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展开
省溧中2020届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选修)
生物试题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每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B. 红细胞、淋巴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C.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D.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稳态的实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的温度、pH、渗透压属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A正确;红细胞、淋巴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浆、淋巴和组织液,B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正确;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水肿,D错误。
2.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不可能发生在内环境中
B.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C. 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就是神经——体液调节
D.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D
【解析】
抗体主要分布在人体内环境,所以抗体在体内只能在内环境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A错误;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和各种成分相对稳定,B错误;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就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C错误;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3.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
B. 正常情况下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相对稳定
C. 各种激素的生理作用不相同
D. 激素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总是起促进作用
【答案】D
【解析】
激素是由特定的内分泌腺分泌的,A正确;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正常情况下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相对稳定,B正确;不同的激素生理作用不同,C正确;激素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有的是促进作用,也有的是抑制作用,D错误。
4.下列关于神经活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复杂转换过程
B. 神经元受到刺激时,兴奋部位的膜电位是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C. 神经元产生的局部电流在膜内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外则相反
D.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递质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过程。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详解】A.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通过化学物质神经递质传递,故存在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过程,A正确;
B. 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兴奋部位的膜电位是膜内为正,膜外为负,B正确;
C. 神经元产生的局部电流在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在膜外则相反,C错误;
D.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递质属于分泌物,其加工、运输和胞吐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D正确。
5.下列有关人和高等动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细胞,靶器官
B. 盐酸进入小肠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不属于体液调节
C. 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时,只有反馈抑制下丘脑活动才能使激素含量恢复正常
D. 寒冷环境中,神经冲动和激素共同发挥作用,动员几乎所有细胞共同抵御寒冷
【答案】D
【解析】
激素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靶器官,A错误;盐酸进入小肠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中,会引进促胰液素增加,属于体液调节,B错误;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C错误;寒冷环境中,会促进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甲状腺激素几乎可作用全身细胞,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情况.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在激素同受体结合后,激素原本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不再具有原来激素具有的生物学效应,就叫做灭活.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6.下列与免疫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只要免疫调节正常进行,就能维持内坏境的相对稳定
B. T细胞、B细胞和吞噬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
C. 唾液中的溶菌酶杀死病原菌属于免疫过程
D. 多次注射疫苗是为了刺激记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
【答案】C
【解析】
内坏境的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错误;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B错误;唾液中的溶菌酶杀死病原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C正确;多次注射疫苗是为了刺激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再由浆细胞分泌大量的抗体,D错误。
7.如图表示免疫异常引起的某种疾病的发病机理。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这是一种自身免疫病,细胞甲为B细胞
B. 激素乙通过体液定向运到垂体发挥调节作用
C. 细胞甲的分泌活动越旺盛,激素乙的分泌就越多
D. 激素丙与抗体具有相同的受体,二者具有竞争性
【答案】D
【解析】
细胞甲能分泌抗体,则细胞甲是浆细胞,A项错误;激素通过体液运送到全身各处,不能定向运向靶细胞,但只能特异性地对靶细胞发挥调节作用,B项错误;图中细胞甲分泌的抗体与甲状腺细胞上的激素丙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导致甲状腺细胞对激素丙促甲状腺激素的敏感度降低,从而使激素乙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故C项错误;据图可知,激素丙与抗体具有相同的受体,说明二者具有竞争性,D项正确。
8.有关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一个耗能的过程
B. 农业上可以应用赤霉素打破种子的休眠
C. 2,4—D是一种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的植物激素
D. 植物激素调节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过程属于主动运输,是一个耗能的过程,A项正确;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B项正确; 2,4﹣D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C项错误;植物激素调节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D项正确。
9.通过下列一组对照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B. 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 生长素能由下端向顶端运输 D. 感受光剌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将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胚芽鞘能生长;而将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胚芽鞘不能生长,说明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生长素,因变量是胚芽鞘能否生长,结果含生长素的胚芽鞘能生长,证明了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A正确;由于甲中的胚芽鞘直立生长,所以不能得出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这一结论,B错误;由于实验中未设置上胚轴切段倒置的实验组,因此不能证明生长素只能由顶端向下端运输,C错误;由于甲中的胚芽鞘直立生长,没有弯曲生长,所以无法验证感受光刺激的部位,D错误。
10.下列叙述与植物激素作用无直接关系的是( )
A. 适时打顶去心,可促棉株开花结实。(据《农桑辑要》)
B. 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小豆、芝麻次之。(据《齐民要术》)
C. 正月种白稻,五月收获后,根茬长新稻,九月又成熟。(据《广志》)
D. 新摘未熟红柿,每篮放木瓜两三枚,得气即发,涩味尽失。(据《格物粗谈》)
【答案】B
【解析】
适时打顶去心,可降低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促进侧芽发育成侧枝,从而促进棉株开花结实,A错误;“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小豆、芝麻次之”,绿豆、小豆、芝麻作为绿肥,其作用是改良土壤、丰富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与植物激素没有直接关系,B正确; “正月种白稻,五月收获后,根茬长新稻,九月又成熟”描述的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与多种植物激素有关,C错误;新摘未成熟的红柿,每篮放木瓜二、三枚,得气即发,涩味尽失,其中的“气”是指乙烯,因此与植物激素直接有关,D 错误。
11.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甲为迁入率和出生率,乙为迁出率和死亡率
C. 丁为年龄组成,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种类型
D. 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分析图中种群特征的关系,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B正确;年龄组成的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成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C错误;性别比例主要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来改变种群密度的,D正确。
12.“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所用的血球计数板如图1所示,图2是其计数室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吸取培养液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
B. 培养液中酵母菌数目较多时,样液可稀释后再取样计数
C. 先将培养液滴在图1的计数室上后,再盖上盖玻片
D. 图2的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
【答案】C
【解析】
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可能会沉在试管底部,如果取样取的是试管底部,实验数据则会偏大,如果取样取的是试管上部,则实验数据则会偏小,因此制片前要轻轻震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A正确;培养液中酵母菌数目较多时,尤其到了后期培养液中菌体数量多,不易计数,因而为了便于计数先要进行稀释再计数,B正确;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C错误;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D正确。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方法。
13. 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 一座岛上所有的金环蛇 B. 一个湖泊中所有的植物和鱼类
C. 一块草地上所有的生物 D. 一个培养瓶中培养的某种真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的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故C正确。一座岛上还有很多的动物和植物,故A错误,B没有包括其它动物,故B错误。一个培养瓶中还有其它的微生物也是,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14.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中动物类群的分布
B. 在无人为破坏的情况下,群落能演替到森林阶段
C. 弃耕后的稻田先发生初生演替,后发生次生演替
D. 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答案】A
【解析】
动物的分层取决于植物为其提供的食物和栖息场所,所以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中动物类群的分布,A正确;在气候适宜、雨水充沛的环境中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若气候干旱缺水,则只能形成草本或灌木,B错误;弃耕后的稻田发生次生演替,不会发生初生演替,C错误;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有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D错误。
15.浮萍(一种被子植物)在环境污染治理和能源生产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研究发现,浮萍不但能净化水质,还能分泌有关物质促进水中藻类叶绿素的分解,并覆盖在水体表面,使藻类处于遮光状态,从而降低水华的发生。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A. 浮萍能分解水中有机污染,属于分解者
B. 浮萍通过影响叶绿体的生理功能抑制的蓝藻生长
C. 浮萍与藻类是竞争关系
D. 浮萍可用能源生产,体现了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间接价值
【答案】C
【解析】
浮萍属于自养型生物,为生产者,A错误;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内无叶绿体,B错误;浮萍和蓝藻都要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为了争取光照和空间进行竞争,C正确;浮萍用于能源生产体现的是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D错误。
16.下表是能量流经某种植食性动物时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项目
摄食量
粪便量
呼吸消耗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能量(kJ)
530
330
X
110
A. X表示的能量大小不能确定
B. 该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中有45%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
C. 表中四个量之间没有一定的数量关系
D. 流向第三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最多为40 kJ
【答案】D
【解析】
【分析】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是指在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的时候只能从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而不能倒过来流动;逐级递减是因为前一种生物所包含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种生物。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同化的能量去向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向分解者,流入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
【详解】同化量=摄食量-粪便量=530-330=200kJ,呼吸消耗量=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200-110=90kJ,A错误;该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呼吸消耗量占45÷200=45%,因此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的比例小于45%,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表中四个量之间有一定的数量关系,C错误;由于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为200KJ,所以流向第三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最多为200×20%=40KJ,D正确。
17.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B. c、d、e共同组成生物群落
C. 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流向b D. 图中a一定是自养生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a、f为双向箭头,则a和f一个生产者,一个为大气中的CO2库,又因为其他各个成分都有箭头指向f,所以f为大气中的CO2库,a为生产者;由于a、c、d、e都指向了b,说明b是分解者,c、d、c是消费者。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正确;生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以生物群落应该包括a、b、c、d、e,B错误;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生产者流向b分解者,C正确;图中a是生产者,一定是自养生物,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的过程,能够根据不同成分之间的箭头关系准确判断图中各种成分的名称,进而结合生态系统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解答。
18.下列不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A. 雄孔雀在雌孔雀面前的频频开屏
B. 侦察蜂的“圆圈舞”
C. 某些鸟类的求偶炫耀
D. 狗在外出时的频频撒尿
【答案】D
【解析】
孔雀开屏属于行为信息,A正确;蜜蜂跳舞属于行为信息,B正确;某些鸟类的求偶炫耀属于行为信息,C正确;狗外出时撒的尿属于化学信息,D错误。
1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不应超过其承受能力
④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
⑤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是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其营养结构
A. ①③ B. ②④⑤
C. ②③ D. ①④⑤
【答案】A
【解析】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①正确;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②错误;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否则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③正确;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强,但是一旦遭到严重的破坏后,很难恢复,所以恢复力稳定性较弱,④错误;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能增加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不是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其营养结构,⑤错误。
20.以下是几种不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DNA分子后形成的部分片段。下列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以上DNA片段是由5种限制酶切割后产生的
B. 若要把相应片段连接起来,应选用DNA连接酶
C. 上述能进行连接的两个片段,其连接后形成的DNA分子是
D. 限制酶和DNA连接酶作用的部位都是磷酸二酯键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粘性末端是否相同可以看出,①④是同一种限制酶所切,A错误;DNA相应片段连接,选用DNA连接酶,B正确;限制酶和DNA连接酶作用的部位都是磷酸二酯键,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工具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21.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浆细胞的寿命比记忆细胞短且所含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相对发达
B. T细胞受刺激后能释放淋巴因子和形成相应的效应T细胞
C. 病毒侵入细胞后,B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
D. 同种感冒病毒再次侵入人体后,记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淸除病毒
【答案】A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的本质是分泌蛋白,含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相对发达,记忆细胞具有长时间记忆功能,寿命比浆细胞长,A正确,T细胞受刺激后能释放淋巴因子和形成相应的效应T细胞,B正确; 病毒侵入细胞后,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C错误,同种感冒病毒再次侵入人体后,记忆细胞迅速增值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清除病毒,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D错误.
故:答案为A、B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2.种子的休眠、萌发与植物激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将休眠状态的糖枫种子与湿砂混合后放在0—5℃的低温下1—2个月,就可以使种子提前萌发,这种方法叫层积处理。下图表示糖枫种子在层积处理过程中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从图中可看出,脱落酸对种子的萌发起抑制作用
B. 在种子破除休眠的过程中,赤霉素与脱落酸之间存在协同关系
C. 此图说明植物生命活动不是受单一激素调节,而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
D. 马铃薯块茎收获后立即用细胞分裂素处理可提前萌发
【答案】AC
【解析】
由图可知,随着种子的萌发,脱落酸的含量不断降低,说明该激素抑制种子的萌发,A正确;在种子萌发早期,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而脱落酸能抑制种子的萌发,两者之间是拮抗作用,B错误;图表示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变化情况,随着种子的萌发,脱落酸的含量不断降低,而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的含量都是先增加后减少,该图说明植物生命活动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C正确;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不能促进种子萌发,D错误。
23.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相符的是( )
A. 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B.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C. 用样方法研究车前草的种群密度 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酵母菌的种群密度
【答案】AC
【解析】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时可采用数学模型建构的方法,如方程式或曲线图,A正确;土壤小动物,个小、活动范围小,用取样器取样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B错误;调查车前草的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C正确;用抽样检测法调查酵母菌的种群密度,D正确。
24.生物生态净化基是一种特殊材料,有巨大表面积,微生物在其上附着生长繁殖形成菌胶团(包含细菌和真菌)。除菌胶团外,水体的藻类、单细胞动物(以细菌和小型藻类为食物)、多细胞动物(以细菌、藻类、单细胞动物为食物)也会附着在净化基上生长。如下图是某放置生物生态净化基的池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菌胶团包含的生物一般属于生产者
B. 净化基上附着的单细胞动物和多细胞动物为捕食、竞争关系
C. 鱼类排泄物中的能量为鱼类同化的能量
D. 净化基上的生物构成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答案】ACD
【解析】
菌胶团包含细菌和真菌,它们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A错误;净化基上附着的单细胞动物以细菌和小型藻类为食物,多细胞动物以细菌、藻类、单细胞动物为食物,因此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的种间关系是捕食、竞争,B正确;鱼类排泄物中的能量为生产者同化的能量,C错误;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此净化基上的生物不能构成生态系统,D错误。
25.SARS病毒表面的S蛋白是主要的病毒抗原,在SARS病人康复后的血清中有抗S蛋白的特异性抗体。研制预防SARS病毒的疫苗简要的操作流程如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步骤①所代表的反应过程是逆转录
B. 将大量扩增的s基因直接导入大肠杆菌,也能得到表达的S蛋白
C. 步骤③和⑤常用的方法分别是农杆菌转化法和显微注射法
D. 可用抗原—抗体杂交法检测细胞中是否真正成功表达了病毒S蛋白
【答案】A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研制预防SARS病毒的疫苗简要的操作流程,其中①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逆转录过程,②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③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细胞,④表示目的基因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⑤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⑥表示目的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
【详解】步骤①所代表的反应过程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逆转录,A正确;目的基因需要与运载体连接后才能导入受体细胞,不能直接导入受体细胞,B错误;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常用Ca2+处理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即步骤③和⑤常用的方法分别是Ca2+处理法和显微注射法,C错误;可用抗原-抗体杂交法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表达,即可用抗原—抗体杂交法检测细胞中是否真正成功表达了病毒S蛋白,D正确。
故选AD。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步骤等,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6. 如图是人体内环境的示意图,请据图完成以下问题:
(1)指出图中所指部位的体液名称:
①表示细胞内的 ;②表示在淋巴管内的 ;③表示在毛细血管内的 ;④表示组织间隙的 .其中O2含量最高的是 .(填标号)
(2)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都填标号)
(3)人体内的细胞通过 才能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1)细胞内液 淋巴 血浆 组织液 ③
(2)③④②④
(3)内环境
【解析】
试题分析:
据图示可知,①为细胞内液,②为淋巴,③为血浆,④为组织液,②③④构成内环境,①②③④构成体液.
解:(1)由图示结构可知,①为组织细胞内的液体,故为组织液,②为淋巴管内的淋巴,③为毛细血管内的血浆,④为组织间隙的组织液.血浆的氧气浓度>组织液>细胞内液.
(2)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故答案为:
(1)细胞内液 淋巴 血浆 组织液 ③
(2)③④②④
(3)内环境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27. 图中,乙为甲方框内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人在饮水不足时,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 ,刺激 ,一方面促使垂体释放 ,增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另一方面兴奋传至 ,形成渴觉,促使人主动补水。
(2)在剧烈运动状态下,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神经兴奋增强,此时,②的膜内电位变化为 ,紧接着,末梢内①中的 释放到③内,与④上的 结合,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肝糖原分解,并抑制 (激素)分泌,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以满足运动时能量需求。
【答案】(1)升高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抗利尿激素 大脑皮层
(2)由负变正 神经递质 (特异性)受体 胰岛素
【解析】
试题分析:(1)人在饮水不足时,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一方面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另一方面兴奋传至大脑皮层,形成渴觉,促使人主动补水。
(2)静息状态下,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状态下,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在剧烈运动状态下,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神经兴奋增强,此时,②突触前膜的膜内电位变化为由负变正,紧接着,末梢内①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③突触间隙内,与④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肝糖原分解,并抑制胰岛素分泌,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以满足运动时能量需求。
考点:本题考查水盐平衡的调节和神经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28.下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部分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婴儿出生后由于外界温度低于母体子宫内温度,其下丘脑可分泌________________激素,通过作用于垂体促进腺体A__________(填腺体名称)的分泌活动。
(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增加________________激素的生成和分泌,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水分的重吸收。
(3)当血糖浓度下降时,下丘脑中的血糖调节中枢产生兴奋,主要使__________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调节血糖浓度上升。
(4)Ⅱ型糖尿病由__________细胞损伤引起,患病率具有种族差异性,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据此推测:Ⅱ型糖尿病是由___________决定的、针对胰岛B细胞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病。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2). 甲状腺 (3). 抗利尿 (4). 肾小管和集合管 (5). 胰岛A (6). 胰岛B (7). 遗传物质(基因) (8). 自身免疫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地位和功能: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1)婴儿出生后由于外界温度低于母体子宫内温度,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说明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可通过垂体促进甲状腺分泌相关激素。
(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当血糖浓度下降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升高,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4)Ⅱ型糖尿病由胰岛B细胞损伤引起,患病率具有种族差异性,说明Ⅱ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决定的;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说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过强,引起自身免疫病;其中抗体参与体液免疫,效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则胰岛B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导致的。
【点睛】本题以下丘脑为中心,考查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和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学生熟记知识点解答此题难度不大。
29.如图所示图甲和图乙是人体免疫调节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从图甲中看出能进行增殖、分化的细胞是_____,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表示).
(2)人体患天花、伤寒等疾病后,终生不再感染.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消灭病原体的主要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数字序号表示).
(3)注射从已经康复的SARS患者体内取得的血清,对SARS有治疗作用,原因是__________.
(4)下列物质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有______(填序号)
A.溶酶体 B.淋巴因子 C.抗原 D.编码抗体的基因 E.溶菌酶
(5)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______(填字母),导致的疾病属于免疫失调疾病类型中的_______.
(6)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中,免疫系统是通过防卫_____等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7)曲线显示了两种是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据图回答:采用方法____(填序号)能获得更加持久的免疫力,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____进行免疫预防.
【答案】 (1). 细胞C、细胞E (2). 细胞B、细胞C、细胞E (3). ④⑦⑧ (4). 康复患者的血清中含有能够杀灭SARS病毒的抗体 (5). B、E (6). 细胞B (7). 免疫缺陷病 (8). 监控和清除 (9). ② (10). ②
【解析】
试题分析:甲过程表示体液免疫,其中细胞A表示吞噬细胞,细胞B表示T淋巴细胞,细胞C表示B淋巴细胞,细胞D表示效应B细胞,细胞E表示记忆细胞。乙表示细胞免疫,其中细胞F表示靶细胞,细胞G表示效应T细胞。
(1)图1中细胞C(B淋巴细胞)能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当相同的抗原刺激时,细胞E(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使得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细胞B(T淋巴细胞)、细胞C(B淋巴细胞)、细胞E(记忆细胞),而效应B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
(2)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消灭病原体的主要过程是④⑦⑧。
(3)已经康复的SARS患者体内取得的血清中含有相应抗体,对SARS患者有治疗作用,这属于免疫治疗。
(4)效应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溶菌酶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故选BE。
(5)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的疾病属于免疫失调疾病类型中的免疫缺陷病。
(6)免疫系统是通过防卫、监控和清除等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7)为防患于未然,应对注射相应抗原(或疫苗),这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达到预防的作用。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注射相应抗原(或疫苗)进行免疫预防。
30.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到美国的一个岛屿。经跟踪调查绘出环颈雉种群的增长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该岛屿上的环颈雉构成一个__________,A﹣B段由于______,种群增长不明显。
(2)D﹣E,从生物因素看,随种群密度的增长,个体间由于_________加剧,以及该种群的捕食者增加,导致该种群的__________降低,______增加,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______。
(3)EF段表示稳定期,其种群净增长率为_______,种群数量__________,该岛屿上环颈雉的最大数量为_________左右。
【答案】 (1). 种群 (2). 需要适应环境 (3). 种内斗争 (4). 出生率 (5). 死亡率 (6). 下降 (7). 0 (8). 相对稳定 (9). 2000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其中B点位于K/2处,种群增长率最大,E点位于K值,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基本不变。
【详解】(1)该岛屿上的环颈雉构成一个种群,A﹣B段由于需要适应环境种群增长不明显。
(2)D-E,从生物因素看,随种群密度的增长,个体间由于种内斗争加剧,以及该种群的捕食者增加,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3)EF段表示稳定期,出生率大致等于死亡率,其种群净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看图可知该岛屿上环颈雉的最大数量为2000只左右。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会识图可准确做答。
31.如图甲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乙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雪兔和狼之间存在明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假如北极狐的食物1/2来自雷鸟,1/8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北极狐种群增加的能量为80kJ,若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则需要植物的能量是________kJ。
(3)图乙中A、C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表表示图乙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
同化总量/106 J
储存能量/106 J
呼吸消耗/106 J
A
900
200
700
B
100
15
85
C
15
2
13
D
18
60
12
分析上表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J),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从能量输入和输出来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否增加?________。
【答案】 (1). 捕食 (2). 3600 (3). 生产者 (4). 分解者 (5). 9×108 (6). 18% (7). 增加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考查,先分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明确各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植物→雪兔→狼;植物→雷鸟→狼;植物→雷鸟→北极狐;植物→北极狐;植物→雪兔→北极狐;图乙中C代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分解者;A代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生产者。BD是消费者。据此解答。
【详解】(1)据图分析图甲中雪兔和狼之间存在明显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2)假如北极狐的食物1/2来自雷鸟,1/8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北极狐种群增加的能量为80kJ,若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则需要植物的能量是40÷20%÷10%+30÷20%÷10%+10÷10%=3600kJ。
(2)图乙中A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分解者。
(3)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植物固定的能量:900×108J,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18÷100×100%=18%,从能量输入和输出来看,分析表可知900>700+100+15+18,该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内的总能量是增加的。
【点睛】本题结合食物网、能量流动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可得出正确的结论。
32.下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乙为其中部分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
(1)由图甲分析,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________进入生物群落,②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物质可以反复利用的原因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用字母表示)经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无机物可被生物群落重新利用。
(2)图乙中有_____条食物链,图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哪些成分?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3)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逐渐增强。
【答案】 (1). 生产者 (2). 含碳有机物 (3). B、C、D (4). 4 (5). D、B (6). 大于 (7). 抵抗力
【解析】
【分析】
(1)图甲中①是光合作用,②表示捕食关系,③是呼吸作用。A表示无机环境,B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D表示生产者。
(2)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形成食物链,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食物网。
【详解】(1)图甲中A表示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D表示生产者。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在生物群落之间碳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图中B、C、D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图乙中有4条食物链,图乙中生物是以捕食关系建立起来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只有生产者、消费者,即图甲中D和B。
(3)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增多,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从生态系统结构上分析,增强的原因是成分增多,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变复杂。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食物网的成分、物质循环的形式,意在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分析图文能力。 学生分析题图是解答此题关键。
33.凝乳酶是奶酪生产中的关键性酶.从牛胃液中分离到的凝乳酶以催化能力强而被广泛应用,研究人员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编码该酶的基因转移到了微生物细胞中.
(1)科学家已经测出该酶的氨基酸序列,因此可以通过_________方法来获取目的基因.获得目的基因后,常利用_________技术在体外将其大量扩增。
(2)构建重组DNA分子(如图所示)最好选用__________酶和_____________酶同时切,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业化生产过程中,最初多采用重组大肠杆菌或芽孢杆菌生产凝乳酶,现多采用重组毛霉或重组的酵母菌来生产,毛霉或酵母菌作为受体细胞的优势是含有_____和_______(细胞器),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修饰。
(4)研究发现,如果将该凝乳酶20位和24位氨基酸改变为半胱氨酸,其催化能力将提高2倍.科学家可以生产上述高效凝乳酶的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化学合成 (2). PCR (3). BamHⅠ (4). PstⅠ (5). 防止自身的黏性末端连接,防止目的基因与载体反向连接 (6). 内质网 (7). 高尔基体 (8). 蛋白质工程
【解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四大基本步骤和方法分别是:①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包括分子水平上的检测和个体水平上的鉴定。分子水平上的鉴定又包括检测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包括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1)由于已经测出该酶的氨基酸序列,故可推测出相应的RNA和DNA的序列,因此可以通过化学合成方法来获取目的基因。获得目的基因后,常利用 PCR技术在体外将其大量扩增。
(2)由图示可知,质粒和外源DNA中共同含有且不会破坏目的基因的限制酶是BamH I和Pst I,因此构建重组DNA分子最好选用BamH I和Pst I限制酶,这样既可以防止自身的黏性末端环化连接,也可防止目的基因与载体反向连接。
(3)重组毛霉和酵母菌较重组大肠杆菌或芽孢杆菌作为受体细胞的优势是毛霉为真核微生物,含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可对蛋白进行加工和修饰。
(4)蛋白质工程改造蛋白质结构的步骤:通过分析想要的蛋白质的功能,预测蛋白质应有的结构,然后根据蛋白质的结构逆向推测控制该蛋白质合成的基因的碱基组成及排列顺序,最后将改造后的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从而转录翻译得出目的蛋白。所以科学家为了生产高效凝乳酶,则可采用蛋白质工程技术达到目的。
【点睛】选择基因工程中的限制酶应注意:一是不能破坏目的基因;二是载体(质粒)和目的基因两端都要有的同样限制酶切割位点;三是为了防止目的基因和载体自身环化连接,最好选择两种不同的限制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