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 二轮复习 冲刺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艺考生文化课高分冲刺》学案(全国通用) Word版含解析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65747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届 二轮复习 冲刺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艺考生文化课高分冲刺》学案(全国通用) Word版含解析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65747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届 二轮复习 冲刺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艺考生文化课高分冲刺》学案(全国通用) Word版含解析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65747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届 二轮复习 冲刺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艺考生文化课高分冲刺》学案(全国通用) Word版含解析
展开冲刺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点考查频次考法分析命题预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Ⅰ卷,5年1考Ⅱ卷,5年1考III卷,3年0考中等难度选择题,8—12分以区域图为背景,结合自然地理特征和区域生态环境,考查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关系和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陆地自然带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分异规律,这些仍然是高考考查的热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Ⅰ卷,5年3考Ⅱ卷,5年1考III卷,3年1考 中等偏上难度 选择题,4—12分 非选择题,24分 考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如下图所示:(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下图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功能失调的例子。(3)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他区域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域的发展变化。如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周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就非常明显,示意如下: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各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如下表所示:要素相互作用气候大气中的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下垫面状况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绿色植物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水文各种水体之间以及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存在水分的交换;水文是各地理环境影响下的综合表现地貌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受河流、风、波浪、冰川、地下水等影响生物受光、热、水、土等因素的制约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交接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考点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模式及其与气候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典型地区图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热量太阳辐射低纬和高纬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水分海陆分布中纬地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水热状况海拔海拔较高的低纬山地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实际分布的自然带形成原因按理想状态应分布的自然带南美大陆西岸3°S~30°S狭长的热带荒漠带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输入;秘鲁寒流降温减湿热带雨林带(北);热带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南美大陆南端形成的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草原景观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带信风来自海洋,温暖湿润;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暖流增温增湿热带草原带南半球缺少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南半球相应纬度是海洋,缺少陆地分布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温带荒漠带 方法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和意义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如下:(1)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指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环境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及应采取的措施(1)警示意义从空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如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表明,由于盲目开垦农牧过渡地区的草原,破坏了植被,使地表土层疏松,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导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增加。(2)人类应采取的措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因此,“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都要考虑对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影响导致的其他要素的变化,并作出综合评价。(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答案】(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概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解析】(1)读图可知,堪察加半岛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且山脉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或南北走向);堪察加半岛属于季风气候区,受地形影响,山脉东西部的降水量存在明显差异;在山区,由于地形高差大,气候的垂直分异较为明显。(2)影响某区域生物种类或生物数量多少的因素,有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和人文因素(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类型、居民的环保意识、生物保护政策等)两方面。(3)甲地靠近河流,河流中有熊的重要食物——鲑鱼,熊出没的概率大;甲地位于该半岛南部,且海拔较高,森林广布,易于拍摄者隐蔽;甲地位于山脉西侧,地处夏季风的背风一侧,降水较少,晴天较多,便于拍摄。方法2 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方法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分析方法陆地自然带水平分布示意图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特别要关注纬度位置的差异。(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特别要关注海陆位置的差异。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方法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方法在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要特别关注海拔高度的差异。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所在纬度相同海拔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的因素(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4.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温度(热量或纬度)因素雪线分布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降水因素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地貌因素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季节因素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使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图示5.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6.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7.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图1 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图2 我国某山地东坡和西坡垂直带谱图(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下图)。(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左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解析】(1)由材料可知,山地苔原带呈单峰变化,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按照一般变化规律,植物多样性应当先增加后减少,读图可知,阳坡曲线(虚线)呈单一变化,生物多样性始终呈减少趋势,说明受到了干扰。阳坡2000—2300米,植物多样性少,而在2300米以上,基本符合苔原带植被类型的变化规律,所以在2300米以下,干扰强度强,2300米以上,干扰强度减小,即随海拔升高而降低。(2)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所以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苔原带的多样性多于阳坡。(3)阳坡受太阳光照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根据材料可知,阳坡与阴坡的降水条件、坡度差别不大,而导致阳坡与阴坡的植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引起干扰的因素应为蒸发量大小导致的水分条件的差异,所以可以判断阳坡温度高,蒸发量较阴坡大,湿度小。(4)由材料可知,在更高海拔地区,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蒸发量减少,而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小。【点睛】此题解答的关键是抓住“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这一关键信息,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阳坡曲线没有呈现单峰变化,而是一直降低,故说明其受到干扰。行道树是指种在道路两旁及分车带,给车辆和行人遮荫并构成街景的树种。南昌地区行道树以樟树为主。下图是摄影爱好者在南昌市东西向道路上朝正东方向拍摄到的景观图片。据此完成1—2题。1.景观树要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相适应,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 B.差异性 C.季节性 D.周期性2.2018年2月3日,南昌遭遇今年首次雨雪冰冻灾害,行道树中樟树受损明显,原因是樟树A.树干高大 B.根系薄弱 C.枝叶茂盛 D.冬季落叶【答案】1.A 2.C树干液流是自然环境中营养物质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树干的液流变化特征受环境因素影响明显,下图为我国某地樟树在同一月份内三种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液流速率和液流量变化图,据此完成3—4题。3.依图中信息推测一年中樟树的液流量最大的时期出现在A.春季 B.秋季 C.夏季 D.冬季4.樟树对干旱环境反映敏感,干旱期液流量大大减少,樟树适应干旱的特征表现在①树干脱皮,抑制水分蒸发 ②根系枯萎,减少地下水吸收③气孔收缩,削弱蒸腾耗水 ④干旱后期,树木大量落叶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3.C 4.D夏季,干旱地区的湖泊具有明显的“冷岛效应”,即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艾比湖为北疆地区的最大湖泊,随着区域人口密度的增长,湖泊周边地区垦殖规模扩大。下图为该湖泊1968—2013年的湖面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5.造成艾比湖1968—2013年面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气候变暖 B.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C.区域降水减少 D.流域内灌溉用水增加6.“冷岛效应”的存在,使得湖泊及湖岸地区A.对流增强,植物蒸腾加快 B.降水增多,热量交换加快C.蒸发减弱,利于淡水保存 D.土壤变干,不利于农业发展【答案】5.D 6.C【解析】5.新疆深处内陆,气候干旱,加上人们生产生活用水,使得入湖水量少,同时蒸发旺盛,造成艾比湖面积迅速缩减。故选D。 6.“冷岛效应”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大气结构,大气结构稳定,会使湖泊及湖岸地区对流减弱,A错误;热量交换变缓,降水减少,B错误;气流稳定,地面风速减弱,空气下层温度低,蒸发减弱,利于淡水保存,C正确;水汽蒸发减慢,土壤变得湿润,利于干旱地区农业发展,D错误。故选C。某人在夏威夷群岛中的瓦胡岛上进行环岛旅游,发现甲处是郁郁葱葱的森林,乙处是温带荒漠草原,在海边还看到倾斜的指示着风向的旗树(右图所示)。据此回答7—8题。7.图b中的树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地区及当地的盛行风向分别是A.① 西南风 B.② 东北风 C.③ 东北风 D.④ 西南风8.甲处森林景观和乙处温带荒漠草原景观的分布体现了自然带的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答案】7.B 8.D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下图中的甲、乙两图。读图完成9—10题。9.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分别为A.甲图反映由赤道向两极分异 B.乙图反映由赤道向两极分异C.甲图反映由背风坡向迎风坡分异 D.乙图反映由平原向高原分异10.某地水热状况与A和⑥地区相似,则该地A.自然带为热带疏林草原带 B.该地自然植被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C.光热资源丰富,盛产长绒棉 D.可能为我国热带作物生产基地【答案】9.A 10.D古诗云:“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图甲为“祁连山——居延海自然景观剖面图”,该区既具有南国风韵,又具有塞上风情,雪景、冰山、林海、草地、湖泊、碧水、沙砾相映成趣。图乙为祁连山地“阴阳脸”图片,山坡林木葱郁的一侧为“阴脸”,山地草地青翠的一侧为“阳脸”。读图回答11—12题。11.下列关于图甲所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古诗描述体现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山麓地带沙砾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无关C.该地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属外流河D.推测图示区域的主要交通线沿冲积扇边缘呈东西走向12.造成祁连山山地“阴阳脸”的主要原因是A.“阴脸”为阴坡,光照少,蒸发较弱 B.“阳脸”为陡坡,土层薄,土壤肥力低C.“阴脸”为阳坡,光照强,热量充沛 D.“阳脸”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丰富【答案】11.D 12.A土壤全氮含量是指土壤中各种形态氮素之和。下面图甲为贡嘎山植被垂直分布图(海拔3500m处为林线),图乙为贡嘎山东坡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沿海拔变化图,读图回答13—15题。13.a植被对应的自然带是A.针叶林带 B.常绿阔叶林带 C.山地荒漠草原带 D.亚高山草甸带14.贡嘎山东坡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A.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增大 B.随气温的降低而逐渐增大C.在a、b植被过渡带处较大 D.均不受植被类型的影响15.贡嘎山东坡A.次生阔叶林处微生物活动微弱B.林线附近残枝落叶的分解速度较快C.a植被归还地表的生物量大于落叶林D.a植被处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高于次生阔叶林处【答案】13.A 14.C 15.D15.次生阔叶林处海拔较低,气温相对高,利于微生物活动,有机质分解多,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低,A错;林线附近海拔较高,气温较低,不利于残枝落叶的分解,B错;a植被为针叶林,针叶林的叶子为多年生,故其归还地表的生物量少,C错;由于a植被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不利于枯枝落叶的分解,故a植被处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高于次生阔叶林处,D正确。故选D。 标准木是指在森林调查中选测的有代表性的树木。下图示意2006—2007年西藏某地(29°N,94°E)云杉林标准生物量垂直分布。读图回答16—17题。16.云杉林标准木形态特征与林区环境相适应的是A.枝叶距离地面高便于采光 B.底层树皮减少水分蒸发C.根深利于吸收深处地下水 D.树干高有利于抵抗强风17.根据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推测类似该地区的云杉林还可能出现在A.贺兰山西坡 B.长白山西北坡 C.南岭北坡 D.武夷山东南坡【答案】16.A 17.B【解析】16.云杉林标准木形态特征与林区环境相适应的是枝叶距离地面高便于采光,A对;植物有蒸腾作用,底层树皮能减少水分蒸腾,B错;根深利于抵抗大风天气,C错;树干低有利于抵抗强风,D错。故选A。17.根据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推测类似该地区的云杉林还可能出现在长白山西北坡,因其水分条件、温度条件适宜,与材料中西藏某地相似,B对。贺兰山西坡是沙漠,不适宜森林生长,A错;南岭北坡、武夷山东南坡都是水热资源丰富区,不适宜云杉生长,C、D错。故选B。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尤卡坦半岛在地理上自成单元,半岛几乎全部由珊瑚层和多孔石灰岩构成,珊瑚岩经缓慢风化形成一层浅薄的泥土覆盖在半岛表面。该半岛多石灰岩溶洞,北部和西部沿海地势低洼、多沙、半荒芜。(1)比较尤卡坦半岛东西海岸地形的差异,并指出东海岸地形特征对半岛经济活动的影响。(2)分析尤卡坦半岛与M城所在地区气候成因的差异。(3)尤卡坦半岛几乎全部由珊瑚层和多孔石灰岩构成,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其对半岛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18.【答案】(1)差异:东海岸陡峭,多海湾;西海岸低洼,多荒芜沙滩。影响:东海岸多海湾,海水平均深度大,有建设大型港口的有利条件,可发展对外贸易。(2)尤卡坦半岛与M城所在地区均为热带草原气候。尤卡坦半岛终年受到从大西洋吹来的东北信风控制,由于地势低平,湿润气流抬升不够,降水较少,形成草原气候。M城所在地区冬季位于东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形成干季;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多,形成湿季。(3)喀斯特地貌广布,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地表水缺乏,河湖较少;土层浅薄,土壤发育程度低;以热带草原植被为主。(2)尤卡坦半岛和M城所在地区均为热带草原气候。尤卡坦半岛终年受到从大西洋吹来的东北信风控制,由于地势低平,湿润气流抬升不够,降水较少,形成草原气候。M城所在地区冬季受到东北信风控制,因位于背风坡,降水较少,形成干季;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沛,形成湿季。(3)尤卡坦半岛几乎全部由珊瑚层和多孔石灰岩构成,喀斯特地貌广布,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地表水易渗漏,所以河湖较少;土壤发育程度低;以热带草原植被为主。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阴山山脉平均海拔不足2000米,属于中等高度的山体,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地理界线。阴山南坡植被类型丰富多样,且植被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其中,耐旱、耐贫瘠的侧柏是阴山山脉中分布面积最大的针叶林,目前主要分布在阴山中段的南坡1300—1600米之间。下图为阴山山脉位置、等高线图。(1)读图比较阴山山脉南北两坡的地势特征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2)分析阴山南坡植被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的原因。(3)说明侧柏主要分布在阴山南坡的1300—1600米之间的原因。19.【答案】(1)差异:北坡缓、南坡陡(或北坡坡度小,南坡坡度大)。依据:北坡等高线稀疏,南坡等高线密集。(2)阴山地处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地区,植被多样性受水分影响显著;南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阴山山脉属于中等高度的山脉,随着海拔的升高,地形抬升产生降水较多。(3)南坡坡度大,土层浅薄,侧柏能够适应土壤贫瘠的生长环境;海拔较低处(1300米以下),气候干旱,自然植被以荒漠或草原为主,没有森林(侧柏)的分布;海拔较高处(1600米以上),土壤水分条件较好,侧柏被其他林木替代。【解析】(1)根据图中等高线形态,北坡等高线稀疏,南坡等高线密集,说明北坡缓、坡度小,南坡陡、坡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