。入秋降水过少时,枫叶颜色较淡,叶红持续时间短且干瘪、落叶早。据此回答3~4题。3.入秋后,与枫叶浓艳程度呈正相关的是( )A.风力 B.光照C.地形 D.日均温4.一般情况下,辽宁东部山区的枫叶变红现象可能是( )A.西北坡变红较早,持续时间较长B.东北坡颜色更加鲜艳C.东南坡颜色鲜艳,持续时间较长D.西南坡枫叶最晚干瘪解析:第3题,结合材料分析,入秋后,天气晴朗,光照条件好,加上日温差较大,枫叶光合作用合成的糖分的消耗量减少,合成的花色素含量增加,枫叶更浓艳,即光合作用强度和日温差都与枫叶浓艳程度呈正相关,B对。风力越大,枫叶蒸腾量越大,加速枫叶枯萎干瘪,A错。不同的地形对枫叶浓艳程度的影响不同,C错。日均温过高,枫树生长旺盛,枫叶不会变红,日均温过低会导致枫叶枯萎,D错。第4题,辽宁东部山区西北坡和东北坡皆为阴坡,光照条件差,枫叶变红晚,加上气温较低,枫叶枯萎较早,枫叶变红现象持续时间较短,A、B错。东南坡和西南坡皆为阳坡,光照条件好,积累的糖分多,合成的花色素含量高,枫叶变红早,持续时间较长,C对。东南坡受海洋气流影响较西南坡大,气候更湿润,东南坡枫叶最晚干瘪,D错。答案:3.B 4.C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018·高考天津卷)结合图1和图2中的信息,回答1~2题。1.最有可能观察到图1中景观的地点,是图2中的(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2.在图1所示地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应位于( )A.终年积雪区 B.高山草甸带C.云杉林带 D.山麓草原[智慧解题][尝试解答] 1.A 2.C(2018·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据该山地海拔2 500~3 400 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 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据此回答3~4题。3.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A.地表蒸发 B.植物截留和蒸腾C.地下径流 D.转化为固态水 4.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荒漠带[智慧解题][尝试解答] 3.B 4.B 掌握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特别提醒]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1)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2)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3)看自然带变化:雨林→常绿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4)看主导因素:热量。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特别提醒]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1)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2)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3)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4)看主导因素:水分。 掌握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方法(1)判断阴坡、阳坡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较高的坡为阳坡,分布海拔较低的坡为阴坡,图中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2)判断南、北半球若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可判断该山位于北半球;若南坡为阴坡、北坡为阳坡,可判断该山位于南半球。如上图位于北半球。(3)判断山地位置(或热量带)根据基带类型确定山地位置,如上图山地位于热带地区,可能位于非洲。(4)判断迎风坡、背风坡①迎风坡:雪线较低,自然带数量较多。②背风坡:雪线较高,自然带数量较少。如上图中南坡为迎风坡,北坡为背风坡。 影响山地林线分布高度的因素(2019·贵阳高考适应性考试)下图示意自然带与气温、降水量的关系,图中序号代表的自然带为苔原带、荒漠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据此回答 1~2 题。1.①代表的自然带类型是( )A.热带雨林带 B.荒漠带C.针叶林带 D.苔原带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②远离海洋,大陆性较强B.③受下沉气流控制时间长C.④在大陆东西两岸均有分布D.③—④—⑤体现了经度地带性解析:第1题,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五个自然带中,①自然带气温低,降水少,应为苔原带,故D选项正确。②自然带气温高,降水少,应为荒漠带,③自然带气温低,降水多,为针叶林带,④自然带气温较高,降水较多,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⑤自然带气温高,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结论,②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其形成的原因是常年被副高控制,降水少,故A选项错误;③自然带降水多,说明受下沉气流控制时间短,故B选项错误;④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在大陆东岸的温带季风气候区和大陆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均有分布,故C选项正确;③—④—⑤自然带变化主要是热量变化导致的,体现了纬度地带性,故D选项错误。答案:1.D 2.C(2020·山东模考真题)秦岭—大巴山山区由一系列东西走向、南北排列的山地组成,具有南北过渡的地理—生态属性,因此常被作为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秦巴山区形成了复杂多样且具有过渡性质的山地垂直带。某研究小组在对该地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绘制了部分山地的垂直带谱(下图)。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山地按照自南向北顺序排列的是( )A.米仓山、三峡大老岭、草链岭、太白山 B.太白山、草链岭、三峡大老岭、米仓山C.草链岭、太白山、米仓山、三峡大老岭 D.三峡大老岭、米仓山、太白山、草链岭4.太白山南北坡高山灌丛草甸带分布差异小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基本相同 B.坡面环境差异小C.坡度差异不大 D.坡面相互影响小解析:第3题,宏观来讲“秦岭—大巴山山区”以南为四川盆地,整体来看越往南基面海拔应该越低。所以判断此题一方面根据基面海拔,另一方面根据基带及垂直带谱的变化。第4题,太白山南北坡高山灌丛草甸带均位于山顶。在山顶处,不同坡向的水分、热量相互交换较强,水热条件基本一致,两坡在山顶处坡面环境差异小,水热条件差别小,高山灌丛草甸带分布差异小,答案选B。答案:3.D 4.B读沿某半岛甲、乙两地连线所作的自然环境剖面图,回答1~3题。1.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植被类型分别为( )A.热带季雨林 热带季雨林 热带季雨林B.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热带季雨林C.热带季雨林 热带草原 热带雨林D.热带草原 热带草原 热带草原2.图中②植被带形成的原因是( )A.处于东北信风迎风坡,降水较多B.位于山脉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C.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少D.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多3.①植被带所体现的分异规律是( )A.纬度地域分异规律B.经度地域分异规律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解析:第1题,①位于低纬地带、距海近且位于山脉西侧,这里是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比较多,形成热带雨林;②主要位于山脉东侧,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这里降水较少,形成热带草原;③为印度半岛的典型植被热带季雨林。故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植被类型分别为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雨林。选B。第2题,②植被带位于山脉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这里降水较少,形成热带草原。选B。第3题,图中①植被带是非地带性的表现,是由地势起伏引起的,如果没有山脉,则不会形成热带雨林,也不会形成热带草原。选D。答案:1.B 2.B 3.D小明在我国某地旅游时拍摄了以下美景(见下图):山路的一边是暖黄色的水杉林,另一边是墨绿色的柳杉林。水杉属落叶乔木,喜温暖湿润,适生土壤为酸性山地土壤或冲积土,多生长于山谷或山麓附近地势平缓、土层深厚、湿润或稍有积水的地方。柳杉是常绿乔木,喜欢温暖湿润、云雾弥漫、夏季较凉爽的山区气候,喜深厚肥沃的沙质土壤,忌积水。据此回答4~6题。4.导致该山路两侧植被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光照 B.气温C.降水 D.土壤5.图示季节( )A.罗马街头春意盎然B.墨累—达令盆地的农民在收割小麦C.适宜前往北极旅游D.开普敦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减小6.该美景最可能出现在( )A.天山山麓 B.长江三角洲C.太行山山麓 D.四川盆地东部山地解析:第4题,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水杉属于落叶乔木,适生土壤为酸性山地土壤或冲积土,而柳杉是常绿乔木,喜深厚肥沃的沙质土壤,所以导致该山路两侧植被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土壤,D对。该山路两侧相距不远,光照、气温、降水没有明显差异。第5题,根据题干信息“山路的一边是暖黄色的水杉林”分析,此时应该为北半球秋季。罗马位于北半球,该地街头春意盎然应为春季,A错;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收割时间是10-12月,B对;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正向南移动,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且极夜范围持续增大,不适宜前往北极旅游,C错;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开普敦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D错。第6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区域气候温暖湿润,有酸性土壤和常绿林分布,所以该美景应出现在南方亚热带地区,A、C不符合;由“山路”推测该美景出现在多山的地区,排除B;四川盆地东部山地地处亚热带地区,有可能出现该美景,D对。答案:4.D 5.B 6.D(2019·武汉调研测试)伊勒呼里山(如下图)以北林区的群落结构可分为乔木、灌木(根深)、草本(根浅)和苔藓(无根)四个层次,土壤呈酸性。该林区曾多次发生火灾。据此回答7~9题。7.伊勒呼里山以北林区典型的自然植被是( )A.常绿硬叶林 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8.伊勒呼里山以北林区发生火灾后,短期内林下植被生长条件受到的影响是( )A.光照条件改善 B.养分短时骤减C.土壤酸性增强 D.地表夏温降低9.推测高度强度火灾后能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物种的是( )A.乔木 B.灌木C.草本 D.苔藓解析:第7题,根据经纬度可知,伊勒呼里山以北林区位于我国大兴安岭北端,处于寒温带,气温低,以亚寒带针叶林为主,D对;常绿硬叶林属于地中海气候区的典型植被,A错;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的典型植被,B错;落叶阔叶林是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典型植被,C错。第8题,林区发生火灾后,林木枝叶多被火烧毁,遮挡光照的枝叶减少,短期内林下植被生长的光照条件改善,地表夏温相应升高,A对,D错;草木燃烧产生的灰烬堆积在地表,养分短时会上升,B错;草木灰烬多呈碱性,因而土壤酸性会减弱,C错。第9题,灌木由于根深,高强度火灾后根部仍能保存,加上遮挡光照的枝叶减少,所以能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物种,B对。高强度火灾后,乔木受火灾影响大,短期内难以恢复,A错;根浅草木和无根苔藓几乎燃烧殆尽,短期内也很难恢复,C、D错。答案:7.D 8.A 9.B一、选择题(2019·惠州调研)杞麓湖位于滇中高原,为封闭型断层陷落湖,无明显地表径流出口。沿湖平原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下图为杞麓湖某采样点部分时段沉积物中值粒径、有机碳及碳酸盐含量的变化曲线图。该湖泊沉积物的碳酸盐含量大体上与湖泊水位呈负相关。据此回答 1~3 题。1.杞麓湖为淡水湖,其原因最可能是该湖区( )A.气温低,蒸发弱 B.降水量多于蒸发量C.有泄水暗河 D.多冰雪融水2.Ⅰ时期,湖区气候相对( )A.冷湿 B.冷干C.湿热 D.干热3.研究发现,Ⅲ时期降水丰富,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却波动上升,原因最可能是( )A.气温显著下降 B.入湖泥沙减少C.农业引湖水灌溉 D.径流汇入增加解析:第1题,杞麓湖虽然“无明显地表径流出口”,但位于滇中高原,有喀斯特地貌发育,地下多暗河供湖泊泄水,C对。滇中高原纬度较低,气温较高,A错;杞麓湖是否为淡水湖,与其所在流域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密切相关,与杞麓湖湖区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关系较小,B错;滇中高原缺少高山,杞麓湖不可能多冰雪融水汇入,D错。第2题,Ⅰ时期杞麓湖沉积物的碳酸盐含量是三个阶段中最低的,结合“该湖泊沉积物的碳酸盐含量大体上与湖泊水位呈负相关”可知,Ⅰ时期湖泊水位较高,湖泊所在流域内降水偏多,气候比较湿润,B、D错;Ⅰ时期杞麓湖有机碳含量总体偏低,说明有机碳生产力低,说明当时气温较低,A对、C错。第3题,Ⅲ时期,降水丰富,湖泊水位应该上升,根据“该湖泊沉积物的碳酸盐含量大体上与湖泊水位呈负相关”分析,碳酸盐含量应该减少,但受农业引湖水灌溉的影响,湖泊水位下降,碳酸盐含量波动上升,C对。Ⅲ时期杞麓湖有机碳含量较高,说明有机碳生产力高,气候较暖,A错;入湖泥沙减少和径流汇入增加不会引起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波动上升,B、D错。答案:1.C 2.A 3.C(2019·绵阳一诊)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东缘过渡的地带,山体南北延伸,山前平原海拔551 m,山顶海拔3 099 m。下图示意乔木、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在峨眉山5个垂直植被带内的物种数量和所占比例。据此回答 4~6 题。4.下列海拔植被带内,草本植物物种所占比最大的是( )A.600~1 099 m B.1 100~1 899 mC.1 900~2 800 m D.>2 800 m5.海拔<600 m植被带内的植被物种数量偏少,原因最可能为( )A.气候干旱 B.地形陡峭C.土壤贫瘠 D.人类活动6.海拔1 100~1 899 m植被带内的植被物种数量最多,推测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降水 B.气温C.土壤 D.地形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海拔600~1 099 m植被带内总物种数量大约为1 200个,其中草本植物物种大约600个,草本植物物种在该植被带内占比约为50%;海拔1 900~2 800 m植被带内总物种数量大约为800个,其中草本植物物种大约为400个,草本植物物种在该植被带内占比约为50%;海拔1 100~1 899 m植被带内物种数量大约为1 200个,其中草本植物物种大约为500个,草本植物物种在该植被带内占比约为42%;海拔>2 800 m植被带内总物种数量大约为400个,其中草本植物物种大约为300个,草本植物物种在该植被带内占比约为75%。所以海拔>2 800 m植被带内草本植物物种占比最大,D选项正确。第5题,海拔<600 m植被带,由于海拔较低,受人类活动影响大,人类毁林开荒,破坏植被,植被物种较少,D选项正确。海拔<600 m植被带,乔木物种占比较大,且峨眉山山麓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并不干旱,A选项错误;海拔<600 m植被带为山麓地带,地形坡度较缓,B选项错误;由于坡度较缓,水流速度减慢,泥沙容易沉积,形成肥沃的土壤,C选项错误。第6题,海拔1 100~1 899 m植被带主要位于峨眉山的山腰处,山地迎风坡形成地形雨,且一般山腰处降水最多,降水增多,形成复杂的自然带谱,所以该植被带物种丰富,A选项正确。气温、土壤、地形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所以B、C、D选项错误。答案:4.D 5.D 6.A(2019·高考全国卷Ⅲ)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公路南端海拔约1 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据此回答7~9题。7.该公路位于( )A.吉林 B.内蒙古C.西藏 D.新疆8.该公路山区段定期封路禁行主要是因为( )A.洪水频发 B.路面积雪严重C.泥石流多发 D.路面冻融沉降9.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是( )A.针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C.高寒草甸带 D.灌丛荒漠带解析:第7题,该公路是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公路南端海拔约1 070米且为山前洪积平原,可推知该公路位于高海拔地区,A、B错;该公路南端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故该公路应位于气候干旱的新疆,C错,D对。第8题,该公路山区段封路禁行的时间是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此时段纬度较高的新疆以降雪为主,不会出现洪水和泥石流,A、C错;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该公路山区段降雪量较大,气温低,路面积雪严重,加之该公路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道路急弯、陡坡较多,严重影响交通安全,故该公路山区段定期封路禁行,B对;路面冻融沉降主要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夏半年,D错。第9题,分析材料可知,该公路南北贯穿的应是多冰川的天山山脉,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应位于山麓地带。天山北坡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依次是荒漠草原、山地草原、针叶林、高山草甸、高山垫状植被、积雪冰川,故该公路北端所处的自然带应是灌丛荒漠带,D正确。答案:7.D 8.B 9.D目前,科研人员通过实地考察,并利用遥感技术可全面地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下图为科研人员在评价我国某山地自然保护区时,所绘制的1995—2015年该地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图,并分1995—2007年与2008—2015年两个时段,求取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的均值。读图回答10~11 题。10.通过分析图示信息可推断,1995—2015年该山地自然保护区( )A.土壤中含水量增加 B.森林火险等级增加C.地表径流逐年增加 D.基岩裸地不断增加11.该山地自然保护区中生长的成片阔叶树可能为( )A.桦树林 B.胡杨林C.樟树林 D.桑树林解析:第10题,读图可知,1995—2015年,气温均值降低,而降水量均值增加,可推断蒸发量减少,土壤中含水量增加,A对。降水量均值增加,气温均值降低,森林火险等级降低,B错;虽然降水量均值有所增加,但是年降水量是波动上升的,所以地表径流不会逐年增加,C错;由于降水量均值增加,气温均值降低,土壤水分增加,水土流失减轻,植被覆盖率上升,基岩裸地不断减少,D错。第11题,读图可知,该地年降水量为400~800 mm,应位于我国北方半湿润地区,其代表植物为桦树,A对。胡杨林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B错。樟树及桑树一般分布在湿润地区,C、D错。答案:10.A 11.A二、非选择题12.(2019·高考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解析:(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使得里海从地中海分离,里海成为湖泊;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使里海流域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水汽,使该地区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旱,里海获得的补给减少,湖水盐度升高,里海逐渐演化为内陆湖。(2)主要从里海水分收支的角度进行分析。末次冰期气温仍较低,蒸发较弱,湖水支出量较少;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大量冰雪融水汇入里海,里海淡水水量的收入大于支出,从而使里海盐度下降,演化为淡水湖。(3)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汇入里海的冰雪融水急剧减少,里海的主要补给类型变为大气降水;里海地处亚欧大陆中部,且受西部山地的阻挡,周边地区降水量较少,入湖淡水量少;里海所在地区夏半年气温高,冬半年风力强劲,蒸发旺盛,且随着气候进一步转暖,蒸发更加旺盛,里海的盐分不断富集,逐渐由淡水湖演化为咸水湖。(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切断黑海与地中海、地中海与大西洋的联系是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13.(2019·武汉调研)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森林小气候特征研究是揭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森林对环境影响和实行森林生态恢复的重要基础。科研人员对长白山某地针阔混交林与附近空旷地空气和土壤的温度、湿度等要素差异性进行研究后发现:林地与林外空旷地的光照、气温等气象要素均有明显不同。间伐是在未成熟的森林中,定期重复伐去部分林木,为保留的林木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其生长发育。间伐是长白山林区实行森林资源开发与森林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图甲示意林地与空旷地7月日平均气温比较,图乙示意林地与空旷地月平均土壤温度比较。(1)比较林地与空旷地7月日平均气温差异并分析其原因。(2)比较冬季林地与空旷地月平均土壤温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3)试说明间伐对改善林木生长环境的地理意义。解析:(1)图甲显示,7月林地日平均空气温度低于空旷地。其原因一是森林枝叶反射、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削弱作用强;二是林内土壤、空气较湿润,环境的热容量较大。(2)图乙显示,12月、1月、2月,林地月平均土壤温度较空旷地高。其原因主要从森林对风力、积雪厚度等的影响角度分析。如森林可削弱风力,林区风速较空旷地小,土壤热量散失较少;林地积雪厚度大,对土壤的保温作用强。(3)间伐部分林木后,林木的密度减小,改善了森林的光、热、水、土和防灾等条件,有利于保留林木的生长。答案:(1)差异:7月林地日平均气温较空旷地低。原因:7月份森林生长繁茂,枝叶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较多;林地热容量较空旷地大,增温慢。(从空旷地的角度作答,合理亦可)(2)差异:冬季林地月平均土壤温度比空旷地土壤温度高。原因:林内风速较小,林外较冷空气与林内较热空气的交换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森林对林地土壤起到了保温的作用;(由于冬季积雪的存在,森林与空旷地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积雪的消融程度存在差异,)林内积雪厚度要大于空旷地,积雪对林地土壤保温作用更强。(从空旷地的角度作答,合理即可)(3)间伐调节了森林小气候(如光照、温度、湿度等);(利于枯枝落叶的分解,)提高了土壤的肥力;间伐减少了自然灾害(病虫害、森林火灾、雪压等)的发生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