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化学(解析版)
展开
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试卷说明:
(1)本卷共两大题,24小题,解答写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卷。
(2)考试过程中不得使用计算器或具有计算功能的电子设备。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S-32 Cl-35.5 K-39 Ba-137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其中1-15题,每题2分,16-20题,每题3分,共45分。
1.对下列物质进行的分类正确的是( )
A. 纯碱、烧碱均属于碱 B. CuSO4·5H2O属于纯净物
C. 凡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均属于酸 D. 盐类物质一定含有金属阳离子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纯碱是Na2CO3,属于盐,不属于碱,故错误;B、五水硫酸铜是纯净物,故正确;C、凡能电离出的阳离子全是H+的化合物均属于酸,故错误;D、盐类不一定含有金属阳离子,如铵盐,NH4Cl不含有金属阳离子,故错误。
2.下列关于胶体的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用丁达尔效应可以鉴别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
B. 明矾能净水,是因为溶于水能形成胶体,吸附性强
C. 胶体静置片刻后会出现分层现象
D. 胶体、溶液和浊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用丁达尔效应可以鉴别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正确;
B、明矾能净水,是因为溶于水能形成胶体,吸附性强,正确;
C、胶体具有介稳性,静置片刻后不会出现分层现象,错误;
D、胶体、溶液和浊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正确。
答案选C。
3. 简单原子的原子结构可用下图所示方法形象地表示:
其中●表示质子或电子,○表示中子,则下列有关①②③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①②③互为同位素 B. ①②③互为同素异形体
C. ①②③是三种化学性质不同的粒子 D. ①②③具有相同的质量数
【答案】A
【解析】①中含有1个质子和1个电子。②中含有1个质子、1个电子和1个中子。③中含有1个质子、1个电子和2个中子,所以三种微粒是氢元素的三种同位素,A正确。
4.下列中草药煎制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 )
【答案】C
【解析】
【详解】冷水浸泡属于物质的溶解;加热煎制属于加热;箅渣取液将固体和液体分离,属于过滤操作;灌装保存是液体转移;故答案为C。
5. 下列分离提纯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除去CO2中的HCl气体,通过盛足量饱和NaOH溶液的洗气瓶
B. 分离KNO3晶体中的少量NaCl,溶解后蒸发结晶、过滤
C. 用加热法分离氯化钠和碘的固体混合物
D. 除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硫酸钠,加入适量氯化钡溶液后过滤
【答案】C
【解析】
【分析】A.CO2与HCl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B.根据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来分析;
C.利用碘单质易升华来分离;
D.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引入新的杂质。
【详解】A.CO2与HCl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则不能利用氢氧化钠溶液来除杂,故A错误;
B.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而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应配成热饱和溶液,冷却结晶来分离,故B错误;
C.因碘易升高,氯化钠受热不分解,则用加热法分离氯化钠和碘的固体混合物,故C正确;
D.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引入新的杂质,应选择氢氧化钡来除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硫酸钠,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选项C。
6.常温常压下,用等质量的氢气、甲烷、氮气、二氧化硫四种气体分别吹出四个气体,其中气体为甲烷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相同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相等,根据V=nVm=Vm知,相同质量时,气体体积与气体摩尔质量成反比,氢气、甲烷、氮气、二氧化硫摩尔质量分别是2g/mol、16g/mol、28g/mol、64g/mol,根据摩尔质量知,CH4体积排在第三位,故答案为C。
7. 下列关于氯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烟雾
B. 红热的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CuCl
C. 纯净的氢气可以在氯气中安静地燃烧,发出黄色火焰
D. 向田鼠洞里通入氯气杀灭田鼠,利用了氯气有毒和密度较大的性质
【答案】D
【解析】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NaCl固体小颗粒,形成白烟,没有雾出现(雾为小液滴),A错误;红热的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CuCl2,B错误;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C错误;氯气有毒,密度比空气的大,可杀灭田鼠,D正确。
8.以下表示的是碳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
CCO2H2CO3CaCO3CO2
其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依次为( )
A. 置换、化合、分解、复分解
B. 置换、化合、复分解、分解
C. 化合、置换、分解、复分解
D. 化合、置换、复分解、分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符合置换反应的概念,属于置换反应;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该反应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符合化合反应的概念,属于化合反应;
碳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该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形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属于复分解反应;
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符合分解反应的概念,属于分解反应;
答案选B。
9.下列对焰色反应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说明,正确的是( )
①钾的火焰颜色,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②先把铂丝灼烧到与原来火焰颜色相同,再蘸取被检验的物质
③每次实验后,要用盐酸把铂丝洗净
④实验时最好选择本身颜色较微弱的火焰
⑤没有铂丝,也可用光洁无锈的铁丝代替
A. 仅有③不正确 B. 仅有④不正确 C. 仅有⑤不正确 D. 全对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在观测钾的焰色反应时要透过蓝色钴玻璃片,滤去钠的黄光以免产生干扰,故①正确;
②取一根洁净的铂丝,放在酒精灯上灼烧至无色,再蘸取样品进行焰色反应,故②正确;
③应该用盐酸洗,盐酸易挥发,其盐高温时也易挥发,灼烧时,盐酸及其盐可一起挥发掉,以达洗净的目的,故③错误;
④为了能够更加突出被检验试剂的颜色,选用本身颜色较浅的火焰,最大限度的减少火焰本身颜色的干扰,故④正确;
⑤洁净的细铁丝放在酒精灯上灼烧至无色,本身无颜色,故可用铁丝进行焰色反应,故⑤正确。
故答案选D。
10.下列关于摩尔质量的描述或应用中正确的是( )
A. 1 molOH-的质量是17
B. 二氧化碳的摩尔质量是44g
C. 铁原子的摩尔质量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
D. 一个钠原子的质量约为g
【答案】D
【解析】
【详解】A、依据m=nM计算,1molOH−的质量=1mol×17g/mol=17g,A选项单位不正确,故A错误;
B、摩尔质量单位为g/mol,二氧化碳的摩尔质量为44g/mol,故B错误;
C、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不同是不同的物理量,故C错误;
D、1mol钠质量为23g,1mol钠中约含6.02×1023个钠原子,因此一个钠原子的质量约为g,故D正确;
答案选D。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标准状况下,22.4L任何气体都约含有6.02×1023个分子
B. 含1mol氦原子的氦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11.2 L
C. 常温常压下,11.2LCl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D. 标准状况下,11.2L蔗糖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标况下22.4L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mol,而分子个数N=nNA=NA个,即约为6.02×1023个,故A正确;
B、氦气分子为单原子分子,故1mo氦原子的氦气的物质的量为1mol,在标况下的体积为22.4L,故B错误;
C、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大于22.4L/mol,故11.2L氯气的物质的量小于0.5mol,则分子个数小于0.5NA个,故C错误;
D、标况下蔗糖为固体,故不能根据气体摩尔体积来计算其物质的量,故D错误;
答案选A。
12.mg某金属M与足量盐酸完全反应,生成MCl2和nmol氢气,则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令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则:
M+2HCl=MCl2+H2↑
1 1
n
即 =n,解得a=,答案为D。
13.用10 mL0.1mol·L-1 BaCl2溶液恰好可使相同体积的Fe2(SO4)3、K2SO4和ZnSO4三种溶液中的SO42-完全转化为BaSO4沉淀,则三种硫酸盐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 )
A. 3∶2∶2 B. 1∶2∶3
C. 1∶3∶3 D. 3∶1∶1
【答案】C
【解析】
【分析】反应消耗BaCl2的物质的量相同,Fe2(SO4)3、ZnSO4、K2SO4三种溶液中的SO42-离子恰好完全转化为沉淀,则各溶液中硫酸根物质的量相等,据此确定Fe2(SO4)3、ZnSO4、K2SO4物质的量之比,因三种溶液的体积相同,则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浓度之比。
【详解】由题意知反应消耗BaCl2的物质的量相同,Fe2(SO4)3、ZnSO4、K2SO4三种溶液中的SO42-离子恰好完全转化为沉淀,
设Fe2(SO4)3、ZnSO4、K2SO4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为x、y、z,则由Ba2++ SO42-=BaSO4↓可知:3x=y=z,
则x:y:z=1:3:3,
因三种溶液的体积相同,则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浓度之比,即浓度之比为1:3:3;
故选:C。
14.某溶液中含有较大量的Cl﹣、、OH﹣等3种阴离子,如果只取一次该溶液就能够分别将3种阴离子依次检验出来,下列实验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①滴加Mg(NO3)2溶液;②过滤;③滴加AgNO3溶液;④滴加Ba(NO3)2溶液
A. ①②④②③ B. ④②①②③
C. ①②③②④ D. ④②③②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检验氯离子用AgNO3溶液,检验氢氧根离子可用Mg(NO3)2溶液,检验碳酸根离子可用Ba(NO3)2溶液;由于碳酸根离子能与AgNO3溶液、Mg(NO3)2溶液反应,分别生成碳酸银沉淀、碳酸镁沉淀,故要先检验CO32-,再检验OH-和Cl-;由于OH-与Ag+结合形成极不稳定的氢氧化银,故要先检验OH-;仅用一份样品溶液,可先滴加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碳酸根离子,过滤,向滤液中再滴加Mg(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OH-,过滤,再向滤液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氯离子,故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④②①②③;
故答案选B。
15.下列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其可能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选项
异常情况
可能原因分析
A
蒸发结晶:蒸发皿破裂
将溶液蒸干或酒精灯灯芯碰到热的蒸发皿底部
B
分液:分液漏斗中的液体难以滴下
没有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或玻璃塞上凹槽与漏斗口侧面的小孔没有对齐
C
萃取:液体静置不分层
加入萃取剂的量较多
D
蒸馏:冷凝管破裂
冷凝管没有通水或先加热后通水
【答案】C
【解析】
【详解】A.将溶液蒸干或酒精灯灯芯碰到热蒸发皿底部,受热不均匀会导致蒸发皿破裂,A项正确;
B.没有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或玻璃塞上凹槽与漏斗口侧面的小孔没有对齐,不与外界连通会使分液漏斗中的液体难以滴下,B项正确;
C.萃取剂与水互溶会造成液体静置不分层,与加入萃取剂的量较多无关,C项错误;
D.冷凝管没有通水或先加热后通水,受热不均匀会使冷凝管破裂,D项正确;
答案选C。
16.从2mol·L-1的氯化铜溶液中取出含Cl-为3.55g的溶液,所取溶液的体积是( )
A. 25mL B. 50mL
C. 12.5mL D. 0.025mL
【答案】A
【解析】
【详解】设所取溶液的体积为V,Cl-为3.55g的氯化铜溶液中氯离子的浓度==2×2mol•L-1,解得V=0.025L,即V=25mL,答案为A。
17.下列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NA)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25℃、101KPa条件下22克CO2所含的原子数目为1.5NA
B. 标准状况下0.1molH2O含有的分子数目为0.1NA
C. 0℃、101KPa条件下0.3NA氧气的体积是6.72升
D. 58.5克NaCl固体中含有的离子数目为NA
【答案】D
【解析】A、 25℃、101KPa条件下22克CO2所含的原子数目为 =1.5NA,故A正确;B、标准状况下0.1molH2O含有的分子数目为0.1mol×NA=0.1NA,故B正确;C、 0℃、101KPa条件下0.3NA氧气的体积是22.4L·mol-1×0.3NA/NAmol=6.72L,故C正确;D、58.5克NaCl固体中含有的离子数目为=2NA,故D错误;故选D。
18.在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有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气体,若两容器的温度和压强均相同,且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分子数比乙的分子数多
B. 甲的摩尔体积比乙的摩尔体积小
C. 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乙的相对分子质量小
D. 甲的物质的量比乙的物质的量少
【答案】D
【解析】
【详解】同温同压下,气体摩尔体积相等,根据ρ=知,相同条件下,气体密度与其摩尔质量成正比,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说明甲的摩尔质量大于乙。
A、根据n=知,相同质量时其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成反比,甲的摩尔质量大于乙,则甲的物质的量比乙的物质的量少,即甲的分子数比乙的分子数少,故A错误;
B、同温同压下,气体摩尔体积相等,故B错误;
C、气体密度与其摩尔质量成正比,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说明甲的摩尔质量大于乙,则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乙的相对分子质量大,故C错误;
D、根据n=知,相同质量时其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成反比,甲的摩尔质量大于乙,则甲的物质的量比乙的物质的量少,故D正确;
答案选D。
19.300 mL Al2(SO4)3溶液中,含Al3+为1.62 g,在该溶液中加入0.1 mol·L-1Ba(OH)2溶液300 mL(忽略溶液体积变化),反应后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0.4 mol·L-1 B. 0.1 mol·L-1
C. 0.2 mol·L-1 D. 0.3 mol·L-1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溶液中Al3+为1.62g,物质的量为1.62g÷27g/mol=0.06mol,根据电荷守恒可知,溶液中n(SO42-)=×n(Al3+)=0.09mol。加入的氢氧化钡的物质的量为0.1mol/L×0.3=0.03mol,根据方程式SO42-+Ba2+=BaSO4↓可知SO42-剩余,剩余SO42-的物质的量为0.09mol-0.03mol=0.06mol,所以反应后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为0.06mol÷(0.3L+0.3L)=0.1mol/L,答案选B。
20.已知阴离子R2−的原子核内有n个中子,R原子的质量数为m,则wgR2−所含有电子的物质的量是( )
A. mol B. mol
C. mol D. mol
【答案】D
【解析】
【分析】R原子的质量数为m,则其摩尔质量为mg/mol,根据n=计算原子的物质的量;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再由阴离子R2-核外有n个中子,则质子数为m-n,阴离子中:质子数+所带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该离子的核外电子总数为m-n+2,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元素R的质量数为m,其摩尔质量为mg/mol,则wR2−阴离子物质的量为:=mol;
离子R2-外有n个中子,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则质子数为:m−n,阴离子中质子数+所带负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则R2-的核外电子总数为:m−n+2,所以wR2−电子的物质的量为:mol×(m−n+2)= mol,
故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5分。
21.下列物质中:A.NaCl晶体;B.CH3CH2OH(酒精);C.H2SO4溶液;D.单质铜;E.HNO3溶液;F.熔融氯化钾;G.SO2气体;H.液态氯化氢
(1)能导电的是___。
(2)属于电解质的是___。
(3)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
【答案】(1). CDEF (2). AFH (3). BG
【解析】
【详解】A、NaCl晶体中无自由移动的离子或电子,不能导电,其在水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电离,属于电解质;
B、CH3CH2OH(酒精) 中无自由移动的离子或电子,不能导电,其在水中或熔融状态下不会发生电离,属于非电解质;
C、H2SO4溶液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导电,其为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D、单质铜有自由移动的电子,能导电,其为单质,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E、HNO3溶液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导电,其为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F、熔融氯化钾有自由移动离子,能导电,其在熔融状态下发生电离,属于电解质;
H、液态氯化氢中无自由移动的离子或电子,不能导电,其在水中会发生电离,属于电解质;
故能导电的是CDEF;属于电解质的是AFH;属于非电解质的是BG。
22.氯水中含有多种成分,因而具有多种性质,根据新制氯水分别与如图四种物质发生的反应填空(a、b、c、d、e中重合部分代表物质间反应,且氯水足量)。
(1)能证明氯水具有漂白性的是___(填“a”“b”“c”或“d”);
(2)c过程中的现象是___;
(3)e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4)实验室保存饱和氯水的方法是___。
【答案】(1). d (2). 有白色沉淀生成 (3). Cl2+2NaOH=NaCl+NaClO+H2O (4). 在阴凉处置于棕色试剂瓶中密封保存
【解析】
【详解】(1)氯水中的HClO有强氧化性,一般在应用其漂白时,HClO的强氧化性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本题中氯水能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故d能证明氯水具有漂白性;
(2)氯水中有Cl-,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生成AgCl白色沉淀;
(3)氯水中含有Cl2,Cl2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反应方程式为Cl2+2NaOH=NaCl+NaClO+H2O;
(4)因为HClO不稳定,光照易分解,所以实验室保存饱和氯水方法是在阴凉处置于棕色试剂瓶中密封保存。
23.欲提纯混有硫酸钠、碳酸氢铵的氯化钠固体,某学生设计了如下方案:
请根据操作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①在加热时应选择___盛装混合物(填仪器名称)。
(2)进行操作②后,判断SO42−已沉淀完全的方法是___。
(3)操作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4)操作④的目的是___。
(5)实验室进行操作⑤的具体步骤是___。
(6)某同学欲用制得的氯化钠固体配制100mL0.2mol⋅L−1的氯化钠溶液。
①配制NaCl溶液时需用到的主要仪器有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量筒、__、__。
②下列操作会使所配氯化钠溶液浓度偏小的是___(请填序号)。
A.加水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B.容量瓶内壁附有水珠而未干燥处理
C.在溶解过程中有少量液体溅出烧杯外
D.颠倒摇匀后发现凹液面低于刻度线又加水补上
【答案】(1). 坩埚 (2). 静置,往上层清液中维续滴加BaCl2溶液,若不出现浑浊,则SO42-已沉淀完全 (3). BaCl2+Na2CO3=BaCO3↓+2NaCl (4). 除去溶解在溶液中过量的HCl和CO2 (5). 将溶液置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发,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加热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6). 胶头滴管 (7). 100mL容量瓶 (8). CD
【解析】
【分析】混有硫酸钠、碳酸氢铵氯化钠固体,由流程可知,①中发生加热条件下分解反应,分解后的固体溶于水后,与氯化钡反应除去硫酸根离子,再利用碳酸钠除去过量的钡离子,过滤后滤液中含NaCl、碳酸钠,加盐酸除去碳酸钠后溶质为NaCl,蒸发得到纯净的NaCl,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1)加热固体,应在坩埚中进行,故答案为:坩埚;
(2)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除去硫酸根离子,检验硫酸根离子已全部沉淀,判断方法为取操作②后的溶液少许于一试管中,静置,往上层清液中维续滴加BaCl2溶液,若不出现浑浊,则SO42−已沉淀完全,
故答案为:静置,往上层清液中维续滴加BaCl2溶液,若不出现浑浊,则SO42−已沉淀完全;
(3)操作②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
(4)加热煮沸,可除去溶解在溶液中过量的HCl和CO2,故答案为:除去溶解在溶液中过量的HCl和CO2;
(5)由氯化钠溶液得到固体氯化钠,可将溶液置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发,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加热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故答案为:将溶液置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发,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加热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6)①实验室配制100mL0.2mol·L−1的氯化钠溶液,应选择100mL的容量瓶,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量筒、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故答案为:胶头滴管、100mL容量瓶;
②A、加水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导致体积偏小,则浓度偏大,故A错误;
B、容量瓶内壁附有水珠而未干燥处理,对实验无影响,故B错误;
C、在溶解过程中有少量液体溅出烧杯外,导致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则浓度偏小,故C正确;
D、颠倒摇匀后发现凹液面低于刻度线又加水补上,导致体积偏大,则浓度偏小,故D正确。
故答案:CD。
24.Ⅰ.根据下列各题中所给出的数据,可分别求出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或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试判断并求解。
(1)已知某氢氧化钠溶液VL中含有n个氢氧根离子,可求出此溶液的___是___。
(2)已知某氢氧化钠溶液中Na+与H2O的个数之比为1:a,则可求出此溶液的___为___。
Ⅱ.常温下,10.0mL1.0mol•L-1的H2SO4(aq),加水稀释到500mL,所得H2SO4溶液的浓度为___mol•L-1;蒸发浓缩使溶液的体积为2.40mL,所得H2SO4溶液的浓度为___mol•L-1。(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Ⅲ.已知标准状况下1体积水能溶解500体积的氯化氢,则可求出标准状况下氯化氢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Ⅳ.现有一混合物的水溶液,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几种:K+、NH4+、Cl-、Mg2+、Ba2+、CO32-、SO42-现取三份各100mL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第一份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第二份加足量NaOH溶液加热后,收集到气体;第三份加足量溶液后,得到干燥沉淀,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
该混合液中一定含有___,可能含___,且n(K+)___(填取值范围)
【答案】(1). 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2). mol/L (3). 溶质的质量分数 (4). ×100% (5). 0.02 (6). 4.2 (7). 44.9% (8). K+、NH4+、CO32-、SO42- (9). Cl- (10). ≥0.04mol
【解析】
【详解】Ⅰ.(1)若某氢氧化钠溶液V L中含有n个OH-,根据氢氧根离子和氢氧化钠的关系式知,n(NaOH)=mol,溶液的体积为VL,因为不知溶液的密度,所以只能计算出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mol/L;
(2)氢氧化钠溶液中Na+与H2O的个数之比为1:a,结合原子守恒知,NaOH与H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a,则氢氧化钠和水的质量之比=(40g/mol×1):(18g/mol×a)=20:9a,所以可求溶质的质量分数,w=×100%;
Ⅱ.根据溶液的稀释定律,溶液稀释或浓缩前后溶质的质量和物质的量不变:c1V1=c2V2=c3V3,
稀释到500mL时,c2(H2SO4)===0.02mol·L-1;
浓缩到2.40mL时,c3(H2SO4)= ==4.2mol·L-1;
Ⅲ.标准状况下1体积水能溶解500体积的氯化氢,假设水的体积是1L,氯化氢的体积是500L,水的质量是1000g,氯化氢的质量=×36.5g/mol,溶质和溶剂的质量都已知,所以能计算溶液的质量分数,质量分数==44.9%。
IV.第一份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与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则至少含Cl-、CO32-、SO42-中的一种;
第二份加足量NaOH溶液加热产生气体,气体是氨气,溶液中一定含有NH4+,且物质的量为0.08mol;
第三份加入足量BaCl2溶液后,得到干燥沉淀12.54g,经足量的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4.66g,可知不溶于盐酸的4.66g为硫酸钡,物质的量为=0.02mol;12.54g沉淀是硫酸钡和碳酸钡,碳酸钡质量为12.54g-4.66g=7.88g,碳酸钡的物质的量为=0.04mol,故原溶液中一定存在CO32-、SO42-;
由电荷守恒可知,正电荷为:n(+)=n(NH4+)=0.08mol;c(-)=2c(CO32-)+2c(SO42-)=2×0.04mol+2×0.02mol=0.12mol,正电荷总物质的量小于负电荷,故原溶液中一定有K+,至少为0.04mol;
综上所述,该混合液中一定含有K+、NH4+、CO32-、SO42-;可能含有Cl-;且n(K+)≥0.04m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