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6667155/0-173787245539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6667155/0-173787245547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6667155/0-173787245552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过程,自主小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
通过阅读教材,能简述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基本内容。
通过研读教材图文资料,能归纳总结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
3.通过研读教材图文资料,能归纳总结科举制的影响。
4通过阅读教材,能简述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基本内容。
5.通过古今联系与对比,能说出国家制度的延续与创新。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基本内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基本内容
难点: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基本内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基本内容
【知识链接】
先秦:旧石器时期~公元前221年,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
世官制:先秦时期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
【学法指导】
知识建构:结合课本和教辅资料,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并在书上进行圈画,将不理解的标注出来,上课着重听。(自主学习部分课下时间提前完成,上课前检查)。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2分钟):孟郊的《登科》
二、自主学习(15分钟,认真阅读课本,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后用笔标注,并完成填空)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制度
夏商西周
贡赋制
春秋
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战国
商鞅变法“奖励耕织”
汉
编户齐民
魏晋
租调制
隋唐
租庸调制
宋
募役法
明
一条鞭法
清
摊丁入亩
赋税制
中央官制的发展演变
【自主小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趋势?(从标准、方式、选官权等方面总结)
选官标准
从重视血缘到注重才学:先秦时期的世卿世禄制以血缘关系为主要选官标准,贵族凭借出身即可世代为官。随着时代发展,如汉代察举制开始注重品德和才能,到隋唐至清的科举制,才学成为选官的核心标准,通过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使更多有学识的人能进入仕途。
从主观认定到客观评定:早期的选官制度,如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地方官员或中正官的主观判断和评价来确定人才的优劣。而科举制以统一的考试形式,以相对客观的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重要依据,减少了主观随意性,使选官标准更加客观公正。
选官方式
从自下而上推举到自上而下选拔:先秦到汉代的选官制度,如察举制,主要是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推举人才,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而科举制则是由中央政府统一组织考试,按照考试成绩从众多考生中选拔人才,体现了自上而下的选拔特点,加强了中央对选官的控制。
从相对封闭到逐渐开放:世卿世禄制和九品中正制下,选官范围相对狭窄,主要局限于贵族阶层或世家大族。科举制打破了门第限制,向社会各阶层广泛开放,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都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仕途,使选官方式更加开放、公平。
从多种方式并存到以考试为主:汉代有察举制和征辟制等多种选官方式并存,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虽然占主导,但也存在其他选官途径。到了隋唐以后,科举考试成为主要的选官方式,其他选官方式如恩荫等虽依然存在,但处于次要地位,选官方式逐渐以考试为主导并趋于单一化、规范化。
选官权
从地方分散到中央集中:在先秦的世卿世禄制下,选官权分散在各级贵族手中。汉代察举制下,地方长官有较大的举荐权。到了魏晋九品中正制,虽然设置了中正官,但选官权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方势力的影响。随着科举制的推行,选官权收归中央,由中央政府统一组织考试、评定人才、授予官职,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央对官员选拔的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三、合作学习 (15分钟,要求:先独立完成,再以小组的方式合作交流,完善答案。)
材料一:课本39页《学思之窗》
材料二: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因此之故,前
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三:(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问题:根据以上材料,结合今天的高考制度,归纳科举制度的利弊。
利
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材料二中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 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 体现了科举制度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晋升机会。就像今天的高考,无论出身贫富,学生都能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打破阶层固化,使社会更加公平、有活力。
推动教育发展:从材料二 “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 是皆科举鼓励之功” 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刺激了社会各阶层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同高考制度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社会重视教育,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
选拔优秀人才: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选拔出具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仕途,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支持。与高考相似,高考通过统一的考试标准,选拔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入高校深造,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专业人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提供制度借鉴:材料三表明科举制度 “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说明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借鉴价值。高考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其他国家的教育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些经验和思路,同时也为国内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弊
内容与形式僵化:科举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经典,形式上注重八股格式等,束缚了考生的思想,不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多样化人才。在这一点上,高考曾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类似问题,比如过于注重标准化答案,可能限制学生的思维拓展,但如今高考正不断进行改革,增加开放性试题等,以克服此类弊端。
阻碍科技发展:科举制度使读书人一心只读圣贤书,追求功名,忽视了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的学习与研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高考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虽然强调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部分学生为了高考成绩而偏科,对一些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实践操作重视不足的情况,不过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这种情况正在逐步改善。
束缚思想文化:科举制度使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束缚,形成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的观念,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高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导致社会过度重视学历,使部分人认为只有通过高考上大学才有出路,对职业教育等其他教育路径的重视不够,但现在社会也在逐渐认识到多元化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2.三省六部制是如何运行的?
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三省分工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为审议机构,主要职责是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令。
尚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诏令。
3.三省六部的特点和影响?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分工明确:
相互制衡:。
集权与分权结合:
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积极影响: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促进官僚制度发展: 影响后世官制:
消极影响:部门协调成本高: 权力分配僵化:
思考:4.租庸调制的利弊?
5.两税法的利弊?
租庸调制的利弊
利
保障农业生产:庸制允许纳绢或布代役,使农民能有更多时间投入农业生产,保证了农业劳动力的稳定,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比如在农忙时节,农民可以通过纳庸避免因服徭役而耽误农时,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税制相对简单:租庸调制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租、庸、调的征收项目明确,农民对于自己应承担的赋税义务较为清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税收的随意性和复杂性。
稳定社会秩序:该制度的实施使得国家对农民的控制相对稳定,农民在均田制下获得一定土地,通过缴纳租庸调履行义务,社会秩序较为安定,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和社会的发展。
弊
依赖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随着人口增长和土地兼并现象的加剧,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实际占有的土地数量减少,然而租庸调仍按人丁征收,导致农民负担加重。
缺乏灵活性: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不考虑家庭的实际财产状况。一些家庭可能人丁多但劳动力弱或经济贫困,却要承担与富裕家庭相同的赋税,税负分配不合理。
管理成本高:租庸调的征收涉及粮食、纺织品等多种实物,且需要对人口、土地等进行详细登记和管理,增加了政府的管理成本和征收难度。
两税法的利弊
利
适应经济变化: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以资产和田亩为征税标准,适应了均田制瓦解后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经济变化的现实情况,使赋税征收更加合理。
增加财政收入:政府按照 “量出以制入” 的原则确定赋税总额,扩大了征税对象,增加了财政收入。不仅对当地的主户征税,也对客户征税,而且贵族、官僚、商人等都要纳税,拓宽了税收来源。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两税法以货币计税和缴纳(部分可以折纳实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为了缴纳赋税,需要将农产品等投入市场换成货币,这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和货币流通。
简化税收手续:将各种杂税合并为夏税和秋税两季征收,简化了税收名目和征收手续,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减少了地方官吏在税收过程中的盘剥。
弊
货币问题:以货币计税,在市场上货币流通量不足时,农民需要用更多的农产品才能换取足够的货币来缴纳赋税,导致实际负担加重。而且随着物价波动,农民的赋税负担也不稳定。
土地兼并加剧:虽然两税法以资产和田亩为征税标准,但土地兼并现象并未得到根本遏制。地主阶级往往通过各种手段隐瞒土地和财产,将赋税转嫁给农民,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后期加征:在两税法实施后期,由于政府财政需求不断增加,除了正常的两税之外,又出现了各种杂税和附加税,农民的负担实际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减轻。
四、课堂小结(3分钟)
1.根据学习目标,简述本节所学。
2.尝试画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
五、当堂检测(5分钟)
1.“汉、魏以下,州郡县长官得就地自辟僚佐,后魏、北齐多由吏部选授,隋确立制度,全国任何小官,任用权都操在吏部。”选官方式的变化反映出(A)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政治制度的发展缺乏延续性
C.官员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D.吏部已成为核心的决策部门
2.《中国传统政治》记载:因为当时地方骚乱,全国选举难以推行,乃由中正官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送中央政府作为录用根据。该材料分析了(C)
A.世卿世禄制的必要性 B.察举制的弊端 C.九品中正制的必要性 D.科举制的弊端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自主学习部分并背诵重点内容。
2.完成相应练习。
(1)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D)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2)史学家钱穆评价科举制时说:“乃一种直接的民权,乃一种由社会直接参加政府之权。”这说明科举制创立的意义在于(C)
A.削弱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D.使“学而优则仕”由理想变为现实
(3)古代中国的某项制度的实施,“适应了普通地主势力发展的需要,对于封建政治的新陈代谢和良性循环具有积极意义”。该制度是指(D)
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B.汉代的中外朝制度 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D.隋唐时代的科举制
1.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镈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B)
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的作用
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
2.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改称为凤阁、鸾台,并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旨在(A)
A.加强专制皇权 B.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C.提高行政效率 D.扩大官员选拔范围
1.魏晋实行租调制、隋唐实行租庸调制,两者实施的基本前提是(B)
A.国家统一 B.均田制的实施
C.土地私有制发展 D.政府财政充足
2.唐初赋税制度实行“租庸调制”,唐德宗以后改为“两税法”,两者最大的不同之处是(D)
A.前者以粮纳税,后者以钱纳税 B.前者四季都征,后者夏秋两收
C.前者以地为准,后者以人为准 D.前者与授田相配合,后者仅征税不授田时期
制度
标准
方式
选官权
先秦
世卿世禄制
血缘关系、贵族身份
世袭
贵族世袭掌握
战国至秦
军功爵制
军功大小
根据在战争中的表现和功绩授予爵位和官职
君主及军功评定机构
汉
察举制
征辟制
察举:品德、才能,如孝廉、茂才等
征辟:才能、声望
察举: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察举:地方长官
征辟:皇帝、公府及州郡长官
魏晋
九品中正制
门第出身、个人才德(初期也考虑才德,但后期主要看重门第)
设置中正官对人才进行品评,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授官依据
中正官(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隋唐至清
科举制
才学
通过定期举行的考试选拔人才,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录取标准
中央政府(礼部等相关机构负责组织考试等事宜)
朝代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秦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汉
设立中朝(内朝)
郡国并行、推恩令、刺史
魏晋
中央官制基本承汉制
三省制逐渐形成雏形--
隋唐
实行三省六部制
节度使
宋
二府三司
收军、政、财归中央
元
中书省
行省制
明
废丞相、设内阁
废行省,设三司
清
军机处
督抚制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2课时导学案及答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过程,自主小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3课时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过程,自主小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图示解史,名师指津,学习情境,图解历史,社会情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