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河北省石家庄一中2019届高考模拟试卷(七)(解析版)
展开河北省石家庄一中2019届高考模拟试卷(七)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
秸秆发电是秸秆回收利用的途径之一,现有发电方式可分为直燃发电、混燃发电、气化发电和沼气发电,而单位发电成本则受原料收购、运输以及不同发电方式等因素共同影响。目前我国秸秆发电经济效益不佳。如图示意湖北四市土地及秸秆资源分布特征。据此完成1﹣3题。
1.秸秆电厂布局应倾向于( )
A.原料产地 B.消费市场
C.技术密集区 D.劳动力密集区
【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1)自然因素:土地、水源。 (2)社会经济条件:原料、运输、劳动力、市场、动力、政府政策等。
【解答】解:秸秆电厂燃烧秸秆量大,故应倾向于原料产地。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理解即可。
2.相较其他三市,仙桃市建秸秆电厂的优势是( )
A.生态环境优良 B.配套设施完善
C.秸秆资源量大 D.秸秆收集成本低
【分析】秸秆发电是秸秆回收利用的途径之一,现有发电方式可分为直燃发电、混燃发电、气化发电和沼气发电,而单位发电成本则受原料收购、运输以及不同发电方式等因素共同影响。
【解答】解:由图可知,仙桃市秸秆资源密度最高,利于原料收购,减少运输费用,秸秆收集成本低。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全面获取信息进行概括即可,难度一般。
3.除政府补贴外,为持续提高秸秆发电经济效益,应该( )
A.增加秸秆供给 B.提高上网电价
C.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D.提升电厂集聚度
【分析】秸秆发电是秸秆回收利用的途径之一,现有发电方式可分为直燃发电、混燃发电、气化发电和沼气发电,而单位发电成本则受原料收购、运输以及不同发电方式等因素共同影响。
【解答】解:提高上网电价属于政府补贴;增加秸秆供给、提升电厂集聚度不能提高秸秆发电经济效益;秸杆燃烧产生的草木灰,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钾、镁、磷和钙,可用作高效农业肥料。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全面获取信息进行概括即可,难度一般。
某中学生去北极地区旅游,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来到的这座城市地处北极圈内,据当地人说,太阳从6月12日起就一直展现在天空,虽然每天也在不停地向着一定的方向运转,但不会落下,在天空中绕着圈子移动。漫步街头,我看见了许多高大的阔叶树……”如图示意北极地区,据此完成4﹣6题。
4.该城市最可能位于图中的(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分析】根据题干中描述的各种自然现象和地理景观可以分析出该地大致的地理位置。
【解答】解:该城市太阳从6月12日起就一直展现在天空,说明该城市出现极昼现象。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知,6月12日太阳直射21°N附近,此时69°N附近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再根据材料“漫步街头,我看见了许多高大的阔叶树”可知,该城市温暖湿润,能够生长高大的阔叶树,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结合图中四地的位置,比较分析可知,②地深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候温暖湿润。
故选:B。
【点评】本题以中学生日记中有关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记述为背景材料考查区域自然环境,属能力分析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是抓住主要地理现象和地理景观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5.该城市能够生长高大阔叶树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西风气流 C.海陆位置 D.洋流
【分析】阔叶树:叶子宽阔的树。阔叶树组成阔叶林。这个概念有两种所指:普通人的用词,是相对于针叶树和普通叶子(常叶)的树。这种阔叶树只生长于热带﹣部分亚热带。
【解答】解:该城市能够生长高大阔叶树,说明气候温暖湿润,主要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北极地区为背景,考查了城市能够生长高大阔叶树的主导因素,要求学生调用储备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6.该城市一年中的极昼期大约为( )
A.10天 B.20天 C.30天 D.40天
【分析】根据题干所述,可知该城市太阳从6月12日起就一直展现在天空,说明该城市出现极昼现象。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知,6月12日太阳直射21°N附近,此时69°N附近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解答】解:该城市6月12日进入极昼期,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对称性规律可知,该城市的极昼时间约为6月12日至7月2日,极昼期约为20天。
故选:B。
【点评】本题以中学生北极旅行笔记中关于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描写为背景材料考查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这一知识点。解题时抓住地理现象中的本质结合太阳直射点运动的一般规律进行推算即可。
如表为2017年我国部分省市常住人口变化情况。据此完成7﹣9题。
排名 | 省级行政区 | 常住人口(万人) | 增量(万人) |
1 | 广东省 | 11169 | 170 |
26 | 北京市 | 2170.7 | ﹣2.2 |
30 | 吉林省 | 2717.43 | ﹣15.6 |
7.广东省人口增量远超其他省市,主要原因是( )
A.死亡率低 B.出生率高 C.人口迁入多 D.环境容量大
【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有:气候、资源、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稳定的社会环境等。
【解答】解:A、死亡率低不是广东省人口增量远超其他省市的主要原因,故不符合题意;
B、广东省目前人口出生率较低,故不符合题意;
C、由所学知识可知广东省经济整体较为发达,就业机会众多,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广东省人口增量远超其他省市,主要原因是人口迁入多,故正确;
D、环境容量也不是广东省人口增量远超其他省市的主要原因,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以2017年我国部分省市常住人口变化情况为为背景,考查了广东省人口增量远超其他省市的原因,要求学生调用储备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8.北京市常住人口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政策限制 B.矿产短缺 C.交通发达 D.经济放缓
【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机械增长取决于人口的迁移。
【解答】解: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年来国家为疏解非首都功能,对在京的大量产业和人员进行转移,故正确;
B、北京一直都是一个矿产资源贫乏城市,因此这一点不是其常住人口负增长的原因,故不符合题意;
C、发达的交通应该能吸引更多的人口进入,不应该使常住人口进入负增长的状态,故不符合题意;
D、北京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以2017年我国部分省市常住人口变化情况为背景,考查了北京市常住人口负增长的主要原因,要求学生调用储备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9.吉林省常住人口的变化会导致( )
A.劳动力极度短缺 B.老龄化程度增加
C.人口死亡率下降 D.环境人口容量扩大
【分析】人口变动是受社会、经济、人口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人口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
【解答】解:A、由表格内容可知,吉林省的常住人口少了15.6万人,还不至于造成吉林省劳动力极度匮乏的状态,故不符合题意;
B、由所学知识可知吉林省的人口外流部分几乎都年轻人口,那么在年轻人口大量外流的状态下,吉林省的老龄化会有一定程度的加深,故正确;
C、吉林省常住人口的减少不会影响其人口死亡率,故不符合题意;
D、吉林省的环境人口容量相对固定,不会轻易改变,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以2017年我国部分省市常住人口变化情况为背景,考查了吉林省常住人口的变化的影响,要求学生调用储备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南美白对虾适应能力强,一般在沿海地区养殖。甘肃景泰川灌区20世纪90年代被迫弃耕,近年来,当地通过开挖池塘,汇水养殖南美白对虾,并抬土造田使大部分弃耕地得以复种。如图示意景泰川位置。读图完成10﹣11题。
10.景泰川灌区通过养殖对虾使弃耕地得以复种的基本原理是( )
A.挖塘抬土,地下水位降低
B.对虾吸收,水体盐度变淡
C.降水增多,盐分淋溶增强
D.气温降低,土壤蒸发减弱
【分析】读材料可知,当地通过开挖池塘,汇水养殖南美白对虾,并抬土造田使大部分弃耕地得以复种。
【解答】解:由材料可知,当地挖塘抬土,在台田上进行农业种植,使得地下水位降低,进而减轻当地土壤盐碱化。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景泰川位置为背景,考查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要求学生调用储备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11.与我国沿海主产区相比,景泰川产出的对虾品质更高的原因是( )
A.水温高 B.盐度大 C.污染少 D.饵料足
【分析】水体富营养化:(1)污染过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进入水体引起的水质恶化现象。(2)污染来源:生产和生活污水中所含的氮、磷等营养物质。(3)表现:陆地水体:称为“水花(水华)”,又称“藻花”;海洋水体:称为“赤潮”。(4)危害:①水体中植物死亡;②鱼类死亡;③湖泊演变为沼泽。(5)措施: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氮、磷污染防治;工业生产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推行清洁生产和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
【解答】解: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人口众多,海洋污染较重,景泰川地处西北内陆,人类活动少,污染较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全面获取信息进行概括即可,难度一般。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2~13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4~1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12.(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斑花黄堇为罂粟科紫堇属植物,药用历史悠久,是藏药中一味重要的寒性药,在藏药中一般是全草使用。斑花黄堇适生于海拔3200~5500 m青藏高原的高山流石滩、雪线附近、山坡砾地、高山草甸裸地、山麓断崖下、山顶石缝等环境中。如表为青海省斑花黄堇适宜区的自然条件、面积及蕴藏量。
适宜区 类型 | 海拔/m | 坡度/° | 月均日照 时数/h | 月均降水 量/mm | 月均温/℃ | 土壤pH值 | 面积/km2 | 蕴藏量/t |
较适宜 | 5300~ 5500 | 50~70 | 210~280 | 34~50 | ﹣1.2~7 | 7.5~8.9 | 511.16 | 329.2 |
适宜 | 3900~ 5300 | 50~70 | 180~230 | 40~104 | 2~14 | 7.5~8.9 | 20.66 | 285.1 |
较适宜 | 3200~ 3900 | 50~70 | 170~180 | 80~90 | 9~13 | 7.0~8.0 | 23.12 | 214.5 |
材料二 斑花黄堇藏药材的原料主要依赖于原产地采挖,迄今尚无人工种植生产。随着青海省将藏药产业作为特色产业发展,藏药规模化生产和紫堇属药用植物的研究深入和新活性的发现,斑花黄堇药材的需求量逐步增加,价格也随之上涨。但是其野生资源日趋枯竭,有的藏药厂已用灰绿黄堇等其他紫堇属作为替代药材使用。
(1)结合材料推测斑花黄堇的适生环境特征。
(2)评价青海省发展藏药产业为当地特色产业的区位条件。
(3)针对斑花黄堇资源日渐枯竭的现状,请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
【分析】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能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斑花黄堇的适生环境特征海拔高,地形险峻;气候恶劣,生态脆弱;光照充足;土壤呈弱碱性,肥力较低。
【解答】解:(1)根据材料,“斑花黄堇适生于海拔3200~5500 m青藏高原的高山流石滩、雪线附近、山坡砾地、高山草甸裸地、山麓断崖下、山顶石缝等环境中”再结合表格中的信息进一步推测得出,斑花黄堇适生环境海拔高,地形险峻;气候恶劣,生态脆弱;光照充足;土壤呈弱碱性,肥力较低。
(2)评价要从有利、不利两方面分析。青海省发展藏药产业为当地特色产业的有利条件主要是自然条件,即藏药种类丰富且资源相对充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藏药品质高;藏药中新的活性不断发现,市场需求量大;国家政策支持。青海省发展藏药产业为当地特色产业的不利条件主要是社会经济条件,即地处青藏高原,交通不便;技术水平落后,资源利用率较低。
(3)针对斑花黄堇资源日渐枯竭的现状,要从保护其原生环境、寻找替代品、保护性采挖等方面加强。加大对青藏高原流石滩(斑花黄堇适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对斑花黄堇的研究,提高利用率,寻找新的替代资源(对斑花黄堇进行人工栽培);对斑花黄堇进行保护性采挖(不整棵采挖)。
故答案为:
(1)海拔高,地形险峻;气候恶劣,生态脆弱;光照充足;土壤呈弱碱性,肥力较低。
(2)有利条件:藏药种类丰富且资源相对充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藏药品质高;藏药中新的活性不断发现,市场需求量大;国家政策支持。不利条件:地处青藏高原,交通不便;技术水平落后,资源利用率较低。
(3)加大对青藏高原流石滩(斑花黄堇适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对斑花黄堇的研究,提高利用率,寻找新的替代资源(对斑花黄堇进行人工栽培);对斑花黄堇进行保护性采挖(不整棵采挖)。
【点评】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3.(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4年12月,位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如图所示)的泽蒙﹣博尔察大桥通车,这是中国建筑企业在欧洲的第一个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大桥主跨跨径172米,在世界同类桥梁中排第9位,结束了该市70多年来多瑙河上仅有一座大桥的历史。
塞尔维亚近20年来基本无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当地建筑市场萎缩。泽蒙﹣博尔察大桥全线路基采用多瑙河砂填筑,项目中塞方与中方员工比例约3:1,46.6%的工程建设分包予当地企业施工。
(1)指出中方建筑企业修建大桥时可能面临的困难。
(2)分析大桥修建中大量使用多瑙河河砂的原因。
(3)请说明中方企业的用工及工程分包方案为何能实现“双赢”。
【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环境等因素,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自然因素的地位逐渐下降,但也有影响。
交通线路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完善交通网、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区域资源开发、增进民族团结、加强对外交流,扩大开放、缓解运输压力、维持地区稳定和繁荣发展等方面。
【解答】解:(1)主要从跨度、技术、环保等方面考虑。
(2)主要从就地取材、成本、河道淤积、生态破坏等方面考虑。
(3)从对塞方和中方两方面考虑。
故答案为:
(1)大桥主跨跨径大,技术难度大;当地缺乏相关技术人才及大型建筑设备;多瑙河环境保护要求高;第一次进入欧洲市场,对当地市场环境、建筑规范等缺乏认识。
(2)地处平原,河道泥沙淤积,原料丰富;就地取材,降低运输成本;适度抽取河砂,改善河道淤积状况;可以减少异地开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对塞方:为塞方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培养一批相关技术人才;带动其建筑相关产业发展;
对中方:可以降低用工成本;降低中方工人管理风险;便于相互沟通融合,与当地规范要求接轨;提高企业当地影响力,树立良好形象。
【点评】该题目中等难度,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材料,要求学生较强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较快的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
(二)选考题:请考生从2道选考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进行评分;不涂,按本科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14.(10分)近两年,人们对于生态旅游的热情越来越高涨。2018年国庆假期中,中青旅的客人有50%至60%选择了生态旅游,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以家庭形式出游,热衷于深度体验一地的景观和特色民风。
有人提出“开展生态旅游必须让当地居民直接参与到管理和服务中去”,说明其理由。
【分析】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留下的是脚印,带走的是照片”。
【解答】解:主要从就业、经济收入、居民素质、当地的协调发展等方面考虑。
故答案为:
旅游地居民是当地社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参与旅游管理与服务,能够为他们提供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社会公平发展;有利于当地居民开阔眼界、提高素质;有利于对当地自然环境维护与保护;有效地促进生态旅游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
【点评】该题目难度中等,以材料的形式,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教材内容,能灵活调动运用。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15.在乡村振兴与发展过程中,天津王家庄村民借助“零废弃生态农业”的技术,在农科人员的指导下,将鸡粪、猪粪等农家废弃物经生物催化后,变为无臭无味且溶于水的粉末,随水施撒在土地里,让本来寸草不长的宅基地和盐碱地变为良田,而成本却只有化肥的三分之一。如今,当地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说明“零废弃生态农业”技术是如何改善王家庄的环境的。
【分析】根据题干可知,“零废弃生态农业”技术是废弃物的再利用,既能减少废弃物的数量,还可以减轻污染,改善环境,增加耕地面积和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
【解答】解:根据题干可知,“零废弃生态农业”的技术,在农科人员的指导下,将鸡粪、猪粪等农家废弃物经生物催化后,变为无臭无味的粉末,减少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粉末随水施撒在土地里,让本来寸草不长的宅基地和盐碱地变为良田,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增加作物的产量;加工后的粉末施撒在土壤中,被作物吸收,可以避免了粪便或者有害物质对地表和地下水的污染,有利于人类健康;粪便处理后,并施撒在农田中,避免了视角污染,使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粪便转化为有机肥,减少了化肥的使用,减少了对地下水的污染,且能节省投入;宅基地和盐碱地变为良田,增加了耕地面积,改善了人居周边景观。
故答案为:
农家粪便经过无臭无味化处理,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随水施撒在土壤中,被作物吸收,避免了粪便(有害物质)对地表和地下水的污染;粪便处理后,并施撒在农田中,避免了视角污染,人居环境得到改变;粪便转化为有机肥,减少了化肥的使用,减少了对地下水的污染;宅基地和盐碱地变为良田,改善了人居小气候和周边景观。
【点评】本题以“零废弃生态农业”为切入点,考查对于环境的影响,属于基础题,根据题干内容和生活实际分析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