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1 陈情表优质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1 陈情表优质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导入,基础知识和题目内涵,疏通文义,总结文章结构特点,品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全文总结,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轼: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基础知识和题目内涵
1.“表”是一种实用性文体。
从汉代开始,由臣下写给君主的文章被区分为章、奏、表、议四体,在《文心雕龙 章表》中提到,“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也就是说,“章”是 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表”是用来陈述事情的;“议”是 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出师表》以忠著称,《陈情表》以孝感人,堪称这一文体的典范之作。
2.题解:《陈情表》题目简单明了,自述陈情,但细细体会,均有内涵。表,是文体。陈,是陈述之意,情,包含三个层面的理解,最表层的是情况,进而展现出其中的苦情及背后的情理。
3.了解李密其人
李密,224 至 287 年,他出生在三国蜀汉,历经晋朝建立,这种特殊的时代更迭也给他创设了特殊的人生经历。李密出生在犍为大族,但他的父亲并不出名,且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也随后改嫁。李密从小依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所以他侍奉祖母十分孝顺,《晋书孝友传》将他列在首位。除了“以孝谨闻”,李密还很有才华。他曾任蜀汉的尚书郎、太子洗马等职,因为口才出众,曾多次出使吴国,受到吴国君臣的称赞。
4.写作背景
晋朝建立后,晋武帝为加强统治,收拾人心,大力推崇怀柔政策,开始起用亡国旧臣,先任命李密为郎中,后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为什么司马氏灭蜀之后一再征召李密出仕呢?第一,李密是个有一定影响的政治人物,他在蜀汉担任过尚书郎,曾多次出使东吴,能言善辩,对司马氏而言,征召李密,既可笼络安抚蜀汉旧臣,又可以吸引东吴官员归心于晋,减少以后征吴的阻力;第二,李密学识渊博,少时曾拜当时名儒谯周为师,博览五经,在儒林中有一定的影响;第三,李密当时以孝闻名天下,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理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但是,李密对晋武帝的征召一直辞不赴任。《陈情表》就是他为辞洗马之任而写的一封辞表。
三、疏通文义
1. 第一段字词疏通。
2. 第一段总结。
李密围绕“闵凶”自述悲惨身世,层层道来。那么,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又是怎样的呢?开篇这样写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语句,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少多疾病;九岁不行,这是从时间纵向角度展开的,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近亲;内无照应。这是从横向角度展开的,一纵一横,交错展现了家门举目无亲,孤苦伶仃的状况。父死母嫁,写“躬亲抚养”的原因;多病不行,写“躬亲抚养”的不易。表现了“躬亲抚养”的艰难、辛酸与劳苦,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张本。强调“无(鲜)”字,“儿息”虽有却“晚”,可见“门衰祚薄”,祖孙相依为命。“无”“鲜”等写出了人丁不旺、两代孤传的特殊关系。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铺垫。以白描手法见情感的朴素、真挚。总结第一段,李密不直陈其事,先诉惨况,引起同情。
3.第二段字词疏通。
4.第二段总结。
在这一部分,需要积累一些与官职有关的文化常识:
(1)与“征召”有关的动词:察、举、拜、除、当;察、举,是考察推举,拜,除,是朝廷授予官职,不一样的征召。这几个动词的词义都有细微的差别,放在这段,运用恰到好处。由郡太守的察荐到州长官的推举,由地方官的授职到皇帝的亲自任命,级别不断提升。
(2)有关的职位名称: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这四个职位,最高级别的是太子洗马一职。只有政治上极可靠,学识上十分渊博的人才能胜任,晋武帝让李密担当此职,显然是对李密的高度重视和信任。
(3)说明:“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如果明白了这些文化常识,在解读文言文时就很快能做到疏通文义。
思考:这一段写屡次征召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这一段,朝廷征召的级别随着时间发展,越来越高,这既突显了李密本身的才华,更是显出朝廷征召之殷切。而朝廷征召越是殷切,越是加深了赴命上任与孝养祖母的矛盾,突出了自己两难的境地,为下文提出请求做了铺垫。
第三段字词疏通。
6.思考: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作者又是从哪几个角度展开的呢?
明确:(1)从朝廷治理的角度找到依据: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自晋代以来,随着门阀制度的确立,推崇孝道的实践开始在社会上具有更大的经济与政治作用。因此亲先于君,孝先于忠的观念得以形成。这既是李密这篇文章的重要写作背景,同时也是这篇文章立论的根基。
从个人追求的角度解释误会: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谅解。作者针对晋武帝的猜忌,先是以自己在蜀汉出仕的经历说明自己本来就是一个追求宦达的人,再从自己极其低微的亡国贱妇的身份和所受到的破格恩宠的对比中,说明自己感恩不尽,哪里敢徘徊犹豫,有什么立名节的想法呢。
(3)从祖母现状的角度陈述苦衷:
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唯一原因。 作者将笔锋转回到开始所点明的“孝” 上,第一句写老,用太阳快要落山的自然景象形容老年人快要死亡,第二句写病,展现一个垂死的病人形象。后两句写祖母健康情况恶化,危机感加强,更体现出自己辞不就职的重要性。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文章的这两段文字,是为了表达作者何种的情感?
感恩情,表忠心
圣朝 伪朝
愚诚 犬马怖惧
伏惟 沐浴清化
猥以微贱 亡国贱俘
从这些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李密极尽逢迎和自贬自损之事,以此来表忠心,消除对方的猜忌
7.第三段字词疏通。
8.总结:
在这一段,作者将前面三段铺垫的矛盾一展而开,提出一个折中的解决办法。直到最后,作者还是没有直说臣不奉诏,而是紧扣孝字做文章。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这是我必须尽孝的理由,但圣朝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这是我不得不尽忠的理由,由此揭示出忠孝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是可以化解的,祖母疾病日笃,我作为元老旧臣,理应得到怜惜,允许辞职,这是孝情之说。晋朝以孝治天下,更应支持我的做法,这是孝理之说。在分析这种矛盾的基础上,进而提出解决矛盾的关键点,抱养之日短,尽节之日长,先尽孝,后尽忠。因此顺理成章,提出请求,愿乞终养。文章的每一段都围绕孝来写,时而暗写,时而明写。一个孝贯穿全篇,它好像纵横交错的网线,将全文织得既细
致精密,又十分自然。
9.总结内容与情感
所言何事?所陈何情?
李密陈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祖母有抚育自己的大恩,自己应有报养祖母的大义;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但自己暂不能从命的苦衷。既想报皇恩,又想尽孝道进退两难的苦楚,提出先尽老后尽忠的方法。
四、总结文章结构特点
李密以《陈情表》成功地达到不奉诏仕晋的目的,他的成功因素离不开至深至真的情感,也与全文紧凑的结构密不可分。请同学们结合文段实例,说说《陈情表》在结构上的特点。
1. 善于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组成有机的整体。例如,第一段由极写祖母之恩谈到应尽孝道,第二段由极写圣朝之恩谈到要报国恩,然后将尽孝和报国恩的矛盾尖锐地显示出来。作者十分巧妙地将一、二段进退狼狈的问题相对的两个方面,组成了有机的整体。又如,首段的第一层次侧重写臣无祖母无以致今日,第二层次侧重写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两个层次将祖孙二人,更相为命运一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组成了有机的整体。再如,第三段说明辞不就职的原因不是由于崇尚名节,而是由于祖孙更相为命,将这一问题的一反一正两个方面组成了有机整体。
2.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紧密。例如,则刘病日笃,既照应前文的而刘夙婴疾病二句,又伏下文的“但以刘日薄西山”和“报刘之日短也”又如第二段的臣以供养无主,照应并概括了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六句,第三段的宠命优渥照应并概括了第二段的察臣举臣拜臣除臣等句。
文章结构:
诉苦情,换怜悯
感恩情,表忠心
说难情,求体恤
解疑情,保两全
五、品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本文情真意切,不加渲染自能动人。但文章情感地流露在很多句式上都能感受到,比如四字骈句、对偶句、比喻句等,不妨找出一些例子说说这些句式在表达上的效果。
1. 四字骈句。
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至于成立效果: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文章一问世,就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同学们不妨找出一些出自本文的成语,从而做好积累。比如: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
2.对偶句。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效果:内外对举,都强调一个“无”字,把自己举目无亲,无人赡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真切而无可置疑。
(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效果:前后对举,表达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效果:“臣”与“祖母”对举,突出一个“无”字,强调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现实。对偶效果: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强烈,语意简洁凝练,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 比喻句。
(1)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效果:以落日喻人命,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2)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效果: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3)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效果: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六、全文总结
从整体风格来看,本文表达简洁流畅、情感真挚朴实。对祖母的感情,如倾吐肺腑,没有一点藻饰、做作或夸张,于朴实中见至真、至美、至善。语言形式,骈散交用,多用四字短语表情达意。思路清晰,语言机智得体,内涵丰富,惟多读方能体会。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同学们处于十七八岁的年纪关注更多的可能是友情,之后再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容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鸦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触动,时时谨记,孝道在心。
七、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和重点字词
2.思考问题
《晋书·李密传》:“武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晋武帝仅仅是被诚恳打动吗?他为什么会答应?
参考答案:管理国家的需要;仁君形象的维护;对他忠心的试探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下册下第三单元
《陈情表》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陈情表》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教材第三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中的一篇课文。从整体风格来看,本文表达简洁流畅、情感真挚朴实。对祖母的感情,如倾吐肺腑,没有一点藻饰、做作或夸张,于朴实中见至真、至美、至善。语言形式,骈散交用,多用四字短语表情达意。思路清晰,语言机智得体,内涵丰富,惟多读方能体会。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同学们处于十七八岁的年纪关注更多的可能是友情,之后再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容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鸦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触动,时时谨记,孝道在心。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李密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文体知识;
2.研读课文,掌握文言词句,积累文言知识;
3.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理解作者陈情中的苦情之源,理解“忠”“孝”的含义;
4.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掌握文言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理解作者陈情中的苦情之源,理解“忠”“孝”的含义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7.2 *秦腔获奖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了解作者知识背景,整体感知管理结构,概括特点,解读文本,艺术特色,对比阅读,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5.2 *边城(节选)一等奖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梳理小说情节,赏析人物形象,探究人情之美,品读边城环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氓 离骚(节选))1.2 离骚(节选)公开课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句式灵活多变,参差不齐,多用双声,讲求押韵,且是隔句押韵,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