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 专题4 地壳运动规律 专题精练
展开专题精练 /通夯基增分之道/ (2019·浙江三钉教育模拟)在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保护区”内,一堆堆硕大的圆形石头,鬼斧神工般排列在一起,蔚为壮观。其实这里的圆形大石头不是大理岩,而是典型的花岗岩。据此,完成1~2题。1.“魔鬼大理岩”属于( )A.侵入岩 B.沉积岩C.变质岩 D.喷出岩解析 读材料可知,这里的圆形大石头不是大理岩,而是典型的花岗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故选A。答案 A2.图片中形态各异的大石头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A.固结成岩—变质作用—风化剥蚀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C.地壳抬升—风化剥蚀—岩浆侵入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变质作用解析 首先是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然后地壳抬升,表土被侵蚀,石块裸露,石块在外力作用下风化剥蚀,形成图片中形态各异的大石头。故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故选B。答案 B(2018·海南地理)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3~4题。3.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解析 据图可知,断层是X区和Y区的界线,两区存在的主要差异是X区各个岩层的海拔整体低于Y区,但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却高度一致,可推知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也高度一致。后来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表层的玄武岩层,再后来在内力作用下岩层整体出现断裂,同时X区岩层整体相对下沉而Y区岩层整体相对上升,从而导致图示区域出现分异,故D项正确。答案 D4.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解析 依据上题推理过程,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厚度应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Y区海拔高于X区,再加上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故C项正确。答案 C(2019·高三宜昌联考)“千湖沙漠”国家公园位于巴西东北部滨海地区,沙丘从海岸边一直向内延伸50 km,洁白的新月形沙丘链镶嵌着上千个晶莹剔透、水位季节变化明显的咸水湖。读图回答5~7题。5.“千湖沙漠”景观中沙丘的成因主要是( )A.冰川堆积 B.海浪堆积C.流水堆积 D.风力堆积解析 景观图中的沙丘应是河流携带泥沙被海风吹向陆地形成的,应为风力堆积作用。答案 D6.图中众多咸水湖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A.地下水 B.雨水C.河流水 D.冰雪融水解析 该地位于赤道附近,降水较多,故咸水湖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雨水。答案 B7.图示区域沙丘的沙源主要是( )A.巴西高原疏松的土壤B.太平洋浅海滩涂C.沿岸寒流导致气候干旱,土壤裸露D.河流携带到河口的泥沙解析 从前面分析中可知沙丘的沙源来自河流携带的泥沙。答案 D废黄河三角洲位于江苏北部沿海,是由历史上黄河南泛侵泗夺淮形成的,属淤泥质海岸。如图示意废黄河三角洲2008年海岸线位置及1965年和2008年海水10 m等深线位置变动情况。据此回答8~9题。8.推测1965-2008年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的趋势是( )A.向陆地方向退缩 B.向海洋方向延伸C.先退缩,后延伸 D.基本稳定不变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相比1965年,2008年海水10 m等深线向陆地方向靠近,说明海底受侵蚀,海岸线向陆地方向退缩。答案 A9.图中海水10 m等深线位置发生偏移的主要原因是( )A.冰川侵蚀 B.海潮侵蚀C.风力搬运 D.人工护堤解析 废黄河三角洲属于淤泥质海岸,沉积物松散,易遭受沿海风浪、海潮的侵蚀作用,导致海水10 m等深线位置发生偏移。答案 B(2019·全国卷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10~12题。10.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A.构造运动 B.流水C.冰川 D.风11.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12.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A.水土流失 B.沼泽化C.土地沙化 D.盐碱化解析 本题组以霍林河流域地表形态及其变化为背景,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整体性知识;同时考查了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论证和探究地理现象成因的能力;试题中人类活动对河流的影响,导致山前平原地区的环境发生变化,这一情境体现了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命题,旨在强化学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谋求人地协调的地理观。第10题,霍林河为山前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说明山前平原受到河流的影响,流水堆积作用形成了山前冲积扇平原,故山前平原的主要营造力量是流水作用,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说明该地区的地质状况,A项错误;该地区没有冰川作用,C项错误;风力作用对该平原的影响主要是侵蚀,而不是堆积,D项错误。第11题,依据材料可知,河流为平原“带来流水及泥沙”,则平原上多河流堆积物,地表物质疏松;上游修建水库使山前平原流水作用减弱,但因该地位于东北半干旱区,风力侵蚀作用明显,从而形成较多的风蚀洼地,故B项错误、C项正确;地面沉降多是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而该地区人口相对较少,且靠近河流,地下水开采量较少,A项错误;冻融作用是该区域的长期现象,不是断流期间形成洼地的主因,则D项错误。第1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洼地的形成是风力侵蚀的结果,洼地增多增大,说明该地区风力作用较强、吹起的沙土多,受风力侵蚀和堆积的影响,附近地区地表植被易破坏,土地生产力下降,沙化明显,C项正确;水土流失的重要条件是流水作用,洼地形成于河流断流期间,流水作用弱,A项错误;地表含水量少,不会形成沼泽,B项错误;盐碱化一般是人类不合理灌溉所致,材料无该地灌溉状况信息,D项错误。答案 10.B 11.C 12.C(2019·山东淄博模拟)某平原分布有深厚的沉积岩层,且基岩裸露。图1示意该区域地表岩层分布,图2示意三种岩石样本。据研究,河流的搬运能力与其流速、流量有关。据此完成13~14题。13.该区域砾岩沉积期间到页岩沉积期间最可能发生的是( )①河流落差增大 ②河流落差减小③河流流量增大 ④河流流量减小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解析 砾岩、砂岩、页岩属于沉积岩,河流的流量越大,流速越快,沉积物的颗粒越大。砾岩的组成颗粒较大,说明当时流量较大,河流落差大,流速较快;页岩的组成颗粒较小,说明当时流量较小,河流落差减小,流速较缓,沉积物颗粒较小。答案 D14.该平原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类型分别是( )A.背斜 沉积平原 B.向斜 沉积平原C.背斜 剥蚀平原 D.向斜 剥蚀平原解析 读图分析可知,该处地表岩层中间老,两侧新,属于背斜构造。由基岩裸露可知,该地受外力侵蚀,岩层缺失,从而形成剥蚀平原。答案 C15.(2019·江西检测)下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秋季又是在此拾玉的最佳季节。读图回答问题。(1)结合地形条件,说明甲处狭长区域没有冰川分布的原因。(2)说明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外力作用过程。(3)分析秋季成为乙处最佳拾玉季节的自然原因。解析 第(1)题,冰川是终年积雪形成的,故冰川形成条件有降水(降雪)、气温低;结合甲地等高线分布从地形入手分析气温高、降水少的原因。第(2)题,玉石为变质岩,出露地表必然经过岩体的破坏(风化、侵蚀)过程;源于4 000米以上的昆仓山的玉石,到达乙所在的河滩,必然经历了河流的搬运与沉积过程。第(3)题,秋季成为最佳拾玉季节,说明秋季此处玉石多且出露河滩;结合河流夏季汛期搬运能力强,但此时河水水位高不易发现河床中的玉石,而秋季水位下降玉石出露分析即可。答案 (1)地势低,气温偏高;地形封闭,水汽不足。(2)(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处(乙处),(玉石)发生沉积。(3)夏季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