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安徽省江淮名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
展开
安徽省江淮名校2017-2018学年高二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下列有关能量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活化能的大小对化学反应前后的能量变化不产生影响
B.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发生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C. 盐酸和NaOH(aq)反应的中和热OH=-57.3kJ/mol,则H2SO4(aq)和Ca(OH)2(aq)反应的中和热ΔH=2×(-57.3)kJ/mol
D. CO(g)的燃烧热是283.0kJ/mol,则反应2CO2(g)=2CO(g)+O2(g)的反应热ΔH=+2×283.0kJ/mol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中和热为稀的强酸和强碱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可以表示为H+(aq)+OH-(aq)=H2O(l) △H=-57.3kJ/mol,C项还生成微溶的CaSO4,错误。
考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 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是
①CH3OH(g)+H2O(g)=CO2(g)+3H2(g); △H= +49.0 kJ·mol-1
②CH3OH(g)+1/2O2(g)=CO2(g)+2H2(g);△H= -192.9 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H3OH的燃烧热为192.9 kJ·mol-1
B. 反应①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C. CH3OH转变成H2的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
D. 根据②推知反应: CH3OH(l)+1/2O2(g)=CO2(g)+2H2(g)的△H>-192.9kJ·mol-1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根据盖斯定律将,②×3-①×2可得:CH3OH(g)+O2(g)=CO2(g)+2H2O(l) △H=-192.9kJ/mol×3-49kJ/mol×2=-676.7kJ/mol,所以甲醇的燃烧热为676.7kJ/mol,故A错误;B、反应①的△H>0,而图示的△H=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0,故B错误;C、由已知可知,反应①为吸热反应,而反应②为放热反应,故C错误;D、同物质的量的同种物质,气态能量最高,其次液态能量,固态能量最低,由②推知反应:CH3OH(l)+O2(g)=CO2(g)+2H2(g)的△H>-192.9kJ•mol-1,故D正确;故选D。
【考点定位】考查反应热的计算
【名师点晴】本题考查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的计算。注意在比较反应热大小时要带符号比较,并注意盖斯定律的应用来解答。有关盖斯定律的习题,首先要根据所求的反应分析,分析以下几点:1、所求反应中的反应物在哪个反应了?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2、所给反应中哪些物质是所求反应中没有的?3、如何才能去掉无用的?然后,通过相互加减,去掉无关物质;将所对应的△H代入上述化学方程式的加减中就可以了。
3. 已知:N2(g)+3H2(g) 2NH3(1)△H=-132kJ/mol,蒸发l1molNH3(1)需要吸收的能量为20kJ,相关数据如下
H2(g)
N2(g)
NH3(g)
lmol分子中的化学键形成时要释放出的能量/kJ
436
946
a
一定条件下,在体积l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 N2(g)和3molH2(g)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出热量QkJ,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可表示合成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B. a的数值为1173
C. Q的数值为92
D. 其它条件相同,反应使用催化剂时释放出的能量大于无催化剂时释放出的能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物能量应高于生成物,A错误;B、△H=反应物键能和-生成物键能和,有-132KJ/mol+40KJ/mol=946KJ/mol+3×436KJ/mol-2aKJ/mol,a=1173KJ/mol,B正确;C、蒸发1mol NH3(l)需要吸收的能量为20kJ,N2(g)+3H2(g)2NH3(l)△H=-132kJ/mol,2NH3(l)=2NH3(g)△H=40KJ/mol,据盖斯定律可得:N2(g)+3H2(g)2NH3(g)△H=-92kJ/mol,1molN2(g)和3molH2(g)充分反应,但不能完全反应,所以Q<92,C错误;D、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速率,不影响反应热的大小,D错误。
考点:考查了反应热与键能的相关知识。
4. 2molA与2molB混合于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A(g)+3B(g) 2C(g)+2D(g),2s后A的转化率为50%,测得v(D)=0.25mol/(L·s)。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 z=2
B. 2s后,容器内的压强是初始的7/8倍
C. 2s时,C的体积分数为2/7
D. 2s后,B的浓度为0.5mol/L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2s后A的转化率为50%,则反应的A为2mol×50%=1mol,则
2A(g)+3B(g)⇌2C(g)+zD(g),
开始2 2 0 0
转化1 1.5 1 0.5z
2s 1 0.5 1 0.5z
........................
考点:考查化学平衡的计算,明确化学平衡的三段法计算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 在2A+B3C+4D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 v(A)=0.5mol/(L·s)
B. v(B)=0.3mol/(L·s)
C. v(C)=l8mol/(L·min)
D. v(D)=1mol/(L·s)
【答案】B
【解析】,对应反应:2A+B⇌3C+4D,
A. =0.25mol/(L⋅s);
B. =0.3mol/(L⋅s);
C. v(C)=18mol/(L⋅min)=0.3mol/(L⋅s),=0.1mol/(L⋅s);
D. =0.25mol/(L⋅s),
所以B表示的反应速率最快,故答案选B。
点睛: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故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与其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表示的速率越快,反之速率越慢。
6. 用过量铁块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采取下列措施;
①将铁块换为等质量的铁粉;②加入少量NaNO3固体;③加入少量CuSO4固体;④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⑤加热;⑥将稀硫酸换成98%硫酸。其中可增大单位时间内氢气收集量的措施有
A. ①③④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②⑤⑥
【答案】B
【解析】①将铁块换为等质量的铁粉,速率加快,①正确;②加入NaNO3固体,因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与铁反应不生成氢气,②错误;③滴加几滴硫酸铜溶液,生成铜,形成原电池反应,加快反应速率,③正确; ④加CH3COONa固体,生成弱酸,氢离子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小,④错误;⑤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⑤正确;⑥将稀硫酸换成98%硫酸,与铁反应不发生氢气,⑥错误; 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基本理论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考查。选项②是易错点,注意在酸性溶液中硝酸根的强氧化性。
7. 向1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X、0.3molZ和一定量的Y三种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一所示。图二为t2时刻后改变反应条件,平衡体系中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且四个阶段都各改变一种不同的条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Y的起始物质的量为0.5mol
B.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X(g)+Y(g) 3Z(g)ΔH0,故说法错误;C、根据化学反应速率表达式,c(Z)=(0.6-0.3)/10mol/(L·s)=0.03 mol/(L·s),故说法正确;D、t5-t6时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X的转化率t6比t3高,故说法正确。
【点睛】化学平衡图像题是高考高频题,一般考查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同时要学会看图像,一般:一看面(纵、横坐标的意义),二看线(线的走向和变化趋势),三看点(起点、拐点、终点),四看辅助线(如等温线、等压线、平衡线),五看量的变化(如浓度的变化、温度变化),这些都需要夯实的基础知识,化学平衡的计算一般采用三段式解决(主要针对一个化学平衡),此题属于中档题。
8. 在气体反应中,能使反应物中活化分子数和活化分子百分数同时增大的方法是
①增大反应物的浓度②升高温度③增大压强④移去生成物⑤加入催化剂
A. ②⑤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A
【解析】①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增多,但百分数不变,故错误;
②升高温度,能使反应物中活化分子数和活化分子百分数同时增大,故正确;
③增大压强,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增多,但百分数不变,故错误;
④移去生成物,浓度减小,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减少,故错误;
⑤加入催化剂,能使反应物中活化分子数和活化分子百分数同时增大,故正确;
故答案选A。
9. 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容器中,当下列哪些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表明反应A(g)+2B(g)=C(g)+D(g)已达到平衡状态
①混合气体的压强 ②混合气体的密度 ③B的物质的量浓度 ④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 ⑤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⑥v(C)与v(D)的比值 ⑦混合气体总质量 ⑧混合气体总体积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⑤⑦ D. ①③④⑤⑧
【答案】B
【解析】①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变化的可逆反应,所以容器中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能证明达到了平衡状态,故①正确;
②该容器的体积保持不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反应前后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变,所以当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时,不能表明达到平衡状态,故②错误;
③B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变化,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故③正确;
④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变化的可逆反应,所以容器中的气体总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变化,能证明达到了平衡状态,故④正确;
⑤容器中的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m/n,反应前后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变化,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变化的反应,所以当M不再发生变化时,表明已经达到平衡状态,故⑤正确;
⑥v(C)与v(D)的比值不再变化,因没有指出二者表示的是正反应速率还是逆反应速率,所以该反应可能达到平衡状态,也可能没有达到平衡状态,故⑥错误;
⑦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反应前后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变,所以当混合气体总质量不变时,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⑦错误;
⑧定容密闭容器中,气体的总体积等于容器的体积,所以气体的总体积始终不变,故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⑧错误;
故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不相等的可逆反应来说,可以从浓度、温度、颜色、压强、百分含量、反应速率等多角度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10. 下列变化一定会引起平衡移动的是
①反应速率的变化②浓度的变化③各组分百分含量的变化④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⑤颜色的变化⑥混合气体密度的变化⑦转化率的变化⑧温度的变化
A. ①②⑥⑦⑧ B. ②④⑤⑥⑧ C. ②④⑤⑥⑦ D. ③④⑦⑧
【答案】D
【解析】①引起反应速率的变化可能是使用催化剂,此时平衡不移动,故①错误;
②浓度的变化,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可以通过改变体积来改变压强,此时浓度发生了变化,但平衡不移动,故②错误;
③各组分百分含量的变化,说明平衡一定发生移动,故③正确;
④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说明平衡一定发生移动,故④正确;
⑤颜色的变化,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可以通过改变体积来改变物质的浓度,此时颜色发生了变化,但平衡不移动,故⑤错误;
⑥混合气体密度的变化,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可以通过改变体积,使混合气体的密度发生变化,但平衡不移动,故⑥错误;
⑦转化率的变化,说明平衡一定发生移动,故⑦正确;
⑧因为反应不是吸热就是放热,所以温度的变化,说明平衡一定发生移动,故⑧正确;
故答案选D。
11. 将一定量氨基甲酸铵(NH3COONH4)加入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H2COONH4(s) 2NH3(g)+CO2(g)。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负对数(-lgK)值随温度(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反应的ΔH>0
B. NH3的体积分数不变时,该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C. A点对应状态的平衡常数K(A)=10-3.638
D. 30℃时,B点对应状态的v(正)(逆)
【答案】C
【解析】A. −lgK越大,则平衡常数K越小,由图可知,随温度升高,平衡常数增大,则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故该反应的△H>0,故A正确;
B. 反应得到NH3、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反应开始后氨气体积分数始终不变,则NH3的体积分数不变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B正确;
C. A点−lgK=2.294,则平衡常数K(A)=10−2.294,故C错误;
D. 30℃时,B点未达到平衡状态,B点浓度商大于平衡常数,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则B点对应状态的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