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5春七年级下册语文17.《爱莲说》 教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646253/0-173727647640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2025春七年级下册语文17.《爱莲说》 教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646253/0-173727647647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2025春七年级下册语文17.《爱莲说》 教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646253/0-17372764765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语文同步课件+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爱莲说一等奖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爱莲说一等奖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自主学习, 任务一, 任务二,任务三,任务四——对比阅读,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的结合。
3、理解作品对追名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夏天到了,莲花盛开。(播放《采莲曲》歌曲及莲花的图片。)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笔下的莲花。
莲花,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而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文章。
二、自主学习
1、作者介绍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2、写作背景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3、知识补充
(1)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文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是著名的隐士。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堪称名句。
三、 任务一:疏通文章
1. 听一听:播放音频,学生按要求表出难读的字词来。
周敦颐( dūn yí ) 蕃(fán )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不蔓(màn) 亵玩( xiè ) 噫( yī ) 鲜(xiǎn)有闻
2.读一读:大声朗读课文,品读韵脚和谐、句式的整齐,感受音韵之美。
①藩、丹、染、焉。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译一译: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翻译文章。
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优美。
翻译第一段: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①可爱:值得喜爱。
②甚:非常,很。
③者:这里指花。
④蕃:(草木)茂盛。这里指繁多。
⑤独:仅仅,只。
⑥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⑦自:从。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①予:我。
②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③出:长出。
④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⑤染:沾染(污秽)。
⑥濯:用清水洗,这里指洗涤。
⑦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⑧妖:美丽而不端庄。
⑨中通外直:(它的茎)中间空,外面直。通:贯通,通透。
⑩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eq \\ac(○,11)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益:更加。清:清芬。
eq \\ac(○,12)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eq \\ac(○,13)可:只能。而:表示转折的连词,相当于“却”,“但是”。
eq \\ac(○,14)亵玩: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
eq \\ac(○,15)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 “啊”“呀”。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翻译第二段: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eq \\ac(○,1)谓:说,这里指,认为。
eq \\ac(○,2)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③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eq \\ac(○,1)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eq \\ac(○,2)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
eq \\ac(○,3)鲜:少。
eq \\ac(○,4)闻:听说。
eq \\ac(○,5)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eq \\ac(○,6)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宜乎:当然。众:多。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四、 任务二:品读文章
1.解题目:你从题目中读出了作者的情感了吗?请同学们解读题目中的每一个字的含义,说说作者表达的情感。
明确:爱,喜爱;莲,莲花。说,论说。爱莲说,即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2.划层次: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
明确: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以菊花和牡丹为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
第二部分(2):用菊花和牡丹为对比,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 析情感
思考1:请同学们从题目、诗句中找出表达情感的字词或句子来,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文章以哪一个字统摄全篇表达情感的?
明确:以“爱”字统摄全篇。
思考2:本诗以“爱”字起笔,以“爱”字统摄全篇,全文一共出现了几个“爱”字?
明确:全文一共用了7个“爱”字:
①可爱者甚蕃
②晋陶渊明独爱菊
③世人盛爱牡丹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⑤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⑦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总结: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了实处,也把爱莲变现的淋漓尽致。
五、任务三:探究文意
1.“予独爱莲”——作者为何喜欢莲?请你找出对应的句子,概括莲的特点,为作者“画出”心中的莲花来。
明确: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洁身自好)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
③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美好端庄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雅、令人敬重(仪态庄重)
2.“花之君子”——作者为何将莲花比作君子?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绘出”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所具备的美好品质。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不随世俗浮沉的品质;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品质;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志洁行廉,庄重令人敬意不敢侮的高雅品质。
3.“莲之爱”——作者喜欢莲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请你根据它们在文中的意思,“品出”作者的写作用意。
明确: 作者是借花喻人,抒情言志。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开头写菊花和牡丹,是为了引出自己对莲花的喜爱。结尾写菊花和牡丹,与开头呼应,表达莲花的君子之品质,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品质。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4.“同予者何人”——在文章结尾,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请你请你联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两句的意思,“析出”作者的感叹之由及效果。
明确:这两句的第二层有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六、任务四——对比阅读
1.比较异同:请同学们阅读《陋室铭》《爱莲说》,思考这两篇文章在写作特色和思想内容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以及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2.手法归纳:作者借描写莲花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学习此类文章,一要抓住所托之物的特点,二是要理解所托之物的象征意义,三要理解作者如何托物言志。
3.拓展延伸: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试着用优美的语言翻译《墨梅》,并概括诗中梅花的特点。
明确:这画仿佛是从我的洗砚池边生长的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墨留下的痕迹而没有鲜艳的颜色,因为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梅花:花色淡墨,花香清雅。
(2)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喜欢托物言志,于是就有了像“只留清气满乾坤”和“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名句。请你从作者所托之物谈起,谈谈你对这两句所包含的作者的人生态度、人生境界的理解。
明确: “只留清气满乾坤” 表面上是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境界高远。
“出淤泥而不染”表面上是作者对莲花高洁品质的赞美,实际上是借花自喻,表达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人生态度,境界高雅。
七、课堂小结
《爱莲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言散文。它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以议论为主的文章,这篇文章旨在托“莲”以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讽喻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
八、布置作业
1、完成学案;
2、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诗歌
思想内容
表现手法
写作特色
语言风格
《陋室铭》
借“陋室”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都运用了托物言志
①句式:都讲究对仗,运用对偶等修辞手法,骈散结合、节奏分明、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悦耳。
②写法:都对寄托情感的事物进行了生动传神的描写。
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爱莲说》
借赞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
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陋室铭精品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语设计,课堂活动,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难点,教学思想,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