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大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大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深秋的太行山区各种颜色的叶子五彩斑斓,是人们周末假期休闲赏景的好去处。下列属于太行山区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由小到大排序的是( )
①一片红枫树叶;②红枫树叶的上表皮;③一只野兔;④野兔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分子;⑤麻雀的呼吸系统;⑥整个太行山区;⑦太行山区中所有的生物;⑧太行山区中所有的红枫树;⑨麻雀的血细胞
A. ④⑨①②③⑥⑧⑦B. ⑨②①⑤③⑧⑦⑥
C. ⑨⑤②①③⑥⑦⑧D. ②⑨①⑤③⑧⑦⑥
【答案】B
【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 → 组织 → 器官 → 系统 → 个体 → 种群→群落 → 生态系统 → 生物圈。
【详解】①一片红枫树叶属于器官;②红枫树叶的上表皮属于组织;③一只野兔属于个体;④野兔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分子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⑤麻雀的呼吸系统属于系统;⑥整个太行山区属于生态系统;⑦太行山区中所有的生物属于群落;⑧太行山区中所有的红枫树属于种群;⑨麻雀的血细胞属于细胞。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 → 组织 → 器官 → 系统 → 个体 → 种群→群落 → 生态系统 → 生物圈。上述分析,下列属于太行山区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由小到大排序的是⑨②①⑤③⑧⑦⑥,B正确。
故选B。
2. 进入冬季后,一些呼吸道传染病容易在人群中流行,支原体、流感病毒(一种 RNA病毒)是主要的病原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出门戴好口罩可以一定程度地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B. 1个病原体既是1个细胞也是1个个体
C. 支原体、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分别是 DNA、RNA
D. 支原体结构简单,无细胞壁
【答案】B
【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有:原核细胞体积小,无核膜、核仁,DNA上无蛋白质,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真核细胞体积较大,有核膜、核仁,DNA 与蛋白质形成染色质(染色体),细胞器的种类多,结构复杂。其中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详解】A、一些呼吸道传染病容易在人群中流行,由于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染,故出门戴好口罩可以一定程度地预防呼吸道传染病,A正确;
B、病原体中的病毒无细胞结构,不属于细胞层次,B错误;
C、支原体属于细胞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流感病毒是RNA病毒,遗传物质是RNA,C正确;
D、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结构简单,无细胞壁,D正确。
故选B。
3. 我国土壤中微量元素普遍缺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体中微量元素来自无机界,且种类和比例与无机界均相同
B. 微量元素是生命活动非必需的元素
C. 有的微量元素可以组成生物体内重要的化合物,如铁是组成血红素的成分
D. 有的微量元素有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如血液中的钙可维持肌肉正常收缩
【答案】C
【分析】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①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②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③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详解】A、生物体中微量元素来自无机界,种类基本相同,比例相差很大,A错误;
B、微量元素是生命活动必需的元素,B错误;
C、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如铁是组成血红素的成分,C正确;
D、钙属于大量元素,D错误。
故选C。
4. 冻害或霜害会使植物细胞间隙和细胞壁的自由水结冰,从而引起细胞内的水外渗,细胞失水萎缩或冰晶压迫细胞造成机械伤害。冬小麦在冬季来临之前,随着温度下降,植株吸水较少,结合水含量相对提高,自由水含量相对减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结合水可以参与细胞结构的形成,失去结合水细胞往往会失去活性
B. 正常情况下,细胞内自由水所占比例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
C. 冻害或霜害会使植株中结合水/自由水比值增高,对植株有利
D. 细胞中自由水和结合水都是极性分子,其中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
【答案】C
【分析】结合水与细胞中的其他物质结合,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细胞中绝大多数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做自由水。两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详解】A、结合水可以参与细胞结构的形成,在细胞中不能自由流动,失去结合水细胞往往会失去活性,A正确;
B、正常情况下,细胞内自由水所占比例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通常越差,B正确;
C、冻害或霜害会使植株中结合水/自由水比值增高,但冻害或霜害会使植物细胞间隙和细胞壁的自由水结冰,从而引起细胞内的水外渗,细胞失水萎缩或冰晶压迫细胞造成机械伤害,对植物不利,C错误;
D、水分子的空间结构及电子的不对称分布,使水分子成为一个极性分子,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D正确。
故选C。
5. 人体血液中的凝血酶原是在肝脏细胞中由582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如图是凝血酶原被激活后形成凝血酶的示意图,其中R、T、I分别代表不同的氨基酸(—S—S—是由两个—SH缩合形成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凝血酶原的合成和分泌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参与
B. 图示过程中凝血酶原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但氨基酸的数量没有改变
C. 由氨基酸合成凝血酶原的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10 458
D. 保存凝血酶的最适温度为37 ℃
【答案】A
【分析】分析题图:图为凝血酶原是在肝脏细胞中由582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而在形成凝血酶时,有部分氨基酸被切除,且形成了两条肽链。
【详解】A、凝血酶原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还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的加工,该过程所需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A正确;
B、据图可知,图示过程中凝血酶原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同时据图可知,该过程发生了剪切,故氨基酸的数量也有变化,B错误;
C、由题图和题干信息可知,凝血酶原由582个氨基酸合成一条凝血酶原肽链,脱去582-1=581个水,同时形成一个二硫键,减少两个H,所以分子量减少(582-1)×18+2=10460,C错误;
D、低温会抑制酶的活性但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故保存凝血酶应在低温下保存,D错误。
故选A。
6. 图示为某种化合物的合成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如果①是胞嘧啶,则①所在核苷酸是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B. 图中脱水缩合过程形成的化学键是肽键
C. 图中脱水缩合形成的大分子物质是染色体的成分之一
D. 图中的“A”是腺嘌呤,只分布于 DNA 和 RNA中
【答案】C
【分析】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 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详解】A、①所在五碳糖是脱氧核糖,如果①是胞嘧啶,则①所在核苷酸是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A错误;
B、图中核苷酸脱水缩合过程形成的化学键是磷酸二酯键,B错误;
C、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图中脱氧核苷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大分子物质DNA是染色体的成分之一,C正确;
D、图中的“A”是腺嘌呤,可分布在DNA、RNA和ATP等结构中,D错误。
故选C。
7. 如图为某种细胞膜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推测该图所示的是动物细胞的细胞膜
B. 胆固醇分布于磷脂分子的尾部,推测胆固醇具有疏水性
C. 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图中的胆固醇
D. 细胞膜除了含有磷脂和胆固醇外,还含有蛋白质和糖类等成分
【答案】C
【分析】图中所示为的细胞膜的结构模式图,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详解】A、由于图示中的细胞膜中含有胆固醇,植物细胞细胞膜一般不含胆固醇,动物细胞细胞膜含有胆固醇,因此推测该图所示的是动物细胞的细胞膜,A正确;
B、磷脂分子的尾部为脂肪酸,表现为疏水性,胆固醇分布于磷脂分子的尾部,推测胆固醇具有疏水性,B正确;
C、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C错误;
D、细胞膜除了含有磷脂和胆固醇外,还含有蛋白质和糖类等成分,蛋白质和磷脂分子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D正确。
故选C。
8. 某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渗透作用实验,实验开始时,甲、乙漏斗内外液面相平。已知所用的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和葡萄糖分子通过,蔗糖分子不能通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漏斗液面升高至一定高度后停止
B. 乙漏斗液面先升高再降低,最终与烧杯液面持平
C. 如果将半透膜换为全透膜,则不会发生渗透作用
D. 烧杯液面不再变化时,没有水分子通过半透膜
【答案】D
【分析】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具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渗透平衡时液面差△h与浓度差的大小有关,浓度差越大,△h越大。
【详解】A、甲漏斗液面升高至一定高度后停止,因为有静水压产生,A正确;
B、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和葡萄糖分子通过,乙漏斗中含有葡萄糖,开始时乙中的浓度大于清水,吸收水分,液面先升高,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和葡萄糖分子通过,乙液面再降低,最终与烧杯液面持平,B正确;
C、如果将半透膜换为全透膜,则不会发生渗透作用,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是具有半透膜,膜两侧具有浓度差,C正确;
D、烧杯液面不再变化时,仍然有水分子通过半透膜,水分子进出平衡,D错误。
故选D。
9. 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中不同种类的酶可能有不同的最适pH
B. 酶可以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
C. 酶的活性和底物浓度都会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D. 人体中脂肪酶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答案】B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部分是RNA。
【详解】A、人体中不同种类的酶可能有不同的最适pH,例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大约是2,胰蛋白酶的最适PH大约是8,A正确;
B、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从而加快反应的速度,酶不能提供活化能,B错误;
C、酶促反应的速率受酶的活性、底物浓度影响,一定范围内,底物浓度增大,酶促反应速率加快,酶的活性越大,酶促反应速率也越快,C正确;
D、酶可以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也可以在细胞外、体外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B。
10. 如图为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曲线,其中实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进行的酶促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如果适当降低温度,其他条件不变,则实线会变为虚线b
B. 如果增加酶的数量,其他条件不变,则实线会变为虚线a
C. 如果降低 pH,其他条件不变,则实线会变为虚线c
D. 改变底物浓度、酶的数量等条件,该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均不会改变
【答案】C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详解】A、图示实线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如果适当降低温度,酶的活性会降低,曲线会变为虚线 b,A正确;
B、如果增加酶的数量,其他条件不变,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到达反应平衡点时间变短,则实线会变为虚线a,B正确;
C、由于该酶的最适pH不确定,如果降低 pH,其他条件不变,关系曲线情况不确定,C错误;
D、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不会受到底物浓度、酶的数量等条件的变化而影响,D正确。
故选C。
11. 萤火虫发光、物质的主动运输与合成、肌纤维的收缩等都需要能量,为这些过程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质是 ATP。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TP 和腺苷的组成元素相同
B. ATP分子中末端的磷酸基团有离开 ATP 与其他分子结合的趋势
C. 物质运输方式中,胞吐、胞吞和主动运输均需要载体蛋白
D. 动植物细胞中 ATP 的含量较少,耗能较多的过程需要ATP 和葡萄糖直接供能
【答案】B
【分析】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容易断裂,释放大量的能量,供给各项生命活动。
【详解】A、腺苷是由含氮碱基腺嘌呤和核糖构成的,组成元素是C、H、O、N,没有P元素,与ATP的元素组成不同,A错误;
B、ATP中末端磷酸基团,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所以有一种离开ATP而与其他分子结合的趋势,B正确;
C、物质运输方式中,胞吐、胞吞不需要载体蛋白,C错误;
D、动植物细胞中 ATP 的含量较少,直接能源物质是ATP而非葡萄糖,D错误。
故选B。
12. 2024年4月,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能固氮的单细胞真核生物——贝氏布拉藻,该藻类含有从大气中收集氮的细胞器——硝化质体。某固氮蓝细菌被海洋藻类细胞吞噬后逐步丧失自主性,演化成一种共生的半自主性细胞器——硝化质体。有类似起源的细胞器还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硝化质体可能含有 DNA 和 RNA,但不可能含有色素
B. 贝氏布拉藻可以固氮,因此其生长过程无需吸收无机盐
C. 贝氏布拉藻可以固氮,因此属于自养生物
D. 推测演化形成叶绿体的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形成线粒体的生物能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D
【分析】真核生物具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其起源与内共生学说有关。由题意可知,硝化质体的起源应该也与共生学说有关。
【详解】A、蓝细菌含有色素,硝化质体是某固氮蓝细菌被海洋藻类细胞吞噬后逐步丧失独立自主性,演化成一种共生的半自主性细胞器,硝化质体可能含有 DNA 和 RNA,可能含有色素,A错误;
B、贝氏布拉藻可以固氮,但其生长过程仍然需吸收无机盐,B错误;
C、贝氏布拉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因此属于自养生物,C错误;
D、由题意可知,推测演化形成叶绿体的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形成线粒体的生物能进行有氧呼吸,D正确。
故选D。
13. 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中发现,游离核糖体最初合成的一段氨基酸序列作为信号肽序列(SP),被位于细胞质基质中的信号序列颗粒(SRP)识别,新生肽与SRP结合形成SRP复合物,暂停蛋白质的合成。SRP复合物被位于内质网上的DP(SRP的受体)识别,引导核糖体附着于内质网上,继续蛋白质的合成,经内质网加工后的肽链不含SP。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核糖体或游离于细胞质基质或附着于内质网,二者位置不能改换
B. 该合成途径中的识别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C. 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完成肽链的合成后再转移到内质网进行加工
D. 细胞缺乏 SRP 或DP都不能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胰岛素或抗体
【答案】D
【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核糖体或游离于细胞质基质或附着于内质网,由题意“游离核糖体最初合成的一段氨基酸序列作为信号肽序列(SP),被位于细胞质基质中的信号序列颗粒(SRP)识别……引导核糖体附着于内质网上”可知,二者位置可以改换,A错误;
B、该合成途径中的识别过程发生在核糖体、内质网之间,不能体现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B错误;
C、分泌蛋白合成开始一段肽链会与核糖体一起转到粗面内质网上,边在核糖体上合成肽链边进入内质网,C错误;
D、胰岛素或抗体都属于分泌蛋白,由题意可知,SRP复合物被位于内质网上的DP(SRP的受体)识别,引导核糖体附着于内质网上,继续蛋白质的合成,故细胞缺乏 SRP 或DP都不能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胰岛素或抗体,D正确。
故选D。
14. 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脂肪是动植物体内唯一的储能物质
B. 单糖或二糖均属于还原性糖类
C. 线粒体、核糖体和染色体等细胞器均含蛋白质和核酸
D. 细胞膜上的糖类可以与蛋白质结合成糖蛋白
【答案】D
【分析】糖类可以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其中葡萄糖是生命活动所需的主要能源物质,核糖与脱氧核糖是构成核酸的成分,多糖主要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淀粉是植物体内的主要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构成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糖原是动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分为肝糖原和肌糖原。
【详解】A、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A错误;
B、蔗糖属于二糖,但属于非还原性糖类,B错误;
C、染色体不属于细胞器,C错误;
D、细胞膜上的多糖链,可以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D正确。
故选D。
15. 图甲是以紫色洋葱磷片叶外表皮细胞为实验材料所做实验的流程,图乙为某一时刻观察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乙中的①、④、⑤构成原生质层,其伸缩性大于细胞壁
B. 图乙所示的细胞正处于质壁分离状态,⑦处的液体是外界溶液
C. 图甲所示的实验应该设置一个对照实验,否则违反了对照原则
D. 图甲C步骤所用蔗糖溶液浓度越高则实验效果越好
【答案】B
【分析】在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第一次观察的是正常细胞,第二次观察的是质壁分离的细胞,第三次观察的是质壁分离复原的细胞;在质壁分离过程中,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逐渐分开,液泡的体积逐渐变小,液泡的颜色逐渐变深,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与上述现象相反。
【详解】A、图乙中的①是细胞壁,②细胞膜、⑤液泡膜以及④两者之间的细胞质构成原生质层,其伸缩性大于细胞壁,A错误;
B、图乙的细胞中原生质体与细胞壁分离,处于质壁分离状态,⑦处的液体是外界溶液,B正确;
C、图甲所示实验有自身前后对照,不需要额外设置对照,C错误;
D、蔗糖溶液的浓度过高时,由于细胞失水过度而死亡,会看不到质壁分离复原,导致实验失败,D错误。
故选B。
16. 图1为ATP的结构式,图2为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a的名称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B. 图2中的①、②过程发生的场所一般相同
C. 当人体进行剧烈运动时,图2中过程①的速率高于②
D. 萤火虫细胞中进行图2中的过程②时所需能量均来自细胞呼吸
【答案】D
【分析】图1中a是由1分子的腺嘌呤、1分子的核糖组成的;b和c是一种特殊的化学键。
【详解】A、图1中a的名称是腺苷,A错误;
B、①过程表示ATP分解,②过程表示ATP合成,图2中的①、②两个过程发生的场所一般不相同,B错误;
C、人体无论是静止状态还是剧烈运动状态,图2中过程①的速率约等于②,即两个过程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C错误;
D、萤火虫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萤火虫细胞中ATP合成(图2中的过程②)所需的能量均来自细胞呼吸,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17. 图一中绿藻、蓝细菌、酵母菌和大肠杆菌四种生物按不同的分类依据分成四组;图二中①、②分别表示含有细胞壁、叶绿体结构的细胞;图三和图四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视野。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丙和丁的划分依据是_________。丙中两种生物的细胞器种类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_______。 甲和乙的划分依据是______。
(2)图二中的①、②两类细胞中属于真核细胞的是________(填“①”或“②”),图一的四种生物中________属于图二中的阴影部分。
(3)图三所示实验中需要用具有活性的组织细胞,原因是______。
(4)图四视野中由左侧低倍镜视野变为右侧的高倍镜视野,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②. 蓝细菌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而绿藻含有多种细胞器 ③. 有无成形的细胞核(或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①. ② ②. 绿藻
(3)该细胞的细胞质能环流
(4)将标片向右侧移动,转动转化器换成高倍镜,调节反光镜和细准焦螺旋调节亮度和清晰度
【分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它们的共同点是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遗传物质DNA。
【小问1详解】
图一的丙包括绿藻和蓝细菌,两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自养型生物,而丁包括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两者都是异养型生物,故图一中丙和丁的划分依据是能否进行光合作用;丙中的绿藻是真核生物,含有核糖体在内的多种细胞器,而丁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甲都是真核生物,乙都是原核生物,两者的划分依据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小问2详解】
图二中①、②分别表示含有细胞壁、叶绿体结构的细胞,其中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可能含有细胞壁,但叶绿体只在真核细胞中存在,故①、②两类细胞中属于真核细胞的是②;阴影部分表示既有细胞壁又有叶绿体的细胞,可对应图一中的绿藻。
【小问3详解】
细胞质流动是细胞具有活性的标志,故该实验所用的组织细胞应该具有生物活性,否则无法观察到细胞质流动。
【小问4详解】
图中要观察到的物象位于右侧,图四视野中由左侧低倍镜视野变为右侧的高倍镜视野,需要进行的操作是:将标片向右侧移动,转动转化器换成高倍镜,调节反光镜和细准焦螺旋调节亮度和清晰度。
18. 图1表示细胞内某些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Ⅰ、Ⅱ、Ⅲ、Ⅳ是生物大分子,①、②、③、④分别为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图2为两种细胞结构,A、B代表元素,甲、乙、丙代表主要的物质组成。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体内的单糖除了图1中的①之外,还有_________等(至少答出2种)。 Ⅰ在人体中主要分布于__________中。等质量的Ⅴ所含能量多于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真核细胞中,图1的Ⅱ除了在细胞核分布外,还在________________中也有少量分布。在图2中的甲、乙、丙三种物质中属于遗传物质的是________,图2中的A元素是_________。
(3)图1中的④是________。某兴趣小组为进一步探究图1中某种④(以下称X)是不是动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设计了如下步骤:将20只生长状况良好且一致的幼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给甲组幼鼠饲喂适量的正常饲料,给乙组幼鼠 ? ,在相同条件下培育一段时间→称量两组中每只幼鼠的体重并取平均值,然后将两组平均体重进行比较。
①请完善“?”处的内容:________。
②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____。
【答案】(1)①. 核糖、脱氧核糖 ②. 肝脏和肌肉 ③. 脂肪中含有的氢多,而氧少,氧化分解会消耗更多的氧气,释放的能量更多
(2)①. 线粒体、叶绿体 ②. 丙 ③. N、P
(3)①. 氨基酸 ②. 饲喂等量的X以外的氨基酸 ③. 若AB两组幼鼠体重无明显差异,说明X不是动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若A组幼鼠的体重大于B组,说明X是动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
【分析】题图分析,图1中I表示糖原,①为葡萄糖;Ⅱ、Ⅲ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其中Ⅱ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为DNA,Ⅲ主要分布在胞质,为RNA;Ⅳ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为蛋白质;Ⅴ为细胞内的良好的储能物质,为脂肪。
【小问1详解】
植物体内的单糖除了图1中的①葡萄糖之外,还包括核糖和脱氧核糖(参与构成核酸);I表示糖原,在人体中主要分布于肝脏和肌肉中;等质量的Ⅴ(脂肪)所含能量多于Ⅰ(糖原),原因是脂肪中含有的氢多,而氧少,氧化分解会消耗更多的氧气,释放的能量更多。
【小问2详解】
在真核细胞中,Ⅱ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为DNA,其除分布在细胞核中,还有少量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图2中甲与乙构成生物膜,乙与丙构成染色体,则甲是磷脂(脂质),乙是蛋白质,丙是DNA,属于遗传物质的是丙;图2中的A元素可与CHO一起构成核酸,表示N和P。
【小问3详解】
IV是生命互动的主要承担者,表示蛋白质,则其基本单位④表示氨基酸;探究X不是动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实验设计时遵循单一变量原则,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食物中否含有X,因变量可通过幼鼠体重进行测定,故可设计实验如下:将20只生长状况良好且一致的幼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给甲组幼鼠饲喂适量的正常饲料,给乙组幼鼠饲喂等量的X以外的氨基酸,在相同条件下培育一段时间→称量两组中每只幼鼠的体重并取平均值,然后将两组平均体重进行比较。
由于本实验是探究实验,实验结果不唯一,故实验结论为:若AB两组幼鼠体重无明显差异,说明X不是动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若A组幼鼠的体重大于B组,说明X是动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
19. 图甲为某种真核细胞的结构模式图,图乙是人体细胞中的某一生理过程,图丙是图乙所示生理过程前后的一些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示的细胞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包裹抗体的囊泡形成于_______________,如果蛋白质A或B 缺失或丧失功能,则______。图丙中 A的b、c分别对应B中的________。
(3)将图甲所示的细胞分成Ⅰ、Ⅱ两组,分别置于淀粉溶液和KNO₃溶液中,测定细胞的失水量变化如图丁所示。ab段细胞所发生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_,Ⅱ组能发生该现象而Ⅰ组不能发生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1)①. 低等植物细胞 ②. 图中含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中心体
(2)①. 内质网 ②. 分泌蛋白无法分泌到细胞外 ③. d、f
(3)①. 质壁分离复原 ②. II中的溶质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细胞液浓度变大,细胞吸水,而I中的淀粉不能发生上述过程
【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小问1详解】
据图分析,图甲的细胞含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也含有中心体,故属于低等植物细胞。
【小问2详解】
图乙中包裹抗体的囊泡形成于内质网;图乙中囊泡膜上的蛋白A与细胞膜上的蛋白B特异性结合,然后将“货物”运出细胞,如果蛋白质A或B 缺失或丧失功能,则分泌蛋白无法分泌到细胞外;图丙A表示细胞器的放射性出现时间,abc分别对应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B中d面积减小,表示内质网,f先增加后减小最后基本不变,可表示高尔基体,故图丙中 A的b、c分别对应B中的d、f。
【小问3详解】
ab段细胞失水量减小,所发生的现象称为质壁分离复原;Ⅱ组能发生该现象而Ⅰ组不能发生的原因是II中的溶质K+和NO₃-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细胞液浓度变大,细胞吸水自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而I中的淀粉不能发生上述过程。
20. 图一是细胞膜运输物质的几种方式,其中 A、B、C代表分子,a~e表示运输方式;图二表示的是小肠上皮细胞在不同条件下转运葡萄糖的两种方式;图三为几种影响因素与运输速率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的a、c能否表示动物细胞吸水方式? 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图一中可以表示主动运输的是_________,主动运输的意义是_______。
(2)人体饥饿时,主要依赖图二中的 SGLT₁ 蛋白协同转运Na⁺与葡萄糖分子;人体进食后,麦芽糖会在酶IM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小肠绒毛局部葡萄糖的浓度会高于上皮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主要依赖GLUT₂ 蛋白转运葡萄糖分子。
①微绒毛的出现增大了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面积,从而增大吸收和消化面积,这体现了________的生物学观点。
②葡萄糖通过 SGLT₁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但是并没有直接消耗 ATP,推测提供能量的是_________。
③如果饮食中缺乏食盐,则葡萄糖主要通过___________(转运蛋白)运输。
(3)图三中的①与图一中的_________相符,②与_________相符,③与_________相符。(以上三空填图一字母)
【答案】(1)①. 不能 ②. 动物细胞吸水方式是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而根据图中C糖蛋白可知,上侧是细胞外侧,a、c指向是从细胞内到细胞外 ③. b,e ④. 使得细胞能够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选择吸收所需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有害物质,维持细胞正常生理活动
(2)①.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②. 来自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外Na+浓度差 ③. GLUT₂
(3)①. a、c ②. b、e ③. b、e、c、d
【分析】自由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协助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
【小问1详解】
图一中的a、c不能表示动物细胞吸水方式,因为动物细胞吸水方式是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而根据图中C糖蛋白可知,上侧是细胞外侧,a、c指是从从细胞内到细胞外,方向不合适;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ATP,图一中可以表示主动运输的是b、e,主动运输的意义是使得细胞能够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选择吸收所需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有害物质,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保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小问2详解】
微绒毛的出现增大了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面积,从而增大吸收和消化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体现了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人体在饥饿状态下,主要通过SGLT1吸收葡萄糖,是由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葡萄糖通过 SGLT1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但是并没有直接消耗 ATP,SGLT1可同时结合葡萄糖和Na+,Na+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内产生的电化学势能为葡萄糖的运输提供能量,因此SGLT1转运葡萄糖所需能量直接来自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外Na+浓度差(电化学势能);人体进食后,麦芽糖会在酶IM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小肠绒毛局部葡萄糖的浓度会高于上皮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主要依赖GLUT₂ 蛋白转运葡萄糖分子,葡萄糖通过GLUT2,运输方向顺浓度梯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如果饮食中缺乏食盐,则细胞外Na+减少,葡萄糖通过 SGLT1运输方式减弱,则葡萄糖主要通过GLUT2运输。
【小问3详解】
图三中的①运输速率与物质浓度成正相关,是自由扩散,与图一中的a、c相符,②与ATP有关,属于主动运输,与图一b、e相符,③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是协助扩散或者主动运输,与图一c、d、b、e有关。
21. 图甲和图乙为两个与酶相关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甲可知,120 min时酶促反应速率为______。欲提高图甲中120 min时生成物的量,应______。
(2)图乙中所画曲线存在的不当之处为______。如果该酶是人体中的某种酶,t3为______。t5温度下酶活性为0的原因是______。
(3)茶叶细胞中含有多种酚类物质,多酚氧化酶可以将无色的酚类物质氧化成褐色。为了减少绿茶制作中发生褐变,科研人员探究三种绿茶褐变抑制剂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图丙所示(没有使用酶抑制剂时酶的活性为100%)。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可以用______表示。
②如果制作茶叶过程中要求尽量少用褐变抑制剂,则最好选择______(试剂)。据图可知,______处理方式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抑制效果最佳。
【答案】(1)①. 0##零 ②. 增加底物的数量
(2)①. 低温(t1)时的酶活性不应为0(或曲线起点不能与横坐标轴相交)②. 酶的最适温度(或37℃)③. 高温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使之失活
(3)①. 褐变抑制剂的种类和浓度 ②. 单位时间内酚类物质的减少量或氧化产物的生成量 ③. (0.02%)抗坏血酸VC ④. 0.10%的柠檬酸
【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温和。
【小问1详解】
据图甲可知,120min后,生成物量不变,说明120min时酶促反应速率为0。欲提高120min时生成物的量,应增加底物的数量。
【小问2详解】
低温仅仅降低酶的活性,不会使酶失活,所以图乙中所画曲线存在的不当之处为低温(t1)时的酶活性不应为0(或曲线起点不能与横坐标轴相交)。t3时酶活性最大,故t3为酶的最适温度(或37℃)。高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之失活,因此t5温度下酶活性为0。
【小问3详解】
①根据图丙中的实验结果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褐变抑制剂的种类和浓度,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酚类物质的减少量或氧化产物的生成量表示。②据图丙可知,抑制剂在低浓度下抗坏血酸VC的作用效果最好,所以如果制作茶叶过程中要求尽量少用褐变抑制剂,则最好选择0.02%的抗坏血酸VC。据图丙可知,柠檬酸在较高浓度下使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降低的最低,所以0.10%的柠檬酸处理方式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抑制效果最佳。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河南省部分学校大联考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降钙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大联考生物试卷,文件包含生物试卷pdf、12月高一联考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