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展开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说明: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00分。时间60分钟。第Ⅰ卷 (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60分)北京时间2018年4月2日8时15分,遨游太空6年多的天宫一号先后与神舟八号、九号和十号飞船完成6次自动和航天员手控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后,在中国航天人的实时监测和全程跟踪下,在预测的时间和范围内准确再入大气层,化作流星坠落于(14°S,163°W)的南太平洋。据此完成1--3题。1.下列物质属于天体的是A.化作流星的天宫一号 B.正常工作中的天宫一号C.天空中的飞鸟 D.坠落南太平洋的天宫一号残骸2.天宫一号坠落时坠落点的区时是A.4月1日13:15 B.4月2日13:15C.4月1日13:23 D.4月2日13:233.天宫一号坠落时关于凯里(106°E,26°N)的叙述正确的是A.昼长长于北京B.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于北京C.昼长长于坠落点且至2018届高考前昼逐渐变长D.已经进入夏季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B.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该半球一定昼长夜短C.赤道上全年既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又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所以也就没有四季的更替D.太阳直射海口市(20ºN)这一天,海口市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而且白昼也最长 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据此回答5—7题。 甲地乙地丙地丁地白昼时间5小时30分9小时09分11小时25分13小时56分5.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6.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7.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①地球的公转 ②地球的自转 ③黄赤交角的存在 ④地方时的不同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读下列“地球内部结构图”,完成8—10题。8.地震波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当c处岩层发生地震时,地表科研人员测得地震波在经过f界面时的变化是①纵波速度加快 ②纵波速度减慢③横波速度加快 ④横波速度减慢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9.一般认为,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来自A.a岩层内部 B.c岩层内部C.d岩层内部 D.e岩层内部10.下列岩层组合表示岩石圈的是A.a+b+c B.a+c+d C.b+c+d D.c+d+e读秀丽的黄果树景观图。回答11—12题。11.该图景观体现出了的地球圈层包括A.水圈、生物圈 B.水圈、岩石圈、生物圈C.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12.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读“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回答13—15题。13.兰州太阳年辐射总量比广州丰富,原因不包括A.兰州的纬度比广州高,正午太阳高度比广州大,太阳辐射强度大B.兰州的海拔比广州高,空气密度比广州小,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C.兰州的海拔比广州高,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薄,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D.兰州深居内陆,广州临海,兰州的云量、雨日比广州少,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14.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电站的是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15.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是因为A.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能量集中B.上海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C.上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蕴藏量大D.上海煤、石油等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6—17题。16.按地质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A.褶皱、岩浆喷出、岩浆侵入、断裂 B.断裂、褶皱、岩浆喷出、岩浆侵入C.岩浆喷出、褶皱、岩浆侵入、断裂 D.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断裂17.①②③④所示地质现象与成因匹配的是A.①—挤压隆起 B.②—岩层断裂 C.③—岩浆侵入 D.④—水平挤压《科技日报》报道:西部大开发调研组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一处面积约100多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该处花岗岩岩体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兽飞禽。伟硕岩体已被淘蚀得薄如蛋壳。花岗岩体绵延分布百里,相对高差百米以下。阅读上述材料,完成第18—20题。18.造成这种“峰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岩浆活动 B.风力沉积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19.下列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 A.沙丘 B.火山锥 C.冲积扇 D.风蚀洼地结合“某区域岩层新老关系示意图”(图1),完成20—21题。 20.图中A处的地形为A.背斜山 B.背斜谷 C.向斜山 D.向斜谷21.若图中B地发现有溶洞景观,该处的岩石类型最有可能为图2中的A.a B.b C.c D.d读下面四幅图,回答22—23题。22.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A.甲和乙 B.丙和丁 C.甲和丙 D.乙和丁23.地貌景观甲和丙的成因分别是( )A.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B.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C.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D.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24.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 B.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等 C.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趋于平缓 D.外力作用强度较小,速度缓慢,内力作用激烈而迅速读图(图中序号表示地质作用),回答25—26题。25.图示各种地质作用中,相同的是A.①③⑤B.④⑥⑧C.①②⑤⑥D.⑤⑥⑦⑧26.从地质大循环的完整性看,图中缺失的过程包括A.沉积物变成变质岩的过程B.变质岩变成火成岩的过程C.沉积岩变成岩浆的过程D.火成岩变成沉积岩的过程右图所示是我国南方某一地区地质剖面。读图回答27—29题。27.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A.背斜 B.向斜 C.断层 D.谷地28.该地区地质演变过程可能是 A.水平挤压——岩层下降——外力侵蚀 B.岩层下降——外力侵蚀——水平运动 C.水平挤压——岩层上升——外力侵蚀 D.岩层下降——水平运动——外力侵蚀 29.有关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叙述正确的是 A.在外力作用下,背斜形成山岭 B.背斜常形成自流盆地 C.在内力作用下,向斜常形成谷地 D.向斜谷地常形成裂谷、陡崖30.甲、乙两图分别为庐山三叠泉和台北野柳“女王头”景观图,下列有关甲、乙两处景观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景观流水侵蚀作用显著 B.乙景观主要由风力堆积作用而成C.甲景观主要由向斜构造发育而成 D.乙景观主要由石灰岩溶蚀而成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二、综合题(共40分)3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1: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这种推移变化量很小,属于毫米级的,不会对中国带来什么大变化,但是在几百万年的地质年代中,这个移动量还是很可观的。材料2:青藏高原地形与地壳厚度示意图。(1)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重要原因。(6分)(2)试分析青藏高原移动对本区可能产生的影响。(6分)(3)从图中可以看出地壳厚度与地势的关系是 。(4)喜马拉雅山上 (外力)作用明显。(5)据喜马拉雅山脉岩层中发现有海洋生物化石,可以确定该地有 (岩石)。32.读图,分析回答问题。(22分)(1)写出地貌名称:甲 乙 丙 。(2)甲图地貌一般分布在 。它是 作用形成的。其形成的具体原因是 。(4分)该地貌组成物质的分布特点是 。(2分)(3)乙图地貌是 作用形成的,多分布在 地区。(4)关于乙、丙两图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 A.乙是流水堆积地貌,丙是风力侵蚀地貌 B.乙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地区,丙地貌多分布在湿润地区 C.丙地所在气候区,乡村聚落多为散居、流动性村落 D.乙地貌所在气候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荒漠化【参考答案】BACBDBDBCADBAADADCDCACDCACBCCA31.(1)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还在继续,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引起的挤压力使青藏高原移动。(2)在地质上受地壳的弯曲隆起、断裂、上升或下沉、造山运动等多方面影响,对于生活更为直接的影响则是地震活动的增加,形成较为丰富的地热资源等。(3)地壳厚的地方地势高,地壳薄的地方地势低 (4)冰川侵蚀(5)沉积岩32.(1) 冲积扇 三角洲 沙丘(2) 山口处流水堆积 流水在搬运途中,流速降低,物质沉积,河流在流出山口处,碎石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 扇顶粗,边缘细 (3) 流水堆积 河流入海的口外海滨 (4)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