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四遗传学与进化论专题十变异和进化

    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四遗传学与进化论专题十变异和进化第1页
    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四遗传学与进化论专题十变异和进化第2页
    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四遗传学与进化论专题十变异和进化第3页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四遗传学与进化论专题十变异和进化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四遗传学与进化论专题十变异和进化,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生物变异的4大问题,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变异原理在育种中的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答案:①外界环境条件 ②普遍性、低频性、不定向性、随机性 ③产生新的基因 ④减数分裂Ⅰ的四分体时期和减数分裂Ⅰ后期 ⑤新基因型 ⑥缺失、易位、倒位、重复 ⑦基因重组 ⑧基因突变 ⑨染色体变异 ⑩染色体变异 ⑪基因重组 ⑫种群 ⑬自然选择 ⑭隔离 ⑮生物多样性
    考点1 生物的变异
    1.生物变异的4大问题
    2.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
    (1)利用“两看法”界定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
    (2)界定“三倍体”与“三体”
    (3)界定“单倍体”与“单体”
    (4)几种常考类型产生配子的分析方法
    注:分析三体产生的配子类型时,为了避免混淆,可以进行标号,如AAa,可以记为A1A2a,则染色体的三种分离方式为1A1A2、1a,1A1、1A2a,1A2、1A1a,最后把A合并即可得到各种配子的比例。
    3.变异原理在育种中的应用
    (3)多倍体育种的原理及过程分析
    eq \(\s\up7(),\s\d5(最能提高产量的育种方式))
    答案: eq \(□,\s\up1(1)) 单倍体 eq \(□,\s\up1(2)) 二倍体 eq \(□,\s\up1(3)) 多倍体 eq \(□,\s\up1(4)) 个别染色体 eq \(□,\s\up1(5)) 染色体组 eq \(□,\s\up1(6)) 个别染色体 eq \(□,\s\up1(7)) 染色体组 eq \(□,\s\up1(8)) 纺锤体 eq \(□,\s\up1(9)) 染色体数目
    【真题研读】
    1.(2023·广东选择考)中外科学家经多年合作研究,发现circDNMT1(一种RNA分子)通过与抑癌基因p53表达的蛋白结合诱发乳腺癌,为解决乳腺癌这一威胁全球女性健康的重大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p53基因突变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B.p53蛋白能够调控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C.circDNMT1高表达会使乳腺癌细胞增殖变慢
    D.circDNMT1的基因编辑可用于乳腺癌的基础研究
    解析: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突变,A正确;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这类基因一旦突变,可能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进而引起细胞癌变,B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circDNMT1通过与抑癌基因p53表达的蛋白质结合诱发乳腺癌,推测circDNMT1高表达会使乳腺癌细胞增殖加快,C错误;通过编辑circDNMT1的基因可抑制其表达,进而降低乳腺癌的发生概率,D正确。
    2.(2021·高考广东卷)人类(2n=46)14号与21号染色体二者的长臂在着丝粒处融合形成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该染色体携带者具有正常的表型,但在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其细胞中形成复杂的联会复合物(如图)。在进行减数分裂时,若该联会复合物的染色体遵循正常的染色体行为规律(不考虑互换),下列关于平衡易位染色体携带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观察平衡易位染色体也可选择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B.男性携带者的初级精母细胞含有45条染色体
    C.女性携带者的卵子最多含24种形态不同的染色体
    D.女性携带者的卵子可能有6种类型(只考虑图中的3种染色体)
    解析: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是最清晰的,因此可以选择在有丝分裂中期观察平衡易位染色体,A正确;正常男性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46条染色体,由于一条14号染色体和一条21号染色体融合为一条染色体(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故男性携带者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45条染色体,B正确;减数分裂时联会复合物中的3条染色体,任意2条进入同一个配子中,剩余1条染色体进入另一个配子中,故女性携带者的卵子中最多含23种形态不同的染色体,C错误;假设平衡易位染色体标记为①,14号染色体标记为②,21号染色体标记为③,女性携带者的卵子可能有6种类型,分别是①和②③、②和①③、③和①②,D正确。
    [命题延伸]——判断与填空
    (1)猫叫综合征的病因是人类第五号染色体短臂上的部分片段丢失。这种变异属于缺失。( )
    (2)高等植物细胞中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
    (3)通过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培育出了小黑麦与染色体变异无关。( )
    (4)红叶杨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位点可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识别。( )
    (5)在诱变育种过程中,通过诱变获得的新性状一般不能稳定遗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使诱变获得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需要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普通小麦的形成包括不同物种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B、D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均含7条染色体)。在普通小麦的形成过程中,杂种一是高度不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现有甲、乙两个普通小麦品种(纯合子),甲的表型是抗病易倒伏,乙的表型是易感病抗倒伏。若要以甲、乙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获得抗病抗倒伏且稳定遗传的新品种,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 (2)× (3)× (4)× (5)控制新性状的基因型是杂合的 通过自交筛选性状能稳定遗传的子代 (6)无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 (7)甲、乙两个品种杂交得到F1,F1自交,选取F2中既抗病又抗倒伏、且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
    【对点突破】
    题点1 生物变异类型
    1.(2024·湛江高三二模)尿黑酸尿症为受一对基因控制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该病患者经过基因测序发现,每个致病基因上存在2个突变位点,第1个位点的C突变为 T,第2个位点的T突变为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该实例证明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和不定向性的特点
    B.该致病基因在男性患者中的基因频率和在女性患者中的不同
    C.上述突变改变了 DNA 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
    D.该患者体细胞中最多可存在8个突变位点
    解析:每个致病基因上存在2个突变位点,第1个位点的C突变为 T,第2个位点的T突变为G,证明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的特点,未证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A错误;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在男性患者中的基因频率和在女性患者中的相同,B错误;该突变不会改变DNA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C错误;该患者每个致病基因上存在2个突变位点,则一对染色体上有4个突变位点,体细胞在有丝分裂复制后最多可能存在8个突变位点,D正确。
    2.下图为雄性动物体内细胞分裂过程中,部分染色体发生的某种行为(A/a、B/b表示相关基因且不考虑其他基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D )
    A.该行为发生在减数分裂Ⅰ中期
    B.此种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C.该行为实现了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D.该细胞经减数分裂能产生四种精细胞
    解析:图示的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属于基因重组,该变异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前期,A、B错误;该行为实现了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组,但不属于自由组合,C错误;减数分裂结束时,图中四条染色单体会分到四个子细胞内,故其经减数分裂可产生ABC、ABc、abC、abc四种配子,D正确。
    3.由于细胞中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不含重要基因的短片段在细胞分裂中丢失(如图甲),导致某女子的14号和21号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会发生异常联会(如图乙)。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意一极。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C )
    A.该女子不可能产生染色体正常的卵细胞
    B.该女子细胞中只有染色体结构出现异常
    C.该女子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出现三条染色体联会的现象
    D.该女子与正常男子婚配生出患遗传病孩子的概率为0
    解析:该女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条异常的染色体和两条正常的染色体联会后,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随机移向细胞任意一极,因此该女子有可能产生染色体正常的卵细胞,A错误;由图可知,染色体发生了断裂、错接,并导致染色体数目缺少一条,该女子细胞中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均出现异常,B错误;由题干“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意一极”可知,该女子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出现三条染色体联会的现象,C正确;该女子可以产生含异常染色体的配子,因此该女子与正常男子婚配生出患遗传病孩子的概率不为0,D错误。
    题点2 变异原理在育种中的应用
    4.2023年2月23日,科研人员将洋紫荆幼苗从培养箱移植至大盆,标志着搭乘载人飞船经历太空旅行的洋紫荆种子顺利出苗移植,这是航天育种的又一突破。未来有望利用此批幼苗选育获得更多洋紫荆的品种,让新品种洋紫荆美化我们的生活。下列有关航天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洋紫荆种子经太空旅行后生活力会大大增强,利于选育新品种
    B.太空微重力、高辐射环境能有效降低洋紫荆种子突变的频率
    C.航天育种与其他育种方式相结合,能培育更多的洋紫荆新品种
    D.洋紫荆种子顺利出苗移植标志着新品种的洋紫荆的培育取得成功
    解析:洋紫荆种子经太空旅行后会发生变异,该过程主要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故其种子的生活力不一定大大增强,A错误;太空微重力、高辐射环境能提高突变频率,B错误;航天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属于诱变育种,选育出符合要求的品种后,可结合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等育种方式,培育更多的洋紫荆新品种,C正确;顺利出苗的洋紫荆种子可能未发生变异,故不一定能培育出新品种的洋紫荆,D错误。
    5.
    鲫鱼肉质细嫩鲜美,但多肌间刺易卡喉。下图为方正鲫鱼(含AABBCC 6个染色体组,称为双三倍体)和兴国红鲫(含 AABB 4个染色体组,称为双二倍体)培育异育银鲫的过程。中科院桂建芳院士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同时敲除了异育银鲫的CgRunx2b-A和CgRunx2b-B两种基因,培育出无肌间刺的鲫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基因与肌间刺性状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B.方正鲫鱼形成卵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不减半
    C.高辐射处理精子的目的可能是使精子获能
    D.兴国红鲫产生的含AB染色体组的精子占1/2
    解析:异育银鲫的CgRunx2b-A和CgRunx2b-B两种基因都与肌间刺性状有关,不是一对一的对
    应关系,A错误;由题图可知,方正鲫鱼产生的卵细胞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B正确;由题图分析可知,高辐射处理精子后,精卵结合所获得的受精卵染色体为6n,即高辐射处理精子是使之染色体活性发生变化,并非获能,C错误;兴国红鲫产生的精子均含AB染色体组,D错误。
    考点2 生物的进化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图解
    2.隔离、物种形成与进化的关系
    物种形成≠生物进化,物种形成必定存在生物进化,生物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3.基因频率相关计算
    (1)常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
    基因频率A+a=1,基因型频率AA+Aa+aa=1
    基因频率=该基因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 eq \f(1,2) 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例如:
    A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 eq \f(1,2) Aa的基因型频率;
    a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 eq \f(1,2) Aa的基因型频率。
    (2)X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以色盲为例,相关基因用B、b表示,假设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8%)
    答案: eq \(□,\s\up1(1)) 基因库 eq \(□,\s\up1(2)) 基因频率 eq \(□,\s\up1(3)) 自然选择学说
    eq \(□,\s\up1(4)) 生态系统 eq \(□,\s\up1(5)) 种群基因频率 eq \(□,\s\up1(6)) 生殖隔离 eq \(□,\s\up1(7)) 地理隔离 eq \(□,\s\up1(8)) 地理隔离 eq \(□,\s\up1(9)) 物种 eq \(□,\s\up1(10)) 无机环境 eq \(□,\s\up1(11)) 生物多样性
    【真题研读】
    1.(2024·广东选择考)EDAR基因的一个碱基替换与东亚人有更多汗腺等典型体征有关。用M、m分别表示突变前后的EDAR基因,研究发现,m的频率从末次盛冰期后开始明显升高。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C )
    A.m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m不存在于现代非洲和欧洲人群中
    C.m的频率升高是末次盛冰期后环境选择的结果
    D.MM、Mm和mm个体的汗腺密度依次下降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EDAR基因的一个碱基替换导致M突变为m,因此m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不合理;题干中仅指出,EDAR基因的一个碱基替换与东亚人有更多汗腺等典型体征有关,因此无法判断m是否存在于现代非洲和欧洲人群中,B不合理;自然选择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根据题意,m的频率从末次盛冰期后开始明显升高,因此m的频率升高是末次盛冰期后环境选择的结果,C合理;根据题意,m的频率从末次盛冰期后开始明显升高,末次盛冰期后气温逐渐升高,m基因频率升高,M基因频率降低,因此推测MM、Mm和mm个体的汗腺密度依次上升,D不合理。
    2.(2022·广东选择考)白车轴草中有毒物质氢氰酸(HCN)的产生由H、h和D、d两对等位基因决定,H和D同时存在时,个体产HCN,能抵御草食动物的采食。如图为某地不同区域白车轴草种群中有毒个体比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D )
    A.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
    B.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种群的进化
    C.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h的基因频率更高
    D.基因重组会影响种群中H、D的基因频率
    解析:草食动物和白车轴草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据题干信息“H和D同时存在时,个体产HCN,能抵御草食动物的采食”可知,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A正确;根据曲线图可知,从市中心到市郊再到乡村,白车轴草种群中产HCN个体比例增加,说明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种群的进化,B正确;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产HCN个体比例小,即基因型为D_H_的个体所占比例小,则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d和h的基因频率更高,C正确;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重组不会影响种群中H、D的基因频率,D错误。
    [命题延伸]——判断与填空
    (1)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是对共同由来学说的修正。( )
    (2)行为多样性属于生物多样性。( )
    (3)人类与黑猩猩基因组序列高度相似,说明人类从黑猩猩进化而来。( )
    (4)人与黑猩猩两个物种成体的血红蛋白均由α和β两种肽链组成,但α链的相同位置上有一个氨基酸不同,导致差别的变异发生在黑猩猩这一物种形成的过程中。( )
    (5)某植物叶片含有对昆虫有毒的香豆素,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乌凤蝶可以将香豆素降解,消除其毒性。乌凤蝶进化形成香豆素降解体系,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 )
    (6)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基因组含有约3万个核苷酸。该病毒可通过表面S蛋白与人细胞表面的ACE2蛋白结合而进入细胞。ACE2蛋白的出现是人类抵抗新冠病毒入侵的进化结果。( )
    (7)自然条件下蚕采食桑叶时,桑叶会合成蛋白酶抑制剂以抵御蚕的采食,蚕则分泌更多的蛋白酶以抗衡抑制剂的作用。桑与蚕相互作用并不断演化的过程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 (2)× (3)× (4)× (5)√ (6)×
    (7)协同进化
    【对点突破】
    题点1 生物进化理论
    1.(2024·广州高三一模)我国科学家在广西获得了一块距今2.4万年的古大熊猫化石。将该化石中提取到的线粒体DNA通过测序分析和比较,发现古大熊猫与现存大熊猫的相关DNA序列高度相似,且大熊猫与熊类有共同的远古祖先。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C )
    A.化石证据结合分子生物学分析,可为大熊猫进化提供更可靠的证据
    B.从化石中提取的线粒体DNA通过PCR进行扩增,作为测序的材料
    C.该研究对获得大熊猫和熊类远古父系祖先的相关信息有直接帮助
    D.造成现存大熊猫与古大熊猫基因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发生了基因突变
    解析:线粒体DNA的测序结果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化石证据结合分子生物学分析,可为大熊猫进化提供更可靠的证据,A合理;PCR能在体外对DNA分子进行大量扩增,因此从化石中提取的线粒体DNA通过PCR进行扩增,能作为测序的材料,B合理;子代线粒体DNA来源于母亲,故该研究对获得大熊猫和熊类远古父系祖先的相关信息没有直接帮助,C不合理;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造成现存大熊猫与古大熊猫基因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发生了基因突变,D合理。
    2.下图表示一个亲代种群由于地理隔离(河流和山脉)形成了两个新的种群,进而进化为两个新物种的过程,下列有关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一个物种只有一个种群,即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B.种群1和2由于生活的环境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C.自然选择使种群1和2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种群1、2出现生殖隔离说明两者基因库中基因都不同
    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一个物种可以有多个种群,A错误;种群1和2出现的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生活的环境只起选择作用,B错误;自然选择的选择作用使种群1和2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种群1、2出现生殖隔离说明两者基因库差异较大,但可能存在某些相同的基因,D错误。
    题点2 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3.匍匐鸡是一种矮型鸡,匍匐性状基因(A)对野生性状基因(a)为显性,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某鸡群中野生型个体占20%,匍匐型个体占80%,随机交配得到F1,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到F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F1中匍匐型个体的比例为12/25
    B.与F1相比,F2中A基因频率较高
    C.F2中野生型个体的比例为25/49
    D.F2中a基因频率为7/9
    解析:据题意可知,A基因纯合致死,基因型为Aa的个体表现为匍匐性状,基因型为aa的个体表现为野生性状。亲本基因型及比例为aa=20%、Aa=80%,则A基因频率=40%、a基因频率=60%,随机交配所得F1中AA=16%、Aa=48%、aa=36%,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死亡,则存活的F1中匍匐型个体(Aa)的比例为4/7、野生型个体(aa)的比例为 3/7,A错误;由上述分析可知,F1中A基因频率=2/7、a基因频率=5/7,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到的F2中,AA=4/49(死亡)、Aa=20/49、aa=25/49,则存活的F2中匍匐型个体(Aa)的比例为4/9、野生型个体(aa)的比例为5/9,则F2中A基因频率=2/9、a基因频率=7/9,与F1相比,F2中A基因频率较低,B、C错误,D正确。
    4.为研究基因频率的变化过程,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的果蝇杂交,得到F1后逐代自由交配。两对基因对果蝇的生存能力均无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实验中两对基因的基因频率均不发生改变
    B.随着自由交配的进行,雌、雄果蝇中Xb的基因频率趋于相等
    C.若从F2开始逐代淘汰aa基因型的个体,则AA基因型个体占比逐渐升高
    D.若从F1开始每代加入使Xb纯合胚胎致死的药物,则F3雌果蝇中XBXB占比为1/2
    原因分析类
    1.果蝇的基因P发生突变后,转录出的mRNA长度不变,但翻译出的肽链的氨基酸数目只有正常肽链的3/4。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该基因突变后转录形成的mRNA可能含有两个或多个终止密码子
    2.辐射诱变,即用α射线、β射线、γ射线、X射线、紫外线以及微波辐射等物理因素诱发变异。辐射诱变只能导致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一定 除了引起DNA分子结构中碱基的变化,造成基因突变外,还可能引起染色体断裂和重接而造成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即染色体变异
    3.已知某植物的宽叶对窄叶为显性,纯种宽叶植株与窄叶植株杂交的后代中,偶然发现一株窄叶个体,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能是纯种宽叶个体在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纯种宽叶个体产生的配子中含宽叶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
    4.若存在一个种群,种群数量足够大,个体间可随机交配。在一对相对性状中,表现隐性性状的个体数与表现显性性状的个体数之比一直维持3∶1,不考虑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等因素,种群维持该比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种群基因频率不变。隐性性状基因频率为 eq \f(\r(3),2) ,通过随机交配形成的种群中隐性性状个体数∶显性性状个体数=3∶1
    5.DNA分子杂交技术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种生物DNA分子的差异。当两种生物的DNA分子的单链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时,互补的碱基序列就会结合在一起,形成杂合双链区;在没有互补碱基序列的部位,仍然是两条游离的单链(如下图所示)。形成杂合双链区的部位越多,说明这两种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形成杂合双链区的部位越多,DNA碱基序列的一致性越高,说明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DNA碱基序列发生的变化越小,因此亲缘关系越近
    6.捕食是常见的生物现象,捕食者的存在能够增强群落的稳定性,也能增加物种的多样性,请你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群落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它们的数量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因此捕食者的存在能够增强群落的稳定性。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生存腾出空间
    实验探究类
    7.番茄细菌性斑点病会降低番茄产量、破坏番茄口味。研究番茄的抗病机理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番茄抗病纯合品系甲获得突变体1和突变体2,均表现为易感病。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1)①上述杂交实验结果表明,显性性状为________,推测突变体1和突变体2均为单基因突变体,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品系甲与突变体1杂交,F1中出现1株易感病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不定项)。
    A.品系甲自交的结果
    B.突变体1自交的结果
    C.品系甲产生配子的过程中抗病基因发生了突变
    D.突变体1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2)为探究两种突变体是否为同一基因突变导致,让两种突变体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不考虑互换)。
    ①若F2________,说明两突变基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F2________,说明两突变基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③若F2________,说明两突变基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抗病 F2性状分离比均约为3∶1 ②BC
    (2)①均易感病 同一基因 ②抗病∶易感病≈9∶7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③抗病∶易感病≈1∶1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8.某实验小组在某昆虫(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眼色遗传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雄性无眼突变体,为了研究雄性无眼突变体的遗传规律,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F1自由交配得到F2,并得到了相应的实验结果(不考虑基因突变、互换及致死现象,且完全显性)。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结果无眼基因与眼色基因位于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的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F2中各性状及其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区别雌雄)。
    (2)为深入研究无眼基因的位置,利用纯系有眼三体个体,其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如下图所示。试分析该个体形成的原因是其亲本减数分裂过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3)若该三体个体能产生配子(未成功联会的染色体随机移向两极)且均可育,现为验证控制无眼性状的基因是否在第Ⅳ号染色体上,用该个体与无眼个体进行杂交得F1,F1个体间自由交配,统计F2表型及数量比。
    ①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说明控制无眼性状的基因在第Ⅳ号染色体上;
    ②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说明控制无眼性状的基因不在第Ⅳ号染色体上。
    答案:(1)2 有眼、红眼 红眼雌∶红眼雄∶白眼雄∶无眼雌∶无眼雄=6∶3∶3∶2∶2 (2)减数分裂Ⅰ时Ⅳ号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减数分裂Ⅱ时Ⅳ号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 (3)①有眼∶无眼=8∶1 ②有眼∶无眼=3∶1
    一、选择题
    1.(2024·深圳高三二模)皱粒豌豆的DNA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打乱了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导致淀粉分支酶出现异常,活性大大降低,进而使细胞内淀粉含量降低。这种变异方式属于( A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结构变异
    D.染色体数目变异
    解析:由题意可知,插入的外来DNA序列使淀粉分支酶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因此从一定程度上使基因的结构发生了改变,由于该变异发生在基因的内部,因此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A符合题意。
    2.(2024·茂名高三模拟)真核生物体内的跳跃基因是染色体上一段能够自主复制和移动的DNA序列。该基因可随机插入基因组,可能导致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下列对跳跃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复制时D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在DNA上
    B.彻底水解产物有6种
    C.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D.该基因随机插入大肠杆菌基因组可导致染色体变异
    解析:D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在DNA上,能催化DNA复制过程,A正确;真核生物体内的跳跃基因是染色体上一段能够自主复制和移动的DNA序列,DNA彻底水解产物有6种,分别是磷酸、脱氧核糖和4种碱基(A、T、G、C),B正确;跳跃基因可随机插入基因组,可能导致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由跳跃基因插入基因组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C正确;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原核生物中不存在染色体,D错误。
    3.(2024·茂名高三模拟)结肠癌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研究显示,miR-506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miR-506的过表达可抑制结肠癌细胞活性、侵袭和迁移能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miR-506在结肠癌细胞中过表达后发挥的作用与抑癌基因的作用相似
    B.结肠癌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多个基因发生突变
    C.抑癌基因突变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可抑制癌变
    D.正常结肠上皮细胞中也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解析: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够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miR-506在结肠癌细胞中过表达后发挥的作用与抑癌基因的作用相似,A正确;结肠癌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多个基因发生突变,B正确;抑癌基因突变导致抑制细胞生长和增殖的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可引起细胞癌变,C错误;正常结肠上皮细胞中也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二者表达情况在正常范围之内,D正确。
    4.(2024·湛江高三一模)
    果蝇眼色有红色和朱红色两种,分别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V+和V基因控制,V+对V为显性。研究发现基因型为V+VV 的重复杂合体(如图所示),其眼色却是朱红色。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D )
    A.该实例说明眼色的表型受基因数量的影响
    B.通过观察该果蝇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可以验证其变异类型
    C.该果蝇与染色体正常的VV基因型果蝇杂交,子代眼色表型比为1∶1
    D.该类型的雌雄果蝇杂交,子代无致死现象,子代红眼果蝇所占比例为3/4
    解析:基因型为V+VV的重复杂合体,其眼色却是朱红色,该实例说明眼色的表型受基因数量的影响,A正确;有丝分裂中期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因此通过观察该果蝇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可以确定其变异类型,B正确;该果蝇(V+VV)与染色体正常的VV基因型果蝇杂交,子代基因型为V+V和VVV,比例为1∶1,眼色表型比为1∶1,C正确;该类型的雌雄果蝇(V+VV)杂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V+V+∶V+VV∶VVVV=1∶2∶1,红眼所占比例为1/4,D错误。
    5.
    核糖体小亚基 RNA (ssrRNA)的序列比较可为微生物谱系的确定提供依据。科学家根据ssrRNA序列分析提出了三
    界系统进化树理论,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C )
    A.ssrRNA序列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核糖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
    B.从ssrRNA 水平能反映物种之间在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遗传变异
    C.可通过对ssrRNA的序列分析来确定所有生物的亲缘关系
    D.三界系统进化树理论认为原细菌、真细菌和真核生物起源于共同的祖先
    解析:核酸的特异性主要体现在核糖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A正确;ssrRNA序列能反映物种之间在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遗传变异,B正确;对ssrRNA的序列分析,可对亲缘关系远近进行分析,不能确定所有生物的亲缘关系,C错误;三界系统进化树理论认为原细菌、真细菌和真核生物起源于共同的祖先,都来源于原始细胞形成的最近的共同祖先,D正确。
    6.黑芥(2n=16)为花椰菜(2n=18)的近缘野生种,用黑芥花粉给数以千计的花椰菜受粉,只发现几个杂种幼胚,将其离体培养,产生愈伤组织甲,进而获得杂种新植株甲。将黑芥叶肉原生质体和花椰菜种子下胚轴原生质体融合,获得杂种新植株乙、丙。对新植株的染色体计数,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愈伤组织甲是杂种幼胚通过细胞分化形成的
    B.杂种植株甲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能正常联会
    C.植株乙产生的雄配子染色体组合最多有17种类型
    D.杂种植株丙在融合过程中可能发生染色体丢失
    解析:愈伤组织甲是杂种幼胚经脱分化形成的,A错误;杂种植株甲含有58条染色体,大于34条,说明发生了三个以上细胞的融合并发生了染色体丢失,故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不能正常联会,B错误;植株乙是由黑芥叶肉原生质体和花椰菜种子下胚轴原生质体融合形成的,含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是可育的,产生的雄配子染色体组合最多有28×29种类型,C错误;植株丙是由黑芥叶肉原生质体和花椰菜种子下胚轴原生质体融合形成的,黑芥染色体数为2n=16条,花椰菜染色体数为2n=18条,但植株丙只含有19条染色体,说明在融合过程中可能发生染色体丢失,D正确。
    7.农业害虫二化螟的种群数量在不同季节有很大差异,春夏季大量繁殖,到了冬季由于寒冷原因而大量死亡,仅有少数个体能存活下来,如下图所示(抗药性为隐性突变)。第二年春,二化螟的种群数量因存活的少量个体繁殖而恢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突变是不定向的,因此抗药基因在使用杀虫剂前已经存在
    B.若过程中未发生基因突变,第二年夏天该二化螟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为0
    C.图示中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变化,不能说明抗药性状不利于二化螟生存
    D.该现象表明,在自然界中抗药性的个体的存留具有一定偶然性
    解析: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抗药基因在使用杀虫剂前已经存在,杀虫剂对抗药性起选择作用,A正确;据图可知,冬天保留下来的是无抗药性的个体,已知抗药性为隐性突变,若过程中未发生基因突变,无抗药性个体可能是抗药基因的携带者,第二年夏天该二化螟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不一定为0,B错误;冬季二化螟大量死亡是由寒冷环境引起的,无法判断是否与抗药性有关,图示中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变化不能说明抗药性状不利于二化螟生存,C正确;图中冬天保留下来的都是无抗药性的个体,该现象表明,在自然界中抗药性的个体的存留具有一定偶然性,D正确。
    8.(2024·揭阳高三二模)二倍体生物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少一条的个体被称为单体(2n-1)。玉米(2n=20)的各种单体的配子育性及结实率与二倍体的相同,现发现一株野生型玉米的隐性突变体,为确定其突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研究人员构建了一系列缺少不同染色体的野生型玉米单体,分别与该隐性突变体杂交,留种并单独种植。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C )
    A.单体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子染色体移向细胞同一极
    B.可构建10种野生型玉米单体并测交来确定突变基因的位置
    C.玉米单体在减数分裂Ⅰ的过程中,可观察到10对四分体
    D.若突变基因位于缺失的染色体上,则杂交子代有2种表型
    解析:减数分裂Ⅰ过程中某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移向细胞同一极或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子染色体未分离并移向细胞同一极都可能会导致配子中少一条染色体,从而使子代中出现单体,A正确;玉米(2n=20)有10对同源染色体,要确定突变基因的位置,需要人工构建10种野生型玉米单体分别与该隐性突变体杂交,来确定突变基因的位置,B正确;单体减数分裂的过程中,会出现9对四分体,C错误;若该突变基因及其等位基因位于缺少的染色体上,则隐性突变体的基因型为aa,野生型单体的基因型为AO(O表示缺失基因),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O=1∶1,二者杂交,子代的表型及比例是野生型(Aa)∶突变型(aO)=1∶1,杂交子代有2种表型,D正确。
    9.下图是野生祖先种和栽培品种香蕉的染色体核型图,下列关于这两种香蕉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都比较难形成种子
    B.都能产生可遗传变异
    C.染色体组数目相同
    D.共同构成一个基因库
    解析:分析题图:野生祖先种香蕉细胞内含有2个染色体组,为二倍体,减数分裂成形配子时同源染色体联会正常,可育;栽培品种香蕉细胞内有3个染色体组,为三倍体,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进行正常减数分裂,即野生祖先种香蕉能正常形成种子,栽培品种香蕉比较难形成种子,A错误。可遗传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可传给下一代,野生祖先种香蕉和栽培品种香蕉均具有遗传物质,均能产生可遗传变异,B正确。结合A选项的分析可知,二者染色体组数目不同,C错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而野生祖先种香蕉和栽培品种香蕉两个品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物种,无法共同构成一个基因库,D错误。
    10.栽培稻甲产量高、品质好,但每年只能收获一次。野生稻乙种植一次可连续收获多年,但产量低。中国科学家利用栽培稻甲和野生稻乙杂交,培育出兼具两者优点的品系丙,为全球作物育种提供了中国智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A.该成果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利用体细胞杂交技术也可培育出品系丙
    C.该育种技术为全球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D.品系丙的成功培育提示我们要注重野生种质资源的保护
    解析: 中国科学家利用栽培稻甲和野生稻乙杂交,培育出兼具两者优点的品系丙,该成果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错误;植物体细胞杂交是指将不同来源的植物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植物体的技术,因此利用体细胞杂交技术也可培育出品系丙,B正确;该育种技术培育出的品系丙产量高、品质好,种植一次可连续收获多年,为全球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C正确;品系丙的成功培育利用了野生稻乙种植一次可连续收获多年的特点,提示我们要注重野生种质资源的保护,D正确。
    11.多倍体分为两种,同源多倍体含有来自同一物种的多个染色体组;异源多倍体含有来自两个或多个物种的多个染色体组,其形成机制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D )
    A.油菜为异源二倍体,其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8
    B.油菜含有花椰菜和芜菁的染色体,是二倍体
    C.花椰菜与芜菁不存在生殖隔离,基因能自由交流
    D.四倍体花椰菜与花椰菜杂交的子代高度不育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油菜有来自花椰菜的两个染色体组和来自芜菁的两个染色体组,故油菜为异源四倍体,A、B错误;芜菁、花椰菜是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基因不能自由交流,C错误;四倍体花椰菜含有四个染色体组,花椰菜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两者杂交的子代有三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子代高度不育,D正确。
    12.香蕉的原始种是尖苞野蕉和长梗蕉两个野生芭蕉属品种,尖苞野蕉味甜但多子,长梗蕉软糯但酸涩。科研人员利用这两个品种培育出五个新品种。(图中A、B分别表示不同的染色体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FHIA-02蕉只能通过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尖苞野蕉的种子获得
    B.大麦克香蕉品种无子的原因是其原始生殖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C.尖苞野蕉和长梗蕉不具有生殖隔离,属于同一种生物
    D.五个新品种香蕉的糖类和蛋白质等物质含量可能增多
    解析:FHIA-02蕉除了通过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尖苞野蕉的种子获得,还可以通过处理尖苞野蕉幼苗获得,A错误;大麦克香蕉品种无子的原因是其原始生殖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出现联会紊乱,因此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B错误;尖苞野蕉和长梗蕉含有不同的染色体组,具有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物种,C错误;五个新品种香蕉均属于多倍体,故其糖类和蛋白质等物质含量显著增多,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某患者及其母亲均有血尿病史,根据肾脏病理学检测结果,两人被疑诊患上Alprt综合征(AS),即遗传性肾炎。回答下列问题:
    (1)AS的主要病因是编码Ⅳ型胶原(构成肾小球基底膜)的A3~A5基因发生突变,使α3~α5肽链异常,三螺旋结构被破坏导致的。相关基因定位如下图所示,图中A3、A4、A5基因互称为__________基因。
    (2)为确诊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了基因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根据结果推断:该患者的病症是由位于__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显”或“隐”)性基因控制的。而来自父亲的A3异常基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显”或“隐”)性基因。
    注:“+”表示存在该基因。
    (3)在分析该家系致病的异常基因序列时发现,该基因中部发生了整码缺失(缺失的碱基恰好对应若干个完整的密码子):连续缺失27个碱基对。由此推测α5肽链中部会出现____________的变化,进而导致Ⅳ型胶原结构异常。
    (4)据推算,这对夫妇只有________________的概率生出不携带异常基因的后代。医生建议其借助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前遗传学检测等技术,阻断异常基因在家族内的传递。下表为4个囊胚期胚胎的染色体检测结果。
    注:M0表示母方风险染色体,M1表示母方正常染色体;F0表示父方风险染色体,F1表示父方正常染色体。
    检测结果提示,应优先选择胚胎____________进行移植,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图中A3、A4位于同一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为非等位基因,A3、A4与A5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因而互称为非等位基因。(2)根据题表中结果推断:该患者的病症是由A5异常导致的,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母亲为患者,且含有A5正常和A5异常基因,可见,该病是显性基因控制的。父亲表现正常,含有A3异常和A3正常基因,因而可推测,父亲的A3异常基因为隐性基因。(3)在分析该家系致病的异常基因序列时发现,该基因中部连续缺失27个碱基对(缺失的碱基恰好对应若干个完整的密码子)。由于密码子是由位于mRNA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构成的,由此推测α5肽链中部会出现27÷3=9(个)氨基酸的连续缺失现象,进而导致Ⅳ型胶原结构异常。(4)结合题表可知,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3a3A4A4XA5Xa5、A3a3A4A4Xa5Y,二者生出不携带异常基因孩子(A3A3A4A4Xa5Y、A3A3A4A4Xa5Xa5)的概率为(1/4)×(1/2)=1/8=12.5%。根据检查结果首先排除4号胚胎,因为其中18号染色体异常,另外胚胎1、2、3中只有胚胎3不含异常染色体,即胚胎3中未遗传父母双方的风险染色体,且其他染色体检测未见异常,因此,应优先选择胚胎3进行移植。
    答案:(1)非等位 (2)X 显 隐 (3)连续缺失9个氨基酸 (4)12.5% 3 未遗传父母双方的风险染色体,且其他染色体检测未见异常
    14.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与雌蚕相比,雄蚕产丝多且质量高。家蚕卵(受精卵)的颜色受10号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a基因纯合时卵表现为杏黄色,b基因纯合时卵表现为黄褐色,a基因和b基因同时纯合则为黄色,其他基因型则表现为黑色,回答下列问题:
    (1)纯合杏黄色卵家蚕与纯合黄褐色卵家蚕杂交,F1表型为________,F1相互杂交,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F2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育种工作者用辐射诱变的方法处理上述F1,通过特定方法选出缺失a基因或b基因的个体。有人提出可通过正常黄色卵个体(aabb)与经辐射后的F1个体杂交来选择a基因或b基因缺失的个体。你________(填“同意”或“不同意”)他的观点,理由是(假设缺失a基因或b基因的配子存活力不受影响,且aa与aO表型相同,bb与bO表型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已获得a基因或b基因缺失的家蚕,再通过其他方法使有部分片段缺失的10号染色体转移到W染色体上,如图1所示。在产生配子时两条正常染色体移向细胞同一极,则仅考虑图中染色体和基因,该突变体能产生的两种配子分别为________。进一步选育后共形成了甲、乙、丙、丁四个品系的家蚕,染色体和基因组成如图2所示。通过在四个品系中选择特定的杂交组合,可实现根据卵色筛选雄蚕进行产丝,请写出杂交和选择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种方案即可)。
    解析:(1)据题意可知,两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其中基因a和B连锁,基因A和b连锁,F1基因型为AaBb,表型为黑色;因为存在基因连锁,所以F1产生的配子为Ab∶aB=1∶1,F1相互杂交,F2的基因型和表型及比例为1杏黄色(aaBB)∶1黄褐色(AAbb)∶2黑色(AaBb)。(2)分析题意可知,若未缺失基因a或b,则F1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1∶1,表型及比例为黄褐色∶杏黄色=1∶1;若缺失a基因,则F1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OBb=1∶1,由于aa与aO表型相同,因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黄褐色∶杏黄色=1∶1;若缺失b基因,则F1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O∶aaBb=1∶1,由于bb与bO表型相同,因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黄褐色∶杏黄色=1∶1,因此不能通过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来选择a基因或b基因缺失的个体,所以不同意他的观点。(3)由题干“在产生配子时两条正常染色体移向细胞同一极”,可确定产生的两种配子为aBZ、WA。选择甲品系与丙品系杂交,后代中杏黄色卵全为雄性,因此选择杏黄色卵个体进行生产,同时子代中杏黄色卵个体和黑色卵个体继续杂交则可继续在子代中获得雄性的杏黄色卵个体,可选择杏黄色卵和黑色卵进行留种;选择乙品系和丁品系杂交,后代中黄褐色卵全为雄性,因此选择黄褐色卵个体进行生产,同时子代中黄褐色卵个体和黑色卵个体继续杂交则可继续在子代中获得雄性的黄褐色卵,可选择黄褐色卵和黑色卵进行留种。
    答案:(1)黑色 杏黄色∶黄褐色∶黑色=1∶1∶2
    (2)不同意 正常黄色卵个体与待测个体杂交后,无论是否存在a基因缺失或b基因缺失,后代均为杏黄色∶黄褐色=1∶1 (3)aBZ、WA 选择甲品系与丙品系杂交,选择杏黄色卵个体进行产丝;选择乙品系和丁品系杂交,选择黄褐色卵进行产丝
    15.(2024·深圳高三二模)普通小麦(AABBDD,A、B、D分别表示三个不同物种的染色体组)是世界上广为栽培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养活了约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白粉病严重影响小麦产量,选育抗白粉病优良小麦品种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回答下列问题:
    (1)普通小麦起源于皆为2n=14的一粒小麦、山羊草和节节麦在自然条件下的远缘杂交。其染色体组的来源如图1所示。请完成图2中二粒小麦自然产生过程的图解: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示________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2)普通小麦(AABBDD)每个染色体组的某条染色体上都有MLO基因。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敲除所有MLO基因后获得隐性突变体植株ml-aabbdd,其性状表现与野生型相比,结果如下表所示。
    结果表明,MLO基因与具体性状的对应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家在ml-aabbdd群体中发现一个新型突变株ml-R32,在其B染色体组上ml基因相邻位置因缺失了304 kb的一个染色体大片段,导致局部染色体三维空间重排,激活了其上游紧邻的TMT3基因的表达,恢复了株高和产量,这种遗传现象称为表观遗传,其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验证是TMT3基因的表达导致了ml-R32株高和产量的恢复,请设计一个验证实验,要求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用杂交法进行验证,结果同样与预期相符。即用ml-R32纯合突变体作为母系,并与两个不同的父系杂交:①ml-R32×ml-aaBBdd(感病、产量正常),②ml-R32×ml-aabbdd。请推测①杂交组合中科学家的预期:F2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一粒小麦(AA)与山羊草(BB)进行杂交,其子代是幼苗AB,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幼苗AB通过低温诱导或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二粒小麦AABB。图2为二粒小麦自然产生过程,因此②表示低温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①是幼苗AB。(2)敲除所有MLO基因后获得隐性突变体植株,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抗白粉病的能力增加,株高和产量下降,由此说明MLO基因既控制感病性状又影响生长发育和产量(或MLO基因具有多效性)。(3)由题意可知,TMT3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之所以被激活是因为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化,因此这种遗传现象称为表观遗传。为验证TMT3基因的表达导致了ml-R32株高和产量的恢复,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含有TMT3基因,因变量为ml-R32小麦的株高和产量,故可设计在同等种植条件下,对比敲除ml-R32上TMT3基因的小麦与ml-R32小麦的株高和产量。若敲除TMT3基因的ml-R32小麦株高和产量下降,则说明TMT3基因的表达导致了ml-R32株高和产量的恢复。(4)ml-R32纯合突变体(ml-aabbdd)表现为抗病、产量正常,与ml-aaBBdd(感病、产量正常)进行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Bbdd,F1进行自交,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aBd∶abd=1∶1,F2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dd∶aaBbdd∶aabbdd=1∶2∶1,F2表型及比例为感病、产量正常∶抗病、产量正常=3∶1。
    答案:(1)幼苗AB 低温 (2)既控制感病性状又影响生长发育和产量(或MLO基因具有多效性) (3)TMT3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之所以被激活是因为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化 实验思路:同等种植条件下,对比敲除ml-R32上TMT3基因的小麦与ml-R32小麦的株高和产量。预期结果:敲除TMT3基因的ml-R32小麦株高和产量下降 (4)感病、产量正常∶抗病、产量正常=3∶1杂交组合
    F1植株数量/株
    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数量/株
    抗病
    易感病
    抗病
    易感病
    品系甲×突变体1
    70
    1
    340
    112
    品系甲×突变体2
    70
    0
    250
    80
    P
    红眼(♀)×无眼(♂)
    F1
    全为红眼
    F2
    红眼:雌雄均有 白眼:只有雄
    无眼:雌雄均有,比例1∶1
    植株
    花椰菜
    黑芥
    杂种新植株甲
    杂种新植株乙
    杂种新植株丙
    染色体数/条
    18
    16
    58
    34
    19
    基因
    患者(有血尿史)
    父亲(正常)
    母亲(有血尿史)
    A3正常



    A3异常



    A4正常



    A4异常
    A5正常


    A5异常


    胚胎
    2号染色体
    X染色体
    其他染色体
    1
    M1/F1
    M0/F1
    未见异常
    2
    M1/F0
    M1/F1
    未见异常
    3
    M1/F1
    M1/F1
    未见异常
    4
    M1/F1
    M1
    18号三体
    植株
    白粉病
    株高和产量
    野生型(MLO-AABBDD)
    感病
    正常
    突变体(ml-aabbdd)
    抗病
    下降

    相关试卷

    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四遗传学与进化论专题九遗传的基本规律及人类遗传病: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四遗传学与进化论专题九遗传的基本规律及人类遗传病,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特殊遗传现象,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鹌鹑的羽色属Z连锁伴性遗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四遗传学与进化论专题八遗传的分子基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四遗传学与进化论专题八遗传的分子基础,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遗传物质”探索的4种方法,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茎腐病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四遗传学与进化论命题最前沿十雄性不育及三系法杂交水稻: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四遗传学与进化论命题最前沿十雄性不育及三系法杂交水稻,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雄性不育对遗传育种有重要价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