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湖南省郴州市2019届高考三模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63369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湖南省郴州市2019届高考三模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63369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湖南省郴州市2019届高考三模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63369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湖南省郴州市2019届高考三模试卷(解析版)
展开湖南省郴州市2019届高考三模试卷一、选择题被称为“泥巴艺术”的喀什土陶,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在喀什的土陶器中,尤以仿古土陶最为著名,它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具备了观赏和实用双重价值。制作土陶要用河泥做原料,加水反复用力揉捏。河泥土质地细腻、黏性强,是制作土陶器的绝好材料。土陶制作需要经过选料、过筛、和泥拌揉、坯体成形、彩绘、琢雕刻花、上釉、入窑烧制等数十道纯手工工序。如图示意喀什地理位置。读图,完成1~2题。1.喀什土陶被称为“泥巴艺术”主要得益于( )①优质的原料 ②适宜的气候 ③精湛的技艺④平坦的地形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分析】工业的区位条件可从原料、动力(燃料)、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策及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其中起主导影响的因素称为导向型因素。【解答】解:根据材料可知,喀什士陶要用河泥做原料,加水反复用力揉捏。该地的河泥土质好,是制作士陶器的绝好材料,说明该地的土陶原料优质。土陶制作需要经过选料、过筛、上釉等数十道纯手工工序,因此制作过程要求有高超的技艺。据此分析D③是喀什士陶的优势,根据材料,气候、地形与该工艺的关联度不高。故选:C。【点评】本题以喀什土陶被称为“泥巴艺术”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工业区位因素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2.喀什土陶制作的最佳时期是( )A.4~5月 B.7~8月 C.9~10月 D.11~12月【分析】喀什土陶 被称为“泥巴艺术”的喀什土陶,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到汉晋时代发展到彩陶。在喀什的土陶器中,尤以仿古土陶最为著名,它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具备了观赏和实用双重价值。喀什土陶的主要品种有:碗、碟、盘、壶、罐等。尤其有一种水壶最为奇特,它是少数民族群众洗手用的物品﹣﹣阿不都壶,形状大小、高低、扁圆各异,在壶的中间部分挖有小孔,水沿容器四周的通道流过,其独特造型,智慧的结晶,完全具备作为喀什土陶的代表。【解答】解:制作土陶要用河泥做原料,加水反复用力揉捏,搅拌均匀后放在自制的木制轴盘下,脚在下方的踩板上不停地踩,双手和着转动的陶泥作出不同的造型,当胚子成型后,将其放置在墙边的小木架上晾干,晾干后的土陶即可上彩釉,最后放入窑内点火烧制成型。其制作过程中需要晾干,喀什土陶制作的最佳时期是7~8月。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喀什土陶制作的最佳时期,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结合国际常用人口密度分级标准和我国实情,将老年人口密度(D)划分为5个等级:高密度区,D>100人/km2;较高密度区,50人/km2<D<100人/km2;中密度区,25人/km2<D<50人/km2;较低密度区,1人/km2<D<25人/km2;低密度区,0<D<1人/km2。如图为2000年和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密度空间格局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3.与2000年相比,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密度( )A.高密度区保持不变 B.中密度区增加较快 C.低密度区数量减少 D.较高密度区增加慢【分析】读材料可知:结合国际常用人口密度分级标准和我国实情,将老年人口密度(D)划分为5个等级:高密度区,D>100人/km2;较高密度区,50人/km2<D<100人/km2;中密度区,25人/km2<D<50人/km2;较低密度区,1人/km2<D<25人/km2;低密度区,0<D<1人/km2。【解答】解:读材料可知:中密度区,25人/km2<D<50人/km2;结合图例读图可知,中密度区增加较快。故选:B。【点评】本题以“2000年和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密度空间格局变化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了与2000年相比,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密度的变化,要求学生读图、析图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4.影响2000年与2010年老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省区面积 B.经济差异 C.年龄结构 D.人口总量【分析】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通常使用的计量单位有两种:人/平方公里;人/公顷。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状况的重要指标。由于人口密度指标是假定人口均匀分布在它所涉及的一定地域内,因此,人口密度计算的范围愈小,就愈能如实地反映人口分布的情况;范围愈大则只能概括地揭示人口分布的大势。【解答】解:读题干可知,图中表示的是老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是不同年龄的人口密度,属于年龄结构因素。故选:C。【点评】本题以“2000年和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密度空间格局变化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了影响2000年与2010年老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变化的直接因素,要求学生调用储备知识分析解决问题。5.应对我国老年人口的密度变化,可以( )A.引导青壮年农民工向城市集聚 B.鼓励老年人口向西部地区迁移 C.完善老年人口养老体制、体系建设 D.放宽计划生育政策,鼓励生育【分析】读材料可知:结合国际常用人口密度分级标准和我国实情,将老年人口密度(D)划分为5个等级:高密度区,D>100人/km2;较高密度区,50人/km2<D<100人/km2;中密度区,25人/km2<D<50人/km2;较低密度区,1人/km2<D<25人/km2;低密度区,0<D<1人/km2。【解答】解:读图可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老年人口的密度在增大,说明需要完善老年人口养老体制建设,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故选:C。【点评】本题以“2000年和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密度空间格局变化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了应对我国老年人口的密度变化的措施,要求学生调用储备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白令海是连接北太平洋和北冰洋的重要海域,其北面通过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连,南面与北太平洋被阿留申群岛隔开。如图为末次盛冰期的暖期(甲时期和乙时期)白令海北部陆坡和海洋环境模式图,甲时期白令海陆架高浓度悬浮体(粉砂和冰川碎屑)达到峰值。读图,完成6~8题。6.与甲时期相比,乙时期图示地区( )A.原生植物生长条件更优 B.陆上径流量更小 C.海冰覆盖面积更大 D.海水温度更高【分析】读图可知:与甲时期相比,甲图示有植物分布而乙时期图示地区没有植物分布。根据以上信息分析解决问题。【解答】解:根据图示可知,与甲时期相比,甲图示有植物分布而乙时期图示地区没有植物分布,说明原生植物生长条件更差;陆上径流相比甲时期分布纬度更广,因此推测乙时期的陆上径流量可能更大些;海冰覆盖面积更小;乙时期浮冰更多,推测冰融化多,海水温度可能更高。故选:D。【点评】本题以图文材料为背景,考查了学生读图、析材料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7.甲时期,陆架高浓度悬浮体的主要来源是( )A.初期海冰携带的侵蚀物入海 B.陆上径流携带大量泥沙 C.初期陆架崩塌物质大量堆积 D.海水上泛,海底泥沙上涌【分析】将不溶性固体粒子分散在液体中所形成的粗分散系统,称为悬浮体;甲时期,陆架高浓度悬浮体位于海冰下方。【解答】解:甲时期,陆架高浓度悬浮体位于海冰下方,推测其主要来源是初期海冰携带的侵蚀物入海形成的。该时段陆上径流较少,且流经区域地势低洼,陆上径流携带的泥沙多在陆域沉积。初温度较低陆架崩場不严重,不会导致崩場物质大量堆积;海水上泛是乙时期的特点不是甲时期的特点。故选:A。【点评】本题以图文为背景,考查了陆架高浓度悬浮体的主要来源,要求学生调用储备知识分析解决问题。8.乙时期北太平洋深层海水上泛对图示地区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浮冰移动 B.减弱陆上径流 C.加快海冰融化 D.增温增湿【分析】本题考查北太平洋深层海水上泛对图示地区产生的主要影响。解答本题要根据底层海水运动特征,海水性质,结合图文信息加以分析判断。【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北太平洋深层海水上泛能够使表层海水搅动,促使促进浮冰移动,A对;海水上泛与陆上径流无关,不会减弱陆上径流,B错;底层海水温度较低,海水上泛会减缓海冰融化,起到降温减湿作用,CD错。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对北太平洋深层海水性质的了解,并且能根据各种图表信息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分析问题。干旱地区常发育深根系植被,其根系深达地下潜水面,可直接提取地下水,这类植物被定义为地下水依赖型植物,也称“抽水机式植被”。据研究,这类植物在生长季的蒸散过程(水分由叶片蒸发过程)能引起浅层地下水位的周期性昼夜波动。如图为干旱区河岸带浅层地下水埋深的昼夜波动图。读图,完成9~11题。9.干旱区植被蒸散速率最快的时段是( )A.7~8时 B.10~11时 C.12~13时 D.17~18时【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干旱区植被蒸散速率与植物吸收地下水的速率有关,植物吸水多,蒸散速率也快。【解答】解:图示中,12﹣13时浅层地下水埋深最大,说明此时段植被吸水最多,因为该时段是光照最强的时刻,植物的光合作用最强,需水量最多,此时的蒸散速率也最快。故选:C。【点评】本题以干旱区河岸带浅层地下水埋深的昼夜波动图为背景,考查了干旱区植被蒸散速率最快的时段,要求学生调用储备知识分析解决问题。10.夜间河岸带浅层地下水的流向主要是( )A.由地势高处流向低处 B.由地势低处流向高处 C.浅层地下水补给河水 D.河水补给浅层地下水【分析】解答此题首先根据材料明确地下水埋深随昼夜变化情况,根据连通器原理,水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从而得出结论。【解答】解:根据材料,白天由于蒸发旺盛导致该树木所在地的地下水埋深变深,根据水的连通器原理,夜间水会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即河水补给浅层地下水,ABC不对,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水体的相互补给,难度一般。解题关键是审读材料,并启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解答。11.浅层地下水埋深昼夜波动幅度( )A.随河流流向变化幅度增大 B.距离河岸越远,变化幅度越小 C.距离河岸越远,变化幅度越大 D.随河流流向变化幅度减小【分析】解答此题首先根据材料明确抽水机式植被的特点,明确其引起地下水埋深随昼夜变化的条件,最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浅层地下水埋深昼夜波动幅度与该地地下水位多少、蒸发多少来决定,AC不对。离河岸越远,地下水埋深越深,树木蒸发对其影响小,则变化幅度越小,B正确,C不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有关植被对地下水的影响,难度一般。解题关键是审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46分)12.(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东北老工业区的衰落,除自身因素外,还与东北腹地部分河流无出海口、黑龙江流域水运与海港不连接、腹地工农业产品对外运输成本高、冬季河流结冰期过长、水运条件差、辽河水源匮乏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目前西辽河已基本断流,地下水超采,漏斗区范围扩大,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东北地区北部水资源相对丰富,河流航运条件优越,但无水路与渤海相通,价格低廉的水运优势难以产生经济效益。修筑松花江﹣辽河北水南调工程,既能为南部输水,缓解水资源不足,又能沟通渤海与黑龙江的水运。如图示意松辽运河输水工程规划线。(1)说明规划中的松辽运河水源区的水资源条件。 (2)分析松辽运河受水区缺水的主要原因。 (3)简述规划中的松辽运河调水线路实施的有利自然条件。 (4)指出松辽运河工程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分析】(1)结合材料,松辽运河水源区的水资源条件从区域的河流分布、水体条件等方面综合分析。(2)松辽运河受水区缺水的原因与自然条件、社会因素有关。(3)调水工程建设需要考虑建设的工程量及工程难度,也要考虑调水的水体高度。(4)松辽运河工程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工程线路的规划;工程调水总量;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解答】解:(1)图中显示,水源区河流众多,水系发达,松花江等河流的流程长,区域的湖泊、沼泽较多,储水量大;由于区域纬度高,地下多冻土层,水源下渗量小;水源区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但纬度较高,蒸发量小,径流量大。(2)受水区位于区域南部,这里是老工业基地,城市多,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但根据图示可以看出,南部区域仅有辽河,且该河段的支流少,河流水量小,尤其是冬春季节水量更小。(3)根据材料可知,辽河流向整体是由北向南流,说明辽河流域整体地势北高南低,故运河规划的辽河流域部分河段可自流。根据图示中的等高线数值可知,规划线路取水点地势较高,因此调水部分河段河水可自流;结合区域等高线上的数值可知,松花江与辽河的分水岭地势不高,且总线路较短,开挖渠道工程量小;调水线路基本都是沿河平原开通渠道,由于是沉积土层,施工难度小。(4)松辽运河工程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工程本身跨越不同省份且需要穿山越岭,因此需做好工程线路的规划;工程耗资大,涉及人口多,调水渠道会因使用年限的增加出现淤积现象,因此建设要充分论证工程使用期限和泥沙淤积情况;工程是为连通区域南北水运并解决南部缺水而建,因此要考虑工程调水总量;工程跨越了不同的河流、流域,建设会对环境有影响,因此要充分考虑工程对辽河、松花江、嫩江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故答案为:(1)水系发达,流程长,湖泊多,储水量大;多冻土层,水源下渗量小;纬度较高,蒸发量小,径流量大。(2)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支流少,河流水量小。(3)运河规划线路取水点地势较高,部分河段河水可自流;松花江与辽河的分水岭地势不高,且总线路较短,开挖渠道工程量小;沉积土层,施工难度小。(4)工程线路的规划;工程使用期限和泥沙淤积情况;工程调 水总量;工程对辽河、松花江、嫩江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点评】本题以图文材料为背景,考查了松辽运河水源区的水资源条件、松辽运河受水区缺水的主要原因,要求学生调用储备知识读图、析材料解决问题。13.(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位于法国西南部的波尔多,气候温和,降水集中在冬春季,是全世界优质葡萄酒的最大产区,种植面积达10万公顷,因此也被称为世界葡萄酒中心。苏玳产区位于波尔多左岸,加龙河和它的支流锡龙河在此交汇,与加龙河流经阳光明媚的平原不同,锡龙河一直在茂密的森林中穿行。苏玳产区的葡萄会在成熟时感染贵腐菌,菌丝透过果皮深入葡萄内部,葡萄内部的水分蒸发出去,使得糖分等物质都得以浓缩,孕育出了风格独特的贵腐葡萄酒。但是贵腐葡萄的产生需要一种独特的微型气候﹣﹣早上阴冷多雾,以促进贵腐菌的生长和蔓延;下午干燥炎热,防止过度潮湿使葡萄腐烂变质。在每年秋季采收贵腐葡萄时,会耗费大量劳动力成本,需要多次逐粒逐串挑选,最终酿制成价格昂贵的苏玳贵腐葡萄酒。(1)分析波尔多地区被称为世界葡萄酒中心的原因。 (2)推断苏玳产区产生贵腐葡萄微型气候条件的成因。 (3)说明贵腐葡萄采收期劳动力成本高的原因。 【分析】(1)波尔多地区被称为世界葡萄酒中心的原因从酿造历史、种植面积、品质、喜好等方面进行分析。(2)苏玳产区产生贵腐葡萄微型气候条件的成因从河流、温差、季节等方面进行分析。(3)贵腐葡萄采收期劳动力成本高的原因从劳动力、时间、技术、成本等方面进行分析。【解答】解:(1)波尔多地区被称为世界葡萄酒中心的原因为葡萄酒酿造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葡萄种植面积大,葡萄酒产量大;葡萄酒品质优良,知名度高;当地人喜好葡萄酒,酒庄多。(2)苏玳产区产生贵腐葡萄微型气候条件的成因为苏玳产区位于两条河的交汇处,水汽充足;两条河流经地区温差较大,导致水温相差较大,水汽易凝结成雾;在干燥的秋季,清晨气温较低,有利于贵腐菌滋生;午后天气干热,浓雾消散。(3)贵腐葡萄采收期劳动力成本高的原因为整串葡萄难以同时感染贵腐菌,采收时须手工完成,劳动力投入大;需要多次采摘,耗费时间长;必须是具备专业知识的技术工人才能正确挑拣,劳动力成本高。故答案为:(1)葡萄酒酿造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葡萄种植面积大,葡萄酒产量大;葡萄酒品质优良,知名度高;当地人喜好葡萄酒,酒庄多。(2)苏玳产区位于两条河的交汇处,水汽充足;两条河流经地区温差较大,导致水温相差较大,水汽易凝结成雾;在干燥的秋季,清晨气温较低,有利于贵腐菌滋生;午后天气干热,浓雾消散。(3)整串葡萄难以同时感染贵腐菌,采收时须手工完成,劳动力投入大;需要多次采摘,耗费时间长;必须是具备专业知识的技术工人才能正确挑拣,劳动力成本高。【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区域农业及可持续发展,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4.(10分)民居属于居住建筑,是居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创造并保留下来的,是当地文化、习俗和艺术的集中体现。在现代社会,民居因其生活气息备受游客青睐,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民居客栈。分析民居客栈的开发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 【分析】分析民居客栈的开发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有利方面要从就业、居民收入、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及传统民居保护等方面分析,不利方面要从对当地社会秩序、文化习俗、传统民居破坏等方面分析。【解答】解:根据材料,民居客栈的开发有利于传统民居的修复和保护,能够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居民收入,促使居民返乡创业,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民居客栈的开发会冲击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改变民居客栈的形态,传统民居原生状态遭到破坏。故答案为:有利影响:带动当地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带来资金,有利于对民居的修复和保护。不利影响:冲击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改变民居客栈的形态,传统民居原生状态遭到破坏。【点评】本题较基础,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分析阐述问题能力。掌握民居客栈的开发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且能够根据材料信息分析解决问题是解答本题关键。[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5.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近年来,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渤海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受损,海洋生态灾害频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2018年12月,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了《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提出了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说明渤海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的原因,并分析《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可能采取的治理措施。【分析】环境污染的产生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的,因此原因分析要围绕污染物的排放和海域自净能力;措施要围绕着限制污染的排放上。【解答】解:环渤海地区由于沿岸地区经济发达,海洋生产和沿海的工农业活动排放污水多;海域污染严重,污染范围广,渤海海域比较封闭,海水自净能力弱;导致生态环境十分严峻。要治理渤海的环境污染要限制污染的排放量,如整治渤海海域及其附近的生产活动,实现达标排放;加大巡查力度,严厉打击违规排放污水的行为等;同时加大对污染严重的水域进行生态修复。故答案为:原因:沿岸地区经济发达,海洋生产和沿海的工农业活动排放污水多;海域污染严重,污染范围广,渤海海域比较封闭,海水自净能力弱。措施:整治渤海海域及其附近的生产活动,实现达标排放;加大巡查力度,严厉打击违规排放污水的行为;对污染严重的水域进行生态修复。【点评】本题考查有关海洋污染的问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原理,并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