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展开
北京新学道临川学校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体中蛋白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
B. 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
C. 蛋白质结合Mg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运输
D. 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该题考查的是蛋白质的功能的相关知识,选项所描述的是几种常见的蛋白质的功能及其相关知识。
【详解】抗原能和特异性抗体相结合,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可见,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A正确;肌肉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如肌动蛋白等)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B正确;蛋白质结合Fe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的运输,C错误;染色体是细胞核的结构之一,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正确。
【点睛】本题以蛋白质的功能为主线,综合考查考生对体液免疫、组成肌肉细胞的肌动蛋白等蛋白质与血红蛋白的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及染色体的组成、无机盐的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决此类问题,除了需要考生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外,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进行横向联系,即对教材中与某一知识有关的内容横向辐射,进行归纳。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
B. tRNA分子中只有三个碱基
C. 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
D. 控制细菌性状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烟草花叶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RNA分子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为核糖核苷酸。
2、tRNA链经过折叠形成三叶草结构,其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3个碱基为反密码子,反密码子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
【详解】A、DNA与ATP的组成元素都是C、H、O、N、P,A正确;
B、tRNA只有一个反密码子,但不只三个碱基,B错误;
C、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只有RNA一种,其基本单位为核糖核苷酸,C错误;
D、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D错误。
故选A。
3.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
A. 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
B. D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
C. 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
D. 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胞吞和胞吐: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不需要载体,但需要能量,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详解】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属于胞吐过程,A正确;
B、DNA从细胞核的核孔进入细胞质,不属于胞吐过程,B错误;
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属于胞吐过程,C正确;
D、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属于胞吐过程,D正确;
故选B。
4.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脂肪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
B. 当细胞衰老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
C. 甘油是极性分子,所以不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
D. 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详解】A、磷脂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A错误;
B、当细胞衰老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B正确;
C、甘油是脂溶性物质,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C错误;
D、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而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D错误。
故选B。
5. 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具有物质运输的作用
B. 动物细胞间的黏着性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C. 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
D. 哺乳动物的细胞可以合成蔗糖,也可以合成乳糖
【答案】D
【解析】
【详解】胞间连丝是贯穿细胞壁沟通相邻细胞的细胞质连线,为植物细胞间物质运输与信息传递的重要通道,A正确;
动物细胞间的黏着性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如癌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含量减少,细胞的黏着性降低,B正确;
ATP是直接能源物质,细胞内的吸能反应需要的能量由ATP水解提供,C正确;
蔗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动物细胞不能合成蔗糖,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基础,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6. 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蛋白质是细胞核中染色质的组成成分
B. 细胞核中可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转录
C. 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大分子物质不能
D. 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核膜消失和重新形成的现象
【答案】C
【解析】
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细胞核是遗传物质DNA分子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有核膜、核仁的周期性消失和重新构建的过程;所以A、B、D正确。核膜上的小孔被称为核孔,核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核内外的蛋白质和RNA等大分子物质的交换就是通过核孔进行的。所以选择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7.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以脂双层为基本支架 B. 膜内、外表面均镶有载体蛋白
C. 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D. 糖蛋白与细胞间的黏着性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组成细胞膜的成分有脂质(主要是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的多糖,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有的镶在磷质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它具有保护、润滑和识别等作用。由于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和蛋白质都不是静止的,因此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功能是(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因此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
【详解】细胞膜以脂双层为基本支架,A正确;载体蛋白是跨膜蛋白而不是镶在膜内外表面,B错误;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C正确;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可见糖蛋白与细胞间的黏着性有关,D正确;因此选B。
【点睛】准确识记细胞膜的结构、功能及其各自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8.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核糖体较多
B. 代谢强度不同的细胞中线粒体数目有差异
C. 合成胰蛋白酶的胰岛细胞中内质网发达
D. 携带氧气的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的大小、结构、功能各不相同,主要与细胞内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多少有关,正确理解各细胞器的功能,在此基础上解答此题。
【详解】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因此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核糖体较多,A正确;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代谢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因此代谢强度不同的细胞中线粒体数目有差异,B正确;胰蛋白酶是由胰腺细胞合成的,而不是由胰岛细胞合成的,胰岛细胞合成并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C错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D正确;因此选C。
【点睛】准确识记各类细胞的功能及各种细胞器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9.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研磨叶片时,应加入SiO2以防止色素被破坏
B. 制作果酒时,应将葡萄汁液装满整个发酵装置
C. 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D. 测定大肠杆菌的活菌数目时可采用稀释涂布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与教材实验有关的知识,要求考生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详解】研磨叶片时,加入SiO2是为了研磨充分,加入碳酸钙可防止色素被破坏,A错误;制作果酒时,葡萄汁液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大约1/3的空间,防止发酵瓶爆裂,B错误;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C错误;测定大肠杆菌的活菌数目时可采用稀释涂布法,D正确。答案选D。
【点睛】熟悉教材实验的细节是解题的关键。
10.下列能说明某细胞已经发生分化的是 ( )
A. 进行ATP的合成 B. 存在多种mRNA
C. 存在纤维蛋白原基因 D. 存在血红蛋白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时间:个体发育的整个生命进程均可发生,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结果:形成不同的细胞和组织。
(4)特点
①普遍性:多细胞生物普遍具有。
②持久性:贯穿于生物体整个生命进程中。
③稳定性:已分化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至死亡。
④不可逆性:细胞只能从全能干细胞最终走向高度分化的体细胞,不能反向进行。
(5)实质: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据此解答此题
【详解】所有的活细胞都能合成ATP,不能说明细胞已经分化,A错误;存在多种mRNA可合成多种类型的蛋白质,细胞进行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蛋白质,不能说明细胞已经分化,B错误;所有的细胞中都来自同一个受精卵,都存在纤维蛋白原基因,不能说明细胞已经分化,C错误;血红蛋白仅存在于红细胞内,其功能是运输氧气,红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D正确,选D。
【点睛】分化细胞表达的基因
(1)管家基因:所有细胞均表达的一类基因,基因产物是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基因,如呼吸酶基因、ATP水解酶基因。
(2)奢侈基因:不同类型细胞特异性表达的一类基因,其产物赋予不同细胞特异性的生理功能,如血红蛋白基因、胰岛素基因。
11.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细胞质中存在参与DNA合成的酶
B. 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可在生物体外发挥催化作用
C. 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
D. 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是37 ℃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所以酶的基本组成单位为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2、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详解】A、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存在少量DNA,其中存在参与DNA合成的酶,A正确;
B、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可在生物体外发挥催化作用,B正确;
C、可用盐析的方法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C正确;
D、酶最佳的保存温度是4 ℃左右,D错误。
故选D。
12.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
A. 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B. 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C. 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D. 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酶活力的含义:酶的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
(2)酶活力测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酶的活力通常以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或者在单位时间内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
【详解】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缓冲液可维持溶液的pH,所以缓冲液应在底物与酶混合之前加入,反应时间的测定则应在底物与酶混合之后开始,据此可判断C项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考查酶活力的测定方法步骤,要注意酶具有高效性,在将酶与反应物混合之前必须将反应条件PH、温度等调节好。
13.关于生物体产生的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
B. 胃蛋白酶能够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C. 蛋白酶和淀粉酶都属于水解酶类
D. 纤维素酶能够降解植物细胞壁和细菌细胞壁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所以酶的基本组成单位为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2、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详解】A、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A正确;
B、胃蛋白酶能够催化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B正确;
C、蛋白酶和淀粉酶分别能水解蛋白质和淀粉,都属于水解酶类,C正确;
D、细菌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肽聚糖,不能用纤维素酶水解,D错误。
故选D。
14.ATP是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酒精发酵过程中有ATP生成 B. ATP可为物质跨膜运输提供能量
C. ATP中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 D. ATP由腺嘌呤、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过程中有ATP生成,A正确;ATP可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B正确;ATP中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为生命活动供能,C正确;ATP由腺嘌呤、核糖和磷酸组成,D错误。
15.植物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是通过测量光合作用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应(如O2的释放)来绘制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类胡萝卜素主要在蓝紫光区吸收光能用于光反应中ATP的合成
B. 叶绿素的吸收光谱可通过测量其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值来绘制
C. 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也可用CO2的吸收速率随光波长的变化来表示
D. 叶片释放出的O2是在叶绿体基质中产生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进行光合色素有四种: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叶黄素。不同色素吸收不同的波长的光。
【详解】A、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吸收光能用于光反应中ATP的合成,A正确;
B、叶绿素的吸收光谱可通过测量其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值来绘制,B正确;
C、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也可用CO2的吸收速率随光波长的变化来表示,C正确;
D、叶片释放出的O2是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产生的,D错误。
故选D。
16.关于高等植物叶绿体中色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叶绿体色素的分离原理是叶绿体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乙醇中
B. 构成叶绿素的镁可以由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
C. 通常,红外光和紫外光可被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用于光合作用
D. 黑暗中生长的植物幼苗叶片呈黄色是由于叶黄素合成较多引起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离绿叶中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详解】A、叶绿体色素分离原理是各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A错误;
B、构成叶绿素的镁属于无机盐离子,可以由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B正确;
C、叶绿体中的色素只能吸收可见用于光合作用,C错误;
D、黑暗中生长的植物幼苗叶片呈黄色是由于无光不能合成叶绿素引起的,D错误。
故选B。
17.正常生长的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此后绿藻细胞的叶绿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A. O2的产生停止 B. CO2的固定加快
C. ATP/ADP比值上升 D. NADPH/NADP+比值上升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正常生长的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光照减为0,O2的产生停止,NADPH和ATP减少,故ATP/ADP和 NADPH/NADP+比值下降,CO2的固定减慢,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8.已知某种细胞有4条染色体,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同学用示意图表示这种细胞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细胞,其中表示错误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④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未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A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该分裂过程中,含有基因G和基因H(或基因g和基因h)的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到一起,A正确;
B、B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该分裂过程中,含有基因g和基因H(或基因G和基因h)的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到一起,B正确;
C、C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该分裂过程中,含有基因g和基因H(或基因G和基因h)的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到一起,C正确;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正常情况下,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不应该含有同源染色体和等位基因,D错误。
故选D。
19.在细胞的生命历程中,会出现分裂、分化等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的有丝分裂对生物性状的遗传无贡献
B. 哺乳动物的造血干细胞是未经分化的细胞
C. 细胞分化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 将植物种子培育成新的植株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2、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其细胞全能性受到限制,但细胞核仍保持着全能性。
【详解】A、细胞的有丝分裂可以保持细胞的亲子代之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A错误;
B、哺乳动物的造血干细胞是分化程度较低的细胞,B错误;
C、细胞分化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正确;
D、植物种子不属于一个细胞,将其培育成新的植株未体现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
故选C。
20.在相同培养条件下,研究者测定了野生型拟南芥和气孔发育不良的突变体在不同光强下的CO2吸收速率,结果如右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无光照时突变体呼吸速率与野生型基本相同
B. 野生型和突变体均在光强为P时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C. 光强度在750~1250 μmol·m-2·s-1范围内,单位时间内突变体有机物的积累量小于野生型
D. 光强为Q时,二者光合速率的差异可能是由于突变体的气孔小于野生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其中光反应的主要变化是水的分解和ATP的形成,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暗反应的主要变化是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场所是叶绿体基质。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在细胞质基质内完成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的反应,一分子葡萄糖分解成两分子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是在线粒体基质内,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同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是在线粒体内膜上,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和氧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的能量。
曲线解读,在没有光照时,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此时CO2的吸收量为负值,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但由于这时的光照强度弱,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从外观来看,植物的CO2仍是负值,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植物的呼吸作用,这时植物CO2的吸收值为零,然后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植物的CO2吸收值为正,最后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值时,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再发生变化,这时植物的光合作用达到了最大值。据此分析选项。
【详解】由图可以看出无光照时,两曲线合成一条曲线,表明无光照时突变体呼吸速率与野生型基本相同,A正确;P点是野生型和突变体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点,B错误;光强度在750~1250 μmol·m-2·s-1范围内,单位时间内突变体吸收的CO2小于野生型吸收的CO2,因此有机物的积累量突变体小于野生型,C正确;由于突变体的气孔发育不良,结合图像所给信息,光照强度为Q时,野生型的光合强度比突变型的大,因此可能的原因是由于突变体的气孔小于野生型,造成突变型对外界CO2的吸收量不足引起的,D正确;因此选B。
【点睛】准确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及正确的识图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
21.小麦的穗发芽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某地引种的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当地白粒小麦。为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穗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麦种子,分别加蒸馏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分组、步骤及结果如下:
分组
步骤
红粒管
白粒管
对照管
①
加样
0.5 mL提取液
0.5 mL提取液
C
②
加缓冲液(mL)
1
1
1
③
加淀粉溶液(mL)
1
1
1
④
37 ℃保温适当时间、终止酶促反应,冷却至常温,加适量碘液显色
显色结果
+++
+
+++++
注:“+”数目越多表示蓝色越深。
步骤①中加入的C是____________,步骤②中加缓冲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显色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较低的品种是____________;据此推测: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越____________。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____________。
(2)小麦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为进一步探究其活性在穗发芽率差异中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X处理的作用是使____________。若Ⅰ中两管显色结果无明显差异,且Ⅱ中的显色结果为红粒管颜色显著____________(填“深于”或“浅于”)白粒管,则表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答案】 (1). 0.5 mL蒸馏水 (2). 控制pH (3). 红粒小麦 (4). 低 (5). 缩短 (6). β淀粉酶失活 (7). 深于
【解析】
【分析】
实验一通过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程度来检测出红粒小麦和白粒小麦中淀粉酶的活性,活性越大、淀粉分解越多,蓝色越浅;
实验二中若发芽率与α-淀粉酶有关,α-淀粉酶失活会导致两组实验结果差别不大,而β-淀粉酶失活对实验结果无影响(红粒管的蓝色比白粒管的蓝色深)。
【详解】(1)步骤①中加入的C后,淀粉遇碘蓝色最强,说明加入的C是0.5mL蒸馏水,其中的淀粉没有被分解。步骤②中加缓冲液的目的是为了维持试管内溶液的pH。显色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较低的品种是红粒小麦,该试管内比白粒管内的蓝色深,淀粉分解少。
据此推测: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越低。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剩余淀粉量不变),则保温时间应缩短,使分解量减少。
(2)作为对比,X处理的作用是使β-淀粉酶失活。若Ⅰ中显色结果为红粒管颜色与白粒管的颜色无明显差异,且Ⅱ中的显色结果为红粒管颜色深于白粒管,则表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点睛】注意:分析实验题关键要抓住实验目的,明确自变量和因变量,结合实验应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进行分析,完善实验步骤,得出实验结果和结论。
22.为了探究某地夏日晴天中午时气温和相对湿度对A品种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将生长状态一致的A品种小麦植株分为5组,1组在田间生长作为对照组,另4组在人工气候室中生长作为实验组,并保持其光照和CO2浓度等条件与对照组相同。于中午12:30测定各组叶片的光合速率,各组实验处理及结果如表所示:
对照
组
实验
组一
实验
组二
实验
组三
实验
组四
实验
处理
温度/°C
36
36
36
31
25
相对湿度/%
17
27
52
52
52
实验
结果
光合速率
(mg CO2·dm-2·h-1)
11.1
15.1
22.1
23.7
20.7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本实验结果,可以推测中午时对小麦光合速率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可推测,________(填“增加”或“降低”)麦田环境的相对湿度可降低小麦光合作用“午休”的程度。
(2)在实验组中,若适当提高第________组的环境温度能提高小麦的光合速率,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麦叶片气孔开放时,CO2进入叶肉细胞的过程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载体蛋白,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消耗ATP。
【答案】 (1). 相对湿度(或湿度) (2). 在相同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改变时光合速率变化较大 (3). 增加 (4). 四 (5). 该实验组的环境温度未达到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 (6). 不需要 (7). 不需要
【解析】
【分析】
本实验通过设置不同的温度和湿度对小麦的光合速率进行检测,探究对光合作用速率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小麦光合速率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明显加快,但相对湿度相同时,小麦光合速率随温度的变化不明显,说明湿度是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
【详解】(1)根据本实验结果可知,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小麦光合速率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明显加快,但相对湿度相同时,小麦光合速率随温度的变化不明显,由此可推知中午时对小麦光合作用速率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是相对湿度;并可推测,增加麦田环境的相对湿度可降低小麦光合作用“午休”的程度。
(2)比较实验组二、三、四可知小麦光合速率在31 °C时高于另两组,由此推知,小麦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在31 ℃左右,而第四组的25 ℃低于最适温度,所以在实验组中,若适当提高第四组的环境温度能提高小麦的光合速率。
(3)CO2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叶肉细胞的,不需要载体蛋白,也不需要消耗ATP。
23.为了研究某种树木树冠上下层叶片光合作用的特性,某同学选取来自树冠不同层的A、B两种叶片,分别测定其净光合速率,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从图可知,A叶片是树冠_________(填“上层”或“下层”)的叶片,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数值时,A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开始下降,但测得放氧速率不变,则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___反应受到抑制。
(3)若要比较A、B两种新鲜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在提取叶绿素的过程中,常用的有机溶剂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下层 (2). A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所需光照强度低于B叶片 (3). 暗 (4). 无水乙醇
【解析】
【分析】本题以反映实验结果的曲线图为情境,综合考查考生对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光合作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横纵坐标的含义,把握曲线走势。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并从图示中提取信息,围绕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的环境因素等相关知识,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1)由于上层叶片对阳光的遮挡,导致下层叶片接受的光照强度较弱,因此下层叶片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较上层叶片低,据此分析图示可推知:A叶片是树冠下层的叶片。
(2)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氧气产生于光反应阶段。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数值时,A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开始下降,但测得放氧速率不变,说明光反应速率不变,则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受到抑制。
(3)绿叶中的叶绿素等光合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素。
【点睛】坐标曲线题的解题关键是:①要理解横、纵坐标的含义及曲线代表的含义,这是解题的重心所在。②关注坐标上的“四点、二量、一趋势”。“四点”指的是起点、交点、折点和终点;“二量”指的是分清自变量与因变量,绝对不能颠倒;“一趋势”,指的是曲线的走势,特别要注意的是分析问题时一定要结合横轴的点、区段来进行。③分析曲线变化有关的知识点时,还要挖掘或捕捉题目所给予的有效信息。
24.利用一定方法使细胞群体处于细胞周期的同一阶段,称为细胞周期同步化。以下是能够实现动物细胞周期同步化的三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DNA合成阻断法:在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培养液中添加适量的DNA合成可逆抑制剂,处于________期的细胞不受影响而继续细胞周期的运转,最终细胞会停滞在细胞周期的________期,以达到细胞周期同步化的目的。
(2)秋水仙素阻断法:在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培养液中添加适量的秋水仙素,秋水仙素能够抑制________,使细胞周期被阻断,即可实现细胞周期同步化。经秋水仙素处理的细胞________(填“会”或“不会”)被阻断在间期。
(3)血清饥饿法:培养液中缺少血清可以使细胞周期停滞在间期。以实现细胞周期同步化。分裂间期的特点是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答案】 (1). 分裂 (2). 间(或答:S) (3). 纺锤体形成 (4). 不会 (5). 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分裂期准备物质
【解析】
【分析】
【详解】
(1)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合成被阻断后,分裂期不受影响,分裂间期受影响。最终细胞会停滞在细胞周期的间期。
(2)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丝的形成来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而纺锤丝形成于有丝分裂前期;经秋水仙素处理的细胞不会被阻断在间期。
(3)分裂间期的特点是相关蛋白的合成、DNA进行复制、为分裂期准备物质。
【名师点睛】熟知细胞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前提。
25.回答下列问题:
(1)在观察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常用盐酸酒精混合液处理根尖,用龙胆紫溶液染色。实验中,盐酸酒精混合液的作用是________;龙胆紫溶液属于_______性染料,能够使细胞中的_________着色。
(2)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细胞核的功能可概括为:__________。
【答案】 (1).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 (2). 碱 (3). 染色体 (4). 细胞核是细胞内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解析】
【详解】(1)盐酸酒精混合液是解离液,解离的目的是杀死细胞,并使细胞散开,龙胆紫是碱性染料,可将染色体着色。
(2)细胞核的功能有:是细胞内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点睛】1、观察大蒜根尖细胞分裂的实验中,解离过程剪取根尖2-3mm(最好在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使组织中的细胞互相分离开.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醋酸洋红)溶液碱性染料可使染色质或染色体染成深色。
2、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双层膜,上面有孔是蛋白质和RNA通过的地方)、核仁和染色质。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26.结肠干细胞异常增殖会引发结肠癌,过度肥胖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
(1)结肠干细胞通过细胞增殖和________,实现肠道细胞的持续更新。
(2)W蛋白(一种信号分子)调控结肠干细胞增殖的机理如下图所示。
①据图可知,无W蛋白时,细胞质中的A蛋白与β-cat蛋白结合,使β-cat蛋白在蛋白激酶作用下被________,导致β-cat蛋白降解,T基因无法转录,不利于结肠干细胞增殖。
②过度肥胖会使W蛋白过度表达,大量W蛋白与结肠干细胞膜上的________结合,抑制蛋白激酶的作用,使β-cat蛋白经________进入细胞核,激活T基因转录,最终导致结肠干细胞____________,形成癌细胞。
(3)A蛋白的合成受A基因控制。据图分析,A基因和T基因在结肠癌发生过程中分别属于________基因。
a.原癌、原癌 b.原癌、抑癌 c.抑癌、抑癌 d.抑癌、原癌
(4)有人认为,维生素D通过上图所示机制有效缓解高脂饮食导致的结肠癌的发生。为此,研究者用________饮食分别饲喂三组野生型小鼠,一段时间后从分子水平和个体水平分别测定各组小鼠______________,从而证实上述假设。
【答案】 (1). 分化 (2). 磷酸化 (3). (W蛋白)受体 (4). 核孔 (5). 增殖失去控制(或“无限增殖”) (6). d (7). 低脂、高脂、高脂+维生素D (8). 细胞核内的β-cat蛋白量(或“T基因表达量”)、结肠癌发生率(或“肿瘤体积”)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结肠干细胞异常增殖会引发结肠癌,过度肥胖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为背景,结合图文信息,综合考查了学生的细胞分裂、分化、癌变等相关生物学基础知识,此外还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详解】(1)肠道细胞的持续更新需要结肠干细胞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细胞分裂使得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化使得细胞种类增加。
(2)结合图文信息可知①左图,无W蛋白时,细胞质中的A蛋白与β-cat蛋白结合,使β-cat蛋白在蛋白激酶作用下被磷酸化(图中的β-cat蛋白多了一个磷酸基团),导致β-cat蛋白降解,T基因无法转录,不利于结肠干细胞增殖。②右图,过度肥胖会使W蛋白过度表达,大量W蛋白与结肠干细胞膜上的(W蛋白)受体结合,抑制蛋白激酶的作用,使β-cat蛋白经核孔进入细胞核,激活T基因转录,最终导致结肠干细胞增殖失去控制(或“无限增殖”),形成癌细胞。题干中“形成癌细胞”是解答增殖失去控制(或“无限增殖”)空白的关键词。
(3)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结合题干可知A蛋白的功能是阻止细胞的增殖,因此A基因属于抑癌基因,而T基因促进细胞增殖,属于原癌基因,因此应选d。
(4)按照有人的假设:“维生素D通过上图所示机制有效缓解高脂饮食导致的结肠癌的发生。”来设计实验,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高脂饮食和维生素D的量,因变量是细胞的癌变情况,检测指标是细胞核内的β-cat蛋白量(或“T基因表达量”)、结肠癌发生率(或“肿瘤体积”)。因此设计该实验时应以低脂食物为对照组,高脂食物、高脂+维生素D食物为条件对照组进行设计。以野生型小鼠为实验材料,一段时间后从分子水平和个体水平分别测定各组小鼠细胞核内的β-cat蛋白量(或“T基因表达量”)、结肠癌发生率(或“肿瘤体积”),从而证实上述假设。
【点睛】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是解题的关键。
27.研究发现,拟南芥的H基因突变体在22℃下生长与野生型无差别,而30℃下生长则叶片呈白色。科研人员对此进行研究。
(1)30℃时,叶片呈白色的原因是叶绿体发育异常,_______合成受阻所致。
(2)测序发现,突变体的H基因发生了如图1所示的突变,导致H蛋白异常。科研人员提取野生型和突变体的叶片蛋白,用抗原-抗体杂交方法检测H蛋白,结果如图2所示。
①对比图1中野生型和突变体的内含子序列,可知突变体的H基因发生的碱基对改变是______,这导致mRNA增加了100多个碱基,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②据图2分析,在蛋白质水平上,突变体的改变是______。
(3)科研人员用特定抗体检测H蛋白在叶绿体内分布,结果如图3所示。
①图3中的叶绿体蛋白、叶绿体基质蛋白和类囊体蛋白,应提取自______(填“野生型”或“H基因突变体”)植株叶片。图中各泳道的蛋白上样量均保持一致。
②下列有关该实验设计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D1蛋白抗体和RbcL蛋白抗体的杂交结果表明叶绿体基质蛋白和类囊体蛋白充分分离
b.D1蛋白抗体和RbcL蛋白抗体的杂交结果可作为H蛋白抗体与抗原阳性反应的对照
c.H蛋白抗体杂交结果中1、2、3泳道条带大小差异主要是操作误差造成的
③依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4)H蛋白是一种热应激蛋白(温度升高时表达),调控叶绿体基因编码的RNA聚合酶的活性。据此推测,H基因突变体在30℃时叶子呈白色的原因是_______。
【答案】 (1). 光合色素 (2). G-C变为A-T (3). (内含子中碱基对改变导致)剪切位点改变,内含子转录出来的序列(或“部分序列”)未被剪切掉 (4). 无H蛋白(或“H蛋白空间结构改变”) (5). 野生型 (6). a (7). H蛋白主要分布于类囊体上 (8). H基因突变导致H蛋白30℃时不表达(H蛋白失活),叶绿体中RNA聚合酶活性降低,影响类囊体上光合色素合成相关基因转录,使光合色素合成受阻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原因、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和设计实验等内容。
【详解】(1)在正常情况下,叶片呈绿色是因为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等色素的原因。30℃时,叶片呈白色的原因是叶绿体发育异常,这是由于光合色素合成受阻所致。
(2)①由图1所示的结果可知突变体野生型的相比较,发现是由于内含子的第5位的碱基对由G-C变为A-T,引起的。这导致mRNA增加了100多个碱基,结合题目所给信息,基因转录后,内含子转录出来的序列被剪切,外显性转录的部分拼接形成mRNA,推测其原因是(内含子中碱基对改变导致)剪切位点改变,内含子转录出来的序列(或“部分序列”)未被剪切掉。
②据图2分析,在30℃时野生型的有抗原—抗体反应而突变型的无抗原—抗体反应,说明突变型的在30℃时无H蛋白质或H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的变化。
(3)科研人员用特定抗体检测H蛋白在叶绿体内分布,结果如图3所示。
①由图可知H蛋白在叶绿体中的存在部位是叶绿体基质中含量低,而在类囊体薄膜中含量高,由于拟南芥的H基因突变体在22℃下生长与野生型无差别,而30℃下生长则叶片呈白色,结合(2)②的分析在30℃时野生型的有抗原—抗体反应,而突变型的无抗原—抗体反应,可知图3中的叶绿体蛋白、叶绿体基质蛋白和类囊体蛋白,应提取自野生型植株叶片。
②D1蛋白抗体杂交检测结果表明:类囊体蛋白只存在于类囊体和叶绿体中,RbcL蛋白抗体的杂交结果表明:叶绿体基质蛋白只存在于叶绿体基质和叶绿体中,它们和H蛋白不是同一种蛋白,不发生特异性反应,并不是起对照作用b错误,H蛋白抗体杂交结果中1、2、3泳道条带大小差异主要是H蛋白在叶绿体不同部位的含量不同引起的,而不是操作误差造成的,c错误。这个实验结果恰恰说明D1蛋白抗体和RbcL蛋白抗体的杂交结果表明叶绿体基质蛋白和类囊体蛋白充分分离,a正确,因此选a。
③因此依据实验结果和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H蛋白主要分布于类囊体上。
(4)H蛋白是一种热应激蛋白(温度升高时表达),调控叶绿体基因编码的RNA聚合酶的活性。RNA聚合酶的功能是催化基因转录成mRNA,进而翻译出相关的蛋白质,据此推测,H基因突变体在30℃时叶子呈白色的原因是:H基因突变导致H蛋白30℃时不表达(H蛋白失活),叶绿体中RNA聚合酶活性降低,影响类囊体上光合色素合成相关基因转录,使光合色素合成受阻。
【点睛】具有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识图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高三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体中蛋白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
B. 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
C. 蛋白质结合Mg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运输
D. 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该题考查的是蛋白质的功能的相关知识,选项所描述的是几种常见的蛋白质的功能及其相关知识。
【详解】抗原能和特异性抗体相结合,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可见,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A正确;肌肉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如肌动蛋白等)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B正确;蛋白质结合Fe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的运输,C错误;染色体是细胞核的结构之一,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正确。
【点睛】本题以蛋白质的功能为主线,综合考查考生对体液免疫、组成肌肉细胞的肌动蛋白等蛋白质与血红蛋白的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及染色体的组成、无机盐的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决此类问题,除了需要考生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外,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进行横向联系,即对教材中与某一知识有关的内容横向辐射,进行归纳。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
B. tRNA分子中只有三个碱基
C. 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
D. 控制细菌性状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烟草花叶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RNA分子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为核糖核苷酸。
2、tRNA链经过折叠形成三叶草结构,其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3个碱基为反密码子,反密码子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
【详解】A、DNA与ATP的组成元素都是C、H、O、N、P,A正确;
B、tRNA只有一个反密码子,但不只三个碱基,B错误;
C、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只有RNA一种,其基本单位为核糖核苷酸,C错误;
D、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D错误。
故选A。
3.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
A. 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
B. D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
C. 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
D. 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胞吞和胞吐: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不需要载体,但需要能量,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详解】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属于胞吐过程,A正确;
B、DNA从细胞核的核孔进入细胞质,不属于胞吐过程,B错误;
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属于胞吐过程,C正确;
D、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属于胞吐过程,D正确;
故选B。
4.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脂肪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
B. 当细胞衰老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
C. 甘油是极性分子,所以不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
D. 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详解】A、磷脂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A错误;
B、当细胞衰老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B正确;
C、甘油是脂溶性物质,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C错误;
D、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而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D错误。
故选B。
5. 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具有物质运输的作用
B. 动物细胞间的黏着性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C. 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
D. 哺乳动物的细胞可以合成蔗糖,也可以合成乳糖
【答案】D
【解析】
【详解】胞间连丝是贯穿细胞壁沟通相邻细胞的细胞质连线,为植物细胞间物质运输与信息传递的重要通道,A正确;
动物细胞间的黏着性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如癌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含量减少,细胞的黏着性降低,B正确;
ATP是直接能源物质,细胞内的吸能反应需要的能量由ATP水解提供,C正确;
蔗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动物细胞不能合成蔗糖,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基础,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6. 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蛋白质是细胞核中染色质的组成成分
B. 细胞核中可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转录
C. 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大分子物质不能
D. 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核膜消失和重新形成的现象
【答案】C
【解析】
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细胞核是遗传物质DNA分子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有核膜、核仁的周期性消失和重新构建的过程;所以A、B、D正确。核膜上的小孔被称为核孔,核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核内外的蛋白质和RNA等大分子物质的交换就是通过核孔进行的。所以选择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7.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以脂双层为基本支架 B. 膜内、外表面均镶有载体蛋白
C. 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D. 糖蛋白与细胞间的黏着性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组成细胞膜的成分有脂质(主要是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的多糖,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有的镶在磷质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它具有保护、润滑和识别等作用。由于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和蛋白质都不是静止的,因此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功能是(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因此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
【详解】细胞膜以脂双层为基本支架,A正确;载体蛋白是跨膜蛋白而不是镶在膜内外表面,B错误;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C正确;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可见糖蛋白与细胞间的黏着性有关,D正确;因此选B。
【点睛】准确识记细胞膜的结构、功能及其各自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8.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核糖体较多
B. 代谢强度不同的细胞中线粒体数目有差异
C. 合成胰蛋白酶的胰岛细胞中内质网发达
D. 携带氧气的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的大小、结构、功能各不相同,主要与细胞内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多少有关,正确理解各细胞器的功能,在此基础上解答此题。
【详解】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因此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核糖体较多,A正确;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代谢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因此代谢强度不同的细胞中线粒体数目有差异,B正确;胰蛋白酶是由胰腺细胞合成的,而不是由胰岛细胞合成的,胰岛细胞合成并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C错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D正确;因此选C。
【点睛】准确识记各类细胞的功能及各种细胞器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9.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研磨叶片时,应加入SiO2以防止色素被破坏
B. 制作果酒时,应将葡萄汁液装满整个发酵装置
C. 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D. 测定大肠杆菌的活菌数目时可采用稀释涂布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与教材实验有关的知识,要求考生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详解】研磨叶片时,加入SiO2是为了研磨充分,加入碳酸钙可防止色素被破坏,A错误;制作果酒时,葡萄汁液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大约1/3的空间,防止发酵瓶爆裂,B错误;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C错误;测定大肠杆菌的活菌数目时可采用稀释涂布法,D正确。答案选D。
【点睛】熟悉教材实验的细节是解题的关键。
10.下列能说明某细胞已经发生分化的是 ( )
A. 进行ATP的合成 B. 存在多种mRNA
C. 存在纤维蛋白原基因 D. 存在血红蛋白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时间:个体发育的整个生命进程均可发生,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结果:形成不同的细胞和组织。
(4)特点
①普遍性:多细胞生物普遍具有。
②持久性:贯穿于生物体整个生命进程中。
③稳定性:已分化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至死亡。
④不可逆性:细胞只能从全能干细胞最终走向高度分化的体细胞,不能反向进行。
(5)实质: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据此解答此题
【详解】所有的活细胞都能合成ATP,不能说明细胞已经分化,A错误;存在多种mRNA可合成多种类型的蛋白质,细胞进行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蛋白质,不能说明细胞已经分化,B错误;所有的细胞中都来自同一个受精卵,都存在纤维蛋白原基因,不能说明细胞已经分化,C错误;血红蛋白仅存在于红细胞内,其功能是运输氧气,红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D正确,选D。
【点睛】分化细胞表达的基因
(1)管家基因:所有细胞均表达的一类基因,基因产物是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基因,如呼吸酶基因、ATP水解酶基因。
(2)奢侈基因:不同类型细胞特异性表达的一类基因,其产物赋予不同细胞特异性的生理功能,如血红蛋白基因、胰岛素基因。
11.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细胞质中存在参与DNA合成的酶
B. 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可在生物体外发挥催化作用
C. 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
D. 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是37 ℃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所以酶的基本组成单位为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2、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详解】A、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存在少量DNA,其中存在参与DNA合成的酶,A正确;
B、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可在生物体外发挥催化作用,B正确;
C、可用盐析的方法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C正确;
D、酶最佳的保存温度是4 ℃左右,D错误。
故选D。
12.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
A. 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B. 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C. 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D. 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酶活力的含义:酶的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
(2)酶活力测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酶的活力通常以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或者在单位时间内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
【详解】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缓冲液可维持溶液的pH,所以缓冲液应在底物与酶混合之前加入,反应时间的测定则应在底物与酶混合之后开始,据此可判断C项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考查酶活力的测定方法步骤,要注意酶具有高效性,在将酶与反应物混合之前必须将反应条件PH、温度等调节好。
13.关于生物体产生的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
B. 胃蛋白酶能够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C. 蛋白酶和淀粉酶都属于水解酶类
D. 纤维素酶能够降解植物细胞壁和细菌细胞壁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所以酶的基本组成单位为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2、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详解】A、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A正确;
B、胃蛋白酶能够催化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B正确;
C、蛋白酶和淀粉酶分别能水解蛋白质和淀粉,都属于水解酶类,C正确;
D、细菌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肽聚糖,不能用纤维素酶水解,D错误。
故选D。
14.ATP是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酒精发酵过程中有ATP生成 B. ATP可为物质跨膜运输提供能量
C. ATP中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 D. ATP由腺嘌呤、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过程中有ATP生成,A正确;ATP可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B正确;ATP中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为生命活动供能,C正确;ATP由腺嘌呤、核糖和磷酸组成,D错误。
15.植物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是通过测量光合作用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应(如O2的释放)来绘制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类胡萝卜素主要在蓝紫光区吸收光能用于光反应中ATP的合成
B. 叶绿素的吸收光谱可通过测量其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值来绘制
C. 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也可用CO2的吸收速率随光波长的变化来表示
D. 叶片释放出的O2是在叶绿体基质中产生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进行光合色素有四种: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叶黄素。不同色素吸收不同的波长的光。
【详解】A、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吸收光能用于光反应中ATP的合成,A正确;
B、叶绿素的吸收光谱可通过测量其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值来绘制,B正确;
C、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也可用CO2的吸收速率随光波长的变化来表示,C正确;
D、叶片释放出的O2是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产生的,D错误。
故选D。
16.关于高等植物叶绿体中色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叶绿体色素的分离原理是叶绿体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乙醇中
B. 构成叶绿素的镁可以由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
C. 通常,红外光和紫外光可被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用于光合作用
D. 黑暗中生长的植物幼苗叶片呈黄色是由于叶黄素合成较多引起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离绿叶中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详解】A、叶绿体色素分离原理是各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A错误;
B、构成叶绿素的镁属于无机盐离子,可以由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B正确;
C、叶绿体中的色素只能吸收可见用于光合作用,C错误;
D、黑暗中生长的植物幼苗叶片呈黄色是由于无光不能合成叶绿素引起的,D错误。
故选B。
17.正常生长的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此后绿藻细胞的叶绿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A. O2的产生停止 B. CO2的固定加快
C. ATP/ADP比值上升 D. NADPH/NADP+比值上升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正常生长的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光照减为0,O2的产生停止,NADPH和ATP减少,故ATP/ADP和 NADPH/NADP+比值下降,CO2的固定减慢,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8.已知某种细胞有4条染色体,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同学用示意图表示这种细胞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细胞,其中表示错误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④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未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A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该分裂过程中,含有基因G和基因H(或基因g和基因h)的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到一起,A正确;
B、B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该分裂过程中,含有基因g和基因H(或基因G和基因h)的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到一起,B正确;
C、C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该分裂过程中,含有基因g和基因H(或基因G和基因h)的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到一起,C正确;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正常情况下,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不应该含有同源染色体和等位基因,D错误。
故选D。
19.在细胞的生命历程中,会出现分裂、分化等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的有丝分裂对生物性状的遗传无贡献
B. 哺乳动物的造血干细胞是未经分化的细胞
C. 细胞分化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 将植物种子培育成新的植株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2、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其细胞全能性受到限制,但细胞核仍保持着全能性。
【详解】A、细胞的有丝分裂可以保持细胞的亲子代之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A错误;
B、哺乳动物的造血干细胞是分化程度较低的细胞,B错误;
C、细胞分化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正确;
D、植物种子不属于一个细胞,将其培育成新的植株未体现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
故选C。
20.在相同培养条件下,研究者测定了野生型拟南芥和气孔发育不良的突变体在不同光强下的CO2吸收速率,结果如右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无光照时突变体呼吸速率与野生型基本相同
B. 野生型和突变体均在光强为P时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C. 光强度在750~1250 μmol·m-2·s-1范围内,单位时间内突变体有机物的积累量小于野生型
D. 光强为Q时,二者光合速率的差异可能是由于突变体的气孔小于野生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其中光反应的主要变化是水的分解和ATP的形成,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暗反应的主要变化是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场所是叶绿体基质。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在细胞质基质内完成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的反应,一分子葡萄糖分解成两分子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是在线粒体基质内,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同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是在线粒体内膜上,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和氧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的能量。
曲线解读,在没有光照时,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此时CO2的吸收量为负值,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但由于这时的光照强度弱,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从外观来看,植物的CO2仍是负值,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植物的呼吸作用,这时植物CO2的吸收值为零,然后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植物的CO2吸收值为正,最后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值时,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再发生变化,这时植物的光合作用达到了最大值。据此分析选项。
【详解】由图可以看出无光照时,两曲线合成一条曲线,表明无光照时突变体呼吸速率与野生型基本相同,A正确;P点是野生型和突变体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点,B错误;光强度在750~1250 μmol·m-2·s-1范围内,单位时间内突变体吸收的CO2小于野生型吸收的CO2,因此有机物的积累量突变体小于野生型,C正确;由于突变体的气孔发育不良,结合图像所给信息,光照强度为Q时,野生型的光合强度比突变型的大,因此可能的原因是由于突变体的气孔小于野生型,造成突变型对外界CO2的吸收量不足引起的,D正确;因此选B。
【点睛】准确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及正确的识图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
21.小麦的穗发芽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某地引种的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当地白粒小麦。为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穗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麦种子,分别加蒸馏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分组、步骤及结果如下:
分组
步骤
红粒管
白粒管
对照管
①
加样
0.5 mL提取液
0.5 mL提取液
C
②
加缓冲液(mL)
1
1
1
③
加淀粉溶液(mL)
1
1
1
④
37 ℃保温适当时间、终止酶促反应,冷却至常温,加适量碘液显色
显色结果
+++
+
+++++
注:“+”数目越多表示蓝色越深。
步骤①中加入的C是____________,步骤②中加缓冲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显色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较低的品种是____________;据此推测: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越____________。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____________。
(2)小麦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为进一步探究其活性在穗发芽率差异中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X处理的作用是使____________。若Ⅰ中两管显色结果无明显差异,且Ⅱ中的显色结果为红粒管颜色显著____________(填“深于”或“浅于”)白粒管,则表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答案】 (1). 0.5 mL蒸馏水 (2). 控制pH (3). 红粒小麦 (4). 低 (5). 缩短 (6). β淀粉酶失活 (7). 深于
【解析】
【分析】
实验一通过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程度来检测出红粒小麦和白粒小麦中淀粉酶的活性,活性越大、淀粉分解越多,蓝色越浅;
实验二中若发芽率与α-淀粉酶有关,α-淀粉酶失活会导致两组实验结果差别不大,而β-淀粉酶失活对实验结果无影响(红粒管的蓝色比白粒管的蓝色深)。
【详解】(1)步骤①中加入的C后,淀粉遇碘蓝色最强,说明加入的C是0.5mL蒸馏水,其中的淀粉没有被分解。步骤②中加缓冲液的目的是为了维持试管内溶液的pH。显色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较低的品种是红粒小麦,该试管内比白粒管内的蓝色深,淀粉分解少。
据此推测: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越低。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剩余淀粉量不变),则保温时间应缩短,使分解量减少。
(2)作为对比,X处理的作用是使β-淀粉酶失活。若Ⅰ中显色结果为红粒管颜色与白粒管的颜色无明显差异,且Ⅱ中的显色结果为红粒管颜色深于白粒管,则表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点睛】注意:分析实验题关键要抓住实验目的,明确自变量和因变量,结合实验应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进行分析,完善实验步骤,得出实验结果和结论。
22.为了探究某地夏日晴天中午时气温和相对湿度对A品种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将生长状态一致的A品种小麦植株分为5组,1组在田间生长作为对照组,另4组在人工气候室中生长作为实验组,并保持其光照和CO2浓度等条件与对照组相同。于中午12:30测定各组叶片的光合速率,各组实验处理及结果如表所示:
对照
组
实验
组一
实验
组二
实验
组三
实验
组四
实验
处理
温度/°C
36
36
36
31
25
相对湿度/%
17
27
52
52
52
实验
结果
光合速率
(mg CO2·dm-2·h-1)
11.1
15.1
22.1
23.7
20.7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本实验结果,可以推测中午时对小麦光合速率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可推测,________(填“增加”或“降低”)麦田环境的相对湿度可降低小麦光合作用“午休”的程度。
(2)在实验组中,若适当提高第________组的环境温度能提高小麦的光合速率,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麦叶片气孔开放时,CO2进入叶肉细胞的过程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载体蛋白,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消耗ATP。
【答案】 (1). 相对湿度(或湿度) (2). 在相同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改变时光合速率变化较大 (3). 增加 (4). 四 (5). 该实验组的环境温度未达到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 (6). 不需要 (7). 不需要
【解析】
【分析】
本实验通过设置不同的温度和湿度对小麦的光合速率进行检测,探究对光合作用速率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小麦光合速率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明显加快,但相对湿度相同时,小麦光合速率随温度的变化不明显,说明湿度是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
【详解】(1)根据本实验结果可知,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小麦光合速率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明显加快,但相对湿度相同时,小麦光合速率随温度的变化不明显,由此可推知中午时对小麦光合作用速率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是相对湿度;并可推测,增加麦田环境的相对湿度可降低小麦光合作用“午休”的程度。
(2)比较实验组二、三、四可知小麦光合速率在31 °C时高于另两组,由此推知,小麦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在31 ℃左右,而第四组的25 ℃低于最适温度,所以在实验组中,若适当提高第四组的环境温度能提高小麦的光合速率。
(3)CO2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叶肉细胞的,不需要载体蛋白,也不需要消耗ATP。
23.为了研究某种树木树冠上下层叶片光合作用的特性,某同学选取来自树冠不同层的A、B两种叶片,分别测定其净光合速率,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从图可知,A叶片是树冠_________(填“上层”或“下层”)的叶片,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数值时,A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开始下降,但测得放氧速率不变,则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___反应受到抑制。
(3)若要比较A、B两种新鲜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在提取叶绿素的过程中,常用的有机溶剂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下层 (2). A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所需光照强度低于B叶片 (3). 暗 (4). 无水乙醇
【解析】
【分析】本题以反映实验结果的曲线图为情境,综合考查考生对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光合作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横纵坐标的含义,把握曲线走势。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并从图示中提取信息,围绕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的环境因素等相关知识,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1)由于上层叶片对阳光的遮挡,导致下层叶片接受的光照强度较弱,因此下层叶片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较上层叶片低,据此分析图示可推知:A叶片是树冠下层的叶片。
(2)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氧气产生于光反应阶段。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数值时,A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开始下降,但测得放氧速率不变,说明光反应速率不变,则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受到抑制。
(3)绿叶中的叶绿素等光合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素。
【点睛】坐标曲线题的解题关键是:①要理解横、纵坐标的含义及曲线代表的含义,这是解题的重心所在。②关注坐标上的“四点、二量、一趋势”。“四点”指的是起点、交点、折点和终点;“二量”指的是分清自变量与因变量,绝对不能颠倒;“一趋势”,指的是曲线的走势,特别要注意的是分析问题时一定要结合横轴的点、区段来进行。③分析曲线变化有关的知识点时,还要挖掘或捕捉题目所给予的有效信息。
24.利用一定方法使细胞群体处于细胞周期的同一阶段,称为细胞周期同步化。以下是能够实现动物细胞周期同步化的三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DNA合成阻断法:在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培养液中添加适量的DNA合成可逆抑制剂,处于________期的细胞不受影响而继续细胞周期的运转,最终细胞会停滞在细胞周期的________期,以达到细胞周期同步化的目的。
(2)秋水仙素阻断法:在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培养液中添加适量的秋水仙素,秋水仙素能够抑制________,使细胞周期被阻断,即可实现细胞周期同步化。经秋水仙素处理的细胞________(填“会”或“不会”)被阻断在间期。
(3)血清饥饿法:培养液中缺少血清可以使细胞周期停滞在间期。以实现细胞周期同步化。分裂间期的特点是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答案】 (1). 分裂 (2). 间(或答:S) (3). 纺锤体形成 (4). 不会 (5). 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分裂期准备物质
【解析】
【分析】
【详解】
(1)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合成被阻断后,分裂期不受影响,分裂间期受影响。最终细胞会停滞在细胞周期的间期。
(2)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丝的形成来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而纺锤丝形成于有丝分裂前期;经秋水仙素处理的细胞不会被阻断在间期。
(3)分裂间期的特点是相关蛋白的合成、DNA进行复制、为分裂期准备物质。
【名师点睛】熟知细胞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前提。
25.回答下列问题:
(1)在观察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常用盐酸酒精混合液处理根尖,用龙胆紫溶液染色。实验中,盐酸酒精混合液的作用是________;龙胆紫溶液属于_______性染料,能够使细胞中的_________着色。
(2)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细胞核的功能可概括为:__________。
【答案】 (1).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 (2). 碱 (3). 染色体 (4). 细胞核是细胞内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解析】
【详解】(1)盐酸酒精混合液是解离液,解离的目的是杀死细胞,并使细胞散开,龙胆紫是碱性染料,可将染色体着色。
(2)细胞核的功能有:是细胞内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点睛】1、观察大蒜根尖细胞分裂的实验中,解离过程剪取根尖2-3mm(最好在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使组织中的细胞互相分离开.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醋酸洋红)溶液碱性染料可使染色质或染色体染成深色。
2、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双层膜,上面有孔是蛋白质和RNA通过的地方)、核仁和染色质。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26.结肠干细胞异常增殖会引发结肠癌,过度肥胖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
(1)结肠干细胞通过细胞增殖和________,实现肠道细胞的持续更新。
(2)W蛋白(一种信号分子)调控结肠干细胞增殖的机理如下图所示。
①据图可知,无W蛋白时,细胞质中的A蛋白与β-cat蛋白结合,使β-cat蛋白在蛋白激酶作用下被________,导致β-cat蛋白降解,T基因无法转录,不利于结肠干细胞增殖。
②过度肥胖会使W蛋白过度表达,大量W蛋白与结肠干细胞膜上的________结合,抑制蛋白激酶的作用,使β-cat蛋白经________进入细胞核,激活T基因转录,最终导致结肠干细胞____________,形成癌细胞。
(3)A蛋白的合成受A基因控制。据图分析,A基因和T基因在结肠癌发生过程中分别属于________基因。
a.原癌、原癌 b.原癌、抑癌 c.抑癌、抑癌 d.抑癌、原癌
(4)有人认为,维生素D通过上图所示机制有效缓解高脂饮食导致的结肠癌的发生。为此,研究者用________饮食分别饲喂三组野生型小鼠,一段时间后从分子水平和个体水平分别测定各组小鼠______________,从而证实上述假设。
【答案】 (1). 分化 (2). 磷酸化 (3). (W蛋白)受体 (4). 核孔 (5). 增殖失去控制(或“无限增殖”) (6). d (7). 低脂、高脂、高脂+维生素D (8). 细胞核内的β-cat蛋白量(或“T基因表达量”)、结肠癌发生率(或“肿瘤体积”)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结肠干细胞异常增殖会引发结肠癌,过度肥胖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为背景,结合图文信息,综合考查了学生的细胞分裂、分化、癌变等相关生物学基础知识,此外还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详解】(1)肠道细胞的持续更新需要结肠干细胞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细胞分裂使得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化使得细胞种类增加。
(2)结合图文信息可知①左图,无W蛋白时,细胞质中的A蛋白与β-cat蛋白结合,使β-cat蛋白在蛋白激酶作用下被磷酸化(图中的β-cat蛋白多了一个磷酸基团),导致β-cat蛋白降解,T基因无法转录,不利于结肠干细胞增殖。②右图,过度肥胖会使W蛋白过度表达,大量W蛋白与结肠干细胞膜上的(W蛋白)受体结合,抑制蛋白激酶的作用,使β-cat蛋白经核孔进入细胞核,激活T基因转录,最终导致结肠干细胞增殖失去控制(或“无限增殖”),形成癌细胞。题干中“形成癌细胞”是解答增殖失去控制(或“无限增殖”)空白的关键词。
(3)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结合题干可知A蛋白的功能是阻止细胞的增殖,因此A基因属于抑癌基因,而T基因促进细胞增殖,属于原癌基因,因此应选d。
(4)按照有人的假设:“维生素D通过上图所示机制有效缓解高脂饮食导致的结肠癌的发生。”来设计实验,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高脂饮食和维生素D的量,因变量是细胞的癌变情况,检测指标是细胞核内的β-cat蛋白量(或“T基因表达量”)、结肠癌发生率(或“肿瘤体积”)。因此设计该实验时应以低脂食物为对照组,高脂食物、高脂+维生素D食物为条件对照组进行设计。以野生型小鼠为实验材料,一段时间后从分子水平和个体水平分别测定各组小鼠细胞核内的β-cat蛋白量(或“T基因表达量”)、结肠癌发生率(或“肿瘤体积”),从而证实上述假设。
【点睛】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是解题的关键。
27.研究发现,拟南芥的H基因突变体在22℃下生长与野生型无差别,而30℃下生长则叶片呈白色。科研人员对此进行研究。
(1)30℃时,叶片呈白色的原因是叶绿体发育异常,_______合成受阻所致。
(2)测序发现,突变体的H基因发生了如图1所示的突变,导致H蛋白异常。科研人员提取野生型和突变体的叶片蛋白,用抗原-抗体杂交方法检测H蛋白,结果如图2所示。
①对比图1中野生型和突变体的内含子序列,可知突变体的H基因发生的碱基对改变是______,这导致mRNA增加了100多个碱基,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②据图2分析,在蛋白质水平上,突变体的改变是______。
(3)科研人员用特定抗体检测H蛋白在叶绿体内分布,结果如图3所示。
①图3中的叶绿体蛋白、叶绿体基质蛋白和类囊体蛋白,应提取自______(填“野生型”或“H基因突变体”)植株叶片。图中各泳道的蛋白上样量均保持一致。
②下列有关该实验设计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D1蛋白抗体和RbcL蛋白抗体的杂交结果表明叶绿体基质蛋白和类囊体蛋白充分分离
b.D1蛋白抗体和RbcL蛋白抗体的杂交结果可作为H蛋白抗体与抗原阳性反应的对照
c.H蛋白抗体杂交结果中1、2、3泳道条带大小差异主要是操作误差造成的
③依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4)H蛋白是一种热应激蛋白(温度升高时表达),调控叶绿体基因编码的RNA聚合酶的活性。据此推测,H基因突变体在30℃时叶子呈白色的原因是_______。
【答案】 (1). 光合色素 (2). G-C变为A-T (3). (内含子中碱基对改变导致)剪切位点改变,内含子转录出来的序列(或“部分序列”)未被剪切掉 (4). 无H蛋白(或“H蛋白空间结构改变”) (5). 野生型 (6). a (7). H蛋白主要分布于类囊体上 (8). H基因突变导致H蛋白30℃时不表达(H蛋白失活),叶绿体中RNA聚合酶活性降低,影响类囊体上光合色素合成相关基因转录,使光合色素合成受阻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原因、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和设计实验等内容。
【详解】(1)在正常情况下,叶片呈绿色是因为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等色素的原因。30℃时,叶片呈白色的原因是叶绿体发育异常,这是由于光合色素合成受阻所致。
(2)①由图1所示的结果可知突变体野生型的相比较,发现是由于内含子的第5位的碱基对由G-C变为A-T,引起的。这导致mRNA增加了100多个碱基,结合题目所给信息,基因转录后,内含子转录出来的序列被剪切,外显性转录的部分拼接形成mRNA,推测其原因是(内含子中碱基对改变导致)剪切位点改变,内含子转录出来的序列(或“部分序列”)未被剪切掉。
②据图2分析,在30℃时野生型的有抗原—抗体反应而突变型的无抗原—抗体反应,说明突变型的在30℃时无H蛋白质或H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的变化。
(3)科研人员用特定抗体检测H蛋白在叶绿体内分布,结果如图3所示。
①由图可知H蛋白在叶绿体中的存在部位是叶绿体基质中含量低,而在类囊体薄膜中含量高,由于拟南芥的H基因突变体在22℃下生长与野生型无差别,而30℃下生长则叶片呈白色,结合(2)②的分析在30℃时野生型的有抗原—抗体反应,而突变型的无抗原—抗体反应,可知图3中的叶绿体蛋白、叶绿体基质蛋白和类囊体蛋白,应提取自野生型植株叶片。
②D1蛋白抗体杂交检测结果表明:类囊体蛋白只存在于类囊体和叶绿体中,RbcL蛋白抗体的杂交结果表明:叶绿体基质蛋白只存在于叶绿体基质和叶绿体中,它们和H蛋白不是同一种蛋白,不发生特异性反应,并不是起对照作用b错误,H蛋白抗体杂交结果中1、2、3泳道条带大小差异主要是H蛋白在叶绿体不同部位的含量不同引起的,而不是操作误差造成的,c错误。这个实验结果恰恰说明D1蛋白抗体和RbcL蛋白抗体的杂交结果表明叶绿体基质蛋白和类囊体蛋白充分分离,a正确,因此选a。
③因此依据实验结果和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H蛋白主要分布于类囊体上。
(4)H蛋白是一种热应激蛋白(温度升高时表达),调控叶绿体基因编码的RNA聚合酶的活性。RNA聚合酶的功能是催化基因转录成mRNA,进而翻译出相关的蛋白质,据此推测,H基因突变体在30℃时叶子呈白色的原因是:H基因突变导致H蛋白30℃时不表达(H蛋白失活),叶绿体中RNA聚合酶活性降低,影响类囊体上光合色素合成相关基因转录,使光合色素合成受阻。
【点睛】具有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识图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