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步步高》大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
展开二轮专题强化练
一、选择题
(2019·天津市七校联考)下图为“某地区剖面图”,两河分水岭甲山森林破坏严重,近年来甲山实行了全面封山育林,森林植被得以恢复。图中岩层1和岩层3为透水岩层,岩层2和岩层4为不透水岩层。若区域降水量不变,降水最终都转化为径流。据此完成1~2题。
1.从地质构造看,甲处为( )
A.背斜 B.向斜
C.地垒 D.地堑
2.甲山地森林植被恢复后,能够推断出的结论是( )
A.乙河平均水位下降 B.丙河流量明显增加
C.海陆间水循环加快 D.两河径流总量减少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甲地地层与两侧地层没有连续,岩层发生了移动,说明地质构造为断层;甲地岩层相对抬升形成地垒构造,故C项正确,D项错误;背斜是岩层向上弯曲,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曲,故A、B项错误。第2题,植被可以涵养水源,恢复后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因此两河径流总量下降,D正确。植被恢复后下渗量增加,地下径流增加,从图中岩层倾斜状况可知,甲山透水岩层(岩层3)的海拔在丙河流一侧高于乙河流一侧,因此降水时丙河流一侧山体的降水转化形成的地下水就会成为乙河流的补给水源,导致丙河径流量减少,乙河径流量增加,平均水位上升,故A、B错误。植被恢复后,植物蒸腾作用加强,但山地绿化只是小范围的植被变化,对降水等影响较小,因此对海陆间水循环影响不大,故C错误。
(2019·山东济宁期末)苏特西岛位于冰岛以南32千米处,该岛是由于1963年的火山喷发所形成,最高155米。岛屿形成时四周是由相对松散的火山灰组成的陆地,中部是坚硬的熔岩,总面积为2.7平方千米,当前岛屿面积仅剩1.4平方千米。下面左图为岛屿位置,右图为岛屿照片。据此完成3~5题。
3.该岛中部熔岩最可能是( )
A.花岗岩 B.石灰岩
C.玄武岩 D.大理岩
4.推测苏特西岛及其附近海域火山活动频繁的原因( )
A.位于大洋海沟,属于消亡边界
B.位于大洋中脊,属于生长边界
C.位于大洋中脊,属于消亡边界
D.位于大洋海沟,属于生长边界
5.推测该岛形成后面积不断缩小的主要原因是( )
A.火山持续喷发,炽热岩浆融化陆地
B.地质构造运动频繁,海岛不断沉降
C.海平面迅速上升,淹没大片岛屿
D.大风海浪不断侵蚀,海岸线不断后移
答案 3.C 4.B 5.D
解析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岛屿为火山喷发而形成的,所以岛屿中部熔岩应为喷出岩(玄武岩),C正确;花岗岩为侵入岩,故A错误;石灰岩为沉积岩,故B错误;大理岩为变质岩,故D错误。第4题,根据材料,该岛屿位于冰岛南部,属于大西洋,因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冷却形成该岛,所以该岛应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即大洋中脊,故B正确,C错误;海沟为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为消亡边界,且海沟较为深邃,故A、D错误。第5题,若火山持续喷发,岩浆冷却,陆地面积会增加,则岛屿面积增加,故A错误;根据材料,该岛屿为火山喷发形成,若地质构造运动频繁,会造成岩浆喷出增多,海岛面积加大,故B错误;海平面上升速度较慢,所以大片岛屿消失应和海平面上升无关,故C错误;根据材料,该岛屿周围为相对松散的火山灰组成的陆地,且该地区位于西风带,风浪较大,四周火山灰易被侵蚀,导致海岸线快速后退,故D正确。
(2019·河南信阳高级中学期末)抛物线状沙丘是在常年单向风或几个近似方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风积地貌,形态特征与新月形沙丘相反,它的两个翼角(丘臂)指向上风向,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呈弧形凸出,轮廓呈抛物线状。读“库布齐沙漠南缘某抛物线形沙丘示意图”,完成6~8题。
6.抛物线沙丘与新月形沙丘( )
A.两翼均有植被 B.分布区的风向固定
C.迎风坡都较陡 D.不会存在同一地区
7.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 )
A.东风 B.西风
C.南风 D.北风
8.该抛物线形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 )
A.甲、乙 B.丙、丁
C.甲、丁 D.乙、丙
答案 6.B 7.B 8.D
解析 第6题,抛物线形沙丘的两翼指向上风方向,两翼有植被。新月形沙丘两翼指向下风向,两翼无植被,A错。抛物线沙丘与新月形沙丘都能指示风向,分布区的风向固定,B对。新月形沙丘迎风坡较缓,C错。可能会存在于同一地区,D错。第7题,根据图文材料,“抛物线形沙丘的两翼指向上风方向,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呈弧形凸出,”再结合抛物线形态以及指向标,可知该地常年盛行西风,B对。A、C、D错。第8题,抛物线形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背风面,图中的乙、丙在背风面,故选D。
(2019·湖北省七校联考)天然堤位于河漫滩上,是由多次洪水不断堆积形成的,洪水期河水溢出河道,流速减小、携沙能力降低,大量泥沙在河床两侧堆积形成沿河分布的长堤。读“天然堤示意图”,回答9~11题。
9.推断下列河段容易出现天然堤的是( )
A.黄河中游 B.黄河下游
C.长江上游 D.长江三角洲
10.推断河流的哪个部位天然堤更易发育( )
A.凸岸 B.凹岸
C.出山口 D.入海口
11.下列关于天然堤沉积物颗粒大小及剖面形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外侧任一层沉积物越靠近河床颗粒越细
B.天然堤剖面形态内侧陡,外侧缓
C.水平方向上同层沉积物有分选性
D.垂直方向上沉积物具有层理结构
答案 9.B 10.B 11.A
解析 第9题,结合材料可知,天然堤应出现在地势平坦,流速小,泥沙大量沉积的河流下游地区的河漫滩附近的河床两侧。长江上游和黄河中游地区落差较大,河流流速快,不易形成天然堤;长江三角洲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形成河口三角洲地貌,不易形成河漫滩。因此黄河下游地区最容易出现天然堤,B选项正确。第10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流凸岸在河流洪水期流速要慢于河流凹岸,洪水在凹岸更容易溢出河道,进而在凹岸地区泥沙沉积量大于凸岸;在河流的凹岸天然堤发育较好,在凸岸天然堤与边滩相连。A排除,B正确。河流出山口一般形成山麓冲积扇,河流入海口会形成河口三角洲,C、D排除。第11题,天然堤沉积物的外侧受河床摩擦力和颗粒重力作用影响,越靠近河床流速慢,颗粒物沉积越大,A说法错误。天然堤沉积物的内侧受河床摩擦力影响,距河床越近河流流速越快,因此朝向河床的内侧坡较陡,而背向河床的外侧坡较缓,B说法正确。在天然堤水平方向上受河流流速影响,越往下游,河流流速越慢,颗粒物越来越细,因此同层沉积物具有分选性,C说法正确。天然堤垂直方向上沉积物主要受重力分选,从而使得沉积物具有层理结构,D说法正确。
二、非选择题
12.(2019·黑龙江牡丹江第一高级中学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易经有言:天玄而地黄。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距今1万年前,中华先民就在黄土高原上耕耘,种植粟黍,发展农业,历经万年而不绝。黄土土质疏松,吸水能力犹如海绵,能使蕴藏在深层土壤中的无机物质上升到顶层,具有“自行肥效”的能力。下图示意黄土高原范围,虚线为年降水量线。
(1)从地形角度简析六盘山附近形成巨厚黄土沉积的原因。
(2)说明该地区的黄土历经万年而不绝的土壤条件。
答案 (1)处于风口,受狭管效应的影响,西北风风力较大,携带沙尘量大;南部山地的阻碍作用,风力减弱,沙尘不断沉积;东、南部山地阻碍夏季风进入,降水较少,受流水侵蚀作用弱,利于黄土累积。
(2)黄土透气保水,矿物质丰富;具备“自行肥效”的能力,利于耕作;黄土沉积过程仍在持续。
解析 (1)由图可知,六盘山西北部是两山间的风口,受狭管效应的影响,西北风风力较大,携带沙尘量大。受南部秦岭山地的阻碍作用,风力减弱,沙尘不断沉积。东、南部山地阻碍夏季风进入,降水较少,受流水侵蚀作用弱,利于黄土累积。所以六盘山附近形成巨厚黄土沉积。(2)由材料“黄土土质疏松,吸水能力犹如海绵,能使蕴藏在深层土壤中的无机物质上升到顶层,具有‘自行肥效’的能力。”可知黄土透气保水,矿物质丰富。具备“自行肥效”的能力,利于持续耕作。黄土主要是由西北风从西北内陆地区吹来的,故黄土沉积过程仍在持续。所以历经万年而不绝。
13.(2019·山东省济宁市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美洲的罗赖马山(如图)属于边缘陡峭、顶部平坦的桌状山地,长约14千米,宽约5千米,平均海拔2 810米。罗赖马山主要由砂岩组成,诞生于20亿年前的远古海洋。罗赖马山是多条河流的源头,上百条瀑布飞溅,有“瀑布之乡”之称,山顶土壤贫瘠,原始风貌保存完好。
(1)说出罗赖马山的形成过程。
(2)分析罗赖马山山顶土壤贫瘠的原因。
(3)概括罗赖马山被誉为“瀑布之乡”的原因。
答案 (1)远古海洋时期,沉积作用形成深厚的砂岩岩层;随着地壳运动,该区域被抬升为陆地;由于断层构造的影响,中部岩块相对上升,形成桌状山地(形成周边的陡崖)。
(2)海拔高,气温低,不利于植被生长,土壤有机质含量少;降水量大,侵蚀、搬运作用强,养分流失严重。
(3)四周为陡崖,河流落差大,易形成瀑布;顶部平坦开阔,径流分散,瀑布数量多;降水丰富,瀑布流量较大。
解析 (1)根据材料可知罗赖马山由(砂岩)沉积岩组成,首先在远古海洋中经沉积作用形成深厚的沉积岩(砂岩)层。现罗赖马山海拔2 810米,说明可能经过地壳运动,该处岩层被抬升,成为陆地;读景观图可知,该山为块状山地,受断层构造影响,中部岩层上升,形成桌状山地。(2)该地海拔较高,气温低,植被较少,所以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该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位于东北信风带迎风坡,降水多,水土流失严重,肥力下降。(3)瀑布较多的原因可从地形、径流量等方面分析。读景观图可知,该地为断块山,四周陡峭,河流落差大,易形成瀑布;顶部较为平坦,且该地降水较多,易形成多条河流,故瀑布的数量和流量都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