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 课件+练习 课件 1 次下载
- 问题探究 如何“藏粮于地”01(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 3.1 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课件+练习 课件 1 次下载
- 3.2 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 课件+练习 课件 2 次下载
- 3.4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课件+练习 课件 1 次下载
地理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问题研究 如何“藏粮于地”一等奖备课ppt课件
展开“藏粮于地”强调从耕地与粮食产量的关系入手,即粮食产量是耕地面积和单位耕地面积产量的乘积。
含义:第一:“藏粮于地”所储藏的不是实际生产出来的粮食,而是耕地生产粮食的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耕地数量和影响单产水平的耕地质量。“藏粮于地”就是要保证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第二:与现实的粮食生产不同,“藏粮于地”所保护的耕地,不一定要全部耕种,其余的部分可以暂时不耕种,而在需要时马上耕种。第三:对给定的耕地数量而言,可以采取休耕的方式提升耕地质量,也可采取在耕种的同时提升耕地质量,需要根据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而定。
1、“藏粮于地”与“藏粮于仓”的粮食储备强调的重点有何差别?
从粮食生产、储存过程来看,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区别:一是储备对象不同。“藏粮于仓”强调耕地实际生产出来的粮食产量,“藏粮于地”强调耕地所具备的粮食生产能力。二是投入环节不同。“藏粮于仓”与“藏粮于地”均需要投入“藏粮于仓”的投入在粮食生产、仓储建设和仓储维护环节,“藏粮于地”投入主要在改善耕地质量环节。三是附加效益不同。“藏粮于仓”的粮食储备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库存压力和仓储财政负担,并产生大量陈化粮,造成粮食浪费;“藏粮于地”重点在与耕地生产能力的维持,可以在粮食供给充足的年份改种经济作物,提高农民经济收益,也可以通过休耕、轮作等方式环节生态压力,在粮食短缺情况下,调整种植结构,恢复粮食生产。
2、从决定粮食总产量的因素来看,在已划定18亿亩耕地红线的前提下,“藏粮于地”的关键是什么?
“藏粮于地”的关键是提升耕地质量。分析:一是粮食产量是耕地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的乘积,划定18亿亩耕地红线意味着耕地面积是基本确定的,粮食总产量的提高主要依赖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二是影响单位面积产量的因素,可以进一步分解为耕地质量因素和农业生产投入因素。三是“藏粮于地”不是实际的粮食生产,不需要农业机械、化肥等生产投入,只与耕地资源有关。 因此,提升耕地质量是“藏粮于地”的关键。
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背景
“藏粮于地”基于以下认识:
第一:粮食供应充足,可以有富余的耕地用来休养生息。第二:耕地质量降低的问题突出,确实需要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藏粮于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我国耕地退化和污染严重。可能性:我国现阶段粮食生产及国内外市场供应相对充足。
1、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有哪些有利条件?
从粮食供需平衡的因素进行综合思维,有利条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一是粮食生产和供应方面 ,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丰收,已做到供应自给并略有剩余。二是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上升,粮食储备的主要目的是应对粮食产量的年际波动,在农业科技和农田设施不断强化支撑下,我国粮食恒产稳定性增强。三是在粮食市场供应方面,国内外粮食市场供应充足,进口粮价甚至低于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国内粮食流通渠道畅通。四是在经济方面,我国经济状况良好, 具有充足的经济实力购买粮食。
2、“藏粮于地”对解决保障粮食安全与耕地质量之间矛盾有什么作用?
长期以来,为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采取了高强度、超负荷的土地利用方式,以此提高农田单产,其代价是耕地质量的下降,因此,保障粮食安全和保持耕地质量之间存在着矛盾,矛盾的根源在于粮食安全建立在大量的粮食库存基础上。“藏粮于地”将粮食安全建立在提高土地生产潜力上。在粮食供给充足时,通过轮作、间作、休耕等方式,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修复退化耕地,水土流失耕地、被污染耕地,实现养地补肥的效果;在粮食短缺时,调整种植结构,恢复粮食生产,由于耕地质量得到补肥提升,粮食产量和品质提升,因此得到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和耕地质量由矛盾关系,转变为相互增益关系。
3、如何理解“藏粮于地”对解决粮食储备成本与粮食稳定供给之间矛盾的意义?
从“藏粮于地”和“藏粮于仓”的共同点和区别入手,分析以下两点:一是“藏粮于地”和“藏粮于仓”的共同点是“藏粮”,都具有保障粮食稳定供给的功能。二是“藏粮于仓”所藏的粮食是现实生产出来的,不仅由生产成本,而且维持储备也是有成本的;“藏粮于地”所藏的是粮食生产能力,没有仓储成本。
前提是必须拥有足够数量的优质耕地。耕地在我国始终是十分紧缺的资源,在耕地数量不足的情况下,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藏粮于地”措施遴选问题:
一:从耕地的数量看,可重点关注耕地是否充足,是否存在耕地被占用问题,是否存在耕地撂荒问题。二:从耕地质量问题来看,在耕地存在问题的地区可重点关注如何减轻耕地污染程度,在土壤侵蚀严重的地区可研究水土保持的问题,而在耕地肥力低的地区可探讨提高肥力的途径。三:从耕地的利用方式看,在耕地充足的商品粮产区可探讨如何休耕问题,而在耕地短缺的地区可探讨如何在耕种的同时提高耕地质量或是否有其他途径使部分耕地休耕。
现代农业技术:恢复土壤肥力因使用化肥不当而减弱,可采取休耕或轮作、套作的方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取,要在建立防护隔离带阻控污染源的同时,采取施用石灰、翻耕、种植绿肥作物等农艺措施,以及生物移除、土壤重金属钝化等措施,修复污染耕地。
传统农业实践:保持土壤肥力的施用人工肥、减少土壤侵蚀的梯田、防洪和增加灌溉的水利工程、低湿地区改进耕地状况及物质循环利用的基塘农业。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对“藏粮于地”有什么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体现了东方智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耕地的利用与保护关系的认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系统所体现的是主动适应自然而非盲目对抗自然或消极应对自然,追求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二是因地制宜采取耕地质量提升措施。每个措施都针对具体的耕地质量问题,是因地制宜的。三是现代农业生产相比,有哪些方面被继承下来了,并仍在发挥作用;有哪些方面被放弃了,应该重新受到重视。
针对自己所在的区域提出“藏粮于地”的具体建议:
我国不同地区,耕地问题的表现有差异,“藏粮于地”措施也应有差异,这是此问题研究应坚持的思想——因地制宜,因此,学生需要立足于当地情况进行该问题的研究。所建议的具体“藏粮于地”措施,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本地“藏粮于地”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辨识;有利与不利分析;措施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具体保障措施。最后交流展示成果,即学生能够运用专业的语言、规范的图表、合理的逻辑关系表达个人或小组论证的成果,对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质询和点评,对各自的研究过程进行反思,对如何“藏粮于地”达成开放而有方向性的共识。
高中人教版 (2019)问题研究 如何“藏粮于地”说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问题研究 如何“藏粮于地”说课课件ppt,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研究导引,材料研究,典例突破,强化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问题研究 如何“藏粮于地”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问题研究 如何“藏粮于地”备课ppt课件,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研究导引,材料研究,典题演练,强化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问题研究 如何“藏粮于地”公开课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问题研究 如何“藏粮于地”公开课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问题研究如何“藏粮于地”pptx、问题研究如何“藏粮于地”教学设计docx、藏粮于地mp4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