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解析版)
展开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答题要求: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H-1 C-12 O-16 Na-23
第Ⅰ卷
一、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
1.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且可以再生。下列属于未来新能源标准的是( )
①天然气 ②太阳能 ③风能 ④石油 ⑤煤 ⑥生物质能 ⑦氢能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⑥⑦ C. ①②⑤⑥⑦ D. ③④⑤⑥⑦
【答案】B
【解析】
【分析】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很少污染,且可以再生。
【详解】天然气、石油、煤是不可再生能源,能引起严重的空气污染,不是新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对环境污染小,属于对环境友好型的新能源,故选B。
2.简单原子的原子结构可用下图形象地表示:
其中●表示质子或电子,○表示中子,则下列有关①②③的叙述正确的组合是( )
a.①②③互为同位素 b.①②③互为同素异形体 c.①②③具有相同的质量数
d.①②③是三种化学性质不同的粒子 e.①②③具有相同的质量 f.①②③是三种不同的原子
A. e、f B. b、c C. d、e D. a、f
【答案】D
【解析】
【分析】三个图形中均含有1个质子,都是氢元素,原子中的中子数分别为0、1、2,属于同位素。
【详解】a、①②③含有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故正确;
b、同素异形体是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①②③含有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故错误;
c、①②③含有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所以具有不相同的质量数,故错误;
d、①②③均含有1个质子,都是氢元素的原子,是三种化学性质相同的粒子,故错误;
e、①②③含有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所以具有不相同的质量数,则质量不同,故错误;
f、①②③是同种元素的三种不同的原子,故正确;
a、f正确,故选D。
3. “活化分子”是衡量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重要依据,下列对“活化分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活化分子之间的碰撞不一定都是有效碰撞
B. 升高温度,可使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增多,反应速率加快
C.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可使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反应速率加快
D. 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大大增加
【答案】C
【解析】增大压强可使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个数增加,但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
4.对于反应A +B=C,下列条件的改变一定使化学反应加快的是( )
A. 增加A的物质的量 B. 升高体系的温度
C. 减少C的物质的量 D. 增加体系的压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增加A的物质的量,不一定增加了A的浓度,故错误;B、升温,反应速率肯定加快,故正确;C、减少C的物质的量,不一定改变浓度,故错误;D、增加体系的压强,不一定改变浓度,不一定改变速率,故错误。
5.下列各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
A. BF3 B. H2S C. CCl4 D. PCl5
【答案】C
【解析】
【分析】如果化合物中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化合价的绝对值=8,则该元素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否则不是。
【详解】A项、BF3中硼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所以硼原子最外层不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故A不符合题意;
B项、H2S分子中氢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所以氢原子不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故B不符合题意;
C项、CCl4分子中碳原子和氯原子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故C符合题意;
D项、PCl5分子中磷原子最外层有10个电子,所以磷原子不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 生石灰变成熟石灰的反应 B. Ba(OH)2·8H2O和NH4Cl的反应
C. 灼热的炭与CO2的反应 D. 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详解】A项、生石灰变成熟石灰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中没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项、Ba(OH)2·8H2O和NH4Cl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中没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项、灼热的炭与CO2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中C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符合题意;
D项、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在2A(g)+3B(g)2C(g)+D(g)中,下列表示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 v(A)=0.5 mol/(L·min) B. v(B)=0.6 mol/(L·min)
C. v(C)=0.4 mol/(L·min) D. v(D)=0.3 mol/(L·min)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进行计算,以同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进行比较。
【详解】A项,v(A)=0.5 mol/(L·min);B项,v(B)=0.6 mol/(L·min),v(A)= 0.4 mol/(L·min);C项,v(C)=0.4 mol/(L·min),v(A)= 0.4 mol/(L·min);D项,v(D)=0.3 mol/(L·min),v(A)= 0.6 mol/(L·min);故D的反应速率最快,故选D。
8.下列物质中既含离子键又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
A. MgCl2 B. NH4Cl C. H2O2 D. Na2O2
【答案】D
【解析】
【分析】一般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共价键,同种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非极性键,不同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极性键。
【详解】A项、MgCl2中只含有离子键,故A不符合题意;
B项、NH4C1中铵根离子与氯离子以离子键结合,铵根离子中N原子与H原子间以极性共价键结合,故B不符合题意;
C项、H2O2中不含有离子键,故C不符合题意;
D项、Na2O2中钠离子与过氧根离子以离子键结合,过氧根离子中O原子与O原子间以非极性键结合,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下列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已知2H2(g)+O2(g)=2H2O(g) △H=-483.6 kJ· mol-1,则氢气的燃烧热为241.8kJ·mol-1
B. 已知C(石墨,s)=C(金刚石,s) △H>0,则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C. 已知NaOH(ag)+HCl(aq)=NaCl(aq)+H2O(l) △H=-57.4kJ·mol-1,则含20.0gNaOH的稀溶液与浓硫酸完全中和,放出28.7kJ的热量
D. 已知2C(s)+2O2(g)=2CO2(g) △H1和2C(s)+O2(g)=2CO(g) △H2,则△H1>△H2
【答案】B
【详解】A项、燃烧热是指101kPa时,燃烧1mol物质生成最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注意生成的水必须为液态,不能为气态,故A错误;
B项、吸热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能量越高越不稳定,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石墨的能量低于金刚石能量,则石墨比金刚石稳定,故B正确;
C项、浓硫酸稀释过程中会放出能量,则含20.0gNaOH的稀溶液与浓硫酸完全中和,放出的热量大于28.7kJ ,故C错误;
D项、两个反应均为放热反应,△H均小于0,前者为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后者为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少,则△H2>△H1,故D错误。
故选B。
10.下列叙述中,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
A. 红棕色的NO2,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后变浅
B. 高压比常压有利于SO2和O2合成SO3
C. 由H2、I2(g)、HI(g)气体组成的平衡体系加压后颜色变深
D. 黄绿色的氯水光照后颜色变浅
【答案】C
【解析】
【分析】勒夏特列原理适用的对象应存在可逆过程,勒夏特列原理是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详解】A项、红棕色NO2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后变浅,加压后体积缩小,颜色变深,后平衡正向移动,颜色变浅,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A正确;
B项、二氧化硫和氧气生成三氧化硫的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会正向进行,有利于合成SO3,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B正确;
C项、H2与I2(g)化合成HI(g)的反应是一个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加压平衡不移动,颜色加深是因为加压后体积缩小浓度增大,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C错误;
D项、氯气和水的反应平衡中,光照会使次氯酸分解生成盐酸和氧气,使得平衡正向移动,所以氯气的量逐渐减少,颜色变浅,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D正确。
故选C。
11.已知A、B分别为同周期的ⅠA族和ⅦA族的两种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分别为m和n,则下列关系不可能成立的是( )
A. n=m+16 B. n=m+6
C. n=m+30 D. n=m+10
【答案】D
【详解】周期表中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周期元素的种数分别为2、8、8、18、18、32、32,若元素在二、三周期,则原子序数n=m+6,若元素在四、五周期,由于副族和ⅥⅡ族出现在ⅠA和ⅦA族之间共10种元素,则原子序数n=m+6+10=m+16,若元素在第六、七周期,又多了镧系、锕系,有15种元素,则原子序数n=m+16+14=m+30,故选D。
12.强酸和强碱稀溶液的中和热可表示为:
H+(aq)+OH-(aq) = H2O(l) ΔH=-573kJ/mol
已知:①HCl(aq)+NH3·H2O(aq) =NH4Cl(aq)+H2O(l) ΔH =-a kJ/mol
②HCl(aq)+NaOH(s)=NaCl(aq)+H2O(l) ΔH=-bkJ/mol
③Ba(OH)2(aq)+H2SO4(aq) = BaSO4(s)+2H2O(l) ΔH=-ckJ/mol
则a、b、c三者的大小关系判断错误的是( )
A. 2a=2b=c B. a<57.3
C. b>57.3 D. c>114.6
【答案】A
【解析】
【分析】稀的强酸与强碱生成1molH2O放出的热量为57.3kJ,注意弱电解质的电离吸热,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放热,硫酸钡沉淀的生成也放出热量。
【详解】①,氨水的电离吸热,盐酸与氨水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57.3kJ,则a<57.3;②,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放出的热量,盐酸与氢氧化钠固体反应放出的热量大于57.3kJ,则b>57.3;③,反应过程中除了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放热,硫酸钡沉淀的生成也放出热量,则c>2×57.3=114.6,故选A。
13.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A(气)bB(气)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b B. 物质A的转化率减少了
C.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了 D. 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加了
【答案】D
【详解】若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平衡不移动,B的浓度应是原来的一半;但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说明减小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应向气体系数之和增大的方向移动,则a<b,物质A的转化率增大,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加,故选D。
14.已知:C2H2(g)+5/2 O2(g) = 2CO2(g)+H2O(g) ΔH=-1256 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乙炔(C2H2)的燃烧热为1256kJ/mol
B. 若该反应转移10NA电子时,则放出的热量为2512kJ
C. 乙炔燃烧生成2 mol液态水时,则放出的热量为2512kJ
D. 若该反应形成4 mol碳氧共用电子对时,则放出的热量为628kJ
【答案】D
【详解】A项、燃烧热是101kPa时,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热量,热化学方程式中水是气体不是稳定的氧化物,所以燃烧热应大于1256kJ/mol,故A错误;
B项、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可知,电子转移为10mol,消耗2.5mol氧气时放出1256kJ的热量,故B错误;
C项、气态水变为液态水放热,若生成2mol液态水,则△H<-2512kJ/mol,放热大于2512kJ,故C错误;
D项、若形成4mol碳氧共用电子对,即生成1mol二氧化碳,则放出的热量为1256kJ/2=628kJ,故D正确。
故选D。
15.下图为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四种元素均为非稀有气体元素。下列关于这四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W>Z>Y>X
B.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WZ,则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顺序为Y>X>W>Z,故B错误;
C项、若Z为Al元素,则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两性氢氧化物,若Z为Si、P,则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酸,故C错误;
D项、此图为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若W为Si元素,Si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与负化合价的绝对值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16.已知碳有两种常见的同位素12C、13C;氧也有常见的三种同位素16O、17O、18O,由这5种粒子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中,其相对分子质量最多可能有( )
A. 6种 B. 10种 C. 11种 D. 12种
【答案】A
【解析】碳的同位素:12C、13C,氧的同位素:16O、17O、18O,这5种微粒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有:12C16O2,12C17O2,12C18O2,13C16O2,13C17O2,13C18O2,12C16O17O,12C16O18O,12C17O18O,13C16O17O,13C16O18O,13C17O18O,共12种,答案选D。
17.工业生产硫酸过程中,SO2在接触室中被催化氧化为SO3,已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现将2molSO2、1molO2充入一密闭容器充分反应后,放出热量98.3kJ,此时测得SO2的转化率为50%,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2SO2(g)+O2(g)2SO3(g) ΔH=-196.6 kJ/mol
B. 2SO2(g)+O2(g)2SO3(g) ΔH=-98.3 kJ/mol
C. SO2(g)+O2(g)SO3(g) ΔH=+98.3 kJ/mol
D. SO2(g)+O2(g)SO3(g) ΔH=-196.6 kJ/mol
【答案】A
【解析】
【分析】将2mol SO2、1mol O2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放出热量98.3kJ,此时测得SO2的转化率为50%,说明反应是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彻底,实际发生反应的二氧化硫为1mol,1mol二氧化硫全部反应放热98.3kJ,热化学方程式为:2SO2(g)+O2(g)⇌2SO3(g)△H=-196.6 kJ•mol-1或SO2(g)+ O2(g)⇌SO3(g)△H=-98.3 kJ•mol-1。
【详解】A项、选项中的热化学方程式符合题意,故A正确;
B项、选项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热和对应二氧化硫物质的量不符合,ΔH=-196.6 kJ/mol,故B错误;
C项、该反应是放热反应,ΔH=-98.3 kJ/mol,故C错误;
D项、选项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热和对应二氧化硫物质的量不符合,ΔH=-98.3 kJ/mol,故D错误。
故选A。
18.在体积相同的甲、乙两个容器中,分别充有2 mol SO2和1mol O2,在相同的温度下发生反应2SO2+O22SO3,并达到平衡,在该过程中,甲容器保持体积不变,乙容器保持压强不变,若甲容器中SO2的转化率为p%,则乙容器中SO2的转化率为( )
A. 等于p% B. 大于p%
C. 小于p% D. 无法判断
【答案】B
【解析】
【分析】该反应为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若甲容器保持体积不变,乙容器保持压强不变,则随着反应的进行,甲的压强逐渐减小,达平衡时,乙容器压强大于甲容器压强,根据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分析。
【详解】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甲为恒温恒容容器,乙为恒温恒压容器,乙容器和甲容器相比较,乙容器相当于增大了容器内的压强,增大压强,平衡会向正反应方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所以乙容器中SO2的转化率大于甲容器SO2的转化率,反应达平衡后甲容器中SO2的转化率为p%,则乙容器SO2的转化率大于p%,故选B。
19.在25℃、1.01×105 Pa下,将22gCO2通入750mL1mol/L NaOH 溶液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放出xkJ的热量。已知在该条件下,1 molCO2通入1L2mol/L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放出ykJ的热量,则CO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HCO3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CO2(g)+NaOH(aq)=NaHCO3(aq) ΔH=-(2y-x)kJ/mol
B. CO2(g)+NaOH(aq)=NaHCO3(aq) ΔH=-(2x-y)kJ/mol
C. CO2(g)+NaOH(aq)=NaHCO3(aq) ΔH=-(4y-x)kJ/mol
D. CO2(g)+NaOH(aq)=NaHCO3(aq) ΔH=-(4x-y)kJ/mol
【答案】D
【详解】根据题意,22gCO2通入1mol•L-1NaOH溶液750mL中充分反应,0.5mol CO2与0.75molNaOH反应生成物质的量均为0.25mol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3NaOH═NaHCO3+Na2CO3+H2O,由0.5molCO2反应放出热量为xkJ,则2molCO2反应放出热量为4xkJ,则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CO2(g)+3NaOH(aq)═NaHCO3(aq)+Na2CO3(aq)+H2O(l)△H=-4xkJ/mol①,又1mol CO2通入1L2mol•L-1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放出y kJ的热量,则热化学方程式为2NaOH(aq)+CO2(g)═Na2CO3(aq)+H2O(l)△H=-ykJ/mol②,由盖斯定律可知,①-②可得,NaOH(aq)+CO2(g)═NaHCO3(aq)△H=-(4x-y)kJ/mol,故选D。
20.如下图表示反应2SO2(g)+O2(g)2SO3(g) △H<0的正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试根据此曲线判断下列说法可能正确的是( )
A. t1时增加了SO2和O2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 t1时降低了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 t1时减小了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 t1时减小了SO2的浓度,又增加了SO3的浓度,导致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答案】D
【解析】A、增加反应物浓度,速率加快,不符合;
B、降低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平衡正向移动,最后平衡速率小于原速率;
C、减小压强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平衡逆向移动,最后平衡速率小于原速率;
D、减小反应物浓度,速率减小,增加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正确。
21.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反应:A(g)+3B(g)2C(g)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