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化学】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化学】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第1页
    【化学】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第2页
    【化学】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化学】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

    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和答题卡,试题自己保留。学生在答题纸答题区域内答题,在答题区域外不给分,并认真涂卡。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a:40 Fe:56 N:14 O:16 S:32 Cl:35.5 Na:23 Mg:24 P:31 C:12
    第I卷(共6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纸和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清楚。请认真核准考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气体中有一种是大气污染物,可以形成酸雨,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燃烧,这种气体是指( )
    A. CO B. CO2 C. SO2 D. NO2
    【答案】C
    【详解】SO2和NO2均可以形成酸雨,它们都是大气污染物,SO2主要来自于大量含硫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而NO2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故C正确。
    故选C。
    2.下列有关硫酸与硝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而能使蔗糖炭化
    B. 稀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主要放出氢气
    C. 可以用铁罐贮运冷的浓硫酸和浓硝酸
    D. 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氨气、氢气等气体
    【答案】C
    【详解】A.浓硫酸能使蔗糖炭化,体现了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故A错误;
    B.稀硝酸是强氧化性酸,与活泼金属反应不产生氢气,而产生一氧化氮气体,故B错误;
    C.铁可被冷的浓硫酸和浓硝酸钝化,生成致密的氧化膜,保护内部金属不再被氧化,故C正确;
    D.氨气能与硫酸反应,故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故D错误。
    故选C。
    3.铜粉放入稀硫酸溶液中,加热后无明显现象发生。当加入一种盐后,铜粉的质量减少,溶液呈蓝色,同时有气体逸出。该盐是( )
    A. NaNO3 B. Na2CO3 C. Fe2(SO4)3 D. FeCl2
    【答案】A
    【详解】A.Cu、稀硫酸、NaNO3混合时发生3Cu+8H++2NO3-═3Cu2++2NO↑+4H2O,则铜粉质量减轻,同时溶液逐渐变为蓝色,且有气体逸出,故A正确;
    B.Cu与稀硫酸不反应,加入Na2CO3时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但Cu不溶解,故B错误;
    C.Cu、稀硫酸、硫酸铁混合时,铜和硫酸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硫酸铜,造成铜粉的质量减少,但没有气体,故C错误;
    D.Cu、稀硫酸、FeCl2混合时不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4.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 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B. 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
    C.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H4+
    D. 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原溶液中一定有Ba2+
    【答案】C
    【详解】A.盐酸能与含碳酸根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物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原溶液中可能含有碳酸氢根离子,不一定含有CO32-,故A错误;
    B.氯化钡能与硫酸根离子或银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沉淀,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沉淀可能为氯化银,溶液中不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故B错误;
    C.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为NH3,在碱性条件下生成NH3,说明溶液中含有NH4+,故C正确;
    D.碳酸钡和碳酸钙等沉淀都可溶于盐酸,原溶液中可能含有Ca2+,不一定含有Ba2+,故D错误
    故选C。
    5.已知气体的摩尔质量越小,扩散速度越快。如图所示为气体扩散速度的实验,两种气体扩散相遇时形成白色烟环。下列关于物质甲、乙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是浓氨水,乙是浓硫酸
    B. 甲是浓盐酸,乙是浓氨水
    C. 甲是浓氨水,乙是浓盐酸
    D. 甲是浓硝酸,乙是浓氨水
    【答案】C
    【详解】A.浓硫酸不具有挥发性,故A错误;
    B.由于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扩散速度越快,所以氨气的扩散速度比氯化氢快,烟环离浓盐酸近离氨水远,所以甲为浓氨水、乙为浓盐酸,故B错误;
    C.由于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扩散速度越快,所以氨气的扩散速度比氯化氢快,烟环离浓盐酸近离氨水远,所以甲为浓氨水、乙为浓盐酸,故C正确;
    D.氨气扩散速度比硝酸快,烟环离浓硝酸近离氨水远,故D错误。
    故选C。
    6.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该图中,我们获取的相关信息中错误的是( )

    A. 该元素的地壳中的含量为22.99% B. 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
    C. 该元素的名称是钠 D. 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为Na
    【答案】A
    【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该元素的信息,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而不是该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为22.99%,故A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故B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钠,故C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符号为Na,故D正确。
    故选A。
    7.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决定因素是( )
    A. 元素原子半径大小呈周期性变化
    B. 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依次递增
    C. 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D. 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结构决定性质,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排布决定了元素的性质,所以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决定因素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C正确。
    8.A、B两种元素为同一族第三周期和第四周期元素,若A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则B元素的原子序数可能为( )
    ①x+2 ②x+8 ③x+18 ④x+32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②
    【答案】C
    【详解】同一族第三周期和第四周期元素,原子序数相差可能为8(如19号元素钾与11号元素钠),也可能为18(如31号镓元素与13号铝元素),所以若A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则B元素的原子序数可能为x+8或x+18。
    故选C。
    9.下列有关Tl和Tl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Tl和Tl质子数相同 B. Tl和Tl互为同素异形体
    C. Tl和Tl互为同位素 D. Tl和Tl是两种核素
    【答案】B
    【解析】A. Tl和Tl质子数相同,均为81,选项A正确;B. Tl和Tl互为同同位素,选项B不正确;C. Tl和Tl互为同位素,选项C正确;D. Tl和Tl是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是铊元素的两种核素,选项D正确。答案选B。
    10.下列化合物中所有化学键都是共价键的是( )
    A. 氨气 B. 氢氧化钾 C. 氯化钡 D. 氯化铵
    【答案】A
    【详解】A.氨气分子中氮原子和氢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故A选;
    B.氢氧化钾中钾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氧原子和氢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故B不选;
    C.氯化钡中氯原子和钡原子之间存在离子键,故C不选;
    D.氯化铵中铵根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铵根离子中N原子与H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故D不选。
    故选A。
    11.某主族元素R的最高正化合价与负化合价代数和为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R一定是第VIA族元素 B. R的最高价氧化物为RO2
    C. R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溶液显碱性 D. R的气态氢化物易溶于水显碱性
    【答案】D
    【详解】A.R原子核外的最外层电子数为x,那么R的最高正化合价为+x,最多可以得到的电子数为8-x,那么R的最低负化合价为x-8,R的最高正化合价与负化合价代数和为2,x+x-8=2,x=5,R位于第ⅤA族,则R一定是第VA族元素,故A错误;
    B.M的最高价氧化物为R2O5,故B错误;
    C.R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溶液显酸性,故C错误;
    D.R的气态氢化物溶于水可能显碱性,故D正确。
    故选D。
    12.已知R2+离子核外有a个电子,核内有b个中子。表示R原子符号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R2-离子核外有a个电子,那么R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等于核内中子数等于a-2,b个中子,R的质量数为a+b-2,R得原子符号可以表示为:,答案选D。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第二周期元素从C到F,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B. 第三周期元素从Na到Cl,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C. 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逐渐增强
    D. LiOH、NaOH、KOH的碱性依次逐渐减弱
    【答案】A
    【详解】A.同周期,随原子序数的增大,非金属性增强,则第二周期元素从C到F,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故A正确;
    B.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在减小,则第三周期元素从Na到Cl,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故B错误;
    C.非金属性F>Cl>Br>I,则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逐渐减弱,故C错误;
    D.金属性K>Na>Li,则LiOH、NaOH、KOH的碱性依次逐渐增强,故D错误。
    故选A。
    14.0.05 mol某金属单质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放出1.68LH2(标准状况),并转变为具有Ne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离子,该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A. 第三周期第IA族 B. 第三周期第ⅢA族
    C. 第三周期第ⅡA族 D. 第四周期第IA族
    【答案】B
    【详解】氢气的物质的量为=0.075mol;令金属原子失去的电子数为n,根据电子转移守恒有:0.05mol×n=0.075mol×2,解得n=3,即金属原子失去3个电子形成金属离子,由于金属原子失去3个电子,形成具有Ne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离子。所以+3价金属离子核外有10个电子,故该金属元素质子数为10+3=13,即该金属为Al元素,位于周期表第三周期第ⅢA族。
    故选B。
    15.同周期的X、Y、Z三元素,它们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HXO4、H2YO4、H3ZO4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含氧酸的酸性H3ZO4>H2YO4>HXO4
    B. 元素的负化合价的绝对值按X、Y、Z变大
    C. 非金属性Z>Y>X
    D.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的顺序增强
    【答案】B
    【详解】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HXO4、H2YO4、H3ZO4,可知X为第ⅦA元素,Y为第ⅥA族元素,Z为ⅤA族元素,同同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故A错误;
    B.X、Y、Z元素的负化合价的绝对值分别是+1、+2、+3,逐渐增大,故B正确;
    C.X、Y、Z三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顺序是:HXO4>H2YO4>H3ZO4,所以三种元素非金属性X>Y>Z,故C错误;
    D.三种元素非金属性X>Y>Z,非金属性越强,则对应的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故D错误。
    故选B。
    16.关于铯(Cs)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说法正确的是( )
    A. 金属铯的熔点比金属钠高 B. CsOH比NaOH的碱性弱
    C. Cs与H2O能剧烈反应,甚至发生爆炸 D. 碳酸铯难溶于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Cs位于第ⅠA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在增强,熔点在降低,并利用同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相似来解答。
    【详解】A.第ⅠA族碱金属从上到下熔点在降低,则金属铯的熔点比金属钠低,故A错误;
    B.第ⅠA族碱金属从上到下金属性在增强,则CsOH比NaOH的碱性强,故B错误;
    C.第ⅠA族碱金属从上到下金属性在增强,则Cs与H2O能剧烈反应,甚至发生爆炸,故C正确;
    D.因碳酸钠易溶于水,同主族元素的化合物的性质相似,则碳酸铯能溶于水,故D错误。
    故选C。
    17.下表是部分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化合价,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元素代号
    L
    M
    Q
    R
    T
    原子半径/nm
    0.160
    0.143
    0.089
    0.102
    0.074
    主要化合价
    +2
    +3
    +2
    +6、-2
    -2
    A. L2+与R2-的核外电子数相等
    B. M与T形成的化合物具有两性
    C. 氢化物的稳定性为H2T<H2R
    D. 单质与浓度相等的稀盐酸反应的速率为Q>L
    【答案】B
    【解析】
    【分析】元素的最高正价=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绝对值的和为8,R、T两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6,故为第ⅥA元素,而R的半径大于T,T为O元素,R为S元素,M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3,为B或Al,但是半径比氧和硫均大,应为Al元素,L的半径比铝大,最外层电子数为2,应为Mg元素,Q的半径最小,最外层两个电子,故为Be元素,据此答题。
    【详解】由分析可知:L为Mg元素,M为Al元素,Q为Be元素,T为O元素,R为S元素。
    A.L2+是镁离子,R2-是硫离子,它们的核外电子数分别是10和18,核外电子数不相等,故A错误;
    B.M与T形成的化合物是氧化铝,属于两性氧化物,具有两性,故B正确;
    C.同主族,从上到下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小,所以稳定性:H2S<H2O,即H2T>H2R,故C错误;
    D.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得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所以失电子能力Mg>Be,元素的金属性越强,与盐酸反应越剧烈,所以与浓度相等的稀盐酸反应的速率为Q<L,故D错误。
    故选B。
    18.有A、B、C、D四种金属,投入水中只有D反应放出氢气,将A投入C的盐溶液中可置换出金属C,B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比A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则四种金属的金属性强弱顺序正确的是( )
    A. A>B>C>D B. D>A>B>C
    C. D>B>A>C D. D> C>A>B
    【答案】C
    【详解】有A、B、C、D四种金属,投入水中只有D反应放出氢气,说明D的活泼性是最强的;将A投入C的盐溶液可置换出金属C,说明活泼性为A>C;B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比A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说明金属性B>A,则四种金属的金属性强弱顺序是D>B>A>C。
    故选C。
    19.已知1--18号元素的离子aW3+、bX+、cY2-、dZ-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离子半径:Y2->Z- B. 原子序数:c>b
    C. 氢化物稳定性:H2Y>HZ D. 原子半径:X<W
    【答案】A
    【解析】
    【分析】离子aW3+、bX+、cY2-、dZ-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有a-3=b-1=c+2=d+1,可知原子a>b>d>c,Y、Z为非金属,处于第二周期,故Y为O元素,Z为F元素,W、X为金属处于第三周期,W为Al元素,X为Na元素,据此答题。
    【详解】由分析可知:X为Na元素,Y为O元素,Z为F元素,W为Al元素。
    A.cY2-和dZ-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所以离子半径:Y2->Z-,故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b>c,故B错误;
    C.非金属性Y<Z,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所以氢化物的稳定性:H2Y<HZ,故C错误;
    D.X和W属于同一周期,同一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所以原子半径:X>W,故D错误。
    故选A。
    20.向50 mL稀H2SO4与稀HNO3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假设加入铁粉的质量与产生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且每一段只对应一个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开始时产生的气体为H2
    B. AB段发生的反应为置换反应
    C. 参加反应铁粉的总质量m2=5.6 g
    D. 所用混合溶液中c(HNO3)=0.5 mol•L﹣1
    【答案】C
    【解析】
    分析】已知氧化性:NO3->Fe3+>H+,OA段发生:Fe+NO3-+4H+=Fe3++NO↑+2H2O,AB段发生:Fe+2Fe3+═3Fe2+,B以后发生:Fe+2H+=Fe2++H2↑,据此答题。
    【详解】A.开始时产生的气体为NO,故A错误;
    B.AB段发生:Fe+2Fe3+═3Fe2+,为化合反应,故B错误;
    C.最终生成Fe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目相等可知3×n(NO)+2×n(H2)=2n(Fe),即3×0.05mol+2×=2n(Fe),n(Fe)=0.1mol,质量为5.6g,故C正确;
    D.n(NO)==0.05mol,则所用混合溶液中c(HNO3)==1mol/L,故D错误。
    故选C。
    第I卷(共40分)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共40分)
    21.下表是周期表中的一部分,根据A—I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回答下列问题: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1
    A







    2



    D
    E

    G

    3
    B

    C

    F

    H
    I
    (1)表中元素,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____,只有负价而无正价的是______,还原性最强的单质是______,氧化性最强的单质是___。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既能和盐酸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是___,酸性最强的是____,碱性最强的是_____。
    (3)A分别与D、E、F、G、H形成的化合物中,最稳定的_____。
    (4)在A、B、C、D、E、F、G、H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______。
    【答案】(1). Ar (2). F (3). Na (4). F2 (5). Al(OH)3 (6). HClO4 (7). NaOH (8). HF (9). Na
    【解析】
    【分析】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A为H,B为Na,C为Al,D为C,E为N,F为P,G为F,H为Cl,I为Ar,然后利用元素及其单质、化合物的性质来解答各小题即可。
    【详解】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A为H,B为Na,C为Al,D为C,E为N,F为P,G为F,H为Cl,I为Ar。
    (1)以上元素中,只有Ar的最外层电子为8,为稳定结构,则化学性质不活泼;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没有正化合价,F元素没有正化合价;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则氧化性最强的单质是F2;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则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则还原性最强的单质是Na,故答案为:Ar,F,Na,F2。
    (2)Al的氢氧化物Al(OH)3既能和盐酸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表现为两性;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强,则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最强,由于F无含氧酸,故上述元素中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高氯酸,化学式为:HClO4;元素的金属性最强,则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最强,故上述元素中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碱性最强的是氢氧化钠,化学式为:NaOH;故答案为:Al(OH)3;HClO4;NaOH。
    (3)C、N、P、Cl、F中F的非金属性最强,则HF最稳定,故答案为:HF。
    (4)上述元素中,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同一周期中,原子序数越小,半径越大,故在这些元素中Na的半径最大,故答案为:Na。
    22.甲、乙、丙、丁是四种短周期元素,乙原子中K层与M层电子数相等;甲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比乙原子核外电子数少1;丙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丁原子核电荷数比丙原子核电荷数多2。请回答:
    (1)甲是______元素(填元素名称),甲的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乙是______元素(填元素名称),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
    (3)丙是_____元素(填元素符号),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是______;
    (4)丁是_____元素(填元素符号),甲与丁两元素组成的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与丙的最高价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答案】(1). 钠 (2). 2Na+2H2O=2NaOH+H2↑ (3). 镁 (4). 第三周期第IIA族 (5). C (6). H2CO3 (7). O (8). 2Na2O2+2CO2=2Na2CO3+O2
    【解析】
    【分析】甲、乙、丙、丁是四种短周期元素,乙原子中K层与M层电子数相等,则乙为Mg;甲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比乙原子核外电子数少1,则甲含有11个电子,甲为Na;丙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则丙为C;丁原子核电荷数比丙原子核电荷数多2,则丙的核电荷数为8,所以丁为O,据此答题。
    【详解】(1)甲为钠元素,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故答案为:钠;2Na+2H2O=2NaOH+H2↑。
    (2)乙是镁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3周期第IIA族,故答案为:镁;第3周期第IIA族。
    (3)丙为碳元素,丙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是H2CO3,故答案为:C;H2CO3。
    (4)丁是氧元素,甲与丁两种元素形成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的化学式为Na2O2,丙是碳元素;C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CO2,Na2O2与CO2反应生成Na2CO3和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故答案为:O;2Na2O2+2CO2=2Na2CO3+O2。
    23.0.5 mol A元素的最高价离子被还原成中性原子时,要得到6.02×1023个电子。它的单质同盐酸充分反应时,放出0.02g氢气,用去0.4gA;另一元素B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与A相同,且B元素形成的单质是红棕色液体。
    (1)写出这两种元素符号:A________,B________。
    (2)用符号表示A离子结构示意图:A________。
    (3)用电子式表示A、B形成化合物的过程:_____________。
    【答案】(1). Ca (2). Br (3). Ca2+ (4).
    【详解】(1)因A元素的最高价离子0.5mol被还原成中性原子时,要得到6.02×1023个电子即1mol电子,说明它的化合价为+2;单质同盐酸充分反应时,放出0.02gH2即0.01mol,用去0.4gA,由关系式:A~H2可知:A的物质的也为0.01mol,A的摩尔质量为40g/mol,所以A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故A为钙,元素符号为Ca;因B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与A相同,且B元素形成的单质是红棕色液体,所以B是溴,元素符号为:Br;故答案为:Ca,Br。
    (2)钙离子的核电荷数为20,核外电子总数为18,离子结构示意图为,故答案为:Ca2+。
    (3)A、B形成的化合物为溴化钙,钙离子和溴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属于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CaBr2形成的过程为:,故答案为:。
    24.已知五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大小顺序为C>A>B>D>E;A、C同周期,B、C同主族;A与B形成的离子化合物A2B中,所有离子的电子数相同,其电子总数为30;D和E可形成4核10电子分子。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对应元素的名称:A_____,C_____,E_____。
    (2)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
    ①D元素形成的单质____;②A、B、E形成的化合物____;③D、E形成的化合物______。
    (3)A和B可形成A2B、A2B2两种化合物,E与B可形成E2B、E2B2两种化合物,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A2B2和E2B2中都含有非极性共价键
    B.A2B和E2B都含离子键
    C.A2B和A2B2中阴阳离子个数比均1∶2
    D.A2B和A2B2均能溶于E2B,并发生反应
    【答案】(1). 钠 (2). 硫 (3). 氢 (4). (5). (6). (7). B
    【解析】
    【分析】A与B形成的离子化合物A2B中,所有的离子的电子数都相同,其电子总数为30,所以A是Na元素,B是O元素。又因为原子序数的大小顺序为C>A>B>D>E,A、C同周期,B、C同主族,所以C是S元素。D和E可形成4核10电子分子,因此D是N元素,E是H元素,据此答题。
    【详解】(1)由分析可知:A是钠元素,C是硫元素,E是氢元素,故答案为:钠,硫,氢。
    (2)①D元素形成的单质为N2,氮气分子中氮原子间形成三个共用电子对后各自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电子式为,故答案为:。
    ②A、B、E形成的化合物是氢氧化钠,含有离子键和极性键,电子式是,故答案为:;
    ③D、E形成的化合物是氨气,含有共价键,电子式是,故答案为:。
    (3)A和B可形成的两种化合物为Na2O、Na2O2,E与B可形成的两种化合物H2O、H2O2,
    A.H2O2其中H-O键为极性共价键,O-O键为非极性共价键,过氧化钠中只含有非极性键和离子键,故A正确;
    B.Na2O中含有离子键,H2O中含有共价键,故B错误;
    C.Na2O是由钠离子和氧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所以阳离子和阴离子数目之比都是2:1,Na2O2是由钠离子和过氧根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则氧化钠和过氧化钠中阴阳离子个数比均为1∶2,故C正确;
    D.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25.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后,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如图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
    (2)实验仪器(请补充完整):①____;②____;③试管;④试管夹;⑤镊子;⑥小刀;⑦玻璃片;⑧砂纸;⑨胶头滴管等。
    (3)实验药品:钠、镁带、铝条、2 mol·L-1盐酸、新制的氯水、硫化氢饱和溶液、氯化铝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
    (4)请你写出上述的实验操作对应的现象(用A~F表示):
    ①______;②_____;③______;④_____;⑤______;⑥_____。
    (5)实验结论:___________。
    【答案】(1). 探究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 酒精灯 (3). 烧杯 (4). B (5). F (6). A (7). D (8). C (9). E (10). 金属性:Na>Mg>Al;非金属性:Cl>S(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解析】
    【分析】(1)根据实验方案可知实验目的;
    (2)根据仪器的用途确定实验仪器;
    (4)根据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溶液的酸碱性选取相应的实验现象;
    (5)根据实验来分析实验的结论。
    【详解】(1)根据实验方案知,实验1、3、4、5、6是想证明金属的金属性强弱,且这几种金属都是同一周期的金属,实验2是想证明非金属性强弱的,即实验目的为探究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故答案为:探究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①用于进行加热的仪器酒精灯;②用于盛放钠和水反应的实验仪器烧杯;故答案为:酒精灯;烧杯。
    (4)1.镁和滴有酚酞的沸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氢气是可燃性气体,且氢氧化镁在水中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使溶液呈碱性,但氢氧化镁的溶解性很小,所以溶液呈浅红色,故选B;
    2.氯气和硫化氢反应生成硫单质和水,硫单质不易溶于水,且硫单质呈淡黄色,所以会看到有淡黄色沉淀生成,故选F;
    3.钠与滴有酚酞试液的冷水反应,钠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会浮在水面上;钠的熔点较低,钠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热,钠和水反应很剧烈,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气是可燃性气体,氢氧化钠是易溶于水的碱,所以其水溶液呈红色,故选A;
    4.镁带与2mol.L-1的盐酸反应,盐酸中氢离子浓度较大,所以反应剧烈,产生可燃性气体,故选D;
    5.铝条与2mol.L-1的盐酸反应,盐酸和铝反应不如和镁反应剧烈,且反应时都生成可燃性气体,故选C;
    6.测定0.1mol/L的Na2SiO3、Na3PO4、Na2SO4溶液的pH,硅酸的酸性小于磷酸的,磷酸的酸性小于硫酸的,所以Na2SiO3、Na3PO4、Na2SO4溶液的碱性逐渐减弱,故选E。
    故答案为:1.B,2.F,3.A,4.D,5.C,6.E。
    (5)由实验可知金属性Na>Mg>Al,非金属性Cl>S,则实验结论为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增大,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故答案为:金属性:Na>Mg>Al非金属性:Cl>S(或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