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
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五生物与环境专题十二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五生物与环境专题十二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据同化类型确认生态系统功能类群,能量在各营养级间流动的过程,碳循环的各环节之间的关联,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答案:①食物链(网) ②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③10%~20% ④全球性、循环性 ⑤自我调节能力 ⑥抵抗力 ⑦恢复力 ⑧物种多样性 ⑨就地 ⑩易地 ⑪人口增长过快
考点1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据同化类型确认生态系统功能类群
2.能量在各营养级间流动的过程
(1)能量流动的模型
(2)“拼图法”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
3.碳循环的各环节之间的关联
4.生态系统中的3类信息、3种作用及2个应用
答案: eq \(□,\s\up1(1)) 生产者 eq \(□,\s\up1(2)) 分解者 eq \(□,\s\up1(3))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eq \(□,\s\up1(4)) 分解者 eq \(□,\s\up1(5)) 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 eq \(□,\s\up1(6)) 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真题研读】
1.(2024·广东选择考)松树受到松叶蜂幼虫攻击时,会释放植物信息素,吸引寄生蜂将卵产入松叶蜂幼虫体内,寄生蜂卵孵化后以松叶蜂幼虫为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B )
A.该过程中松树释放的信息应是化学信息
B.3种生物凭借该信息相互联系形成食物链
C.松树和寄生蜂的种间关系属于原始合作
D.该信息有利于维持松林群落的平衡与稳定
解析:松树释放植物信息素吸引寄生蜂,植物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松叶蜂幼虫攻击松树不需要凭借该信息,B错误;松树受到松叶蜂幼虫攻击时,会释放植物信息素,吸引寄生蜂将卵产入松叶蜂幼虫体内,寄生蜂卵孵化后以松叶蜂幼虫为食,从而减少松树受到的攻击,松树和寄生蜂相互合作,彼此也能分开,属于原始合作关系,C正确;通过该信息的调节,松树、松叶蜂、寄生蜂的数量维持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松林群落的平衡与稳定,D正确。
2.(2023·广东选择考)凡纳滨对虾是华南地区养殖规模最大的对虾种类。放苗1周内虾苗取食藻类和浮游动物,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1个月后对虾完全取食人工饵料。1个月后虾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见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1周后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会减轻
B.1个月后藻类在虾池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仍处于主要地位
C.浮游动物摄食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
D.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物提供营养
解析:结合题中信息可知,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水体中N、P等无机盐含量增多,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会增加,A错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1个月后藻类在虾池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仍处于主要地位,B正确;由题图可知,有的浮游动物摄食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分解者,C错误;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物和有机碎屑提供营养,D错误。
[命题延伸]——判断与填空
(1)作为次级消费者的肉食性动物属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 )
(2)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 )
(3)套种、间种和轮种体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过腹还田”可使农作物秸秆得到多途径的利用。( )
(4)越冬灰鹤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量的一部分。( )
(5)利用茶树废枝栽培灵芝,可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
(6)菌渣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可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
(7)农作物、果树等植物可从施入土壤的有机肥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
(8)亚洲象常年的栖息地热带雨林,植物生长茂盛,凋落物多,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是在雨林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现发现一种水鸟主要在某湖区的浅水和泥滩中栖息,以湖区的某些植物为其主要的食物来源。回答下列问题。
①湖区的植物、水鸟、细菌等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能量流经食物链上该种水鸟的示意图如下,a、b、c表示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其中a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是__________________;c是________________。
②近年来,一些水鸟离开湖区前往周边稻田,取食稻田中收割后散落的稻谷,羽毛艳丽的水鸟引来一些游客观赏。从保护鸟类的角度来看,游客在观赏水鸟时应注意的事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10)海洋生态系统中,位于食物链顶端的虎鲸种群数量最少,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碳在池塘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_________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 (2)√ (3)× (4)√ (5)× (6)× (7)× (8)分解者将有机物快速分解为无机物 (9)①水鸟同化 呼吸作用 分解者分解 ②不要近距离观赏、不要追赶或伤害水鸟、不要乱扔垃圾、不使用闪光灯拍照等(答出1点即可) (10)虎鲸处于食物链的顶端,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其所获得的能量不足以维持较大的种群数量 (11)有机物 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对点突破】
1.
(2024·湛江高三二模)某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存在捕食关系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C )
A.乙和丁是物质循环中连接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关键成分
B.丙中的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C.图中b和c为第二营养级,d为第二或第三营养级
D.乙、丙、丁中的碳可通过非细胞呼吸的方式释放到甲中
解析:据题图分析,甲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物质循环中连接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的关键成分,A正确;丙中的碳主要通过捕食关系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B正确;a、b、c、d均为消费者,乙为生产者,图中b和c为第三营养级,d为第三或第四营养级,C错误;乙、丙、丁中的碳可通过非细胞呼吸的方式释放到甲中,如遗体残骸中的碳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释放到甲中,D正确。
2.(2024·深圳高三二模)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初级消费者的示意图,序号表示该部分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①和②分别指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和未利用的能量
B.散失的能量可以被生产者重新捕获而提高能量利用率
C.生产者的一部分能量经由初级消费者粪便流入分解者
D.减少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可以有效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解析:①和②分别指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A错误;散失的能量不可以再被利用,B错误;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的同化量,所以生产者的一部分能量经由初级消费者粪便流入分解者,C正确;减少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可以有效减少能量的散失,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
3.(2024·湛江高三一模)在森林中的戴胜和斑鸫鹛栖息在同一区域,戴胜和斑鸫鹛对另一方发出警报声做出的反应如下图所示,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B )
A.戴胜和斑鸫鹛的警报声属于物理信息
B.戴胜和斑鸫鹛主要通过借用对方的警报信息做出逃避反应
C.戴胜和斑鸫鹛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
D.该实例体现了信息传递可调节种间关系和影响动物生命活动
解析:物理信息包括光、声、温度、湿度、磁场等,戴胜和斑鸫鹛的警报声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戴胜主要通过借用对方的警报信息做出逃避反应,而斑鸫鹛不是,B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二者之间存在协同进化,C正确;戴胜需要借用斑鸫鹛的警报信息做出一定的反应,所以体现了信息传递可调节种间关系,各种行为反应的是生命活动,所以信息传递影响动物生命活动,D正确。
考点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四大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3.三种水体污染的成因
4.关注生物多样性的“3、3、4、1”
5.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答案: eq \(□,\s\up1(1)) 自我调节 eq \(□,\s\up1(2)) 抵抗力 eq \(□,\s\up1(3)) CO2 eq \(□,\s\up1(4)) N、P
eq \(□,\s\up1(5)) SO2 eq \(□,\s\up1(6)) 遗传(基因) eq \(□,\s\up1(7)) 物种 eq \(□,\s\up1(8)) 直接 eq \(□,\s\up1(9)) 间接
eq \(□,\s\up1(10)) 潜在 eq \(□,\s\up1(11)) 自组织 eq \(□,\s\up1(12)) 优化 eq \(□,\s\up1(13)) 调节 eq \(□,\s\up1(14)) 迁移与转化 eq \(□,\s\up1(15)) 转化率 eq \(□,\s\up1(16)) 环境容纳量 eq \(□,\s\up1(17)) 经济和社会
【真题研读】
1.(2024·广东选择考)“碳汇渔业”,又称“不投饵渔业”,是指充分发挥生物碳汇功能,通过收获水产品直接或间接减少CO2的渔业生产活动,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践行“大食物观”的举措之一。下列生产活动属于“碳汇渔业”的是( A )
A.开发海洋牧场,发展深海渔业
B.建设大坝鱼道,保障鱼类洄游
C.控制无序捕捞,实施长江禁渔
D.增加饵料投放,提高渔业产量
解析:开发海洋牧场,发展深海渔业可获取水产品且不需要投饵,属于“碳汇渔业”,A符合题意;建设大坝鱼道,保障鱼类洄游以及控制无序捕捞,实施长江禁渔均没有收获水产品,不属于“碳汇渔业”,B、C不符合题意;增加饵料投放不符合“不投饵渔业”,不属于“碳汇渔业”,D不符合题意。
2.(2024·广东选择考)某湖泊曾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水面漂浮着大量浮游藻类。管理部门通过控源、清淤、换水以及引种沉水植物等手段,成功实现了水体生态恢复。引种的3种多年生草本沉水植物(①金鱼藻、②黑藻、③苦草,答题时植物名称可用对应序号表示)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速率及水质净化能力见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湖水富营养化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低,湖底光照不足。原有沉水植物因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少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有机物,最终衰退和消亡。
(2)生态恢复后,该湖泊形成了以上述3种草本沉水植物为优势的群落垂直结构,从湖底到水面依次是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达到湖水净化的目的,选择引种上述3种草本沉水植物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者配合能实现综合治理效果。
(4)上述3种草本沉水植物中只有黑藻具C4光合作用途径(浓缩CO2形成高浓度C4后,再分解成CO2传递给C5)使其在CO2受限的水体中仍可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在水生植物群落中竞争力较强。根据图a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黑藻的碳浓缩优势,完成下列表格。
(5)目前在湖边浅水区种植的沉水植物因强光抑制造成生长不良,此外,大量沉水植物叶片凋落,需及时打捞,增加维护成本。针对这两个实际问题从生态学角度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湖底光照不足导致原有沉水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少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生物量减少,不足以维持生长,最终衰退和消亡。(2)据题图a分析,③②①的最大光合速率对应的光照强度依次升高,因此生态恢复后,该湖泊形成了以题述3种草本沉水植物为优势的群落垂直结构,从湖底到水面依次是③②①。(3)据图b分析,金鱼藻除藻率高,黑藻除氮率高,苦草除磷率高,三者配合能高效去除氮、磷和藻,实现综合治理效果。(4)根据图a可知,在相同光照强度下,①金鱼藻与②黑藻的光合作用强度高度接近,尤其在光照强度为500 μml·m-1·s-1时,两者光合作用强度几乎相同,有利于控制无关变量一致,而③苦草的光照强度与②黑藻相差较大。根据题干“3种草本沉水植物中只有黑藻具C4光合作用途径”可知①③均无C4途径,而除了题述3种草本沉水植物外的其他植物是否有C4途径不确定,所以不能选择①③以外的其他植物为对照组。验证黑藻的碳浓缩优势,控制条件为低CO2浓度。因变量是光合速率的快慢,因此检测指标是单位时间释放O2的量。(5)目前的两个实际问题是湖边浅水区种植的沉水植物因强光抑制造成生长不良,大量沉水植物叶片凋落,需及时打捞,增加维护成本,因此可以合理引入浮水植物,减弱沉水植物的光照强度;合理引入以沉水植物凋落叶片为食物的生物。
答案:(1)呼吸作用消耗 (2)③②① ③②①的最大光合速率对应的光照强度依次升高 (3)①(金鱼藻)除藻率高,②(黑藻)除氮率高,③(苦草)除磷率高 (4)金鱼藻 500 CO2浓度较低且相同 单位时间O2释放量 (5)合理引入浮水植物,减弱沉水植物的光照强度;合理引入以沉水植物凋落叶片为食物的生物
[命题延伸]——判断与填空
(1)风能和潮汐能的开发技术不属于生态工程范畴。( )
(2)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
(3)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 )
(4)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 )
(5)使用诱虫灯诱杀害虫,可减少农药的使用。( )
(6)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
(7)赤潮和水华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 )
(8)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
(9)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答一点即可)。
(10)①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请从负反馈调节的角度分析,森林中害虫种群数量没有不断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农田生态系统,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 (2)× (3)× (4)× (5)√ (6)× (7)× (8)× (9)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10)①在森林中,当害虫种群数量增加时,一方面,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另一方面,害虫种群数量增加后,种内竞争加剧,食物减少,害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 ②森林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高,食物网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
【对点突破】
题点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生态环境保护
1.生态系统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称为置位点,在置位点的范围内,生态系统处于动态平衡。输入太高时发生正偏离,反之发生负偏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生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包含物质、能量和信息
B.反馈是指系统的输出结果影响和调节系统的输入
C.生态系统的置位点发生负偏离时,可通过负反馈回到置位点
D.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偏离越大,反馈①②的能力越弱
2.红树林地埋管道原位生态养殖系统是利用潮汐能,涨潮时往海堤内的“纳潮生态混养塘”抽海水,退潮时用混养塘中的海水驱动红树林地埋管道内养殖水体的流动,管道鱼类养殖流出的水用于海滩表面自然种群贝类的增殖和育肥青蟹,养殖水体最后放至红树林潮沟内。
注:当潮汐水位高于“交换管”时,海水会从交换管进入养殖场,与养殖场的水体进行交换;“管理窗口”为饲料投喂和养殖鱼类收获区。
(1)写出纳潮生态混养塘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碳在该食物链中以____________的形式流动。
(2)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较,该养殖系统增加的生态工程设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2个即可)。利用潮汐能还能够实现“养殖塘与海水”的水体交换,其目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地下管网排到红树林的水体中富含的有机质可作为__________的饵料,水体中的N 、P等矿质营养经红树充分吸收后,最终输出到海区的养殖废水不会引起赤潮。
(4)该生态工程能够比较好地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题图中的食物链为海草→牡蛎等。在食物链中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2)题图中添加的浮床、地下管网、海堤等都是和传统养殖相比增加的设施。利用潮汐能实现“养殖塘与海水”的水体交换可增加水中的溶氧量、提高饵料的利用率或防止饵料沉底。(3)分析题干可知,从地下管网排出到红树林的水体中富含的有机质可作为贝类和青蟹的饵料,水体中的N、P等矿质营养经红树充分吸收后,最终输出到海区的养殖废水不会引起赤潮。(4)该生态工程对水体起净化作用,有效减少水体中的N、P等含量,抑制水体富营养化,能较好地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
答案:(1)海草→牡蛎 有机物 (2)地下管网 浮床 增加水中的溶氧量、提高饵料的利用率或防止饵料沉底 (3)贝类和青蟹 (4)对水体起净化作用,有效减少水体中的N、P等含量,抑制水体富营养化
题点2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及实例分析
3.城市高架桥桥底空间光照和降水相对较少,汽车尾气污染较重,管理维护频率低,常为城市管理的“灰色地带”。佛山市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对桥底空间进行改造,将“桥下灰”转变为了“生态绿”。在改造过程中,相关措施与原理不相匹配的是( B )
A.选择不同类型的植物搭配种植并合理布设,符合自生原理
B.选择种植生长缓慢、长久不落叶、生长周期长的植物,符合循环原理
C.选择种植耐阴、耐热、耐旱、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符合协调原理
D.设置雨水收集系统用于植物浇灌,增设民众游乐设施,符合整体原理
解析:遵循自生原理的具体做法或要求是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要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故选择不同类型的植物搭配种植并合理布设,符合自生原理,A不符合题意;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故选择种植生长缓慢、长久不落叶、生长周期长的植物,不符合循环原理,B符合题意;协调原理是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要协调与适应,选择种植耐阴、耐热、耐旱、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符合协调原理,C不符合题意;整体原理是指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故设置雨水收集系统用于植物浇灌,增设民众游乐设施,符合整体原理,D不符合题意。
4.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下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提高生态足迹
B.蚯蚓的能量可流向禽畜,说明图示情况下能量可循环利用
C.农作物、果树等植物获取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有机肥
D.将堆沤发酵中的残渣饲喂蚯蚓,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解析: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蚯蚓分解处理技术会降低生态足迹,A错误;物质可循环利用,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农作物、果树等植物获取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其自身的光合作用,植物不能直接利用有机肥,C错误;将堆沤发酵中的残渣饲喂蚯蚓,蚯蚓可作为饲料被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正确。
原因分析类
1.假设某“稻鱼共作”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只有水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稻纵卷叶螟(水稻的天敌)和鲫鱼(杂食性动物),该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与鲫鱼同化的能量去向是否相同,并请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完全相同,浮游动物同化的能量有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而鲫鱼同化的能量没有流向下一营养级
2.研究人员在发生水华的湖泊中投放鲢鱼和鳙鱼,借此控制湖泊中藻类的繁殖,以提高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该操作能提高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投放鲢鱼和鳙鱼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增加了湖泊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了其自我调节能力 调整该湖泊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某地用芦苇、鱼、藻类植物、浮游动物、细菌、真菌等构建人工湿地,通过沉降、分解和做鱼的饵料等对污水进行处理和综合利用,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人工湿地的建立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合理地调整了能量流动关系,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
4.某湿地生态系统因大量生活污水的进入导致N、P等元素超标,藻类大量繁殖。在引入了本地一些挺水植物和鱼苗后,藻类明显减少,水体污染得到了较好的治理。请分析说明藻类明显减少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引入的挺水植物可以与藻类竞争光,也可以吸收水体中的N、P等元素,且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引入的鱼苗可取食藻类,减少藻类的数量
实践应用类
5.有人认为鼠啃食绿色植物,在草原上打洞做窝,应该将其彻底消灭。请从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彻底消灭鼠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使草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变得简单,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持
6.生活污水是水污染的重要污染源,净化系统的处理流程为“生物接触氧化池→植物池”,生物接触氧化池是利用附着有微生物的“膜结构”处理污水,吸附在“膜结构”上的有机物被分解需要一定的时间。遇到天气变化,池水温度降低时,为确保氧化池对有机污染物能彻底分解,以便达标排放,请你提出一种解决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降低氧化池的污水排入量,同时延长污水与膜结构的接触时间,确保氧化池对有机物的分解
7.某地牧民响应国家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号召,为保护某高寒草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积极献计献策。请你就高寒草地资源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两点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加强放牧管理,合理放牧;引入鼠类天敌,严控鼠害;增加人工植被;增加牧用型物种种类,提高生物多样性等(答案合理即可)
8.我国古代就设计出“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陆基种桑、桑叶饲蚕、蚕沙(蚕粪)喂鱼、塘泥培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结合。该生产方式就是一个简单的生态农业,请从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方面分析这种设计的合理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桑基鱼塘”生态农业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该生产方式实现了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
一、选择题
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可以沿着食物链传递,食物链中的每个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同种动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能属于不同营养级
B.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所固定的能量来源于太阳
C.作为次级消费者的肉食性动物属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
D.能量从食物链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只能单向流动
解析:某种动物在某条食物链中可能属于次级消费者,其在另一条食物链中可能属于三级消费者,即同种动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能属于不同营养级,A正确;绿色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其固定的能量来源于太阳,B正确;作为次级消费者的肉食性动物属于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C错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只能从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D正确。
2.(2024·汕头高三二模)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仅与经济效率提升、生产关系革新有关,还涉及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下列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绿色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培育良种、科学种植可提高生态承载力
B.利用太阳能水生态修复系统可改善水质
C.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可以减少碳排放
D.利用CO2人工合成淀粉可增大生态足迹
解析:培育良种、科学种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可减少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因而可有效地减小生态足迹,提高生态承载力,A正确;太阳能水生态修复系统采用植物净化技术,可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B正确;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碳排放,C正确;利用CO2人工合成淀粉可减少CO2的排放,减小生态足迹,D错误。
3.(2024·惠州高三调研)目前某地正在打造一批森林公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C )
A.森林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人们在森林中游憩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森林中阔叶林涵养水源价值、固碳释氧均最大,因此只需对阔叶林进行保护
D.森林的光合作用能够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释放氧气,减轻空气污染
解析:森林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正确;人们在森林中游憩等旅游观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只是保护其中一种或一类生物,C错误;森林的光合作用可通过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减轻空气污染,D正确。
4.图1是水稻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2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内卷叶螟的变化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各种能量值,M是摄入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图1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及非生物环境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结构
B.卷叶螟粪便中的能量值为P,卷叶螟呼吸消耗的能量值为R
C.卷叶螟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可以用图2中的M2表示
D.利用标记重捕法可估算该水稻田生态系统内青蛙卵的种群密度
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而题图1中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不包括分解者,A错误;卷叶螟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水稻同化的能量,包含在P中,属于水稻的同化量,卷叶螟呼吸消耗的能量值为R,B错误;题图2中的M2指的是卷叶螟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即同化量M1-呼吸量R,C正确;利用样方法可估算该水稻田生态系统内青蛙卵的种群密度,而不可用标记重捕法,D错误。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自然现象中,叙述错误的是( B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关关”属于物理信息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的“落红”是护花的“信息源”
C.捕虫草产生香甜的分泌液诱捕昆虫,空气是“信道”
D.唐菖蒲在每天的日照长度大于12小时才能开花,其细胞中的光敏色素是“信息受体”
解析:“关关雎鸠”中的“关关”是鸟的鸣叫声,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A正确;“落红”指的是落花,落地后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后才可以再次被植物吸收,体现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错误;捕虫草产生香甜的分泌液引诱昆虫前来并将其捕食,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所以空气是“信道”,C正确;日照长度的变化是物理信息,唐菖蒲在每天的日照长度大于12小时才能开花,这是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的实例,其细胞中的光敏色素是“信息受体”,D正确。
6.(2024·广州高三一模)某海水立体养殖场的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浮游植物的牡蛎,底层养殖以底栖藻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下(单位:kJ·m-2·a-1),M、N表示生物类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的构建,遵循生态工程的循环、协调等原理
B.生产者的能量流向M,主要与相关生物之间所形成的捕食关系有关
C.N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约有1 kJ·m-2·a-1
D.M包含的生物类群有挂笼养殖的牡蛎和底层养殖的海参等
解析:构建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协调与适应的关系,遵循生态工程的循环、协调等原理,A正确;M与生产者之间是捕食关系,能量流动沿食物链进行流动时是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进行的,即能量只能从生产者流向M,B正确;由题图可知,N的同化量为386 kJ·m-2·a-1,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217 kJ·m-2·a-1,因此N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386-217=169 kJ·m-2·a-1,C错误;M是第二营养级,包含的生物类群有挂笼养殖的牡蛎和底层养殖的海参等,D正确。
7.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进入生态超载状态。与1961年相比,全球生态足迹总量明显增长,而生态承载力总量只提高了3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1961年到1967年生态盈余呈逐年下降趋势
B.当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就会出现生态赤字
C.汽车尾气会增大生态足迹,故建议人们绿色出行
D.与蔬菜水果相比,食用肉类更能增大生态足迹
解析:1961年到1967年,生态足迹总量比生态承载力总量增长幅度大,两者差值为生态盈余,故生态盈余呈逐年下降趋势,A正确;当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就会出现生态盈余,小于时会出现生态赤字,B错误;汽车尾气会增大生态足迹,故建议人们绿色出行,C正确;与蔬菜水果相比,畜类的养殖会产生二氧化碳,故食用肉类更能增大生态足迹,D正确。
8.(2024·湛江高三一模)兴趣小组对校园池塘生态系统进行了能量流动调查,图1表示食物网,图2为该池塘中不同体长鲤鱼的食性比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
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增重相同时,体长为2.8 cm的鲤鱼比体长为4.2 cm的鲤鱼消耗藻类的能量多
C.若体长为4.2 cm的鲤鱼群体增加10 kJ的能量,则理论上最少需要100 kJ藻类
D.在藻类暴发季节,投放沼虾比投放相同体重的鲤鱼控制藻类效果好
解析: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食物链、食物网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其中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增重相同时,体长为2.8 cm的鲤鱼从长食物链获取能量比体长为4.2 cm的鲤鱼多,能量损失多,所以消耗藻类的能量多,B正确;若体长为4.2 cm的鲤鱼群体增加10 kJ的能量,理论上最少需要的藻类能量:10×0.25÷20%÷20%+10×0.75÷20%=100 kJ,C正确;在藻类暴发季节,沼虾仅以藻类为食,而鲤鱼以沼虾为食,减少了藻类的天敌,所以投放沼虾比投放相同体重的鲤鱼控制藻类效果好,D正确。
9.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从而推进我国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A.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肾”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湿地修复选择净化能力强的多种水生植物体现了协调和自生原理
C.湿地修复过程中可以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
D.在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建立缓冲带主要是为了减少人类的干扰
解析: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肾”,可以净化水源,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错误;湿地修复选择净化能力强的多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和环境相适应,水生植物的生命活动能净化修复湿地,体现了协调和自生原理,B正确;湿地修复过程中,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在改变,可以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C正确;在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建立缓冲带主要是为了减少人类的干扰,让湿地进行自我恢复,D正确。
10.小麦秸秆可以作为家畜饲料,家畜排泄物可培养食用菌,培养后剩余的菌渣可返还农田做肥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能量多级利用的同时也增加了能量的损耗
B.菌渣作为肥料可以为农作物提供一定能量
C.上述流程符合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循环原理
D.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越长则能量利用率越高
解析: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减少了能量损耗,A错误;农作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菌渣作为肥料经分解者分解后,可以为农作物提供生长所需的无机盐,B错误;题述流程符合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循环原理,C正确;在生态系统中,并非食物链越长能量利用率越高,D错误。
11.发展农村庭院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下图是某农村庭院生态工程模式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C )
A.该生态工程主要遵循了整体原理和循环原理
B.该生态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节能减排
C.该生态工程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D.碳从农作物到禽畜的主要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解析:该生态系统充分利用废物,体现了循环原理,该生态系统还涉及社会和经济,体现了整体原理,A正确;人、禽畜的粪便等废物可在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液、沼渣可以用于农作物的生长,产生的沼气可用于生活燃料和照明,说明该生态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节能减排,B正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在生物群落内部,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
12.下图是鱼菜共生的技术原理图,下列关于鱼菜共生技术的说法,错误的是 ( B )
A.主要运用了生态工程中的循环原理
B.微生物反应系统为植物提供了物质和能量
C.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可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D.构建时需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
解析:在鱼菜共生系统中,水产养殖的水被输送到水培栽培系统,由细菌将水中的氨氮分解成亚硝酸盐,然后被硝化细菌分解成硝酸盐,硝酸盐可以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主要运用了生态工程中的循环原理,A正确。微生物反应系统中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其中的无机物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此系统不能提供能量,植物的能量来自太阳能,B错误。“鱼菜共生”根据该体系内不同生物的生活习性和需求不同,种植缸和养殖缸在垂直方向上立体分布,充分利用空间位置,有效地提高了单位可种植面积,有效解决了植物缺素的问题,真正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可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C正确。构建时需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从而保证该生态系统能正常、稳定地维持下去,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通过在稻田中引入河蟹,进行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立体农业生产模式,可以明显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下表为北方某稻田中主要生物的胃或消化腔中的食物残渣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稻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为__________________,
表中水稻参与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食物链。
(2)稻飞虱以刺吸水稻的汁液为生,二者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虽然稻螟与稻飞虱的食物相同,但二者的生态位并不同,可能是因为二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写出2点)不同。
(3)流经该稻田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水稻的呼吸作用散失量为a,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b,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c,未利用的能量为d,则水稻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____。
(4)相对于单独种植水稻,引入河蟹的稻田生态系统稳定性更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题表中水稻参与形成的食物链有水稻→稻螟→蜘蛛;水稻→稻飞虱→蜘蛛;水稻→稻飞虱→河蟹;水稻→稻螟→河蟹,共4条食物链。(2)稻飞虱以刺吸水稻的汁液为生,二者的种间关系为寄生。动物的生态位包括食物、栖息地、天敌及与其他物种间的关系等,因此,虽然稻螟与稻飞虱的食物相同,但二者的生态位并不同。(3)流经该稻田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饵料中包含的化学能,水稻的同化量等于呼吸消耗散失的能量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之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包含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和未利用的能量,因此,水稻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等于b+c+d。(4)相对于单独种植水稻,引入河蟹的稻田生态系统稳定性更高,原因是其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
答案:(1)食物链、食物网 4
(2)寄生 取食部位、取食时间、栖息地、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3)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饵料中的化学能 b+c+d
(4)其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
14.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图中甲~戊代表不同组成成分,Ⅰ~Ⅲ表示过程,“”表示流经丙的能量流动情况,A、B、C代表能量流经丙所处营养级的去向,其中数字代表能量值,单位为J/(cm2·a)。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属于异养生物的有______________(用“甲~戊”表示)。
(2)碳在图中Ⅰ~Ⅲ过程中的循环主要是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的。若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达到平衡,则Ⅰ过程摄取碳的速率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致相同。
(3)图中乙具有的总能量至少是__________________
J/(cm2·a)。图中C代表的能量去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图中
15 J/(cm2·a)的1/5以粪便的形式流向戊,则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物质循环相比,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所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图中A、B、C、D、E、F表示其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物质的传递方向。请分析并回答:
图中D与E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代表的生态系统成分是________。若C中的能量不变,将E的食物比例由C∶D=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传递给E的能量是原来的________倍。
解析:(1)异养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根据题图中指向甲的箭头最多,可知甲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丁是消费者,戊是分解者,所以异养生物包括丙、丁、戊。(2)Ⅰ过程表示光合作用固定CO2,Ⅱ、Ⅲ过程表示细胞呼吸释放CO2,甲是非生物环境,在碳循环中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中主要以CO2的形式传递;在碳循环达到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等。(3)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A代表丙摄入的能量,为100 J/(cm2·a),其中粪便中的能量为20 J/(cm2·a),B代表丙同化的能量为(30+50)=80 J/(cm2·a),则乙至少含有80÷20%=400 J/(cm2·a)。丙同化的能量中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50 J/(cm2·a),用于丙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为30 J/(cm2·a),故第二营养级(丙)同化的能量为80 J/(cm2·a),第三营养级(丁)获得的能量为15× (1-1/5) =12 J/(cm2·a),所以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2÷80×100%=15%。(4)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即单向流动;输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5)E捕食D,二者为捕食关系,D和E都捕食C,二者为种间竞争关系;F代表的是分解者。当E的食物比例为C∶D=1∶1时,设传递给E的能量为X,则1/2X来自D,1/2X来自C,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需要C的能量为1/2X÷10%+1/2X÷10%÷10%=55X;当E的食物比例为C∶D=2∶1时,设传递给E的能量为Y,则2/3Y来自C,1/3Y来自D,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需要C的能量为2/3Y÷10%+1/3Y÷10%÷10%=40Y,C中的能量不变,则55X=40Y,该生态系统传递给E的能量是原来的Y÷X=55÷40=1.375倍。
答案:(1)丙、丁、戊
(2)CO2 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
(3)400 用于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15%
(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捕食和种间竞争 分解者 1.375
15.(2024·深圳高三二模)海草床生态系统是由大面积连片生长在海床上的海草构成,是一种珍贵而又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如下图所示。广东海草资源丰富,海草分布范围几乎覆盖了广东所有重要海湾。回答下列问题:
(1)海草床生态系统有丰富的沉积物有机碳,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通常采用样方法来估算海草的种群密度,为提高准确性,在取样时应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草床生态系统的储碳能力超过了大多数陆地生态系统,有益于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少”)碳足迹,其中大部分以有机碳形式常年储存在沉积物中,结合海域1海草床生态系统,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海草在生长过程中会向沉积物中释放酚类化合物,也能抑制微生物的代谢,酚类物质作为化学信息起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富含N、P的养殖场污水和生活污水会对海草床造成严重威胁。有人提议使用生态浮床来缓解这种威胁,你认为生态浮床的做法是否可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间接 随机取样(样方数量足够多) (2)减少 水下环境不利于微生物生长,微生物分解作用弱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3)可行:生态浮床能吸收大量N、P元素,可以在海域适当设置生态浮床;不可行:生态浮床设置不当会遮挡阳光,使底部海草无法光合作用而(难以生长)死亡;不可行:海域2海草床的水位在落潮时会下降甚至露出水面,使生态浮床对海草造成物理性损害
16.(2024·深圳高三一模)稻渔综合种养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某地的传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在稻田中投放鲤鱼,为了探究增加养殖品种和密度对产量和生态效益的影响,某研究团队进行相关实验,部分结果见下表。
注:增重率是与实验开始时的鱼的平均体重进行比较,即可表示产量。
回答下列问题:
(1)稻田中的鱼等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的氮、磷等可供水稻吸收利用,说明鱼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____的作用,从而实现自我调节和更新,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原理。
(2)C组第62天鲤鱼增重率最低,从种间关系分析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第145天鲤鱼增重率最高,可能原因是随着鱼类逐渐适应生境,鲤鱼的觅食生态位逐渐__________,占用更多资源。
(3)研究人员预测:增加养殖品种可以提升鱼的总产量。研究人员得出这个结论还需要获得__________________的实验数据。
(4)在C组养殖模式基础上,如果再增加罗非鱼的养殖密度,有人预测第145天鲤鱼增重率会远低于C组,从非密度制约因素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稻田中的鱼等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的氮、磷等可供水稻吸收利用,说明鱼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促进物质循环的作用,从而实现自我调节和更新;该过程中通过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有助于生态系统维持自生能力,体现了自生原理,同时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遵循了循环原理。(2)C组鱼的密度较大,对食物、空间等资源的竞争加剧,故第62天时,鲤鱼增重率最低;在第145天鲤鱼增重率最高,可能原因是随着鱼类逐渐适应生境,鲤鱼的觅食生态位逐渐变大,占用更多资源。(3)该系统中有鲤鱼和罗非鱼,若要得出增加养殖品种可以提升鱼的总产量这一结论,还要获得罗非鱼的实验数据。(4)在C组养殖模式基础上,如果再增加罗非鱼的养殖密度,鱼类数量增加,对于资源的利用增加,同时排出的代谢废物增加,水质条件恶化,对养殖鱼类产生胁迫,故预测第145天鲤鱼增重率会远低于C组。
答案:(1)促进物质循环 自生和循环 (2)鱼的密度较大,对食物、空间等资源的竞争加剧 变大 (3)罗非鱼产量(或增重率) (4)水质条件恶化,对养殖鱼类产生胁迫
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材料
对照组:____________ 实验组:黑藻
实验条件
控制光照强度为______μml·m-2·s-1营养及环境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时间相同
控制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量指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种类
稻螟
稻飞虱
蜘蛛
河蟹
胃中食物
水稻、杂草
水稻、杂草
稻螟、稻飞虱
杂草、稻螟、稻飞虱、饵料
组别
综合种养方式
第62天鲤鱼增重率
第145天鲤鱼增重率
A
稻+鲤鱼(0.3尾/m2)
140.2%
310.3%
B
稻+鲤鱼(0.3尾/m2)+罗非鱼(0.1尾/m2)
148.2%
260.2%
C
稻+鲤鱼(0.3尾/m2)+罗非鱼(0.2尾/m2)
85.6%
415.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五生物与环境专题十一种群与群落,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种群数量特征间的关系,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分析,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五生物与环境命题最前沿十一碳达峰和碳中和生态浮床和水污染治理,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生态浮床和水污染治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十二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