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无机物的性质综合实验作业 练习
展开
无机物的性质综合实验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某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检验钠与水反应的产物,设计如图装置(夹持装置省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时先点燃B处酒精灯预热铜丝至反应所需温度,再使A中发生反应
B.连接好装置并检查气密性后,U形管中加入药品的顺序依次为:煤油、水、钠
C.加入煤油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平稳的气流
D.实验的煤油可以用密度接近的乙醇代替
2.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或叙述正确的是( )
A.做钠的燃烧实验时,将金属钠放在瓷坩埚碎片上加热燃烧,可观察到有黄色火焰产生,并有淡黄色固体生成
B.在海带提取碘的实验中,用分液漏斗将下层碘的CCl4溶液恰好放完后,关闭旋塞,更换烧杯后再打开旋塞将上层水层放出
C.火柴头中的氯元素检验的实验中,将火柴头(未燃烧)浸于水中,片刻后取少量溶液,加AgNO3溶液、稀硝酸,若出现白色沉淀,证明有氯元素
D.检测氯水的pH时,可用玻璃棒蘸取氯水点在pH试纸上,待其变色后和标准比色卡比较
3.某同学通过系统实验探究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目的是( )
A.向氯化铝溶液中滴加过氨水,最终得到澄清溶液
B.等质量的铝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制得等质量的氢气
C.常温下铝与浓硝酸反应制得大量的NO2
D.AlCl3溶液加热蒸干得到无水氯化铝晶体
4.下列现象或反应的原理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现象或反应
原理解释
A
铝箔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熔化但不滴落
铝箔对熔化的铝有较强的吸附作用
B
合成氨反应需在高温条件下进行
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C
镀层破损后,镀锡铁比镀锌铁易腐蚀
锡比锌活泼
D
2CO=2C+O2在任何条件下均不能自发进行
该反应△H>0,△S<0
A.A B.B C.C D.D
5.如图铁与水反应的实验中,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试管中的铁粉用绕成团的细铁丝代替
B.将试管底部的湿棉花移到试管口部
C.用铁丝网罩罩住酒精灯火焰
D.点燃肥皂泡验证氢气的生成
6.实验室进行有关卤素性质实验时有以下有关操作,其中所用装置正确的是( )
A.氯气的收集 B.氯气的吸收
C.氯化氢的吸收 D.食盐水的蒸发
7.如图所示为某同学设计的检验浓硫酸和碳反应所得气体产物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按①→③→②顺序连接,可检验所有气体产物
B.若装置②只保留a、b,同样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C.若圆底烧瓶内碳粉过量,充分反应后恢复到25℃,溶液的pH>≥5.6
D.实验结束后,应按从下往上、从左往右的顺序拆卸装置
8.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浓硫酸和铜反应并验证二氧化硫的性质.按如图实验装置连接仪器和放置药品.加热浓硫酸约1分钟后撤去酒精灯,将铜丝插入液面,反应一段时间后拔出.实验结束后会看到两个试管的液体底部均有少量的白色固体.下列对该实验的现象分析或推断正确的是( )
A.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B.左边试管出现的白色固体是由于浓硫酸的脱水性所致
C.从该实验的描述中可以体会出铜与浓硫酸的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
D.本实验体现出了二氧化硫的酸性、漂白性和弱氧化性
9.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用氨水不能鉴别Al(NO3)3、AgNO3、KNO3三种溶液
B.图所示的装置可用于干燥、收集并吸收多余的氨气
C.除去CO2中少量的SO2,可将混合气体通入饱和NaHCO3溶液后干燥
D.淀粉和稀H2SO4混合加热后,再加新制的Cu(OH)2悬浊液加热至沸腾,无砖红色固体生成,说明淀粉没有水解
10.某同学受图一演示实验的启发,设计了一个由不太易变形的矿泉水瓶与烧瓶组成的简易装置(图二),以方便、快速做喷泉的实验,但实际操作中发现喷泉稍有产生不久即停止.下列改进可行的是( )
A.将玻璃管分成两段中间加橡管皮止水夹
B.改用易变形的矿泉水瓶
C.在该矿泉水瓶上烧一个小洞
D.改用热水
11.在做氨的催化氧化实验时,铂丝不能接触氨水,原因是( )
A.铂丝的温度高,接触氨水会使氨气大量逸出
B.红热铂丝会与氨水反应,使铂丝腐蚀
C.防止铂丝温度降低而不能起催化作用
D.防止爆炸
12.有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装置,分别在它们的侧管中装入1.06g Na2CO3和0.84g NaHCO3,试管中各有10mL相同浓度的盐酸(如图),同时将两个侧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各自的试管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装置的气球膨胀速率大
B.若最终两气球体积相同,则一定有c(HCl)≥2 mol/L
C.若最终两气球体积不同,则一定有c(HCl)≤1 mol/L
D.最终两溶液中Na+、Cl﹣的物质的量相同
13.关于碳酸盐与碳酸氢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热稳定性:Ca(HCO3)2>CaCO3
B.常温时的溶解度:NaHCO3<Na2CO3
C.等浓度时溶液的pH:KHCO3>K2CO3
D.等质量时与酸反应耗酸量:KHCO3=CaCO3
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向Na2CO3饱和溶液中通入CO2,有NaHCO3结晶析出
B.二氧化硅不与任何酸反应,可用石英制造耐酸容器
C.新制氯水的氧化性比久置氯水的氧化性弱
D.将SO2通入BaCl2溶液可生成BaSO3沉淀
15.如图所示装置可用来制取Fe(OH)2和观察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时的颜色变化.实验提供的试剂:铁屑、6mol/L硫酸溶液、NaOH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中盛有一定量的NaOH溶液,A中应预先加入的试剂是铁屑
B.实验开始时应先将活塞E关闭
C.生成Fe(OH)2的操作为:关闭E,使A中溶液压入B瓶中
D.取下装置B中的橡皮塞,使空气进入,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Fe(OH)2+O2+2H2O═4Fe(OH)3
16.下列实验操作中仪器末端需插入液面下的有( )
①用NaOH溶液和FeSO4溶液制Fe(OH)2时吸有NaOH的滴管;
②制备H2的简易装置中的长颈漏斗;
③分馏石油时控制温度所用的温度计;
④用乙醇制备乙烯时所用的温度计;
⑤用水吸收氨气时的导气管.
A.③⑤ B.②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⑤
17.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SO2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褪色,说明SO2具有漂白性
B.用蒸馏水将PH试纸先润湿,可用于检验氨气
C.可用瓷坩埚熔化各种钠的化合物
D.某溶液中加Ba(NO3)2溶液,再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
18.如图所示,集气瓶内充满某气体,置于明亮处,将滴管内的水挤入集气瓶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则集气瓶内的气体可能是( )
①NH3②N2、H2③NO2、O2④SO2⑤CH4、Cl2.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
19.下列有关实验或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如图1,检验溴乙烷与NaOH水溶液共热产生的乙烯
B.如图2,做喷泉实验时先挤压胶头滴管,后松开止水夹
C.酸碱中和滴定前,滴定管和锥形瓶在用蒸馏水洗涤后均需用待装溶液润洗
D.用托盘天平称取1.06g无水碳酸钠,溶于250mL水,配制0.04mol•L﹣1Na2CO3溶液
20.打开如图所示装置中的止水夹,一段时间后,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烧杯中有气泡产生
B.试管内有黄绿色气体产生
C.铁丝网的表面产生锈迹
D.烧杯内溶液变红色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Na2O2是常见的氧化剂,某化学小组的同学欲通过以下实验确定炭粉与Na2O2反应的产物.
[实验步骤]
Ⅰ.按如图所示装置(部分仪器未画出)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Ⅱ.将0.6g炭粉与3.9g Na2O2均匀混合,装入试管,在靠近试管口处放置一张湿润的氯化钯试纸(湿润氯化钯试纸遇CO变黑,可用于检验是否有CO生成).
Ⅲ.用酒精灯微微加热试管底部.
[实验现象]
试管中发生剧烈反应并产生火花,氯化钯试纸未变黑,石灰水未变浑浊.
请回答:
(1)装置B的作用是 .
(2)通过探究发现,装置A中只发生反应2Na2O2+CNa2CO3+X,则X为 (填化学式).
①请设计实验证明产物X的存在,简要写出操作方法、现象和结论: .
②有人认为炭粉的加入量的多少会影响产物X的检验,请简要说明原因: .
(3)CO在潮湿环境中可将氯化钯还原为黑色粉末状的钯(Pd:Mr=106),同时生成另外两种新物质.已知反应过程中转移6.02×1023个电子时,生成53g P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将装置A中完全反应后所得物质溶于适量水,配成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①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c(Na+)>c(CO32﹣)>c(OH﹣)>c(HCO3﹣)
b.c(Na+)>c(OH﹣)>c(CO32﹣)>c(HCO3﹣)
c.c(Na+)=2[c(CO32﹣)+c(HCO3﹣)+c(H2CO3)]
d.c(H+)+c(Na+)=c(OH﹣)+2c(CO32﹣)+c(HCO3﹣)
②若使所得溶液与100mL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至溶液pH=7,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22.某小组想验证Mg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请从下图中选用装置(可重复使用)进行该实验.现提供浓硫酸、稀盐酸、稀硫酸、镁粉、大理石、澄清的石灰水、饱和的NaHCO3溶液、饱和的Na2CO3溶液(加热的仪器已略去).
(1)请将所选用的装置按连接顺序从上到下依次填入表格中,并写出应加入的试剂(可不填满)
选用的装置(填序号)
加入的试剂
(2)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组装好装置,检查气密性良好后,加入药品,在加热C之前应进行的操作和目的是 ,
(4)反应中C装置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 .
23.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铁与水蒸气”能否发生反应及反应的产物,进行了系列实验.
(1)用下图A所示实验装置,在硬质玻璃管中放入还原铁粉和石棉绒的混合物,加热,并通入水蒸气,就可以完成高温下“Fe与水蒸气的反应实验”(石棉绒是耐高温材料,不与水反应).反应一段时间后,有肥皂泡吹起时,用点燃的火柴靠近肥皂泡,当 时(填实验现象),说明“铁与水蒸气”能够进行反应.写出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为了研究一定时间内铁粉的转化率,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的铁粉进行反应,收集并测量反应后生成的气体体积,计算出铁粉的转化率.
①收集并测量气体体积应选上图M,N中的 装置
②称取0.24g铁粉与适量石棉绒混合,然后加热至无气体放出.若室温下氢气密度约为0.088g/L,最好选用 规格的量筒(选填字母序号)
A.100ml B.200ml C.500ml D.1000ml
(3)为了证明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中含有+3价的Fe,他们计划取出少量混合物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溶解,过滤.向滤液中滴加KSCN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在下表中填写滴加KSCN溶液后可能观察到的现象、结论与解释(可以不填满).
现象
结论与解释
可能①
可能②
24.为了证明干燥氯气无漂白性以及卤素氧化性的强弱,可先制取氯气再进行性质实验.如图为实验所提供的仪器和药品,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各仪器装置连接的顺序为(填接口序号) 接 、 接 、 接 、 接 .
(2)装置Ⅰ中的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仪器Ⅱ中分别加入的试剂为 和 .(按气体流向先后顺序填)
25.已知浓硫酸和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可发生化学反应.
(1)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试用如图所列各装置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上述反应所产生的各种产物.
编号
装置
这些装置的连接顺序(按产物气流从左至右的方向)是(填装置中导管口的编号):
接 , 接 , 接 .
(3)实验时可观察到装置①中A瓶中的溶液褪色,C瓶中的溶液不褪色.A瓶中的溶液的作用是 ;B瓶中的溶液的作用是 ;C瓶中的溶液的作用是 .
(4)装置②中所加固体药品是无水硫酸铜.可验证的产物是 .
(5)装置③中所盛溶液是澄清石灰水,可验证的产物 .
三.实验题(共3小题)
26.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浓硫酸与蔗糖的反应实验。
(1)实验开始时,先在烧瓶中加入15g蔗糖,并滴入几滴水使蔗糖完全湿润,然后从分液漏斗中加入15mL浓硫酸,水的作用是 。
(2)实验中烧瓶内黑色物质疏松膨胀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为了检验实验中产生的CO2,请描述接口a之后的实验操作及现象 。
27.钠与水反应的改进实验操作如下:取一张滤纸,用酚酞试液浸润并晾干,裁剪并折叠成信封状,滤纸内放一小块(约绿豆粒般大小)金属钠,把含钠的滤纸信封放入水中,装置如图所示.
请回答:
(1)写出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实验过程中取用金属钠的操作方法是 .
(3)有关此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过程中,可能听到爆鸣声
B.实验过程中,看到滤纸信封由白色逐渐变红色
C.实验改进的优点之一是由实验现象能直接得出反应产物
D.实验过程中,多余的金属钠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中,以免对瓶内试剂产生污染.
28.铁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将一定量的铁与浓硫酸反应,观察到铁完全溶解,并产生大量气体,同时得到浅绿色酸性溶液。为此,他们设计了如下装置验证所产生的气体(夹持装置省略)并进行有关实验。
(1)①若装置A中的试管不加热,则没有明显现象,原因是 。
②证明有SO2生成的现象是 ;为了证明气体中含有氢气,装置B中试剂为X,请写出装置B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C处的现象是 。
④D装置的作用 。
(2)取装置A试管中的溶液6mL,加入适量氯水,再加入过量的KI溶液后,分别取2mL此溶液于3支小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①第一支试管中加入1 mL CCl4,充分振荡、静置,CCl4层呈紫色;
②第二支试管中加入1滴K3[Fe(CN)6]溶液,生成蓝色沉淀;
③第三支试管中加入1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
实验②检验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实验①和③说明在I﹣过量的情况下,溶液中仍含有 (填离子符号),由此可以证明该离子与I﹣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为 。
(3)向盛有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几滴装置A试管中的溶液,溶液变成棕黄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一段时间后,溶液中有气泡出现并放热,随后有红褐色沉淀生成。产生气泡的原因是 。
无机物的性质综合实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分析】首先在U形管内加入少量煤油和几粒钠块,再从U形管高端加入水(含有酚酞),赶出空气,一会儿加热铜丝。由于该装置为密闭条件且增加了煤油,反应现象更加便于观察,生成的物质便于检验,钠与水的反应体现钠的多种性质,如颜色、状态及熔点低和密度小的特点,钠位于水和煤油界面上,与水发生反应得到氢氧化钠溶液,
A.氢气混有空气加热溶液发生爆炸;
B.U形管中加入药品的顺序依次少量煤油和几粒钠块,再从U形管高端加入水;
C.加入煤油的目的是为了反应现象更加便于观察,生成的物质便于检验,气流更平稳;
D.密度小于水,大于煤油,反应时在水和煤油界面处上下跳动。
【解答】解:首先在U形管内加入少量煤油和几粒钠块,再从U形管高端加入水(含有酚酞),赶出空气,一会儿加热铜丝。由于该装置为密闭条件且增加了煤油,反应现象更加便于观察,生成的物质便于检验,钠与水的反应体现钠的多种性质,如颜色、状态及熔点低和密度小的特点,钠位于水和煤油界面上,与水发生反应得到氢氧化钠溶液,
A.实验时先使A中发生反应,赶出空气,一会儿加热点燃B处酒精灯预热铜丝至反应所需温度,防止氢气混有空气加热溶液发生爆炸,故A错误;
B.U形管中加入药品的顺序依次少量煤油和几粒钠块,最后再从U形管高端加入水,故B错误;
C.加入煤油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平稳的气流,反应现象更加便于观察,生成的物质便于检验,故C正确;
D.密度小于水,大于煤油,反应时在水和煤油界面处上下跳动,用密度接近的乙醇代替,钠会和乙醇反应生成氢气,不能检验生成的氢气,是钠和水反应生成,故D错误;
故选:C。
2.【分析】A.根据钠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分析;
B.根据分液操作要点分析;
C.考虑火柴中氯元素存在形式;
D.考虑氯水的性质.
【解答】解:钠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故A正确;
B.分液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故B错误;
C.火柴中氯元素以氯酸根形式存在,而不是氯离子,故此实验失败,故C错误;
D.氯水中有次氯酸,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会把有色物质氧化褪色,故D错误;
故选:A。
3.【分析】A、一水合氨属于弱碱,与氯化铝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铝沉淀;
B、根据电子守恒分析,等质量的铝完全反应失去的电子数相等,生成的氢气质量也相等;
C、根据常温下铁、铝与浓硝酸、浓硫酸发生钝化进行分析;
D、根据氯化氢具有挥发性,铝离子在溶液中能够水解生成氢氧化铝分析.
【解答】解:A、向氯化铝溶液中滴加过氨水,一水合氨不能够溶解氢氧化铝,所以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铝沉淀,最终不会得到澄清溶液,故A错误;
B、等质量的铝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铝的物质的量相等,反应后生成了铝离子,铝失去的电子总数相等,反应生成的氢气的物质的量及质量一定相等,故B正确;
C、由于在常温下铝与浓硝酸发生了钝化,阻止了反应的进行,不会生成大量的二氧化氮,故C错误;
D、加热氯化铝溶液,铝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铝和氯化氢,而氯化氢具有挥发性,加热氯化铝溶液得到了氢氧化铝沉淀,最终蒸干得到氢氧化铝,灼烧得到的是氧化铝,故D错误;
故选:B。
4.【分析】A、铝箔表面的氧化铝熔点很高,是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B、高温下化学反应速率快,要考虑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C、在原电池中,负极金属的腐蚀速率远大于正极金属的腐蚀速率;
D、根据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判据:△H﹣T△S>0,反应在任何温度下均不能自发进行来回答.
【解答】解:A、铝箔表面的氧化铝熔点很高,是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该薄膜兜着熔化的液态铝而不滴落,故A错误;
B、合成氨反应需在高温条件下进行,高温下化学反应速率快,适宜温度下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最好,合成氨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故B错误;
C、镀层破损后,镀锡铁中,金属铁为负极,易被腐蚀,镀锌铁中,金属铁是正极,被保护,金属的活泼性是Zn>Fe>
Sn,故C错误;
D、当反应△H>0,△S<0时,根据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判据,可知△H﹣T△S>0,反应在任何温度下均不能自发进行,故D正确。
故选:D。
5.【分析】A.铁粉易堵塞导管口;
B.湿棉花在加热时提供水蒸气;
C.铁丝网罩罩住酒精灯火焰,提高温度;
D.该反应生成氢气,能燃烧.
【解答】解:A.铁粉易堵塞导管口,而铁丝与水蒸气反应的接触面积也较大,故A正确;
B.湿棉花在加热时提供水蒸气,若湿棉花移到试管口部,不能与铁丝充分反应,故B错误;
C.铁丝网罩罩住酒精灯火焰,提高温度,则能使该反应在高温下进行,故C正确;
D.该反应生成氢气,能燃烧,所以点燃肥皂泡验证氢气的生成,故D正确;
故选:B。
6.【分析】A、氯气的密度大于空气,是有毒气体;
B、氯气的水溶性不大,可以和强碱反应;
C、氯化氢极易溶于水,尾气吸收要注意防止倒吸;
D、在蒸发皿中进行食盐水的蒸发实验.
【解答】解:A、氯气是有毒气体,要加一步尾气处理的装置,故A错误;
B、氯气的水溶性不大,可以和强碱反应,可以用氢氧化钠来进行尾气处理,故B错误;
C、氯化氢极易溶于水,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大,则该装置可以防止倒吸,故C正确;
D、食盐水的蒸发要在蒸发皿中进行,不能在坩埚中进行,故D错误。
故选:C。
7.【分析】木炭粉与浓硫酸反应,表现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把碳氧化为最高价二氧化碳,本身被还原为二氧化硫,反应生成SO2和CO2,化学方程式为:C+2H2SO4(浓)2SO2↑+CO2↑+2H2O,装置①用于检验水蒸气,无色硫酸铜遇水反应变蓝;装置②中第一个试剂瓶中品红溶液用于证明二氧化硫存在,高锰酸钾溶液除去二氧化硫,第二个试剂瓶中品红溶液用于检验二氧化硫是否除尽,装置③中澄清石灰水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A.若装置连接顺序变成①③②,无法检验反应产物中有二氧化碳生成;
B.装置中第一个试剂瓶中品红溶液用于证明二氧化硫存在,第二个试剂瓶中品红溶液用于检验二氧化硫是否除尽,若装置②只保留a、b,需要b中高锰酸钾溶液颜色变浅判断;
C.若圆底烧瓶内碳粉过量,随反应进行最后变化为稀硫酸不与碳反应;
D.实验结束后,应按从上往下、从右往左的顺序拆卸装置;
【解答】解:A.若装置连接顺序变成①③②,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都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法检验反应产物中有二氧化碳生成,故A错误;
B.装置中第一个试剂瓶中品红溶液用于证明二氧化硫存在,第二个试剂瓶中品红溶液用于检验二氧化硫是否除尽,若装置②只保留a、b,需要b中高锰酸钾溶液过量,溶液颜色变浅判断二氧化硫全部除净,同样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故B正确;
C.若圆底烧瓶内碳粉过量,随反应进行最后变化为稀硫酸不与碳反应,溶液PH小于5.6,故C错误;
D.实验结束后,应按从上往下、从右往左的顺序拆卸装置,避免倒吸,故D错误;
故选:B。
8.【分析】铜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浓硫酸具有吸水性,生成的水被浓硫酸吸收,硫酸铜没能和水结合成五水硫酸铜,所以试管底部出现白色固体;二氧化硫是酸性气体,能使石蕊溶液变红,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褪色,二氧化硫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据此分析各项.
【解答】解:A.二氧化硫是酸性气体,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能使石蕊变红,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只能漂白部分有色物质,不能使石蕊褪色,故A错误;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把反应生成的水吸收,不是脱水,故B错误;
C.铜与浓硫酸反应需要加热,停止加热,反应仍继续进行,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C正确;
D.二氧化硫是酸性气体,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为红色,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可使品红褪色,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钙反应也是酸性的表现,在此实验中,没有体现二氧化硫的弱氧化性,故D错误;
故选:C。
9.【分析】A.氨水能和铝离子生成白色沉淀,与银离子先生成白色沉淀,后溶解,硝酸钾与氨水不反应;
B.氨气密度比空气小;
C.将二氧化硫转化为二氧化碳;
D.淀粉和稀H2SO4混合加热后,淀粉水解,水解产物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是需在碱性条件下.
【解答】解:A.氨水与Al(NO3)3溶液反应:Al(NO3)3+3NH3•H2O﹣=Al(OH)3↓+3NH4NO3,氨水与AgNO3溶液反应:AgNO3+NH3•H2O=AgOH↓+NH4NO3,AgOH+2NH3•H2O=Ag(NH3)2OH+2H2O,三种物质反应现象不同,能鉴别,故A错误;
B.氨气可用碱石灰干燥,但收集时,应短管进,长管出,故B错误;
C.混合气体通入饱和NaHCO3溶液后,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硫与碳酸氢钠反应:SO2+2NaHCO3═Na2SO3+H2O+2CO2↑,故C正确;
D.淀粉和稀H2SO4混合加热后,检验产物的正确操作为:加氢氧化钠至溶液呈碱性,再加新制的Cu(OH)2悬浊液加热至沸腾,故D错误;
故选:C。
10.【分析】根据图示信息:整套装置不透气,这样瓶中的气压难以和大气压强形成压力差,所以才导致发现喷泉稍有产生不久即停止的出现.
【解答】解:A、没有必要将玻璃管分成两段,中间加橡管皮止水夹,稍微挤压矿泉水瓶即可引发实验,仍难形成压力差,故A错误;
B、易变形的矿泉水瓶会在气压的变化下而变形,影响实验效果,故B错误;
C、矿泉水瓶中的气压难以和大气压强形成较大压力差,使得瓶中的水不能上喷,所以喷泉稍有产生不久即停止了,可以在该矿泉水瓶上烧一个小洞,先用手指堵住小孔,轻轻挤压瓶子,使水进入烧瓶后再将手离开,故C正确;
D、改用热水会导致矿泉水变形,只能引发实验,但瓶中的气压难以和大气压强形成压力差,使得瓶中的水不能继续上喷,故D错误。
故选:C。
11.【分析】铂丝催化反应时,必须在一定温度下才能进行.较高效率催化氨的氧化,铂丝须处于较高温度下.
【解答】解:氨的催化氧化是在一定温度(红热的铂丝)条件下进行的、铂催化的是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伸如水中会降低温度、起不到催化作用。
故选:C。
12.【分析】A.根据1.06g Na2CO3和0.84g NaHCO3各与10mL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速率判断;
B.根据1.06g Na2CO3和0.84g NaHCO3各与10mL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的原理判断;
C.根据1.06g Na2CO3和0.84g NaHCO3各与10mL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的原理判断;
D.根据最终两溶液中Na+、Cl﹣的物质的量判断.
【解答】解:A.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分步进行,先生成碳酸氢钠,后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甲装置的气球膨胀速率小,故A错误;
B.1.06g Na2CO3和0.84g NaHCO3的物质的量相同,都是0.01nol,根据方程式知:NaHCO3+HCl=NaCl+H2O+CO2↑,Na2CO3+2HCl=2NaCl+H2O+CO2↑若最终两气球体积相同,说明酸的物质的量大于或等于0.02mol,所以其浓度大于或等于2mol/L,故B正确;
C.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32﹣+H+=HCO3﹣、HCO3﹣+H+=CO2 ↑+H2O,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3﹣+H+=CO2 ↑+H2O;若最终两气球体积不同,所需酸的物质的量范围是:0<c(HCl)<0.02mol,所以其浓度大于0小于2mol/L,故C错误;
D.1.06g Na2CO3和0.84g NaHCO3的物质的量相同,都是0.01nol,所以Na2CO3和 NaHCO3中钠离子的物质的量不同,故最终两试管中Na+的物质的量一定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13.【分析】A.碳酸盐的热稳定性大于碳酸氢盐;
B.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氢钠;
C.碳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大于碳酸氢根离子;
D.等质量时与酸反应耗酸量KHCO3<CaCO3.
【解答】解:A.热稳定性:Ca(HCO3)2<CaCO3,碳酸盐较稳定,故A错误;
B.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氢钠,可通过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钠沉淀证明,故B正确;
C.多元弱酸的酸根离子的水解以第一步水解为主,碳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大于碳酸氢根离子,等浓度时溶液的pH:KHCO3<K2CO3,故C错误;
D.KHCO3与CaCO3的摩尔质量相等,等质量时二者的物质的量相等,但消耗酸的物质的量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14.【分析】A.向Na2CO3饱和溶液中通入CO2,生成溶解度更小的NaHCO3;
B.二氧化硅可与氢氟酸反应;
C.氯水不稳定,久置时具有强氧化性的次氯酸分解;
D.SO2与BaCl2不反应.
【解答】解:A.向Na2CO3饱和溶液中通入CO2,生成溶解度更小的NaHCO3,可观察到溶液变浑浊,故A正确;
B.二氧化硅可与氢氟酸反应,故B错误;
C.新制氯水中含有次氯酸,氯水不稳定,久置时具有强氧化性的次氯酸分解,氧化性减弱,故C错误;
D.由于亚硫酸的酸性比盐酸弱,则SO2与BaCl2不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15.【分析】A、制取硫酸亚铁需要铁屑,所以在烧瓶中应该先加入铁屑;
B、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该反应中有气体生成,应先将活塞E打开;
C、关闭活塞E,利用气体压强使FeSO4溶液被压入B瓶中进行反应;
D、氢氧化亚铁不稳定,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氢氧化铁.
【解答】解:A、制取硫酸亚铁需要铁屑,所以在烧瓶中应该先加入铁屑,所以A中应预先加入的试剂是铁屑,故A正确;
B、稀硫酸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因为有气体生成,如果不打开活塞E,会造成安全事故,所以要打开活塞E,故B错误;
C、铁和硫酸反应有氢气生成,关闭活塞E,导致A装置中氢气所产生的压强逐渐增大使FeSO4溶液被压入B瓶中进行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所以操作为:关闭活塞E,使FeSO4溶液被压入B瓶中进行反应,故C正确;
D、氢氧化亚铁不稳定,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反应方程式为:4Fe(OH)2+O2+2H2O=4Fe(OH)3,故D正确;
故选:B。
16.【分析】①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制备Fe(OH)2操作中的胶头滴管,必须插入液面以下;
②制备氢气的简易装置中用来加入稀硫酸的长颈漏斗需要插入液面以下;
③分馏石油时的温度计水银球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不需要插入溶液以下;
④用乙醇制取乙烯时的温度计,因测量的溶液的温度,需将温度计的下端插入液面以下;
⑤将氨气气体溶于水时的导管,为了防止倒吸,不能插入液面以下.
【解答】解:①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制备Fe(OH)2操作中的胶头滴管,必须插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氢氧化亚铁被空气中氧气氧化4Fe(OH)2+O2+2H2O═4Fe(OH)3,故①正确;
②制备氢气的简易装置中用来加入稀硫酸的长颈漏斗需要插入液面以下,防止气体逸出,故②正确;
③分馏石油时的温度计水银球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用来测定馏出成分的沸点,不需要插入溶液以下,故③错误;
④乙醇在浓硫酸加热170℃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2OHCH2=CH2↑+H2O因需测量溶液的温度,用乙醇制取乙烯时的温度计下端需插入液面以下,故④正确;
⑤为了防止倒吸,将氨气气体溶于水时的导管不能插入液面以下,故⑤错误;
故选:C。
17.【分析】A.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体现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B.氨气是碱性气体,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C.瓷坩埚成分中含二氧化硅,能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D.根据加入硝酸钡,溶液中存在了硝酸根离子,再加入盐酸时引入氢离子,就相当于存在了硝酸,将亚硫酸根离子氧化为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形成不可溶的硫酸钡沉淀,也可能含有亚硫酸根离子.
【解答】解:A.酸性高锰酸钾能将二氧化硫在水溶液中氧化成硫酸,自身还原为无色的二价锰离子,是酸性高锰酸钾的氧化性的体现,同时体现的是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故A错误;
B.氨气溶于水NH3+H2O⇌NH3•H2O⇌NH4++OH﹣,水溶液呈碱性,则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B正确;
C.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瓷坩埚成分中含二氧化硅,能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2NaOH+SiO2═Na2SiO3+H2O,故C错误;
D.因为加入的是硝酸钡,溶液中存在了硝酸根离子,再加入盐酸时引入氢离子,就相当于存在了硝酸,可将亚硫酸根离子氧化为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形成不可溶的硫酸钡沉淀,所以原溶液中也可能含有亚硫酸离子,故D错误;
故选:B。
18.【分析】由图可知,烧杯中水进入集气瓶的原因是存在压强差;当气体能与液体反应或溶于液体时,造成瓶内部压强变小,从而使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
氯气和甲烷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易溶于水,二氧化氮和氧气与水反应生成硝酸,氨气极易溶于水.
【解答】解:将滴管内的水挤入集气瓶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说明气体极易溶于水,或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使集气瓶内压强降低,
①氨气极易溶于水,符合实验现象,故正确;
②氮气和氢气在光照条件下不反应,压强不变,所以不符合实验现象,故错误;
③二氧化氮和氧气、水反应生成硝酸,将滴管内的水挤入集气瓶后,集气瓶内压强减小,烧杯内的水进入集气瓶,符合实验现象,故正确;
④二氧化硫易溶于水,符合实验现象,故正确;
⑤氯气和甲烷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易溶于水,将滴管内的水挤入集气瓶后,集气瓶内压强减小,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符合实验现象,故正确;
故选:C。
19.【分析】A、从两个角度考虑:乙醇是否挥发,乙醇能否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看是否能使烧瓶内压强减小;
C、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锥形瓶能否用待装液润洗,二是能否引起误差;
D、从托盘天平的精确度考虑.
【解答】解:A、生成的气体含有挥发的乙醇,乙醇遇到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也会使其褪色,故A错误;
B、先挤压胶头滴管,氨气极易溶于水,烧瓶内压强减小,后松开止水夹形成喷泉,故B正确;
C、锥形瓶不能用待装液润洗,否则会引起误差,故C错误;
D、托盘天平只能精确到0.1g,故D错误;
故选:B。
20.【分析】试管中铁发生吸氧腐生成氢氧化亚铁,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氢氧化铁失水生成铁锈,所以铁丝网的表面会生成铁锈;试管中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小,烧杯中饱和食盐水加入试管,反应过程中氯离子不会放电,所以不会生成灰绿色的氯气、烧杯中也不会生成气体,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解:吸氧腐蚀中,铁作负极,铁失去电子被氧化,所以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和水生成氢氧根离子,电极反应为:2H2O+O2+4e﹣=4OH﹣,电极总反应为:2H2O+O2+2Fe=4Fe(OH)2;
A.根据分析可知,该反应过程中,烧杯中饱和食盐水会进入试管,所以烧杯中不会有气泡产生,故A错误;
B.试管中铁发生了吸氧腐蚀,所以不会生成灰绿色的氯气,故B错误;
C.氢氧化亚铁被氧化生成氢氧化铁,氢氧化铁脱水形成铁锈,故C正确;
D.烧杯中饱和食盐水进入试管,所以烧杯中溶液不会显示碱性,溶液不会变成红色,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分析】(1)CO2溶于澄清石灰水导致装置内气压变性,据此回答即可;
(2)根据原子守恒可知,X应该是氧化钠;①氧化钠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显碱性,据此可以鉴别;②如果碳不足,则过氧化钠过量,而过氧化钠溶于水也产生氢氧化钠,会干扰氧化钠的检验;
(3)CO在潮湿环境中可将氯化钯还原为黑色粉末状的钯,CO被氧化成CO2,根据元素守恒知左边有水参加反应,生成钯的同时生成另外两种新物质,结合转化关系写出方程式即可;
(4)①所得产物是Na2CO3和Na2O,溶于水生成NaOH,Na2CO3和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又有碳酸钠水解,所以c(OH﹣)>c(CO),据此分析ab;从反应方程式2Na2O2+CNa2CO3+X即可看出:Na元素与C元素物质的量之比为:4:1,据此分析cd;
②恰好完全反应至溶液pH=7时,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Na2O2的物质的量是3.9g÷78g/mol=0.05mol,根据钠原子守恒可知,NaCl是0.1mol,根据氯原子守恒得盐酸浓度是0.1mol÷0.1L=1.0mol/L.
【解答】解:(1)CO2溶于澄清石灰水中有可能倒流,所以装置B的作用是防止倒吸,故答案为:防止倒吸;
(2)根据原子守恒可知,X应该是氧化钠;①氧化钠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显碱性,据此可以鉴别.由于碳酸钠溶于水也显碱性,所以需要先除去碳酸钠,所以正确的方法是将产物溶于水,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有Na2CO3;再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有Na2O.②如果碳不足,则过氧化钠过量,而过氧化钠溶于水也产生氢氧化钠,会干扰氧化钠的检验,
故答案为:Na2O;①将产物溶于水,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有Na2CO3,再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有Na2O;②假如加入C的量不足,过量的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碱,使酚酞溶液变红;
(3)CO在潮湿环境中可将氯化钯还原为黑色粉末状的钯,CO被氧化成CO2:PdCl2+CO→Pd+CO2,根据元素守恒知左边有水参加反应,PdCl2+CO+H2O→Pd+CO2,生成钯的同时生成另外两种新物质,结合转化关系可知,另一种产物为HCl,则方程式为:PdCl2+CO+H2O═Pd+CO2+2HCl,故答案为:PdCl2+CO+H2O═Pd+CO2+2HCl;
(4)①所得产物是Na2CO3和Na2O,溶于水生成NaOH,Na2CO3和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又有碳酸钠水解,所以c(OH﹣)>c(CO),a不正确,b正确;从反应方程式2Na2O2+CNa2CO3+X即可看出:Na元素与C元素物质的量之比为:4:1,c不正确;d符合电荷守恒,正确.②恰好完全反应至溶液pH=7时,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Na2O2的物质的量是3.9g÷78g/mol=0.05mol,根据钠原子守恒可知,NaCl是0.1mol,根据氯原子守恒得盐酸浓度是0.1mol÷0.1L=1.0mol/L,故答案为:①bd;②1mol/L.
22.【分析】(1)验证Mg与二氧化碳的反应首先制备二氧化碳气体,并除杂、干燥,在加热条件下进行反应;
(2)盐酸与碳酸钙固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3)反应时应先通入二氧化碳气体除去装置内的氧气;
(4)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碳,并发出耀眼的白光.
【解答】解:(1)验证Mg与二氧化碳的反应首先用盐酸和大理石制备二氧化碳,不能用硫酸,然后通入饱和NaHCO3溶液除去HCl,用浓硫酸干燥后在加热条件下反应,故答案为:
选用的装置(填序号)
加入的试剂
A
稀盐酸、大理石
B
饱和的NaHCO3溶液
B
浓H2SO4
C
镁粉
(2)盐酸与碳酸钙固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a2++CO2↑+H2O,
故答案为:CaCO3+2H+=Ca2++CO2↑+H2O;
(3)反应时应先通入二氧化碳气体除去装置内的氧气,防止空气中氧气与镁反应而干扰实验现象和结论,
故答案为:打开A中分液漏斗的活塞,滴加稀盐酸,用生成的CO2排净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空气中的氧气与镁反应;
(4)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碳,并发出耀眼的白光,反应方程式为2Mg+CO22MgO+C;
故答案为: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管壁上附着黑色颗粒.
23.【分析】(1)爆鸣声说明有氢气生成,即可说明“铁与水蒸气”能够进行反应;铁在高温下与水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反应方程式为:3Fe+4H2O(g)Fe3O4+4H2 ;
(2)①M收集装置错误,导气管位置错误,不可以测量生成氢气的体积;
②根据铁的质量求出生成氢气的质量,根据氢气的密度求出体积,以此选择量筒的规格.
【解答】解:(1)铁与水蒸气生成氢气,反应一段时间后,有肥皂泡吹起时,用点燃的火柴靠近肥皂泡,不纯的氢气在点燃时会有爆鸣声;铁在高温下与水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反应方程式为:3Fe+4H2O(g)Fe3O4+4H2 ;故答案为:肥皂泡破裂,爆鸣声; 3Fe+4H2O(g)Fe3O4+4H2 ;
(2)①排水法收集气体,量气装置的导气管应短进长出,否则不能将水排到量筒中,无法测量气体的体积,故答案为:N;
②根据反应计算:
3Fe+4H2O(g)Fe3O4+4H2
3×56g 8g
0.24g m(H2)
m(H2)==0.0114g
V(H2)==0.13L
选择量筒时,应尽量减少误差,所取量筒规格与量取体积接近,故应选择规格为200ml的量筒,故答案为:B;
(3)为了证明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中含有+3价的Fe,取出少量混合物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溶解,过滤.向滤液中滴加KSCN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分析铁离子的存在,铁离子遇硫氰酸钾溶液会变血红色;铁剩余会在溶液中和铁离子反应生成亚铁离子,依据溶液颜色分析离子存在,血红色说明一定含三价铁离子;浅绿色溶液可能是铁和铁离子反应生成亚铁离子;
现象
结论与解释
可能①
溶液变为红色
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中含有+3价的Fe.
因为Fe3+遇到KSCN溶液时变成血红色.
可能②
溶液仍然为浅绿色
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中可能含有+3价的Fe,也可能不含+3价的Fe;因为如果铁粉有剩余,剩余铁粉会与Fe3+反应,将溶液中Fe3+完全还原为Fe2+.
故答案为:
现象
结论与解释
可能①
溶液变为红色
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中含有+3价的Fe.
因为Fe3+遇到KSCN溶液时变成血红色.
可能②
溶液仍然为浅绿色
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中可能含有+3价的Fe,也可能不含+3价的Fe;因为如果铁粉有剩余,剩余铁粉会与Fe3+反应,将溶液中Fe3+完全还原为Fe2+.
24.【分析】(1)根据实验目的先制取干燥的氯气,然后检验干燥氯气的漂白性;再利用卤素单质之间的氧化性关系设计实验检验卤素氧化性的强弱;
(2)根据氯气氧化性强于碘单质,淀粉遇碘变蓝判断现象;写出氯气与碘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装置Ⅱ分别用于吸收氯气中的氯化氢和干燥氯气,据此选择合适的试剂.
【解答】解:(1)证明干燥氯气无漂白性以及卤素氧化性的强弱,可先制取氯气再进行性质实验,氯气氯气使用装置Ⅵ,然后使用装置Ⅱ除去氯气中的装置氯化氢、干燥氯气,将干燥的氯气通入装置Ⅲ检验干燥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再将氯气通入装置Ⅰ检验氯气的氧化性与碘单质氧化性强弱,最后使用使用装置V吸收多余的氯气(防倒吸),所以各仪器装置连接的顺序为:J接 D、C 接E、F接A、B接H,
故答案为:J;D;C;E;F;A;B;H;
(2)氯气通入碘化钠溶液中,碘离子被氯气氧化成碘单质,溶液变成蓝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I﹣=I2+2Cl﹣,
故答案为:溶液变为蓝色;Cl2+2I﹣=I2+2Cl﹣;
(3)仪器Ⅱ中的作用是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和干燥氯气,使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杂质氯化氢,使用浓硫酸干燥氯气,所以盛放的试剂为饱和食盐水和浓硫酸,
故答案为:饱和食盐水;浓硫酸.
25.【分析】(1)木炭粉与浓硫酸发生反应产生SO2和CO2气体;
(2)检验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时用到的溶液中均含有水,所以先检验水的存在,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均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先检验二氧化硫,再除去,最后检验二氧化碳;
(3)根据实验目的和装置图考虑操作步骤和试剂的作用及发生反应.从整体考虑,A为检验二氧化硫装置,B、C为除去二氧化硫并检验是否除尽二氧化硫的装置;
(4)无水硫酸铜为白色固体,遇水可变为五水硫酸铜(CuSO4•5H2O)为蓝色固体;
(5)根据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答】解:(1).木炭粉与浓硫酸发生反应产生SO2和CO2气体,反应的方程式为2H2SO4(浓)+C2SO2↑+CO2↑+2H2O,
故答案为:2H2SO4(浓)+C2SO2↑+CO2↑+2H2O;
(2)检验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时用到的溶液中均含有水,所以先检验水的存在,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均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先检验二氧化硫,再除去,最后检验二氧化碳,故答案为:g;c(或d);d(或c);a;b;f;
(3)A为检验二氧化硫装置,B、C为除去二氧化硫并检验是否除尽二氧化硫的装置,故答案为:检验SO2气体;吸收SO2气体;检验SO2气体是否除干净;
(4)无水硫酸铜为白色固体,遇水可变为五水硫酸铜(CuSO4•5H2O)为蓝色固体,用于检验水的存在,故答案为:H2O;
(5)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证明该气体是CO2,故答案为:CO2.
三.实验题(共3小题)
26.【分析】(1)浓硫酸溶于水的过程放热,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
(2)黑色物质为炭,炭与浓硫酸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
(3)通常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硫也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检验二氧化碳前需要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二氧化硫,据此解答。
【解答】解;(1)浓硫酸在稀释过程中放热,则加入的水与浓硫酸混合放热,温度升高可加快反应速率,
故答案为:与浓硫酸混合放热,加快反应速率;
(2)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够与黑色的炭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反应方程式为:C+2H2SO4(浓)CO2↑+2H2O+2SO2↑;C+2H2SO4(浓)CO2↑+2H2O+2SO2↑,使烧瓶内黑色物质疏松膨胀,
故答案为:C+2H2SO4(浓)CO2↑+2H2O+2SO2↑;
(3)a处产生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检验二氧化碳时必须先除尽二氧化硫,操作方法及现象为:将接口a处的气体,依次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如果品红溶液不褪色、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实验中产生了CO2气体,
故答案为:将接口a处的气体,依次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如果品红溶液不褪色、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实验中产生了CO2气体。
27.【分析】(1)钠与水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气;
(2)钠易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反应,钠保存在煤油中,取钠需除去钠表面的煤油;
(3)A.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气;
B.酚酞遇碱变红色;
C.实验改进的优点之一是由实验现象能直接得出反应产物,气泡为氢气,变红有碱生成;
D.钠为活泼金属,剩余的金属钠应该放回原瓶.
【解答】解:(1)钠为活泼金属,常温下,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
故答案为:2Na+2H2O=2Na++2OH﹣+H2↑;
(2)钠为活泼金属,常温下,钠易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反应,钠保存在煤油中,实验过程中取用金属钠,用镊子取出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一小块用于实验,
故答案为:用镊子取出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一小块用于实验;
(3)A.实验过程中,可能听到爆鸣声,为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气的燃烧,故A正确;
B.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气,酚酞遇碱变红色,实验过程中,看到滤纸信封由白色逐渐变红色,故B正确;
C.气泡为氢气,变红有碱生成,通过改进实验的现象能直接得出反应产物,故C正确;
D.用到金属钠时,要用镊子取,再用小刀切下所需量,钠为活泼金属,剩余钠要放回原试剂瓶中,不能随意丢弃,故D错误;
故答案为:ABC.
28.【分析】由图可知,A中发生Fe与浓硫酸的反应生成SO2还可能生成氢气,B中均为短导管可防止倒吸,C中高锰酸钾褪色可检验SO2,D干燥气体,E中发生CuO+H2Cu+H2O,F中无水硫酸铜可检验E中的氧化产物,G为干燥管,G可防止空气中的水进入F中干扰E中氧化产物的检验。
(1)①常温下Fe遇浓硫酸发生钝化现象,反应不能继续;
②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氢气有还原性能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单质;
③B中有水生成,而硫酸铜粉末遇水蒸气变蓝色;
④如果没有D装置,水蒸气进入C装置干扰实验;
(2)加入1滴K3[Fe(CN)6]溶液,生成蓝色沉淀是亚铁离子的检验特征反应现象,第一支试管中加入1mL CCl4充分振荡、静置,CCl4层显紫色说明生成I2,碘离子被铁离子氧化为碘单质,随浓度变小,碘离子在稀的氯化铁溶液中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双氧水具有强氧化性,能够将氯化亚铁氧化成氯化铁,根据守恒法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生成的氯化铁对双氧水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则双氧水中有氧气生成。
【解答】解:(1)①浓硫酸有强氧化物,常温下铁遇浓硫酸,表面被氧化生成致密的保护层,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故答案为:常温下,铁的表面被浓硫酸氧化为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了浓硫酸与内层的铁进一步反应;
②二氧化硫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氢气有还原性能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单质,生成的水遇无水硫酸铜时白色固体变蓝色,则X为CuO,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H2Cu+H2O,
故答案为:品红溶液褪色;CuO+H2Cu+H2O;
③C中硫酸铜粉末遇水蒸气变蓝色,
故答案为:白色粉末变成蓝色;
④如果没有D装置,水蒸气进入C装置干扰实验,所以D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H2O进入C,
故答案为:防止空气中的水进入装置C,对实验产生干扰;
(2)加入1滴K3[Fe(CN)6]溶液,生成蓝色沉淀是亚铁离子的检验特征反应现象,实验②检验的离子是Fe2+,①第一支试管中加入1mL CCl4充分振荡、静置,CCl4层显紫色说明生成I2,碘离子被铁离子氧化为碘单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I﹣+2Fe2+=2Fe3++I2,③第三支试管中加入1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随浓度变小,碘离子在稀的氯化铁溶液中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仍含有铁离子,在I﹣过量的情况下,溶液中仍含有Fe3+,说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故答案为:Fe2+;Fe3+;可逆反应;
(3)向盛有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几滴酸化的FeCl2溶液,双氧水将氯化亚铁氧化成FeCl3,发生反应为:2Fe2++H2O2+2H+═2Fe3++2H2O,溶液变成棕黄色;生成的FeCl3做催化剂使双氧水分解生成氧气,则溶液中有气泡出现,
故答案为:2Fe2++H2O2+2H+═2Fe3++2H2O;反应产物的Fe3+是H2O2分解的催化剂,使H2O2分解产物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