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
    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
    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及考试科目在相应位置填涂。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肝细胞直接从血浆中获取葡萄糖
    B. 膀胱上皮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尿液和组织液
    C. 组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高于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
    D. 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答案】D
    【分析】体液由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细胞外液是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详解】A、肝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不能直接从血浆中获取葡萄糖,A错误;
    B、尿液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
    C、组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低于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C错误;
    D、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CO2(血浆中)、尿素(血浆中)、神经递质(组织液中)等,D正确。
    故选D。
    2. 人在剧烈运动时,体内会发生一些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B. 大量消耗葡萄糖,血浆中葡萄糖的浓度会大幅降低
    C. 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D. 大量产热,会使体温急剧升高
    【答案】C
    【分析】剧烈运动中,机体产生乳酸与NaHCO3相互作用,使pH依旧维持在7.35~7.45,失水过多,使内环境渗透压升高,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分,可以降低细胞外液中渗透压。
    【详解】A、大量乳酸进入血液,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血浆的pH值可以维持相对稳定,A错误;
    B、大量消耗葡萄糖,血浆中葡萄糖的浓度不会大幅降低,因为机体会通过神经-体液调节补充血糖浓度,B错误;
    C、大量出汗会丢失钠盐,由于钠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因此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C正确;
    D、产热增加,由于体温调节的作用,散热也会加快,体温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C。
    3. 内环境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适稳态是指人体可适应外环境的持续改变而建立新稳态以维持健康,强调机体同时具有灵活性和稳定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神经—体液调节网络是适稳态的调节机制
    B. 适稳态现象表明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C. 稳态与适稳态的调节过程都存在正反馈调节机制
    D. 移居高原后人体血氧处于较高水平是机体适稳态调节的结果
    【答案】D
    【分析】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适稳态调节的主要机制,A错误;
    B、适稳态是指人体可适应外环境的持续改变而建立新稳态以维持健康,强调机体同时具有灵活性和稳定性,该现象没有体现人体稳态的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B错误;
    C、负反馈调节可以维持稳态,稳态与适稳态的调节过程都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C错误;
    D、移居高原后人体血氧处于较高水平是人体可适应外环境的持续改变而建立新稳态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4. 人体稳态的维持是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有几项( )
    ①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②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③血浆的pH是由血浆中的氢离子维持的,与其他物质无关
    ④下丘脑可参与体温、渗透压和酸碱度的调节,并且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⑤正常的血糖含量和含氧量是维持细胞代谢的必要条件
    ⑥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A. 2项B. 3项C. 4项D. 5项
    【答案】B
    【分析】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细胞外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维持pH的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的高低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有关。
    【详解】①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在细胞(细胞质基质)中,①错误;
    ②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也称细胞外液,②正确;
    ③血浆的pH的稳定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有关,③错误;
    ④下丘脑可参与体温、渗透压等的调节,并且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但酸碱度的调节主要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有关,④错误;
    ⑤细胞代谢需要依靠氧化分解葡萄糖来提供能量,只有血糖浓度和血液中的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细胞代谢才能正常进行,⑤正确;
    ⑥内环境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⑥正确。
    综上所述,①③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 神经系统通过复杂而精巧的调节,使得机体能够保持协调与稳定。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组成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B. 外周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发出的传出神经所构成
    C. 紧张时伴随瞳孔扩张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的结果
    D.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自主神经
    【答案】C
    【分析】人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脑干和小脑等,位于颅腔内)和脊髓(位于椎管内)。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全身各处,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传入神经将接受到的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经过分析和处理,发出指令信息,再由传出神经将指令信息传输到相应器官,从而使机体对刺激作出反应。
    传出神经又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受到意识的支配,而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
    【详解】A、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脑干和小脑等,位于颅腔内)和脊髓(位于椎管内),A错误;
    B、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全身各处,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既有传出神经,也有传入神经,B错误;
    C、紧张时瞳孔扩张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的结果,副交感神经占据优势时瞳孔收缩,C正确;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自主神经系统,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D错误。
    故选C。
    6. 如图是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结合图示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的②是神经元的细胞体
    B. 图中的⑤是轴突的末梢,可把信息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
    C. 在反射弧中信息的传导方向是⑤→④→②
    D. 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有辅助作用,二者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答案】C
    【分析】由图可知,①为细胞核,②是神经元的细胞体,③为树突,④为轴突,⑤为神经末梢。
    【详解】AB、图中的②是神经元的细胞体,图中的⑤是轴突的末梢,可把信息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AB正确;
    C、信息在神经元中的传导方向是③(树突)→②(胞体)→④(轴突)→⑤(神经末梢),C错误;
    D、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有辅助作用,二者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D正确。
    故选C。
    7. 人体体表痛和内脏痛的形成存在共用神经元时,神经中枢无法判断刺激的来源,但神经中枢更习惯于识别体表信息,将内脏痛误认为是体表痛,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参与牵涉痛的神经结构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a为传出神经,c为支配内脏的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
    B. 牵涉痛的产生共用了神经纤维b,痛觉的形成部位是脊髓
    C. 牵涉痛的形成过程中,皮肤被误作“感受器”,神经元a并没有产生兴奋
    D. 牵涉痛的产生需要完整的反射弧作为结构基础
    【答案】C
    【分析】由图可知,a、c均为传入神经,b位于神经中枢。
    【详解】A、a和c含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而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都是传出神经,A错误;
    B、痛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B错误;
    C、皮肤或内脏产生的兴奋都可以传到b,牵涉痛的形成过程中,可能是内脏产生的兴奋传至b,皮肤被误作“感受器”,神经元a并没有产生兴奋,C正确;
    D、痛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痛觉的产生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错误。
    故选C。
    8. 荷兰科学家做了个有趣的实验:当乌鸦把烟头扔进容器后,装置上部就会掉落食物到圆台来奖励乌鸦的这种行为,多次训练之后,乌鸦见到烟头就叼取并扔进容器。下列对该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 在该过程中烟头由非条件刺激转化成条件刺激
    B. 乌鸦见到烟头就叼取并扔进容器这一行为的最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C. 若乌鸦多次叼取烟头后不给予奖励,则乌鸦的该种行为会逐渐减少直至完全不出现
    D.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
    【答案】A
    【分析】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是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根据反射形成的过程可将其分为两类,即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详解】A、在实验中,最初烟头对于乌鸦来说是无关刺激,掉落的食物是非条件刺激,经过多次训练,烟头与掉落食物建立联系,烟头由无关刺激转化成条件刺激,A错误;
    B、乌鸦见到烟头就叼取的反射活动属于条件反射,其中枢在大脑皮层,B正确;
    C、若多次叼取烟头后不给予奖励,即消除了强化,乌鸦的该种行为会逐渐减少直至完全不出现,这符合条件反射的特点,C正确;
    D、条件反射是后天建立的,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是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换成引起抑制性效应,D正确。
    故选A。
    9. 任氏液是一种接近两栖动物内环境的液体,下图为在任氏液中培养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产生动作电位的示意图,(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外向电流则相反),盐酸胺碘酮作为钾离子通道阻断剂被用来治疗某些心律失常性疾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点动作电位达到峰值
    B. 加入盐酸胺碘酮后,从a到c的时间会变长
    C. 降低任氏液中Na+浓度,b点会下移
    D. cd段K+排出细胞不需要消耗ATP
    【答案】D
    【分析】题意分析,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为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点位的过程,外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内向膜外流动,为钾离子外流,静息时,神经细胞对钾离子通透性增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动作电位,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详解】A、据图可知,ab段与bc段均是内向电流,此时都是钠离子通道开放,在c点时动作电位达到峰值,c点Na+停止内流,开始发生钾离子外流,A错误;
    B、外向电流是指正离子有细胞膜内向膜外流动,主要是钾离子外流,需要钾离子通道蛋白协助,盐酸胺碘酮属于钾离子通道阻断剂,因此,使用足量盐酸胺碘酮处理后,ac段是内向电流,从a到c的时间不变,B错误;
    C、降低任氏液中钠离子浓度,钠离子内流减少,b点会上移,C错误。
    D、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故cd段K+排出细胞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D正确。
    故选D。
    10. 伸肘动作中伸肌收缩的同时屈肌舒张。下图是完成伸肘动作的反射弧示意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该反射弧的效应器是④⑤的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
    B. 当兴奋传到③处时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C. 伸肘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不产生和释放神经递质
    D. 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受大脑皮层中相应高级中枢的控制
    【答案】C
    【分析】一、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二、分析题图: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⑤传出神经。
    【详解】A、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A正确;
    B、当兴奋传到③处时膜电位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即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B正确;
    C、伸肘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产生和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C错误;
    D、该反射弧的低级神经中枢脊髓,受大脑皮层中相应高级中枢的控制,D正确。
    故选C。
    11. 下图甲为中枢神经元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图中各结构均正常,且均为兴奋性神经元,M和N为连接在神经元表面上的电流计;图乙表示刺激A点后电表M检测到的电流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刺激A点,M和N都将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
    B. 只刺激B处,若N的指针发生偏转,M的指针未发生偏转,即可证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C. 图乙中a点表示电流表两极电位相等,此时没有离子进出神经元
    D. 图乙中b点神经元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
    【答案】D
    【分析】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至少由2个神经元组成,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二、神经纤维上未兴奋时的电位是外正内负,兴奋时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
    三、兴奋在神经纤维是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详解】A、刺激A点,由于图中左侧形成神经元环,切均为兴奋性神经元,N会发生多次偏转,A错误;
    B、刺激B,N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但由于突触结构,兴奋不能传递到M,M不会发生偏转,故不可证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B错误;
    C、a点处于静息电位时,膜外都是正电位,两极电位相等,但存在K+外流,C错误;
    D、图乙中b点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原因是大量的Na+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内流,故神经元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D正确。
    故选D。
    12. 药物甲、乙、丙均可治疗某种疾病,相关作用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NE)。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药物甲的作用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
    B. 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正反馈
    C. 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
    D. NE-β受体复合物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答案】B
    【分析】去甲肾上腺素(NE)存在于突触小泡,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故NE是一种神经递质。由图可知,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药物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药物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回收。
    【详解】A、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进而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A正确;
    B、由图可知,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前膜的α受体结合,进而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这属于负反馈调节,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负反馈,B错误;
    C、由图可知,去甲肾上腺素被突触前膜摄取回收,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 ,C正确;
    D、神经递质NE与突触后膜的β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
    故选B。
    13. 人体各部位的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都有它的代表区。下列关于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中,舌肌代表区在眼内肌的上方
    B. 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左侧区域,引起右侧下肢的运动
    C. 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各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D. 手在运动区所占的面积较大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答案】A
    【分析】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能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对肢体运动的调节具有交叉支配的特征。
    【详解】A、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中,运动区呈正立排列,舌肌代表区在眼内肌的下方,A错误;
    B、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左侧区域,引起(对侧)右侧下肢的运动,即表现为交叉支配的特征,B正确;
    C、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各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如控制下肢运动的代表区位于中央前回的顶部,C正确;
    D、手在运动区所占的面积较大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这是因为手作出的动作更加复杂、精细且灵活,D正确。
    故选A。
    14.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中枢神经系统的大脑、下丘脑、脑干、脊髓等部位,都存在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
    B. 人可以有意识控制排尿,排尿的低级中枢在脊髓,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膀胱会缩小
    C. 每个器官都同时受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共同作用
    D. 人可以适当调控自己的呼吸,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
    【答案】C
    【分析】排尿不仅受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
    【详解】A、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如大脑、下丘脑、脑干、脊髓等都存在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A正确;
    B、排尿低级中枢在脊髓,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调控,当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膀胱会缩小,B正确;
    C、内脏器官一般同时受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共同作用,C错误;
    D、人可主动的调整呼吸频率,说明大脑高级中枢可以对脑干的呼吸中枢进行调节,即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存在分级调节机制,这就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D正确。
    故选C。
    15. 学习和记忆是指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B. 学习和记忆是由单一脑区控制的过程
    C. 短期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D. 第一级记忆和第二级记忆相当于短时记忆,第三级记忆相当于长时记忆
    【答案】A
    【分析】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
    B、学习和记忆不是由单一脑区控制的,而是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B错误;
    C、长期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C错误;
    D、感觉性记忆和第一级记忆阶段相当于短时记忆,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相当于长时记忆,感觉性记忆的信息大部分迅速消退,第三级记忆是永久记忆,第二级记忆属于长时记忆,D错误。
    故选A。
    16. 关于激素的发现与激素研究的实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沃泰默将稀盐酸注入狗的切除神经的小肠内,结果胰腺仍能分泌胰液,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调节
    B. 斯他林和贝利斯刮下小肠黏膜并制成提取液可有效排除神经调节的干扰
    C. 促胰液素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机体除了神经调节,还存在激素调节,且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
    D. 班廷之前,科学家试图通过制备胰腺提取物治疗糖尿病却收效甚微,是因为胰岛素被胰蛋白酶分解了
    【答案】A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
    【详解】A、沃泰默将稀盐酸注入狗的切除神经的小肠内,结果胰腺仍能分泌胰液,说明存在神经调节以外的调节方式,不能排除胰液分泌受神经调节,A错误;
    B、斯他林和贝利斯用这种方法排除了食物对小肠的刺激,从而没有触发反射,因此排除了神经调节的干扰,B正确;
    C、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机体除了神经调节,还存在激素调节,C正确;
    D、制备胰腺提取物治疗糖尿病却收效甚微,是因为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会被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所分解,D正确。
    故选A。
    17. 人和高等动物进食可引起胰液大量分泌,过程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和②引起胰腺分泌胰液分别为先天和后天形成的反射
    B. 食物刺激通过①③途径引起胃窦分泌胃泌素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 胃酸刺激经过程⑥⑦引起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属于激素调节
    D. 图中反映出胰腺细胞接收信号分子的特异性受体有3种
    【答案】D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详解】A、调节过程①为先天形成的,过程②通过视觉和嗅觉完成引起胰腺分泌胰液为后天形成的,A正确;
    B、食物刺激,通过①③途径引起胃窦分泌胃泌素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此时胃窦是效应器的一部分,B正确;
    C、胃酸刺激过程⑥⑦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为激素调节,通过体液运输,C正确;
    D、图中反映出胰腺细胞接受信号分子的受休有4种,分别是胃泌素、神经递质、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四种信号分子的受体,D错误。
    故选D。
    18. 如图是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血糖平衡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
    B. 图中乙表示胰岛A细胞,B为胰岛素
    C. 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在调节血糖平衡时具有协同作用
    D. 下丘脑可通过控制垂体产生激素来促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答案】D
    【分析】图示是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其中甲表示胰岛B细胞,B表示胰岛素,乙表示胰岛A细胞,A表示胰高血糖素,C为肾上腺素。
    【详解】A、从图示可以看出,血糖平衡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因此血糖平衡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模式,A正确;
    B、图中血糖升高刺激甲,则甲表示胰岛B细胞,血糖降低刺激乙,则乙为胰岛A细胞,故B为胰岛素,A为胰高血糖素,B正确;
    C、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在调节血糖平衡时是协同作用,都能升高血糖,C正确;
    D、据图可知,下丘脑不存在通过控制垂体产生激素来促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途径,D错误。
    故选D。
    19. 糖尿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如图表示两种糖尿病部分发病机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直接参与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和糖原的合成
    B. 图中①表示葡萄糖的受体,②表示运输葡萄糖的载体
    C. 胰岛素与①结合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
    D. 以上两种糖尿病均会导致血浆中胰岛素的含量下降,进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答案】C
    【分析】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持续高血糖与长期代谢紊乱等可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及其功能障碍和衰竭.严重者可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昏迷。
    【详解】A、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但不直接参与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和糖原的合成,A错误;
    B、图中①表示细胞膜上的胰岛素的受体,②表示运输葡萄糖的载体,B错误;
    C、胰岛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C正确;
    D、Ⅰ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会导致血浆中胰岛素的含量下降,进而使血糖浓度升高;Ⅱ型糖尿病是由于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减少引起的,而胰岛素分泌正常,血浆中胰岛素的含量不会下降,D错误。
    故选C。
    20. 如图为人体某器官中血液的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表示物质,①促进或抑制②的产生,②产生后将释放到血液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该器官为骨骼肌,则①可表示胰高血糖素,②可表示肌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
    B. 若该器官为胰腺,则①可能是促胰液素,②可能是胰液
    C. 若该器官为下丘脑,则①可能是甲状腺激素,②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 若该器官为性腺,则①可能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②可表示性激素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②可通过血液运输,若该器官是胰腺,②不可能是胰液,因为胰液通过导管进入小肠,不到血液中;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不作用于肌糖原;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都存在负反馈调节。
    【详解】A、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肌糖原不能分解补充血糖,A错误;
    B、胰腺分泌的胰液,属于外分泌液,产生后直接进入导管,不进入血液,B错误;
    C、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该过程中下丘脑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且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会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因此若该器官为下丘脑,则①可能是甲状腺激素,②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正确;
    D、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只作用于垂体,不能作用于性腺,D错误。
    故选C。
    21. 甲、乙两人均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为了确定病变部位是垂体还是下丘脑,分别给两人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测定二人注射前后的促甲状腺激素浓度,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的垂体病变,乙的下丘脑病变
    B. 健康人在这个检测中起到对照作用
    C. 口服甲状腺激素可缓解两人的症状
    D. 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之间存在分级调节
    【答案】A
    【分析】下丘脑分泌的TRH可以促进垂体分泌TSH,垂体分泌的TSH可影响甲状腺的正常生长和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浓度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
    【详解】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控,甲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恢复正常,说明甲个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是下丘脑,垂体正常,乙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基本不变,说明乙个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垂体,下丘脑正常,A错误;
    B、健康人不存在病变部位,在这个检测中起到对照作用,B正确;
    C、甲、乙两人均表现为甲状腺激素(TH)水平低下,TH化学本质为氨基酸衍生物,甲、乙两人可口服甲状腺激素可缓解相应症状,C正确;
    D、下丘脑分泌的T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分泌TSH,TSH促进甲状腺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可见下丘脑通过垂体控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D正确
    故选A。
    22. 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E过程是反馈调节,可使血液中的激素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B. 寒冷环境中通过A→B途径使产热和散热增加,最终达到体温恒定
    C. 甲状腺激素可通过G途径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 A→B途径和H→D→F途径相比较,前者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答案】B
    【分析】图示过程为生命活动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参与,体液调节通过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参与。
    【详解】A、内分泌腺可以分泌激素,分泌的激素又可作用于内分泌腺,E过程是反馈调节,可使血液中的激素维持在正常相对稳定水平的作用,A正确;
    B、寒冷环境中可通过神经调节A→B途径,主要作用是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保持产热等于散热,最终达到体温恒定,B错误;
    C、甲状腺激素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甲状腺激素可通过体液运输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正确;
    D、A→B途径属于神经调节,H→D→F途径属于体液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比较作用范围比较局限,D正确。
    故选B。
    23. 下列关于人体内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当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髓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从而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B. 大量饮水后血浆渗透压下降、渗透压感受器抑制、抗利尿激素增加
    C.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实现的
    D. 下丘脑可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并产生渴觉
    【答案】C
    【分析】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都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调节水的摄入;另一方面使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正常。
    【详解】A、醛固酮的作用主要是保钠排钾,因此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从而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A错误;
    B、大量饮水后血浆渗透压下降、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性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减少,使尿量增多,B错误;
    C、水和无机盐的平衡中枢位于下丘脑,其一方面能通过神经调节,调控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另一方面还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调控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进而实现对尿量和尿液成分的调节,可见,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实现的,C正确;
    D、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因而可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但产生渴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C。
    24. 人体免疫系统在抵御病原体的侵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内各种免疫细胞都分布在免疫器官和淋巴液中
    B. 组织液、血浆和唾液中的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 B细胞、T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
    D. 抗原呈递细胞既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也参与B细胞的活化
    【答案】D
    【分析】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1)第一道: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
    【详解】A、人体内各种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分布在免疫器官和血液、淋巴液中,A错误;
    B、组织液、血浆中的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唾液属于分泌物,其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B错误;
    C、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但不属于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属于淋巴细胞,C错误;
    D、抗原呈递细胞既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也参与B细胞的活化,D正确。
    故选D。
    25. 病原体感染可引起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如图表示某人被病毒感染后体内T细胞和病毒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b期间辅助性T细胞增殖并分泌细胞因子
    B. b-c期间细胞毒性T细胞大量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C. 病毒与辅助性T细胞接触为B细胞的激活提供第二个信号
    D. 病毒和细菌感染可刺激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形成
    【答案】C
    【分析】图中a-b段病毒入侵并增殖,同时机体开始进行特异性免疫,T细胞数量增加;随后b-c段病毒数量减少,T细胞数量也减少并趋于稳定。
    【详解】A、a-b期间病毒入侵,导致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A正确;
    B、b-c期间细胞毒性T细胞大量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进而使病毒暴露出来,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使病毒数量减少,B正确;
    C、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C错误;
    D、病毒和细菌感染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促使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形成 ,D正确。
    故选C。
    26. 如图为人体免疫细胞参与免疫的机制图解,其中①表示抗原,②、③表示物质,④~⑨代表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③是蛋白质,能特异性识别①
    B. 人体内的细胞④能合成分泌细胞因子
    C. ⑧是细胞毒性T细胞
    D. 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⑦快速分泌②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①抗原,②抗体,③为T细胞表面的受体,④是辅助性T细胞,⑤B细胞,⑥浆细胞,⑦记忆细胞,⑧⑨为细胞毒性T细胞。
    【详解】A、③为受体,本质是糖蛋白,能特异性识别①抗原,A正确;
    B、人体内的细胞④为辅助性T细胞,能合成、分泌细胞因子,B正确;
    C、⑧可使靶细胞裂解,为细胞毒性T细胞,C正确;
    D、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⑦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快速分泌抗体,记忆细胞不能分泌②抗体,D错误。
    故选D。
    27. 如图为机体内发生体液免疫和过敏反应的流程图,图中甲~丁代表不同物质,字母代表不同的细胞,数字代表不同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B既能参与特异性免疫,又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B. 第二次注射甲时,产生的浆细胞均来源于E的增殖和分化
    C. 图中C、E细胞均能识别过敏原
    D. 与正常的体液免疫相比,过敏反应特有的过程包括⑦⑧⑨
    【答案】C
    【分析】一、图中A表示巨噬细胞,B表示辅助性T细胞,C表示B细胞,D表示浆细胞,E表示记忆B细胞,甲表示抗原,乙表示细胞因子,丙表示抗体,丁表示细胞沉淀或集团被消化成的小分子物质。
    二、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详解】A、图中B表示辅助性T细胞,只能参与特异性免疫,A错误;
    B、第二次注射甲(抗原)时,产生的浆细胞来源于E(记忆B细胞)和C(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B错误;
    C、图中C(B细胞)、E(记忆B细胞)均能识别过敏原,C正确;
    D、与体液免疫相比,⑧是过敏反应特有的,D错误。
    故选C。
    28. 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可通过多种信息分子相互调节
    B. 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
    C. 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
    D. 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协同促进作用
    【答案】D
    【分析】一、免疫系统:①免疫器官:骨髓、胸腺等。②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③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二、免疫系统三大功能:①免疫防御,针对外来抗原性异物,如各种病原体。②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
    【详解】A、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可通过信息分子(如神经递质、激素、抗体等)相互作用,进而共同调节生命活动,A正确;
    B、图中显示,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过度炎症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因此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B正确;
    C、过度炎症反应会通过神经调节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进而引起免疫抑制,免疫抑制会使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作用减弱,从而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C正确;
    D、图中神经递质对下丘脑分泌CRH具有促进作用,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抑制作用,D错误。
    故选D。
    29. 研究发现,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一旦结合(如图所示),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可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避该系统的“追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通过研发药物促进癌细胞中PD-L1基因的表达来治疗癌症
    B. PD-1与PD-L1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C. 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若使膜表面的PD-L1增加,免疫排斥反应也会加强
    D. 过度阻断PD-1与PD-L1信号通道,不会引起过强的免疫反应
    【答案】B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一旦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增殖分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详解】A、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增殖分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因此可通过研发药物抑制癌细胞中PD-L1基因的表达来治疗癌症,A错误;
    B、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受体)与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正确;
    C、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若使膜表面的PD-L1增加,能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免疫排斥反应会减弱, C错误;
    D、过度阻断PD-1与PD-L1信号通道,会导致T细胞无法识别正常细胞,从而引起过强的免疫反应,D错误。
    故选B。
    30. 百白破疫苗是由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及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的灭活疫苗,可以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将这种疫苗注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作出的反应有( )
    A. 抗原呈递细胞将疫苗摄取处理后呈递给细胞毒性T细胞
    B. 针对该疫苗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来源于不同浆细胞
    C. 能产生多种记忆细胞和浆细胞识别侵入机体的病原体
    D. 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并使其裂解
    【答案】B
    【分析】疫苗在免疫学上相当于抗原,将疫苗注射进入机体后,机体会产生针对疫苗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在机体内将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可快速的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详解】A、吞噬细胞摄取处理疫苗后将其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A错误;
    B、该疫苗含有多种抗原,可以使机体产生多种浆细胞分泌多种抗体(一般一种浆细胞产生一种抗体),故针对该疫苗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来源于不同浆细胞,B正确;
    C、浆细胞不能识别病原体,C错误;
    D、该疫苗引起机体发生体液免疫,不是细胞免疫,故不发生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并使其裂解,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液体,与血浆和淋巴液的性质相似,由脑室中的脉络丛产生,充满在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脑脊液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正常脑脊液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压力,对维持颅压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1)脑脊液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细胞外液,它与脑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大多是_______(填“双向”或“单向”)的,脑脊液的作用可以概述为_______。
    (2)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引发脑水肿,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脑外伤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_______,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
    (3)血管阻塞使脑部相关部位内环境的_______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神经元代谢紊乱,最终导致细胞坏死,综上可知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_______。
    【答案】(1)①. 属于 ②. 双向 ③. 脑脊液不仅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脑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渗透压相对升高
    (3)①. 稳态 ②.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分析】一、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
    二、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脑脊液不仅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脑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因此脑脊液的稳态是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小问1详解】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相当于组织液,它与细胞液之间的物质运输是双向的,即细胞液渗出细胞成为组织液,组织液渗入细胞称为脑脊液。脑脊液不仅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脑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因此脑脊液的稳态是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小问2详解】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引发脑水肿,其发病机制是脑外伤时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渗透压相对升高,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
    【小问3详解】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血管阻塞使脑部相关部位内环境的稳态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神经元代谢紊乱,最终导致细胞坏死。
    32. 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你帮助别人提起重物时,看似举手之劳,实际上发生了复杂的神经调节。其基本过程:肌肉被重物牵拉引起肌梭兴奋,通过α神经纤维和γ神经纤维导致梭外、梭内肌纤维收缩。α神经元兴奋使梭外肌纤维收缩以对抗牵张,γ神经元兴奋引起梭内肌纤维收缩以维持肌梭兴奋的传入,保证牵张反射的强度,从而提起重物。如图是表示该反射通路的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图中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均为兴奋性递质)。
    (1)α神经元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的,其原因是______。由于突触处的兴奋传递需要通过______的转换,因此兴奋传递的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要慢。
    (2)从反射弧结构组成的角度分析,A神经元属于_______,肌梭属于_______。γ神经元兴奋,最终会使骨骼肌收缩的力量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3)刺激强度与兴奋强度有何关系,现有两种假设:
    假设1:刺激与兴奋是同时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强兴奋也随之增强,超出该范围,兴奋强度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强。
    假设2:只有当刺激强度达到一定值时,神经元才开始兴奋,并且兴奋强度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强。
    ①请在坐标图中画出上述两种假设相对应的实验结果_______。
    ②科学家进行了实验:将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8),测得一个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规律(如图),结合实验结果分析上述两种假设哪一种正确。________。
    【答案】(1)①. 单向 ②.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③.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①. 感觉神经元 ②. 感受器、效应器 ③. 增强
    (3)①. ②. 假设2
    【分析】兴奋的传导包括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由于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小问1详解】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ɑ神经元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由于突触处的兴奋传递需要通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因此兴奋传递的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要慢;
    【小问2详解】由“肌肉被重物牵拉引起肌梭兴奋,通过α神经纤维和γ神经纤维导致梭外、梭内肌纤维收缩”可知,肌梭既能感受兴奋,也能传递兴奋。从反射弧结构组成的角度分析,肌梭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据图可知,A神经元上有神经节,因此,A神经元属于传入神经元;由于γ神经元兴奋引起梭内肌纤维收缩,从而提起重物,且图中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均为兴奋性递质,因此,γ神经元兴奋,最终会使骨骼肌收缩的力量增强;
    【小问3详解】①根据假1:刺激与兴奋是同时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加兴奋也随之增强,超出该范围,兴奋强度不再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强;假设2:只有当刺激电流达到一定值时,神经元才开始兴奋,并且兴奋强度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强,故可画出实验结果:;
    ②根据图丙,只有当刺激达到一定值(S5)时,膜电位才发生改变,神经元才开始兴奋;且S5增强到S8的过程中,电位有变化,说明兴奋强度不随刺激强度增强而增强,故假设2正确。
    33. 当内外环境变化使体温波动时,皮肤及机体内部的温度感受器将信息传入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产热和散热反应,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回答下列问题:
    (1)炎热环境下,机体通过体温调节增加散热。写出皮肤增加散热的两种方式__________________。
    (2)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生理状态下人体调定点为37℃。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体温升高并稳定在38.5℃时,与正常状态相比,调定点____(填“上移”“下移”或“不变”),机体产热_______。
    (3)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毁,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现获得A的结构类似物M,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A、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论。
    ②由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汗液的蒸发、皮肤中毛细血管舒张
    (2)①. 上移 ②. 增加
    (3)①. 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②. 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 ③. 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分析】一、体温的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
    二、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人体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产热量和散热量相等。体温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物质代谢的正常进行,使细胞、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紊乱,破坏内环境稳态,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3、“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要探究两个问题:①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②探究M是否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小问1详解】在炎热的环境中时,皮肤中的热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兴奋传递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使皮肤中的毛细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多,同时也使汗液的分泌增多等,从而增加散热。
    【小问2详解】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此时产热量和散热量相等,生理状态下人体调定点为37℃。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体温升高并稳定在38.5℃时,与正常状态相比,调定点上移,但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仍然相等,因此,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增加。
    【小问3详解】由表格中信息可知,甲组为空白对照,发热家兔模型会出现发热的症状;乙组是加了等量用生理盐水溶解的A溶液,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因此发热家兔模型会退热;丙组是加了等量生理盐水溶解的M溶液,也出现退热现象,说明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丁组小鼠出现发热症状,由于要探究M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实验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与丙组相比,丁组的处理是①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损毁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后,M不能起到调控体温的作用。②由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③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34. 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类具有显著免疫抑制作用的T细胞亚群,能抑制其他细胞的免疫反应。Treg的抑制调节机制如图所示,CD39和CD73为细胞表面蛋白。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内有多种类型的T细胞,如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等,T细胞来自骨髓中的______。在免疫过程中,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活性物质有溶菌酶、等______(答出2点)。
    (2)分析图1,在CD39和CD73的作用下,ATP/ADP水解产生的______能抑制T细胞的活性。Treg还能通过分泌的______来抑制T细胞的活性。
    (3)免疫系统能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或破损的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功能。免疫系统的另外两个功能是_______、______。若免疫反应过度,免疫系统会攻击自身组织而出现_____(填疾病)。Treg活化过度会导致体液免疫功能下降,原因是______。
    【答案】(1)①. 造血干细胞 ②. 细胞因子、抗体
    (2)①. 腺苷 ②. 抑制性细胞因子、颗粒酶B
    (3)①. 免疫自稳 ②. 免疫防御 ③. 免疫监视 ④. 自身免疫病 ⑤. Treg活化过度会降低辅助性T细胞的活性,引起细胞因子减少,B细胞分裂、分化减弱
    【分析】题图分析,图1为Treg细胞的抑制调节机制,其中CD39、CD73为Treg细胞表面蛋白。图1中Treg细胞表面的CD39可使ATP/ADP水解为AMP,进而被CD73水解为腺苷抑制T细胞的活性;除外Treg细胞还能通过分泌的抑制性细胞因子和颗粒酶B抑制T细胞的活性。
    【小问1详解】人体内有多种类型的T细胞,如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等,T细胞来自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而后再胸腺中发育成熟。在免疫过程中,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活性物质有溶菌酶、抗体和细胞因子,其中溶菌酶可由其他细胞分泌。
    【小问2详解】图1中,Treg细胞表面的CD39可使ATP/ADP水解为AMP,进而被CD73水解为腺苷抑制T细胞的活性。图中Treg还能通过分泌的抑制性细胞因子和颗粒酶B抑制T细胞的活性,进而起到对免疫功能的调节。
    【小问3详解】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的功能。免疫系统能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或破损的细胞,这体现了机体的免疫自稳功能。若免疫反应过度,免疫系统会攻击自身组织而出现自身免疫病。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的过程大致如下:暴露在抗原呈递细胞表面的抗原信息可与辅助性T细胞结合并促使其分泌细胞因子,进而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而Treg活化过度会降低辅助性T细胞的活性,引起细胞因子减少,B细胞分裂、分化减弱,因此导致体液免疫功能降低。
    组别
    促甲状腺激素浓度/(mU•L-1)
    注射前30min
    注射后30min
    健康人
    9
    30

    2
    29

    1
    2
    分组
    处理方式
    结果

    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
    发热

    发热家兔模型+A溶液
    退热

    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退热

    ①___________________
    发热

    相关试卷

    河南省信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河南省信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 下列有关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部分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联考生物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河北省部分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联考生物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驻马店市高二期中环际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河南省驻马店市高二期中环际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2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