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浙江省台州市五校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化学试题
展开
www.ks5u.com
2019学年10月月考高一化学试卷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Mg-24,Al-27,S-32,Cl-35.5,Ca-40,Mn-55,Fe-56,Cu-64,Ag-108,Ba-137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加碘食盐”、“增铁酱油”、“高钙牛奶”、“富硒茶叶”、“含氟牙膏”等商品。这里的“碘、铁、钙、硒、氟”指的是( )
A. 元素 B. 单质 C. 分子 D. 氧化物
【答案】A
【解析】
2.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
A. 烧碱、白磷、碘酒 B. 氧气、明矾、空气
C. 铁、熟石灰、干冰 D. 纯碱、不锈钢、铜
【答案】B
【解析】
【详解】A.烧碱属于化合物、白磷属于单质、碘酒属于混合物,A项错误;
B.氧气属于单质、明矾属于化合物、空气属于混合物,B项正确;
C.铁属于单质、熟石灰属于化合物、干冰属于化合物,C项错误;
D.纯碱属于化合物、不锈钢属于混合物、铜属于单质,D项错误;
答案选B。
【点睛】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3.据ETH天文研究所报告,组成太阳的气体中存在20Ne和22Ne。下列关于20Ne和22Ne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22Ne的质子数为12 B. 20Ne和22Ne的中子数相同
C. 20Ne和22Ne的质量数相同 D. 20Ne和22Ne互为同位素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A.22Ne的质子数的等于核电荷数为10, A.错误; B.20Ne中子数为20-10=10,22Ne的中子数22-10=12,B错误;C.20Ne质量数为20;22Ne的质量数为22; C.错误;D.20Ne和22Ne二者核电荷数一样,中子数不同同种元素,互为同位素,D正确;
考点: 考查质量数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间关系。
4. 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A. 胶体的分散质能透过滤纸
B. 胶体是纯净物,其它分散系是混合物[
C. 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D. 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即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丁达尔效应是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方法。胶体属于混合物。故选D。
考点:胶体的性质。
点评:掌握胶体的概念与性质。
5. 根据α粒子散射现象,提出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的科学家是
A. 汤姆生 B. 卢瑟福 C. 道尔顿 D. 波尔
【答案】B
【解析】
α粒子散射实验又称金箔实验。是1909年汉斯·盖革和恩斯特·马斯登在欧内斯特·卢瑟福指导下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做的一个著名物理实验。
6.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
A. (NH4)2SO4 B. NH3 C. 酒精 D. NaCl溶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化合物是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注意电解质首先必须是化合物。
【详解】A. (NH4)2SO4在水溶液里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而使其溶液导电,所以(NH4)2SO4是电解质,A项正确;
B. NH3在水溶液虽然导电,但不是本身导电,属于非电解质,B项错误;
C. 酒精在水溶液里以分子存在,所以其水溶液不导电,酒精是非电解质,C项错误;
D. NaCl溶液属于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D项错误;
答案选A。
【点睛】掌握电解质的判断方法与物质导电的原因是解此题的关键。需要注意的是,判断给出的物质是不是电解质要先判断该物质属不属于化合物,若为化合物,再进一步该物质再判断特定条件(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进而做出最终判断,若是单质或者混合物,则一定不属于电解质。此外不能片面地认为能导电的物质就是电解质。
7. 在无色的强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Na+、Al3+、NO3-、Cl- B. K+、Na+、Cl-、AlO2-
C. Fe2+、K+、SO42-、Cl- D. Na+、HCO3-、K+、NO3-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在碱性溶液中Al3+不能存在,会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错误;B.K+、Na+、Cl-、AlO2-在碱性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正确;C.Fe2+有颜色,错误;D.在碱性溶液中HCO3-不能存在,会反应生成碳酸根离子,错误;故选B。
【考点定位】考查离子共存、离子反应
【名师点晴】离子共存的判断,为高考中的高频题,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注意明确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一般情况: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之间; 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之间;还应该注意题目所隐含的条件。1、溶液无色透明时,则溶液中一定没有有色离子,如Cu2+、Fe3+、Fe2+、MnO4-;2、强碱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OH-反应的离子,如Fe3+、Fe2+、HCO3-、NH4+、Al3+;3、强酸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H+反应的离子,如HCO3-、CO32-、S2-、CH3COO-、AlO2-等。
8.用物理方法就能从海水中直接获得的物质是
A. 钠、镁 B. 溴、碘 C. 食盐、淡水 D. 氯气、烧碱
【答案】C
【解析】
【分析】
从海水提炼溴、碘、钠、镁、氢气等的原理去分析,根据从海水制备物质的原理可知,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需要利用化学反应来制取,而食盐可利用蒸发原理,淡水利用蒸馏原理来得到。
【详解】A.海水中得到钠、镁,需要首先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和氯化镁,然后再电解熔融状态的氯化钠和氯化镁即得钠和镁,A错误;
B.从海水中提炼溴和碘,是用氯气把其中的碘离子和溴离子氧化为碘单质和溴单质,B错误;
C.把海水用蒸馏等方法可以得到淡水,把海水用太阳暴晒,蒸发水分后即得食盐,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够从海水中获得,C正确;
D.可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配制成饱和食盐水,然后电解饱和食盐水,即得烧碱、氢气和氯气,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点睛】本题考查了海水的成分,海水提炼溴、碘、钠、镁、氢气等化学反应原理,注意的是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需要利用化学反应来制取,掌握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9.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化学反应属于3 区域的( )
A. Cl2+2KBr = Br2+2KCl
B. 2NaHCO3 Na2CO3+H2O+CO2↑
C. 4Fe(OH)2+O2+2H2O =4Fe(OH)3
D. 2Na2O2+2H2O =4NaOH+ O2↑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区域3的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不属于分解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但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以此来解答。
【详解】A.Cl2+2KBr═Br2+2KCl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A项错误;
B.2NaHCO3 Na2CO3+H2O+CO2↑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B项错误;
C. 4Fe(OH)2+O2+2H2O =4Fe(OH)3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C项错误;
D. 2Na2O2+2H2O =4NaOH+ O2↑不属于化合反应,不属于分解反应,不是置换反应,-1价O元素化合价一部分升高到0价,一部分降低到-2价,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项正确;
答案选D。
10.下列贮存化学试剂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液溴应保存在带橡皮塞的试剂瓶中
B. 烧碱溶液盛放在带磨口玻璃塞的玻璃瓶中
C. 新制的氯水保存在棕色广口瓶中,并放在阴凉处
D. 液氯可以保存在干燥的钢瓶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A. 组成橡皮有机物中有含有碳碳双键的物质,液溴会与之反应,所以带橡皮塞的试剂瓶不能保存有强氧化性的液溴,会腐蚀橡皮塞,A项错误;
B. 强碱溶液能与玻璃的成分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有粘性的水玻璃,将玻璃瓶口和瓶塞黏在一起,故烧碱溶液不能放在带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中,B项错误;
C. 氯水见光时其中的次氯酸会发生分解,所以应该盛放在棕色细口瓶中,C项错误;
D. 纯净的液氯不与钢瓶发生化学反应,可以用钢瓶来保存液氯,D项正确;
答案选D。
1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B. 金属钠着火时不可以用水灭火
C. 氧化铁常用作红色油漆和涂料 D. 常温下可用铝制容器盛装浓硫酸或浓硝酸
【答案】A
【解析】
【详解】A. 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A项错误 ;
B. 过氧化钠能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氧气,B项正确;
C. 氧化铁俗称铁红,常用作红色油漆和涂料,C项正确
D. 常温下,铁或铝在浓硫酸中发生钝化现象使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稳定的氧化膜,故铁制品或铝容器可以盛放浓硫酸,D项正确;
答案选A。
【点睛】本题侧重考查物质的性质及用途,注重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其中A选项硅及其化合物的用途是常考点,也是易混知识。硅单质常用于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材料与计算机芯片等;二氧化硅是石英、水晶、玛瑙及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硅酸盐常用于玻璃、水泥和陶瓷等,学生要理清这些物质的用途,不可混为一谈。
12.下列实验装置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不能达到相应的实验目的的是( )
A. 闻气体的气味
B. 用浓硫酸干燥氢气
C. 向容量瓶中转移液体
D. 检验钾元素的存在
【答案】D
【解析】
【详解】A. 闻气体时,应使极少量气体进入鼻孔,则用手轻轻扇动来闻气体气味,图中操作合理,A项正确;
B.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氢气反应,且气体长导管进,图中装置合理,B项正确;
C. 转移液体需要引流,图中玻璃棒引流,且玻璃棒下端刻度线以下,图中操作合理,C项正确;
D. 观察K的焰色应透过蓝色的钴玻璃,图中缺少蓝色的钴玻璃,不能完成实验,D项错误;
答案选D。
13.用N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mo1·L-1的AlCl3溶液中,Cl-离子的数目为3NA
B. 2.4g金属镁变为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2NA
C. 标准状况下,11.2LH2O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D. 5.6 g铁分别与足量的盐酸或氯气反应,电子转移总数均为0.3NA
【答案】B
【解析】
【详解】A. 溶液的体积未知,无法求出溶液中氯离子的数目,A项错误;
B. 2.4g金属镁物质的量为0.1mol,依据最外层电子数可知,0.1mol Mg失去0.2mol电子,即0.2NA,B项正确;
C. 标准状况下,H2O为液体,无法利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含有的分子数,C项错误;
D. 铁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是亚铁离子,则1mol Fe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时转移电子数为0.2 NA,铁而与氯气反应生成的是氯化铁,故1mol Fe与足量的氯气反应时转移电子数为0.3 NA,D项错误;
答案选B。
【点睛】与阿伏加德罗常数NA相关的化学计量的选择题是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对化学计量的理解与应用。本题C项是学生的易错点,要特别注意气体摩尔体积为22.4 L/mol的状态与条件,题设陷阱经常误将“常温常压”当作“标准状况”、或者误把标准状态下的固体、液体当成气体,学生做题时只要善于辨析,便可识破陷阱,排除选项。
14.某反应可表示为:mM+nH++O2===xM2++yH2O,则x值为 ( )
A. 2 B. 4 C. 6 D. 9
【答案】A
【解析】
【分析】
首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把方程式变成xM+4H++O2=xM2++2H2O,这时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求解:根据电荷守恒或得失电子守恒进行解析。
【详解】本题可以利用得失电子守恒求解,也可以利用电荷守恒求解。据得失电子守恒有2x=4,即x=2;若利用电荷守恒求解,则有y=2(氧原子守恒),n=4(氢原子守恒),4×1=2x(电荷守恒),即x=2;正确选项A。
15.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碳酸钙与醋酸反应:CaCO3+2H+=Ca2++CO2↑+H2O
B. 氯气通入水中:Cl2+H2O2H++Cl-+ClO-
C. AlCl3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氨水:Al3++ 3NH3·H2O = Al(OH)3↓+3NH4+
D. 硫酸铜与氢氧化钡反应:Ba2++SO42—=BaSO4↓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中醋酸是弱酸,不能拆开,错误;B中生成的次氯酸是弱酸,不能拆,错误;D中除了生成硫酸钡沉淀还有氢氧化铜沉淀。错误;C正确。
考点: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16.下列图示的四种实验操作名称从左到右依次是( )
A. 过滤、蒸馏、蒸发、分液 B. 过滤、蒸发、蒸馏、分液
C. 蒸发、蒸馏、过滤、分液 D. 分液、蒸馏、蒸发、过滤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装置图可知,从左到右各个装置进行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依次是过滤、蒸发、蒸馏、分液,故合理选项是B。
17.冶炼金属一般有下列四种方法:①焦炭法、②水煤气(或氢气,或一氧化碳)法、③活泼金属置换法、④电解法。四种方法在工业上均有应用。古代有(Ⅰ)火烧孔雀石炼铜、(Ⅱ)湿法炼铜、(Ⅲ)铝热法炼铬、(Ⅳ)从光卤石中炼镁,对它们的冶炼方法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Ⅰ用① B. Ⅱ用② C. Ⅲ用③ D. Ⅳ用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①焦炭法:属于热还原法,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处于中间位置的金属,通常是用还原剂C将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
②水煤气(或H2、CO)法:属于热还原法,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处于中间位置的金属,可用该法冶炼;
③活泼金属置换法:金属活动顺序中,通常排在前面的金属不一定能置换后面的金属,铝热反应也是金属置换法冶炼金属的常用方法;
④电解法:活泼金属较难用还原剂还原,通常采用电解熔融的金属化合物的方法冶炼活泼金属,
根据金属的活泼性强弱确定冶炼方法。
【详解】A.(I)火烧孔雀石炼铜是采用的焦炭法来冶炼金属,Cu2(OH)2CO32CuO+H2O+CO2↑,C+2CuO2Cu+CO2↑,用①,A项正确;
B.(II)湿法炼铜就是用金属铁与铜的盐溶液反应,即铁与硫酸铜溶液(或氯化铜、硝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或氯化亚铁、硝酸亚铁),Fe+CuSO4=FeSO4+Cu,用③,B项错误;
C.(III)铝热法炼铬,三氧化二铬与铝发生铝热反应的方程式为:Cr2O3+2Al2Cr+Al2O3,用③,C项正确;
D.从光卤石中炼镁,从海水或光卤石中先获得MgCl2•6H2O,然后制得无水MgCl2,Mg属于活泼金属,所以金属镁是电解熔融的氯化镁来冶炼金属镁的,用④,D项正确;
答案选B。
18.下列离子检验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向含有 Fe2+溶液中加少量酸性KMnO4溶液,KMnO4溶液褪色,说明Fe2+具有还原性
B. 某溶液与NaOH溶液共热,产生了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存在NH4+
C. 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无味的气体,则该固体中一定含有CO32-
D. 向无色溶液中加BaC12溶液,生成了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由此可确定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SO42-
【答案】A
【解析】
【详解】A. 向含有Fe2+溶液中加少量酸性KMnO4溶液,Fe2+会被酸性KMnO4氧化而使KMnO4溶液褪色,A项正确;
B. 氨气可使湿润得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而不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B项错误;
C. 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无味的气体,则该固体中可能含有CO32-或HCO3-,C项错误;
D. 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还可能是氯化银,则原溶液中可能还有SO42-或Ag+,D项错误;
答案选A。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离子的检验与物质的性质,其中D项是常考点,也是学生易错点。在进行离子检验时,要注意排除干扰杂质离子的干扰,高中阶段常见阴离子的检验方法与操作可归纳如下:
1.CO32-:取少许原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沉淀溶液稀盐酸或稀硝酸,生成无色无味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证明原溶液中有CO32-;
2. SO42-:取少许原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稀盐酸,若无明显现象,再加入几滴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原溶液中有SO42-;
3. Cl-:取少许原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稀硝酸,然后加入几滴AgNO3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原溶液中有Cl-。
19. 在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有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气体,若两容器的温度和压强均相同,且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的物质的量比乙的物质的量少 B. 甲的分子数比乙的分子数多
C. 甲的体积比乙的体积大 D. 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乙相对分子质量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PV=nRT,===,若两容器的温度和压强均相同,则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又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则甲的摩尔质量大于乙,则:
A.充有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气体,因M甲>M乙,则由n=可知,甲的物质的量比乙的物质的量少,故A正确;
B.由A可知,甲的物质的量小,则由N=nNA可知,甲的分子数比乙的分子数少,故B错误;
C.两容器的温度和压强均相同,根据V=nVm可知,甲的体积小,故C错误;
D.甲的摩尔质量大于乙,则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乙相对分子质量大,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0.下列关于NaHCO3和Na2CO3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两者都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B. NaHCO3与Na2CO3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 NaHCO3 可用于焙制糕点,Na2CO3可用于玻璃、造纸等工业
D. NaHCO3比Na2CO3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A. Na2CO3和Ca(OH)2混合后生成CaCO3,发生Na2CO3+ Ca(OH)2=CaCO3↓+2NaOH,NaHCO3可与Ca(OH)2发生反应:Ca(OH)2+NaHCO3═CaCO3↓+NaOH+H2O或Ca(OH)2+2NaHCO3═CaCO3↓+Na2CO3+2H2O,两者均会产生白色沉淀,A项正确;
B. Na2CO3可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NaHCO3,NaHCO3固体分解或在NaHCO3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均可生成Na2CO3,因此二者可相互转化,B项正确;
C. NaHCO3加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从而使面包疏松多孔,可用于焙制糕点,Na2CO3可用于玻璃、造纸等工业,C项正确;
D. NaHCO3不稳定,加热易分解,Na2CO3较稳定,D项错误;
答案选D。
21.如图所示,从a处通入氯气。若打开活塞b,d处的有色布条不褪色;若关闭活塞b,d处的有色布条褪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a处通入的是潮湿的氯气 B. c中盛放的可能是浓硫酸
C. c中盛放的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 D. c中盛放的可能是饱和食盐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A、潮湿的氯气可以使有色布条褪色,错误;
B、浓硫酸能干燥氯气,关闭b,有色布条不褪色,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氯气,关闭b,有色布条不褪色,错误;
D、氯气从饱和的食盐水中溶解度很小,出来的氯气中含有水蒸气,可以使有色布条褪色,正确;
答案选D。
【点睛】该题的根据是明确干燥的氯气煤油漂泊性,真正起漂白剂的是次氯酸。然后结合装置和氯气的化学性质,逐一分析即可。
22.向物质X中逐渐加入(或通入)Y溶液,生成沉淀的量与加入X的物质的量关系如图所示,下表中符合图示情况的是
A
B
C
D
X
CO2
HCl
NaOH
AlCl3
Y
Ca(OH)2
NaAlO2
AlCl3
NaOH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图象曲线变化可知,将物质X逐渐加入(或滴入)Y溶液中,生成沉淀,当Y溶液反应完后,继续加入物质X,物质X能与沉淀反应而使生成的沉淀溶解,且生成沉淀所需要的X的物质的量与沉淀溶解需要的X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据此进行解答。
【详解】A.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先发生反应Ca(OH)2+CO2═CaCO3↓+H2O,生成CaCO3沉淀,当Ca(OH)2溶液反应完后,再继续通入CO2发生反应CO2+CaCO3+H2O═Ca(HCO3)2沉淀消失,所以前后两个过程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故A错误;
B.偏铝酸钠溶液中加入盐酸,先发生反应AlO2-+H++H2O=Al(OH)3↓,生成Al(OH)3沉淀,当偏铝酸钠溶液反应完后,再继续加入盐酸发生反应Al(OH)3+3H+═Al3++3H2O,沉淀消失,所以前后两个过程H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故B错误;
C.氯化铝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先发生反应Al3++3OH-═Al(OH)3↓,生成Al(OH)3沉淀,当氯化铝溶液反应完后,再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Al(OH)3+NaOH═NaAlO2+2H2O沉淀溶解至最后消失,所以前后两个过程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故C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氯化铝溶液,先发生反应Al3++4OH-═AlO2-↓+2H2O,不生成沉淀,当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完后,再滴入氯化铝溶液发生反应后发生3AlO2-↓+Al3++6H2O═4Al(OH)3↓+6H2O,生成沉淀溶,所以前后两个过程氯化铝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3.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 pH试纸粗略测定饱和氯水的pH
B. 用托盘天平准确称取0.40g的NaOH固体配成1000mL浓度为0.100 mol·L-1的溶液
C. 将95%的工业酒精直接蒸馏可制得无水乙醇
D. 用苯萃取溴水中的溴时,有机层应从上口倒出
【答案】D
【解析】
【详解】A. 因氯水中HClO具有漂白性,不能利用pH试纸测到pH,应选用pH计,A项错误;
B. 托盘天平的读数只能为0.1g,无法用托盘天平称取0.40g的NaOH固体,B项错误;
C. 酒精与水的沸点相差不多,需将95%的工业酒精加入生石灰后再进行蒸馏,C项错误;
D. 苯的密度比水小,可作为溴水中溴的萃取剂,分液时有机层在上层,因此应从上口倒出,D项正确;
答案选D。
24.将一定量的氯气通入含有Fe3+、Fe2+、Cl-、Br-的溶液中,离子浓度可能保持不变的是(不考虑溶液体积的变化)( )
A. Br- B. Fe2+ C. Cl- D. Fe3+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入一定量的氯气充分反应后,溶液具有强氧化性,因为Fe2+的还原性大于Br-,所以氯气少量只将Fe2+氧化生成Fe3+,氯气过量才将Br-被化生成溴单质,所以溶液中Fe3+、Cl-增大,则当氯气少量时Br-保持不变,A项正确;
答案选A。
25.金刚砂(SiC)可由SiO2和碳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得,反应方程式为SiO2+3CSiC+2CO↑,下列有关制造金刚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该反应中的氧化剂是SiO2,还原剂为C
B. 该反应中的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C. 该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为12e-
D. 该反应中的还原产物是SiC、氧化产物是CO,其物质的量之比为1∶2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氧化剂是化合价降低的物质,还原剂是化合价升高的物质,根据反应方程式C的化合价由0价到-4价,化合价降低,C作氧化剂,C的化合价由0价到+2价,化合价升高,即C为还原剂,故A错误;
B、根据选项A的分析,SiC作还原产物,CO作氧化产物,即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比值为2:1,故B错误;
C、根据选项A的分析,该反应转移电子数为4 e-,故C错误;
D、根据选项B的分析,故D正确;
答案选D。
二、简答题(共36分)
26.按要求填写下列空格
(1)画出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
(2)写出醋酸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工业上制取漂白粉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 CH3COOHCH3COO- +H+ (3).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解析】
【分析】
(1)Cl的原子序数为17,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书写;
(2)醋酸为弱酸;
(3)工业上利用氯气与石灰乳反应制备漂白粉。
【详解】(1)Cl的原子序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7,则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醋酸为弱酸,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生成氢离子与醋酸根离子,其电离方程式为:CH3COOHCH3COO- +H+;
(3)工业上氯气与石灰乳反应生成氯化钙、次氯酸钙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27.图中,A为空气中常见的气体单质,B、C、E是金属单质,D为非金属单质。已知:①I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E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②反应能放出大量的热,该反应曾应用于铁轨的焊接。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A、F的化学式
A________;F 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GB+H______________
2E+I2F+D_____________
(3)C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O2 (2). MgO (3). 8Al+ 3Fe3O4 9Fe + 4 Al2O3 (4). 2Mg+ CO22MgO + C (5). 2Al + 2OH- + 2H2O = 2AlO2- + 3H2↑
【解析】
【分析】
图中A为空气中常见的气体单质,可能会氧气或氮气;B、C、E是金属单质,D为非金属单质。已知:①I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则I为CO2;根据元素守恒可知,A为O2;E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又为金属单质,则推知E为Mg,F为MgO;②反应能放出大量的热,该反应曾应用于铁轨的焊接,说明该反应为铝热反应,可知C为Al,G为铁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应为Fe3O4,故B为Fe,H为Al2O3,结合对应物质的性质以及题目要求解答该题。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A为O2,F为MgO,故答案为:O2;MgO;
(2)根据上述分析可知,C+GB+H为铝热反应,反应的方程式为8Al+ 3Fe3O4 9Fe + 4 Al2O3,
2E+I2F+D为镁与二氧化碳的燃烧反应,其反应的方程式为:2Mg+ CO22MgO + C,
故答案为:8Al+ 3Fe3O4 9Fe + 4 Al2O3;2Mg+ CO22MgO + C;
(3)Al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会生成偏铝酸钠与氢气,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 + 2OH- + 2H2O = 2AlO2- + 3H2↑。
【点睛】G的推断是易错点,固定思维利用铝热反应将G误推为Fe2O3,要结合铁在氧气中燃烧的情况综合考虑。
28.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可用过氧化钠作为供氧剂。请选择适当的化学试剂和实验用品,用下图中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证明过氧化钠可作供氧剂。
(1)装置A是CO2气体的发生装置,请写出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_。
(2)B中盛饱和NaHCO3溶液,其作用是___________。
(3)写出C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4)D中盛放的试剂可以是__________(填序号)。
① 浓H2SO4 ② NaOH溶液 ③ CaCl2溶液 ④ Ca(OH)2溶液
【答案】 (1). 分液漏斗 (2). 除去CO2中的HCl气体 (3). 2Na2O2+2CO2=2Na2CO3+O2 (4). ②④
【解析】
【分析】
(1)根据仪器的构造与用途作答;
(2)根据实验目的来分析仪器B加入饱和的NaHCO3溶液的目的;
(3)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碳酸钠与氧气;
(4)分析装置图和实验目的可知D是吸收未反应的二氧化碳。
【详解】(1)仪器a为分液漏斗;
(2)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杂质气体,仪器B加入饱和的NaHCO3溶液的目的除去二氧化碳中的HCl气体;故答案为:除去CO2中的HCl气体;
(3)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
(4)分析装置图和实验目的可知D是吸收未反应的二氧化碳气体,故可用盛饭碱液,② NaOH溶液和④Ca(OH)2溶液均符合要求,故答案为:②④。
29.某氯化铁样品中含有少量FeCl2杂质。现要测定其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实验按以下步骤进行:
请根据上述流程,回答以下问题:
(1)操作I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用到的玻璃仪器除烧杯、玻璃棒外,还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
(2)下列操作可能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的是___________(填写序号)。
①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②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
③配溶液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④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后继续加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3)请写出上图中滴加氯水后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4)检验沉淀是否已经洗涤干净的操作是____________。
(5)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250mL容量瓶 (2). 胶头滴管 (3). ①④ (4). 2Fe 2+ +Cl2 = 2Fe 3+ + 2Cl- (5). 取少量最后洗出液,滴加AgNO3溶液,若无沉淀生成,则证明洗涤干净 (6). 39.2%
【解析】
【分析】
(1)根据实验的规范操作步骤选取所需的玻璃仪器;
(2)根据物质的量浓度公式c=分析操作不规范对浓度所造成的影响效果;
(3)氯水中氯气可氧化亚铁离子;
(4)根据溶液中可能剩余的残余离子分析作答;
(5)根据铁元素守恒,结合物质的量相关的计算分析。
【详解】(1)由图可知,操作I是将加入盐酸反应的溶液稀释成250.0mL溶液,需要250mL容量瓶,另外定容时还需要胶头滴管,故答案为:25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2)①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配制的溶质物质的量偏小,根据c=可知,所配溶液浓度偏小,①项正确;
②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溶液体积偏小,根据c=可知,所配溶液浓度偏大,②项错误;
③配溶液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对溶液的浓度无影响,③项错误;
④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后继续加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相当于稀释溶液,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④项正确;
故答案为:①④;
(3)滴加氯水后氯气氧化亚铁离子转化为铁离子,其离子方程式为:2Fe2++Cl2=2Fe 3++2Cl-;
(4)溶液中存在氯化铵,可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检验最后一次洗涤液中是否存在氯离子;故答案为:取少量最后洗出液,滴加AgNO3溶液,若无沉淀生成,则证明洗涤干净;
(5)因铁元素质量守恒,即红棕色固体中的铁就是样品中铁,即Fe2O3的质量为2.8g,由于参加反应的溶液只取所配溶液的1/10,因此铁元素的质量为10×2.8g×=19.6g,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39.2%,故答案为:39.2%;
三、实验题(10分)
30.海带中含有丰富的碘。为了从海带中提取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请填写下列空白:
(1)步骤①灼烧海带时,盛放海带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___。
(2)步骤③的实验操作名称是_________,步骤⑥的目的是从含碘苯溶液中分离出碘单质和回收苯,该步骤的实验操作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设计一种检验提取碘后的水溶液中是否还含有单质碘的简单方法___________。
【答案】 (1). 坩埚 (2). 过滤 (3). 蒸馏(或分馏) (4). 2I- + H2O2 + 2H+ = I2 + 2H2O (5). 取少量提取碘后的水溶液滴加淀粉溶液,出现蓝色则证明有碘单质
【解析】
【分析】
实验室从海带中提取碘:海带灼烧成灰①,浸泡溶解得到海带灰悬浊液②,通过过滤③,得到不溶的残渣,滤液为含碘离子的溶液,加入酸和氧化剂H2O2④,将碘离子氧化成碘单质,利用有机溶剂苯萃取出碘单质⑤,再通过蒸馏提取出碘单质⑥。据此解答。
【详解】(1)步骤①灼烧海带,为固体的加热,应在坩埚中进行,故答案为:坩埚;
(2)步骤③是分离固体和液体,则实验操作为过滤;步骤⑥的目的是从含碘苯溶液中分离出单质碘和回收苯,是利用互溶的两种液体的沸点不同来分离,则实验操作为蒸馏(或分馏);
(3)步骤④是碘离子在酸性条件下被H2O2氧化生成单质碘,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I- + H2O2 + 2H+ = I2 + 2H2O;
(4)碘单质与淀粉反应显蓝色,因此可设计如下实验:取少量提取碘后的水溶液滴加淀粉溶液,出现蓝色则证明有碘单质。
四、计算题(4分)
31.将19.5g锌投入100mL某浓度的稀盐酸中,锌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求:
(1)反应中生成的H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L。
(2)若用36.5%的浓盐酸(ρ =1.2g/mL)来配置上述稀盐酸,需要浓盐酸的体积为_____mL。
【答案】 (1). 6.72 (2). 50
【解析】
【分析】
(1)根据n=计算19.5g锌的物质的量,由方程式计算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再根据V=nVm计算氢气的体积;
(2)先计算与锌反应生成盐酸的物质的量,再根据及稀释规律分析作答。
【详解】(1)19.5g锌的物质的量为:=0.3 mol;由化学方程式Zn+2HCl=ZnCl2+H2↑可知:n(H2)=n(Zn)=0.3 mol,所以氢气的体积为:0.3 mol×22.4L/mol= 6.72 L,故答案为:6.72;
(2)令与锌反应的HCl的物质的量为n,根据第(1)问可知:
Zn+2HCl=ZnCl2 +H2↑
1 2
0.3mol n
所以
解得n=0.6 mol,设体积为V,根据稀释前后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可知,则
0.6mol=×V,解得V=0.05 L=50mL,故答案为:50。
2019学年10月月考高一化学试卷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Mg-24,Al-27,S-32,Cl-35.5,Ca-40,Mn-55,Fe-56,Cu-64,Ag-108,Ba-137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加碘食盐”、“增铁酱油”、“高钙牛奶”、“富硒茶叶”、“含氟牙膏”等商品。这里的“碘、铁、钙、硒、氟”指的是( )
A. 元素 B. 单质 C. 分子 D. 氧化物
【答案】A
【解析】
2.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
A. 烧碱、白磷、碘酒 B. 氧气、明矾、空气
C. 铁、熟石灰、干冰 D. 纯碱、不锈钢、铜
【答案】B
【解析】
【详解】A.烧碱属于化合物、白磷属于单质、碘酒属于混合物,A项错误;
B.氧气属于单质、明矾属于化合物、空气属于混合物,B项正确;
C.铁属于单质、熟石灰属于化合物、干冰属于化合物,C项错误;
D.纯碱属于化合物、不锈钢属于混合物、铜属于单质,D项错误;
答案选B。
【点睛】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3.据ETH天文研究所报告,组成太阳的气体中存在20Ne和22Ne。下列关于20Ne和22Ne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22Ne的质子数为12 B. 20Ne和22Ne的中子数相同
C. 20Ne和22Ne的质量数相同 D. 20Ne和22Ne互为同位素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A.22Ne的质子数的等于核电荷数为10, A.错误; B.20Ne中子数为20-10=10,22Ne的中子数22-10=12,B错误;C.20Ne质量数为20;22Ne的质量数为22; C.错误;D.20Ne和22Ne二者核电荷数一样,中子数不同同种元素,互为同位素,D正确;
考点: 考查质量数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间关系。
4. 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A. 胶体的分散质能透过滤纸
B. 胶体是纯净物,其它分散系是混合物[
C. 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D. 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即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丁达尔效应是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方法。胶体属于混合物。故选D。
考点:胶体的性质。
点评:掌握胶体的概念与性质。
5. 根据α粒子散射现象,提出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的科学家是
A. 汤姆生 B. 卢瑟福 C. 道尔顿 D. 波尔
【答案】B
【解析】
α粒子散射实验又称金箔实验。是1909年汉斯·盖革和恩斯特·马斯登在欧内斯特·卢瑟福指导下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做的一个著名物理实验。
6.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
A. (NH4)2SO4 B. NH3 C. 酒精 D. NaCl溶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化合物是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注意电解质首先必须是化合物。
【详解】A. (NH4)2SO4在水溶液里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而使其溶液导电,所以(NH4)2SO4是电解质,A项正确;
B. NH3在水溶液虽然导电,但不是本身导电,属于非电解质,B项错误;
C. 酒精在水溶液里以分子存在,所以其水溶液不导电,酒精是非电解质,C项错误;
D. NaCl溶液属于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D项错误;
答案选A。
【点睛】掌握电解质的判断方法与物质导电的原因是解此题的关键。需要注意的是,判断给出的物质是不是电解质要先判断该物质属不属于化合物,若为化合物,再进一步该物质再判断特定条件(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进而做出最终判断,若是单质或者混合物,则一定不属于电解质。此外不能片面地认为能导电的物质就是电解质。
7. 在无色的强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Na+、Al3+、NO3-、Cl- B. K+、Na+、Cl-、AlO2-
C. Fe2+、K+、SO42-、Cl- D. Na+、HCO3-、K+、NO3-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在碱性溶液中Al3+不能存在,会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错误;B.K+、Na+、Cl-、AlO2-在碱性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正确;C.Fe2+有颜色,错误;D.在碱性溶液中HCO3-不能存在,会反应生成碳酸根离子,错误;故选B。
【考点定位】考查离子共存、离子反应
【名师点晴】离子共存的判断,为高考中的高频题,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注意明确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一般情况: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之间; 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之间;还应该注意题目所隐含的条件。1、溶液无色透明时,则溶液中一定没有有色离子,如Cu2+、Fe3+、Fe2+、MnO4-;2、强碱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OH-反应的离子,如Fe3+、Fe2+、HCO3-、NH4+、Al3+;3、强酸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H+反应的离子,如HCO3-、CO32-、S2-、CH3COO-、AlO2-等。
8.用物理方法就能从海水中直接获得的物质是
A. 钠、镁 B. 溴、碘 C. 食盐、淡水 D. 氯气、烧碱
【答案】C
【解析】
【分析】
从海水提炼溴、碘、钠、镁、氢气等的原理去分析,根据从海水制备物质的原理可知,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需要利用化学反应来制取,而食盐可利用蒸发原理,淡水利用蒸馏原理来得到。
【详解】A.海水中得到钠、镁,需要首先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和氯化镁,然后再电解熔融状态的氯化钠和氯化镁即得钠和镁,A错误;
B.从海水中提炼溴和碘,是用氯气把其中的碘离子和溴离子氧化为碘单质和溴单质,B错误;
C.把海水用蒸馏等方法可以得到淡水,把海水用太阳暴晒,蒸发水分后即得食盐,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够从海水中获得,C正确;
D.可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配制成饱和食盐水,然后电解饱和食盐水,即得烧碱、氢气和氯气,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点睛】本题考查了海水的成分,海水提炼溴、碘、钠、镁、氢气等化学反应原理,注意的是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需要利用化学反应来制取,掌握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9.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化学反应属于3 区域的( )
A. Cl2+2KBr = Br2+2KCl
B. 2NaHCO3 Na2CO3+H2O+CO2↑
C. 4Fe(OH)2+O2+2H2O =4Fe(OH)3
D. 2Na2O2+2H2O =4NaOH+ O2↑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区域3的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不属于分解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但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以此来解答。
【详解】A.Cl2+2KBr═Br2+2KCl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A项错误;
B.2NaHCO3 Na2CO3+H2O+CO2↑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B项错误;
C. 4Fe(OH)2+O2+2H2O =4Fe(OH)3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C项错误;
D. 2Na2O2+2H2O =4NaOH+ O2↑不属于化合反应,不属于分解反应,不是置换反应,-1价O元素化合价一部分升高到0价,一部分降低到-2价,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项正确;
答案选D。
10.下列贮存化学试剂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液溴应保存在带橡皮塞的试剂瓶中
B. 烧碱溶液盛放在带磨口玻璃塞的玻璃瓶中
C. 新制的氯水保存在棕色广口瓶中,并放在阴凉处
D. 液氯可以保存在干燥的钢瓶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A. 组成橡皮有机物中有含有碳碳双键的物质,液溴会与之反应,所以带橡皮塞的试剂瓶不能保存有强氧化性的液溴,会腐蚀橡皮塞,A项错误;
B. 强碱溶液能与玻璃的成分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有粘性的水玻璃,将玻璃瓶口和瓶塞黏在一起,故烧碱溶液不能放在带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中,B项错误;
C. 氯水见光时其中的次氯酸会发生分解,所以应该盛放在棕色细口瓶中,C项错误;
D. 纯净的液氯不与钢瓶发生化学反应,可以用钢瓶来保存液氯,D项正确;
答案选D。
1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B. 金属钠着火时不可以用水灭火
C. 氧化铁常用作红色油漆和涂料 D. 常温下可用铝制容器盛装浓硫酸或浓硝酸
【答案】A
【解析】
【详解】A. 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A项错误 ;
B. 过氧化钠能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氧气,B项正确;
C. 氧化铁俗称铁红,常用作红色油漆和涂料,C项正确
D. 常温下,铁或铝在浓硫酸中发生钝化现象使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稳定的氧化膜,故铁制品或铝容器可以盛放浓硫酸,D项正确;
答案选A。
【点睛】本题侧重考查物质的性质及用途,注重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其中A选项硅及其化合物的用途是常考点,也是易混知识。硅单质常用于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材料与计算机芯片等;二氧化硅是石英、水晶、玛瑙及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硅酸盐常用于玻璃、水泥和陶瓷等,学生要理清这些物质的用途,不可混为一谈。
12.下列实验装置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不能达到相应的实验目的的是( )
A. 闻气体的气味
B. 用浓硫酸干燥氢气
C. 向容量瓶中转移液体
D. 检验钾元素的存在
【答案】D
【解析】
【详解】A. 闻气体时,应使极少量气体进入鼻孔,则用手轻轻扇动来闻气体气味,图中操作合理,A项正确;
B.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氢气反应,且气体长导管进,图中装置合理,B项正确;
C. 转移液体需要引流,图中玻璃棒引流,且玻璃棒下端刻度线以下,图中操作合理,C项正确;
D. 观察K的焰色应透过蓝色的钴玻璃,图中缺少蓝色的钴玻璃,不能完成实验,D项错误;
答案选D。
13.用N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mo1·L-1的AlCl3溶液中,Cl-离子的数目为3NA
B. 2.4g金属镁变为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2NA
C. 标准状况下,11.2LH2O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D. 5.6 g铁分别与足量的盐酸或氯气反应,电子转移总数均为0.3NA
【答案】B
【解析】
【详解】A. 溶液的体积未知,无法求出溶液中氯离子的数目,A项错误;
B. 2.4g金属镁物质的量为0.1mol,依据最外层电子数可知,0.1mol Mg失去0.2mol电子,即0.2NA,B项正确;
C. 标准状况下,H2O为液体,无法利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含有的分子数,C项错误;
D. 铁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是亚铁离子,则1mol Fe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时转移电子数为0.2 NA,铁而与氯气反应生成的是氯化铁,故1mol Fe与足量的氯气反应时转移电子数为0.3 NA,D项错误;
答案选B。
【点睛】与阿伏加德罗常数NA相关的化学计量的选择题是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对化学计量的理解与应用。本题C项是学生的易错点,要特别注意气体摩尔体积为22.4 L/mol的状态与条件,题设陷阱经常误将“常温常压”当作“标准状况”、或者误把标准状态下的固体、液体当成气体,学生做题时只要善于辨析,便可识破陷阱,排除选项。
14.某反应可表示为:mM+nH++O2===xM2++yH2O,则x值为 ( )
A. 2 B. 4 C. 6 D. 9
【答案】A
【解析】
【分析】
首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把方程式变成xM+4H++O2=xM2++2H2O,这时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求解:根据电荷守恒或得失电子守恒进行解析。
【详解】本题可以利用得失电子守恒求解,也可以利用电荷守恒求解。据得失电子守恒有2x=4,即x=2;若利用电荷守恒求解,则有y=2(氧原子守恒),n=4(氢原子守恒),4×1=2x(电荷守恒),即x=2;正确选项A。
15.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碳酸钙与醋酸反应:CaCO3+2H+=Ca2++CO2↑+H2O
B. 氯气通入水中:Cl2+H2O2H++Cl-+ClO-
C. AlCl3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氨水:Al3++ 3NH3·H2O = Al(OH)3↓+3NH4+
D. 硫酸铜与氢氧化钡反应:Ba2++SO42—=BaSO4↓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中醋酸是弱酸,不能拆开,错误;B中生成的次氯酸是弱酸,不能拆,错误;D中除了生成硫酸钡沉淀还有氢氧化铜沉淀。错误;C正确。
考点: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16.下列图示的四种实验操作名称从左到右依次是( )
A. 过滤、蒸馏、蒸发、分液 B. 过滤、蒸发、蒸馏、分液
C. 蒸发、蒸馏、过滤、分液 D. 分液、蒸馏、蒸发、过滤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装置图可知,从左到右各个装置进行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依次是过滤、蒸发、蒸馏、分液,故合理选项是B。
17.冶炼金属一般有下列四种方法:①焦炭法、②水煤气(或氢气,或一氧化碳)法、③活泼金属置换法、④电解法。四种方法在工业上均有应用。古代有(Ⅰ)火烧孔雀石炼铜、(Ⅱ)湿法炼铜、(Ⅲ)铝热法炼铬、(Ⅳ)从光卤石中炼镁,对它们的冶炼方法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Ⅰ用① B. Ⅱ用② C. Ⅲ用③ D. Ⅳ用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①焦炭法:属于热还原法,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处于中间位置的金属,通常是用还原剂C将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
②水煤气(或H2、CO)法:属于热还原法,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处于中间位置的金属,可用该法冶炼;
③活泼金属置换法:金属活动顺序中,通常排在前面的金属不一定能置换后面的金属,铝热反应也是金属置换法冶炼金属的常用方法;
④电解法:活泼金属较难用还原剂还原,通常采用电解熔融的金属化合物的方法冶炼活泼金属,
根据金属的活泼性强弱确定冶炼方法。
【详解】A.(I)火烧孔雀石炼铜是采用的焦炭法来冶炼金属,Cu2(OH)2CO32CuO+H2O+CO2↑,C+2CuO2Cu+CO2↑,用①,A项正确;
B.(II)湿法炼铜就是用金属铁与铜的盐溶液反应,即铁与硫酸铜溶液(或氯化铜、硝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或氯化亚铁、硝酸亚铁),Fe+CuSO4=FeSO4+Cu,用③,B项错误;
C.(III)铝热法炼铬,三氧化二铬与铝发生铝热反应的方程式为:Cr2O3+2Al2Cr+Al2O3,用③,C项正确;
D.从光卤石中炼镁,从海水或光卤石中先获得MgCl2•6H2O,然后制得无水MgCl2,Mg属于活泼金属,所以金属镁是电解熔融的氯化镁来冶炼金属镁的,用④,D项正确;
答案选B。
18.下列离子检验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向含有 Fe2+溶液中加少量酸性KMnO4溶液,KMnO4溶液褪色,说明Fe2+具有还原性
B. 某溶液与NaOH溶液共热,产生了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存在NH4+
C. 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无味的气体,则该固体中一定含有CO32-
D. 向无色溶液中加BaC12溶液,生成了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由此可确定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SO42-
【答案】A
【解析】
【详解】A. 向含有Fe2+溶液中加少量酸性KMnO4溶液,Fe2+会被酸性KMnO4氧化而使KMnO4溶液褪色,A项正确;
B. 氨气可使湿润得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而不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B项错误;
C. 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无味的气体,则该固体中可能含有CO32-或HCO3-,C项错误;
D. 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还可能是氯化银,则原溶液中可能还有SO42-或Ag+,D项错误;
答案选A。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离子的检验与物质的性质,其中D项是常考点,也是学生易错点。在进行离子检验时,要注意排除干扰杂质离子的干扰,高中阶段常见阴离子的检验方法与操作可归纳如下:
1.CO32-:取少许原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沉淀溶液稀盐酸或稀硝酸,生成无色无味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证明原溶液中有CO32-;
2. SO42-:取少许原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稀盐酸,若无明显现象,再加入几滴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原溶液中有SO42-;
3. Cl-:取少许原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稀硝酸,然后加入几滴AgNO3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原溶液中有Cl-。
19. 在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有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气体,若两容器的温度和压强均相同,且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的物质的量比乙的物质的量少 B. 甲的分子数比乙的分子数多
C. 甲的体积比乙的体积大 D. 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乙相对分子质量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PV=nRT,===,若两容器的温度和压强均相同,则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又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则甲的摩尔质量大于乙,则:
A.充有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气体,因M甲>M乙,则由n=可知,甲的物质的量比乙的物质的量少,故A正确;
B.由A可知,甲的物质的量小,则由N=nNA可知,甲的分子数比乙的分子数少,故B错误;
C.两容器的温度和压强均相同,根据V=nVm可知,甲的体积小,故C错误;
D.甲的摩尔质量大于乙,则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乙相对分子质量大,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0.下列关于NaHCO3和Na2CO3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两者都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B. NaHCO3与Na2CO3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 NaHCO3 可用于焙制糕点,Na2CO3可用于玻璃、造纸等工业
D. NaHCO3比Na2CO3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A. Na2CO3和Ca(OH)2混合后生成CaCO3,发生Na2CO3+ Ca(OH)2=CaCO3↓+2NaOH,NaHCO3可与Ca(OH)2发生反应:Ca(OH)2+NaHCO3═CaCO3↓+NaOH+H2O或Ca(OH)2+2NaHCO3═CaCO3↓+Na2CO3+2H2O,两者均会产生白色沉淀,A项正确;
B. Na2CO3可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NaHCO3,NaHCO3固体分解或在NaHCO3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均可生成Na2CO3,因此二者可相互转化,B项正确;
C. NaHCO3加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从而使面包疏松多孔,可用于焙制糕点,Na2CO3可用于玻璃、造纸等工业,C项正确;
D. NaHCO3不稳定,加热易分解,Na2CO3较稳定,D项错误;
答案选D。
21.如图所示,从a处通入氯气。若打开活塞b,d处的有色布条不褪色;若关闭活塞b,d处的有色布条褪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a处通入的是潮湿的氯气 B. c中盛放的可能是浓硫酸
C. c中盛放的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 D. c中盛放的可能是饱和食盐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A、潮湿的氯气可以使有色布条褪色,错误;
B、浓硫酸能干燥氯气,关闭b,有色布条不褪色,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氯气,关闭b,有色布条不褪色,错误;
D、氯气从饱和的食盐水中溶解度很小,出来的氯气中含有水蒸气,可以使有色布条褪色,正确;
答案选D。
【点睛】该题的根据是明确干燥的氯气煤油漂泊性,真正起漂白剂的是次氯酸。然后结合装置和氯气的化学性质,逐一分析即可。
22.向物质X中逐渐加入(或通入)Y溶液,生成沉淀的量与加入X的物质的量关系如图所示,下表中符合图示情况的是
A
B
C
D
X
CO2
HCl
NaOH
AlCl3
Y
Ca(OH)2
NaAlO2
AlCl3
NaOH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图象曲线变化可知,将物质X逐渐加入(或滴入)Y溶液中,生成沉淀,当Y溶液反应完后,继续加入物质X,物质X能与沉淀反应而使生成的沉淀溶解,且生成沉淀所需要的X的物质的量与沉淀溶解需要的X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据此进行解答。
【详解】A.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先发生反应Ca(OH)2+CO2═CaCO3↓+H2O,生成CaCO3沉淀,当Ca(OH)2溶液反应完后,再继续通入CO2发生反应CO2+CaCO3+H2O═Ca(HCO3)2沉淀消失,所以前后两个过程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故A错误;
B.偏铝酸钠溶液中加入盐酸,先发生反应AlO2-+H++H2O=Al(OH)3↓,生成Al(OH)3沉淀,当偏铝酸钠溶液反应完后,再继续加入盐酸发生反应Al(OH)3+3H+═Al3++3H2O,沉淀消失,所以前后两个过程H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故B错误;
C.氯化铝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先发生反应Al3++3OH-═Al(OH)3↓,生成Al(OH)3沉淀,当氯化铝溶液反应完后,再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Al(OH)3+NaOH═NaAlO2+2H2O沉淀溶解至最后消失,所以前后两个过程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故C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氯化铝溶液,先发生反应Al3++4OH-═AlO2-↓+2H2O,不生成沉淀,当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完后,再滴入氯化铝溶液发生反应后发生3AlO2-↓+Al3++6H2O═4Al(OH)3↓+6H2O,生成沉淀溶,所以前后两个过程氯化铝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3.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 pH试纸粗略测定饱和氯水的pH
B. 用托盘天平准确称取0.40g的NaOH固体配成1000mL浓度为0.100 mol·L-1的溶液
C. 将95%的工业酒精直接蒸馏可制得无水乙醇
D. 用苯萃取溴水中的溴时,有机层应从上口倒出
【答案】D
【解析】
【详解】A. 因氯水中HClO具有漂白性,不能利用pH试纸测到pH,应选用pH计,A项错误;
B. 托盘天平的读数只能为0.1g,无法用托盘天平称取0.40g的NaOH固体,B项错误;
C. 酒精与水的沸点相差不多,需将95%的工业酒精加入生石灰后再进行蒸馏,C项错误;
D. 苯的密度比水小,可作为溴水中溴的萃取剂,分液时有机层在上层,因此应从上口倒出,D项正确;
答案选D。
24.将一定量的氯气通入含有Fe3+、Fe2+、Cl-、Br-的溶液中,离子浓度可能保持不变的是(不考虑溶液体积的变化)( )
A. Br- B. Fe2+ C. Cl- D. Fe3+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入一定量的氯气充分反应后,溶液具有强氧化性,因为Fe2+的还原性大于Br-,所以氯气少量只将Fe2+氧化生成Fe3+,氯气过量才将Br-被化生成溴单质,所以溶液中Fe3+、Cl-增大,则当氯气少量时Br-保持不变,A项正确;
答案选A。
25.金刚砂(SiC)可由SiO2和碳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得,反应方程式为SiO2+3CSiC+2CO↑,下列有关制造金刚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该反应中的氧化剂是SiO2,还原剂为C
B. 该反应中的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C. 该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为12e-
D. 该反应中的还原产物是SiC、氧化产物是CO,其物质的量之比为1∶2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氧化剂是化合价降低的物质,还原剂是化合价升高的物质,根据反应方程式C的化合价由0价到-4价,化合价降低,C作氧化剂,C的化合价由0价到+2价,化合价升高,即C为还原剂,故A错误;
B、根据选项A的分析,SiC作还原产物,CO作氧化产物,即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比值为2:1,故B错误;
C、根据选项A的分析,该反应转移电子数为4 e-,故C错误;
D、根据选项B的分析,故D正确;
答案选D。
二、简答题(共36分)
26.按要求填写下列空格
(1)画出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
(2)写出醋酸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工业上制取漂白粉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 CH3COOHCH3COO- +H+ (3).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解析】
【分析】
(1)Cl的原子序数为17,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书写;
(2)醋酸为弱酸;
(3)工业上利用氯气与石灰乳反应制备漂白粉。
【详解】(1)Cl的原子序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7,则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醋酸为弱酸,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生成氢离子与醋酸根离子,其电离方程式为:CH3COOHCH3COO- +H+;
(3)工业上氯气与石灰乳反应生成氯化钙、次氯酸钙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27.图中,A为空气中常见的气体单质,B、C、E是金属单质,D为非金属单质。已知:①I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E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②反应能放出大量的热,该反应曾应用于铁轨的焊接。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A、F的化学式
A________;F 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GB+H______________
2E+I2F+D_____________
(3)C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O2 (2). MgO (3). 8Al+ 3Fe3O4 9Fe + 4 Al2O3 (4). 2Mg+ CO22MgO + C (5). 2Al + 2OH- + 2H2O = 2AlO2- + 3H2↑
【解析】
【分析】
图中A为空气中常见的气体单质,可能会氧气或氮气;B、C、E是金属单质,D为非金属单质。已知:①I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则I为CO2;根据元素守恒可知,A为O2;E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又为金属单质,则推知E为Mg,F为MgO;②反应能放出大量的热,该反应曾应用于铁轨的焊接,说明该反应为铝热反应,可知C为Al,G为铁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应为Fe3O4,故B为Fe,H为Al2O3,结合对应物质的性质以及题目要求解答该题。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A为O2,F为MgO,故答案为:O2;MgO;
(2)根据上述分析可知,C+GB+H为铝热反应,反应的方程式为8Al+ 3Fe3O4 9Fe + 4 Al2O3,
2E+I2F+D为镁与二氧化碳的燃烧反应,其反应的方程式为:2Mg+ CO22MgO + C,
故答案为:8Al+ 3Fe3O4 9Fe + 4 Al2O3;2Mg+ CO22MgO + C;
(3)Al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会生成偏铝酸钠与氢气,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 + 2OH- + 2H2O = 2AlO2- + 3H2↑。
【点睛】G的推断是易错点,固定思维利用铝热反应将G误推为Fe2O3,要结合铁在氧气中燃烧的情况综合考虑。
28.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可用过氧化钠作为供氧剂。请选择适当的化学试剂和实验用品,用下图中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证明过氧化钠可作供氧剂。
(1)装置A是CO2气体的发生装置,请写出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_。
(2)B中盛饱和NaHCO3溶液,其作用是___________。
(3)写出C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4)D中盛放的试剂可以是__________(填序号)。
① 浓H2SO4 ② NaOH溶液 ③ CaCl2溶液 ④ Ca(OH)2溶液
【答案】 (1). 分液漏斗 (2). 除去CO2中的HCl气体 (3). 2Na2O2+2CO2=2Na2CO3+O2 (4). ②④
【解析】
【分析】
(1)根据仪器的构造与用途作答;
(2)根据实验目的来分析仪器B加入饱和的NaHCO3溶液的目的;
(3)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碳酸钠与氧气;
(4)分析装置图和实验目的可知D是吸收未反应的二氧化碳。
【详解】(1)仪器a为分液漏斗;
(2)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杂质气体,仪器B加入饱和的NaHCO3溶液的目的除去二氧化碳中的HCl气体;故答案为:除去CO2中的HCl气体;
(3)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
(4)分析装置图和实验目的可知D是吸收未反应的二氧化碳气体,故可用盛饭碱液,② NaOH溶液和④Ca(OH)2溶液均符合要求,故答案为:②④。
29.某氯化铁样品中含有少量FeCl2杂质。现要测定其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实验按以下步骤进行:
请根据上述流程,回答以下问题:
(1)操作I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用到的玻璃仪器除烧杯、玻璃棒外,还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
(2)下列操作可能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的是___________(填写序号)。
①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②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
③配溶液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④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后继续加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3)请写出上图中滴加氯水后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4)检验沉淀是否已经洗涤干净的操作是____________。
(5)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250mL容量瓶 (2). 胶头滴管 (3). ①④ (4). 2Fe 2+ +Cl2 = 2Fe 3+ + 2Cl- (5). 取少量最后洗出液,滴加AgNO3溶液,若无沉淀生成,则证明洗涤干净 (6). 39.2%
【解析】
【分析】
(1)根据实验的规范操作步骤选取所需的玻璃仪器;
(2)根据物质的量浓度公式c=分析操作不规范对浓度所造成的影响效果;
(3)氯水中氯气可氧化亚铁离子;
(4)根据溶液中可能剩余的残余离子分析作答;
(5)根据铁元素守恒,结合物质的量相关的计算分析。
【详解】(1)由图可知,操作I是将加入盐酸反应的溶液稀释成250.0mL溶液,需要250mL容量瓶,另外定容时还需要胶头滴管,故答案为:25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2)①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配制的溶质物质的量偏小,根据c=可知,所配溶液浓度偏小,①项正确;
②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溶液体积偏小,根据c=可知,所配溶液浓度偏大,②项错误;
③配溶液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对溶液的浓度无影响,③项错误;
④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后继续加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相当于稀释溶液,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④项正确;
故答案为:①④;
(3)滴加氯水后氯气氧化亚铁离子转化为铁离子,其离子方程式为:2Fe2++Cl2=2Fe 3++2Cl-;
(4)溶液中存在氯化铵,可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检验最后一次洗涤液中是否存在氯离子;故答案为:取少量最后洗出液,滴加AgNO3溶液,若无沉淀生成,则证明洗涤干净;
(5)因铁元素质量守恒,即红棕色固体中的铁就是样品中铁,即Fe2O3的质量为2.8g,由于参加反应的溶液只取所配溶液的1/10,因此铁元素的质量为10×2.8g×=19.6g,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39.2%,故答案为:39.2%;
三、实验题(10分)
30.海带中含有丰富的碘。为了从海带中提取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请填写下列空白:
(1)步骤①灼烧海带时,盛放海带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___。
(2)步骤③的实验操作名称是_________,步骤⑥的目的是从含碘苯溶液中分离出碘单质和回收苯,该步骤的实验操作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设计一种检验提取碘后的水溶液中是否还含有单质碘的简单方法___________。
【答案】 (1). 坩埚 (2). 过滤 (3). 蒸馏(或分馏) (4). 2I- + H2O2 + 2H+ = I2 + 2H2O (5). 取少量提取碘后的水溶液滴加淀粉溶液,出现蓝色则证明有碘单质
【解析】
【分析】
实验室从海带中提取碘:海带灼烧成灰①,浸泡溶解得到海带灰悬浊液②,通过过滤③,得到不溶的残渣,滤液为含碘离子的溶液,加入酸和氧化剂H2O2④,将碘离子氧化成碘单质,利用有机溶剂苯萃取出碘单质⑤,再通过蒸馏提取出碘单质⑥。据此解答。
【详解】(1)步骤①灼烧海带,为固体的加热,应在坩埚中进行,故答案为:坩埚;
(2)步骤③是分离固体和液体,则实验操作为过滤;步骤⑥的目的是从含碘苯溶液中分离出单质碘和回收苯,是利用互溶的两种液体的沸点不同来分离,则实验操作为蒸馏(或分馏);
(3)步骤④是碘离子在酸性条件下被H2O2氧化生成单质碘,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I- + H2O2 + 2H+ = I2 + 2H2O;
(4)碘单质与淀粉反应显蓝色,因此可设计如下实验:取少量提取碘后的水溶液滴加淀粉溶液,出现蓝色则证明有碘单质。
四、计算题(4分)
31.将19.5g锌投入100mL某浓度的稀盐酸中,锌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求:
(1)反应中生成的H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L。
(2)若用36.5%的浓盐酸(ρ =1.2g/mL)来配置上述稀盐酸,需要浓盐酸的体积为_____mL。
【答案】 (1). 6.72 (2). 50
【解析】
【分析】
(1)根据n=计算19.5g锌的物质的量,由方程式计算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再根据V=nVm计算氢气的体积;
(2)先计算与锌反应生成盐酸的物质的量,再根据及稀释规律分析作答。
【详解】(1)19.5g锌的物质的量为:=0.3 mol;由化学方程式Zn+2HCl=ZnCl2+H2↑可知:n(H2)=n(Zn)=0.3 mol,所以氢气的体积为:0.3 mol×22.4L/mol= 6.72 L,故答案为:6.72;
(2)令与锌反应的HCl的物质的量为n,根据第(1)问可知:
Zn+2HCl=ZnCl2 +H2↑
1 2
0.3mol n
所以
解得n=0.6 mol,设体积为V,根据稀释前后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可知,则
0.6mol=×V,解得V=0.05 L=50mL,故答案为:50。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