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2025学年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2024-2025学年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2025学年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5~7, 瘦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正常情况下,人体具有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蛋白质
    B. 血浆近中性,是由血浆中的缓冲对维持的
    C. 脂肪、醛固酮、血浆蛋白都属于内环境成分
    D. 在高温或寒冷条件下,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答案】A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
    【详解】A、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其中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A错误;
    B、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B正确;
    C、脂肪(营养物质)、醛固酮(调节物质)、血浆蛋白都属于内环境成分,C正确;
    D、人体内存在体温调节机制,在高温或寒冷条件下,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D正确。
    故选A。
    2. 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B. 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内不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C. 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D. 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都容易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C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A错误;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内可能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B错误;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因此血糖浓度会升高,C正确;血浆渗透压增大,血浆会从组织液中吸收水分,组织液减少,不会造成组织水肿,D错误;故选C。
    3. 人体各种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细胞胞体发出的长突起一定是轴突,而树突短而多
    B. 人体内大多数神经都是由感觉神经纤维和运动神经纤维混合组成的
    C. 心率的快慢主要取决于下丘脑的调节作用
    D. 自主神经主要分布于骨骼肌,属于传出神经
    【答案】B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详解】A、长突起也可能是树突,A错误;
    B、人体内大多数神经都是由感觉神经纤维(传入神经)和运动神经纤维(传出神经)混合组成的,B正确;
    C、调节心率快慢的中枢在脑干,C错误;
    D、自主神经属于传出神经,主要分布于内脏、腺体等部位,D错误。
    故选B。
    4. 反射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之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条件反射式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
    B. 条件反射式可以消退的,非条件反射一般是永久的
    C. 只要反射弧完整,给予适当刺激,即可出现反射活动
    D. 膀胱内壁感受器兴奋使人产生尿意的过程不属于反射
    【答案】C
    【详解】A、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获得的,A正确;
    B、条件反射不仅可以建立,也可以消退的,非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一般是永久的,伴随一生的,B正确;
    C、完成反射活动必须经过一个完整的反射弧,且需要足够强度的刺激。但若在反射弧完整的前提下,刺激的不是感受器,而是传出神经,也会引发效应器出现相应的活动,但不属于反射,C错误;
    D、膀胱内壁感受器兴奋使人产生尿意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正确。
    故选C。
    5. 下列有关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和传递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膜外的Na+浓度低于膜内
    B.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C. 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时,Na+进入突触后膜不消耗能量
    D.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答案】C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①神经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②神经递质的种类:乙酰胆碱、多巴胺等;
    ③神经递质的去向:迅速地分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④传递特点:单向性,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静息状态时Na+浓度膜外高于膜内,K+浓度膜内高于膜外,A错误;
    B、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类,可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B错误;
    C、动作电位的产生是Na+通过离子通道顺浓度梯度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C正确;
    D、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作用于肌肉和某些腺体,D错误。
    故选C。
    6. 下图表示神经冲动传动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前膜引起神经递质释放时,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B. 抑制图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则突触后膜将被抑制
    C. 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有利于短时间内大量释放
    D. 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需被快速清除或回收
    【答案】B
    【详解】A、神经冲动通过突出结构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实现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A正确;
    B、图中的神经递质也可能是抑制性神经递质,所以抑制图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不一定抑制突触后膜,B错误;
    C、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可短时间内大量释放神经递质,C正确;
    D、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需被快速清除或回收,防止持续起作用,D正确。
    故选B。
    7. 下图显示了一个健康人和II型糖尿病患者在饮用葡萄糖溶液后,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胰腺腺泡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由两条肽链通过二硫键连接形成
    B. 健康人饮用葡萄糖溶液1h后血糖下降的主要调节方式为体液调节
    C. 1h后给糖尿病患者注射适量胰岛素后,其体内血糖浓度表现为先下降后又升高
    D. II型糖尿病患者患病的原因可能是胰岛素受体结构异常或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等
    【答案】A
    【分析】血糖平衡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胰岛素是唯一一个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均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另外糖皮质激素也能升高血糖。
    【详解】A、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由两条肽链通过二硫键连接形成,A错误;
    B、健康人在饮用葡萄糖溶液后,体内血糖浓度上升,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主要调节方式是体液调节,B正确;
    C、如果糖尿病患者饮用葡萄糖溶液1h后,给其注射适量的胰岛素,由于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进而促进血糖含量下降,据此可推测,注射胰岛素后,患者体内血糖浓度会下降,当血糖降低后,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升高血糖,并可能接近正常水平,所以体内血糖浓度表现为先下降后又升高,C正确;
    D、II型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不敏感,则可能是胰岛素受体结构异常或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等,D正确。
    故选A。
    8.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于机体稳态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表述是正确的是( )
    A. 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产热大于散热, 使体温得以稳定
    B.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两个独立的调节系统
    C. 人体中的体液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
    D. 神经系统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作用于内分泌腺
    【答案】C
    【分析】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快,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时间长、范围广。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详解】A、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产热等于散热, 使体温得以稳定,A错误;
    B、神经调节支配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影响神经调节,可见两者并不是两个独立的调节系统,B错误;
    C、体液调节是指激素、CO2、H+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其中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C正确;
    D、神经系统通过神经递质作用于内分泌腺,D错误。
    故选C。
    9. 人体在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因口渴而大量饮水。关于此期间发生的内环境变化及调节过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饮水后血浆渗透压下降、渗透压感受器抑制、抗利尿激素增加
    B. 口渴时血浆渗透压增高、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
    C. 出汗时体温增高、冷觉感受器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
    D. 出汗后体温下降、热觉感受器兴奋、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
    【答案】B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饮水后血浆渗透压下降、渗透压感受器被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错误;
    B、口渴是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的结果,此时血浆渗透压增高、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B正确;
    C、出汗时,增加散热,体温保持稳定,此时,由于运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较多,C错误;
    D、出汗后体温保持稳定、温觉感受器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D错误。
    故选B。
    10. 瘦素(蛋白质类激素)是白色脂肪组织中肥胖基因的表达产物。其部分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为促进,“-”为抑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肥胖患者一般可以通过口服瘦素促进减肥
    B. 若体内存在瘦素受体的抗体,即使瘦素分泌正常,不会出现肥胖症状
    C. 当体重增加时、健康人血浆中瘦素增加导致神经肽Y含量增加,摄食增加
    D. 健康人体内瘦素和神经肽Y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D
    【分析】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抵抗寒冷。下丘脑调节垂体的分泌,垂体调节甲状腺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存在负反馈调节。
    【详解】A、瘦素是一种蛋白质激素,口服时瘦素会被消化道中的蛋白酶分解,失去作用效果,A错误;
    B、若体内存在瘦素受体的抗体,抗体和瘦素受体结合,使其失去作用,所以即使瘦素分泌正常,但瘦素不能发挥作用,也可能出现肥胖症状,B错误;
    C、体重增加促进脂肪细胞分泌瘦素,瘦素会抑制下丘脑分泌神经肽Y,而神经肽Y的作用是促进摄食,故健康人血浆中瘦素增加会导致神经肽Y含量减少,摄食减少,C错误;
    D、从图中看出,健康人体内瘦素和神经肽Y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当神经肽Y分泌增多时促进脂肪细胞分泌瘦素,瘦素通过抑制下丘脑的作用减少神经肽Y的合成,使神经肽Y含量下降,对脂肪细胞的作用减轻,瘦素含量下降,该调节机制为负反馈,D正确。
    故选D。
    11. 关于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A. 前者参与细胞免疫,后者参与体液免疫
    B. 前者直接杀死病原体,后者杀死靶细胞
    C. 前者分泌抗体,后者杀死受病原体感染的细胞
    D. 病原体首次进入机体时,前者发挥作用;再次进入机体时,后者发挥作用
    【答案】C
    【分析】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体液免疫依靠B细胞发挥主要作用,细胞免疫主要依靠毒性T细胞发挥作用。浆细胞是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效应T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详解】A、浆细胞能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能裂解靶细胞,参与细胞免疫,A错误;
    B、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B错误;
    C、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但是能够分泌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细胞毒性T细胞杀死受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C正确;
    D、发生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条件,取决于病原体的类型,若是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病原体,则需要细胞免疫发生作用,若病原体存在血浆中,则体液免疫发挥作用,一般情况下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需要协调配合,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D错误。
    故选C。
    12. 肿瘤细胞在体内生长、转移及复发的过程中,必须不断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这就是所谓的“免疫逃逸”。关于“免疫逃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肿瘤细胞表面产生抗原“覆盖物”,可“躲避”免疫细胞的识别
    B. 肿瘤细胞表面抗原性物质的丢失,可逃避T细胞的识别
    C. 肿瘤细胞大量表达某种产物,可减弱细胞毒性T细胞的凋亡
    D. 肿瘤细胞分泌某种免疫抑制因子,可减弱免疫细胞的作用
    【答案】C
    【分析】癌细胞的特征:①在适宜的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②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③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由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大类: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
    【详解】A、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若被“覆盖物”覆盖,则人体的免疫细胞无法识别肿瘤细胞,也就无法将之清除,A正确;
    B、若肿瘤细胞表面抗原性物质丢失,会造成人体T细胞无法识别肿瘤,发生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B正确;
    C、肿瘤细胞大量表达某种产物,继而出现“免疫逃逸”,则可推测该产物可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凋亡而产生免疫逃逸,C错误;
    D、若肿瘤细胞分泌某种免疫抑制因子,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功能,从而减弱免疫细胞的作用,D正确。
    故选C。
    13. 图甲为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图乙为水平放置于地面的幼苗根与茎的生长情况,图丙为生长素浓度与根(或芽、茎)生长的关系。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单侧光照使甲图中背光侧生长素接近丙图中D浓度
    B. 乙图中生长素对2处与3处的生长都是起抑制作用
    C. 甲、乙两图中植物的生长情况是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结果
    D.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种植物同一器官生长的促进作用可能相同
    【答案】D
    【详解】A、单侧光照使胚芽鞘背光侧生长素浓度上升,促进生长的效果强于向光侧,而不是抑制生长,而丙图中D浓度是抑制生长的浓度,A错误;
    B、乙图中生长素对2处的生长起抑制作用,而对3处的生长起促进作用,B错误;
    C、甲图胚芽鞘的向光生长,只是体现了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乙图的根的向地性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而茎的背地性生长,只是体现了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C错误;
    D、分析丙图可知,在促进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的两侧,有两个不同的浓度,对同种植物同一器官生长的促进作用相同,D正确。
    故选D。
    14. 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可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定浓度的赤霉素类似物处理种子可以促进其萌发
    B. 干旱胁迫环境下植物可通过升高脱落酸含量促进气孔关闭适应环境
    C. 植物体中能合成生长素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合成乙烯的部位不一定能合成生长素
    D. 人工合成的NAA、IBA和2,4—D等生长素类似物均与生长素具有相似的结构和功能
    【答案】D
    【分析】脱落酸是一种植物激素,其合成部位是根冠、萎蔫的叶片,主要分布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作用有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详解】A、赤霉素可促进种子的萌发,所以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类似物处理种子可以促进其萌发,A正确;
    B、脱落酸可以促进气孔关闭,进而降低蒸腾作用,所以干旱胁迫环境下植物可通过升高脱落酸含量促进气孔关闭适应环境,B正确;
    C、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但是只有植物幼嫩芽、叶,发育中的种子才能合成生长素,所以植物体中能合成生长素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合成乙烯的部位不一定能合成生长素,C正确;
    D、人工合成的NAA、IBA和2,4—D等生长素类似物功能,但结构不一定类似,D错误。
    故选D。
    15. 如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注:“+”表示促进或增加,“-”表示抑制或减少。
    A. 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干扰雌雄交尾来控制特征⑤,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B. 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C. 某种群的特征②逐渐增加,可判断种群特征⑤是增长型
    D. 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但是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不一定比种群乙的种群数量大
    【答案】D
    【分析】题图分析:①③能使种群密度降低,①③是死亡率和迁出率;②④能使种群密度上升,②④是出生率和迁入率,⑤通过影响①使种群数量减少,通过影响②使种群数量增多,则⑤是年龄结构,①是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迁出率,④是迁入率,⑥是性别比例,它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详解】A、⑤是年龄结构,它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干扰雌雄交尾来控制特征②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A错误;
    B、常见的种群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率,但没有性别或雌雄同体的种群没有性别比例的特征,B错误;
    C、②是出生率,某种群的出生率逐渐增加,不能判断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还应考虑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关系,C错误;
    D、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但是不能说明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一定比种群乙的种群数量大,即无法根据种群密度的大小来判断种群数量的大小,D正确。
    故选D。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4题,每题3分,共计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6. 将青蛙带肌肉的离体神经纤维置于任氏液(蛙的生理盐水)中,在神经纤维某一部位给予一适宜强度的刺激,测定其膜电位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测定图示电位前通常需要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均置于膜外
    B. ce段变化的原因是膜内的Na+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外流
    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中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相同,与膜外相反
    D. 适当增加任氏液中Na+浓度,动作电位峰值可大于30 mV
    【答案】CD
    【分析】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钠离子内流,钠离子内流、钾离子的外流都是协助扩散,扩散的速率与浓度差有关。
    【详解】A、若电表的两个电极均置于膜外,则测得的静息状态下的电位为0,故测得图示膜电位变化曲线需要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膜外和膜内,A错误;
    B、ac段产生动作电位,是由膜外的Na+通过协助扩散内流引起的,ce段恢复静息电位,是由膜内的K+通过协助扩散外流引起的,B错误;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中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传导,方向与膜内相同,与膜外相反,C正确;
    D、适当增加任氏液中Na+浓度,Na+内流速率加快,Na+内流增多,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增大,D正确。
    故选CD。
    17. 下图为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甲、乙、丙表示不同的器官,a、b、c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c分泌增加,对器官甲、丙均有抑制作用
    B. a、b、c均靠体液传输,只运输给靶器官和靶细胞
    C. 器官甲除分泌激素a外,还可以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
    D. 器官丙还可以分泌生长激素,与激素C的作用为协同作用
    【答案】BCD
    【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降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从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少。题图分析:图中甲表示垂体,乙表示甲状腺,丙表示下丘脑,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c表示甲状腺激素。
    【详解】A、激素c为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从而维持甲状腺激素含量的稳定,即甲状腺激素增加对器官甲、丙均有抑制作用,A正确;
    B、a、b、c均靠体液传输,运输到全身各处,只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B错误;
    C、由分析可知,图中器官甲为垂体,分泌的激素a为促甲状腺激素,而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C错误;
    D、器官丙为下丘脑,下丘脑不能分泌生长激素,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D错误。
    故选BCD。
    18. 如图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模式图,其中①②分别代表不同的组织细胞,A表示信息分子,细胞①②之间的液体为内环境。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A为醛固酮,则细胞②可能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B. 若A为胰高血糖素,则细胞②可以是胰岛B细胞或肝脏细胞
    C. 若细胞①为传出神经元,则物质A需要经过血液的运输
    D. 若A为细胞因子,则接受信息后细胞②可分泌大量的抗体
    【答案】ACD
    【分析】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吸收和钾离子的排出(保钠排钾),并使肾脏重吸收水的量增加。
    【详解】A、醛固酮的本质是类固醇,若A为醛固酮,受体在细胞内;其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吸收和钾离子的排出,A错误;
    B、若A为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可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也可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即细胞②可以是胰岛B细胞或肝脏细胞,B正确;
    C、若细胞①为传出神经元,则物质A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不需要经过血液的运输,但需要经过组织液的运输,C错误;
    D、若A为细胞因子,则细胞②可能是B细胞,B细胞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可分泌大量的抗体,D错误。
    故选ACD。
    19. 病毒入侵肝脏时,肝巨噬细胞快速活化,进而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部分过程如下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中抗原的呈递与细胞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
    B. 肝巨噬细胞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能参与特异性免疫
    C. 细胞1被活化后,增殖分化能力增强与基因选择性表达相关
    D. 细胞3分泌的物质Y和细胞4均可直接清除内环境中的病毒
    【答案】ABC
    【分析】体液免疫的过程为,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接受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随后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详解】A、吞噬细胞在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需要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识别,与细胞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A正确;
    B、肝巨噬细胞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能参与特异性免疫:可以免疫的第二道防线发挥作用,吞噬病原体,同时也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发挥呈递抗原的作用,B正确;
    C、细胞1是B淋巴细胞,被活化后会迅速增殖分化,这与其基因选择性表达相关,C正确;
    D、细胞3分泌的物质Y是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不能将病毒清除;细胞4是细胞毒性T细胞,可裂解靶细胞,使抗原被释放,但是不能直接清除内环境中的病毒,需要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才能清除,D错误。
    故选ABC。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共计58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20. 下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腺体A的分泌活动,腺体 A 分泌的激素是_____,在升高体温方面与其具有协同关系的激素是_____。
    (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_____,刺激_____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肾小管主要以_____的方式对水分的重吸收。
    (3)当正常人血钠降低时,肾上腺皮质会分泌_____发挥作用以维持血钠的平衡,该激素的受体分布在靶细胞的_____(填“细胞膜上”或“细胞质中”)。
    (4)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 B 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_____调节。除此之外还可能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信号分子有_____等。糖尿病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据下图分析,发生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不敏感)原因可能有_____。
    a、胰岛B细胞受损
    b、胰岛素受体活性下降
    c、信号传导过程受阻
    d、含GLUT﹣4的囊泡移动受阻
    e、GLUT﹣4基因表达过量
    【答案】(1)①. 甲状腺激素 ②. 肾上腺素
    (2)①. 升高 ②. 下丘脑 ③. 协助扩散
    (3)①. 醛固酮 ②. 细胞质中
    (4)①. 神经-体液 ②. 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 ③. bcd
    【分析】下丘脑地位和功能: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小问1详解】
    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通过垂体促进腺体A(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在升高体温方面,肾上腺素与甲状腺激素具有协同关系;
    【小问2详解】
    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水分散失,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渗透压变化后,下丘脑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主要以协助扩散(水通道蛋白介导的协助扩散)的方式对水分进行重吸收;
    【小问3详解】
    当正常人血钠降低时,肾上腺皮质会分泌醛固酮发挥作用以维持血钠的平衡,醛固酮属于类固醇激素,其受体分布在靶细胞的细胞质中;
    【小问4详解】
    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然后通过神经调节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除了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外,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可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a、胰岛B细胞受损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这是Ⅰ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不是胰岛素抵抗的原因;b、胰岛素受体活性下降,会导致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从而产生胰岛素抵抗,因为胰岛素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调节作用;c、信号传导过程受阻,即使胰岛素与受体结合了,后续的信号传导无法正常进行,也不能使细胞对胰岛素作出正常反应,从而产生胰岛素抵抗;d、含GLUT - 4的囊泡移动受阻,会影响葡萄糖的转运,细胞不能正常摄取葡萄糖,就好像胰岛素没有发挥作用一样,也会产生胰岛素抵抗;e、GLUT - 4基因表达过量会使细胞摄取葡萄糖的能力增强,不会产生胰岛素抵抗。因此据图分析,发生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不敏感)原因可能有bcd。
    21. 据图回答问题
    (1)某研究小组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得出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如下图1,图中b-c时间段种群的年龄结构为_____,种群数量开始达到最大的时间点是_____。

    (2)酵母菌常用的计数方法是_____,某研究人员利用血球计数板(1mm×1mm×0.1mm)对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且用台盼蓝染色后进行计数,结果如图2所示(有4个被染成蓝色),则测得的酵母菌密度约为_____个/ml。

    (3)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
    A. 用显微镜观察、计数活酵母时,可将视野适当调暗
    B. 统计菌体数量时,不需要统计酵母菌芽体的数量
    C. 视野中细胞数目过多,应用无菌水适当稀释后再观察计数
    D. 血细胞计数板清洗后,若未吹干表面水分可能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小
    下图3是某区域在若干年内发生的111次蝗灾的月份统计图。为了给预防蝗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对气温、降水量变化与蝗虫数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4所示。

    (4)可使用_____法调查东亚飞蝗幼虫跳蝻的数量。为避免蝗灾发生,应将种群数量控制在为_____。(“K/2”或“K/2与K之间”或“K/2之前”)。
    (5)图3、4所示模型属于_____模型。据此模型分析,_____是蝗虫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蝗虫分为群居型和散居型两类。科学研究发现当少量散居型的蝗虫聚集之后,它们后腿的某一部位相互触碰时,会释放4-乙烯基苯甲醚(4VA)引发蝗虫聚集。随蝗虫密度的增加,释放的4VA含量也会迅速增加,进一步促进蝗虫的聚集,这属于_____调节。
    【答案】(1)①. 增长型 ②. c
    (2)①. 抽样检测法 ②. 5×108
    (3)B (4)①. 样方法 ②. K/2之前
    (5)①. 数学 ②. 气温高、气候干旱(降水量低)③. 正反馈
    【小问1详解】
    在b - c时间段,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在增加,此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当种群增长速率为0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从图中可知在c点种群增长速率为0,所以种群数量开始达到最大的时间点是c;
    【小问2详解】
    酵母菌常用的计数方法是抽样检测法(血球计数板计数法);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规格为1mm×1mm×0.1mm,那么计数室的体积V = 1mm×1mm×0.1mm = 0.1mm3=1×10-4ml,图中计数室中总共有25个中方格,通常计数时选取其中的5个中方格进行计数,每个中方格中有20个酵母菌,因此25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总数N=20×25=500个,由于培养液被稀释了100倍,所以原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d=500/1×10-4×100= 5×108个/ml;
    【小问3详解】
    A、用显微镜观察无色透明的酵母菌时,将视野适当调暗,能更清晰地观察到酵母菌,A正确;
    B、酵母菌产生的芽体在超过母体二分之一时应被视为新个体进行统计,B错误;
    C、视野中细胞数目过多会影响准确统计,用无菌水适当稀释后再观察计数,最后计算数目时乘以稀释倍数,C正确;
    D、血细胞计数板清洗后未吹干表面水分,会使菌液浓度降低,从而导致统计结果偏小,D正确。
    故选B。
    【小问4详解】
    由于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所以可使用样方法调查东亚飞蝗幼虫跳蝻的数量;为避免蝗灾发生,应将种群数量控制在K/2之前,因为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若超过K/2,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容易爆发蝗灾;
    【小问5详解】
    图3和图4所示的模型是用数学的方式来呈现相关信息的,属于数学模型,据此模型分析可知,图3中蝗虫在5 - 7月份数量最多,最易爆发蝗灾;再观察图4,在这个时间段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少。所以,气温高、气候干旱(降水量低)是蝗虫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随着蝗虫密度增加,4VA含量迅速增加,进一步促进蝗虫聚集,这符合正反馈调节的特点,因此属于正反馈调节。
    22. 芬太尼是一种脂溶性较强的阿片类镇痛药,临床上常用于手术麻醉、术后镇痛,与一般镇痛药相比,具有镇痛作用强、起效速度较快的特点。芬太尼镇痛的原理是:当其与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后,抑制Ca2+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受阻,阻止痛觉冲动的传递,从而缓解疼痛。下图是人体突触结构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痛觉的形成部位是_____,该过程不属于反射的理由是_____。
    (2)芬太尼还能够促进K+外流,从而使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_____(填“增大”或“减小”)。上述突触结构示意图中,与芬太尼结合的阿片受体是图中的_____。
    (3)术后病人在施用芬太尼后,可适量进食,此时_____(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的活动不占据优势,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_____。
    (4)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若突触前膜内是兴奋性的神经递质,则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后膜,膜外电位变化情况是_____。
    (5)芬太尼通过阻断Ca2+内流,减少神经递质释放,达到镇痛效果。为验证该结论,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Ca2+阻滞剂(能够抑制神经细胞膜上Ca2+通道的开放),进行了如下实验。
    对照组: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为M。
    实验组:_____,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为N。
    预期结果:_____。
    【答案】(1)①. 大脑皮层 ②. 该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2)①. 增大 ②. 受体1
    (3)①. 交感神经 ②. 加强
    (4)①. 糖蛋白(蛋白质)②. 由正变负
    (5)①. 实验组:向突触小体内施加适量的Ca2+通道阻滞剂,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同等强度电刺激 ②. 预期结果:神经递质的释放量M大于N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突触结构,兴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其中受体1位于突触前膜上,受体2位于突触后膜上。
    【小问1详解】
    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故兴奋传至大脑皮层能产生痛觉。反射的发生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该过程中兴奋只传到神经中区,没有经过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故不属于反射。
    【小问2详解】
    静息电位的形成是由于神经细胞内K+浓度高于膜外,K+外流。芬太尼能够促进K+外流,故使得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大。芬太尼与受体1作用使突触小泡无法与突触前膜接触,神经递质无法释放,阻止痛觉冲动的传递,从而起到镇痛效果。
    【小问3详解】
    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其中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加强。因此适量进食,交感神经的活动不占优势,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加强。
    【小问4详解】
    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与突触后膜可使突触后膜兴奋,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小问5详解】
    由题可知,芬太尼抑制Ca2+内流会导致突触小泡无法与突触前膜接触,神经递质无法释放,说明Ca2+内流使细胞内Ca2+浓度增加,能够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为了验证此结论,实验设计自变量为是否存在Ca2+内流,
    对照组: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为M。
    实验组:向突触小体内施加适量的Ca2+通道阻滞剂,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同等强度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为N。
    由于实验组Ca2+内流被阻断,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少,所以预期结果是神经递质的释放量M大于N。
    23. 海鲜过敏是因为海鲜中富含的异种蛋白直接或间接地激活免疫细胞,引起相应化学物质的释放,继而产生一系列复杂反应,其机理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a的细胞名称为_____,引起过敏症状的异种蛋白叫做_____。过敏反应的特点有_____(答两点)。
    (2)②过程为_____,当异种蛋白再次进入机体,会促进_____细胞释放组胺等物质的,引起血管壁通透性_____(填“增强”或“减弱”)、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物_____,(填“增多”或“减少”)最终导致过敏者出现红肿、发疹等过敏症状。
    (3)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是_____,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_____。
    (4)Treg是一类对免疫应答有负向调节作用的细胞群,主要通过释放抑制因子形成免疫耐受。近年来发现,某些肠道菌群制剂能够治疗较严重的食物过敏,该类肠道菌制剂的作用可能是_____,从而形成免疫耐受。
    【答案】(1)①. 浆细胞 ②. 过敏原 ③. 具有个体差异、明显的遗传倾向、有快慢之分
    (2)①. 抗体吸附在皮肤和内脏黏膜细胞表面 ②. 肥大细胞 ③. 增强 ④. 增多
    (3)①. 尽量避免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 ②. 免疫防御
    (4)提高体内Treg的数量和比例
    【分析】一般来说,过敏原进入机体后,会诱导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IgE),IgE结合到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使机体进入对该过敏原特异的致敏状态,当过敏原再次与机体接触时,与过敏细胞膜上的IgE受体结合,就会释放出诸如组织胺等各种生物活性介质,产生过敏反应。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异种蛋白刺激成熟的B淋巴细胞后,B淋巴细胞分化成细胞a,细胞a产生抗体,通过一系列变化 ,引起过敏症状,故细胞a为浆细胞,引起过敏症状的异种蛋白称为过敏原。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过敏者可能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内出现反应,也可能24 h后才有症状。许多过敏反应还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小问2详解】
    分析题图,②过程为抗体吸附在皮肤和内脏黏膜细胞表面,当异种蛋白即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会促进组胺等物质的释放,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最终导致过敏者出现红肿、发疹等过敏症状。
    【小问3详解】
    由于过敏反应是机体接触过敏原才发生的,因此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如果自己不能找出过敏原,可由医生通过医学方法来检测。出现过敏症状的人,应当及时去医院诊断治疗。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御作用,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小问4详解】
    依题意,Treg细胞可以释放抑制性细胞因子,对机体的免疫反应起到负向调节作用。由此推测该类肠道菌制剂的作用可能是提高体内Treg的数量和比例,使对过敏原特异性应答的B细胞在过敏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从而抑制机体免疫反应,提高对过敏原的主动耐受,从而形成免疫耐受。
    24. 植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自身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表所示为五大类植物激素的部分生理效应,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表中信息分析,同一激素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引起的生理效应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同时说明植物的正常生长过程是______的结果。
    (2)若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可采用的措施有①______;②______。
    (3)黄瓜茎端的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较高,有利于分化形成______(填“雌花”、“雄花”或“雌花和雄花”)。
    (4)脱落酸(ABA)会抑制拟南芥种子的萌发,拟南芥种子中有一种隐花色素CRY1是能够感受光的受体。为了研究ABA与隐花色素CRY1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人员将野生型拟南芥、CRY1突变体(无法合成CRY1)的种子,分别放在MS培类基和含有不同浓度ABA的MS培养基中,置于适宜光照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得种子的发芽率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植物体中的脱落酸常常合成于根冠、萎蔫的叶片等部位、其主要作用是抑制______、促进叶和果实的______。
    ②种子萌发不需要光照,但在该实验中,研究人员却将拟南芥种子置于适宜光照条件下培养,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
    ③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推测,CRY1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是通过______(填“提高”或“降低”)种子对ABA的敏感性来实现的,做出这种推测的理由是______。
    【答案】(1)①. 不同 ②. 多种激素共同调节
    (2)①. 摘除顶芽 ②. 施用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
    (3)雌花 (4)①. 细胞分裂 ②. 衰老和脱落 ③. CRY1是感光受体,其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光照 ④. 降低 ⑤. 在相同浓度ABA的影响下,野生型种子中含有CRY1,其发芽率比突变型更高,说明CRY1能够降低种子对ABA的敏感性
    【小问1详解】
    从表中信息分析,比如生长素在器官脱落阶段起抑制作用,在顶端优势、果实生长、插条生根等方面是促进作用,据此可知同一激素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引起的生理效应不同;比如在果实生长方面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起促进作用,乙烯起抑制作用,表中结果说明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小问2详解】
    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若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可采用的措施有去除顶芽和施用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
    【小问3详解】
    在植物各器官中同时存在着多种植物激素,决定器官生长、发育的、往往不是某种激素的绝对含量,而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例如,黄瓜茎端的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较高,有利于分化形成雌花,比值较低则有利于分化形成雄花。
    【小问4详解】
    ①植物体中脱落酸植物体中的脱落酸常常合成于根冠、萎蔫的叶片等部位,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
    ②由于实验中CRY1是感光受体,其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光照,为保持无关变量一致且适宜,所以,要将拟南芥种子置于适宜的光照条件下培养。
    ③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可知:CRY1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是通过降低种子对ABA的敏感性来实现的,理由在相同浓度ABA的影响下,野生型种子中含有CRYI,其发芽率比突变型更高,说明CRYI能够降低种子对ABA的敏感性。

    种子发芽
    顶端优势
    果实生长
    器官脱落
    插条生根
    生长素
    -
    促进
    促进
    抑制
    促进
    赤霉素
    促进
    促进
    促进
    抑制
    抑制
    细胞分裂素
    促进
    抑制
    促进
    抑制
    -
    脱落酸
    抑制
    -
    -
    促进
    -
    乙烯
    -
    -
    抑制
    促进
    -

    相关试卷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二(上)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二(上)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上)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上)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 下图为各级中枢示意图, 巴甫洛夫曾做过如下实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二(上)学科期中检测卷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二(上)学科期中检测卷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