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教学PPT课件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高频考点•能力突破,聚焦热点•素养培优,典例分析•悟考法,第2题,第3题,归纳提升•学技法,经典对练•得高分,易错防范•不失分,热点五生物与环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真题扫描 考向分析]
[构建网络 回扣基础]
答案 ①气候 ②水文 ③协调一致
④相互制约 ⑤相互联系 ⑥垂直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命题视角一: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典例1】 (2021湖南卷)冰川具有的气候调节、径流调节、淡水供给和旅游科考等服务价值,可以用货币形式体现。冰川面积大小直接影响冰川服务价值高低。祁连山地区的现代冰川面积大,一般发育在海拔4 000米以上,其中疏勒河流域冰川面积是北大河流域冰川面积的两倍多。下图示意祁连山部分地区的水系及冰川分布。
(1)根据上述冰川面积大小及分布状况,推测疏勒河流域与北大河流域冰川分布区的地形差异。(2)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分析祁连山冰川对当地气温的调节作用。(3)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试分析其主要自然原因。
审答流程第(1)题:
答案 (1)疏勒河流域海拔大于4 000米的区域分布广、完整成片;北大河流域海拔大于4 000米的区域分布小、分散破碎。(2)冰川反射太阳辐射能力减弱,地面辐射增强,年均温上升;冰川消融吸收热量,白天气温上升缓慢,减小昼夜温差。(3)东部地区海拔较低,冰川面积较小,受气候变暖影响,东部地区冰川退缩率较高,径流调节、淡水供给等作用减小更显著,造成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更大。
命题视角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典例2】 (2021广东卷)岸线发育系数(简称SDI)是反映湖泊几何形态的指标,其值越大表示湖岸线越曲折。我国某内陆咸水湖,拥有丰富的湖岸线资源,部分湖岸区域沙漠化现象较为明显。下图示意该湖1973—2017年水位和SDI值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导致1973—2004年SDI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水下地貌体出露 ②湖岸土地沙化加剧 ③湖盆区构造沉降 ④人类活动强度减弱A.①②B.①③C.②④ D.③④(2)2010—2017年SDI值的变化指示了该湖( )A.湖岸线长度变短B.沿岸区域土地沙漠化加剧C.湖泊的面积稳定D.沿岸区域生境多样性增加
[尝试解答](1) (2)
命题视角三:人类活动中的整体性原理【典例3】 (2020全国卷Ⅱ)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下图所示区域有1 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A.水文、地貌、植被B.地貌、水文、植被C.植被、地貌、水文D.水文、植被、地貌(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 )A.风俗习惯改变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C.人口迁徙频繁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答题思路该类型试题多以自然地理环境中某要素的变化为切入点,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它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该类型试题答题思路一般为: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的三大思路
探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示例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四大应用
(2021八省联考湖南卷)石珊瑚是一种与虫黄藻共生的造礁生物,生长在热带浅海礁石海床上,对水温和水质要求高,出露水面易死亡。涠洲岛是我国北部湾的一个火山岛,目前已成为全球珊瑚研究的重要实验地和旅游胜地。下图示意涠洲岛石珊瑚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石珊瑚分布区距岛岸较远的原因是( )A.涠洲岛海域潮差大B.近岛岸缺少礁石C.近岛岸缺少虫黄藻D.距岛岸较远处水温适宜2.南部海湾石珊瑚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A.泥沙较多B.水质较差C.盐度较高D.海床较深
答案 1.A 2.B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石珊瑚出露水面易死亡。越靠近岛岸,水域越浅,退潮时易出露水面。而距岛岸较远的区域,退潮时不会出露水面,因此石珊瑚分布区距岛岸较远,A正确。涠洲岛是一个火山岛,近岛岸礁石较多,B错误。虫黄藻是一种浮游生物,越靠近岛岸,营养物质越丰富,因此虫黄藻应越多,C错误。距岛岸较远和较近处距离小,不可能有较大的水温差异,D错误。第2题,根据材料,石珊瑚对水质要求高。据材料可知,涠洲岛是一个火山岛,面积小,岛上河流少,泥沙较多的可能性不大,A错误。南部海湾沿岸居民点及旅游设施多,排放的污染物较多,水质较差,因此不适宜石珊瑚生长,B正确。岛屿面积不大,岛屿周边盐度差别不大,C错误。南部海湾水深大多在0~10米,与其他石珊瑚分布区水深相似,D错误。
(2021湖南长郡中学月考)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是由密西西比河注入墨西哥湾的泥沙沉积而成,其位置经过多次变迁。下图为密西西比河古三角洲叶瓣分布(①~⑦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及目前海岸线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密西西比河发育多个三角洲叶瓣的原因是( )A.河口地势低洼B.河流含沙量大C.河流频繁改道D.海域宽阔4.密西西比河每一个三角洲叶瓣的发育过程都经历了( )A.河流作用为主到海洋作用为主两个过程B.海洋作用为主到河流作用为主两个过程C.始终以河流作用为主的过程D.始终以海洋作用为主的过程5.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出现了加速萎缩的状况,下列最可能的原因是( )①上游开垦荒地 ②上游修建水库 ③河流沿岸修建大堤 ④沿岸种植湿地植物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答案 3.C 4.A 5.C解析 第3题,三角洲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图示中7个三角洲位置不同,说明河流入海口位置不同,出现多次改道,C正确。题意关键为“多个三角洲”,河口地势、河流含沙量、海域大小等均与多个三角洲的成因无关,A、B、D错误。第4题,根据图示,古三角洲范围与现代海岸线相比,密西西比河的古三角洲都发生了萎缩的情况,可以推断其发育过程首先应是流水沉积,当河流改道后失去泥沙来源,受海水侵蚀萎缩。河流改道后,则无河流作用过程,A正确、C错误。先海洋侵蚀为主,后河流沉积为主,古三角洲海岸线应前进,B错误。始终以海洋侵蚀为主,则古三角洲会被侵蚀而完全消失,D错误。
第5题,上游开垦荒地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促进三角洲的发育,①错。上游修建水库会拦截泥沙,不利于三角洲的发育,②对。沿海修建大堤会导致河道泥沙不再进入周边湿地,而是向更远的海洋输送,不利于三角洲的发育,③对。沿岸种植湿地植物有利于保护三角洲,④错。C符合题意。
点睛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合理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有利的,如三角洲沿岸种植湿地植物,有利于保护三角洲;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如河流上游开垦荒地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下游泥沙沉积加重,洪涝灾害多发。这体现了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素养。
(2021广西柳州三模)罗讷冰川是阿尔卑斯山中一座著名的冰川,由于全球变暖,其冰舌正以每年约2米的速度向山腰上持续退缩。2010年开始,当地居民给罗讷冰川冰舌盖上巨大的乳白色苫布,以减缓它的退缩速度。下图为罗讷冰川位置图。据此完成6~8题。
6.罗讷冰川在持续退缩的若干年内,对罗讷河的直接影响是( )A.河流变长B.含沙量减少C.流速减慢D.结冰期变长7.覆盖罗讷冰川的苫布能够减缓其退缩速度,主要得益于苫布( )A.吸收太阳辐射B.隔离了太阳辐射C.反射太阳辐射D.减弱大气逆辐射8.在罗讷冰川退缩区域的初期,最可能出现的景观是( )A.高山草原B.荒漠C.针叶林D.落叶阔叶林
答案 6.A 7.C 8.B解析 第6题,冰川退缩会使河源位置随之退缩,所以河流变长,故A正确;河流含沙量与流域内植被的覆盖率有关,与冰川退缩无直接关系,故B错误;河流流速与地势变化大小有关,与冰川退缩关系不大,故C错误;气候变暖,结冰期会变短,故D错误。第7题,深色更能吸收太阳辐射,白色吸收的太阳辐射相对少,A错误;太阳辐射对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会产生影响,苫布不能隔离太阳辐射,B错误;白色苫布可以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以此来降低冰面温度,C正确;白色反射率高,所以地面辐射强,大气逆辐射也会相应增强,D错误。第8题,该地区形成冰川,气候寒冷湿润,而高山草原大多是形成于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草本植物,A错误;该地区冰川大规模退化,使得地表植被少,且海拔高,气温低,所以适合荒漠植被生长,B正确;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夏季温凉、冬季严寒的寒温带,C错误;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四季分明的地区,D错误。故选B。
易错说明①不能正确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大气受热过程可以理解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过程。②不能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冰川退缩对河流水文特征及植被的影响。
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命题视角一:水平地带分异规律【典例1】 (2021全国卷Ⅰ)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 )A.整体向北移动B.整体向南移动C.面积扩大D.面积缩小
(2)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3)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 )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B.目前基带气温高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D.冰期基带气温高
[尝试解答](1) (2) (3)
命题视角二:垂直地带分异规律【典例2】 (2020全国卷Ⅲ)堪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 )A.林线与雪线更高B.林线与雪线更低C.林线更高、雪线更低D.林线更低、雪线更高
(2)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 )A.暖湿B.暖干C.冷湿D.冷干(3)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 )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
1.水平地带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1)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③看自然植被变化: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导因素:热量。
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
(2)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判断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植被变化:森林→草原→荒漠;④看主导因素:水分。
2.垂直地带分异规律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约6 ℃,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纬度越低,海拔越高,自然带类型越多。(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3)山地垂直自然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在不同地区分布高度不同的影响因素有山地所在的纬度和坡向等
(4)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5)对于山地垂直自然带,山地所在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山地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越大越复杂,相对高度越小越简单。(6)山地中的雪线高度与坡向有关,阳坡、背风坡的雪线高;而阴坡、迎风坡的雪线相对较低。拓视野 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夏季平均气温低于0 ℃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分布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等有关。
3.非地带性的成因分析
(2021湖南河北新高考质检联考)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肥力的高低。下图为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与深层土壤相比,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A.植被凋落物较多B.凋落物腐殖化较弱C.土壤质地紧实D.土壤通气性差2.武夷山高海拔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低海拔地区,其主要原因是高海拔地区( )A.常年维持高温B.微生物活性低C.土壤呼吸作用强D.有机质矿质化速度快
答案 1.A 2.B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与深层土壤相比,表层土壤中植被凋落物更多,因此有机碳含量更高,A正确。根据材料,凋落物是否腐殖化与有机碳含量高低无关,B错误。根据材料,土壤有机碳来自生物体,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高低与土壤质地、透气性关系不大,C、D错误。第2题,武夷山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微生物活性低,土壤呼吸作用弱,有机质分解缓慢,即矿质化速度慢,有利于有机碳在土壤中的累积,B正确。
(2021福建福州4月毕业班质检)下图示意某山脉两坡不同地带垂直景观略图。据此完成3~4题。
3.该山脉甲、乙两坡分别对应( )A.东坡和西坡B.西坡和东坡C.北坡和南坡D.南坡和北坡4.乙坡1自然植被分布范围比甲坡广,最主要原因是乙坡( )A.跨度更大B.信风迎风坡C.沿岸受洋流影响D.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间更长
答案 3.B 4.B解析 第3题,该山脉海拔较高,绵延于10°N~50°S,由此可判断,该山脉为安第斯山脉,走向为南北走向,可排除C、D。甲坡南北向纬度地带性变化明显,其中荒漠带从5°S附近一直延伸到30°S附近,应表示安第斯山脉的西坡,该山脉甲、乙两坡分别对应西坡和东坡。故选B。第4题,图中1为热带雨林,在乙坡分布范围更广是因为乙坡处于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能够带来温暖湿润的水汽,比甲坡(背风坡)降水更多、气温更高。故选B。
点睛本组题主要考查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成因和读图判断分析比较能力,以及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垂直地带性的一般规律:
(2021山东济宁一模)阿尔泰山拥有较丰富的垂直自然景观,是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的中心区域之一,同时是许多特有、濒危动植物的主要分布区和避难所。复杂的地形地貌、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多种多样的土壤,为各种植物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两河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阿尔泰山东南隅,图1示意该保护区垂直植被带谱,图2示意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在各海拔段的丰富度。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①②植被类型分别为( )A.山地草原、山地针阔混交林B.山地荒漠、山地草原C.山地针阔混交林、山地草原D.山地草原、山地荒漠6.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丰富度最高的地段( )A.与低海拔地段相比,降水较少,光照充足B.与高海拔地段相比,蒸发较弱,土壤湿度大C.与低海拔地段相比,降水较多,土壤有机质丰富D.与高海拔地段相比,气温较高,终年无积雪覆盖
答案 5.A 6.C解析 第5题,①分布在海拔1 000米左右,其上部为灌丛,所以①应为山地草原,山地荒漠出现的海拔应该更低,山地针阔混交林出现的海拔应更高,B、C错;②分布在海拔2 000米左右,其下部为灌丛,上部为草甸,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阿尔泰山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地处中纬西风带,随着海拔的升高,水分条件呈现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在②海拔范围水分条件较好,适合森林植被的生长,应为山地针阔混交林,A正确,D错。故选A。第6题,读图2可知,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丰富度最高的地段海拔为1 200米左右。与低海拔地段相比,该海拔地段适合灌丛等植被的生长,降水相对较多(低海拔地区存在山地荒漠),植被覆盖率相对较高,枯枝落叶相对较多,同时,气温相对于低海拔地段低,有机质分解相对较慢,土壤有机质丰富,A错,C正确;与高海拔地段相比,高海拔地段海拔更高,气温更低,蒸发更弱,B错;与高海拔地段相比,该海拔地段气温较高,但该区域冬春季节气温低,冬季有积雪覆盖,D错。故选C。
易错说明对阿尔泰山的走向、区域特征及垂直带谱的判断不准导致失误。垂直带数量主要由水热条件的垂直差异决定。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递变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布规律——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不断降低。草原、荒漠地带的高山(某一高度)出现森林带——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的变化,在某一高度,降水量达到最大值的区域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北坡、祁连山的森林带)。
探规律 植被对地理环境的指示作用莲藕指示水湿环境,骆驼刺指示干旱环境,铁芒萁指示酸性土壤环境,碱蓬指示盐碱性土壤环境等;梭梭林、柠条、沙拐枣及柽柳等,侧向枝条极度发育,而主干不明显;旗形树冠可以反映风向;年轮的间隔宽窄不一样,可以表示向阳、背阴,或温湿环境及干冷环境;大石块、树主干向阳一侧的草,生长较旺盛;而白桦树背阴一侧的树皮较粗糙或有许多裂纹及疙瘩;松柏类及杉树在树干上流出的胶脂南面较北面多,并且容易结成较大的块;果树向阳一侧结的果实较多,以苹果、红枣、柿子、柑橘等最为明显,果实在成熟时也是朝南的先变色;长在石头上的青苔喜阴湿,尤其以背阴一侧为多;积雪一般是朝阳的一面先融化。
(2021湖南长沙名校二模)林线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下图是将广东省甲(24.5°N,113.1°E)、乙(24.6°N,112.9°E)、丙(24.9°N,113.2°E)三山地林线高度与坡向分级图叠加得到的林线随坡向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由图可以推测出( )A.纬度高的阳坡林线较高B.经度数值小的阴坡林线最高C.南坡林线甲山高于乙山D.北坡林线丙山高于广东省均值2.乙山处在南岭山脉的南麓,冬季其阴坡为迎风坡而阳坡为背风坡。与其他山地相比,乙山阳坡林线较高的原因可能是( )A.风力弱,局地多雾B.纬度低,气温较高C.暖湿的西北季风带来丰富降水D.光照强对植被生长不利
答案 1.D 2.A解析 第1题,三山地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三山地阳坡都为南坡,北坡都为阴坡。根据图示,丙山阴坡林线要高于广东省平均值,D正确。纬度最高的山是丙山,其阳坡林线较低,A错误。经度数值最小的是乙山,其阴坡林线较丙山低,B错误。甲山南坡林线低于乙山南坡林线,C错误。第2题,根据材料,乙山阳坡冬季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风力较弱,热量条件更好,且阳坡一侧气候更湿润,局地多雾,土壤水分条件更好,因此林线更高,A正确。乙山纬度不是最低的,气温并不比其他山地高,B错误。西北季风属于干冷气流,不会带来丰富的降水,C错误。光照强,利于植被生长,D错误。
(2021河北沧州模拟)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是著名的旅游景区,在游客步行上山的游览路径两侧,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历山舜王坪草甸(2 100~2 358米)进行野外地理实践活动,分别在距离游览路径两侧0米、4米、8米、12米处设置样带,调查物种丰富度
(植物种类的数量)、物种均匀度(不同种类植物的数量差异)的变化。物种均匀度与优势物种关系密切。下图为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均匀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影响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丰富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海拔B.地势起伏 C.坡面朝向D.人类活动4.据图判断优势物种最不明显的地区位于游览路径两侧( )A.0米处B.4米处 C.8米处D.12米处5.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均匀度呈现单峰规律。对该分布规律成因解释合理的是( )A.0米处人类干扰最大,植物生存自然环境恶劣B.4米处人类干扰较大,少数耐性较强植物优势较大C.8米处人类干扰较小,植物种类较多D.12米处人类干扰最小,少数植物通过竞争获得优势
答案 3.D 4.B 5.D解析 第3题,据材料可知,在游客步行上山的游览路径两侧,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说明影响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丰富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故D正确。第4题,据材料可知,物种均匀度与优势物种关系密切。物种均匀度越高的地区优势物种越不明显。据图可知,4米处物种均匀度最高,因此优势物种最不明显。故B正确。第5题,人类干扰越大,物种越均匀。据图可知,4米处物种均匀度高,说明人类干扰最大,12米处人类干扰最小,少数植物通过竞争获得优势,均匀度最低。故D正确。
(2021山东新高考二模)夜宿地是动物用来夜间休息的场所,其质量关系到动物夜间的安全。绿孔雀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云南,日活动规律具有垂直迁移特征。下图示意云南石羊江河谷绿孔雀的活动范围。该地梯田种植谷物,家畜定期被驱赶至山谷觅食。据此完成6~8题。
6.与觅食地相比,绿孔雀的夜宿地( )A.昼夜温差更小B.土壤含水量更高C.生物资源更丰富D.坡面径流更快7.绿孔雀觅食地的选择主要考虑( )①地处河谷,热量不易散失 ②空间闭塞,天敌活动较少 ③植被茂密,食物数量较多 ④环境幽闭,隐蔽条件较好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8.为降低人类活动对绿孔雀的干扰,该地应当( )A.压减谷物梯田规模B.村寨外围修筑围墙C.人工营造速生林地D.压减家畜饲养规模
答案 6.A 7.D 8.D解析 第6题,与觅食地(等高线密集,山高谷深)相比,绿孔雀的夜宿地(平坦、等高线稀疏的山脊)昼夜温差更小,土壤含水量较低、生物资源较少、坡面径流更慢。故选A。第7题,绿孔雀觅食地的选择主要考虑植被茂密,食物数量较多;环境幽闭,隐蔽条件较好。热量不易散失跟觅食地关系不大,绿孔雀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天敌较少。③④对,D正确。第8题,该地梯田种植谷物,家畜定期被驱赶至山谷觅食。为降低人类活动对绿孔雀的干扰,该地应当压减家畜饲养规模,D正确。
(2021山东德州一模)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某山位于亚热带,受海洋和复杂地形的影响,自然条件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垂直地带性明显,是我国东南沿海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下图为该山主峰北坡物种数随海拔的变化。读图,完成9~10题。
9.该山北坡随海拔的升高落叶物种数比较平稳,这说明落叶物种( )A.对地形坡向适应性强B.对气候环境适应性强C.受自然灾害干扰较小D.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10.该山海拔750~850米附近的常绿物种数较少的自然原因可能是( )A.地形坡度较大B.水热条件较差C.光照严重不足D.山谷风力强劲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核心考点,微专题5,热点聚焦5,构建知识网络,海陆位置,演化过程,热带荒漠,解读高考四层,答案B,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环境保护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高频考点•能力突破,聚焦热点•素养培优,典例分析•悟考法,考点一环境污染,第2题,审答流程,归纳提升•学技法,2防治措施,经典对练•得高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点中点聚焦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月北半球气压中心,②准静止锋,2气旋和反气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②人文因素,旅游活动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