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解析版) 试卷
展开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是青海省西宁地区分布图。该地区有一首歌谣:“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 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造成图示区域积温等值线弯曲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 B. 纬度 C. 夏季风 D. 人类活动
2. 歌谣中的地理现象与对应的正确解释是( )
A. “古城气候总无常”——受高原高寒、干燥气流影响,太阳辐射强
B. “一日须携四季装”——地势高,空气稀薄,昼夜温差不明显
C. “山下百花山上雪”——反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D. “日愁暴雨夜愁霜”——白天升温快,易成对流雨;夜晚降温快,易凝结成霜
【答案】1. A 2. D
【解析】
【分析】该组试题以区域等值线图为背景,考查等值线图的判读、气候成因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试题涉及知识点多,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地理原理迁移应用的能力的要求较高。
【1题详解】
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等温线向高值方向凸出;反之地势越低气温越高,等值线向低值方向凸出。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地处等值线向高值方向凸出,河谷处等值线向低值方向凸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地势,A正确。不考虑其它因素,同纬度温度相同,受纬度影响的等温线大致和纬线平行,B错误。夏季风和人类活动对气温影响不大,因此不是造成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原因,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古城气候总无常”反映出气候变化大,高原高寒、干燥气流影响以及太阳辐射强均不能体现气候变化大,A错误;“一日须携四季装”反映出一天中气温变化大,即昼夜温差大,B错误;“山下百花山上雪”说明上下和山上景观不同,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海拔高度引起的气候条件的垂直差异,反映地理环境的垂直分异规律,C错误。“日愁暴雨夜愁霜”说明白天易降暴雨,夜间易下霜,这是因为白天升温快,易成对流雨;夜晚降温快,易凝结成霜,D正确。故选D。
【点睛】纬度、地形地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洋流等是影响气温和影响等温线的主要因素,做题时可依据下面的思路推断影响气温和等温线的主要因素类型:等温线和纬线平行说明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是纬度;陆地上等温线闭合或弯曲,一般是由地形地势造成的;海洋和陆地上等温线分别向不同方向弯曲,一般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结果;沿海地区较小范围内等温线向某个方向弯曲,一般是受洋流影响的结果。
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发现某一类地区的植被多呈斑块状分布。下图是这类地区植被呈斑块状分布的山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名词解析】结皮斑块:由微细菌、真菌、藻类、地衣、苔藓等隐花植物及其菌丝、分
泌物等与土壤砂砾粘结形成的复合物。
3. 形成a处堆积物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 )
A. 风力作用 B. 流水作用 C. 冰川作用 D. 风化作用
4. b 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 )
A. 增加空气湿度和地表径流 B. 增加大风和沙尘天气
C. 阻止冰川自山上向下移动 D. 可以拦截径流和泥沙
5. 从植被分布的格局看,这一类地区最可能是( )
A. 荒漠地区 B. 草原地区 C. 森林地区 D. 高山草甸
【答案】3. B 4. D 5. A
【解析】
该组试题以地理野外考察获得的示意图为切入点,考察地表形态的塑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点,试题材料新颖,难度较大。
【3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a处堆积物的上游是结皮斑块,受地表径流的影响,该处结皮斑块中的堆积物被搬运到a处,在灌木阻挡下发生堆积,从而形成a处的堆积物,B正确。风力作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错误。该地有灌木等,说明不太可能位于冰川地区,C错误。风化作用不会形成土堆等堆积物,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b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拦截其上游结皮斑块产生的地表径流和泥沙,D正确。植被可增加空气湿度,但不能增加地表径流,A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出减小风速和沙尘以及阻止冰川和固沙的作用,B、C错误。故选D。
【5题详解】
由图可知,该地区植被以灌丛和一年生植被为主,最可能位于气候较干旱的地区,其自然带为荒漠带,A正确。草原地区、高山草甸易草本植物为主,B、D错误。森林地区一般以乔木为主,C错误。故选A。
为某次山地自行车越野赛照片,图示意该地地形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6. 左图中照片的拍摄地点可能位于右图中( )
A. ①地 B. ②地 C. ③地 D. ④地
7. 照片中自行车运动员的行进方向是向( )
A. 北 B. 南 C. 西北 D. 东南
【答案】6. A 7. B
【解析】
该组试题以某次山地自行车越野赛照片为背景,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为背景,考查等值线图的判读。试题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使学生较快的进入试题情景。总体难度适中。
【6题详解】
由图可以看出,该段赛道应是下坡路段,即骑手是从④地向①地骑行。图片中骑手的右后方有两座山峰,分析可能是①地,故A对;②地离另一等高线太近,阴挡看右后方的视线,故B错;③、④两地右后方无山峰,故C、D项错误。
【7题详解】
根据右图中指向标和道路延伸状况可知,从④地向①地骑行,总体方向是由北向南,在①地的骑行方向明显是向南,故B项正确。
大数据显示,城市机动车流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体现城市的生活节奏。机动车流量百分比是指某时段机动车流量占当日机动车总流量的比例。图为某城市工作日机动车流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8. 处于晚高峰(下班时间)的时段是( )
A. a B. b C. c D. d
9. 该城市最有可能是( )
A. 柏林(52°31′N,13°2′E)
B. 火奴鲁鲁(21°18′N,157°49′W)
C. 东京(35°69′N,139°69′E)
D. 巴西利亚(15°47′S,47°56′W)
【答案】8. C 9. B
【解析】该组试题以大数据为背景考查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试题难度适中。
【8题详解】
图中a、c两个时段机动车流量百分比最大,说明这两个时段为上班或下班高峰。城市中一般实行8小时工作制,因此两次高峰之间时间间隔约为八小时的是工作时间,即图中从a点向右到c点时工作时间,据此可知c段是晚高峰。
【9题详解】
城市中一般下午18:00左右下班,该城市晚高峰时的北京时间大约为12:00,即该地地方时比北京时间约早6小时。因北京时间是东八区区时,因此该地可能大约位于西十区附近,根据四个选项中四地的经度可计算出四地分别位于东一区、西十一区、东九区、西三区,故选B。
在河流地貌中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流被称为河曲或者蛇曲。下图 为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称文镇的热喔拉山上能欣赏到通天河另类的“立体”蛇曲之美。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 该河段的蛇曲之美之所以用“另类”去形容是因为( )
A. 该河段的连续拐弯特别多 B. 该河段的蛇曲出现在峡谷地带
C. 该河段的蛇曲出现在高原上 D. 该河段落差特别大
11. 符合该段河流水文特征的是( )
A. 水流缓,流量大,有凌汛 B. 水流缓,流量小,无凌汛
C. 水流急,结冰期短,流量大 D. 水流急,结冰期长,流量小
【答案】10. B 11. B
【解析】
【分析】该小题以河曲景观图为背景,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的水文特征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
【10题详解】
河流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流水侧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强,易形成河曲,而峡谷地区一般河流下蚀作用强,不易形成河曲,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段蛇曲出现在峡谷地区,因此可以用“另类”形容,B正确。河曲是由连续拐弯构成的,这是河曲的一般特征,A错误。由材料可知,该河曲位于青藏高原,但这不是其特殊之处,C错误。由图可知,该河段落差较小,D错误。
【11题详解】
青藏高原上的河流多发源于冰雪融水,一般水量较小,A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段河流落差较小,水流缓,C、D错误。水流缓,流量小,无凌汛,B正确。故选B。
【点睛】凌汛是河流下游河段结冰,导致上游河段水位上涨形成汛期的现象。因此,判断某河段有无凌汛要看两个条件:①是否有结冰期;②下游结冰早于上游。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河段才有凌汛现象。
汤泉乡地处河北省遵化市西北部,地热资源丰富。下图为汤泉地热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名词解析】片麻岩具有暗色与浅色矿物相间呈定向或条带状断续排列的片麻状构造特 征,呈变晶结构。主要矿物为石英、长石、角闪石、云母等。
12. 温泉疗养院适合建在( )
A. ①点 B. ②点 C. ③点 D. ④点
13. 判断 P 处岩石的类型和特点是( )
A. 沉积岩层理发育 B. 变质岩致密
C. 喷出岩多气孔 D. 变质岩多裂隙
14. 图中岩石界面起伏波动较大的主要成因是( )
A. 褶皱弯曲 B. 断裂错动 C. 地下水溶蚀 D. 岩浆侵入
【答案】12. C 13. D 14. B
【解析】
该组试题以温泉疗养为背景,考查等值线图的综合判读、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试题材料新颖,出题视角独特,总体难度较大。
【12题详解】
根据图中地下等温线的数值可知,①②③④四处只有③处的温度在35-45℃之间,其余三地温度均在之间。③处地下温度较高,易形成温泉,适合建疗养院。
【13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P处和花岗岩相邻,花岗岩石岩浆侵入后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因此P处原有岩石受岩浆活动的高温作用影响已发生变质而形成变质岩,即图中所示片麻岩。由材料可知,片麻岩具有暗色与浅色矿物相间呈定向或条带状断续排列的片麻状构造特征,呈变晶结构,此类岩石以形成节理构造,多裂隙,D正确。
【14题详解】
一般来说岩浆活动和地壳运动挤压受热等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其边界往往是比较自然平滑的,所以A、D错误。溶蚀作用一般发生在沉积岩如石灰岩地区,该地为岩浆岩和变质岩,不易发生溶蚀作用,C错误。故选D。
近年来,节能建筑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北京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 2010 年对该校 教学楼进行研究。下图 中甲、乙、丙示意教学楼楼顶水平面、南墙、北墙单位面积接受太阳 辐射量的月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5. 图中的甲、乙、丙依次代表( )
A. 北墙 水平面 南墙 B. 水平面 北墙 南墙
C. 南墙 水平面 北墙 D. 水平面 南墙 北墙
16. 乙各月太阳辐射量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5 月太阳辐射量多于 7 月,大气环流
B. 5 月太阳辐射量多于 7 月,纬度位置
C. 7 月太阳辐射量少于 8 月,太阳高度
D. 7 月太阳辐射量少于 8 月,白昼长短
【答案】15. C 16. A
【解析】
该组试题以某校校本研究为背景,以教学楼不同墙面太阳辐射的月变化为切入点,考查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较大。
【15题详解】
我国位于北半球,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楼顶水平面单位面积获得太阳辐射量大,而南墙与楼顶垂直,所以夏季照射在南墙的太阳光线与南墙的夹角小,获得太阳辐射较小,而北墙位于背阴面,全年获得太阳辐射量小,所以甲为南墙,乙为楼顶,丙为北墙,故选C。
【16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地5月份单位面积获得太阳辐射量大于7月,两个月份正午太阳高度相差不大,但是7月份为北京的雨季,降水量大,阴天多,所以获得太阳辐射量小,为大气环流因素,A对。同一地点,纬度位置相同,B错。7月份太阳高度大于8月,而太阳辐射小,主要是由于大气环流所致,C错。7月份白昼长于8月份,D错。故选A。
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塞布尔岛到处是细沙,小岛四周布满流沙浅滩,水深约24 m,因每年平均移动 100 m 而为人称奇。下图示意的是塞布尔岛位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7. 塞布尔岛是由( )
A. 板块挤压隆起形成 B. 珊瑚虫遗体堆积形成
C. 河口泥沙堆积形成 D. 海流携沙冲积形成
18. 该岛的移动方向是( )
A. 向西 B. 向东 C. 向南 D. 向北
19. 冬至日加拿大渥太华(45°25′N , 75°43′W)当地时间 6 时 39 分,塞布尔岛迎 来日出,该日塞布尔岛的昼长约为( )
A. 4 小时 21 分 B. 5 小时 21 分
C. 8 小时 42 分 D. 10 小时 42 分
【答案】17. D 18. B 19. C
【解析】
该组试题以区域为背景,考查地表形态的塑造、洋流、昼长的计算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适中。
【17题详解】
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岛位于北美洲大陆东部的大西洋上,处于美洲板块内部,A错误。该地纬度较高,珊瑚是热带海洋生物,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岛离陆地有一定距离,C错误。据材料中该岛“到处是细沙,小岛四周布满流沙浅滩”推测,该岛可能是海流携沙冲积形成,D正确。
【18题详解】
根据该岛位置可知,北大西洋暖流流经此处。该洋流自西向东流,受其影响,该岛可能向东移动。故选B。
【19题详解】
昼长计算公式为:昼长=2×(12:00-日出时间),公式中日出时间是当地的日出时的地方时。该日该地日出时加拿大渥太华的区时为6时39分,即西五区区时为6时39分,即75°W地方时为6时39分。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岛经度为60°W,比75°W地方时早1小时,此时该岛地方时为7时39分。然后利用昼长计算公式可计算出该日昼长为8小时42分。故选C。
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该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中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最可能是( )
A. 1 800-1 900 m B. 1 900-2 000 m
C. 2 000-2 100 m D. 2 100-2 200 m
21.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有( )
①喜光 ②抗风 ③喜湿 ④耐寒 ⑤喜阴 ⑥耐贫瘠
A. ①⑥ B. ②③ C. ③⑤ D. ④⑥
22.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苔原带中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是( )
A. 土壤肥力增强 B. 封山育林 C. 气候变暖 D. 降水增加
【答案】20. A 21. C 22. C
【解析】该组试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总体难度适中。
【20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阴坡、阳坡,还是迎风坡、背风坡,在海拔1 800-1 900 m之间,林带百分比均最大,说明该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中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最可能是1 800-1 900 m之间。
【21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各海拔高度,山地的阴坡、迎风坡均是林带百分比最大的地方,说明该森林喜阴。迎风坡处易形成地形雨,说明该森林喜湿。故选C。
【22题详解】
一般来说,热量是影响森林分布的海拔高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图中可以看出,高山苔原带的海拔较高,而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即该森林分布的海拔升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较高海拔地区的热量条件逐渐改善,导致森林分布的海拔升高。C正确。
二、综合题
2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蓝莓,果实颜色极具吸引力,好吃又兼营养保健功能而深受消费者喜爱。我国东北地区分布有野生蓝莓,果实品质优但产量低。在引进国外优良品种的基础上,现已培育出七十多个品种,这些蓝莓品种的共性是生长环境喜湿怕旱,主要差异是耐寒程度。例如,生长在我国东北地区的蓝莓可耐 -35℃低温。但极端天气下,当地气温可能会出现超低温,农民经常 人工堆雪以防冻害。蓝莓植株高度有的品种达 1.5 米左右,有的品种仅 0.3—0.8 米。以下左图、右图分别示意我国东北地区某区域冬、夏季山谷、山顶气温日变化。
(1)据图,指出山谷和山顶冬、夏季气温及其日变化的差异。
(2)说明大兴安岭蓝莓主要种植在山谷、洼地的原因。
(3)分析在半山坡的野生蓝莓比山谷种植的蓝莓不易受到冻害的原因。
(4)简述当地果农采用人工堆雪方式防止蓝莓冻害的原因。
【答案】(1)冬季:山顶气温高,山谷气温低;山谷气温日较差大,山顶气温日较差小。 夏季:白天山谷气温高,夜晚山顶气温高山谷和由顶气温日较差均较大,山谷变化更大。
(2)山谷和洼地夏季气温高,热量充足;山谷和洼地因河流和丰富的地下水,土壤湿润; 山谷和洼地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3)冬季(尤其是夜晚),太阳辐射减弱(夜晚没有),(山谷两侧的)山坡降温快,山坡近地面的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至谷底,冷空气将山谷原本的暖空气抬升至半山坡,使得半山 坡气温相对较高,在此生长的野蓝莓不易受到冻害;野生蓝莓长期生长在本地,对当地气候 变化适应性强。
(4)东北地区冬季降雪量大,当地莓植株高度较矮(0.3-0.8 米),容易人工堆雪覆盖;冬 季时堆雪(积雪)可以减少地表热量的散失,又可阻隔冷空气直接侵袭蓝莓树体和土壤;积 雪(堆雪)较蓬松,孔隙多,孔隙中的空气对地面和树体具有保温作用。
【解析】
(1)根据图示曲线,左图是冬季气温曲线,山顶气温高,山谷气温低。气温日较差是一日中气温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山谷气温日较差大,山顶气温日较差小。右图是夏季气温曲线,白天山谷气温高,夜晚山顶气温高。山谷和由顶气温日较差均较大,山谷变化更大。
(2) 大兴安岭蓝莓主要种植在山谷、洼地,主要从水分、热量、土壤角度分析。结合上题分析,山谷和洼地夏季气温高,热量充足。山谷和洼地有河流和丰富的地下水,土壤湿润。山谷和洼地土层沉积深厚,土壤肥沃。
(3)冬季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减弱,夜晚山谷两侧的山坡降温快,山坡近地面的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至谷底,谷底的气温低,易受冻害。冷空气将山谷原本的暖空气抬升至半山坡,使得半山坡气温相对较高,所以半山坡生长的野蓝莓不易受到冻害。野生蓝莓长期生长在本地,对当地气候变化适应性强,不易受冻害。
(4)东北地区冬季降雪量大,当地莓植株高度较矮,约0.3-0.8米,容易人工堆雪覆盖。冬季时堆雪覆盖,可以减少地表热量的胶失,又可阻隔冷空气直接侵袭蓝莓树体和土壤。积雪较蓬松,孔隙多,孔隙中的空气对地面和树体具有保温作用。从而减少了冻害发生。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沿途接纳多条支流,后绕过南迦巴瓦峰转向南流(此段即雅鲁藏布大峡谷),出中国境后称布拉马普特拉河。干流在拉孜以上为上游,河床海拔在5200m以上,沼泽和湖沼较多;拉孜到派乡为中游,海拔已降到 4500 米以下, 沿岸是西藏农业最发达地区,誉为“高原粮仓”;派乡以下为下游河段,谷底海拔从 2800 米迅速降至155米。
材料二 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分布图
(1)描述图中年降水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2)比较说明雅鲁藏布江上游和下游的水文特征差异。
(3)分析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成为“高原粮仓”的优势自然条件。
(4)1998 年中国科学家完成了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首次徒步穿越考察,考察证实该峡 谷是 “生物资源宝库”、“地质博物馆”,请说明理由。
【答案】(1)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年降水量总体从西南向东北递减, 受山地地形抬升,在中印边境地区出现大于 4000mm 的多雨中心。
(2)上游: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流量小;落差小,流速慢;水能资源少; 下游:以降水补给为主,流量大;落差大,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
(3)河谷地带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较好;河流冲积土壤,较肥沃;可引水灌溉,水源 充足;地形平坦,有利于种植业开展。
(4)该峡谷地带纬度较低,垂直高差大,是世界上山地垂直自然带最丰富的地方之一,涵 盖了从热带到寒带的生物种类,生物多样性丰富,故成为“生物资源宝库”; 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且气候湿润,地形坡度大,内外力作用强烈, 地质活动活跃,故成为“地质博物馆”。
【解析】
【分析】该组试题以青藏地区为切入点,考查气候成因分析、河流水文特征比较、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试题综合性较强,设计知识点较多,总体难度较大,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详解】(1)根据图中等降水量线的走向和数值变化规律可描述出该地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该地降水主要由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形成,暖湿的西南季风在青藏高原阻挡下被抬升,在迎风坡处易形成降水,而越往青藏高原西北部,水汽越少,降水逐渐减少。
(2)河流水文特征一般可从流量、落差、流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比较。该河上游降水少,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流量小;下游降水多,流量大。上游位于高原上,海拔较高,但落差较小,下游地处高原边缘,落差大。因此上游流速较慢,水能资源较少,下游反之。
(3)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成为“高原粮仓”的优势自然条件即该地有利于粮食种植的优势自然条件,可从热量、土壤、水源、地形等方面回答。
(4)“生物资源宝库”、“地质博物馆”分别说明该地物种丰富和地质现象复杂。物种丰富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条件适宜、自然条件空间差异尤其是垂直差异大、人类活动影响小等方面分析。地质现象复杂往往和地处板块边界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