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 冰川地貌-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课件PPT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688412/0-17389781661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微专题 冰川地貌-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课件PPT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688412/0-173897816616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微专题 冰川地貌-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课件PPT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688412/0-173897816618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微专题 冰川地貌-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课件PPT第4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688412/0-1738978166195/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微专题 冰川地貌-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课件PPT第5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688412/0-1738978166229/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微专题 冰川地貌-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课件PPT第6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688412/0-1738978166274/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微专题 冰川地貌-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课件PPT第7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688412/0-1738978166311/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微专题 冰川地貌-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课件PPT第8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688412/0-1738978166341/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微专题 冰川地貌-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微专题 冰川地貌-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冰川地貌,冰川运动,冰川作用,冰川侵蚀,冰川搬运,冰川堆积,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冰碛物,冰碛地貌典型景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上半年,我国科学家在东南极冰盖下新发现了46个冰下湖。南极冰下湖通常位于数千米厚的冰层之下,具有高压、低温、低营养和黑暗环境特点,提供了独特的生物进化等演变信息。
思考:南极冰下湖如何形成?
【参考答案】在巨厚且坚硬的冰盖底部,受冰盖压力、地热和火山等影响,部分冰融化成水,这些水在冰层和基岩之间低洼处形成冰下湖。
温带气候峡湾全年几乎没有海冰覆盖;乙地纬度高于甲地
乙地纬度略高于甲地,冬季白昼的时长更短 ,A错误;
乙地位于欧洲西部,受北大西洋暖流增温的影响,海水温度较高,几乎没有海冰覆盖,B正确;
(2024·广东卷)峡湾是冰川U形谷后期被海水淹没而形成的槽形谷。极地气候峡湾几乎常被海冰或冰川覆盖。而温带气候峡湾全年几乎没有海冰覆盖。如图示意在北半球发育极地气候峡湾的甲地和发育温带气候峡湾的乙地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甲地对比,温带气候峡湾在乙地发育的主要原因是乙地( )A.冬季白昼的时长更长 B.受到了暖流增温影响C.经历了更强的构造运动 D.海平面上升的幅度更大
构造运动强弱没有信息显示,且海冰主要与水温、气温有关,而不是构造运动,C错误;
同位于大西洋高纬度,海平面上升幅度没有差别,D错误。
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
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均基本没有冰川分布,故BCD错误。
冰川地貌主要分布于有冰川分布的地区,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有大量冰川分布,A正确
2.依据所学地理知识,判断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
(2023·海南卷)冰川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外力作用,常形成不同类型的冰川地貌。科研人员通过对典型冰川地貌的研究,可判断冰川的规模、运动方向及古气候环境。图中的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羊背石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
3.通过对羊背石的观察,可以直接判断( )A.古冰川发育的厚度B.古冰川运动的方向 C.古冰川作用的规模 D.古冰川形成的时间
背冰面压力减小,冰川底部冻结,以拔蚀作用为主,破碎的岩块冻结在冰川体内被带走,形成坎坷不平、锯齿状的陡坡
迎冰面压力大,冰川底部稍融,挟带碎屑磨蚀岩石,形成平缓的坡面并保留有诸多划痕
4.(2022·河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斗和U型谷是典型的冰蚀地貌,因冰斗底部高度与其形成时当地的雪线高度基本相当,故常依据不同时期冰斗位置来分析气候变化规律,用U型谷特征判断冰川活动期次和规模。图为根据我国西北某山区冰蚀地貌特征而编制的模式化图(忽略局地因素影响)。图中冰斗①~⑧分三期形成,受外力破坏微弱,形态完好;F为断层,它改变了冰斗③和⑤的原始位置。
(1)判断各期次冰斗的先后顺序,并简述U型谷发育过程。
【解析】据材料“因冰斗底部高度与其形成时当地的雪线高度基本相当”,随着雪线的后退,冰川侵蚀加剧,冰斗海拔升高。早期,位于沉积岩层的下方,即⑤⑥;中期,处在沉积岩层中部,即③④⑧;后期处在沉积岩层上部,即①②⑦。U型谷发育过程:前期雪线低,冰川规模较大,侵蚀作用强烈,侵蚀形成了宽大U型谷A;后期随气温升高,雪线上升,冰川规模变小,冰川下切侵蚀,形成了嵌套在U型谷A中的较窄U型谷B。
【答案】(1)冰斗形成的先后顺序:⑤⑥,③④⑧,①②⑦。(同期冰斗不分顺序)U型谷发育过程:前期冰川规模较大,侵蚀形成了宽大U型谷A;后期冰川规模较小,冰川下蚀形成了嵌套在A中的较窄U型谷B。
第一步:审题目设问第二步:列知识框架第三步:扣图文材料 第四步:用专业术语
(2)结合冰斗和U型谷特征,阐释该山区的气候变化。
【解析】据材料“图中冰斗①~⑧分三期形成,受外力破坏微弱,形态完好”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冰斗成层分布,受外力破坏微弱,形态基本完好,说明冰川萎缩,雪线逐期上升;据图可知,早期U型谷A宽大,后期U型谷B窄小,说明冰川活动规模逐期减弱;因此,推测当地气候逐期变暖。
【答案】(2)冰斗成层分布且基本完好(受破坏微弱),说明雪线逐期上升;两期U型谷前期宽后期窄,说明冰川活动规模逐期变小;因此,当地气候逐期变暖,冰川面积减小。
在高山和高纬地区,气候严寒,常年积雪
雪积聚在地面上后,如果温度降低到零下,可以受到它本身的压力作用或经再度结晶而形成雪粒,称为粒雪
粒雪又重新结晶,变成更紧致的粒状冰
粒状冰进一步受压,孔隙基本闭合,历经数年到数十年形成了一种浅蓝色的物质,冰川冰
冰川冰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冰川便诞生
冰川的形成需要两个基本条件:①有丰富的降雪,且降雪量大于消融量,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②要有适合冰雪大量堆积的场所(积雪盆地)。冰川分类:大陆冰川面积大,冰层厚,冰川运动不受地形影响,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山岳冰川是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山岳冰川规模小、冰层薄、冰层分布和运动主要受地形影响和限制。
冰川作用是指冰川对陆地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其发生条件如下:气温降低,雪线高度降低;有丰富的降水量。
冰川的运动主要靠内部塑性变形和块体滑动完成 。冰川运动由冰川的厚度、冰川下伏地形坡度和冰川表面坡度等因素控制。冰川运动速度大小,主要依靠以下因素:冰川或冰面坡度:坡度越大越有利于冰川运动。
冰川厚度:雪线附近冰川最厚,运动速度也最大, 冰川体中部运动速度大于外侧。时间:冰川运动速度夏季大于冬季,白昼大于夜晚。
冰川运动速度还与冰川冰的补给量和消融量有关:补给量>消融量,冰川厚度增加,流速加快,冰川尾端向前推进;补给量<消融量,冰川厚度减薄,流速减慢,冰川尾端往后退缩;补给量 = 消融量,冰川就处于稳定状态。
拔蚀作用:是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松动的基岩再与冰川冻结在一起时,冰川运动时就把岩块拔起带走。冰川拔蚀作用可拔起很大的岩块。经拔蚀作用后的冰川河谷其坡度曲线是崎岖不平的,形成了梯形的坡度剖面曲线。
磨蚀作用:是冰川运动时形成底部滑动,使冻结在冰川底部的碎石突出冰外,像锉刀一样,不断地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冰川磨蚀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擦痕和磨光面 ,而擦痕或刻槽是冰川作用的一种良好证据,其方向可以用来指示冰川行进的方向。
冰楔作用: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作用,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成为碎块,或从两侧山坡坠落到冰川中向前移动。
其他:当融冰之水进入河流,其常夹有大体积之冰块,会产生强大撞击力破坏下游的两岸岩石。
推运:是冰川前端以巨大的推力将冰川前端地面上岩屑向前推进,这种搬运方式只发生在冰川前端位置前进的条件下。
载运:冰川运动时,冰川内部和表面的碎屑物都会随冰川迁移,犹如传送带传送物体,这种搬运方式叫载运。载运是冰川搬运作用的主要方式。
堆积作用:冰川消融以后,不同形式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冰川堆积物。冰川堆积物分选差,大小混杂,砾石磨圆度低。
刃脊:山岭两侧的冰斗和冰窖不断扩大,或两侧山谷冰川的谷坡后退,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
角峰:因冰斗后壁不断后退,使所围山峰成为高耸尖锐的山峰。
冰川槽谷: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字。
羊背石:为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常成群分布,远望如匍匐的羊群,故称为羊背石。羊背石平面上呈椭圆形,剖面形态两坡不对称:即当冰床底部有凸起基岩时,迎冰面以磨蚀为主,背冰面以挖掘拔蚀为主。迎冰流面以磨蚀作用为主,坡度平缓作流线形,表面留下许多擦痕刻槽、磨光面等痕迹;背流面则在冻融风化和冰川掘蚀作用下,形成表面坎坷不平作锯齿状的陡坡。长轴方向与冰川运动方向平行,陡坎处岩石有压裂破碎的现象,因此羊背石可以指示冰川运动的方向。
冰斗:山岳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
冰蚀湖:由冰川刨蚀、掘蚀作用产生凹地积水而成。
分布地区:中高纬度的沿海地区,冰期前为沿构造破碎或岩性软弱地带发育的河谷,为海侵后被淹没的冰川槽谷,是冰川槽谷的一种特殊形式。
特点:两侧平直、崖壁陡峭、谷底宽阔、深度很大的海湾
峡湾地貌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的大陆西岸;例如:欧洲西部挪威沿岸,南美洲南纬50度以南的西海岸,北美洲北纬50°以北的西海岸地区。
纬度因素:纬度高,气温低,多冰川运动,受冰川侵蚀的概率大
地势因素:地势起伏大,冰川流动速度快,侵蚀作用强
海陆因素:冰期后,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的上升,淹没冰川槽谷
洋流因素:洋流帮助海水倒灌入冰川槽谷
气候因素:处于冰期和后期气候变暖阶段
形成过程:冰川作用,使冰川谷下切、展宽;冰川消融,形成U形的冰川谷→气候变暖,冰川消退→海水入侵,形成峡湾
冰碛物分为:表碛、侧碛、中碛、底碛、里碛、终碛。大陆冰川只有底碛和终碛两种。出露于冰面的叫表碛,夹带在冰内的叫内碛,在冰川底部的叫底碛,位于冰川两侧的叫侧碛,两只冰川会合则形成中碛。环绕冰舌末端的叫终碛(前碛)。冰碛石表面布满裂痕。冰碛物的特点:碎屑物组成;分选性差,大小混杂,不具层理;磨圆度差,多具棱角;碎屑物无定向排列。
内碛:夹在冰川内的沉积物底碛:堆积在冰川谷底的冰碛物侧碛:冰川两侧堆积的冰碛物中碛:两条冰川汇合,相邻的侧碛合为一体终碛:冰川末端消融后所携带的碎屑物沉积
终碛垄(堤):当冰川末端补给与消融处于平衡时,冰碛物就会在冰舌前端堆积成弧形长堤。终碛垄的横剖面不对称,即外坡陡、内坡缓;终碛垄的高度不对称,即内低外高。
冰碛丘陵:在冰川消融后,原来随冰川运行的表碛、中碛和内碛等都坠落在底碛之上,形成低矮而波状起伏的冰碛丘陵。冰碛丘陵广泛分布于大陆冰川作用区,高度可达数十米或数百米。
鼓丘:主要由冰碛物组成的一种流线型丘陵。平面上呈蛋形,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鼓丘两坡不对称,迎冰坡陡,背冰坡缓,一般高度数米至数十米,长度多为数百米左右。鼓丘在山岳冰川作用区少见,而在大陆冰川区则往往成群地分布于终碛堤内不远的地方。
鼓丘分布在大陆冰川或山麓冰川的终碛带内侧,可能是孤立的山丘,更多的是成群出现,成带状分布,称鼓丘带。分布于谷底的鼓丘,向下游伸展,并大致平行于冰流的方向。鼓丘反映了冰川边缘地带,冰川搬运能力减弱,当冰川负载量超过搬运能力,或冰流受阻时,冰川将携带的部分底碛停积,或越过障碍物把泥砾堆积于背冰面所致。迎冰面坡陡,为基岩,背冰面坡缓,为冰碛物。
冰斗湖、冰碛湖:冰川消融时,终碛物堵塞河道或冰川谷形成湖盆,积水成湖。
蛇行丘:是大陆冰盖下封闭水道中的沙砾物质组成的狭长曲折的高地,短的仅有数十米,最长的可达几百公里。呈蛇形湾曲,两壁陡直,丘顶狭窄,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
①冰水扇和外冲平原冰川的冰融水,常形成冰川河道,它可携带大量砂砾从冰川末端排出,在终碛堤的外围堆积成扇形地,叫冰水扇。几个冰水扇相连就形成冰水冲积平原,又名外冲平原。②冰水湖冰融水流到冰川外围注地中形成冰水湖泊。③冰砾阜阶地在冰川两侧,由于岩壁和侧碛吸热较多,附近冰体融化较快,又由于冰川两侧冰面较中部要低,所以冰融水就汇集在这里,形成冰川两侧的冰面河流,并带来大量冰水物质。当冰川全部融化后,这些冰水物质就堆积在冰川谷的两侧,形成冰砾阜阶地。它只发育在山地冰川谷中。
④冰砾阜冰砾阜是一些圆形的或不规则的小丘,由一些有层理的并经分选的细粉砂组成,通常在冰砾阜的下部有一层冰碛层,冰砾阜是冰面上小湖或小河的沉积物,在冰川消融后沉落到底床堆积而成。⑤锅穴冰水平原上常有一种圆形洼地,深数米,直径十余米至数十米,称为锅穴。锅穴是埋在砂砾中的死冰块融化引起的塌陷而成。
⑥蛇行丘 主要分布于大陆冰川之下,形态狭长而弯曲。丘顶狭窄,延伸方向大致与冰流方向一致。组成蛇形丘的物质较粗,主要是沙砾质,透水性强,具有流水的分选性和沉积层理。 成因一:冰川消融时,冰融水沿冰川裂隙渗入冰川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待冰完全融解后,隧道中的砂砾就沉积而形成蛇形丘。在夏季,冰融水增多,冰积物在冰川末端形成冰水三角洲,等到下一个夏季,冰川再次后退,再形成一个冰水三角洲,如此反复不断,一个个冰水三角洲连起来,便形成串珠状的蛇形丘了。
成因二:冰水三角洲沉积说,由此造成的蛇形丘宽窄相见,呈绳结状,宽段为隧道口外的陆上三角洲沉积,组成物质细;窄段为冰下隧道的沉积,组成物质较粗。随着冰川节节后退,隧道口也逐步后退,从而出现了绳结状的蛇形丘。
冻土概念:极地、亚极地地区和中低纬度的高山、高原地区,在较强的大陆性气候条件下,气温极地,降水量很少,地表没有积雪,形成0℃或0℃以下并含有冰的冻结土层,称为冻土。
冻融作用:是指冻土层中的水在气温的变化影响下,使土层反复冻结融化,导致土体或岩体的破坏、扰动和移动的过程。
融冻风化作用:指因冰脉冻融而使岩(或土)破坏的作用。冻土层中的裂隙常被水填充,当夜间或冬季地温降至0°C以下时,水分冻结,形成冰脉,冰脉体积膨胀向两侧围岩(或土)挤压,使裂隙扩张。白天或夏季冰体融解,融水向下深入,又再度结冰。经过反复冻融之后裂隙不断扩大,岩(或土)体受压破坏。
融冻扰动:是指在活动层内,每年冬季,下面尚未冻结而含水的融土,在上部季节冻土及下部永冻层的挟逼下,发生塑性变形,造成各种褶曲。
融冻分选作用:活动层碎屑物中的孔隙水在冬季、夜间冻结后,往往产生垂直性的冰针,它膨胀时可将上覆的砾石托起;但是当夏季、白天冰针融化后,被托起的砾石无法恢复原位。最后表现为抬升和侧移,进行了一种物质分选和迁移。
融冻泥流:发生在冻土的斜坡上,夏季活动层融化时,土中的水分因永冻层的存在而不能下渗,造成该土层饱含水分,甚至稀释成泥浆状,在过度湿润的情况下,土体沿斜坡向下蠕移,成为融冻泥流。
在多年冻土区,地下土层常年冻结,地表发生季节性的冻融作用,形成一些特殊的地貌,称为冻土地貌。在冰川边缘地区也能形成一些冻融作用的地貌,所以冻土地貌也称冰缘地貌 。
石海:在平坦的基岩山顶或和缓的山坡上,铺满了冻融风化作用而崩解的巨大砾石,形成了由砾石组成的地面,称为石海。
石河:石河发育在多年冻土区具有一定坡度的凹地或谷地里。它是由充填谷地的冻融风化碎屑物,在重力作用下,石块沿着湿润的碎屑下垫面或多年冻结层顶面,徐徐向下运动而成。
石冰川:当冰川退缩后,聚集在冰斗和冰川槽谷中的冰碛物,在冻融作用下顺谷地下移,形成石冰川。石冰川分布在高山森林线以上,由尖角岩屑组成,平面形状很像冰川舌。石冰川的纵剖面常呈上凸的弧形,横剖面中部突起。
冰楔:在多年冻土区,地表水周期注入到裂隙中在冻结,是裂隙不断扩大并为冰体充填,剖面成为楔状,称为冰楔。
石环:指以细粒土或碎石为中心,边缘为粗粒所围绕的石质多边形土。石质多边形土的形成,主要是松散堆积物在冻融作用的反复进行下发生垂直分选所致(冻融分选作用)。
石带:在较陡的山坡上,石圈前端常分开,经冻融分选的较大的岩块,集中在纵长延伸的裂隙中,形成石带。
冻胀丘又称“冰丘”。指在冻土区由于不均匀冻结膨胀作用使土层产生局部隆起而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地形。分为一年生冻胀丘和多年生冻胀丘。前者在融冰季节,冰丘消失,地面之回复原状;后者因位于多年冻结层中,冻结层间水和层下水补给而形成,可保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冻胀丘是多年冻土区常见的现象,冻胀丘融化后,融水汇聚或渗进路基,造成路基及其周围土体饱和,而引起路基冻胀融沉。冻胀丘是寒区工程常见的一种次生病害是由于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隆起,也是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经常可以看到的一种冻土地貌,青藏铁路沿线的冻胀丘主要以季节性河滩——河床型为主。
泥流阶地:是融冻泥流在向下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坡度变缓时产生的台阶状地貌。阶地面平缓,略向下倾斜。
热融喀斯特指在多年冻土和冰川区,由于气温和地温升高,部分冰块融化,产生类似石灰岩区的岩溶现象。如冰洞、冰塔、热融坍陷、热融洼地等。是由热力原因引起地下冰融化而造成的地面下沉和滑塌,故又称热融喀斯特。热喀斯特现象广泛分布在冰缘地区。热喀斯特可分为两种,即热融沉陷和热融滑塌。①热熔沉陷:主要产生在平坦地面,冻土层内地下冰融化使地面发生沉陷,出现沉陷漏斗、浅洼地,如果洼地集水成湖,称热喀斯特湖,也称热融湖;广泛分布于多年冻土发育的平原或高原地区。②热融滑塌: 主要发育在斜坡地面,由于坡地冻土层地下冰融化后饱含水分,使土体沿融冻面滑动,称热融滑塌。形态有新月形、长条形、围椅状、枝叉形等。其活动具明显的周期性,如中国大兴安岭北部、祁连山东部的热融滑塌,始于每年春季,夏季达高峰,秋季逐渐停止。
位于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①和②是两条典型的山谷冰川(图),其中冰川①下发育了“V”形谷,冰川②下发育了“U”形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冰川槽谷的发育主要是冰川受重力作用下滑过程侵蚀而成,所以冰川槽谷发育主要条件为大面积冰川和地势起伏大,故B错误,A正确;气温变化小与冰川侵蚀地貌没有关系,故C错误;地壳稳定有利于冰川侵蚀,但是不是冰川侵蚀地貌的主要原因,故D错误,所以选A。
1.斯瓦尔巴群岛冰川槽谷得以发育的主要条件可能是( )A.地势起伏大 B.海水侵蚀C.气温变化小 D.地壳稳定
【解析】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V”形谷特点是窄深,故以下蚀为主,“U”形谷相较“V”谷宽浅,故以侧蚀为主,故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2.造成①和②两条冰川槽谷最终发育成型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A.①-侧蚀,②-下蚀 B.①-侧蚀,②-侧蚀C.①-下蚀,②-侧蚀 D.①-下蚀,②-下蚀
科其喀尔冰川位于天山西段托木尔峰南部,是典型的大陆型山谷冰川。科其喀尔冰川规模大,消融区的冰川表面覆盖着大量较厚的岩石碎屑表碛(冰川融化使一部分内碛暴露于冰川表面而形成覆盖冰体的表碛)。某科考队于8月在当地考察时发现,该冰川中下部冰面表碛密布,不同厚度表碛对冰面消融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冰川末端冰面湖发育规模较小。湖岸四周冰川被表碛覆盖,对冰面湖保持稳定有积极作用。图为科其喀尔山谷冰川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山谷冰川表碛厚度随海拔升高的变化为( )A.不断增加 B.不断减少 C.先减后增 D.先增后减
【解析】3.表碛是指覆盖在冰川表面的岩石碎屑物。冰川融化使一部分内碛暴露于冰川表面而形成覆盖冰体的表碛,由于海拔越低,气温越高,自上而下冰川消融增多,冰内物质出露增多;加上风化物在重力作用下不断向低海拔处堆积,故表碛的厚度随海拔升高厚度不断减少,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8月,该山谷冰川消融量最大的部位是( )A.表碛区上部 B.表碛区中部 C.表碛区下部 D.裸冰区
【解析】4.8月冰川易消融,当表碛较薄时,表碛因反照率低,吸收更多太阳辐射而升温,加快下覆冰川消融;当表碛覆盖超过一定厚度,会起到阻热效应(热量向下传递少),进而抑制冰川消融;上部的表碛较薄,吸收的热量较多,冰川融化量最大,A正确,BC错误;裸冰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且冰面的反射率高,吸收太阳辐射少,融化少,D错误,故选A。
5.表碛覆盖湖岸四周冰川对冰面湖保持稳定的积极作用体现在表碛( )A.增加湖岸重量,湖泊不易被风浪侵蚀 B.增大湖面与湖岸间温差,湖陆风显著C.阻碍地—气热量交换,湖岸冰川保持低温 D.吸收热量多,湖岸冰川升温快,消融量大
【解析】5.冰面湖位于冰川的末梢,四周的表碛物厚度较厚,阻碍地—气热量交换,湖岸冰川保持低温,融化量较少,使冰面面积稳定,C正确;湖岸重量增加,更容易在风浪侵蚀下崩塌,A错误;湖陆风显著,加剧湖水对湖岸侵蚀,面积会扩大,B错误;由于表碛反射率低,吸收热量多,湖岸冰川升温快,消融量大,会使湖面增大,D错误。故选C。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微专题 生物与环境(讲义)-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微专题生物与环境讲义-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原卷版docx、微专题生物与环境讲义-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微专题 冻土(讲义)-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微专题冻土讲义-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原卷版docx、微专题冻土讲义-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5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共5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