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高三选考二冲刺模拟3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2019高三生物选考二考冲刺模拟考卷3
一、选择题
1.大气中的臭氧层可使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紫外线的危害。下列因素可破坏臭氧层的是
A. SO2 的排放 B. 氟利昂的泄露
C. PM2.5的含量升高 D. 燃料的不完全燃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大气中的臭氧层可使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紫外线的危害,人为因素可能使臭氧层受到破坏。
【详解】A、SO2的大量排放会形成酸雨,A项错误;
B、一般氮氧化物和氟氯烃在破坏臭氧层的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B项正确;
C、空气质量指数PM2.5(单位:μg/m3)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可入肺颗粒物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C项错误;
D、燃料的不完全燃烧生成CO,使动物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降低,D项错误。
故选B。
2.下列既能分泌生长激素,又能分泌多种其他激素的是
A. 甲状腺 B. 下丘脑 C. 卵巢 D. 垂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除生长激素外,垂体还能分泌各种促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
【详解】A、甲状腺分泌的是甲状腺激素,A错误;
B、下丘脑分泌各种促激素释放激素,但是不分泌生长激素,B错误;
C、卵巢可分泌雌激素,C错误;
D、垂体能分泌生长激素和各种促激素,D正确。
故选D。
3.下列关于癌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 B. 癌细胞由正常的细胞突变而成
C. 癌细胞表面粘连蛋白减少易转移 D. 细胞癌变不可能由病毒感染引发
【答案】D
【解析】
【分析】
癌细胞简介:
(1)定义: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恶性增殖的细胞。
(2)特点:
(3)致癌因子分类: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等;
化学致癌因子——种类繁多,无机化合物如砷化物、铬化物,有机化合物如苯胺、亚硝酸等;
病毒致癌因子——能够使细胞发生癌变的病毒。
【详解】A、癌细胞是因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能够无限增殖,A正确;
B、癌细胞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正常细胞内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B正确;
C、由于癌细胞表面粘连蛋白减少,其黏性降低,导致扩散范围变大、扩散速度加快,C正确;
D、导致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D错误。
故选D。
4.所有的原核细胞都具有
A. 核糖体和线粒体 B. 细胞膜和核被膜
C. 内质网和叶绿体 D. 细胞膜和核糖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详解】AC、原核细胞中不含除核糖体以外的其他细胞器,A和C均错误;
B、原核细胞无核被膜包裹的细胞核,B错误;
D、所有的原核细胞中,均含有核糖体和细胞膜这两种结构,D正确。
故选D。
5.甲湖湖水退却,逐渐暴露出底部沙丘,在沙丘上最后发展为山毛榉-槭树林群落;乙农田弃耕后发展成栎-山核桃群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湖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 乙地的演替过程进行得比较缓慢
C. 不同演替阶段上群落中的动物种群有差异
D. 任何群落演替的结果最后都会发展成为森林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群落演替的原因: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即内因是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详解】A、沙丘是湖水退却后逐渐暴露出来,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
B. 乙农田弃耕后发展成栎-山核桃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次生演替进行得比较快,B错误;
C、不同演替阶段上优势植物种类不同,而植物能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则动物种群也有差异,C正确;
D、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不利因素能影响群落演替,则不一定能发展到森林阶段,D错误。
故选C。
6.某种植物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可吸附于其他绿色植物以取得养分。该种植物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捕食者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②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
③消费者(异养型):主要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
④分解者(异养型):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
【详解】ABC、植物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靠吸收其他绿色植物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来生存,属于消费者,故AC错误,B正确;
D、植物可吸附于其他绿色植物以取得养分,该植物和它吸附的植物之间属于寄生关系,不是捕食关系,故该植物不是捕食者,D错误。
故选B。
7. 蜘蛛能分泌一种毒素用以麻痹和杀死猎物,该毒素是由30个氨基酸组成的化合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毒素至少含有31个肽键
B. 该毒素在细胞的高尔基体上合成
C. 该毒素空间结构破坏则其毒性丧失
D. 该毒素用双缩脲试剂鉴定结果呈蓝色
【答案】C
【解析】
由30个氨基酸组成的化合物不是多肽就是蛋白质,若是肽链组成其分子结构,肽键数至多有30个,A错误;多肽和蛋白质都在核糖体上合成,高尔基体只是参与加工,B错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被破坏,其功能就会丧失,C正确;多肽和蛋白质都可以用双缩脲试剂鉴定,结果应为紫色,D错误。
【考点定位】蛋白质的组成、功能、合成和鉴定
8.为验证幼苗顶端弯曲生长的原理,某同学按下图进行了实验。其实验结果为
A. 幼苗顶端向右弯曲生长 B. 幼苗顶端向左弯曲生长
C. 幼苗顶端直立生长 D. 幼苗顶端不生长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是色氨酸的衍生物,其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切断在胚芽鞘尖端下部一段,并沿划线处向左移动切段,则胚芽鞘尖端正常产生生长素,且由于没有单侧光照射,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分布均匀,但是由于切段向左侧移动,右侧的生长素无法向下运输,左侧正常向下运输,最终造成植株左侧生长,因此,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A正确。
故选A。
9.下列关于优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禁止近亲结婚是优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B. 羊膜穿刺技术是产前诊断的有效方法
C. 高龄孕妇有必要对胎儿进行细胞学检查
D. 估算遗传病发病风险不属于遗传咨询的步骤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血缘关系越近的人,遗传基因越相近,婚后生育的子女得遗传病的机会越多。如果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有致病基因,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这种病的机会就会增加。表兄妹或表姐弟结婚,生育的后代出现遗传病机率高。因此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详解】A、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禁止近亲结婚,因为近亲结婚生育的后代出现隐性遗传病机率高,A正确;
B、通过羊膜穿刺术等对胎儿细胞进行检查,是产前诊断的有效方法,B正确;
C、高龄孕妇通过产前细胞学检查,可以有效预防21三体综合征、猫叫综合征等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正确;
D、估算遗传病发病风险属于遗传咨询的步骤之一,D错误。
故选D。
10.下列有关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会导致艾滋病的发生
B. 艾滋病主要是通过唾液、食物和昆虫传播的
C. HIV通过识别辅助性T细胞表面受体进入细胞
D. 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减退,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详解】A、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是一种因先天性胸腺不发育或发育不良所造成的T细胞功能缺陷的疾病,而艾滋病的发生是由于HIV病毒进攻人体T细胞而导致的,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与艾滋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不一定引起艾滋病,A错误;
B、艾滋病主要通过体液传播、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通过唾液、食物和昆虫一般不会传播艾滋病,B错误;
C、HIV侵入人体后能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进入细胞,C正确;
D、艾滋病是由HIV感染引起的免疫缺陷病,不是过敏性疾病,D错误。
故选C。
11.下列有关细胞与能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TP水解产生的能量用于细胞中的吸能反应
B. ATP中大量的能量储存在腺苷和磷酸基团中
C. 放能反应增强时ATP只进行合成而不能水解
D. ATP-ADP循环使细胞内物质和能量得以循环利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ATP 的结构简式是 A﹣P~P~P,其中 A 代表腺苷,T 是三的意思,P 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A、ATP水解产生的能量用于细胞中的吸能反应,A正确;
B、ATP中大量的能量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腺苷和磷酸基团之间为普通磷酸键,B错误;
C、放能反应增强时ATP合成增加,但也有ATP的水解,C错误;
D、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A。
12.为了研究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三个实验组:A组(20℃)、B组(40℃)和C组(60℃),测定各组在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其他条件相同),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三个温度条件下,该酶活性最高的是B组
B. 温度通过改变酶的空间结构,从而影响酶的活性
C. 在t1之前,若A组温度提高10℃,则A组酶催化反应速率加快
D. 若在t2时向C组反应体系中增加底物量,则在t3时C组产物总量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等。
温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最适温度前,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增强,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到达最适温度时,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率最快;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减慢。
据图分析可以知道,在40℃酶的活性最高,其次是20℃时,60℃条件下,因为温度过高,t2时酶已失活。
【详解】A、分析曲线图可以知道:在B组(40℃),反应到达化学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最短,故三个温度条件下,该酶活性最高的是B组,A正确;
B、温度通过改变酶的空间结构,从而影响酶的活性,B正确;
C、从曲线图来看,三个温度条件较适合的是40℃,而A组是20℃条件下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曲线,故在时间t1之前,反应尚未达到化学平衡之前,如果A组温度提高10℃,那么A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会加快,C正确;
D、C组为60℃条件下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曲线,看图可以知道,在时间t2时,产物浓度不再改变,说明高温下酶已经失活,此时向反应体系中增加底物,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在t3时,C组产物总量也不变,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要求考生掌握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及相关曲线,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与图示对应的影响因素,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肌肉处于暂时相对缺氧状态,葡萄糖的消耗量剧增,但产生的ATP没有显著增加。这是因为
A. 葡萄糖分解不彻底,能量没有完全释放
B. 机体产热增加,呼吸酶的活性明显下降
C. ATP合成酶量减少,无法大量合成ATP
D. 机体代谢加快,大量能量随着汗水流失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无氧呼吸的概念和过程的考查,无氧呼吸是指在缺氧的状态下,有机物进行不彻底的氧化分解,产生乳酸或者二氧化碳和酒精,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因为无氧呼吸过程中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分解,大部分能量储存在乳酸或酒精中未被释放出来,与有氧呼吸相比,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少。
【详解】人体在剧烈运动时,肌肉处于暂相对缺氧状态,骨骼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因为乳酸中含有大部分能量未被释放出来,因此消耗同质量的葡萄糖,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少,合成的ATP少;故骨骼肌进行无氧呼吸时,葡萄糖的消耗量增加,但产生的ATP没有明显增加,A正确。
故选A。
14.甲、乙两组同学用A、T、C、G四种卡片搭建DNA模型,四种卡片的数量如下表:
A
T
C
G
甲组
10个
20个
30个
40个
乙组
40个
30个
20个
10个
尽可能多地利用这些卡片,这两组同学搭建的DNA模型将
A. 长度一样,顺序不一样 B. 长度不一样,顺序一样
C. 长度一样,顺序也一样 D. 长度不一样,顺序也不一样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双链DNA分子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C-G,且配对的碱基数目彼此相等。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两组同学的卡片总数相等,因此搭建的DNA模型长度一样。由于两组的卡片中碱基ATGC的数量各不相同,并且构建模型时卡片随机排列,因此搭建的DNA模型的碱基排列顺序不一样,A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表格,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根据表中数据推断可形成的脱氧核苷酸对数及DNA分子数的种类数,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5.核基因转录出的初始RNA,经不同方式的剪切可被加工成翻译不同蛋白质的mRNA。某些剪切过程不需要蛋白质性质的酶参与。大多数真核细胞mRNA只在个体发育的某一阶段合成,不同的mRNA合成后以不同的速度被降解。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初始RNA的剪切加工不需要酶的催化
B. 初始RNA的剪切加工在细胞核中完成
C. mRNA上第一个密码子编码的氨基酸是甲硫氨酸或缬氨酸
D. mRNA合成、降解与个体发育阶段有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转录出的初始RNA的场所主要是细胞核,且在细胞核中完成初始RNA的剪切、加工,形成翻译不同蛋白质的mRNA。大多数真核细胞mRNA只在个体发育的某一阶段合成,不同的mRNA合成后以不同的速度被降解,说明mRNA的产生、降解与个体发育阶段有关。
【详解】A. 通过题干信息可知,初始RNA的剪切加工不需要蛋白质酶的催化,可能需要RNA酶催化,A错误;
B. 真核细胞DNA转绿发生在细胞核,故初始RNA的剪切加工也在细胞核中完成,B正确;
C. mRNA上第一个密码子是AUG或GUG,编码的氨基酸是甲硫氨酸或缬氨酸,C正确;
D、根据题干信息“大多数真核细胞mRNA只在个体发育的某一阶段合成,不同的mRNA合成后以不同的速度被降解”可知,mRNA的产生与降解与个体发育阶段有关,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属于信息题,考查细胞分化、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实质,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能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16.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用物理因素诱变处理可提高突变率
B. 杂交育种和多倍体育种均可形成新的基因
C. 单倍体育种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D. 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大多数不具优良性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五种育种方法的比较:
【详解】A、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光、激光等,可以大大提高突变率,A正确;
B、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不产生新的基因,B错误;
C、单倍体育种植物由配子发育而来,不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C正确;
D、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不定向性,故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大多数不具优良性状,D正确。
故选B。
17.图为某哺乳动物早期胚胎细胞的细胞周期示意图,其G1期和G2期极短,与一般体细胞的细胞周期显著不同。有关早期胚胎细胞的细胞周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G2期时,细胞中已有一对中心体
B. G1期和G2期缩短,导致DNA不复制
C. S期和M期的时间明显长于一般体细胞
D. S期的某些细胞中,可清晰观察到染色体组型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形:G1、S、G2属于有丝分裂的间期,S期为有丝分裂的分裂期。G1期主要进行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并且为下阶段S期的DNA合成做准备;S期最主要的特征是DNA的合成;G2期主要为M期做准备,但是还有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不过合成量逐渐减少。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包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历时长,占细胞周期的90%-95%,则选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材料,选分裂期长,占细胞周期比例大的。
【详解】A、中心体在G1期复制完成,故G2期时,细胞中已有一对中心体,A正确;
B、早期胚胎细胞的G1期和G2期缩短,则细胞周期变短,有利于细胞的快速增殖,DNA复制也加快,B错误;
C、通过题干信息可知,与体细胞相比,早期胚胎细胞的G1期和G2期缩短,但是无法知道早期胚胎细胞的S期和M期的时间与一般体细胞的S期和M期的时间变化,C错误;
D、S期是DNA合成时期,细胞中存在染色质,不能观察到染色体组型,D错误。
故选A。
18.某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且男患者不育,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病发病率男女相当 B. 女患者所生儿子不育的概率为1
C. 男患者的双亲均表现为正常 D. 男患者的致病基因只能传给女儿
【答案】B
【解析】
【分析】
伴X隐性遗传病具有男患者的比例高于女患者的比例,隔代遗传,交叉遗传等特征。
【详解】A、伴X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男高于女,A错误;
B、女患者的两条X染色体上都含有致病基因,儿子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母方,故女患者所生儿子不育的概率为1,B正确;
C、男患者的Y染色体来自于父亲,说明父亲可育是正常的。由于男患者不育,其X来自母方,则母亲的染色体组成由两种(XBXb或者XbXb),母亲可能正常,可能患病,C错误;
D、男患者不育,致病基因不能遗传给下一代,D错误。
故选B。
19.将未接触过青霉素的葡萄球菌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结果有极少数存活下来。存活下来的葡萄球菌在相同培养基中经多代培养后,对青霉素具有明显抗性。原因是
A. 青霉素诱使葡萄球菌发生了抗青霉素的突变
B. 青霉素的选择提高了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频率
C. 葡萄球菌个体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逐渐适应并生存
D. 抗青霉素葡萄球菌的后代抗青霉素能力会越来越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详解】AB、青霉素对葡萄球菌的不定向的变异起了选择作用,具有抗青霉素基因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生存并繁殖后代,不具有抗青霉素基因的个体逐渐被淘汰,最后青霉素使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的基因频率逐渐升高,A错误;B正确;
C、葡萄球菌个体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逐渐淘汰不抗青霉素的个体,留下抗青霉素的个体,而不是适应并生存,C错误;
D. 葡萄球菌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故抗青霉素葡萄球菌的后代抗青霉素能力不可预测,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解释进化问题。
20.为研究2,4-D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效应的影响,某同学用X、Y和Z三种浓度的2,4-D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进行处理,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本实验中空白对照组可以省略不作
B. 三种浓度均促进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的生长
C. X、Y和Z三种浓度中,X浓度最小
D. Y浓度与Z浓度之间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四条曲线中,“空白对照”组的生长量可作为参照值,与之相比,X浓度的甲处理结果,生长量较低,起抑制作用。题中介绍“甲为生长素类似物”,因此甲的作用特点,也具备“两重性”,图中Y浓度、Z浓度对侧芽生长均起促进作用,且Z的作用大于Y,联系生长素作用的曲线分析:X一定大于Y和Z,而Y和Z之间的大小不确定。
【详解】A、本实验中空白对照组不可以省略不作,对照起到参照的作用,A错误;
B、通过分析可知,X浓度起到抑制,Z和Y浓度起到促进,B错误;
C、通过分析可知,X浓度最大,C错误;
D、图中Y浓度、Z浓度对侧芽生长均起促进作用,且Z的作用大于Y,联系生长素作用的曲线分析:X一定大于Y和Z,而Y和Z之间的大小不确定,D正确。
故选D。
21.胭脂红为水溶性大分子食用色素,呈红色。用无色洋葱鳞片叶表皮制备“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临时装片时,可用高浓度(质量浓度为0.75g/mL)的胭脂红溶液作为外界溶液,观察细胞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发生细胞质壁分离时,表皮细胞内的无色区域变小
B. 发生细胞质壁分离复原时,表皮细胞的液泡为红色
C. 用不同浓度的胭脂红溶液处理细胞,均能观察到质壁分离
D. 当细胞质壁分离后不能复原时,该细胞仍具有正常生理功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2、胭脂红是大分子化合物,不能透过生物膜;由于细胞液无色,因此可以依据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之间的颜色区域大小,可判断细胞是发生质壁分离还是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详解】A、刚发生细胞质壁分离时,胭脂红是大分子化合物,不能透过生物膜,细胞的液泡为无色,液泡不断失水,表皮细胞内的无色区域变小,A正确;
B、若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细胞吸水,液泡变大,由于胭脂红是大分子化合物,不能透过生物膜,所以细胞内的无色区域变大,B错误;
C、若胭脂红溶液浓度过大,会造成细胞死亡,所以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C错误;
D、当质壁分离不能复原时,说明细胞已失活,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质壁分离及复原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能理解细胞壁的全透性和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22.细菌在15N培养基中繁殖数代后,使细菌DNA的含氮碱基皆含有15N,然后再移入14N培养基中培养,抽取亲代及子代的DNA经高速离心分离,下图①~⑤为可能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亲代的DNA应为① B. 子一代DNA应为②
C. 子二代DNA应为③ D. 子三代DNA应为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的半保留复制:
【详解】A、亲代细菌DNA均含有15N,由图可知,离心分离后位于最低端,所以应如图⑤,A错误;
B、根据半保留复制,子一代细菌的DNA应全部含有15N、14N,所以条带应如图②,B正确;
C、子二代中有两个DNA含有15N、14N,另两个DNA全部为14N,所以条带应如图①,C错误;
D、子三代中有两个DNA含有15N、14N,另6个DNA全部为14N ,所以条带应如图③,D错误。
故选B。
23.下面是关于人体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一种辅助性T细胞只能识别一种抗原-MHC复合体
B. 器官移植发生免疫排斥的主要原因是细胞免疫
C. 致敏前的B细胞不能合成抗体分子
D. 体液免疫的抗体针对细胞外的抗原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主动免疫为给人注射疫苗,让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属于授人以“渔”,主要用于较长一段时间的免疫预防;而被动免疫为给人注射相应抗体,属于授人以“鱼”,主要用于免疫治疗和短时间的紧急免疫预防。器官移植发生免疫排斥的主要原因是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对抗抑制器官的异体细胞,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抑制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详解】A、一种辅助性T细胞只能识别一种巨噬细胞上的抗原-MHC复合体,A正确;
B、器官移植发生免疫排斥的主要原因是细胞免疫对抗抑制器官的异体细胞,B正确;
C、致敏前的成熟B细胞已经合成了膜结合型的抗体分子,C错误;
D、体液免疫的抗体也细胞外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清除,D正确。
故选C。
24. 下面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步骤示意图,对此实验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本实验所使用的被标记的噬菌体是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获得的
B. 本实验选用噬菌体做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结构组成只有蛋白质和DNA
C. 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D. 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因而不能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培养,A错误;本实验选用噬菌体做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结构组成只有蛋白质和DNA,且能将蛋白质和DNA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B正确;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开,C错误;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只能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不是蛋白质,但不能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25.图表示基因型为aaBbCc的某动物(2n=6)细胞分裂示意图,据此可确认该细胞
A. 是次级精母细胞 B. 含有1个染色体组
C. 发生了基因突变 D. 将形成四种配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以知道:图示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分布比较散乱,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称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图中C、c和B、b基因出现的原因是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
【详解】A、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A错误;
B、该细胞中三条染色体形态大小各不相同,故是1个染色体组,B正确。
C、图示细胞中存在C和c、B或b这两对等位基因,可能是基因突变形成的,也可能是交叉互换后形成,因此不能确认是否发生过基因突变,C错误;
D、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若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则将形成2种配子,若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则将形成1种配子,D错误。
故选B。
26.在夏季晴天条件下,从7~17时每隔1小时测定某植株的成熟叶片的净光合速率、细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表示气孔张开的程度),得到的数据绘成下图A、B所示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7~17时段,该植株的成熟叶片中有机物积累量下降
B. 与9时相比,11时单位叶面积内叶绿体中产生氧气的速率更大
C. 13时左右,可能由于光照过强或高温导致该植物净光合速率下降
D. 13~15时段,胞间CO2浓度下降导致叶片碳反应速率远低于光反应速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反应和碳反应两个阶段:
①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
a.水的光解:2H2O 4[H]+O2
b.ATP的生成:ADP+Pi+光能ATP。
②碳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a.CO2的固定:CO2 +C52C3
b.三碳化合物的还原:2C3 (CH2O)+C5
【详解】A、通过图A可知,在7~17时段,该植株的净光合速率一直大于0,则在7~17时段,该植株的成熟叶片中有机物积累量增加,A错误;
B、通过图A可知,与9时相比,11时该植株的净光合速率下降,说明该植株的净光合速率单位叶面积内叶绿体中产生氧气的速率下降,B错误;
C、13时左右,可能由于光照过强或高温,植物出现“午休”现象,部分气孔关闭,植物叶肉细胞吸收二氧化碳减数,导致该植物净光合速率下降,C正确;
D、13~15时段,植物的“午休”现象减弱,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增强,胞间CO2浓度下降;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为碳反应提供[H]和ATP,碳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Pi、NADP+物质,最终光反应和暗反应达到动态平衡,故碳反应速率不可能远低于光反应速率,D错误。
故选C。
27.如左图所示,神经元N直接接收来自于2个独立神经末端a和c的信号,神经末梢b通过突触与神经末梢a相连。右图表示神经元N接收到来自于3个突触前末端的信号后所产生的各种突触后电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末梢b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B. 如果神经末梢a和c同时受到刺激,那么神经元N可能产生动作电位
C. 当神经末梢b单独受到刺激后,在神经元N处可以记录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D. 与神经末梢c单独受到刺激相比,当神经末梢b和c同时受到刺激时,神经元N所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数值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当神经纤维兴奋以局部电流(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到突触小体,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递质包括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递质通过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即突触后膜,上面的受体会与递质结合,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电位的变化,使该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2、图示分析:左图神经元N直接与神经末端a和c形成突触,神经末梢b 和神经末端c形成突触右图神经末端a和c可释放兴奋性递质,神经末梢b释放抑制性递质。
【详解】A、通过分析可知,神经末梢b能产生动作电位,且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A错误;
B、通过右图分析可知,如果神经末梢a和c同时受到刺激,释放兴奋性递质,如果N神经元的突触后膜的膜电位达到兴奋阈值,从而可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
C、神经末梢b与神经末梢a形成突触,当神经末梢b单独受到刺激后,神经末梢b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最后扩散到神经末梢a,抑制神经末梢a的兴奋,故在神经元N处不可以记录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C错误;
D、通过C选项可知神经末梢b受到刺激时,神经元N处不发生膜电位的变化,故神经末梢c单独受到刺激与神经末梢b和c同时受到刺激,神经元N所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数值不变,D错误。
故选B。
28.人的ABO血型受基因IA、IB、i控制,ABO血型又有非分泌型和分泌型(唾液中有相关物质)之分,这一性状受基因E和e控制。下图为某家庭的血型遗传系谱图,其中5不携带非分泌型基因,1、3、6为O型,5、7为A型,4为B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分泌型血型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B. ABO血型基因与分泌型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 Ⅱ4与Ⅱ5再生一个AB型男孩的概率为1/4
D. 若Ⅲ7与分泌型男性婚配后代为分泌型的概率为7/8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泌型Ⅱ4与Ⅱ5子代出现非分泌型男性,说明非分泌型为隐性基因e控制,分泌型基因为E,因为5不携带非分泌型基因但6为非分泌型,因此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1、3、6为O型,所以1基因型为iiXeY,3基因型为iiXEY,6基因型为iiXeY,则可以推断Ⅱ4基因型(IBiXEXe),Ⅱ5基因型(IAiXEY)。
【详解】A、通过分析可知,非分泌型为隐性基因e控制,分泌型基因为E,因为5不携带非分泌型基因但6为非分泌型,因此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故分泌型血型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A正确;
B、ABO血型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分泌型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故ABO血型基因与分泌型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Ⅱ4(IBiXEXe)与Ⅱ5(IAiXEY)再生一个AB型(IAIB)的孩子概率为1/4,再生一个男孩的概率为1/2,因此再生一个AB型男孩的概率为1/8,C错误;
D、Ⅱ4(XEXe)与Ⅱ5(XEY)生出III7,III7表现型为分泌型女性,III7的基因型(1/2 XEXe、1/2 XEXE),III7与分泌型男性(XEY)婚配,后代为非分泌型的概率为1/2×1/4=1/8,则分泌型的概率为1-1/8=7/8,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9.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二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还缺少一重要的生物成分,其功能是保证__________________的正常进行。
(2)蛇同化的能量,其去向除了流向鹰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中鹰的K值将会_________,但食物网结构变得简单,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能力变弱。
(3)草原沙漠化导致鹰栖息地缩小、割裂,影响了其繁殖和生存。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导致鹰种群密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狐、鹰、蛇 (2). 物质循环 (3). 呼吸散失、被分解者利用 (4). 增大 (5). 自我调节 (6). 鹰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大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其中草是生产者,其余均为消费者。该生态系统共有5条食物链,即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详解】(1)二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通过图示中的食物网分析可知,二级消费者有狐、鹰、蛇,图示中表示的是食物网,食物网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捕食的关系,食物链中未出现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分解者能保证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蛇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不是最高营养级,故蛇同化的能量有多个去向:流向鹰、被分解者分解、呼吸散失。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食物链变短,鹰获得的能量增多,因此鹰的K值会增加;草原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减少,则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变弱。
(3)由于草原沙漠化导致鹰的栖息地缩小、割裂等因素,导致鹰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大,鹰种群密度下降。
【点睛】本题结合某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的功能;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传递效应。
30.科研人员以白蜡幼苗为实验材料,研究Cu2+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净光合速率的测定,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释放量为指标;摘取植株顶部刚成熟的叶片,用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提取绿叶中的色素,进而测定滤液中叶绿素的含量。
(2)当Cu2+质量分数为2.5×10-4时,与对照组相比,白蜡叶片的光饱和点__________,植物吸收的________________增加,产生更多的光反应产物,从而促进卡尔文循环中_______________的还原,净光合速率提高。
(3)随着Cu2+质量分数的升高,净光合速率下降,原因可能是过量的重金属铜引起叶绿体内相关的______________改变,导致叶绿素合成量下降。实验结果还表明Cu2+对叶片中叶绿素b的影响___________(高于、等于、低于)对叶绿素a的影响。
【答案】 (1). 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氧气 (2). 无水乙醇 (3). 更大 (4). 光能 (5). 三碳酸 (6). 酶活性 (7). 大于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Cu2+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据题表分析重金属Cu2+对叶片中叶绿素b的影响高于对叶绿素a的影响。
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①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
a.水光解:2H2O 4[H]+O2
b.ATP的生成:ADP+Pi+光能ATP。
②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a.CO2的固定:CO2 +C52C3
b.三碳化合物的还原:2C3 (CH2O)+C5
【详解】(1)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的测定,以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氧气的释放量为指标。叶绿体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中,可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2)叶绿素可以吸收、转化光能,在Cu2+质量分数为2.5×10-4时,与对照组相比,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均增加,从而使植物吸收的光能增加,产生更多的光反应产物,从而促进卡尔文循环中三碳酸的还原;净光合速率提高,使白蜡叶片的光饱和点更大。
(3)Cu2+属于重金属盐,会引起蛋白质变性失活,因此使酶的活性改变,进而降低光合速率;随着Cu2+质量分数的升高,叶绿素含量下降,而叶片中的叶绿素a/b值逐渐增大,这说明表明重金属Cu2+对叶片中叶绿素b的影响高于对叶绿素a的影响。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生物实验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
31.科学家在研究黑腹果蝇一种眼色(由A、a控制)、翅形(由B、b控制)时,发现除了有红眼、直翅(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的野生型外,还有紫眼、卷翅突变性状。为研究这些性状的遗传规律,科学家用一批紫眼卷翅果蝇做了如下杂交试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卷翅的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从第2阶段的杂交结果来看,卷翅与直翅的比约为2:1,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同时考虑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理论上第2阶段杂交结果的表现型及比例应当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红眼直翅中的纯合子概率为_________。
(3)摩尔根研究表明,控制果蝇红眼(W)、白眼(w)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请比较分析,控制果蝇白眼和紫眼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应该是_____________。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无W基因时果蝇才呈白眼,现有一对红眼果蝇交配,其子代中眼色有红眼、紫眼和白眼,则亲本基因型为____,子代雌果蝇中白眼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
【答案】 (1). 常 (2). 卷翅基因纯合(BB)致死 (3). 红卷:红直:紫卷:紫直=6:3:2:1 (4). 1/3 (5).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6). AaXWXw、AaXWY (7). 0
【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其特点:
【详解】(1)第1阶段,紫眼卷翅与红眼直翅(野生型)杂交后代全为红眼,说明红眼为显性,紫眼为隐性。第2阶段,卷翅个体自由交配的后代既有卷翅又有直翅,说明卷翅为显性,直翅为隐性。另外,第1阶段杂交后代的卷翅个体雌雄比例接近,所以卷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第1阶段的杂交后代红眼卷翅与红眼直翅(野生型)数量接近1:1,可以推断作为亲本的紫眼卷翅个体基因型为aaBb,野生型基因型为AAbb。第1阶段获得的F1卷翅个体基因型为AaBb,理论上杂交后代中卷翅:直翅=3:1,实际比为2:1,说明基因型为BB的纯合个体致死。
(2)第1阶段获得的卷翅个体基因型为AaBb,自由交配后代基因型为A-B-:A-bb:aaB-:aabb=9:3:31,但由于B基因纯合致死,A-BB占总数的比例为3/4×1/4=3/16,aaBB占总数的比例为1/4×1/4=1/16,因此,红眼卷翅:紫眼卷翅:红眼直翅:紫眼直翅=6:2:3:1。
(3)白眼基因(w)位于X染色体上,而紫眼基因(a)位于常染色体上,这两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无W基因时,果蝇才呈白眼,现有一对红眼果蝇交配,其子代中眼色有红眼(A_XWY或者A_XWXW或者A_XWXw)、紫眼(aaXWY或者aaXWXW或者aaXWXw)和白眼(_ _XwY),由此推测亲本红眼果蝇基因型为:AaXWXw、AaXWY。子代雌果蝇中不会出现白眼(aaXwXw),故子代雌果蝇中白眼的概率为0。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应用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苹果醋是指以苹果汁经发酵而成的苹果园醋,再兑以苹果汁等原料而成的饮品。下图是苹果醋的制作简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在鲜苹果汁的生产中,为了提高澄清度可加入____________酶;为证明该酶的效果,可分别取等量浑浊的苹果汁和澄清的苹果汁,各加入等量的________________,预计后者出现的沉淀物比较少。
(2)过程①中使用到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为了提高该微生物的利用率,最好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对其进行固定化。
(3)过程②和③中起作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两个过程中它分解的碳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草铵膦是一种除草剂。下图是抗草铵膦转基因大豆的培育过程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为___________________,为获得①需用同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酶对含抗草铵膦基因的DNA和Ti质粒进行酶切。
(2)将②与大豆组织块混合后共同培养,旨在让_____________________进入大豆细胞;大豆组织块除尽农杆菌后,还须转接到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继续培养,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导入抗草铵膦基因的大豆组织细胞通过组织培养形成完整植株。其中A到B的过程需经历_______________;愈伤组织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培养分散成单细胞。
(4)检验转基因大豆的抗草铵膦性状,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果胶 (2). 95%乙醇 (3). 酵母菌 (4). 包埋法 (5). 醋化醋杆菌 (6). 乙醇 (7). 糖类 (8). 重组质粒 (9).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10). 农杆菌的T-DNA (11). 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12). 脱分化 (13). 液体悬浮 (14). 对转基因大豆施加草铵膦,观察大豆是否具有抗性性状
【解析】
【分析】
(一)分析题图:图示为苹果醋的制作流程简图,其中①为果酒发酵过程,参与该过程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②为果醋发酵过程,参与该过程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③表示苹果原醋和苹果汁等原料经过进一步发酵形成苹果醋。
(二)据图分析,来自矮牵牛的抗草胺磷基因属于目的基因,质粒中的抗性基因属于标记基因,①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大豆细胞属于受体细胞,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豆细胞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A→B表示脱分化,B→C表示再分化,C→D表示形成试管苗
【详解】(一)
(1)植物细胞壁和胞间层的主要成分是果胶,果胶会影响果汁的澄清度和出汁率,为了提高出汁率需要添加的酶是果胶酶。实验设计时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为证明该酶的效果,可分别取等量澄清的苹果汁和浑浊的苹果汁,各加入等量的95%乙醇,预计前者出现的沉淀物较少,后者出现的沉淀较多。
(2)过程①为发酵产生酒精的过程,需要的菌种是酵母菌;为了提高该微生物的利用率,最好用包埋法方法对其进行固定化。
(3)过程②和过程③是醋酸发酵,起作用的微生物都是醋酸菌;过程②是醋酸菌利用乙醇为碳源,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将乙醇转变成醋酸;过程③的碳源是糖类,醋酸菌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将糖类转变成醋酸。
(二)
(1)图中①是由“来自矮牵牛的抗草胺磷基因”和质粒形成的重组质粒。用同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来自矮牵牛的抗草铵膦基因”和含有抗四环素基因的“Ti质粒”,便于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
(2)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将农杆菌中的Ti质粒上的T-DNA转移到大豆细胞,并整合到大豆细胞染色体的DNA上;为了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还须把大豆组织块除尽农杆菌后,转接到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继续培养。
(3)A→B过程表示脱分化;愈伤组织可通过液体悬浮培养分散成单细胞。
(4)检验转基因大豆的抗草铵膦性状,常用的方法是对转基因大豆施加草铵膦,观察大豆是否具有抗性性状。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33.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人体内抗癌基因Rb和p53失活可引发宫颈癌。研究发现硼替佐米(BTZ)和顺铂(CIS)对治疗宫颈癌均有效果,且联合使用效果更佳。为验证硼替佐米(BTZ)联合顺铂(CIS)对宫颈癌细胞增殖的影响,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
(要求与说明:BTZ引起的Hela细胞凋亡与抑癌蛋白Rb有关,CIS引起的Hela细胞凋亡与p53蛋白有关,试剂使用的剂量不作要求)
材料与用具:培养瓶若干个、Hela细胞、细胞培养液、适宜浓度BTZ溶液、适宜浓度CIS溶液、流式细胞仪等。
(1)完善实验思路:
①取培养瓶若干,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ela细胞随机均分为若干组,分别置于若干个培养瓶中并加入等量的培养液。
②分组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培养瓶放入CO2培养箱中培养48小时后,分别取样检测相关蛋白含量,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数量。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测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讨论:
①HPV是一种双链环状DNA病毒,其遗传物质中碱基含量符合_____________法则;HPV诱发细胞癌变属于____________因素。P53基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促进/抑制)正常细胞的分裂。
②为了使培养的细胞分裂周期同步化,在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培养液中添加DNA合成抑制剂,处于______________期的细胞不受影响而继续细胞周期的运转,最终细胞停滞在细胞周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通过一定的方法达到细胞周期同步化。
【答案】 (1). 甲组:不作处理;
乙组:加入适量且等量的适宜浓度的BTZ溶液;
丙组:加入适量且等量的适宜浓度的CIS溶液;
丁组:加入适量且等量的适宜浓度的BTZ溶液、CIS溶液。 (2). 统计、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 (3). (4). 卡伽夫 (5). 生物 (6). 促进 (7). G1、G2、M (8). G1期和S期的交界处
【解析】
【分析】
1、对于实验题,我们在解答的时候首先要理顺解题思路,弄清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方法,以及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把握住设计实验时应遵循的科学性原则、对照原则和无关变量等量的原则进行综合分析和解答。
2、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1)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硼替佐米(BTZ)联合顺铂(CIS)对宫颈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实验应该遵循对照原则和单因素变量原则。实验的设计思路:
①取培养瓶若干,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ela细胞随机均分为若干组,分别置于若干个培养瓶中并加入等量的培养液。
②实验分为四组进行,分别标记为甲(作为对照组),乙丙丁((作为实验组))。
甲组:不作处理;
乙组:加入适量且等量的适宜浓度的BTZ溶液;
丙组:加入适量且等量的适宜浓度的CIS溶液;
丁组:加入适量且等量的适宜浓度的BTZ溶液、CIS溶液。
③将培养瓶放入CO2培养箱中培养48小时后,分别取样检测相关蛋白含量,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数量。
④统计、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
(2)预测实验结果:
(3)分析讨论:
①HPV是一种双链环状DNA病毒,其遗传物质是DNA,DNA中碱基A=T和G=C,这被称为DNA化学组成的卡伽夫法则。HPV诱发细胞癌变属于生物因素。通过(2)预测的实验结果分析可知,P53基因的作用是促进正常细胞的分裂。
②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的S期;DNA合成被阻断后,G1、G2、M不受影响,G1期和S期的交界处受影响。
【点睛】本题考查实验设计和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