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教课内容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教课内容ppt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作者简介,创作背景,字词读音,字词积累,当堂检测,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穿井得一人》,在生活中,信息的传递有时会出现偏差,就像一个小小的故事,经过口口相传可能会变得面目全非,这个故事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穿井得一人”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从中又能获得什么启示。
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2、学会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战国时期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约公元前239年)全书共26卷,分为12纪、8览、6论,共160篇。此书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顾法、墨、名、农各学派学说,后人称它为“先秦杂家代表著作”。《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 慎行论· 察传》。
溉( ) 汲( )星宿( )
1、及其家穿井。(古义:挖掘。今义:把衣服等物套在身上。)
2、国之道也。 ( 古义:国都,京城。今义:国家。)
1. 判断句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宋君令人于丁氏问之”。)2. 倒装句 非得一人与井中也(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非于井中得一人也”。) 3. 省略句 及其家穿井。(省略了主语“丁氏”,应为“丁氏及其家穿井”。)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宋之丁氏, 家无井而出溉汲, 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译文: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需到出远门打水浇田,经常有一个人在外面(负责打水)。等到他家打井之后,(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一个人。”
有 闻 而 传 之 者,曰:“丁 氏 穿 井 得 一 人。”国 人 道 之,闻 之 于 宋 君。
译文:有听到这话以后就传播的人,说:“丁家打井,挖出来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代词,指丁家人说的那句话。
宋 君 令 人 问 之 于 丁 氏。丁 氏 对 曰:“得 一 人之 使,非 得 一人 于 井 中 也。”求 闻 之 若 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丁氏回答说:“(我说的是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不是说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得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什么都没听。
细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1—2句)开端:宋国姓丁的人家将因打井而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第二部分(第3—4句)发展、高潮:国人以讹传讹,国君询问真相。
第三部分(第5句)真相:收束全文,用议论点明文章主旨。
1、请简要概括《穿井得一人》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是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需要一个人外出打水浇田;经过是丁家打了井后,丁氏告诉别人“吾穿井得一人”,众人听闻后不加证实就相互传播;结果是宋国国君听到传闻后派人向丁氏询问,得知真相是打井后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2、丁氏说“吾穿井得一人”,这句话为什么会被误传?
一方面,丁氏的表述不够准确清晰,容易让人产生歧义;另一方面,传播者没有对听到的话进行核实,而是盲目轻信并随意传播,以讹传讹导致丁氏的话被误传。
3、宋君在听到传闻后派人向丁氏询问,你如何看待他的这种做法?有什么意义?
宋君的做法是明智且谨慎的。他没有轻信传闻,而是通过派人询问丁氏来核实事情的真相。这种做法的意义在于避免了谣言的进一步传播,让人们了解到事情的真实情况,同时也体现了宋君对传闻的理性态度和对真相的重视,为民众树立了正确对待传闻的榜样。
4、《穿井得一人》这篇课文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保持谨慎的态度,不能轻信和随意传播,要通过调查研究去核实事情的真相。同时也提醒我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言论时要清晰准确,避免引起他人的误解。
5、比较文中丁氏、传播者和宋君的行为特点。
丁氏的行为较为粗心,没有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传播者的行为是盲目轻信、人云亦云,缺乏对信息辨别和核实能力;而宋君的行为则是谨慎、理性的,他不轻易相信传闻,而是通过询问来获取真相。
6、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谣言的认识以及如何应对谣言。
在生活中,谣言往往会给个人、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如伤害他人名誉、扰乱社会秩序等。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轻易相信和传播谣言,对于听到的信息要进行核实,多人官方渠道获取准确信息。如果发现谣言,要及时制止并向他人解释真相,共同抵制谣言的传播。
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穿井得一人》讲述了一个因传言而产生误会的故事。 B.丁氏说“吾穿井得一人”的意思是打井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 C.传言越传越离谱,最终传到宋君那里时,已经变成了丁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D.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仔细辨别,不能轻信,更不能随意传播。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宋之丁氏。 B.有闻而传之者。 C.国人道之。 D.闻之于宋君。
3、下列对“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听到。 B.国家的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 C.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向宋国的国君报告。 D.国家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对宋国的国君说。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七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B.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C.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穿井得一人》通过讲述宋丁氏打井得一人的故事,揭示了以讹传讹的现象。我们从中明白,对于传闻要认真核实,不能轻信,在生活中,要以事实为依据,避免盲目传播,这不仅提醒我们要正确对待信息,也让我们学会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集体备课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吾穿井得一人,丁家挖井得到一个人,真相大白,宋君派我来,及其家穿井,古今异义,国人道之,一词多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教学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感知大意,闻而传之,国人道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背景图课件ppt,共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品资料,分析人物形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