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685146/0-173890029649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685146/0-173890029658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685146/0-173890029662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第4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685146/0-1738900296663/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第5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685146/0-1738900296706/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第6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685146/0-1738900296762/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第7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685146/0-1738900296866/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第8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685146/0-1738900296918/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植被类型,植被类型的判读技巧,植被分布的影响因素,风影响植被分布,阴阳坡植被差异,土壤肥力,土壤性质,酸性和碱性,砂质和黏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江西萍乡武功山的高山草甸海拔之高,面积之广在世界同纬度名山中都是绝无仅有的,被誉为“云中草原”。10万亩草甸绵绵于海拔1600多米的高山之巅,穿云入雾,春夏绿油油,秋季金灿灿,冬天白皑皑,游人无需远赴边陲,便可领略北国风光,真可谓“天上草原、人间仙境、北国风光、绿色家园”,被专家称为“奇山伴草甸,天下一绝”。
思考:武功山山顶1600米附近的高山草甸是如何形成的?
从成因上来看,武功山属于断块山,山体主要由上古生界及中生界地层和印支燕山期岩浆岩所组成。在武功山1600米以上至山顶附近地区,地下10至30米深度覆盖着厚厚的形成于古生代志留纪花岗岩。我们知道,花岗岩属于侵入岩,质地十分致密坚硬,很难被外力风化侵蚀,因此在武功山的花岗岩岩层上方,发育的土壤厚度很薄,不利于植被生长,导致土壤的肥力也很低。这种贫瘠而薄的土壤,难以支持森林的生长,只能满足草甸植被的生长。
(2024·广西卷)大兴安岭北部某山间洼地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匮乏,植被由低矮灌草、苔藓和地衣组成。近30年来,某种具有固氮功能的阔叶乔木侵入该地并逐渐占据优势,影响当地植被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该种乔木生长区域在空间上零散分布,被称为“树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该种乔木能侵入洼地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A.降水增加,土壤变湿 B.地势变低,地表积水增多C.气候变暖,土壤变干 D.植被覆盖增加,蒸发减弱
大兴安岭北部某山间洼地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匮乏,植被由低矮灌草、苔藓和地衣组成
推测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降水减少,土壤变干,该区域的生长环境发生改变,乔木乘机入侵洼地,A错误,C正确;
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地势变低,B错误;
植被覆盖率增加,蒸腾增强,D错误。
2.研究发现树岛内苔藓与地衣逐渐消亡,是因为树岛内( )A.地表光照减弱 B.地表温度升高 C.表层土变湿润 D.土壤氮素减少
影响当地植被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树岛内苔藓与地衣逐渐消亡
因植被覆盖率增加,导致树岛内地表光照减弱,地表温降低,故A正确,B错误;
乔木生长需水量大会导致地表土壤湿度降低,C错误;
因落叶乔木具有固氮功能,土壤的氮素会增加,故D错误
3.近30年,随着树岛数量和面积的增加,该洼地植被( )A.产生的凋落物减少 B.积累的有机物增多C.演替过程发生中断 D.与地带性植被一致
阔叶乔木侵入该地并逐渐占据优势,影响当地植被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
说明近30年,随着数岛数量和面积的增加,该洼地土壤的结构和水分逐渐改变,该洼地与地带性环境差异缩小,地带性植被逐渐增多,该洼地植被逐渐与地带性植被一致,D正确;
植被增多产生的凋落物会增加,A错误;
乔木养分循环更旺盛,随着当地植被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的 变化,积累的有机物减少,土结构和肥力改变,B错误;
近30年,树岛数量和面积的增加,说明演替过程中未发生中断,C错误。
本考点在高考命题中的命题频率较高。从高考题分布情况看,重难点主要在植被类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土壤成土因素、土壤层特点等知识点上,多以图文并重的形式进行命制,试题材料多以具体案例,综合考查植被、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热带雨林:全年旺盛生长,发育最繁盛的植被类型;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群落垂直结构复杂,有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常见茎花各月、板根等现象
常绿阔叶林: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稍坚硬、叶表面光泽无毛,大部分植物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
常绿硬叶林:主要由硬叶的常绿乔木和灌木组成。叶坚硬革质,叶面常有茸毛或者退化成刺,树皮粗糙
落叶阔叶林: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芽,乔木叶片呈纸质,宽而薄,秋冬落叶,也叫夏绿林
亚寒带针叶林:以松、杉为主,树叶针状,抗寒抗旱
热带草原: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散生着乔木或灌木,为热带稀树草原
温带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低,偶见矮小灌木
荒漠: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命植物;叶面缩小、肉质茎叶、覆盖毛绒、根系发达
苔原和冰原:喜阴冷、潮湿、抗风的环境,矮小匍匐于地表
(1)根据气候类型判断
(2)根据植被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判断 ①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的为热带雨林。 ②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的为常绿阔叶林。 ③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芽、夏季葱绿、秋冬季落叶的为落叶阔叶林。 ④叶片呈针状的为针叶林。 ⑤以高大的草本植物为主,也有乔木和高大灌木分布的为热带草原。 ⑥以低矮的草本植物为主,没有乔木,有低矮灌木分布的为温带草原。
(1)在自然环境要素中,对植物影响最大的是气候,主要包括热量、降水、光照、风等。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茂盛,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如热带雨林植物群落结构丰富;细分:热量、水分、光照等因素影响植被的分布①热量充足的地区、水分满足植物生长,降水丰富,降水量在400 mm以上,分布着森林植被;②热量充足的地区、降水较少的半干旱地区,分布着草原植被;200~400 mm为草原;③热量充足的地区、降水稀少的干旱地区,分布着荒漠植被,在200 mm以下为荒漠;④热量充足的地区:植被常绿;热量不足的地区:植被落叶或者针叶。垂直结构:气温越高,降水越多,植被高度越大,物种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复杂。上层一般为喜阳乔本和灌木作物;下层一般为喜阴的草本植物。
风向:旗形树:迎风面(损伤),背风面一侧生长
风力:山顶风力大,树木矮小匍匐地面(矮林)
自然灾害影响植物分布和生长,如寒潮、风沙等自然灾害影响植被长势和植被分布数量较少。
海拔:山区水热差异大,植物种类比平原地区丰富
坡向:阳坡热量好,迎风坡水分条件好,植被茂盛;反之植被稀疏
背风坡焚风效应,出现干热河谷,非地带性
地形坡度:与陡坡相比,缓坡太阳辐射与地面的夹角更小,单位面积获得的热量较少,土壤蒸发较弱,水分条件更好,植被生长更茂盛
土壤水分(阴坡大于阳坡):阴坡植被丰富;阳坡植被丰富(湿润区)
热量(阳坡大于阴坡):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高于阴坡;阳坡自然带种类、数量多于阴坡
光照(阳坡大于阴坡):阳坡多分布喜阳植被(马尾松等);阴坡多分布喜阴植被(冷杉等)
其他:同一自然带,阴坡的生物多样性大于阳坡
地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土壤肥力低,高山植被稀疏
湖陆(海陆)(山麓到山顶等)水分含量差异
①陆地到水底,地形从出露地表到隐于水下,水分从少到多;
②坡顶风速大,加速蒸发,蒸发量大,蒸发强,土壤水分少;
③地下水和冻土:低处的河谷和盆地地下水高,排水不畅,有冻土层存在,森林无法延伸至此,如东北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有些地区,森林生长在山坡上,河谷和盆地没有森林
④坡度大,坡面径流速度快,水分流失多,水土流失严重,蒸发旺盛,土层浅薄,多分布草原和荒漠
植被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1)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说明该地区不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2)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的植被:说明生长在该地区的植被具备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主要从根、叶、茎生长特点、植被形态、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特点的。
(2024·吉林卷)河谷演化过程中,受坡度、地下水位、地表组成物质等因素的影响,植被会发生地方性分异,各地貌位置的植被处于向地带性植被(与气候相适应的稳定性植被)演替的不同阶段。如图示意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某河谷地貌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现存植被最接近地带性植被的地貌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受坡度、地下水位、地表组成物质等因素的影响,植被会发生地方性分异
图中显示甲区域海拔较高,坡度较大,因此其植被与地带性植被差异较大,故A错误;
河谷演变过程中,沟谷地区属于水分输入区,湿润度较高,因此其植被大多为湿润的草本植物等,因此乙和丙属于草本植物或灌丛植物类,故BC错误;
河谷地区坡度较大的坡地(丁)属于水分输出区,植被大多发于成森林植被,图中显示区域为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因此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故D正确。
如果流域整体构造抬升,河床下切,河漫滩面相对抬升到不被洪水淹没的高度时,就成为河流阶地面
阶地地表排水顺畅;地表组成物质是冲积物,透水性较好,水位适宜,地面相对高亢而稳定。河漫滩草甸即会最快演替为地带性植被--落叶阔叶林。A正确;
流域整体构造抬升,洪积扇的水分条件变差,灌丛难以演变为森林,B错误;
沟谷沼泽林区域湿润度较高,且构造抬升后易发育成集水区,不易演替成落叶林,C错误;
分水岭疏林海拔高度不变,输出水分依然较多,且气温较低,演替成为地带性落叶林的时间更长,D错误。
5.如果流域整体构造抬升,最早演替为地带性植被的是( )A.河漫滩草甸 B.洪积扇灌丛 C.沟谷沼泽林 D.分水岭疏林
植被演替即植物群落的演替,通常被定义为“植物群落在干扰后的恢复过程或在裸地上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气候变化:气候的干湿度变化是主要的演替动力。
动物:由于动物的作用而引起的群落演。例如,原来以禾本科植物为优势的草原,植株较高种类较多,在经常放牧或过渡放牧之后,即变成以细叶莎草为优势成分的低矮草原。
内因动态演替:是指群落内部的植物体改变了生态环境而引起的演替。
群落演替过程一般为: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
土壤:由于土壤条件向一定方向改变而引起的群落演替。
人为因素:指在人为因素干扰之下,引起的群落演替。
植被演替的本质:在自身或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后,某些生物在变化后的环境中竞争优势大,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在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
从基础知识来看,随着土壤水分减少,植被会越来越稀疏,植被类型的演替顺序一般是乔木、灌木、草本、荒漠;但是土壤水分过多会发育草甸。随着热量减少,植被类型的演替顺序一般是常绿林、落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2024·江西卷)人类活动和气候变暖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显著。云南省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密度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现象。下图示意1986年和2010年该省不同海拔范围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导致该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呈单峰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降水 B.温度 C.地形 D.植被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暖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显著;有机碳密度随海拔呈单峰变化;直接因素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不同的植被类型,有不同的养分归还方式,所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是不同的,导致该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呈单峰变化的直接因素是植被,D正确。
山地上植被的演替受降水、温度和地形影响,降水、温度和地形是间接因素,ABC错误
7.1986—2010年,该省以下海拔范围中,当地人类活动引起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量最大的是( )A.<1000m B.3000~4000m C.4000~5000m D.>5000m
1986—2010年,人类活动引起,有机碳密度变化量最大
1986—2010年,海拔小于1000m和4000~5000m的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量很小,AC错误;
海拔3000~4000m的地区有机碳密度明显变小,是受当地人类活动引起的,B正确;
海拔大于5000m的地区有机碳密度变大,是因为气候变暖,有机碳来源增加所引起的,D错误。
8.1986—2010年,气候变暖对该省海拔5000m以上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植被增多,有机碳来源增加 B.温度升高,有机碳分解加快C.冰川退缩,有机碳侵蚀减弱 D.降水增加,有机碳侵蚀增强
图中1986-2010年,5000米以上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升高;全球变暖
气候变暖,会导致植被增多,有机碳来源增加,使土壤有机碳密度增加,A正确;
温度升高,有机碳分解加快,会导致土壤有机碳密度减少,B错误;
冰川退缩,会使土壤失去冰川覆盖,且冰川融水增多,有机碳侵蚀增强,土壤有机碳密度减少,C错误;
降水增加,有机碳侵蚀增强,土壤有机碳密度减少,D错误
9.(2024·河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土和黑钙土是嫩江流域的典型土壤,多分布在广阔平坦的阶地面上(如下图)。分布在二级阶地(T2)上的黑土,形成时期气候暖湿;分布在一级阶地(T1)上的黑钙土,形成时期气候暖干,淋溶作用强度发生了变化,土壤剖面出现钙积层,钙积层过浅不利于作物稳产高产。近百年来,因过度开垦,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1)简述嫩江及其阶地对沿岸土壤形成的促进作用。
第一步:审题目设问第二步:列知识框架第三步:扣图文材料 第四步:用专业术语
【详解】(1)该问要求从成土条件角度,运用要素综合分析思路,简述嫩江及其阶地对沿岸土壤形成的促进作用。首先,根据静态剖面图,构建河流阶地形成发育过程的动态链条。嫩江从上游搬运物质,堆积形成具有一元结构(砂砾石层+粉砂黏土层)的河漫滩,伴随间歇性地壳抬升与河流下切,河流阶地形成。其次,通过逻辑思辨,建立嫩江与成土母质、河流阶地与土壤形成发育之间的联系,理清不同环境下主导因素对成土作用的不同影响。据此概括与归纳,嫩江的搬运堆积,为成土提供了物质基础;河流阶地发育过程中,相对于抬升期,稳定期长,为沿岸土壤形成创造了时间条件了;广阔平坦的阶地面,为土壤形成、保持提供了有利地形条件,能够在良好的成土环境中发育深厚土壤。
【答案】(1)嫩江(河流)搬运堆积,为成土提供物质基础;河流阶地发育稳定期时间长,利于成土;广阔平坦的阶地面上,土壤侵蚀较慢,利于保持。
(2)指出嫩江沿岸黑土和黑钙土形成的先后顺序,说明气候对二者土壤剖面差异的影响。
【详解】(2)该问要求从土壤形成过程角度,运用时空综合思维,分析嫩江沿岸黑土和黑钙土形成的先后顺序,并说明气候对二者土壤剖面差异的影响。在河流阶地序列中,高一级阶地较低一级阶地形成发育早即T2早于T1,相应地T2上的黑土形成早,T1上的黑钙土形成晚。解答“气候对二者土壤剖面差异的影响”,首先,明确土壤剖面中有无钙积层是区别黑土和黑钙土的显著标志。其次,理清土壤剖面有无钙积层与淋溶作用强弱密切相关。由此探究气候与土壤形成的关系,即黑土形成时期气候暖湿,降水多,淋溶作用强,无钙积层;黑钙土形成时期气候暖干,降水少,淋溶作用弱,钙物质在土壤下部淀积,形成钙积层。
【答案】(2)黑土形成早,黑钙土形成晚。影响:黑土形成时期气候暖湿,降水多,淋溶作用强,无钙积层;黑钙土形成时期气候暖干,降水少,淋溶作用弱,钙物质在土壤下部淀积,形成钙积层。
(3)为落实“藏粮于地”,提出黑钙土的保护与利用措施。
【详解】(3)该问要求从区域认知角度,提出黑钙土的保护与利用措施。“藏粮于地”的关键是土地的科学保护与利用,摸清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前提。黑钙土既存在“有机质含量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等区域土壤共性问题,又存在“钙积层过浅不利于作物稳产高产”的特殊性问题,因此在明晰黑钙土发生机理的基础上,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通过施用有机肥或秸秆粉碎翻埋还田,提升有机质含量。针对钙积层过浅问题、因地制宜,适时深耕,打破钙积层,消除石灰反应。通过侵蚀沟治理、等高耕作、秸秆覆盖等措施,防控水土流失,保土、保水、保肥。最终、落实“藏粮于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生态环境安全。
【答案】(3)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提升有机质含量;(因时因地)深耕,打破钙积层;通过侵蚀沟治理、等高耕作、秸秆覆盖等措施,防控水土流失,保土、保水、保肥。
含义: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矿物质:土壤的物质基础,构成土壤的“骨骼”。特征:①土壤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②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K、P、Ca、Mg等),供植物吸收。作用:主要成分,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空气: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和肥力因素,存于土壤空隙中。
有机质:有机质的含量作为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特征:①多集中在表层;②释放氮,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育。作用:最重要成分,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
水分:土壤空隙中存在的各种空气混合物。土壤中水分和空气有很大的流动性。不可缺少的成分,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
关系:①彼此间有密切联系,共同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性; ②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
有机质含量高低影响因素
森林草原等植被生产力强,枯枝落叶多,生物和化学风化作用强
岩石矿物被强烈分解,形成较厚的风化壳
气温高分解速度快(多)
气温低分解速度慢(少)
流水侵蚀(降水多且集中的条件)
风力侵蚀(风力大且集中条件)
核心思维:土壤有机质的变化=有机质的收入量-有机质的支出量。
土壤水分多少的分析思路①核心思维:土壤水分的变化=水分的收入量-水分的支出量。②水分的收入量(入渗量或下渗量):大气降水、径流(地表、地下)、植被截留、人工灌溉(灌溉方式:漫灌、喷灌、滴灌、根灌)、冻土融化、积雪融化、冰雪融化、地形(坡度)、土质状况(空隙大小、岩石状况)、凝结水。③水分的支出量
土壤温度变化的分析思路①收入:表层主要是太阳辐射。②支出:地面辐射。③保温措施:覆盖、耕作、浇水、有机肥等。
岩石的风化产物,称为成土母质,它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
影响土壤水热状况;影响岩石的风化的速度和强度(动力因素);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影响土壤的发育的最活跃的因素
自然土壤经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形成耕作土壤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气候影响岩石风化的强度、速度及土壤中有机质的多少;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①高寒环境: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 、冻土 ②湿热环境: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 ③干旱环境:土壤水分少,发育程度低,贫瘠,偏碱性 ④冷湿环境: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肥沃
加密造林指在已经存在树木的区域增加株数。某类植被分布区的加密造林潜力与该区内的植被覆盖度和裸地覆盖度关系密切。如图示意青藏高原各类植被分布区内的植被覆盖度和裸地覆盖度。完成下面小题。
1.推断图中甲、乙、丙、丁植被类型分别是( )A.针叶林、阔叶林、荒漠、草原 B.阔叶林、针叶林、草原、荒漠C.针叶林、阔叶林、草原、荒漠 D.阔叶林、针叶林、荒漠、草原
【解析】1.由图可知,丙丁裸地覆盖度较高,且丁裸地覆盖度更高,故丁为荒漠,丙为草原;结合选项,甲和乙均为森林,根据所学知识,针叶林,植物群落结构简单,植被覆盖度小于阔叶林,故甲为针叶林,乙为阔叶林,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与阔叶林分布区相比,针叶林分布区适宜加密造林的原因可能是( )①占地面积大 ②生物多样性低 ③分层较简单 ④植被覆盖度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2.结合上题,针叶林分布区群落结构简单,分层较简单,植被覆盖度较低,适宜加密造林,③④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加密造林潜力与该区内的植被覆盖度和裸地覆盖度关系密切,与占地面积、生物多样性关系不大,故占地面积大、生物多样性低不是适宜加密造林的原因,①②错误。故选D。
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屯垦林场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近年来该林场利用多种植被对浅层土壤(0—20cm)进行恢复与改善。下表示意该林场在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浅层土壤部分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在45—48年的植被恢复年限内,草地浅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比落叶林低,主要原因可能是草地( )A.根系更为茂密 B.枯枝落叶归还更多C.根系分布更深 D.受放牧的影响更大
【解析】3.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草地根系茂密,植株稠密,生长周期短,枯枝落叶归还多,从而为表层土壤提供了大量有机质,土壤有机碳含量高,故A、B错误;森林相对草类植物根系更深,所以C错误;放牧活动导致草地枯枝落叶归还减少,土壤有机质减少,造成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故D正确。所以选D。
(注: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是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
4.落叶林区的土壤黏粒和粉粒占比较草地高的主要原因是( )A.草地增加降水明显 B.落叶林区风化更弱C.草地减缓风蚀更强 D.落叶林区风速更小
【解析】4.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落叶林区的土壤黏粒和粉粒占比较草地高,说明林地土壤颗粒物较草地小;该区域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处于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区,草地相对林地根系较浅,吸收和蒸腾水分不如林地多,对气候调节作用草地较弱,同时农场草地为局部微观尺度,对于降水影响不明显,故A错误;落叶林风化弱,导致成土壤颗粒风化程度较弱,颗粒物较大,故B错误,草地减缓风蚀更明显的话,草地小颗粒土壤含量会较林地高,故C错误;林区因森林对风速的阻挡作用明显,风速小,对颗粒较小土壤侵蚀作用弱,更容易发生沉积,颗粒物较小,故D正确。所以选D。
1.(2024·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位于青藏高原向藏东南高山峡谷过渡区和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具有高寒,干旱的环境特征。草地是其主要植被类型,平均气温在2.4-16.6℃之间。2000-2020年,该区域气温呈上升趋势,植被覆盖显著增加,蒸发蒸腾量变化趋势为3.76mm/a;年降水量约477.7mm,5-9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7.9%-95.8%,年际变化不大;生态系统水资源供给量呈下降趋势,实际土壤侵蚀量呈增长趋势。
从自然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气温升高对该区域植被,水分和土壤的影响。
【详解】材料提及该地区2000-2020年,气温呈上升趋势,植被覆盖显著增加,其蒸发蒸腾变化趋势大于0,整体蒸发蒸腾有所增加,该地区年降水量约477.7mm,年际变化不大,植被增多,蒸发蒸腾上升,使得该地区生态系统水资源供给量呈下降趋势。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向藏东南高山峡谷过渡区和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具有高寒,干旱的环境特征,自然生态环境脆弱,伴随生态系统水资源供给量下降,该地区土壤含水量有所减少,土壤越发干燥,使得该地区土壤侵蚀会增加,土壤侵蚀量有所上升。
【答案】植被:气温升高,植被覆盖增加; 水分:蒸发蒸腾量增加,而降水量年际变化不大,导致生态系统水资源供给量下降;土壤:土壤水支出增多,土壤含水量减少,土壤干燥度增加,土壤更易被侵蚀,土壤侵蚀量增加。
2.(2024·安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美洲的卡西基亚雷河(以下简称“卡河”)是奥里诺科河(以下简称“奥河”)上游的一条汊河,经内格罗河流入亚马孙河(如图)。奥河在分汊口附近堆积有大量沉积物。自分汊口向下游方向,相比较而言,奥河河道宽而浅,卡河河道窄而深,卡河河床纵剖面坡度明显大于奥河。目前该分汊口上游约四分之一的来水流入到卡河,专家预测卡河未来将成为主要河道。
如果分汊口上游来水完全流入卡河,分析其对内格罗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影响。
【详解】分汊口上游来水完全流入卡河,导致内格罗河流量增大,水位上升,流速加快,侵蚀作用增强,河流下切侵蚀和侧蚀增强,河道不断的加深和拓宽;雨季降水多,上游来水多,排水不畅,洪水更易泛滥,汇水面积增加,流域水域面积增大;河流的水量及流速增加,凹岸侵蚀加剧,凸岸堆积速度加快,加速曲流自然裁弯取直;洪水期,泛滥水量增加,受灾面积增加,泥沙沉积,土层厚度增大;受洪水泛滥影响,大量的径流汇入湖泊和沼泽,湖泊、沼泽等湿地水源补给增加,水位增加,水体的面积加大,森林被大量淹没,森林面积减小。
【答案】内格罗河流量增大,水位上升,流速加快,河道加深、拓宽;洪水更易泛滥,流域水域面积增大;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现象加剧,曲流自然裁弯取直提前;洪水泛滥,泥沙沉积,土层厚度增大;受洪水泛滥影响,湖泊、沼泽等湿地水源补给增加,面积加大,森林面积减小。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类答题思路
①以自然地理环境中某要素的变化作为切入点,运用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确定该自然地理要素的种类→分析该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影响→分析该要素的形成原因
“一果多因”的推理: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思维推断因。
“一因多果”的推理:在分析某一地理要素,要抓住因,并分析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要素的变化。
高考对本考点考查常以文字材料、区域图或生活案例为载体,以自然环境中某要素的表现或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环境中其他要素的影响,侧重考查考生综合思维能力及人地协调观。
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1)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结合各种区域图、景观图,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特点,从地理位置出发,结合地形,从气候(包括气温、降水)、土壤、植被等多方面分析描述。
(2)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变化:运用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指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3)分析区域环境的相互影响: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找出哪一要素是联系这两个区域之间的纽带(如长江上游与下游之间相互影响的纽带就是泥沙,见下图),分析这一问题在两个不同区域产生的“因”和“果”。通常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通过地理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
(1)分析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如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应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四大应用
(2023·全国甲卷)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构造运动 D.风沙作用
岩层弯曲变形说明属于褶皱,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奠定地貌基本格局,C正确
4.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土壤温度 D.土壤水分
信息1:山坡多生长森林
推理1:该地降水较多,土壤水分条件好
推理2:水分沿坡面汇集于谷地,谷地处沉积物含水量比山坡处大
推理3:草甸喜湿,说明谷地处沉积物含水量大
信息2: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
信息3: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
论证: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水分。选D
5.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植被变化趋势为( )A.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上升 B.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下降C.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上升 D.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下降
信息1: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
推理1:草甸生长于过湿环境,说明该地地带性植被是森林
论证:植被应由草甸向当地地带性植被方向发展,选B
推理2:谷地地下水位变低,水分条件变差
信息2: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性接受沉积
地形要素及其对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
气温:海拔高,气温低,气温年较差小,气温日较差大;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盆地地势低,不易散热
降水: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水系:流向、流域面积、水系形态、支流、长度
水文:流量、流速、含沙量、水能
高山植物区,植被的垂直变化
山地地势起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土层浅薄
山区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较多
光照:地势高,光照充足
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1)地形影响宏观气候地形对宏观气候的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如青藏高原、天山山脉由于海拔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②导致非地带性气候区形成的原因之一,如位于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本应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是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气流对流运动减弱,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本应该是热带草原气候,但是由于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加上沿海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最终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1)地形影响宏观气候地形对宏观气候的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③雨影效应,如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干旱环境的形成。④影响大气环流,如北美南北向的落基山脉阻挡了西风深入,而东西向的阿尔比斯山脉利于西风深入;北美中央大平原贯穿南北利于冷空气南下和暖空气北上,而中国东西向的阴山、秦岭、南岭等对冬季风的阻挡明显。⑤在干旱地区山地易形成“雨极”(地形雨),如我国祁连山、天山降水多于周围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雨极”。
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2)地形影响局部气候地形对局部小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影响局部气温。海拔、坡向、地形类型→气温(高低、变化)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体的阴坡和阳坡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同一海拔,山体阳坡气温高于阴坡。山体迎风坡和背风坡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同一海拔,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背风坡空气下沉增温、空气干燥,易形成焚风效应。如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冷空气影响大,气温低;冬季风背风坡,受冷空气影响小,气温高。地处盆地、谷地,热量不易散失,气温高。
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2)地形影响局部气候地形对局部小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②影响局部降水(地形雨)。坡向、海拔→降水(多少、变化)就同一山体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先增加后递减,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山腰;山体的迎风迎风坡降水远远大于背风坡。地形雨的形成对山体高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要求相对高度高于500米。就同一地区不同山体而言,海拔高的山体降水量较多。③影响光照、温差、风。坡向、海拔、山脉走向等→光、温差、风力 地势高,光照充足,紫外线强;地势高,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山脉与风向大致垂直,可降低风速;山脉与风向平行,对风速削弱作用较弱;山脉隘口可增加风速(狭管效应)。
2.地形对河流的影响“气候是河流之父,地形是河流之母”,地形对河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地形影响河流流向,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流。②地形影响河流的流域面积和水系形状,如秦岭是长江流域和黄流流域的分界线,南岭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界线;盆地多为向心状水系,平原多树枝状水系(羽毛状水系)。③地形影响河流的流速,一般而言,山区河流流速较快,平原区河流流速较慢。④地形影响河道剖面,一般而言,山区河流多呈“V”字型,平原区河流多呈“U”字型。⑤地形影响河流的航运条件,一般而言,平原、盆地地形河流航运条件较好,山地、丘陵河流航运条件较差。⑥地形影响河流的水能状况,一般而言,平原、盆地内部水能较贫乏,山地、丘陵、盆地、高原边缘处水能较丰富。
3.地形对土壤的影响(1)坡度:坡度大,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水土流失严重,很难发育成深厚和肥沃的土壤(土层厚度、土壤肥沃)。坡度小,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影响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2)坡向:阳坡温度状况较阴坡好,水分状况较阴坡差,发育的土壤也存在差别。(3)海拔:影响土壤的垂直分异。4.地形对植被的影响(1)坡向:影响植被类型:阳坡一般为喜阳植被,如马尾松;阴坡一般为喜阴植被,如冷杉。影响植被分布的海拔:同一山体同一垂直带阳坡分布的海拔高于阴坡。(2)地势起伏——垂直分异规律(立体农业)
植物在冬季经过接近或低于0℃的低温环境后,能减少春季开花发芽始期积温需求,这种逆境下的低温效应称为植物的"冷激效应"。植物开花发芽始期积温需求与冷激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发现,我国东北地区植物开花发芽始期积温需求低且多年变化不显著,与我国东北同纬度的欧洲西部植物“冷激效应”敏感度更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东北地区植物开花发芽始期积温需求低且多年变化不显著,是因为( )A.冬季降雪总量大 B.冬季低温时间长C.春季气温回升快 D.春季降水总量小
【解析】1.虽然降雪量大可能影响冬季的低温环境,但降雪量并不直接决定植物开花发芽始期的积温需求或其多年变化的显著性,A错误;长时间的低温环境可能使植物经历更充分的“冷激”,从而减少春季开花发芽所需的积温。同时,长时间的稳定低温环境可能解释了为何多年变化不显著,B正确;根据材料“植物在冬季经过接近或低于0℃的低温环境后,能减少春季开花发芽始期积温需求,这种逆境下的低温效应称为植物的"冷激效应"”可知开花发芽始期积温需求与冬季气温有关,受春季气温回升速度快慢影响较小,C错误;春季降水总量与植物开花发芽始期的积温需求无直接关联,D错误。故选B。
2.欧洲西部植物“冷激效应”敏感度更高是因为冬季( )A.气温更高 B.降水更多 C.光照更强 D.风力更大
【解析】2.欧洲西部冬季普遍较温暖,低温环境不明显,因此对有限的低温更为敏感,所以当温度稍高时便会激发植物的“冷激效应”,从而表现出更高的敏感度,A正确。欧洲西部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降水季节变化小,B错误。欧洲西部气候湿润,降水天气较多,光照较弱,C错误。欧洲西部常年受到盛行西风带影响,风力变化不显著,D错误。故选A。
3.根据"冷激效应"原理,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国北方地区植物开花发芽始期( )A.消失 B.提前 C.延迟 D.延长
【解析】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气温升高,冬季低温期缩短。依据“冷激效应”的原理,当气温升高,植物会增加春季开花发芽期的积温需求,因此,当春季积温达到一定数量后植物方能开花发芽,始期将延迟,开花发芽期将缩短,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秦岭位于中国中东部,属于中国常年多雪带,是气候变化敏感区。秦岭降雪呈现“北高南低,南坡高,谷地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秦岭南北两侧区域11月-次年3月的逐年降水相态比重发生变化(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4.由图可知,秦岭南北两侧区域11月--次年3月降水形态以降雨为主,降雪次之,雨夹雪比重相对较少。1998年之后,秦岭南北两侧区域逐站点降雪比重由前期的8.5%下降为5.2%;雨夹雪比重由1.2%下降为0.6%;降雨比重也下降了2.0%。在全球气候变化下,秦岭南北两侧区域降雪、雨夹雪和降雨都呈减少趋势,无雨日数增加,因此11月--次年3月,秦岭南北两侧区域气候呈现干旱化趋势,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据图推测,近年来秦岭南北两侧区域气候( )A.干旱化趋势加剧 B.湿润化趋势加剧C.降温增湿趋势加快 D.增温增湿趋势加快
5.相较于秦岭北坡,影响我国长江流域强降雪的关键因素是( )A.降雪持续时间更长 B.长江流域地势平坦C.北方冷平流强度大 D.南方水汽输送异常
【解析】5.强降雪受气温和水汽共同影响。降雪持续时间长短与形成强降雪关联性较小,A错误。地势平坦对于形成强降雪影响较小,B错误;水汽输送对中国强降雪事件影响具有地域差异,来自北方的冷平流,加速南方暖湿空气的抬升,是南方地区强降雪的最关键影响因素,C正确;而中国华北地区强降雪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南方水汽输送异常,D错误。故选C。
(2024·天津卷)下图是澳大利亚地形和气候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如果只考虑纬度地带性,那么25°S的植被类型应当是( )A.荒漠 B.低矮灌木丛 C.泰加林 D.苔原
在南半球,从赤道向两极的植被依次为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荒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冰原。 25°S大致处于热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的过渡地带,其植被类型多为低矮灌木丛而不是荒漠,B正确,A错误;
泰加林主要分布在较高纬度,C错误;苔原分布在高纬度地区,D错误。
(2024·天津卷)下(2024·浙江1月选考)南美洲赤道附近的钦博拉索峰海拔6310米。1802年该峰植被分布上限是4600米,2012年上升到5185米。研究表明植被上限上升段的土壤温度有所升高。完成下面小题。
2.植被上限上升后,该山地垂直带谱中( )A.雪线海拔高度下降 B.上限植被是高山草甸C.自然带的数量减少 D.森林带向高海拔扩展
研究表明植被上限上升段的土壤温度有所升高
随着热量条件改善,植被上限上升后,雪线海拔高度上升,A错误;
植被分布上限上升到5185米,但该山峰海拔为6310米,因此上限植被不是高山草甸,海拔更高处还有高寒荒漠和冰川积雪,自然带的数量并没有减少,BC错误;
由于土壤温度有所升高,植被上限上升后,森林带也向高海拔扩展,D正确。
3.(2024·湖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野生动植物丰富,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华斑羚和中华鬣羚是近缘物种,主要栖息地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在贡嘎山和秦岭均有分布。两物种日活动高峰都出现在清晨和傍晚,但中华鬣羚的活动早高峰早于中华斑羚,晚高峰晚于中华斑羚,且夜间活动强度高于中华斑羚。如图示意两物种在贡嘎山自然保护区主要栖息地的分布。
判断中华斑羚主要栖息地在贡嘎山与秦岭分布的海拔高低,并分析原因。
【详解】由于贡嘎山纬度比秦岭相对较低,气温较高,而秦岭纬度相对较高,气温较低,因不同纬度与不同海拔的组合形成了相似的局部水热条件,从而均形成了适宜中华斑羚栖息的环境条件。故中华斑羚主要栖息地在贡嘎山海拔要相对高一些,秦岭山区海拔要相对低一些。
【答案】在贡嘎山分布海拔较高(或在秦岭分布海拔较低)。原因:贡嘎山纬度较低,在较高海拔与秦岭较低海拔形成相近的水热条件(或秦岭纬度较高,较低海拔与贡嘎山较高海拔形成相近的水热条件)
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干湿度地带性)
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主导因素:水分(海陆位置)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从赤道向两极依次为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
从赤道向两极依次为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从赤道向两极依次为酸性、中性、偏碱性
(2)在分析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从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植被
从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森林土、草原土、荒漠土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带变化: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④看主导因素:热量。(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①看更替方向:垂直于海岸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平行于海岸线方向;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带 → 草原带 → 荒漠带;④ 看主导因素:水分。
形成基础:水热状况。通常情况下,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降水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
影响因素:纬度、海拔、相对高度(山麓到山顶)
分异特点:由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更替与山地所在纬度向高纬度水平自然带的变化相似(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相似性)
表现: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构成垂直带谱。
垂直带谱复杂程度的影响因素
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基带的类型决定了整个带谱的性质和一个完整带谱可能出现的结构。——用于判断山体位置
①山地所在纬度——同一海拔和相对高度,纬度越低,自然带数量越多
②山地海拔——同一纬度,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数量越多
典型地区:低纬度高山地区变化最明显
③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山地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垂直带谱越复杂
①山地所在纬度——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
②坡向——同一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阳坡高、阴坡低
③坡向——同一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注意:先考虑热量差异,如果两坡无明显热量差异,再考虑降水差异
①温度: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夏季雪线高,冬季雪线低;高大山体内部受山体效应影响,雪线高。
②降水: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③地形: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越高
④季节: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⑤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理解林线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当森林出现下限,即低于该海拔就没有森林分布时,林线呈腰带状环绕在山地上,这种情况称为林线倒置。
坡向:阳坡(高)、阴坡(低)
纬度:信风或副高控制(低)
坡向:迎风坡(高)、背风坡(低)
海陆位置:沿海(高)、内陆(低)
纬度:纬度高,气温低,海拔低
温度对林线有决定性影响,温度过低是植物生长不好的首要原因
当热量与水分冲突时 热量因素﹥降水因素
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
①可依据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通过基带确定该地的温度带、气候类型、进而判断该山地所处位置。如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②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
③同类自然带在低纬度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度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④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大多在南边,则南坡获得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量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相反。
⑤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的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①东西走向的山: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分布海拔低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②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
非地带性(地方性)的判断思路(1)非地带性的判断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规律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2)非地带性成因分析首先,清楚影响自然带形成的因素有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水分等;其次,分析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最后,分析非地带性自然带的形成主要受哪种因素的影响。注意:非地带性分布重点强调“非”,研究不同于地带性自然带的成因;地方性分异规律重点强调“分异”,是尺度更小的分异规律。
(2024·新课标卷)我国广西西南部某喀斯特地区(22.5°N附近),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峰丛洼地内为雨林,其顶层多被望天树(热带雨林的代表性树种)占据。2023年3月,调查人员在该地一个峰丛洼地内发现了高达 72.4米的望天树(下图),打破了我国喀斯特地区“最高树”的纪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与我国同纬度多数地区相比,该地区峰丛洼地内发育雨林主要得益于( )A.冬季气温较高 B.夏季气温较高 C.冬季降水较多 D.夏季降水较多
峰丛洼地内为雨林;洼地内发现了高达 72.4米的望天树
说明洼地内水热条件充足、洼地很深;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能满足雨林生长;冬季与同纬度地区相比,降水差异不大;洼地很深,因此冬季时不易受到冬季风影响,且不易散失热量,使得该峰丛洼地,冬季气温较高,A正确;
该地区位于22.5°N附近,发育了热带雨林,说明水热条件较好,夏季时该地区与我国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水热条件都充足,能够满足雨林生长,故该地区发育热带雨林主要不是得益于夏季气温较高和夏季降水较多,BD错误;
该地区与我国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降水量差异并不大,C错误;
5.该地区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主要原因是( )A.气温低 B.土层薄 C.降水少 D.土壤黏重
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
广西西南部某喀斯特地区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喀斯特地区地表易受侵蚀导致土层贫瘠、浅薄,土壤保水性能弱,不利于森林生长,B正确;
旱生型矮林的形成与气温关系不大,且该地区纬度低,气温并不低,A错误;
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丰富,C错误;
土壤黏重主要是红壤的特点,石灰岩广布地区不易形成红壤,D错误。
6.图中所示“最高树”出现的必备条件是该峰丛洼地( ) ①生物多样性高 ②地形相对封闭 ③太阳辐射强 ④相对高差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峰丛洼地内发现了高达 72.4米的望天树说明洼地很深
该洼地很深,冬季时不易受到冬季风影响,且洼地地形相对封闭,不易散热,使得该峰丛洼地冬季气温较高,发育了雨林,②正确;
洼地相对高差大,洼地内只有太阳高度较高时,才能接受到太阳辐射,洼地内太阳辐射较弱,而植被为了获得更多光照,不断向上生长,才能够出现“最高树”,③错误,④正确;
生物多样性高一般需要满足跨纬度较大及垂直差异明显等条件,从图中可看出,洼地崖壁上植被稀少,说明生物多样性并不丰富,①错误。
地形(山与谷的差异,山体阴坡与阳坡的差异)
依据某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海拔,先按地带性规律应该是什么自然带
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地方性分异规律
形成原因: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诸如坡麓、坡面、坡顶的地貌部位差别是最重要的小尺度地域分异。
表现:往往表现出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现象。
①温带湿润地区应该发育温带落叶阔叶林,单在高而陡的山坡,降水较多转化成坡面径流,未被土壤吸收(土壤水分),只能生长较耐旱的针叶林,灌木;在低洼的河谷,周边汇水丰富(地下水埋藏太浅),生长着草甸;只有地形平坦,高度适中的地域才能生长落叶阔叶林。②草原上的盐碱地:在草原上,土壤中的钠、钾被地表水和地下水带到地势低洼的地方。由于蒸发强烈,钠、钾在土壤表层不断累积,这些地势低洼的地方便形成盐碱地。盐碱地土壤和水含盐量高,土壤肥力差,植被稀疏,与周围草原明显不同,看上去如同镶嵌在草原上的斑块。③在半湿润地区,山体阳坡太阳辐射强,土壤含水量不高,生长草原;山体阴坡蒸发弱,土壤含水量较高,生长较耐旱的灌木或针叶林等。特别注意:植被直接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黄河流域位于我国北部,上游河源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气温较低且降水稀少;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地区海拔在100米以下,主要为冲积平原。流域内地貌类型多样,水热分布不均,植被类型多样。下图示意黄河流域植被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①②③④⑤表示的植被类型分别是( )A.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高寒草甸、热带雨林、温带草原B.常绿阔叶林、温带草原、高寒草甸、落叶阔叶林、温带荒漠C.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高寒草甸、常绿硬叶林、温带荒漠D.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高寒草甸、常绿阔叶林、温带荒漠
【解析】1.常绿硬叶林为地中海气候区的典型植被,排除C;④植被位于黄河流域以南,应为我国南方的常绿阔叶林,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由于①②⑤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所以①②⑤表示的植被类型分别是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③位于上游河源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气温较低且降水稀少,所以③表示的植被类型是高寒草甸。综上所述,D对,排除ABC。故选D。
2.影响①→②→⑤植被演替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 B.海拔 C.水分 D.昼夜温差
【解析】2.结合上题分析,由于①②⑤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所以①②⑤表示的植被类型分别是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所以影响①→②→⑤植被演替的主导因素是水分,C对;影响④→①植被演替的主导因素是热量,A错;海拔是影响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B错;昼夜温差不是影响①→②→⑤植被演替的主导因素,D错。故选C。
厄尔布尔士山脉位于伊朗高原北部,北依里海,伊朗首都德黑兰坐落于厄尔布尔士山脉脚下厄尔布尔士山脉南坡的伞形草原带为其特色自然带,多为具有刺垫的旱生物种,呈现伞形。下面左图为厄尔布尔士山脉位置图,右图为厄尔布尔士山脉南坡植被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厄尔布尔士山脉南坡植被以草原为主,主要取决于( )A.光照 B.风速 C.热量 D.水分
【解析】3.据图示信息可知厄尔布尔士山脉南坡区域地形封闭,周围水汽难以进入,气候较干旱,水分条件无法满足森林的生长,植被以草原为主,植被覆盖度低,D正确;该地位于北半球,南坡为阳坡,光照、热量条件较好,地形较封闭,风速较小。但光照、热量、风速并不是决定当地以草原植被为主的主要因素,排除ABC。故选D。
4.伞形草原带的低矮植被多呈伞形,主要为了( )①固定根系 ②减轻蒸发 ③保持热量 ④拦截降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4.地上部分呈伞形,说明地上植被较发达,植株容易倒伏,不易固定根系,①错误;南坡地处阳坡,光照充足,蒸发旺盛,干旱缺水,伞形能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减弱地表水的无效蒸发,②正确;伞形草原带分布海拔较高,热量条件较差,低矮植被的伞形能够保持热量,③正确;南坡气候干旱,需要获得水分而不是拦截降雨使雨水无法进入下方土壤被根系吸收,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推测山脉南坡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自然带是( )A.半荒漠草原 B.灌丛草原 C.伞形草原 D.高山植被
【解析】5. 伊朗首都德黑兰坐落于厄尔布尔士山脉南坡,半荒漠草原海拔最低,推测其受人类开发影响最大,A正确;灌丛草原、伞形草原、高山植被分布的海拔高度较高,人类活动较少,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BCD错误。故选A。
大阿尔贝尔山位于德国南部,左图是该山某坡日平均最低气温垂直分布情况,右图是该山坡山麓—半山腰—山顶不同植物新梢长到4厘米时的日期。调查显示,欧洲越桔与山毛榉的新梢生长速度一致。据完成下面小题。
6.形成右图中物候垂直分布特点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海拔高度 B.降水分布 C.局地环流 D.大气环流
【解析】6.大阿尔贝尔山该坡度相对高差较小,海拔高度相差并不大,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海拔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650米到800米高差气温应下降0.9℃,但该山坡在此高度气温却上升,说明海拔高度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A错误;图文信息中没有关于降水量分布信息,无法判断,排除B;大气环流应是影响该山的背景风,德国南部受盛行西风影响,若自受其影响,气温应随海拔下降,D错误;图中显示半山腰气温最高,山顶和山麓地区气温都较低,说明影响该山不同地区有多个局地环流,从而导致该山气温不规律分布,C正确。故选C。
7.右图显示,大阿尔贝尔山的山毛榉( )A.新梢比越桔更耐寒 B.海拔越高发芽越晚C.发芽普遍晚于越桔 D.5月22日开始发芽
【解析】7.图中显示山毛榉在同一海拔与欧洲越桔相比,新梢长到4厘米时的日期更早,而欧洲越桔与山毛榉的新梢生长速度一致,说明山毛榉较欧洲越桔更早发芽生长,而发芽时气温较低,新梢生长期间更耐寒,A正确,C错误;在650米-750米的空间范围内海拔越高发芽越早,B错误;不同海拔的山毛榉发芽时间不同,D错误。故选A。
8.栽培喜温、惧寒水果的最佳地段是该山地的( )A.山顶 B.半山腰 C.山麓 D.洼地
【解析】8.据图示信息显示半山腰地区较山麓和山顶最低气温更高,说明半山腰处气温最高,最适宜栽培喜温、惧寒水果,B正确,排除ACD。故选B。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生物与环境、冻土)(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知识构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真题研析·规律探寻,核心提炼·考向探究,题型特训·命题预测,植被与土壤,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林线高低,影响非地带性的因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8 人口与城市(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知识构建,真题研析·规律探寻,核心提炼·考向探究,题型特训·命题预测,人口迁移,推拉理论,城镇化进程及影响,PARTSIX,城市的辐射功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生物与环境、冻土)(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知识构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真题研析·规律探寻,核心提炼·考向探究,题型特训·命题预测,植被与土壤,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林线高低,影响非地带性的因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