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问题研究《如何“藏粮于地”》(课件)第1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问题研究《如何“藏粮于地”》(课件)第2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问题研究《如何“藏粮于地”》(课件)第3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问题研究《如何“藏粮于地”》(课件)第4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问题研究《如何“藏粮于地”》(课件)第5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问题研究《如何“藏粮于地”》(课件)第6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问题研究《如何“藏粮于地”》(课件)第7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问题研究《如何“藏粮于地”》(课件)第8页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4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地理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问题研究 如何“藏粮于地”优质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问题研究 如何“藏粮于地”优质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问题提出,研究思路,问题探究,“藏粮于仓”,中央储备粮,资料分析,自然条件,技术水平,数量耕地面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理解“藏粮于地”的含义2.分析提出“藏粮于地”战略的原因3.提出当地“藏粮于地”的可行方案
    什么是藏粮于地?怎么夯实“中国饭碗”?
    我国是一个人看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
    思考:如何理解“藏粮于地”,如何才能做到“藏粮于地”?
    理解“藏粮于地”的含义
    提出当地“藏粮于地”的可行方案
    剖析历史和现实中“藏粮于地”的案例
    分析提出“藏粮于地”战略的原因
    资料1 “藏粮于地”的含义
    “藏粮于地”(stre grain in the grund)“藏粮于地”强调的是可持续的粮食生产能力,广义上看,它有三层含义。一是确保具有粮食生产能力的耕地面积。这些具有生产能力的耕地可以暂时不种但不可以减少。二是同等面积的耕地要生产更多的粮食,也就是保护和提升耕地的质量,不能使耕地生产能力减退或受到破坏。三是在粮食生产相对充足的情况下,让退化的耕地休养生息,从而保障和提升耕地的生产力;一旦出现粮食紧缺的状况,这些耕地可很快恢复粮食生产,满足国内粮食需求。
    耕地红线,指经常进行耕种的土地面积最低值。它是一个具有下限含义的数字,有国家耕地红线和地方耕地红线。现行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
    ▋保护和提升耕地的质量
    我国约70%的耕地为中、低产田。已垦耕地存在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肥力降低等问题,并遭受“三废”、化肥和农药残留、农膜等污染。因此需要保护和提升耕地的质量
    中央储备粮,是我国中央政府储备的粮食和食用油,用于调节全国粮食供求总量,稳定粮食市场,以及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等情况。其目标主要是抑制全国性的市场波动和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的局部市场波动,主要功能属于战略储备,兼顾部分调剂市场的后备储备功能。根据我国《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出现以下三种情况时,才能动用中央储备粮:一是全国或者部分地区粮食明显供不应求或者市场价格异常波动;二是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需要动用中央储备粮;三是国务院认为需要动用中央储备粮的其他情形。
    1.“ 藏粮于地”与“藏粮于仓”的粮食储备强调的重点有何差别?
    从粮食生产、储存过程来看,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区别:一是储备对象不同。“藏粮于仓”强调耕地实际生产出来的粮食产量,“藏粮于地”强调耕地所具备的粮食生产能力。二是投入环节不同。“藏粮于仓”与“藏粮于地”均需要投入“藏粮于仓”的投入在粮食生产、仓储建设和仓储维护环节,“藏粮于地”投入主要在改善耕地质量环节。三是附加效益不同。“藏粮于仓”的粮食储备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库存压力和仓储财政负担,并产生大量陈化粮,造成粮食浪费;“藏粮于地”重点在与耕地生产能力的维持,可以在粮食供给充足的年份改种经济作物,提高农民经济收益,也可以通过休耕、轮作等方式环节生态压力,在粮食短缺情况下,调整种植结构,恢复粮食生产。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单位面积产量
    耕地是由自然土壤发育形成的、能够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并具备可供供农作物种植,生长、发育、成熟的自然环境。
    单产一定的情况下,粮食安全取决于耕地数量单产提高,保障粮食安全的耕地数量就会减少
    “藏粮于地”的关键是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粮食总产量是耕地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的乘积,划定18亿亩耕地红线意味着耕地面积是基本确定的,粮食总产量的提高主要依赖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影响单位面积产量的因素,可以进一步分解为耕地质量因素和农业生产投入因素;“藏粮于地”不是实际的粮食生产,不需要农业机械、化肥等生产投入,只与耕地资源有关。因此,提升耕地质量是“藏粮于地”的关键。
    2.从决定粮食总产量的因素来看,在已划定18 亿亩耕地红线的前提下,“藏粮于地”的关键是什么?
    资料2 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背景
    “藏粮于地”基于以下认识:一是粮食供应充足,可以有富余的耕地用来休养生息;二是耕地质量降低的问题突出,确实需要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1949—2016 年中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单产与总产量的变化
    资料2 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背景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藏粮于仓、以丰补歉”的策略有效地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自20 世纪90 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总体上未出现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
    二道河农场万亩大地号位于建三江第六管理区,1990年开垦,现有面积16500亩,是国家级2A级景区。多年来,万亩大地号以其磅礴的自然景观和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受到各界关注。
    然而,在过去数十年中,为解决温饱问题,我国农业生产一直沿循高投入、高产出模式。在我国粮食生产连年增产的同时,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化肥农药过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耕地生产力下降等退化问题。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使耕地从质量不高的“亚健康”状态中得到恢复,对于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的可持续保障能力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又面临粮食产量、粮食库存量和粮食进口量“三量齐增”的局面。国内粮食库存增加导致仓储补贴负担较重;粮食生产成本高于进口成本,使国内外市场粮价倒挂明显。利用现阶段国内外市场粮食供给充足的时机,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在部分地区实行耕地轮作休耕,既有利于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平衡粮食供求矛盾、稳定农民收入、减轻财政压力。
    1.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有哪些有利条件?
    从影响粮食供需平衡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有利条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一是在粮食生产供应方面,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丰收,已做到供应自给并略有盈余。二是我国农业生产稳定性上升,粮食储备的主要目的是应对粮食产量的年际波动,在农业科技和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强化的支撑下,我国粮食生产稳定性增强。三是在粮食市场供应方面,国内外市场粮食供应充足,进口粮价甚至低于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国内粮食供应渠道通畅。四是在经济方面,我国经济状况良好,具有充足的经济实力购买粮食。
    2.“藏粮于地”对解决保障粮食安全与耕地质量之间的矛盾有什么作用?
    从粮食安全和耕地质量之间矛盾的产生和解决着手思考。长期以来,为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我国采取了高强度、超负荷的土地利用方式,以此提高农田单产,其代价是耕地质量的下降,因此保障粮食安全和保持耕地质量之间存在着矛盾,矛盾的根源在于将粮食安全建立在大量的粮食库存基础上。“藏粮于地”将粮食安全建立在提高土地生产潜力上。在粮食供给充足时,通过轮作、间作、休耕等方式,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修复退化耕地、水土流失耕地、被污染耕地,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粮食短缺时,调整种植结构,恢复粮食生产,由于耕地质量得到提升,粮食产量和品质提升,因此得以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和耕地质量由矛盾关系转变为相互增益关系。
    3.如何理解“藏粮于地”对解决粮食储备成本与粮食稳定供给之间矛盾的意义?
    从“藏粮于地”的优点入手。“藏粮于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粮食储备量,降低粮食储备成本,同时还可以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地生产潜力,确保粮食稳定供给
    资料3 如何“藏粮于地”
    “藏粮于地”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拥有足够数量的优质耕地。耕地在我国始终是十分紧缺的资源,在耕地数量不足的情况下,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藏粮于地”可以借鉴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智慧。我国传统农业的优点就是通过施肥和精耕细作,使土地越种越肥,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特别是通过施肥,使物质得到循环利用,从而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此外,我国古代还采取修筑梯田、基塘生产、兴修水利工程、作物轮作等措施改进和维护耕地质量。
    提高技术水平:培育良种,改进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水平
    改善自然条件:防治灾害,改善耕地利用率、养分和水热保障能力
    吉林省颁布黑土地保护条例,规定对质量严重退化或者污染严重的黑土地,实行轮耕、休耕或者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同时采取土壤工程技术等污染防治措施,推进连片治理。
    1.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对“藏粮于地”有什么借鉴意义?
    一是对耕地利用与保护关系的认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系统所体现的是主动适应自然而非盲目对抗自然或消极应对自然,追求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二是因地制宜采取耕地质量提升措施。
    2. 在现代耕地质量提升的案例中,选择两个案例,说明当地耕地质量提升方式与自然环境及耕地资源特点的关系。
    吉林黑土地保护条例耕地质量提升方式: 实行轮耕、休耕或者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采取土壤工程技术等污染防治措施,推进连片治理。自然环境: 温带季风气候,气候较为湿润,地形平坦广阔:林地、草地、湿地遭到破坏,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耕地资源特点:黑土地,土壤肥沃,质量严重退化或者污染严重。
    步骤1 收集“藏粮于地”的现实案例
    收集本省级行政区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现实案例,重点说明其提升耕地质量的方式,并剖析其与区域自然环境及耕地资源特点的关系。
    步骤2 提出“藏粮于地”的可行建议
    针对你家乡维持可持续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需求,运用相关地理知识,提出“藏粮于地”的可行建议。
    与同学交流你收集的案例以及提出的“藏粮于地”的可行建议。
    1.1949~2016年,我国粮食( )A.播种面积持续上升B.单位面积产量持续上升C.粮食缺口不断扩大D.总产量呈加速增长趋势
    【解析】由图可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先增后减又增加,A错误;单位面积产量持续上升,B正确;图文材料中只能获得粮食产量的相关信息,不能获得粮食需求的相关信息,粮食缺口无法判断,C错误;总产量折线一直上升,但是增长速度波动变化,D错误。故选B。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藏粮于地”强调可持续的粮食生产能力。下图示意1949~2016年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据此完成1~3题。
    2.与“藏粮于仓”相比,“藏粮于地”会( )A.减少粮食浪费 B.保障粮食供给C.减少粮食需求 D.提高粮食生产成本
    【解析】粮食仓储中会出现生虫、鼠咬及陈化现象,造成粮食浪费,故与“藏粮于仓”相比,“藏粮于地”可以减少此类粮食浪费,A正确;粮食需求量是由市场决定的,与粮食储藏方式关系不大,C错误;两种方式都可以保障粮食供给,B错误;与“藏粮于仓”相比,“藏粮于地”是根据粮食供给状况对土地进行轮作、休耕等,可以保护土壤肥力,减少土地退化,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D错误。故选A。
    3.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前提是( )A.提高农业科技B.实行精耕细作C.扩大耕地面积D.提高耕地质量
    【解析】目前,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是根据粮食供给状况对土地进行轮作、休耕等,可以保护土壤肥力,减少土地退化,通过提高耕地质量保障可持续的粮食生产能力,所以该战略的前提是提高耕地质量,D正确;提高农业科技和实行精耕细作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做法,与“藏粮于地”关系不大,A、B错误;“藏粮于地”是着眼现有耕地,提高耕地质量,不是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保障粮食产量,C错误。故选D。

    相关课件

    高中人教版 (2019)问题研究 如何“藏粮于地”说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问题研究 如何“藏粮于地”说课课件ppt,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研究导引,材料研究,典例突破,强化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问题研究 如何“藏粮于地”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问题研究 如何“藏粮于地”备课ppt课件,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研究导引,材料研究,典题演练,强化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问题研究 如何“藏粮于地”公开课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问题研究 如何“藏粮于地”公开课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问题研究如何“藏粮于地”pptx、问题研究如何“藏粮于地”教学设计docx、藏粮于地mp4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