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浙江省杭州市高三上学期模拟卷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浙江杭州2019届上学期高三生物模拟卷十一
一、选择题
1.下列化合物中不含N元素的是
A. 胞嘧啶 B. ATP C. RuBP D. D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糖类的组成元素是C、H、O,脂质的组成元素为C、H、O,有的含有N、P,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为C、H、O、N,有的含有S、P,核酸、ATP、磷脂的组成元素均为C、H、O、N、P。
【详解】胞嘧啶是含氮的碱基,含有N元素,A不符合题意;ATP的组成元素为C、H、O、N、P,含有N元素,B不符合题意;RuBP是核酮糖二磷酸,由C、H、O、P构成,不含N元素,C符合题意;DNA的元素组成为C、H、O、N、P,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下列物质中,在饥饿情况下不会出现在人体的内环境中的是
A. 氧气 B. 胰岛素 C. 胆固醇 D. 肝糖元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血浆、淋巴、组织液构成人体内环境,也叫细胞外液。
2、内环境的成分: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详解】氧气由血红蛋白运输,在氧分压低的地方释放,经由血浆、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可存在于内环境中,A不符合题意;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能发挥调节作用的激素,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能存在于内环境中,B不符合题意;胆固醇可存在于血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C不符合题意;糖原在骨骼肌细胞及肝脏细胞中合成并储存,一般不会出现在内环境,D符合题意。
故选D。
3.有关ATP和ADP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体内的ATP含量很多,从而保证了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持续供应
B. ADP分子中戊糖是脱氧核糖
C. ①反应释放能量可以用于吸能反应
D. ②反应所需能量只能来自细胞呼吸
【答案】C
【解析】
【分析】
ATP既是贮能物质,又是供能物质,因其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有大量能量,水解时又释放出大量能量;ATP在活细胞中的含量很少,因ATP与ADP可迅速相互转化;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普遍存在于生物界中,是生物界的共性;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分解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详解】生物体内的ATP含量很少,可通过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迅速形成,A错误;ADP分子中五碳糖是核糖,B错误;ATP为直接能源物质,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C正确; ②反应所需能量可来自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ATP的作用和意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分解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4.下列关于人体厌氧呼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氢和氧反应生成水 B. 两个阶段都在细胞溶胶中进行
C. 只有第二阶段可以生成ATP D. 葡萄糖分解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1)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2)无氧呼吸的二阶段: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4[H]2C3H6O3(乳酸)
【详解】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不产生水,A错误;根据分析内容可知,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均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B正确;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还原氢,C错误;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只有乳酸,D错误。
故选B。
5.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中,mRNA的三个碱基是UAC,则DNA编码链上对应的三个碱基是
A. ATG B. TAC C. TUC D. AUG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的模板链能与mRNA上的碱基互补配对。
遗传密码:又称密码子,是指mRNA上能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
反密码子:是指tRNA的一端的三个相邻的碱基,能专一地与mRNA上的特定的3个碱基(即密码子)配对。
【详解】信使RNA的三个碱基是UAC,而mRNA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转录该信使RNA的一条DNA模板链上对应的三个碱基是ATG,其编码链与RNA的模板链之间互补配对,故编码链的碱基为TAC,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密码子、反密码子和遗传信息的概念,掌握三者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作出准确的判断.
6. 关于右图所示的生理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图涉及的碱基配对方式是A-U、G-C、T-A、C-G、U-A
B. 该图表示的生理过程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C. 该图表示原核生物中边解旋边转录的特点
D. 该图所示的生理过程还需要解旋酶、合成蛋白质的酶、DNA聚合酶等
【答案】A
【解析】
由转录碱基互补配对可知,A-U、G-C、T-A、C-G,但DNA没有U,A错误;图示为原核细胞中的生理过程,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B错误;该图表示边解旋边转录的特点,C正确;图示为转录和翻译过程,不是DNA复制过程,不需要DNA聚合酶,D错误。
【考点定位】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7.下列关于艾滋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艾滋病毒侵入细胞后,主要依靠体液免疫清除
B. 艾滋病毒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降低机体免疫能力
C. 艾滋病毒一般不会通过一般的身体接触或空气传播
D.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2、侵入到人体内的病毒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过程阻止病毒的散播,再通过细胞免疫过程予以消灭。
【详解】艾滋病毒侵入细胞后,主要依靠细胞免疫清除,体液免疫只能清除内环境中的抗原,A错误;艾滋病毒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T细胞既可以参与体液免疫又可以参与细胞免疫,故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会降低机体免疫能力,B正确;艾滋病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一般不会通过一般的身体接触或空气传播,C正确;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D正确。
故选A。
【点睛】识记艾滋病的中文名称、致病原理及传播途径等,才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8. 下列有关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细胞的衰老和细胞的凋亡都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B. 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细胞的全能性越强
C. 癌细胞容易转移是因为细胞表面的粘连蛋白很少或缺失
D. 同一个体细胞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细胞中的mRNA的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细胞的衰老和细胞凋亡都与相关的蛋白质有关,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相关,A正确;细胞分化程度越高,细胞的全能性越低。B错误;癌细胞容易转移是因为糖蛋白减少。C正确;同一个体细胞中的DNA都相同,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也就是mRNA不同。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的生命历程
【名师点睛】 细胞凋亡、衰老、癌变、坏死的区别
项目
细胞凋亡
细胞衰老
细胞癌变
细胞坏死
与基因的关系
受基因控制
可能有关
基因突变
不受基因控制
细胞膜的变化
内陷
皱缩
糖蛋白
减少
破裂
形态变化
破裂
细胞萎缩
呈球形
外形不规则变化
影响因素
受基因严格的控制
内、外因共同作用
物理、化学、病毒等致癌因子
电、热、冷、机械等各种不利因素
对机体的
影响
对机体
有利
对机体
有利
对机体
有害
对机体
有害
9.以抗螟非糯性水稻(GGHH)与不抗螟糯性水稻(gghh)为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的性状分离比为9 : 3 : 3 : 1。则F1中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图中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自交后代不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A错误;图中等位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不存在该种情况,B错误;图中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自交后代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C正确;图中G和H、g和h为非等位基因,不会出现在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D错误。
10.甲、乙、丙分别表示真核细胞核基因传递与表达的相关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丙过程需要的原料不同 B. 乙、丙过程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相同
C. 丙过程涉及到三种RNA D. 丙过程进行的方向是从左向右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其中甲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分别合成子链,应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乙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子链,应为转录过程;丙以mRNA为模板合成肽链,应为翻译过程。
【详解】甲是DNA复制,原料是脱氧核苷酸;乙是转录,原料是核糖核苷酸;丙是翻译,原料是氨基酸,A正确;乙转录是DNA和RNA之间的碱基配对(A与U配对,T与A配对,G与C配对),丙翻译过程是RNA和RNA之间的碱基配对(A与U配对,G与C配对),B错误;丙过程合成物质是多肽,该过程需要3种RNA(信使RNA、核糖体RNA、转运RNA)参与,C正确;观察图丙中合成的多肽链,可推知翻译是沿mRNA从左向右进行的,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图解,考查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复制、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能对三者进行比较,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1.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此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 可分别用含32P和35S标记的完全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
C. 用同位素32P标记的一组实验中,放射性主要分布在试管的上清液中
D. 细菌裂解释放的噬菌体中,可检测到32P标记的DNA,但检测不到35S标记的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由于噬菌体的成分只有DNA和蛋白质,没有RNA,所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A错误;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完全培养基中直接培养,所以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细菌,然后再分别用含32P和35S细菌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B错误;由于检测放射性时无法检测是32P还是35S发出的,所以如用32P、35S共同标记一组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则无法确认何种物质注入了细菌体内,因此要分别用含有32P的T2噬菌体和含有35S的T2噬菌体进行侵染实验,C错误;细菌裂解释放的噬菌体中,可检测到32P标记的DNA,但检测不到35S标记的蛋白质。因为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留在外面,经过搅拌、离心后,35S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D正确。
故选D。
12.下列有关细胞分化、衰老及死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分化是细胞的后代在形态、功能及遗传物质上发生差异的过程
B. 细胞衰老会发生细胞体积减小、酶活性降低及细胞核体积增大等现象
C. 细胞分化发生在多细胞生物的胚胎期,细胞衰老与死亡发生在老年期
D. 细胞凋亡过程中所有酶活性都降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是细胞的后代在形态、功能及结构上发生差异的过程,其遗传物质不会改变;
细胞衰老的特征:
①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新陈代谢速度减慢;
②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
③细胞内的色素积累;
④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颜色加深.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
⑤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都发生在整个生命进程中。
【详解】细胞分化是细胞的后代在形态、功能及结构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其遗传物质不会改变,A错误;衰老细胞会发细胞体积减小、大多数酶活性降低及细胞核体积变大等现象,B正确;细胞分化、细胞衰老与死亡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过程,C错误;细胞凋亡过程中与凋亡有关的酶活性增强,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衰老、凋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13.下列探究过程使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的是
A. 果蝇的白眼遗传 B. 光合作用的过程
C. 生长素的发现 D.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历程、生长素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通过果蝇的眼色杂交实验发现了果蝇的白眼的遗传规律, A错误;在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中,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用18O分别标记C02和H2O,一组植物提供C1802和H2O,另一组植物提供C02和H218O,分析两组植物释放的O2,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卡尔文等用14C标记C0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然后追踪检测其放射性,最终探明了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转化为有机物中的碳的转移途径,可见,在此探究过程中使用了同位素示踪技术,B正确;生长素的发现,是科学家通过研究植物的向光性的过程中发现的,没有使用同位素示踪技术,C错误;沃森和克里克采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研究方法,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D错误。
【点睛】本题借助科学发展史进行考查,这提醒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除了要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14.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指数增长的种群没有死亡率
B. 年龄金字塔的宽度代表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C. 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益或害的依据
D. 性比率不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
【答案】C
【解析】
J型增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持续增长,具有一定的增长率,但是并不是没有死亡率,A项错误;年龄金字塔的宽度代表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所占的比例,B项错误;种群密度的大小是决定生物对人类益或害的依据,C项正确;性比率是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属于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D项错误。
15.下列关于高等植物细胞的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前期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构成纺锤体
B. 间期结束时染色体数目加倍
C. 末期通过细胞膜向内凹陷形成两个子细胞
D. G1期进行DNA的复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动物、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详解】细胞分裂前期,高等植物细胞由两极物质发出纺锤丝构成纺锤体,A正确;细胞分裂间期进行DNA复制,DNA复制结束后DNA的数量加倍,但染色体数目不加倍,B错误;高等植物细胞分裂末期,由细胞板向四周延伸形成新的细胞壁,最终将细胞一分为二,C错误;间期又分为G1、S和G2期,其中S期进行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6.图是某细胞结构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图可表示植物细胞
B. 2和4由两层单位膜构成
C. 3是细胞中的物质转运系统
D. 1是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的场所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1为液泡、2为线粒体、3为高尔基体、4为叶绿体。
【详解】图示中含有细胞壁、大液泡和叶绿体,可表示植物细胞,A正确;2为线粒体、4为叶绿体,二者均含有两层膜,B正确;③是高尔基体,是细胞中的物质转运系统,C正确;1是液泡,光能合成有机物的场所为4叶绿体,D错误。
故选D。
17. 农田被恢复成山林(退耕还林)以后,生态系统随之发生一些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物种的数目变少 B. 群落结构变简单
C. 食物网变复杂 D. 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变弱
【答案】C
【解析】
农田被恢复成山林(退耕还林)以后物种的数目变多、群落结构变复杂、食物网变复杂、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变强。
【考点定位】群落演替
18. 下列关于生物遗传与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个体数量一定比隐性性状个体多
B. 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雌性个体中易于表现
C. 一对等位基因中,基因频率相等时,显性性状个体数量多
D. 在一对等位基因中,基因频率大的一定是显性基因
【答案】C
【解析】
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个体数量不一定比隐性性状个体多,哪种性状的个体数量多由环境决定,A项错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雌性个体中更易于表现,由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在雌性个体中只有隐性纯合时才能表现,而在雄性个体中只要有一个隐性基因就能表现,所以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雌性个体中不如在雄性个体中易于表现,B项错误;由于显性性状包括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所以一对等位基因中,基因频率相等时,显性性状个体数量多,C项正确;在一对等位基因中,基因频率大的一定是控制适应环境的性状的基因,D项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的遗传、生物的进化
19.下列关于有丝分裂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分裂间期的合成期发生蛋白质合成 B. G2期合成DNA复制所需要的蛋白质
C. 核膜在前期解体为小泡 D. 动物细胞的胞质分裂发生在末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分裂间期的合成期指的是S期,S期主要进行DNA复制,A错误;分裂间期的G2期时DNA复制已经完成,此时合成与分裂期有关的物质,B错误; 有丝分裂前期核膜开始解体,形成分散的小泡,在较晚时候出现了纺锤体,C正确;动物细胞的胞质分裂开始于后期,D错误。
故选C。
20.图1为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流程图,图2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结果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1实验没有设置对照
B. 图2若视野比较暗,则只能通过调节反光镜使视野变亮
C. 图2是图1中F处的实验结果观察图
D. 图2细胞若继续发生质壁分离,则该细胞的吸水能力不断增强
【答案】D
【解析】
图1实验前后自身对照,A错误;图2若视野比较暗,可以通过调节反光镜或光圈来使得视野变亮,B错误;图2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是图1中D处的实验结果观察图,C错误;细胞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不断失水,其吸水能力不断增强,D正确。
21.有关艾滋病( AIDS )的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A. HIV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酸
B. 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B淋巴细胞
C. 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
D. 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它病原体感染
【答案】D
【解析】
【分析】
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详解】HIV病毒只含有RNA一种核酸,HIV的遗传物质是RNA,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A错误;HIV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T淋巴细胞,B错误;由于T细胞也参与体液免疫,所以患者的体液免疫功能也受影响,C错误;HIV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是对艾滋病的发病机理和传播途径,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和识记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艾滋病的发病机理。
22.等位基因(A/a)位于某种昆虫的常染色体上,该种昆虫的一个数量非常大的种群在进化过程中,a基因的频率与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关系如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Ⅰ、Ⅱ、Ⅲ分别代表AA、Aa、aa的频率
B. 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有突变、自然选择、随机交配、迁入和迁出等
C. a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类型更适应环境
D. A基因频率为0.25时,Aa的基因型频率为0.75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可知,随着a基因频率的增加,A基因频率减少,则aa个体数量不断增加,AA个体数量不断减少,Aa个体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因此Ⅰ代表AA的频率,Ⅱ代表aa的频率,Ⅲ代表Aa的频率。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Ⅰ、Ⅱ、Ⅲ分别代表AA、aa、Aa的频率,A错误;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有突变、选择、迁入和迁出等,随机交配不能改变种群基因频率,B错误;a个体数量不断增加,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类型更适应环境,C正确;A基因频率为0.25时,a基因频率为0.75,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25×0.75=0.375,D错误。
故选C。
23. 人体在感染某种细菌后,体内出现相应抗体。下列关于这一生理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一个B细胞的质膜上有多种抗原的受体
B. 辅助性T细胞直接识别细菌表面的抗原
C. 巨噬细胞将细菌蛋白全部分解成氨基酸
D. 效应B细胞合成、分泌大量抗体
【答案】D
【解析】
一个B细胞的质膜上有1种抗原的受体,A错误;辅助性T细胞直接识别的是巨噬细胞膜表面的抗原-MHC复合体,B错误;巨噬细胞将细菌蛋白全部分解成肽,C错误;效应B细胞合成、分泌大量抗体,D正确。
【考点定位】 免疫
24.下图纵轴为酶反应速率,横轴为底物浓度,其中能正确表示酶量增加1倍时,底物浓度和反应速率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底物浓度一定时,酶量增加1倍,反应速率相应增加,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量后,所有的酶都用于催化反应,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也不会增加,只能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故选B。
【考点定位】酶促反应
【名师点睛】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 103倍,这说明酶具有高效性的特点。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这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的特点,酶的专一性的解释常用“锁和钥匙学说”。
(3)温和性:绝高温都能使蛋白质其他化学键的断裂永久失活。但低温酶活性可以恢复。
25. 现有两瓶世代连续的果蝇,甲瓶中的个体全为灰身,乙瓶中的个体既有灰身也有黑身。让乙瓶中的全部灰身果蝇与异性黑身果蝇交配,若后代都不出现性状分离则可以认为
A. 甲瓶中果蝇为乙瓶中果蝇的亲本,乙瓶中灰身果蝇为杂合子
B. 甲瓶中果蝇为乙瓶中果蝇的亲本,乙瓶中灰身果蝇为纯合子
C. 乙瓶中果蝇为甲瓶中果蝇的亲本,乙瓶中灰身果蝇为杂合子
D. 乙瓶中果蝇为甲瓶中果蝇的亲本,乙瓶中灰身果蝇为纯合子
【答案】D
【解析】
乙瓶中的全部灰身个体与异性的黑身个体交配,若后代只表现为灰身”这句话是解答本题的突破口。说明灰身对黑身为显性,且乙瓶中的灰身为显性纯合体(BB),乙瓶中的黑身为隐性纯合体(bb)。甲瓶中的个体全为灰身,如甲瓶中果蝇为亲代,不会出现乙瓶中的子代。因为若甲瓶中果蝇是BB,乙瓶中不可能有黑身个体,若甲瓶中果蝇是Bb,则乙瓶中应有Bb的个体。所以,不可能是甲瓶中果蝇为亲代,乙瓶中果蝇为子代;如乙瓶中果蝇为亲代,既BB×bb,甲瓶中果蝇为子代,则为Bb,都为灰身,这是与题意相符的。
26.为研究大棚内CO2浓度对油桃光合作用的影响,在自然种植和人工一次性施加CO2的条件下测得油桃的光合速率变化曲线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由图可知人工施加CO2最佳时间为10时
B. 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一昼夜两种条件下净光合速率的差
C. 17时叶肉细胞内产生ATP的部位是叶绿体、线粒体
D. 7~8时,光照强度是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
【答案】D
【解析】
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人工一次性施加CO2的大棚与自然种植条件下有机物积累量的差值,8时后自然种植的植物光合速率明显下降,所以8时为人工施加CO2最佳时间,A错误;阴影部分面积表示8时-13时人工一次性施加CO2的大棚与自然种植条件下有机物积累量的差值,B错误;17时叶肉细胞内进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产生ATP的部位有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C错误;7—8时,随着外界光照强度增强,有机物积累量增加,所以此时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D正确。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综合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过程和呼吸作用过程,掌握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能分析曲线图提取有效信息答题,并能得出正确。
27.如图为某动物种群中个体数量随时间变动的情况,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这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
B. 这种数量波动形式属于非周期波动
C. 领域行为、内分泌调节等内源性调节因素也可能引起如图波动
D. 这种波动形式主要发生在比较单调的高纬度环境中,如北方针叶林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性波动、种群数量的调节因素。大多数种群数量波动形式是非周期波动,而该图显示的种群数量波动属于周期性波动。
【详解】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种群数量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A正确;据图可知,图示动物种群的数量随年份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属于周期波动,B错误;领域行为等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等内源性调节因素也可能引起图示周期波动,C正确;种群的周期性波动现象主要发生在比较单调的高纬度环境中,如北方针叶林和苔原地带,D正确。
故选B。
28.下图示黄化燕麦幼苗中生长素相对含量的分布,据所学知识和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长素主要在生长活跃的部位合成
B. b点所对应的细胞体积比a点所对应的细胞体积大
C. a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d点可能会抑制d点细胞的生长
D. a点生长素浓度较高是由b、c点细胞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a点所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分析题图可知,a点是芽尖分生区部位的细胞,该区细胞分裂能力较强,主要进行细胞分裂,细胞生长不明显,b是芽尖下部伸长区细胞,细胞发生了生长,体积增大;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即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不能倒过来;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生长素浓度过高会起抑制作用.
解:A、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等生长旺盛的部位,A正确;
B、a点是芽尖分生区部位的细胞,b是芽尖下部伸长区细胞,与a点相比,b点细胞发生了生长,体积增大,B正确;
C、d点细胞是根细胞,根细胞对生长素敏感,若将a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d点对应的细胞,可能会因为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C正确;
D、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只能从a向b、c运输,不能倒过来,D错误.
故选:D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二、非选择题
29.甘肃天水市“花牛”苹果自1965年出口香港,与美国蛇果竞争取胜以来,屡获殊荣。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元帅系红苹果生产基地。回答下列有关“花牛”苹果果园生态系统的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该果园土壤中的蚯蚓属于___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_______。
(2)某“花牛”苹果果园中,有一条食物链为:苹果(W1)→蚜虫(W2)→七星瓢虫(W3),括号内为该生物每年的同化量,七星瓢虫属于第____营养级。正常情况下测算,发现W2远小于1/10 W1,其原因是_________。
(3)某“花牛”苹果果园发生了虫害,该虫害是由A引起的。A招来了B和C,B把卵产入A体内,孵出的B的幼虫吃空虫体后羽化飞出,再攻击A的其他个体。C特别喜食A,也捕食B。在体内有B幼虫的A中,有些个体常疯狂地摇摆身体,因而容易被C发现而被捕食。C捕食疯狂摇摆的A,对A种群的生存____(填“有利”“不利”或“无影响”),理由是_______。
【答案】 (1). 分解者 (2). 物质循环 (3). 三 (4). 还有一部分流入了与蚜虫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种生物体内 (5). 有利 (6). 通过捕食,使体内有B幼虫的个体死亡,客观上促进了A种群的发展,有利于A的生存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功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形成无机物,可再次被生产者利用,故分解者的作用可促进物质循环。能量传递效率是指在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一般每个营养级都有多个种群。
【详解】(1)蚯蚓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以促进物质循环,因此蚯蚓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故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物质循环。
(2)在食物链中:苹果→蚜虫→七星瓢虫,果树属于第一营养级,蚜虫属于第二营养级,七星瓢虫属于第三营养级。由于能量的传递效率指的是在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特点,而W2的能量只是蚜虫的同化能量,由于还有一部分能量流入了与蚜虫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物种的生物体内,所以W2远小于1/10W1。
(3)C捕食疯狂摇摆的A,使体内有B幼虫的A个体死亡,客现上促进了A种群的发展,有利于A的生存。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能量流动的特点、种间关系等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30.图甲是某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图乙是“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的实验装置。请回答
(1)图甲中的物质①、②分别是_______ 、__________。
(2)若有一个③离开卡尔文循环,则需要______个CO2分子进入该循环。若突然停止光照,则短时间内叶绿体中RuBP的含量将_____填“增加”、“减少”或“基本不变”)。
(3)某兴趣小组用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Ⅰ.本实验可通过观察___________来判断光合速率的大小。
Ⅱ.若要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则需调节自动控温器使装置的温度处于___________条件。若实验用的光源只有一个且功率恒定,则可以通过调节______来控制光照强度的变化。
【答案】 (1). ATP (2). NADPH (3). 3 (4). 减少 (5). 单位时间内氧气的产生量 (6). 适宜且恒定 (7). 装置与光源的距离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光反应过程中水光解产生还原氢和氧气,同时光反应还产生ATP,故①是ATP,②是NADPH,暗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碳与RUBP反应生成3-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在ATP和NADPH的作用下生成糖类和RUBP,故③是光合作用生成的糖类。
分析图乙:装置中碳酸氢钠溶液可保证装置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变,自动控温器可调节装置中的温度,若要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则温度应为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图甲中的物质①、②分别是ATP、NADPH。
(2)根据“假如3分子CO2被3分子RuBP接受,经过还原可以形成6分子C3糖,其中5分子C3糖再生3分子RuBP,只有1分子C3糖作为光合作用初级产物,运到细胞质中转变为蔗糖,或留在叶绿体中转变为淀粉暂时储藏在叶绿体中”,可知若有一个③离开卡尔文循环,则需要3个CO2分子进入该循环。若光照突然停止,光反应停止,光反应的产物ATP、NADPH减少,C3还原生成RUBP的速率减慢,而短时间二氧化碳的固定速率不变,即RUBP的消耗不变,故RUBP的含量减少。
(3)Ⅰ.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发生水的光解,产生氧气,可以通过单位时间收集的氧气的量来判断光合速率的大小。
Ⅱ.若要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则温度为无关变量,应保持最适且实验过程中不变,故需调节自动控温器使装置的温度处于适宜且恒定的条件。若实验用的光源只有一个且功率恒定,则可以通过调节装置与光源的距离来控制光照强度的变化。
【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以及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的能力。
31.某种雌雄异株植物为XY型性别决定,无X染色体的个体不能成活。该植物的蓝花和紫花由位于常染色体的等位基因A、a和X染色体的等位基因B、b共同控制。已知其紫花形成的生化途径如图所示。请回答:
(1)花色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种植物蓝花雄株的基因型有______种。选取雄株(aaXBY)与杂合紫花雌株杂交,F1中产生一株基因型为AaXBXbY植株,产生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该株同时产生的其它植株表现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1中雌株占______。
(3)以上述正常F1中的植株为实验材料,快速培育出能稳定遗传的紫花雌株,请用遗传图解表示该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2). 4 (3). 亲本中的雄株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性染色体未分离 (4). 蓝花雌株、蓝花雄株、紫花雄株 (5). 1/2 (6).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示分析可知,A_XbXb、A_XbY表现为紫色,其余基因型都是蓝色。
【详解】(1)由于控制花色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A、a位于常染色体上,B、b位于X染色体上),故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所以控制花色遗传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根据分析可知,雄株中A_XbY表现为紫色,故雄株中表现蓝色的有aaXBY、aaXbY、AAXBY、AaXBY共四种基因型。选取雄株(aaXBY)与杂合紫花雌株(AaXbXb)杂交,F1中产生一株基因型为AaXBXbY植株,由于只有雄株中有XB配子,故子代中的XBY均是父本减数分裂产生的花粉提供的,即为aXBY精子和AXb卵细胞结合的受精卵发育而来,即亲本中的雄株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性染色体未分离,形成异常精子aXBY。由于雄株产生的正常花粉为aXB、aY,杂合紫花雌株(AaXbXb)产生的雌配子为AXb、aXb,后代中AaXBXb、aaXBXb均表现蓝花雌株,aaXbY表现为蓝花雄株,AaXbY表现紫花雄株,故与该株同时产生的其它植株表现型分别为蓝花雌株、蓝花雄株、紫花雄株。F1中雌株占1/2。
(3)上述F1中的正常植株基因型为:AaXBXb、aaXBXb、aaXbY、AaXbY,为快速培育出能稳定遗传的紫花雌株AAXbXb,可以用单倍体育种方法。因为雌株AaXBXb、aaXBXb均表现蓝花,故无法选择确定是否是AaXBXb的基因型,而aaXbY无A基因,故选用AaXbY 紫花雄株为亲本进行单倍体育种。作遗传图解见答案,注意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无X染色体植株致死,单倍体幼苗要用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组加倍。
遗传图解如下: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控制性状途径、减数分裂、遗传定律和育种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32.I.在调查和分离湖水中耐盐细菌的实验中先将10升湖水水样浓缩至10毫升,然后各取浓缩水样1毫升,涂布到多个培养皿中培养。请回答:
(1)可以通过提高培养基中____________的浓度,筛选被调查细菌,这种培养基被称为________培养基。
(2)要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排除培养基未彻底灭菌的可能性,应该设置的对照组是______________。为检验(1)中筛选方法的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实验室对培养基灭菌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为防止冷凝水影响细菌的生长需将培养皿___________________培养。
(4)根据培养皿上菌落的平均数,可以计算湖水中该种细菌的密度,但计算的数据要比实际活菌的数目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生物技术已经渗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
(1)目前临床用的胰岛素生效较慢,科学家将胰岛素B链的第28和29个氨基酸调换顺序,成功获得了速效胰岛素。生产速效胰岛素时需要对_______________(胰岛素/胰岛素mRNA/胰岛素基因/胰岛)进行定向改造。
(2)科学家利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单克隆抗体,制作出了早早孕试纸。要获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单克隆抗体,需要先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射到小鼠体内,培养一段时间之后,将从小鼠脾脏中提取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杂交瘤细胞。
(3)许多不孕不育的夫妇受益于试管婴儿技术,在体外受精前,要对采集到的精子进行________处理,才能与卵子受精。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要移入_______________培养液中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再移植到母亲体内,早期胚胎发育到_______________阶段的某一时刻,会冲破透明带,称之为“孵化”。
(4)生态工程是实现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保护环境。另一方面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如粮食、烧柴以及收入等问题,其主要体现的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一个)。
【答案】 (1). 盐(或NaCl) (2). 选择 (3). 未接种(或接种等量无菌水)的培养皿 (4). 用未加高浓度盐的培养基培养 (5). 高压蒸汽灭菌 (6). 倒置 (7). 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在平板上观察到的是一个菌落 (8). II胰岛素基因 (9).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10). 浆细胞(效应B细胞) (11). 获能 (12). 发育 (13). 囊胚 (14). 整体性原理
【解析】
【分析】
1、选择性培养基,是指根据某种(类)微生物特殊的营养要求或对某些特殊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能选择性区分这种(类)微生物的培养基。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可使混合菌群中的某种(类)微生物变成优势种群,从而提高该种(类)微生物的筛选效率。
2、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接种工具:接种环、接种针等)、干热灭菌(如玻璃器皿)和高压蒸汽灭菌(培养基)。
3、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1)在调查和分离湖水中耐盐细菌的实验中,可通过提高培养基的盐浓度来起到筛选耐盐细菌的目的,该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
(2)为了检测培养基是否灭菌合格,可设未接种(或接种等量无菌水)的培养皿作为对照,为检验(1)中高盐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可用未加高浓度盐的培养基培养进行对照。若高盐培养基中微生物明显少于未加高浓度盐的培养基,则说明起到了选择作用。
(3)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实验室对培养基灭菌常用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为防止冷凝水影响细菌的生长需将培养皿倒置培养。
(4)由于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在平板上观察到的是一个菌落,故用该种方法计数时计算的数据要比实际活菌的数目少。
II. 科学家将胰岛素B链的第28和29个氨基酸调换顺序,成功获得了速效胰岛素,该项技术属于蛋白质工程,需要通过对胰岛素基因修饰,进而改变胰岛素的结构。
(2)要获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单克隆抗体,需要先将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到小鼠体内,培养一段时间之后,将从小鼠脾脏中提取出的浆细胞(或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和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杂交瘤细胞,再进一步筛选,选择出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3)在体外受精前,要对采集到的精子进行获能处理,才能与卵子受精。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要移入发育培养液中继续培养一段时间,以检查受精状况和受精卵的发育能力,当胚胎发育到一定阶段再移植到母亲体内,早期胚胎发育到囊胚阶段的某一时刻,会冲破透明带,称之为“孵化”。
(4)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例如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保护环境。另一方面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如粮食、烧柴以及收入等问题,该过程主要体现的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是整体性原理。
【点睛】识记教材内容,尤其是一些技术流程是解题关键。
33.硫酸化酶RaxST(胞外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现将该酶的基因通过基因工程的方式导入到大肠杆菌体内。已知大肠杆菌在表达蛋白质时,与培养时IPTG诱导剂浓度有关。为研究培养时诱导剂浓度对硫酸化酶表达量的影响,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写出实验思路:
实验材料:若干培养瓶,培养液,转基因的大肠杆菌,IPTG粉末
(要求与说明:①实验仪器、试剂、用具及操作方式不作要求;②实验条件适宜;)
请回答:
(1)实验思路:①………
实验结果:实验后发现,三组中,IPTG诱导浓度为中的这组,诱导后所得RaxST酶浓度高于IPTG浓度为高的和低的这两组。
(2)根据(1)的思路和结果,请用曲线图来体现这一结果。______
(3)该实验中,转基因技术所涉及的变异原理是______ 。
(4)大肠杆菌生产得到的硫酸化酶RaxST(胞外酶)___________是/否)具有生物活性。
【答案】 (1). 1、取等量培养液放置于三个培养瓶中,编号ABC
2、分别在ABC三个瓶中分别加入较少量、中量和较多量的IPTG粉末,振荡摇匀
3、取大肠杆菌稀释后,分别等量接种于ABC三个瓶中,于适宜条件下培养
4、每隔相同的时间测定三组中的硫酸化酶浓度并记录
5、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3). 基因重组 (4). 否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培养时诱导剂浓度对硫酸化酶表达量的影响,按照按照单一变量原则设计实验即可。
【详解】(1)该实验为研究培养大肠杆菌时诱导剂浓度对硫酸化酶表达量的影响,实验自变量为诱导剂浓度,因变量为硫酸化酶表达量,即硫酸化酶浓度,除诱导剂浓度外,其他条件应相同且适宜。每隔相同的时间,测定硫酸化酶浓度,并且记录。最后对统计的全部数据进行处理,绘制曲线。故具体实验思路为:
1、取等量培养液放置于三个培养瓶中,编号A、B、C;
2、分别在A、B、C三个瓶中分别加入较少量、中量和较多量的IPTG粉末,振荡摇匀;
3、取大肠杆菌稀释后,分别等量接种于A、B、C三个瓶中,于适宜条件下培养;
4、每隔相同的时间测定三组中的硫酸化酶浓度并记录;
5、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由于实验结果未: IPTG诱导浓度为中的这组,诱导后所得RaxST酶浓度高于IPTG浓度为高的和低的这两组,所以可绘图如下:
(3)转基因技术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4)硫酸化酶RaxST是胞外酶,需要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才具有生物活性,而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所以在大肠杆菌内合成的硫酸化酶RaxST没有生物活性。
【点睛】实验设计时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是关键,实验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实验的单一变量和等量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