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南省部分学校大联考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河南省部分学校大联考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降钙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图是人体肝脏组织中几种体液的关系示意图,其中丁中含有血红蛋白。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丁是血浆,含营养物质、激素、代谢废物
B. 乙、丙、戊的含量之和约占体液量的2/3
C. 甲可表示毛细血管壁上皮细胞的细胞内液
D. 与乙相比,丙、戊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少
【答案】C
【分析】由题可知丁中含有血红蛋白,在人体中含有血红蛋白的是红细胞内的液体,即细胞内液。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详解】A、丁中含有血红蛋白,在人体中含有血红蛋白的是红细胞内的液体,即细胞内液,A错误;
B、乙、丙、戊分别为组织液、淋巴、血浆,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约占体液量的 1/3,B错误;
C、乙为组织液,戊为血浆,因此甲可表示毛细血管壁上皮细胞的细胞内液,C正确;
D、乙、丙、戊分别为组织液、淋巴、血浆,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比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高,故与戊相比,丙、乙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少,D错误。
故选C。
2. 某研究团队给小鼠饲喂15N标记的氨基酸,之后在尿液中检测到含15N的尿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消化液是消化道上皮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B. 15N标记的氨基酸进入肝细胞必须通过组织液
C. 细胞代谢产生的尿素可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D. 细胞代谢产生的尿素一般不能直接进入泌尿系统
【答案】A
【分析】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
【详解】 A、消化液与外界相同,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错误;
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因此15N标记的氨基酸进入肝细胞必须通过组织液,B正确;
C、细胞代谢产生的尿素进入血浆,最后被排出体外,因此可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正确;
D、细胞代谢产生的尿素需要进入血浆再运输到泌尿系统,因此细胞代谢产生的尿素一般不能直接进入泌尿系统,D正确。
故选A。
3. 某药物X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其注射液的pH为4.8,渗透压与生理盐水相等。某研究小组给A、B、C三组小鼠分别静脉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水杨酸(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等渗溶液和药物X注射液。一段时间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前A、B、C三组小鼠的数量、生长发育状况等无关变量应相同
B. A、B组小鼠注射的均为等渗溶液,故两组小鼠的血浆渗透压基本不变
C. C组小鼠的血浆渗透压显著降低,因为血浆渗透压主要来源于血浆蛋白
D. B组小鼠血浆的pH可能会略有升高,C组小鼠血浆的pH可能会略有降低
【答案】C
【分析】一、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排出体外,如排出出现障碍,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形成碳酸,使pH下降。
二、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生成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增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与细胞内液的浓度差发生改变,细胞内液也会发生变化。
【详解】A、每组小鼠的数量、生长发育状况等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A正确;
B、根据题意信息可知,A、B组小鼠注射的均为等渗溶液,因此两组小鼠的血浆渗透压基本不变,B正确;
C、根据题意信息可知,药物X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C组小鼠注射的药物X,因此,C组小鼠的血浆渗透压会显著降低,但是血浆渗透压主要来源于无机盐和蛋白质,C错误;
D、B组小鼠注射的水杨酸等渗溶液,能够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排出较多CO2,可能会使B组小鼠血浆的pH可能会略有升高;C组小鼠注射的药物X溶液,其pH为4.8,所以C组小鼠血浆的pH可能会略有降低,D正确。
故选C。
4. 人进行伸肘动作时,伸肌收缩、屈肌舒张。下图为伸肘动作在脊髓水平的反射弧基本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肌梭是感受器,伸肌和屈肌是效应器
B. 若刺激A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不会兴奋
C. 刺激肌梭,会引起B处先发生Na+内流随后发生K+外流
D. 分别刺激A和B,观察伸肌反应可证明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
【答案】C
【分析】反射弧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是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
【详解】A、据题图分析可知,图中肌梭是感受器,伸肌运动神经元的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伸肌、屈肌运动神经元的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屈肌都是效应器,A错误;
B、若刺激A处,兴奋会沿着传入神经传递到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使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屈肌运动神经元抑制,导致屈肌的舒张,B错误;
C、刺激肌梭,兴奋会沿着传入神经传递到伸肌运动神经元,当兴奋传导到B处时,B处兴奋,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当兴奋传过B后,B处K+外流,恢复静息电位,C正确;
D、分别刺激A和B,都能使伸肌做出伸肌反应,故无法证明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D错误。
故选C。
5. 某同学因外伤出现了“尿床”现象,因此情绪低落、焦虑紧张、记忆力减退,并出现抑郁倾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因外伤出现了“尿床”现象,说明排尿中枢已损坏
B. 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及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C. 情绪是人对环境作出的反应,不是大脑的高级功能
D. 抑郁不可能通过自我调适及心理咨询等得到缓解
【答案】B
【分析】一、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
二、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详解】A、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受到大脑皮层中高级中枢的调控,因外伤出现了“尿床”现象,不能说明排尿中枢已损坏,A错误;
B、学习和记忆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有新突触的形成,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
C、情绪是人对环境作出的反应,是大脑的高级功能,C错误;
D、抑郁可能通过自我调适及心理咨询等得到缓解,D错误。
故选B。
6. 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神经中枢,对维持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有重要意义,下图是人体内部分调节过程的示意图(A、B、C、D表示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当环境温度突然下降时,激素A分泌增多,直接使机体产热增多
B. 当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下丘脑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C. 当血糖浓度降低时,下丘脑可通过交感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分泌激素D
D.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及免疫调节共同维持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答案】A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下丘脑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相关示意图,其中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B表示甲状腺激素,C表示肾上腺素,D表示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
【详解】A、当环境温度突然下降时,此时散热量增加,则机体通过调节增加产热,因此促甲状腺激素A的分泌增多,进而促进甲状腺激素B分泌增多,进而促进机体代谢,使产热量增加,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A错误;
B、当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引发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进而使尿量减少,B正确;
C、当血糖浓度降低时,下丘脑可通过交感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分泌激素D,即胰高血糖素,该激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进而起到升高血糖的作用,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指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其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D正确。
故选A。
7. 1882年,德国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发现并证明了结核杆菌(可寄生在寄主细胞内)是人类结核病的病原菌,该菌可入侵全身各器官,以肺部感染最多见。下列有关结核杆菌及其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结核杆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膜和DNA,但不能进行有丝分裂
B. 免疫系统清除结核杆菌的过程,体现了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
C. 结核杆菌侵入后,人体不能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D.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够消灭寄生在人体细胞内的结核杆菌
【答案】D
【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细胞包括抗原呈递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溶菌酶、抗体和细胞因子等,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和T细胞。免疫系统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
【详解】A、结核杆菌是细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膜和DNA,无核膜包裹的细胞核,细菌不能进行有丝分裂,A正确;
B、结核杆菌属于外来的病原体,故免疫系统清除结核杆菌的过程,体现了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B正确;
C、结核杆菌侵入后,人体通过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C正确;
D、寄生在人体细胞内的结核杆菌机体通过细胞免疫,释放病原体,然后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其结合,抗体不能直接和细胞内的病原体结合,D错误。
故选D。
8. 生长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植物激素,具有调节茎的生长速率、抑制侧芽生长、促进生根等作用,在农业上常用来促进插枝生根。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单侧光照射时,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下部
B. 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运输到侧芽,不消耗能量
C. 植物体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芽比根对生长素更敏感
D. 生长素会影响基因表达,且生长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胚芽鞘中的生长素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能从胚芽鞘尖端部位向光的一侧向背光的一侧横向运输,导致背光的一侧生长素浓度高。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单侧光能引起IAA的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主要发生在尖端,A错误;
B、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运输到侧芽,消耗能量,B错误;
C、植物体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的敏感性大于芽,C错误;
D、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基因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因此生长素会影响基因表达,且生长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9. 降钙素(CT)是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分泌的多肽类激素,可抑制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使尿中钙的排泄增加、血钙浓度下降;甲状旁腺激素(PTH)是甲状旁腺主细胞分泌的多肽类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对钙离子的重吸收,使血钙浓度增加。两者共同调节血钙浓度的相对稳定。某实验犬注射药物X后血钙浓度降低,注射PTH后,血钙浓度恢复。下列关于药物X作用的推测,正确的是( )
A. 损伤甲状腺滤泡旁细胞
B. 阻碍CT受体合成
C. 阻碍或减少PTH的合成
D. 阻碍PTH受体的合成
【答案】C
【分析】降钙素是多肽类激素,是由人体的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方式为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降钙素的作用是能够通过直接抑制骨钙溶解,以及抑制肾小管对钙离子的重吸收,从而降低血钙浓度。
【详解】A、若药物X损伤甲状腺滤泡旁细胞,会导致CT分泌减少,血钙浓度应升高而非降低,A错误;
B、若阻碍CT受体的合成,CT无法发挥作用,血钙浓度应升高而不是降低,B错误;
C、若阻碍或减少PTH的合成,会使血钙浓度降低,当注射PTH后血钙浓度能够恢复,C正确;
D、若阻碍PTH受体的合成,注射PTH后血钙浓度也不能恢复,D错误。
故选C。
10. 某同学去游乐园乘坐过山车,当其头部向下疾驰时,会感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并狂呼乱叫。血液检测发现,他血液中肾上腺素含量明显升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心脏和呼吸器官是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
B. 题述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是体液调节的结果
C. 心跳、呼吸等活动同时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D. 题述神经调节的中枢有大脑、脑干和小脑等
【答案】B
【分析】一、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二、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详解】A、肾上腺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其心跳加快,也可作用于呼吸器官使其呼吸急促,所以心脏和呼吸器官是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A正确;
B、玩过山车时加速度的迅速变化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释放增加,这是神经调节的结果,B错误;
C、心跳、呼吸等生命活动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双重调节,C正确;
D、大脑可产生兴奋等感觉,脑干中有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等,小脑能维持身体平衡等,因此题述神经调节的中枢有大脑、脑干和小脑等,D正确。
故选B。
11. 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去胸腺的小鼠后,小鼠几乎丧失全部的免疫功能,容易引发各种感染。向该小鼠回输不同种类的免疫细胞,观察小鼠免疫功能的恢复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去胸腺小鼠几乎丧失全部免疫功能与辅助性T细胞缺失有关
B. 若仅回输巨噬细胞,则小鼠的感染症状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
C. 若仅回输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则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基本恢复
D. 若仅回输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则小鼠的体液免疫功能基本恢复
【答案】D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A、胸腺是T细胞发育和成熟的主要场所,去胸腺小鼠体内T细胞数量会大幅下降,包括辅助性T细胞,故去胸腺小鼠几乎丧失全部免疫功能与辅助性T细胞缺失有关,A正确;
B、巨噬细胞具有吞噬和消化病原体作用,即使在没有T细胞和B细胞的情况下,巨噬细胞仍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感染,故若仅回输巨噬细胞,则小鼠的感染症状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B正确;
C、胸腺是T细胞发育和成熟的主要场所,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起着核心作用,它们能够识别并直接杀伤被感染的细胞或癌细胞。因此,若仅回输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即T细胞),则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基本恢复,C正确;
D、完全丧失免疫功能的小鼠若仅回输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小鼠可以获得B淋巴细胞,这样其体液免疫功能得到部分恢复,D错误。
故选D。
12. 菊花是短日照植物,在每天光照时间短于12小时的条件下才能分化形成花芽并开花。在菊花花芽形成时间段的夜晚,某人由于操作失误,多次打开放置菊花的房间中的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菊花感受光信号的分子之一是光敏色素
B. 光敏色素在成熟组织的细胞中含量丰富
C. 夜间被光照射后,菊花继续生长但不开花
D. 除了光照时间外,温度也可调节植物开花
【答案】B
【分析】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中的细胞比较丰富。临界日长,指昼夜周期中能诱导植物开花所需要的最低或最高的极限日照长度。
【详解】A、菊花感受光信号的分子之一是光敏色素,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能吸收红光和远红光,A正确;
B、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中的细胞比较丰富,B错误;
C、菊花是短日照植物,在每天光照时间短于12小时的条件下才能分化形成花芽并开花,夜间被光照射后,则不能接受到短日照,不能形成花芽,因而菊花继续生长但不开花,C正确;
D、除了光照时间外,温度也可调节植物开花,如春化现象,即有些植物必需经过低温诱导后才能开花,D正确。
故选B。
13. 皮肤被蚊虫叮咬后,往往会发痒,皮肤痒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需经过脊髓中的背根神经节转导。薄荷是一种常见的中药,薄荷中的薄荷醇具有止痒功能。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痒觉产生的部位是背根神经节和大脑皮层
B. 抓挠止痒的过程中,突触后膜处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
C. 薄荷醇止痒的原理可能是薄荷醇引起的兴奋会抑制背根神经节兴奋
D. 阻断皮肤和背根神经节之间的神经联系,痒觉正常产生但薄荷醇不能发挥止痒功能
【答案】C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分泌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A、痒觉产生的部位是大脑皮层,A错误;
B、抓挠止痒过程中,突触后膜处有 “化学信号→电信号” 的转换,B错误;
C、薄荷醇具有止痒功能,其原理可能是薄荷醇引起的兴奋会抑制背根神经节兴奋,从而达到止痒效果,C正确;
D、阻断皮肤和背根神经节之间的神经联系,兴奋无法传导至大脑皮层,痒觉无法正常产生,D错误。
故选C。
14. 生产上,貂农常采用夜间补充光照的方法调节性激素的分泌,从而促进水貂繁殖,很少采用直接注射性激素的方法来促进水貂繁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夜间补充光照促进水貂繁殖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
B. 夜间补充光照促进水貂繁殖的过程存在分级调节
C. 注射性激素促进水貂繁殖的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D. 长期注射性激素有可能会使水貂失去生育的能力
【答案】A
【分析】下丘脑→垂体→性腺的分级调节,即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而性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性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性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性激素的分泌。
【详解】A、采用夜间补充光照的方法调节性激素的分泌,从而促进水貂繁殖,性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过程,即该过程中的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A错误;
B、夜间补充光照促进水貂繁殖的过程涉及性激素的分泌,而性激素的分泌受到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控,即存在分级调节,B正确;
C、注射性激素使性激素含量上升,此时性激素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水貂下丘脑和垂体的相关功能,即该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C正确;
D、长期注射性激素,过多的性激素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水貂下丘脑和垂体的相关功能,使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减少,由于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生长发育,因而最终使性腺退化,导致水貂失去生育的能力,D正确。
故选A。
15. 2024年3月1日是第10个艾滋病零歧视日,宣传主题是“人人有权利,人人享健康”。旨在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各种歧视,让艾滋病患者可以得到整个社会的公平合理对待。下列有关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种免疫缺陷疾病
B. 与艾滋病患者共餐,共用浴池、坐便器通常不会传播艾滋病
C. 向艾滋病患者移植正常人的骨髓可达到治愈艾滋病的目的
D. 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降低,会持续被病原体感染且易发肿瘤
【答案】C
【分析】艾滋病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病。HIV主要侵染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随着辅助性T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机体几乎丧失一切特异性免疫功能。
【详解】A、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免疫缺陷疾病,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病,A正确;
B、艾滋病的传播方式有三种: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与艾滋病患者共餐,共用浴池、坐便器通常不会传播艾滋病,B正确;
C、向艾滋病患者体内移植正常人的骨髓,病毒依旧可以感染新产生的辅助性T细胞,无法治愈艾滋病,C错误;
D、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降低,最终会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因而会持续被病原体感染且易发肿瘤,D正确。
故选C。
16. 下图是某种果实发育过程中,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含量的变化图。其中激素A可由色氨酸转变形成。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激素A、C分别主要促进细胞核分裂、细胞质分裂
B. 激素B为脱落酸,可促进气孔关闭、促进果实衰老
C. 激素A、C和赤霉素在调节果实发育中的作用相抗衡
D. 在果实发育中,不同激素的调节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
【答案】C
【分析】一、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二、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
三、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
四、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生理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详解】A、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种激素的调节还往往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如果实发育过程中,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等激素的含量按照次序出现高峰,调节果实的发育和成熟,根据题意可知,激素A可由色氨酸转变形成,因此激素A是生长素,激素B是脱落酸,激素C是细胞分裂素,激素A(生长素)、C(细胞分裂素)分别主要促进细胞核分裂、细胞质分裂,A正确;
B、根据A选项分析可知,激素B是脱落酸,可促进气孔关闭、促进果实衰老脱落,B正确;
C、根据A选项分析可知,激素A是生长素,激素C是细胞分裂素,生长素和赤霉素都对果实发育具有促进作用,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在调节果实发育中作用不是抗衡关系,C错误;
D、根据图示可知,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种激素的调节还往往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如果实发育过程中,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等激素的含量按照次序出现高峰,调节果实的发育和成熟,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17. 下图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简图,其中A~D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或系统,①②③为体液组成成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血液在[ ]______中循环运动。既构成免疫防线,又与代谢废物排泄关系密切的是[ ]______。(“[ ]”中填字母,“______”上填名称)
(2)内环境稳态是指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内环境维持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随着_______和______的进行,内环境的_______和________不断发生变化。
(3)图示体液中CO2浓度最高的是______(填序号),原因是____。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组织水肿,原因是____。
【答案】(1)①. [B]循环系统 ②. [E]皮肤
(2)①. 外界环境的变化 ②. 体内细胞代谢活动 ③. 各种化学成分 ④. 理化性质
(3)①. ① ②. CO2是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细胞内液的CO2浓度最高 ③. 长期营养不良会使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液体流入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水肿
【分析】一、人体内环境也是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二、据图分析可知,①为细胞内液,②为组织液,③为血浆,A是消化系统,B是循环系统,C是呼吸系统,D是泌尿系统,E是皮肤。
【小问1详解】据图分析可知,①为细胞内液,②为组织液,③为血浆,A是消化系统,B是循环系统,C是呼吸系统,D是泌尿系统,E是皮肤,因此血液在B循环系统中循环运动,E是皮肤,皮肤既构成免疫防线,又与代谢废物排泄关系密切。
【小问2详解】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断发生变化。
【小问3详解】CO2和O2运输方式都是自由扩散,只能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而且CO2是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所以CO2浓度最高的是①细胞内液,长期营养不良会使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液体流入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水肿。
18. 当肢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该肢体的屈肌强烈收缩,伸肌舒张,使该肢体出现屈曲,这种反应称为屈肌反射。下表是某实验小组利用小鼠进行的关于屈肌反射的实验记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Ⅲ中,电极刺激引起的屈肌反射是通过______获得的,只响铃不用电极刺激后肢而发生的屈肌反射是通过______获得的。与前者相比,后者具有更强的预见性、______(答出两点),这对机体的生理意义是________。
(2)上述实验说明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关系是______。
(3)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还需要______的强化,否则条件反射就会消退。条件反射的消退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______,原因是______。
【答案】(1)①. 遗传 ②. 训练 ③. 灵活性和适应性 ④. 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2)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或非条件刺激和无关刺激多次结合)形成的
(3)①. 非条件刺激 ②. 是 ③. 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非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或无关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分析】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小问1详解】在实验Ⅲ中,通过电极刺激后肢引发了屈肌反射,这是非条件反射,它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数量有限且形式固定的反射活动,其神经中枢主要位于脊髓,这样的反射是通过遗传获得的,仅响铃不用电极刺激后肢就能引发屈肌反射,这表明已经建立了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动物在后天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它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参与。与非条件反射相比,条件反射具有更强的预见性、适应性和灵活性,它能够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小问2详解】上述实验说明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或非条件刺激和无关刺激多次结合)形成的。
【小问3详解】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还需要非条件反射的强化,否则条件反射就会逐渐消退。这是因为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非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或无关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19. 1849年,德国研究者发现,摘除公鸡的睾丸后,公鸡的雄性性征消失;将睾丸移植到切除卵巢的雌鸡中,一段时间后,雌鸡出现性反转,表现出鸡冠增大、羽毛鲜艳、好斗打鸣、追逐母鸡等雄性特征。经过不断实验,科学家从动物睾丸中提取出了睾酮,经证实,睾酮就是睾丸分泌的雄激素。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说明,雄激素具有________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摘除睾丸后公鸡的雄性生殖器官停止发育,精子不能形成,这说明雄激素还能________。题述实验中,摘除睾丸和移植睾丸分别运用了自变量控制中的__________原理。
(2)请以性反转雌鸡中的雄激素为例,简要说明该激素的产生、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的过程:_____(雄激素的具体作用不用详述)。
(3)若要研究运动和雄激素对大鼠腓肠肌蛋白含量的综合影响,则可设置______组实验,分别为安静处理组、运动处理组、______。
【答案】(1)①. 激发并维持雄性第二性征 ②. 促进雄性生殖器官发育,促进精子的形成 ③. 减法原理和加法
(2)某些刺激会通过“下丘脑—垂体—睾丸轴”,引起雄激素分泌量增加。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到达机体的相关组织、器官,与靶细胞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靶细胞发生相关变化
(3)①. 4 ②. 安静+雄激素处理组、运动+雄激素处理组
【分析】性激素的分泌调节过程: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该过程称为分级调节,如果体内性激素含量过高,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
【小问1详解】从公鸡摘除睾丸雄性性征消失、雌鸡移植睾丸后出现性反转等实验可知,雄激素具有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的作用。摘除睾丸后公鸡的雄性生殖器官停止发育,精子不能形成,这表明雄激素还能控制生殖器官发育和精子的形成。题述实验中,摘除睾丸和移植睾丸是人为控制的变量因素,所以分别运用了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摘除睾丸使体内雄激素减少)和加法原理(移植睾丸使体内雄激素增加)。
【小问2详解】性反转雌鸡中的雄激素由移植的睾丸产生,通过体液(主要是血液)运输,到达靶器官(如鸡冠等)和靶细胞后发挥作用,引起相应雄性特征的出现,其作用过程遵循激素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的一般原理,即通过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发挥调节作用。
【小问3详解】要研究运动和雄激素对大鼠腓肠肌蛋白含量的综合影响,则可设置4组实验;
安静处理组:既不施加运动干预也不额外给予雄激素,作为空白对照组,观察正常状态下大鼠腓肠肌蛋白含量情况。
运动处理组:仅进行运动处理,不额外给予雄激素,看单独运动对大鼠腓肠肌蛋白含量的影响。
雄激素处理组:不进行运动干预,仅给予雄激素处理,探究单独雄激素对大鼠腓肠肌蛋白含量的影响。
运动和雄激素联合处理组:同时进行运动和给予雄激素处理,以研究两者共同作用对大鼠腓肠肌蛋白含量的影响。
20. 世界卫生组织于近日宣布,猴痘疫情再次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下图是猴痘病毒侵入体液后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图中大写字母表示细胞,小写字母表示有关物质,序号表示生理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猴痘病毒入侵机体,首先要穿过的身体屏障是______,穿过该屏障的病毒一部分被______处理清除。
(2)图1中A、B表示的细胞分别是________,图2中F、G表示的细胞分别是______;图1中b的作用是______;当机体再次感染猴痘病毒时,图中______(填字母)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
(3)注射猴痘疫苗可预防猴痘病毒,但有人在接种猴痘疫苗后不久又患了猴痘,请给出一种合理的解释:_______(可从病毒或机体自身免疫力的角度分析)。
【答案】(1)①. 皮肤、黏膜 ②. 吞噬细胞
(2)①. 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 ②. 靶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 ③. 与猴痘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④. D、I
(3)猴痘病毒发生了变异;疫苗的免疫强度不够,体内记忆细胞和抗体数量不足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其中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小问1详解】猴痘病毒入侵机体,首先要穿过的身体屏障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即皮肤、黏膜;穿过第一道防线以后,进入身体以后的被第二道防线即吞噬细胞处理清除。
【小问2详解】根据图1中E细胞分泌b作用与猴痘病毒(抗原),可知E细胞为浆细胞,因此可知图1中A、B表示的细胞分别是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图2应为细胞免疫,因此图2中F、G表示的细胞分别是靶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图1中b为抗体,其作用是与猴痘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当机体再次感染猴痘病毒时,则启动二次免疫,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即图中D、I。
【小问3详解】注射猴痘疫苗可预防猴痘病毒,但有人在接种猴痘疫苗后不久又患了猴痘,其原因可能是猴痘病毒发生了变异或者疫苗的免疫强度不够,体内记忆细胞和抗体数量不足等。
21. 重力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重要环境因素。关于植物如何对“上下”作出反应,普遍的解释是根或茎能够感受重力信号,并使生长素沿重力的方向运输,造成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从而调整植物生长的方向。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一粒萌发中的玉米种子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幼苗的生长情况如图所示。按照重力使生长素沿重力方向运输的理论,图中C处的生长素浓度应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D处。玉米幼苗表现出茎背地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
(2)根的向地弯曲生长与根冠近地侧的Ca2+浓度明显高于远地侧有关。有研究表明,根总是朝着Ca2+浓度高的方向弯曲生长。为验证这一结论,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补充完善下面的实验步骤,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和用具:若干萌发状态相同的玉米种子、培养皿、吸水纸、无菌水、含EDTA(可去除邻近部位的Ca2+)的琼脂块、含Ca2+的琼脂块、空白琼脂块(琼脂块大小、形状均相同)。
实验步骤:
①取若干培养皿,在培养皿底部放置用无菌水浸润的吸水纸后,每个培养皿中水平放置一株萌发状态相同的玉米种子,随机均分为__________。
②A组胚根两侧都在根冠处放置空白琼脂块,B组________,C组________,处理相同时间后移去琼脂块;
③将三组培养皿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观察胚根的生长情况。预期实验结果:A组_______,B组胚根向放空白琼脂块的一侧弯曲生长,C组________。
【答案】(1)①. 低于 ②. 在重力作用下,近地侧(或B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或A侧),茎对生长素不敏感,近地侧(或B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茎向上弯曲生长
(2)①. A、B、C三组 ②. 在胚根根冠处一侧放空白琼脂块,另一侧放含EDTA的琼脂块 ③. 在胚根根冠处一侧放空白琼脂块,另一侧放含Ca2+的琼脂块 ④. 预期实验结果:胚根水平直立生长 ⑤. 胚根向放含Ca2+琼脂块的一侧弯曲生长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也植物>单子叶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表现为根>芽>茎。
【小问1详解】将一粒萌发中的玉米种子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幼苗的生长情况如图所示。按照重力使生长素沿重力方向运输的理论,图中C处的生长素浓度应“低于”D处,由于根对生长素反应敏感,因此D处的生长被抑制,而C处表现为促进生长,因此表现为根向地生长,同理A处的生长素浓度低于B处,但由于茎对生长素反应不敏感,因此B处生长素浓度高促进生长快,而A处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因而玉米幼苗表现出茎背地生长的现象。
【小问2详解】根的向地弯曲生长与根冠近地侧的Ca2+浓度明显高于远地侧有关。有研究表明,根总是朝着Ca2+浓度高的方向弯曲生长。即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根总是朝着Ca2+浓度高的方向弯曲生长,因此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为钙离子的浓度,因变量是根的生长方向,根据所给的材料设计实验,相应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分组编号,取若干培养皿,在培养皿底部放置用无菌水浸润的吸水纸后,每个培养皿中水平放置一株萌发状态相同的玉米种子,随机均分为A、B、C三组。
②A组胚根两侧都在根冠处放置空白琼脂块,B组在胚根根冠处一侧放空白琼脂块,另一侧放含EDTA的琼脂块(可去除邻近部位的Ca2+,因此其中钙离子含量低),C组在胚根根冠处一侧放空白琼脂块,另一侧放含Ca2+的琼脂块,处理相同时间后移去琼脂块;
③将三组培养皿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观察胚根的生长情况。
由于总是朝着Ca2+浓度高的方向弯曲生长,因此支持该实验结论的实验结果为:A组胚根水平直立生长,B组胚根向放空白琼脂块的一侧弯曲生长,C组胚根向放含Ca2+琼脂块的一侧弯曲生长。
序号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Ⅰ
响铃并用电极刺激后肢,发生屈肌反射
实验Ⅱ
只响铃,不用电极刺激后肢,不发生屈肌反射
实验Ⅲ
先响铃,2s后用电极刺激后肢,发生屈肌反射;重复多次后,只响铃不用电极刺激后肢,发生屈肌反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大联考生物试卷,文件包含生物试卷pdf、12月高一联考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部分学校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含答案),共8页。
这是一份2025河南省部分学校大联考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降钙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