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语文 人教版 (新课标) 必修五《咬文嚼字》名师教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558114/0-173510989102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 语文 人教版 (新课标) 必修五《咬文嚼字》名师教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558114/0-173510989108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 语文 人教版 (新课标) 必修五《咬文嚼字》名师教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558114/0-17351098911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8 咬文嚼字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8 咬文嚼字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题:咬文嚼字
科目:语文
教学对象:高二
课时:1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必修五阅读鉴赏板块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则主要是一些文艺评论,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认真学好它,对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去探讨问题,加深学生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结构谨严、内涵丰富的文化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论文。朱光潜先生旁征博引,讲述了写文章时应该炼字的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又能随着作者的理性思考,感受文章蕴含的“理趣”。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勉,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的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本节课力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课文中的例子,感受炼字的妙处。尝试运用课文的观点解决在文艺欣赏创作方面问题。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作品;
2、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1、课前预习,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诗歌背景;
2、品味文中的妙语佳句,从而体会作者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作者提出的“咬文嚼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的主张;
2、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学习过程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针对学习者特征分析中提到的相关情况,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文艺评论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加入了很多趣味性强且能够体现主旨的句子和故事,以“初读——精读——探讨——总结”的方式,通过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和把握。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1、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 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周杰伦《菊花台》中“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中的“笑容泛黄”改为“笑容消失” 好不好? 明确:不好。泛黄比较有韵味。这就是中国文字的魅力。
思考并交流意见
通过诗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二、信息筛选
1、什么是“咬文嚼字”?
解题:咬文嚼字,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的意思是:指过分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地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文章精神,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通常是贬义的。
2、 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 第三自然段“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
作者赋予这个成语新的意义: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就是调整思想情感,因而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3、 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
郭沫若改剧本,王若虚改《史记》,韩愈贾岛改诗, 苏东坡写诗,套板反应。前三个例子主要是说明为什么要咬文嚼字的问题,后两个例子主要是说明如何咬文嚼字的问题。
思考,
翻阅词典
查阅资料
回答问题
在原文相关文段寻找答案,并作出圈点勾画
思考作者赋予这个词新的意思的用途
梳理全文
做好相关记录
通过查阅资料,理解词义,同时明确作者赋予这个词的新意。
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理清文章思路
四、合作探究
阅读1—5段,分析郭沫若改剧本、王若虚改《史记》和韩愈贾岛改诗这三个例子。
1、活动:分组讨论。小组成员将各自课前预习的思考成果,拿出来与组内其他成员讨论交流。
2、分析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1)婵娟骂宋玉说:
“你是没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2)石秀骂梁中书: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
(3)《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
“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4)郭沫若: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思考:比较这组句子,说说在用字上有什么变化?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通过“你这” “你是” “你有”的比较,说明不同句式的句子包含的情感不同。关键看哪一个更能表达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因为文学就是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的。
3、读王若虚改《史记》中“李广射虎”的选段
(1)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史记》原句)
(2)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王若虚改句)
(3)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思考:这三则材料讲的都是李广射虎的故事。第一则里有多个“石”字,你认为哪个写得好?为什么?
明确: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4、阅读第5段,分析“推”和“敲”的故事。 思考:结合《题李凝幽居》全诗意境,分析用“推”和“敲”各自有什么效果?再读朱光潜先生的分析,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
明确: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小结:朱光潜先生举上面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不同句式,感情不同。
文字增减,意味不同。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在草稿本上记录自己交流后的思考,以便在班上发言
思考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比较 做好记录 小组交流意见
总结
归纳
阅读原文,结合课下注解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结合多媒体上的诗句,分析其中的不同意味,并作出总结。
结合前面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通过朗读和分析比较,理解作者举例说明的观点
理解诗句 分析其中的不同韵味。
通过比较不同,明白作者的观点是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五、迁移拓展
《玉楼春·春景》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可否改为:现、浓或闹?
玉楼春·春景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明确:本词歌咏春天,洋溢着珍惜青春和热爱生活的情感。“闹”字不仅写出了红杏的众多纷繁的画面,而且有声的动感,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渲染出来了。
思考问题,各抒己见
尝试运用课文的观点解决在诗歌鉴赏方面问题
总结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一定要以古人为榜样,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聆听总结、
体会情感
拓展延伸,形成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一、 通过课前预习、课上表现、课后练习等方面从整体上评价学生在这节课上的收集信息、解决
问题、相互交流等学习效果。
一、 针对本节课合作学习的内容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标准。要求学生自己根据量表进行自我评价,
同时对本小组的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然后把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和学生本人。
七、板书设计
不同句式,感情不同。
文字增减,意味不同。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八、教学反思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是阅读和写作要有谨严精神,要留心玩索。要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精练的相互吻合。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本质是斟酌文字来调整思想和情感。文章可谓观点鲜明,要训练学生运用纲举目张法来理清思路。文章脉络清晰,旁征博引,能从咬文嚼字的表象探究他的本质,这是全文的难点,教学中必须突破。文中的文学素养很深厚,教师应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的熏陶,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
我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了教学重点与难点,对于文中出现的例子,也请学生们结合课前预习、当堂品读,进而品析。其中的一个亮点是多媒体设计应为学生赏析诗歌营造最佳的氛围。我们知道诗歌赏析若加之以相应的媒体介入,会使学生完全融入诗歌,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内在潜能,最大限度发挥其鉴赏水平,诸如以图片、背景音乐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相呼应,自然会达到一种最佳的效果,有利于学生接受。在反思中,我觉得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进行兴趣调控,使之用于课堂教学,既可以激发兴趣,又可是课堂妙趣横生,因此,多媒体设计是备课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咬文嚼字》,虽然在课前我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这节课还是留下不少遗憾的地方。
首先,这节课还不能充分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我先带领着学生去阅读课文,找观点和例子,重点在于分析其中的例子,让他们充分理解作者的观点,也就顺理成章地理清作者论述的思路、方法等。然后,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老师出炼字练习让学生当堂练习,当堂讲评。在这两节课中虽然学生也能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去回答,炼字练习也能完成,但是我总觉得学生只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去阅读课文,按老师设计的问题去解答,学生没能自主去阅读课文,学习课文,在学习课文中也没能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是不利的。
第二,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虽然在课前我进行教学设计时已经考虑到内容的趣味性,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还不够踊跃,学生的思维还不够活跃。我觉得这两节课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做得不够,还需继续努力。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秀一秀,讲一讲,试一试,想一想,测一测,板书设计,练一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设计,共5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9 说“木叶”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